①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第一,農村社會發生結構性變遷,群眾利益訴求多元化。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村封閉保守的社會格局被打破,人口流動速度加快,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思想價值觀念逐步轉變,民主法治意識明顯增強,利益需求日益多元,各種利益訴求不斷出現。特別是隨著征地拆遷、項目建設中的新型社會矛盾的逐步凸顯,群眾對政府為民辦實事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參與和監督村級事務管理的願望日趨強烈。
因此,新時代如何找到各階層利益的最佳契合點,幫助、引導農民通過理性合法的方式保障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經成為農村社會治理的難點。
第二,農村各類矛盾糾紛日趨復雜突出,化解難度較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社會矛盾糾紛由以家庭和鄰里矛盾為主,逐漸轉變為涉及宅基地、土地承包、項目征地、林地收益等經濟糾紛為主。另外,還出現了由於干群關系緊張、政策宣傳執行不到位等導致的群眾與政府相關部門、單位間的矛盾糾紛,村民選舉糾紛、醫療糾紛、環境保護糾紛、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等新型矛盾糾紛不斷,甚至存在大量的群體性矛盾沖突。
總之,農村社會矛盾呈現出民事糾紛、行政糾紛、輕微刑事糾紛等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復雜情況。面對這些矛盾糾紛,政府雖已採取多種措施加以解決,但與群眾的迫切需求還存在距離。
第三,農村社會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農村以家庭為主要生產單位,而市場經濟使農村社會人員流動相對活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基層幹部與群眾交流溝通的機會。當
前我國部分基層幹部受「官本位」思想影響,職責認識比較模糊,服務群眾的自覺性、主動性不足,習慣於通過會議、行政命令、下發文件等方式推動工作,工作職能的轉變跟不上形勢要求。
對待群眾,有些基層幹部延續單向的管理模式,把農民當作管控的對象,而非服務的對象;有些基層幹部工作方法簡單、作風不實、感情用事、處事不公,破壞了黨的形象,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
第四,精英人口的流失使農村社會治理主體弱化。
改革開放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農村人口凈流出加劇,這其中包括大量的農村精英。大量農村人口「離土又離鄉」,只剩下老人、婦女、兒童以及其他弱勢群體,導致農村社會治理人才短缺、社會治理主體弱化。農民群眾在農村事務中「失語」,是現階段農村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最大挑戰。
(1)農業產業鏈不健全存在問題擴展閱讀:
解決農村問題的方案:
1.首先,要積極構建社會矛盾輿情匯集預防和警示平台。
當前,農村社會階層、社會格局發生明顯變化,由此引發的各類社會矛盾糾紛日益突出和復雜。因此,要實現農村平安和諧的社會氛圍,需要多部門的協調作戰、提早介入,密切關注收集社會矛盾輿情,及時對收集到的社會輿情進行分析和歸納,堅持從抓早、抓小、抓苗頭入手,切實做好預防工作,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在問題及矛盾激化之前,及時有效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利用綜合信息平台等現代化技術手段,高效精準地掌握輿情信息,及時抓住矛盾的根源和症結,高效率解決農村社會矛盾以及問題。
2.其次,要積極拓展農民利益表達渠道。
當前,農民利益多元化日益凸顯,因此,要堅持協同和參與相統一的原則,建立公平、合理、有組織的農民利益表達和協調機制,不斷構建多層面的政民溝通渠道,搭建領導幹部與群眾的對話平台,促進農民利益訴求理性化、法治化、組織化,使群眾訴求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
3.解決農村社會治理問題,需要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服務水平,推進農村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
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服務水平,首先要推行電子村務。要積極推進農村鏈接政府專網,公開惠農政策、惠農資金、惠民項目、基層組織、三資管理、平安建設等內容,並涵蓋農村人口基礎信息、矛盾糾紛化解、轄區綜合管理三大子系統,將地理信息、人口基礎信息、農戶基礎信息(房、地、林權及生產生活資料)全部納入信息管理范疇,實現全方位、動態式社會服務進村入戶。
4.其次要集成電子學務。
開設農事農情、農技信息、專家咨詢、致富典型等頻道,引導農民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民對接多元信息,跨越農技推廣的「最後一道坎」,使農民可以及時捕捉種養信息、致富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
5.最後要拓展電子商務。
開設農資直購、網上商城、農產品銷售、一站式繳費、物流配送等基礎頻道,以精品果園「QQ農場」、生態食品「網路促銷」為樣本,建立農產品互聯網銷售等電子商務體系。
②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一、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缺乏,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我國農業勞動力主體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農村受過較高教育、年富力強的農村「精英」大多流出就業,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素質較為低下的婦女和老人,由於缺乏文化知識,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術的能力,「谷賤傷農」現象頻頻發生。也由於缺乏科技知識,也使一些高新技術成果難以推廣和運用,難以實現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科學化。低素質、低技能農業勞動力過剩,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短缺,農業向高端升級遭遇勞動力技能障礙。
二、農業產業化水平欠佳,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國總體上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階段,產業化進程緩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生產方式,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生產效率低下。細碎化的土地小規模經營和兼業化的養殖方式,造成專業化和標准化程度低,農產品產量低、質量次,無法滿足規模化農產品加工業對成片規劃化種植和養殖基地的需求,許多加工企業要從眾多分散種植的小農戶手中收購農產品,大大增加了收購成本。
三、農產品質量不高,難以保障現代農業發展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階段,該階段正是能源資源消耗、污染排放強度較大的時期,扭曲的市場機制拉動工業畸形增長。工業、城市用水急劇增加,與農業用水的矛盾越來越難以調和,由於缺乏嚴格的保護和治理措施,水質性污染導致水資源質量進一步下降。在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下,我國可用水資源的供給更加匱乏。工業污染導致不少農產品原料質量偏低,達不到加工業對農產品質量要求,還有一些農業生產者受利益驅使,濫用化肥農葯,導致農產品安全問題,加工品出口和國內市場銷售受影響,進而影響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四、綜合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難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社會服務體系是為農業生產提供的產前、產中、產後全程綜合配套服務的專業組織,服務內容涉及銷售、信息、科技、物資、加工、勞務、金融、經營決策、政策和法律服務等諸多方面。我國很多地區各類行業協會與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不平衡,整體規模小、服務形式單一,如何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布局規劃、項目可研、決策咨詢及相關的農業擔保、保險等系列服務還較欠缺。
③ 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問題及主要對策
生態建設是現代社會進程中一種科學的發展理念,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綠色潮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把生態建設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推進生態市建設,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也是東陽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生態市建設的內涵非常豐富,包含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和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系兩層含義,並不等同於我們通常講的 " 綠色城市 " 、 " 園林城市 " 、 " 環保城市 " 。它融合了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等因素,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運用生態學原理、系統工程方法和循環經濟理念,以最小的經濟社會成本、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經濟社會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既不為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為單純保護而放棄發展。因此,生態建設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雖然東陽生態市建設已具備了一定基礎和一些有利條件,但與國家的 36 項生態縣建設指標標准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 、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在水環境方面,東陽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較明顯,屬於有機污染類型,東陽江、南江水質均以劣Ⅴ類水為主,化工、印染、磁性材料、造紙等行業是東陽市主要水污染源,大都集中在橫店、吳寧、歌山、南馬等地。 2003 年東陽市工業企業廢水排放量 1253.89 萬噸 / 年,其中達標排放的水量 1220.83 萬噸 / 年,達標率為 97.36% 。全市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 732 萬噸 / 年。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自規模化畜禽養殖業,對入境河流的水質造成嚴重威脅。從有機污染物產生量看,工業企業排放約占總量的 59% ,城鎮生活水排放約占 36% ,畜禽養殖排放約占 5% 。在空氣環境方面, 2003 年東陽市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小於 2 ,總體屬良好水平。從空氣污染的現狀分析,化工、磁性材料和建築材料是我市大氣的主要污染行業,塵類顆粒物是我市空氣的主要污染源。東陽市酸雨污染有加劇趨勢,已屬輕重酸雨(Ⅳ級)。 2003 年全市酸雨出現率為 81.80%, 比 2002 年上升了 3.01 個百分點; PH 平均值為 4.89 ,比 2002 年高 0.30 。在聲環境方面, 2003 年,從各項雜訊監測指標來看,東陽市還存在不同程度雜訊污染。全市主要雜訊源是生活雜訊和其它雜訊。在固體廢棄物方面, 2003 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 18.44 萬噸,綜合利用量 16.51 萬噸,綜合利用率為 89.6% 。其中危險廢物產生量為 2.68 萬噸,綜合利用量 2.4 萬噸,處置量 0.28 萬噸,無危險廢物排放。生活垃圾年清運量 5.5 萬噸,無害化處理率僅為 50% 。
2 、基礎設施相對滯後。城鎮建設,特別是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不夠快,東陽市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後於工業化水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常住和流動人口迅速增加,並伴隨而來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和城市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給全市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帶來新的壓力。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布局不盡合理,功能有待強化。城鄉差距較大,城鄉一體化步伐急需加快推進。
3 、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從總體上看,雖然東陽市經濟總量較大,但經濟結構仍不盡合理,第三產業比重過低,對一、二產業的拉動效應較弱;第二產業中的化工醫葯行業基本是重污染企業,隨著各級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和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日漸完善,限制和淘汰高能耗水耗、高污染產業的力度不斷加大,第二產業的改造升級越來越緊迫。
4 、水土流失趨向嚴重。長期的粗放型開發和利用,建設用地規模不斷擴大,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受保護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偏低,導致局部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全市現有水土流失面積 482.54 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 27.7% ,流失比例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1 、貫徹循環經濟思想,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是實現生態市建設的重要經濟實力保障。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改善糧經結構、種養結構、品種結構。建設特色、優勢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席草、香榧、葯材、茶葉、青棗、果蔬等 6 大效益農業,加快綠色無公害產品行動步伐。大力推廣「寀盧經驗」,加快城東休閑觀光園區、橫店特色農業園區和巍山綠色經濟開發區的建設。要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加大工業園區建設力度,實現工業生產和管理生態化,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各項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提升產業層次,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推行清潔生產和綠色管理,逐步完善清潔生產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地方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全面推行企業和工業園區的清潔生產和環境管理體系。對全市醫葯化工、磁性材料、建材等行業第一批開展清潔生產審核。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以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建設為契機,著力打響中國影視城,做大做強影視旅遊業。通過資源整合,利用東陽優美的自然山水資源和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大力發展生態觀光休閑旅遊。按照生態旅遊的要求,加快現有景區布局調整,改造配套設施,力爭通過旅遊景區環境管理體系 ISO14001 認證。大力開發農產品、火腿、香榧、木雕、竹編等旅遊紀念品,形成豐富多樣的特色旅遊產品系列。
2 、堅持以人為本,著力建設生態人居。按照「適居性」、「特色性」和「城鄉一體」的要求,把東陽建設成為布局合理、綠視較高、舒適度較好、城鄉生態功能顯著的人居環境區。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根據「兩山夾一江」的地形特徵,按照一主城兩片區、擁江軸向發展的城市發展規劃,把握好城市空間形態和總體空間結構,處理好工業用地、居住用地、公建用地、生態用地之間的關系。要建設完善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場,形成與這配套的污水收集系統和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網路。加快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改進城鎮排水體系。大力發展村鎮生態公廁,實施垃圾分散收集和集中處理。提倡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方式。要建設城市綠地系統。合理配置城市綠地,提高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科學搭配各類植物,形成喬灌草結構合理的綠地系統,力爭到 2007 年、 2010 年城鎮綠化率分別達到 35% 、 40%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 9 ㎡、 12 ㎡。要完善綠色交通網路。實施公交優先策略,逐步限制燃油摩托車和助動車,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發展綠色公共交通。在高速公路和省道沿線兩側建設寬 10-30 米的生態防護林帶,打造 " 綠色通道 " 。把停車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中大型生態型停車場,盡早解決機動車劇增帶來的問題。要改善城市能源結構。大力提倡建設節能型生態住宅、發展太陽能路燈、太陽能廣告牌等,從多方面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逐步改善城市能源結構。工業園區因地制宜發展熱電聯產和集中式供熱。要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積極實施「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建設新型生態村莊。加強 " 綠色農業 " 建設,加強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有效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努力推廣清潔的綠色能源。大力推行生態墓園,倡導文明殯葬,清除「青山白化」。
3 、多管齊下,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要加強水環境的治理。大力開展水源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加強飲用水源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特別是要加強庫區村鎮生活垃圾的收集和無害化處置工作。加強重點污染源的污染控制,逐步關、停、搬遷重污染企業。實施嚴格的產業導向政策,禁止新建和擴建重污染企業和生產線,控制新污染源產生。進一步加強環境監理工作,列為流域重點管理的污染源企業,必須實施清潔生產,安裝在線監測監控儀,保證污染治理設施的正常運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重點查處未批先建項目和偷排直排廢水的違法行為。鼓勵企業創造條件,積極開展 ISO14001 標准認證,提高企業綜合環境管理水平,規范企業生產行為,促進企業推行清潔生產。要加強空氣環境的治理。依靠科技進步,發展潔凈煤技術,改進煤炭燃燒方式,提高化石燃料利用效率;發展高效的脫硫除塵脫硝治理技術,提高脫硫除塵效率。調整和優化工業布局,實施大氣污染企業搬遷工程,保護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做好酸雨污染防治,控制揚塵污染。緊跟城市建設的腳步,積極創建新的雜訊達標區。
4 、傳承文明,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在生態文化的構建過程中,要充分繼承和保護東陽傳統文化精華,培育以「勤耕苦讀、求實創新」為核心的現代文化,大力營造 " 精緻和諧、大氣開放 " 的人文精神。在城市化建設中,要處理好保護好古居名宅和城市建設的關系。遵循適度消費原則,在社區內大力倡導一種符合生態建設要求的、簡朴的、實在的生活方式。進行企業生態形象設計,加強企業職工生態意識教育和企業生態文化培訓,樹立行業生態形象。以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醫院、綠色商場和綠色工地等為抓手,以生態景區、生態鄉鎮、生態村、生態戶創建為主要載體,促進全民參與,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在生態市建設工程中,要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有計劃地安排如「保護母親河活動」、「清潔我們的家園」、「綠化美化我們的社區村莊」、「愛護大自然」等一系列公眾參與的環保公益性活動
④ 我國目前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什麼問題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產業化經營組織規模小,競爭力弱。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區、不同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許多鄉鎮農業產業化已初步完成了由產品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由內向型向外向型的轉變。但由於中國小農經濟思想根深蒂固,沒有對農業進行橫向的和縱向的以及深度的擴展。例如觀光農業、綠色農業等發展滯後,土地經營權的平均分配製度和生產要素市場化機制的缺乏,使農業生產只能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規模長期凝固化,形成了農業生產中每個農戶分散式的小規模經營。農民的市場意識差,參與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數量也較低,導致農業產業化組織的規模小,競爭力弱。
2市場發育不成熟,實施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法規不健全。一是農民分散、細小的生產經營方式限制了產品的交易方式,多呈無組織分散狀態進入市場,使他們在市場上總是處於被動地位,缺乏市場競爭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難以抗衡社會上各利益集團對農民權益的侵蝕。同時,在宏觀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參與市場和自我保護的市場主體,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的國際市場環境。二是市場建設和市場運行中的部門分割、地區封鎖、行業壟斷等情況比較嚴重;市場秩序尚不規范。摻雜使假、欺行霸市、虛假廣告時有發生,干擾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調節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農民等之間關系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市場監督管理政出多門,缺乏應有的權威性和統一性。
3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利益關系不規范。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利益分配機制是決定產業化經營能否長期堅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利益關系存在著不規范的現象。有的企業在產品難以銷售時拒收農產品或壓價收購農產品,忽視農民利益;有的農戶在農產品促銷時不按合同約定賣給企業等。目前在企業與農戶的購銷關系中,很多都是口頭約定或君子協議,真正簽訂協議訂單的只有43%,而且違約現象時有發生。
4土地流轉機制與規模經營矛盾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目前,我國土地經營大都停留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分包」這一層次上,這種分散種植的格局和分散的農戶利益,與產業化經營的規模經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很不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分散的小農戶無法和發達國家現代化、產業化和一體化的農業組織進行競爭。
⑤ 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具體表現在什麼方面
首先,來認識什麼是農業產業化?
所謂農業產業化就是以市場為導向,提高比較效益為中心,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現一體化經營的農業。
其次,來認識農業產業化的特點,這樣,你就要對照這個特點,來判斷這個產業的產業化程度高低了。
1、市場化: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的起點和歸宿。農業產業化的經營必須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自我服務的封閉式狀態,其資源配置、生產要素組合、生產資料和產品購銷等靠市場機制進行配置和實現。
2、區域化:即農業產業化的農副產品生產,要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相對集中連片,形成比較穩定的區域化的生產基地,以防生產布局過於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產不穩定。
3、專業化:即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專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等等,這些只有通過專業化才能實現。特別是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的農副產品生產,要求把小而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進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在保持家庭承包責任制穩定的基礎上,擴大農戶外部規模,解決農戶經營規模狹小與現代農業要求的適度規模之間的矛盾。
4、規模化:生產經營規模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條件,其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只有達到相當的規模,才能達到產業化的標准。農業產業化只有具備一定的規模,才能增強輻射力、帶動力和競爭力,提高規模效益。
5、一體化:即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龍」型產業鏈,使各環節參與主體真正形成風險共擔、處益均沾、同興衰、共命運的利益共同體。這是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所在。
6、集約化:農業產業化的生產經營活動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7、社會化:即服務體系社會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建立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對一體化的各組成部分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信息、技術、資金、物資、經營、管理等的全程服務,促進各生產經營要素直接、緊密、有效的結合和運行。
8、企業化:即生產經營管理企業化。不僅農業產業的龍頭企業應是規范的企業化運作,而且其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為了適應龍頭企業的工商業運行的計劃性、規范性和標准化的要求,應由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的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發展,要求加強企業化經營與管理。
目前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問題(當然不只是這些):
一是農民單家獨戶的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生產多了砍、少了趕、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大貴大賤、大起大落的情況多次反復出現;農民生產規模小,農產品批量小,質量差,履約率低,很難進入大市場、大流通。
二是城鄉關系、工農關系不協調,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其他產業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尖銳。農民務農積極性不高,投入嚴重不足,農民收入增長減緩,農業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三是農業領域市場法規不配套、不完善,農村經濟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日趨明顯。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農產品加工經營者或者搶收搶購,或者拒收拒購,農民或者待價而沽,或者有貨難售,各方之間缺少利益連接機制,經濟行為隨意性很大,影響了農業穩定發展。
⑥ 農業與農村經濟面臨的問題主要有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面臨三大問題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陳錫文,在「清華三農論壇2016」演講中指出,中國農業農村當前面臨三大問題:
一,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農業補貼收儲制度亟需完善。
目前國內外糧食價格差距較大,農業競爭力不足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國際糧價大幅度下跌、人民幣升值以及全球能源價格下跌導致的海運價格暴跌。新一輪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對糧農的補貼辦法及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要同時達到抑制玉米替代品進口的任意增長,不再增加庫存,活躍各類市場主體,不讓農民吃虧的四大目標。
土地產權和農產品價格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改革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是農村改革的當務之急。玉米作為中國最大的收購糧食品種,面臨庫存積壓嚴重、加工企業慘淡經營、國內外差價拉大、臨時收儲玉米拍賣成交率低的問題。需進一步下調玉米臨時收儲價格,同時對玉米種植者給予補貼。
中國土地不多,農民數量很多,在農村,承包土地的農戶有2.3億戶,平均農戶承包的土地大概也就是半公頃左右,所以是世界上規模最小的農業,盡管在農民流動、土地流轉的情況下,有一部分土地進入了流轉,使得一部分農民能夠擴大經營規模,但是總的來說,農業的經營規模是非常細小的,這樣也就造成了中國農業生產的成本比較高。為保護農民的利益,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穩定了市場價格。從這幾年的情況看,國外的價格在下跌,但是在2014年以前,中國國內糧食主要品種的價格卻在上漲,這就出現了一個大的問題,就是國內的糧食價格高於國際市場之後,就容易導致國外的糧食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當然這對於中國農業的穩定增產就會帶來非常大的壓力。這就是農業生產上和主要農產品供求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
二,是農民增收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
主要是目前農產品價格大多在跌,農業增產、農民靠農業增收的難度大;同時建築業和製造業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外出務工勞動力呈減少態勢。需推動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託管,建設高標准農田,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旅遊,發展農村電商等拉長農業產業鏈與農產品供應鏈。
近年來,一部分農產品國內價格出現了明顯下跌的趨勢,依靠增產、依靠比較好的價格來獲得增收,這個方式現在就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另外,這幾年農民來自外出工資性收入增長比較快,2015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來自工資性的收入已經超過了來自家庭經營的收入,大概要佔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3%。相反,來自家庭經營的收入去年只有39.4%,這是第一次出現工資性收入的絕對額,超過了家庭經營的收入。
在整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背景下,非農業能給農民提供的就業機會相對來說也不像以前增長得那麼快,在一定程度上大家也能看到,去年外出農民工數量增長方面進入了新世紀以來最慢的一次,增長只有0.4%,也就是說外出農民工的數量只增長六十幾萬人,和世紀之交時每年增長一千多萬人的態勢相比,也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所以,面對農民增收這兩個主要的動因都在減弱的背景下,下一步怎麼去增加農民的收入,這是我們必須破解的第二大難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1,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要讓更多的具備條件已經在城市長期居住和穩定就業的這部分農民工在城鎮落戶,這樣實際上就可以不僅僅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開支,而且會給城市發展帶來更多的消費性的支出,這是一個重要的政策,國務院前些日子已經在研究。
2,在農業經營方式上進行創新,也就是更多地去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來提高農業的效益。
3,政府要助力農民開展大規模農田水利等基本建設,大規模地推廣先進適用的良種和各種各樣的技術,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的效率。
4,要在農村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讓農民不僅僅賣農產品,而且讓農民能夠通過介入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這樣一個產業鏈條,來提升農業自身發展的價值鏈,讓農民從中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
5,在進行的一系列農產品價格體制的改革中,注意保障農民的合理收益,通過其它的補貼方式,來保證農民的合理收益。
6,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之間的均等化步伐,包括醫療、教育、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大家已經看到,這些年都有明顯的提高。這樣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去增加農民的收入。
三,是脫貧工作已到攻堅階段,確保實現國家2020年脫貧攻堅目標。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全國仍有5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的目標是,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時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從客觀情況看,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句是貧困人口依然龐大。按現行貧困標准,2014年底有農村貧困人口7017萬,貧困發生率7.2%。現有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西部一些省區貧困群體規模仍然較大。貴州、雲南、河南、廣西、湖南、四川六省區的貧困人口均超過500萬。另外一句是脫貧難度越來越大。經過多年的努力,容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已經基本脫貧,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尚未脫貧的人口大多致貧原因復雜,自身發展能力較弱,越往後脫貧攻堅成本越高、難度越大。
從工作層面看,面對繁重的扶貧開發任務,當前還存在認識跟不上、工作不適應的突出矛盾。一是部分地方領導幹部思想認識還不到位。部分扶貧任務比較重的地方主要領導還沒有把扶貧開發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黨政領導幹部的政治責任還沒有落到實處。二是工作考核機制不健全。中央對省(區、市)的考核機制還沒有建立,部分省(區、市)對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辦法還不完善。三是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夠清晰。不少地方還停留在「大水漫灌」的傳統觀念和工作方式上,一些地方表面上建立了精準扶貧工作機制,但實際上還是縮小版的「大水漫灌」。四是投入力度還不夠。政府扶貧投入力度與脫貧攻堅任務不相適應,財政扶持投入渠道分散,未形成合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開發。總書記反復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事關黨的執政基礎和國家長治久安。解決全部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將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定人民群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就能更加鞏固。打贏脫貧攻堅戰事關我國國際形象。我國扶貧開發取得的偉大成就,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贊譽。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准下貧困人口脫貧,就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減貧目標,將有力地向世界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資料來源——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業部):http://www.farmer.com.cn/jjpd/hyyw/201601/t20160114_1172253.htm
人民網: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5/0412/c1008-26830472.html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8/c_1117292150.htm
全國人大網: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01/06/content_1958323.htm
⑦ 農業產業鏈比較薄弱是什麼意思
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
目前我國的冷岸總容量為1000多萬立方米,但只限於肉類、色類的冷凍貯藏,我國的鐵路冷藏運輸設施非常陳舊,大多是機械式的速凍車皮,缺乏規范保溫式的保鮮冷凍冷藏運輸車廂,冷藏食品運量僅占總貨物運鑿的1%。公路運物中,易腐保鮮食品的冷凍冷藏運輸只佔運編總是的20%,其餘80%左右的禽肉、水產品、水果、蔬萊大多是用普通卡車運輸。總體而育,發達國家預冷保鮮率為80%-100%,冷藏運輸率80%-90%,冷藏保溫汽車占貨運汽車比率1%-3%,而我國分別為30%、10%-20%、0.3%。在硬體設施和運翰效率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3-2017年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中國是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大國,目前蔬菜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59%,水果和肉類產量佔46%,禽蛋和水產品產量佔35%。近年來中國生鮮農產品產量快速增加,每年約有4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規模大。 另外如果LZ想了解更多關於農業產業鏈方面的問題 可以上前瞻資訊去看 網站上有很多關於農業這方面的經濟文章和產業數據,應該會對你有幫助的。
希望我的回復可以幫到你。
⑧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一、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缺乏,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我國農業勞動力主體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農村受過較高教育、年富力強的農村「精英」大多流出就業,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素質較為低下的婦女和老人,由於缺乏文化知識,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術的能力,「谷賤傷農」現象頻頻發生。也由於缺乏科技知識,也使一些高新技術成果難以推廣和運用,難以實現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科學化。低素質、低技能農業勞動力過剩,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短缺,農業向高端升級遭遇勞動力技能障礙。
二、農業產業化水平欠佳,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國總體上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階段,產業化進程緩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生產方式,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生產效率低下。細碎化的土地小規模經營和兼業化的養殖方式,造成專業化和標准化程度低,農產品產量低、質量次,無法滿足規模化農產品加工業對成片規劃化種植和養殖基地的需求,許多加工企業要從眾多分散種植的小農戶手中收購農產品,大大增加了收購成本。
三、農產品質量不高,難以保障現代農業發展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階段,該階段正是能源資源消耗、污染排放強度較大的時期,扭曲的市場機制拉動工業畸形增長。工業、城市用水急劇增加,與農業用水的矛盾越來越難以調和,由於缺乏嚴格的保護和治理措施,水質性污染導致水資源質量進一步下降。在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下,我國可用水資源的供給更加匱乏。工業污染導致不少農產品原料質量偏低,達不到加工業對農產品質量要求,還有一些農業生產者受利益驅使,濫用化肥農葯,導致農產品安全問題,加工品出口和國內市場銷售受影響,進而影響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四、綜合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難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社會服務體系是為農業生產提供的產前、產中、產後全程綜合配套服務的專業組織,服務內容涉及銷售、信息、科技、物資、加工、勞務、金融、經營決策、政策和法律服務等諸多方面。我國很多地區各類行業協會與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不平衡,整體規模小、服務形式單一,如何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布局規劃、項目可研、決策咨詢及相關的農業擔保、保險等系列服務還較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