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產業集群
合肥高新區是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已形成電子信息、光機回電一體化、生物工答程與新醫葯以及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園區高新技術企業迅速聚集,培育了科大訊飛、四創電子、安科生物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引進了格力電器、美的電器、合肥三洋、大陸輪胎等著名企業,一大批企業的技術水平處於行業領先水平。高新區現有入區企業30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400多家,世界500強投資企業10餘家,境內外上市公司投資企業50餘家,其中園區自主孵化上市公司10家。
② 合肥什麼行業比較可以呢
好行業很多,關鍵是你能不能做,你喜不喜歡做,一個人只要是干自己喜歡的工作我都認為是好工作,沒有什麼比每天開開心心強。
③ 現在在合肥有發展什麼行業比較好
服裝還是很賺錢的
但是就看你怎麼經營了
其實還有好多能賺錢
服務 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吃
1、發展概況
「十一五」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大力實施「工業立市」、「縣域突破」戰略,我市食品與農副產品加工業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成為我市工業經濟的支柱行業、工業反哺農業的主渠道。2010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廣義的11個行業大類)實現總產值490.86億元,增加值161.01億元,同比增長24.9%,其中食品與農副產品加工業(狹義的4個行業大類),實現總產值295.42億元,增加值102.95億元。
2、發展成就
(1)產業門類齊全
全市已形成了以伊利乳業、蒙牛現代牧業、黑牛食品等為龍頭的乳業產業;以豐樂、隆平高科、荃銀等為龍頭的種子產業;以華泰、真心等為龍頭的堅果炒貨產業;以金潤米業、安徽燕之坊、豐大集團為龍頭的糧食加工產業;以頂綠、徽之皇、同泰、金綠等公司為龍頭的蔬菜水果加工產業;以新希望、通威、大北農、華仁等企業為依託的飼料加工產業;以和誠、雨潤、溫氏、森淼等為龍頭的畜禽加工產業。
(2)龍頭企業不斷壯大
截至2010年底,我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突破500家,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由2005年的83家發展到30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1家、省級龍頭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龍頭企業55家、超5億元15家、超10億元7家。特別是「十一五」以來,通過招商引資,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統一、正大、麥德龍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和威集團、雨潤集團、黑牛集團、伊利乳業、溫氏、新希望等一批大型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先後落戶我市,提升了我市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
(3)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通過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我市已注冊農產品品牌1200多個,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個、中國名牌4個、省著名商標36個,省名牌產品17個。目前市級以上龍頭企業中,近50家企業設立了技術研發機構。有100多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ISO14000、HACCP、QS體系認證。通過有機食品認證15個,綠色食品認證104個,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62個。此外,通過發展產業專用技術裝備,涌現出美亞光電、皖儀科技等一批研發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掌握了部分專用設備的高端核心技術。
(4)產業集聚效應明顯
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有實力、有品位、有魅力」的農業產業集中園區。肥東縣食品工業園、長豐縣雙鳳工業區農產品加工園和蜀山區種業集中區建設初具規模。全市農產品標准化、規模化基地建設取得進展,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等方式建立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建成農業標准化生產基地75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7個,基地面積達到300多萬畝,基本形成了優勢農產品塊狀和帶狀基地生產格局。
3、發展目標
——產業規模大幅增長。到2015年,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粗加工)達到70%;培育壯大糧油、畜禽、食品、煙草、蔬果、生物育種等九大優勢主導產業,形成糧油、畜禽、食品3個超200億和煙草等超百億產業集群。
——龍頭企業快速壯大。培育年產值超百億元的龍頭企業2-3家,超50億元企業3-5家,超10億元企業20家,億元以上企業100戶,推動3-5個龍頭企業上市。
——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力爭龍頭企業的加工裝備和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糧食、畜禽產品加工裝備和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0%以上;爭創中國馳名商標3個以上,省級以上名牌(省著名商標)突破100個;培育開發一批省級以上新產品。力爭在休閑食品、畜禽加工業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產業集聚效益顯著。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入園率達70%以上,年產值超10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達到3-4個,農產品加工產值超100億元的縣、區達到5個。
——產品質量安全可靠。質量安全控制和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加快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龍頭企業食品安全實現全程質量控制。
⑤ 合肥經濟圈的東擴戰略
在昨天下午的會議上,隨著《關於調整合肥經濟圈范圍的意見(草案)》的發布,備受關注的合肥經濟圈范圍調整最終塵埃落定。區劃調整前,合肥經濟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縣級市桐城市。區劃調整後,考慮到各項合作協議的延續性、工作的穩定性及經濟圈未來的發展空間,經合肥經濟圈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聯席會議研究決定,對合肥經濟圈的范圍進行適當調整。
調整後,屬於蕪湖市的無為縣,屬於馬鞍山市的和縣、含山縣整體退出,定遠縣加入。還有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和定遠縣,總面積36519平方公里,總人口1836萬人,2011年GDP總量達到5440億元,分別佔全省的26.2%、26.7%和36%。 由於巢湖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合肥經濟圈范圍調整早已勢在必行,而關於合肥經濟圈「東擴」的討論更是一直持續。省發改委主任張韶春透露,除了定遠,其實還有其他市縣也在申請加入,但最終定遠成功入選。
據了解,行政區劃調整後,合肥經濟圈擴容是必然趨勢。而此前定遠和全椒是被認為最有希望加入的兩個縣。在昨天的聯席會議上,定遠縣縣長王成山認為,由於城鄉統籌加快、農業、工業等各項產業基礎的不斷堅實,以及商貿旅遊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定遠融入合肥經濟圈的基礎更加扎實。 合肥經濟圈東擴的實現,以及我省北方五市一縣一區正式加入剛剛獲批的國家級「中原經濟區」,合肥經濟圈作為我省的核心增長極,對北方的輻射作用是否會減弱成了備受關注的問題。
省發改委主任張韶春介紹,合肥經濟圈及中原經濟區當前的格局並不意味著合肥經濟圈對北方的輻射減弱。我省南方和北方經濟發展有不同的特點,北方七地抓住機遇,加入「中原經濟區」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 2013年12月25日,合肥經濟圈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聯席會議在合肥市政務中心召開,會議研究通過了滁州市整體加入合肥經濟圈的決定,標志著該市正式成為合肥經濟圈的一員。
2012年,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定遠五市縣在內的合肥經濟圈人口達184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6164億元,財政收入999.6億元,分別佔全省的26.8%、35.2%、33.03%。滁州市整體加入合肥經濟圈,將有利於合肥經濟圈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聯動,推動我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也將進一步加快與南京都市圈無縫對接、融入長三角的步伐。加入合肥經濟圈後,滁州市將和經濟圈城市在城鎮體系、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市場體系、生態保護、旅遊發展等重點規劃方面加強對接。加快打造「1小時通勤圈」,2014年重點推進合滁寧城際軌道、合寧高速擴建、滁淮高速等干線和一批重點省道建設,加快構建一體化發展的大交通格局。智能家電、先進裝備、新型化工、新能源、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旅遊等產業領域上加強協調發展,共同打造區域產業鏈和價值鏈。
⑥ 安徽省會合肥未來有可能成為一線城市嗎
安徽省會合肥未來有可能成為一線城市嗎?
你好,作為一名內容創業者、自媒體人、作家、社會領域百家號運營者,回答你這個問題。
⑦ 合肥哪些地方有大點的市場,各個行業的
電氣五金市場:安徽輕工商城,安徽大市場的五金大市場,安慶路
衣服市場:白馬服回裝城,中綠答廣場,杭州四季青女裝市場
傢具比較分散,主要分布在瑤海區.
購物消費:四牌樓商圈,三孝口百大CBD,三里庵國購廣場,勝利路元一時代廣場,馬鞍山路新都會
⑧ 合肥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服務行業的人口各有多少各產業的平均收入是多少
這個數字還沒有準確的統計過,必須去統計局
⑨ 合肥java開發行業分布在哪幾個區
時間飛抄逝,前日立春,春天又襲追來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總會總結過去,也會展望未來,很重要的是過去的一年又讓我成熟了許多。看似平靜的心海其實是永無風平浪靜的,心緒會時常的溜出腦海,把歲月留下的傷痛快樂五中,關村,校區味俱全的情感變成一個個小石塊,逐一的拋向心海,然後激起一朵朵小小浪花,泛起層層漣漪只是不停地嘆息:一輩子,好短。真的需要好好的疼自己,你的世界,有了自己的那束陽光才更加的耀眼。一輩子,好累。真的不需要苛求自己,一切要達到完美。你的世界,有了你的腳印,你就來過。一輩子,好美。
⑩ 合肥的軟體行業主要集中在那幾個區
高新區(蜀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