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造船業不斷發展的原因
您好!
從年代以來,我國造船工業突飛猛進的原因主要有:
1、正確的產業政策
我國造船業有一定歷史、相對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但1980年代初期,與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極大。為此,國家制定了對外開放、以我為主的產業政策,各造船企業利用勞動力成本優勢,一面積極引進先進的裝備、技術和造船規范,一面積極承攬低附加值海外訂單,在愛國華人海運資本的大力協助下,成功地實現了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突破。
2、國際造船業轉移的歷史機遇
造船業是重要的產業,長期以來為發達國家所壟斷。但是,隨著後工業時代的來臨,發達國家產業進一步升級,開始把這一資本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大部分中低端產品生產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如韓國從1970年代開始,造船能力迅速提高;而我國也趕上了這一產業大轉移的末班車。因此,在1980年代,我國得以用較低的代價,換取了船舶生產的先進技術工藝,但船舶設備如主機、輔機、推進軸、導航設備等核心技術引進則相對滯後,這一局面至今未得到根本改變,依然依靠國外技術授權生產或直接進口。
3、有利的市場機遇
1980年代以來,國際航運市場幾起幾落,但從總體上看,船舶新增需求量在繼續增加,而且保有量巨大,加之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增長,對船舶的需求很大,因此中國造船業獲得了發展所必須的良好的市場機遇。而隨著我國這一產業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對新工藝、新技術的吸收能力不斷提高,造船能力和效率不斷增加,保證了我國在船舶工業的終端產業鏈,即船舶製造、裝配領域逐步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成為船舶產量居國際第二位的造船大國。
4、國家持續不斷的投資
從1980年代以來,國家對船舶工業的持續投資一直沒有中斷,而且投資規模不斷增加。隨著一大批新裝備如機器人切割焊接設備、船板表面處理裝置、超大型船塢、超大型起吊設備等的投入使用,以及生產管理信息化的普及推廣,我國造船工業的面貌有了根本的轉變。
當然,我國目前還僅僅是造船大國,還不是真正的造船強國,在高端產品的設計、生產方面,在船舶重要配套設備的開發、設計和製造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即使與同樣是發展中國家的韓國,在這些領域也依然差距明顯,這需要在下一階段不斷努力去填平補齊。
⑵ 江門市三大產業發展狀況
新會作為珠江口西岸重要地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例如產業發展的導向性不強,產業布局分散,產業集聚不明顯,產業綜合競爭力不強等。2008年底,國家發布了《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賦予珠三角發展更大的自主權。同時,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仍低位運行,新會的經濟運行困難加大,一些處於產業鏈低端的行業受到很大的沖擊,新會產業發展方面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顯現。編制《新會區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年)》對於更好地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精神,明確新會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搶抓機遇,先行先試,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推動全區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規劃是指導新會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是推進新會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依據。
(一)工業
1、重點發展三大主導產業
--臨港裝備製造產業
發展現狀:新會具備發展臨港裝備工業基礎,銀洲湖其中船舶產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機械裝備及電子設備製造業已初見規模。新會船舶產業發展迅猛,是中國船舶拆解基地,在雙水、古井、沙堆南部地區已形成造船、修船、拆船以及船務配套的上下游完整產業鏈,全區已引入造船項目19個,擁有全省最大民營造船企業南洋船舶。2009年新會船舶產業實現規模以工業總產值67.73億元。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方面,新會中集具有年產干貨箱15萬TEU、集裝箱用木地板15萬立方的生產能力,2009年產值達17.54億人民幣。機械裝備及電子設備製造業在江裕集團、日本松下、新會ABB、福斯特惠勒等龍頭企業影響下,產業集聚日益明顯,產業規模日益壯大。臨港裝備製造產業2009年產值208.55億元,增長24.25%,占我區工業總產值22.19%,規模以上企業135家。當前我區裝備製造專業人才和專業技術方面較為缺乏,是裝備製造業發展需要突破的制約因素。而新會擁有銀洲湖的水域優勢,並處於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交匯處,西部沿海高速鐵路也規劃在新會設站,加上廣珠鐵路、港珠澳大橋的動工建設,交通區域優勢日益明顯,機車、船舶等裝備製造業在我區的發展前景良好。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360億元,年均增長20%;2015年目標產值570億元,年均增長17%;2020年產值1050億元,年均增長13%。到2015年新會南車項目產值超100億元。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會城、經濟開發區、古井、沙堆、雙水、大鰲。依託鐵路、輕軌以及銀洲湖航運優勢,重點打造臨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主要包括:機車修造產業區(會城東部)、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船舶修造產業帶(雙水、古井、沙堆南部地區)。
發展思路:充分發揮港口優勢,打造臨港先進裝備製造業聚集區,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製造與維修業、船舶產業、和機械裝備及電子設備製造業。全力推進中國南車新會基地建設,打造南車集團城際動車組最大的生產基地、南車集團的出口基地,全球城際動車組的重要生產基地。爭取與中國南車配套項目落戶,推動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以金太陽項目為龍頭,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製造。以建設廣東中小型船舶基地為突破口,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為原則,以健全產業鏈體系為著力點,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綜合運用市場配置和政府引導等多種手段,增強造船能力和配套能力,發展中小型船舶集群、船舶配套集群、遊艇集群,建設船舶及海洋工程製造區、船舶配套工業園、中高檔遊艇產業園、船舶修拆基地,把新會船舶產業建成為我國華南地區最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之一。圍繞新會中集,發展集裝箱配套產業,打造集裝箱專業基地,開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種箱、折疊箱、開頂箱、房屋箱等產品,逐漸形成以特種箱為主打產品、其他產品乘勢推進的經營格局。以福斯特惠勒為龍頭,重點發展重大技術裝備本地化和高技術化,積極承接裝備製造產業轉移。
--精細化工產業
發展現狀: 2009年新會精細化工產業工業總產值62.06億元,下降7.2%,佔全區工業總產值6.6%,規模以上企業47家。我區化工產業發展較晚,目前區內多為倉儲企業,缺乏生產性企業,產業鏈比較短缺。同時,發展石油化工所需的大宗原料、燃料等都必須外購,資源相對貧乏。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130億元,年均增長25%;2015年實現產值230億元,年均增長23%;2020年產值實現650億元,年均增長23%。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古井、三江、沙堆。充分發揮古井和沙堆作為江門市危化專區的定位優勢,重點打造總規劃面積16.8平方公里,位於古井北部和三江南部的石化產業基地。
發展思路:以宏川化工項目為切入點,高起點加快建設精細化工基地,大力發展中下游低污染、高技術石化產品、精細化工以及危險化學品的倉儲和物流產業。要利用銀洲湖港口優勢,建立長期穩定的原料供應渠道,緩解外購基礎原料造成的成本壓力。結合廣東省大煉油、大乙烯項目的延伸,充分利用茂名等石化基地的產業輻射作用,吸引生產性項目落戶,利用其原料資源深加工一批國內市場短缺精細化工產品。
--紙及紙製品產業
發展現狀:2009年紙及紙製品產業產值65.01億元,增長19.41%,佔全區工業總產值6.92%。位於雙水的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以雙水電廠為中心,是廣東省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園區內規劃年產1040萬噸紙和紙板能力,計劃總投資981億元。基地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引進企業11家,匯集了振隆造紙、維達紙業、中順紙業、華泰紙業等國內外知名造紙企業,全部達產後產能累計達297萬噸。2009年銀洲湖紙業基地實現產值19.73億元,增長23.5%。當前節能減排任務非常重,紙及紙製品產業對SO2和COD排放量的需求量較大,環保指標的硬性約束對紙及紙製品產業的發展影響尤為明顯。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110億元,年均增長20%;2015年實現產值210億元,年均增長25%;2020年產值達到650億元,年均增長25%。到2015年維達紙業產值達50億元。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雙水。主要是做大做強廣東省銀洲湖紙業基地。銀洲湖紙業基地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已開發1.3平方公里。
發展思路:進一步完善紙業基地的基礎設施配套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產業基地循環鏈,完善公用工程島建設,由公用工程島向紙業基地集中供熱、供電、供冷、供水和集中治污、廢棄物綜合利用,形成能源系統的循環經濟鏈。重點發展附加值高、稅收貢獻大的紙類品種和終端產品,提高產業效益和資源利用率,促進華泰紙業、亞太紙業等已引進項目早日投產,爭取將銀洲湖紙業基地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品牌。
2、優化提升四大傳統產業
--食品產業
發展現狀:2009年食品產業產值97.83億元,增長40.32%,佔全區工業總產值10.41%,規模以上企業30家,新會是中國食品工業生產基地,會城也是廣東省食品專業鎮。我區的食品產業呈現李錦記集團一枝獨秀的局面,其他食品加工企業還沒有形成具規模的產業集群,食品工業生產基地的品牌效應還不明顯。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200億元,年均增長25%;2015年目標產值320億元,年均增長17%;2020年產值目標500億元,年均增長10%。到2015年李錦記集團產值達200億元。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會城七堡。以新會被評定為中國食品工業生產基地為契機,發揮李錦記集團作為食品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不斷豐富和延伸食品產業鏈,在會城七堡打造全國食品產業基地。
發展思路:以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確保質量安全為目標,加強會城作為省食品專業鎮建設,加快壯大產業規模,抓好招商引資,吸引更多項目落戶。加快編制食品產業規劃和七堡片區控制性規劃。重點扶持李錦記集團增資擴產,加快李錦記集團亞洲最大調味品和保健品生產基地建設。
--金屬製品產業
發展現狀:新會是中國不銹鋼製品生產基地,司前鎮是廣東省五金不銹鋼專業鎮。2009年,全區金屬製品產業工業總產值174.21億元,增長6.87%,佔全區工業總產值18.54%,規模以上企業190家,是新會產值比重最大、規模以上企業數最多的產業。目前我區金屬製品產業的生產以定製加工模式為主,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附加值不高,企業經營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較大。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270億元,年均增長10%;2015年實現產值350億元,年均增長9%;2020年產值500億元,年均增長8%。到2015年日新不銹鋼產值超40億元。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大澤、司前、睦洲、崖門。西部:建立大澤的中小企業創業園區,打造緊固件生產基地;壯大司前的不銹鋼製品生產基地。東部:緊緊抓住新中公路復工的機遇,構建東部產業轉移園,主動承接中山、珠海等地的金屬製品產業轉移。同時,在崖門建立電鍍基地,配套延伸金屬製品產業鏈。
發展思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升級改造,積極應用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五金不銹鋼產業,通過創新創優,擺脫定製加工模式,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打造自主品牌,促進現有企業擴大規模。准確定位特色產業園,加強創利來工業園、前鋒民營科技園和新沙工業園等工業園區建設,發揮園區集聚能力,提高產業承接轉移能力。充分發揮交通和區位優勢,利用現有工業園區,積極承接珠三角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主要承接室內裝修材料產業轉移,以華恆燈飾等龍頭企業為示範,通過以商引商、產業招商,主動承接中山燈飾產業的擴張轉移,聚集傢具、燈飾、家居建材等相關配套產業,延伸產業鏈,重點扶持室內裝修材料產品深加工和物流等配套產業的發展,與中山燈飾產業形成網路,互相聯動。整合現有電鍍企業、提高電鍍工藝技術,創建統一治理、集約發展的生態型電鍍工業園區,承接金屬電鍍及後加工等產業轉移,規劃面積2000畝,力爭到2020年產值超過50億元以上,打造成廣東省西部沿海地區重要的電鍍產業基地。
--紡織服裝產業
發展現狀:紡織服裝是新會的傳統優勢產業,新會被命名為「中國化纖產業名城」,羅坑鎮是廣東省紡織專業鎮。2009年,紡織服裝產業工業總產值101.52億元,增長4.28%,佔全區工業總產值10.8%,規模以上企業91家。我區紡織服裝業中,大部分企業長期以來研發投入少,品牌的發展基礎薄弱,在產業鏈中處於低端,而且受國家出口關稅、匯率等宏觀政策影響較大,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150億元,年均增長11%;2015年實現產值190億元,年均增長8%;2020年產值達270億元,年均增長7%。到2015年,冠華針織產值達100億元,美達錦綸產值達80億元,彩艷集團產值達20億元。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會城、羅坑。充分發揮會城地區在紡織服裝方面的產業基礎和人才資源的優勢,逐步打造高新技術化纖服裝生產基地。羅坑以冠華集團為龍頭,帶動形成紡織制衣產業集聚,壯大廣東省紡織專業鎮的規模。
發展思路:實施改造提升、名牌帶動、以質取勝、轉型升級戰略,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產品質量,增強整體競爭力。打造紡織工業區域特色經濟和品牌優勢,下大力氣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增長方式從數量主導型向品牌效益型轉變,實現從產品優勢向品牌優勢的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銷售、研發、生產各個環節的優化配置,提高紡織工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積極引導、支持紡織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深層次的產學研合作,對行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進行攻關,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技術創新優勢。引導企業科研項目積極爭取資金扶持,推進紡織服裝產品的開發升級。
--建築材料產業
發展現狀:建築材料產業2009年產值115.84億元,下降0.01%,占我區工業總產值12.33%,規模以上企業家62家。建築材料產業涉及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品,被國家確定為產能過剩、重復建設調控的重點,建築材料產業要繼續壯大發展面臨著產業政策的制約。
發展目標:2012年產值達180億元,年均增長7%;2015年實現產值220億元,年均增長7%;2020年產值280億元,年均增長5%。到2015年華冠鋼鐵產值達100億元。
發展區域:主要集中在古井、崖門。依託現有建築材料產業的基礎,建成輻射力強的建材生產基地。
發展思路:以海螺水泥、裕大管樁、中交四航預構件、耀皮玻璃為龍頭,加快發展新型建築材料。以質量、效益、節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重點,抓緊淘汰我區落後產能,提高能源消耗、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門檻,走高效低耗優質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服務業
--現代物流業
發展現狀:2009年物流業增加值54億元,增長2.5%,佔GDP比重14.3%。貨運周轉量11.51億噸公里,港口貨物吞吐量1711萬噸。我區近年現代物流業發展亮點較多,但港口運輸建設滯後,增加物流業的經營成本。水果、廚具、摩托車等專業市場初具規模,但從功能、模式、分布、信息化等指標來衡量,我區物流業專業市場的設施還比較落後。物流企業實力不強,缺乏提供全球性物流服務網路的龍頭企業。
發展目標:2012年物流業增加達8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2015物流業增加值達到130億元,年均增長18%以上,佔GDP比重達到17%;2020年物流業增加值目標280億元,年均增長16%,佔GDP比重達到21%以上。
發展區域:重點發展銀洲湖現代物流基地和江會路商貿中心。
發展思路:藉助港口、鐵路、輕軌、高速公路等區域優勢,重點打造水道物流、軌道物流和通道物流。水道物流方面。完善天馬港區配套,加快二期萬噸級泊位建設;加快紙業基地萬噸級碼頭建設,形成東西響應的格局;啟動古井深水港區的立項前期工作,配套石化基地建設,實現江海聯運,使銀洲湖成為珠三角西部乃至廣西部分地區的物流配送發展重地。推動崖門乘潮5萬噸級出海航道整治工程,將銀洲湖出海航道的等級提高到全潮3萬噸、乘潮5萬噸。軌道物流板塊。依託廣珠輕軌和廣珠鐵路,及早研究制定控制規劃,為今後的發展預留發展空間。規劃好廣珠鐵路站場與新會港各港區的交通對接,形成海鐵聯運貨物集聚區。通道物流方面。以構建江會路商貿軸為抓手,完善水果食品、古典傢具、機電五金、汽貿等專業市場建設,打造充滿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商貿走廊,建成江門市產品展示中心。
--旅遊業
發展現狀: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旅遊名城,2009年全區旅遊總收入27億元,增長15.1%;接待遊客550萬人次,增長15%。目前我區尚未充分挖掘圭峰山等自然景區的潛力,景區建設規模和水平普通不高,制約了我區旅遊業的發展。
發展目標:2012年旅遊總收入45億元,年均增長18%;2015年實現旅遊總收入70億元,年均增長17%;2020年旅遊總收入160億元,年均增長18%。
發展區域:以圭峰為主的名勝風景區,以小鳥天堂為主的生態旅遊區,以銀湖灣、古兜溫泉度假村為主的休閑度假區。
發展思路:建立以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為主體,具有觀光旅遊、休閑度假、娛樂健身、美食購物等多功能的旅遊目的地,建成內涵豐富、人文薈萃、設施一流的區域旅遊中心。以僑鄉風情文化為主題,充分挖掘文化旅遊資源。走生態保護和旅遊業協調發展道路,在空間上重點構建三大旅遊休閑區。北部以構建圭峰路生態軸為抓手,創建AAAAA級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建設集觀光游覽、森林生態、宗教文化為一體的綜合名勝風景區;中部整合小鳥天堂、梁啟超故居、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南坦葵林等資源,實現以鷺鳥和榕樹生態環境為主體的綜合大型賞鳥樂園和歷史名人文化游覽區;南部以古兜溫泉度假村和銀湖灣遊艇休閑度假區為龍頭,發展濱海休閑度假旅遊和會議休閑經濟,整合古兜溫泉、銀湖灣濕地公園、崖門炮台、崖門古戰場、崖門大橋、橋梁博物館、蔡李佛始祖館、張將軍家廟等自然歷史資源,建成集「山、水、泉、林、文、古」於一身的旅遊勝地。
--房地產業
發展現狀:2009年,全區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2.68億元,增長32.75%;全區房地產開發企業95家,其中三級企業5家,四級企業73家(其中中外合資合作企業10家),暫定資質企業(項目開發)17家。我區現有的房地產住宅小區規劃建設質量不高,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教育、衛生、文化等生活配套設施十分滯後,影響我區的房地產項目的規模及檔次。
發展目標:2010年完成投資開發21億元,年均增長20%;2015年完成投資開發35億元,年均增長20%;2020年完成投資開發70億元,年均增長15%。
發展區域:以江會路復線沿線區域、南新區作為房地產重點發展區域,提供優質的生活居住和服務配套功能。
發展思路: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大力發展園林住宅小區,有計劃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提高住房整體水平,促進房地產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建設功能完善的宜居、宜業、宜游城鎮體系。
繼續實施「東連、南進」方針。加快城市「東連」步伐,以構建江會路復線宜居軸為抓手,整合周邊地塊,搬遷現有建築物和單位,引進有實力的房地產開發商,連片開發,將該區域打造成新會乃至江門規模最大、環境最好、檔次最高的房地產小區,帶動周邊土地升值;加快「南進」進程,重點推進南新區的開發建設,將南新區建設成為集商業、居住、文化為一體的具有時代性、標志性的現代化綜合性生態新區。
加快「三舊」改造的步伐和速度,促進城鄉面貌改善,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進一步拓展舊城空間、降低密度、提高品位、提升形象,切實改變舊城區人口密度高、住房擁擠、綠地不足、環境偏差等問題。適度推進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緩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居民居住條件。
(三)農業
--現代農業
發展現狀:2009年農業總產值45.62億元,增長3.74%。其中,海洋產業總產值40億元,增長14.3%。糧經面積比例調整到57.3:42.7。水稻、蔬菜、水果良種覆蓋率96%以上。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8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2個、產地認定24個、綠色食品認證6個及有機食品認證1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0家。近年我區在農業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農田基本建設滯後,農產品加工水平不高,農產品流通渠道還比較缺乏等問題。
發展目標: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服務支撐體系得到完善,由農業發展大區成為農業強區。
發展區域:一是沙堆、古井、睦洲、大鰲一帶的淡水養殖產業帶和加工區;二是崖門、雙水丘陵地區禽鳥養殖區;三是會城、大澤、三江、雙水以蔬菜、花卉、觀賞魚為主的休閑農業產業區;四是三江和銀湖灣的觀光農業產業區。
發展思路:突出區域特點,科學合理安排生產,立足新會現有生產特色,確定主導品種和發展目標,推進優勢產業區域化集聚發展。逐步擴大陳皮、南美白對蝦、珍禽等生產規模,促進特色優勢農產品、水產品上規模。大力發展水果、蔬菜、花卉、珍貴苗木等園藝產業,逐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特色化的生產新格局。大力發展冬種生產,提高農業復種水平和生產效益。積極爭取將我區香蕉種植列入國家重點產業發展帶。加快林產工業發展,建設高效商品林基地,增加木材及林產品的有效供給。加大崖門漁港建設力度,將崖門漁港建設成為國家一級漁港,鼓勵有條件的海洋捕撈從業者向遠洋發展。
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切實抓好沿海防護林、綠色通道、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涵養林、紅樹林、人工漁噍、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建設農業生態園區,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監督與管理,切實解決農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加快農村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建設,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進旅遊農業發展。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通過科學設計開辟活動場所,為遊客提供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間情趣等活動,並提供住宿、度假、游樂等服務,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遊功能,建設新型生態旅遊業。
⑶ 我國全產業鏈開始共同發展了嗎
「郵輪經濟是以郵輪旅遊為核心,以運輸和旅遊為紐帶,集船舶製造、交通運輸、港口服務、船舶供應、游覽觀光、餐飲酒店、金融保險、房地產、加工製造等相關產業活動於一體的經濟形態。」交通運輸部規劃院水運所經濟室主任田佳表示,郵輪業產業鏈長、經濟帶動性強,發展郵輪經濟對提升我國現代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製造強國、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在郵輪製造方面,包括中船重工、中遠船務、廈船重工以及招商局工業集團等紛紛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發展郵輪製造業,為推進我國船舶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郵輪製造業競爭力提供了機遇。2017年中船重工與嘉年華集團、芬坎蒂尼集團簽署了我國首艘郵輪建造備忘協議,計劃於2023年交付第一艘豪華郵輪。招商重工於2017年4月份與Sunstone公司簽訂4+6艘極地探險郵輪建造合同,2019年9月份交付第一艘探險郵輪。外高橋船廠、中遠舟山船廠已開展郵輪維修業務。
⑷ 現在造船行業怎麼樣呈什麼趨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4年前5個月,船舶工業行業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平穩,承接船舶訂單、手持船舶訂單同比繼續增長,船舶出口穩步回升,主要工業經濟指標繼續回升。
全國三大造船指標兩升一降
1~5月份,全國造船完工130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4.3%。承接新船訂單347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08%。5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504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1.4%,比2013年底增加14.9%。
1~5月份,全國完工出口船116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7.7%;承接出口船訂單328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67%;5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1414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2.5%。出口船舶分別佔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89.5%、94.7%和94%。
重點監測企業
造船企業三大指標兩升一降
1~5月份,54家重點監測的造船企業造船完工125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3.2%。承接新船訂單338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5%。5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471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6.3%。
1~5月份,54家重點監測的造船企業完工出口船111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8%;承接出口船訂單3171萬載重噸,同比大幅增長176%;5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1377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1.7%。出口船舶分別占重點造船企業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88.3%、93.8%和93.6 %。
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
1~5月份,船舶行業87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545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船舶製造產值742億元,同比增長3.2%;船舶配套產值114億元,同比增長12.4%;船舶修理產值58億元,同比增長18.9%。
船舶出口同比增長
1~5月份,船舶行業87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出口產值656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船舶製造產值517億元,同比增長1.4%;船舶配套產值15.4億元,同比下降22.9%;船舶修理產值20.6億元,同比增長15.3%。
企業經濟效益同比下降
1~5月, 87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77億元,同比增長9.4%;利潤總額受到個別企業大幅虧損的影響,僅為17.6億元,環比下降20 %,同比下降33.6%。
五大措施解決產能過剩,促進產業升級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船舶製造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研究顯示:
雖然各大政策從多個角度對船舶工業的發展做了相關的規劃,但主要還是從解決產能過剩和促進產業升級兩個方面出發制定相關措施。
加大企業之間的聯合
雖然我國在船舶工業的規模方面,已經處於世界的前列,但是大部分企業在品牌知名度、技術水平、市場營銷、資本運作能力等方面還相對較弱。在面對國外船舶企業時,缺乏競爭力。而企業之間的聯合,能夠充分利用合作各方的資源、技術、資本等,形成優勢互補,達到雙贏的目的。
優化船舶產業鏈
目前,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一大阻力就是產業鏈不完善。因此要提高整個工業的實力,調整產業發展結構,就必須完善船舶產業鏈。對於有實力的企業,可以向海洋工程裝備發展;對於中小造船企業,可以轉變為船舶中間產品配套加工中心和專業化加工中。這也是培育船舶工業經濟增長點的有效方式。
進行有效的市場定位,開發細分市場
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是我國船舶工業的三大主流船型,而很少有企業在其他專業船舶領域進行深入發展。隨著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減速,市場競爭必將加劇。對於一些企業,可以向一些細分市場發展。
例如,圍繞海洋資源在勘探、開采、儲存運輸和服務等四大環節的需求,可以發展鑽井船、起重鋪管船等。或者向海洋裝備製造方向發展,如半潛式鑽井平台、自升式鑽修井/作業平台、大型起重船/浮吊、水下採油樹、泄漏油應急處理裝置等。
隨著內河港口的發展,可以發展節能環保的標准化、系列化內河船舶。另外,我國富豪階層的興起,對豪華遊艇、旅遊觀光艇等也有較大的市場需求。
推動企業兼並重組
動船舶企業的兼並重組,是化解我國船舶的產能過剩,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通過行業內兼並重組,能夠培育行業龍頭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能利用率;另一方面,通過跨行業的兼並重組,能夠優化資源配置。而跨國並購,能夠獲得國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企業的整體實力。
提高船舶工業信息化水平
21世紀是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利於降低船舶工業設備耗能,改善工藝流程。而我國船舶工業在數字化造船、數字化設計等方面的水平較弱。提高船舶工業信息化,能夠促進我國船舶工業建立總裝化、模塊化、專業化的現代製造模式
⑸ 有沒有什麼貨代公司是做整個物流的產業鏈的
只能告訴你,沒有那樣的貨代
當然,有幾千個億美金的身家,
估計可以包攬一個東南亞來做的
⑹ 中國船舶適合長線持有如何
中國船舶這只股票業績一直都是比較好,是行業龍有股票,所以可以長線持有。。。
⑺ 船舶製造行業前景如何,現在想拓展船舶行業的業務,給船舶做機械配套,該如何下手
2019年一季度全國三大造船指標領先全球 但智能轉型仍需提速
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繼續位居三大指標領先全球,造船業智能轉型仍需提速全球領先位置。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面對全球造船業的激烈競爭,我國將建立船舶總裝智能製造標准體系,中國造船業將向智能化轉型,全面提高競爭力。
全國三大造船指標一增兩降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1-3月份,全國造船完工96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2.8%。承接新船訂單459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0.4%。
2019年3月底,手持船舶訂單842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0%,比2018年底下降5.6%。
2019年1-3月份,全國完工出口船92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8%;
承接出口船訂單41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1.3%;3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765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9.8%。
出口船舶分別佔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6.6%、90.2%和90.8%。
2019年1-3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5.5%、41.5%和42.4%。
2019年前3月全球造船三大指標市場份額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大指標領先全球 船舶工業大而不強沒有改變
2019年1-3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5.5%、41.5%和42.4%,三大指標繼續位居全球領先位置。這在全球造船業激烈的競爭中,是個不錯的成績。不過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也指出,我國船舶工業大而不強的狀況並沒有明顯改變。
2018年我國除了在散貨船和支線集裝箱船市場上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外,在郵船和大型集裝箱船領域鮮有收獲,特別是在大型LNG船領域,沒有承接一條訂單,高技術船舶質量、品牌、競爭力亟待進一步提升。
實際上,我國並非造不出高技術船舶。世界上已有船隻類型中,95%以上我國在去年就都能製造。為什麼拿不到訂單?一大原因是生產效率不高。辛國斌說,我國造船效率只有世界先進水平的1/2到1/3,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更大。另一大原因是造出的船舶智能化水平不夠高,不能適應全球智能航運發展的大趨勢。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寶晨:
隨著海面自主航行船走向合法化,船舶將插上智慧的翅膀,可以遙控駕駛,也可以自主航行和自動靠泊。船舶機艙系統、貨載系統和能效管理等系統也都可以實現智能化,這就是智能航運的核心要素——智能船舶。
智能轉型仍需提速
業內認為,我國造船業存在的這兩大問題都屬於智能化轉型的范疇,需要造船企業加快智能化轉型進度。一方面,工廠和製造流程智能化轉型可以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大連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打造智能車間、智能船廠,公司黨委書記潘志遠對比智能製造和非智能製造的效率差別,給出一組數據。
智能化生產線使用後,人員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尤其是3D環節的工作量大幅降低,每百萬工時的能耗也大幅下降。尤其是在2018年工時比上年度上升了15%,而每百萬工時的能耗下降了5%,產品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而對於船舶本身的智能化,另一家造船企業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已經探索多年。公司董事長王琦說,在硬體方面,智能船舶的建造和普通船沒有太大區別,關鍵在於軟體檢驗以及整體系統集成,造船企業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可以幫助企業開拓服務市場,構建競爭優勢。
智能船舶能夠為我們的未來船廠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構建了基礎。不僅要造船,還要提供服務,在這方面建立了基礎。也能讓船東更好地享受船廠的增值服務,降低對運營船舶的技能要求。
盡管智能化轉型已經有一定探索和應用,但辛國斌說,總體來看,我國船舶製造業仍處於數字化製造起步階段,各造船企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三維數字化工藝設計能力嚴重不足,關鍵工藝環節仍以機械化半自動化裝備為主,基礎數據缺乏積累,數字化集成化水平較低。
業內分析,影響我國造船業智能化轉型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共性技術、基礎部件、關鍵系統供給能力不足;各種設備之間的銜接不通暢,標准不完善;還有就是企業擔心智能化轉型會增加當前的成本壓力。但業界的共識是,從長遠來看,加快智能化轉型是船舶工業實現質量變革的必然選擇。
辛國斌說,下一步要從補齊短板、夯實基礎、標准引領、促進應用四個方面下功夫,加快船舶工業智能化轉型,推動補齊技術鏈與產業鏈短板,建立互聯互通的網路化工業生態以及船舶總裝智能製造標准體系。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船舶製造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⑻ 造船業包括哪些行業
船舶產業的產業鏈可以看作是由設計、製造、配套、銷售、消費以及輔助產業與基礎服務等一系列環節分別對應的上、中、下游產業構成的一條鏈狀結構。
1.船舶產業鏈的上游
產業鏈的上游是船舶的設計、製造與配套產業,主要提供船舶產業的技術服務、船舶的生產製造以及包括專業發動機、專業儀器儀表、導航設備、帆具、塗料、安全設備、衛生潔具、電氣設備等在內的船舶附件配套功能。
2.船舶產業鏈的中游
船舶的銷售和消費處於產業鏈的中游,是船舶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主要負責船舶的流通以及消費服務,其中,船舶銷售服務包括總代理、船舶銷售公司、船舶展商、船舶雜志、船舶網站、船舶信息服務業、二手船舶經營等大量的相關業務;船舶消費服務包括船舶俱樂部、船舶駕駛、水上運動培訓、船舶代管、保養維修、船舶租賃、船舶設備等產業環節。
3.船舶產業鏈的下游
處於產業下游的是一系列關聯產業與基礎服務,包括支持性產業、服務與相關輔助產業,其中基礎服務指的是船舶經濟運轉所需的碼頭、航道、運輸、倉儲等,輔助產業則包括為水上運動的供提裝備器材的相關製造業和消費用品的加工製造業等。
⑼ 無意間看到個網站「中船通」 很多船舶咨訊,又看到很多船舶相關產品、招聘信息。請問它是什麼服務模式
中船通(www.all4ship.com)
(<a href="http://www.all4ship.com">www.all4ship.com</a>)
以舟山船舶業為切入點,是中國船舶行業B2B首選平台,為船舶行業人士提供產品庫、商機庫、人物庫、資料庫等資訊服務,為船企提供包括采購、製造、交易、融資、培訓等全方位服務,為政府機構、監管單位提供決策參考。
中船通立足舟山,面向全國,服務全球,以船舶鋼材、船配采購為特色精品服務內容,致力建設成為輻射面最廣、服務體系最完善、全國最具影響力的船舶電子商務平台,未來向汽車、家電、建築等行業進行垂直拓展。
服務體系如下:
一、公共服務
信息服務:為政府、企業提供行業動態、行業數據分析、決策支持以及產品庫、技術標准庫、生產廠商庫、船舶景氣指數庫、知識庫的建設、共享和開放等服務;
資料庫服務:為行業人士提供公司、產品、人物、觀點、園區等公共數據服務,並定期為注冊用戶推送郵件、簡訊訊息,提供移動APP"船配通"下載服務。
二、交易服務
在線交易服務:為企業提供鋼材及相關原材料的集中采購、集中競價、集中交易等服務;為船舶產業鏈相關企業提供在線自由交易服務;
供求商機服務:為船舶相關企業供求雙方提供采銷對接、供求撮合等服務。
三、其他服務
廣告服務:全站圖文廣告服務,專題、專訪及企業新聞報道服務;關鍵詞營銷服務、會展招商服務等;
會員服務:打造"船配通"產品,提供獨享買家信息、專屬會員標識、搜索排名及信息優先、期刊及推送信息聯合推廣、優先參加名優廠商/十佳/百強推廣、行情簡訊、企業營銷門戶、專屬人工服務、廣告與服務優惠等九大服務;
研究培訓服務:發布船舶相關行業的年度報告、白皮書、藍皮書、船舶交易指數、電子期刊等;推出線上線下的培訓體系,通過對行業熱點的把握,策劃精品課程,邀請專家培訓。
⑽ 造船行業的產業鏈是什麼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船舶業造成了較大影響,金融危機折射出中國船舶業哪些深層次問題?國務院新出台的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對行業有什麼意義?本報記者在兩會期間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11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金東寒。
危機有利於行業長遠發展
現代物流報:目前金融危機對船舶業造成了什麼影響?如何看待這種影響?
金東寒:船舶業是外向型經濟,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比較大,像中國、韓國都有撤單的危機。一些訂單本來訂了船,後來放棄了。船舶業裡面還有個配套,就是裡面的一些設備。因為造船不僅是造殼,也要裝很多設備,這些設備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前段時間,我們國家的船舶業發展顯得無序,因為這個行業利潤比較高,許多民營企業都投進來,造成造船能力過剩,這個問題已經泡沫化。經濟危機對於中國來說不見得是個壞事,從長遠來說有利於這個行業更快的發展。
現代物流報:對於船舶業來說,目前的突出矛盾是什麼?
金東寒:船舶業的首要問題就是產能的問題,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產能已經達到了6000萬噸。這幾年世界對於造船需求特別大,也不過剛超過一億多噸,正常年份也就是6000萬~8000萬噸。中國的產能跟世界的需求基本一樣了。就造船這個行業本身來說,實際上這個產能有些過剩。像浙江那邊的民企,到處都在造船。這次危機先淘汰的就是民企,而且比例肯定在50%以上。原來民企不懂得產業發展規律,看到這個東西賺錢,就盲目投入。
現代物流報:中國有如此龐大的產能,我們在技術上是不是也能跟進? 金東寒:技術創新跟不上是中國船舶業的第二個問題。我們大企業現在造的船檔次比較高,國內的民營企業造的船還是很普通的船。中國的骨幹造船廠三大主力船型都能造,比如散貨船、VLCC(超大型30萬噸油輪)、大型集裝箱船,還有就是海洋平台的一些工程船也能造。但是再高檔一些的,比如豪華游輪,還有LNG。LNG運輸船最近也開始造,但是技術還不是我們自己掌握。所以新產品的研發,是中國造船業面臨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造船業應加快配套供應發展 現代物流報:目前各行業都在進行產業鏈競爭,對中國船舶業來說,目前的產業鏈能做到什麼程度? 金東寒:我們現在的配套率發展和造船業發展不匹配。造船業現在高速發展,比如2007年,我們的造船總量佔世界造船總量的22%多,2008年到了28%多。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了,再過兩三年,我估計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雖然是高速發展,但只有50%不到的設備是我們自己生產。這50%不到的設備中,又有40%左右的零部件從國外進口,所以我們的設備國產化率非常低,而這個設備又是價值含量比較高的。 這裡面的問題主要包括,一個是我們自己做的設備滿足不了技術要求。我們現在是引進國外的品牌,在國內生產。第二沒有形成產業鏈。比如總裝廠能力上去了,但是買不到零部件。零部件沒人給做,造船業整個是一個產業鏈,因為那上面的設備太多了,各種各樣的設備都需要。第三個就是我們沒有全球服務體系。裝在船上的設備是在世界各個地方跑的。設備要是在漢堡壞了,你就要在漢堡給客戶修。我們沒有全球服務網,只有在全球各個港口都有我們的服務點,客戶才會買我的設備。因為我能保證客戶到任何一個地方出了問題都能修。否則客戶到了一個地方沒法兒保修,船開不了,損失會很大,可以說中國造船設備能不能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兩大集團都在研究,也開始在一些主要的港口設了一些點。
現代物流報:您說的配件咱們沒有品牌,在技術含量上達不到要求,在船體用鋼方面咱們能達到要求嗎?
金東寒:這個能達到。現在建廠不是說所有的東西我都自己產,都不是小而全的,都很專業化的。基本上我只生產機殼,然後生產幾個零部件,然後我就總裝、實驗、交付。比如這個按鈕,還有顯示屏,都是專業廠生產的。現在我們整機廠可以了,但是專業廠沒人生產這個,好多東西都要進口。加工方面的產品沒有配套主要是因為原來用量很少,國內企業做這個不賺錢,而且要求高,企業沒有興趣做。現在需求量大了,國內企業也有興趣做了,做也要一個過程,不是馬上就能做出來的。比如說發動機這個行業,那要求就是要頂級的,中國的發動機產業實際上是落後的。各種發動機,不管是飛機、造船、車用發動機,都是落後的,跟國外都不能比。中國造船業要形成一個產業鏈,協同發展。如果某個地方你能力過強,某個地方跟不上,那麼你的發展也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