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海省發展現狀論文5000字
您好,可以的哦,你需要+
⑵ 五,十三五期間,青海省光伏產業鏈的發展規劃有哪些
十三五期間,青海省光伏產業鏈的發展規劃如下:
亞洲硅業多晶硅三期項目建成投產,黃河水電、亞洲硅業、日晶光電切片項目預計年底前建成試投產;
漢能公司300 MW薄膜太陽能電池、聚光科技公司200MW高倍聚光光伏發電系統項目將建成投產;
光伏逆變器、支架、邊框等相關配套產業也得到快速成長;
陽光電源光伏逆變器項目建成投產
⑶ 青海省的資源優勢是什麼
從地形看,青海省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全境為昆侖山系所蟠踞。北部有阿爾金山和祁連
山,由西北向東南迂迴環抱,為青海與甘肅的界山;南部由唐古拉山雄峙,為青海與西藏的
界山;中部為巴顏喀拉山,橫貫全省,至東部邊境隱而復起,成為西傾山脈。在幾大山脈之
間,分別形成柴達木、可可西里、共和、民和等幾個盆地。青海全境,東部較為低緩,西北、
西南部高山連綿,偏西部為柴達木盆地。全省海拔超過3千米以上的地區占總面積的80%
以上。
由於青海省位於歐亞大陸中心區,深居內陸,山嶺環抱,使得該省絕大部分地區屬乾燥寒冷、
氣溫劇變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其特徵是:日照時數長,輻射量大;冬季漫長,夏季涼爽;氣
溫日差較大,年差較小;降水地區差異大,多夜雨,多雷暴,多冰雹,多霜凍,多風沙,加
上海拔高,氣壓低,缺氧氣,緯度偏北等諸多因素,形成了特殊的氣候條件。
從水文資料可見,青海省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相當豐富。(1)全省
的河流分為外流河和內陸河兩個系統。外流河主要有黃河、長江、瀾滄江、湟水等,內陸河
主要有格爾木河、哈吉爾河和布哈河等。全省內陸河、外流河流量在0.5立方米/秒以上
的干支流共217條,河流總長度約1.9萬多千米。(2)全省共有大小湖泊230個。
其中有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鄂陵湖和扎陵湖等淡水湖以及察爾漢和茶卡等鹽
湖。(3)青海地勢高峻,冰川分布廣,儲量大,它們是一座座天然的巨型固體蓄水庫。(4)
青海的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僅柴達木盆地的地下水總儲量為3500億立方米,為青海湖
湖水的4倍多,大部分為極具化工價值的礦泉水,淡地下水天然資源量每年為2.7億立方
米,可開采量每年為1.2億立方米。這對於地處高原、乾旱少雨的青海來說是一種十分寶
貴的資源。
正是因為青海幅員遼闊、地勢高峻、氣候干寒、地質成礦條件特異,大自然賦予它豐富的寶
藏,這是青海經濟發展的資源優勢。首先,青海的能源資源豐富。全省可供開發的水電裝機
容量為2000萬千瓦,而且開發條件優越,僅青海境內的黃河上游,從龍羊峽到寺溝峽,
可建6座發電站,裝機容量可達700萬千瓦,是黃河水電資源的「黃金」地帶;太陽能和
風能資源,青海得天獨厚;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也很大,這是未來青海經濟騰飛最基礎
的條件。其次,礦產資源優勢明顯。(1)鹽類礦產。柴達木盆地有大小鹽湖和干鹽灘20
多處,分布面積廣,鹽湖資源的儲藏量極為豐富,富含鉀、硼、鋰、鎂、溴、碘等多種礦物,
居全國之冠,著稱於世界。其中察爾汗鹽湖面積就達5800平方千米以上,儲量大於40
0億噸,另外,西寧盆地還有芒硝和石膏。(2)非金屬礦產。包括石棉、自然硫、水晶等。
石棉礦質優量大,儲量規模名列全國第一位。(3)有色金屬礦產,包括鉛、鋅、銅等。再
者,青海有獨特的動植物資源。如青海氂牛的數量為世界之首,約佔世界氂牛總數的30%
以上;青海貴重的中葯材多,其中冬蟲夏草的產量約佔全國的70%。
⑷ 求鋰電行業的響當當的人物——潘青海 詳細個人資料
潘青海:開創錳克鋰電動力之夢
潘青海常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曾經在海外學有所成,他,曾在某些領域術業有專攻,他,已經有了成功的事業,而現在,他來到了常州,在這塊熱土上,他用自己的學識,用自己的智慧,開創自己的事業。
潘青海,來自於天津,南開大學畢業後,於1992年在日本東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江蘇伊思達電池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潘博士畢業後,由於各方面出色表現,工作一年後便擔任日本一家大型公司生產部主管。1996年到1999年受聘於日本愛麗思公司,負責中國公司新人員的培訓,後任生產部門主管。因為不願意加入日本國籍,1999年潘青海毅然離開所在的日本知名塑料製品公司愛麗絲雅瑪株式會社,移民加拿大,來到能元莫利加拿大公司。在莫利公司,潘青海第一次接觸到動力鋰電池,很快熟悉並掌握了這種綠色新能源的技術。1999年到2000年就讀於加拿大溫哥華BCIT學院,獲計算機專科文憑。2000年到2007年就職於E-ONE MOLI ENERGY (CANADA) LTD.,曾先後擔任實驗室管理員,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及實驗室主管,主要負責原料和產品分析,新電池材料的開發及其相關電池設計和生產工藝的開發,實際生產中的問題分析及處理,跟蹤世界鋰離子電池的發展趨勢。
祖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在外工作的華人倍感自豪。時代在召喚,形勢在發展,2007年,在常州市委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著力構建人才高地,為常州科學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的大背景下,潘青海來到江南名城常州,常州是一個富有東方神韻,蘊藏巨大潛力,充滿發展希望的城市。常州政府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著力引進人才、聚集人才,,並多方籌措人才基金,資助人才創新、創業,讓人才充分感受到在常州有用武之地,能得到公正使用。作為我市第三批領軍型海歸創業人才,2007年10月,潘青海回歸祖國。從大學本科念的物理化學專業,再到博士讀的制葯化學,在潘青海的人生軌跡里,似乎從來沒想過要自主創業,更別提把鋰離子動力電池作為創業的方向。2007年,國內最大的鋰電池公司向他伸出橄欖枝,請他回國組建中國動力電池公司。「這么多年,你在日本和加拿大都是為別人打工,現在回國了還要為別人打工嗎?既然擁有技術,為什麼不自己創業呢?」朋友的一句話,改變了潘青海對未來的憧憬。2008年,國際油價坐了回「過山車」,讓所有汽車廠商都意識到,誰能用綠色新能源代替汽油動力,誰就握住了未來汽車業發展的命脈。潘青海敏銳地意識到,鋰電池,作為一種新能源,對世界汽車業來說都是熱門領域,鋰離子動力電池將會搭乘電動汽車業發展的東風,步上雲霄。
「鋰離子動力電池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新興產業,我們擁有最新的技術,與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潘青海的聲音,與日產雷諾全球CEO卡洛斯觀點一致,「如果中國加大對綠色新能源的投入,或許在未來就能成為汽車領域的領頭羊。」經朋友介紹,常州伊思達紡織印染公司的老總去莫利公司考察,立即決定和潘青海一起成立新公司開發動力鋰電池項目。
2007年10月,帶著世界最先進的鋰離子電池技術,潘青海從加拿大來到常州,創辦了江蘇伊思達電池有限公司。沒有人員、沒有設備,潘青海白手起家,僅用了7個多月就實現了投產。從2007年10月開始組建到2008年5月正式投產,目前公司的生產能力從日產8000個圓柱型鋰電池提高到12000個,月底開始日產將達2萬個,今年目標達日產5萬個。
2008年潘青海被評為「常州市領軍型海歸創新創業人才」,並獲2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
2009年潘青海被評為「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所謂「天道酬勤」,潘青海經常獨自留在公司,加班到深夜,廢寢忘食的工作。他不僅關心公司同事的工作,也很關心同事的生活,他在公司組織開辦了乒乓球室,檯球室,籃球場,羽毛球館,大大豐富了同事們的業餘生活。他周末也經常來公司探望加班的同事。潘青海把個人抱負和國家富強結合起來,把自身事業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思國家之需,展所學之才,已經把企業越做越強大了。
一年多以來在潘博士的領導下,公司按照ISO9001標准建立了企業質量體系,同時按照ISO14001標准建立了企業環境管理體系,企業全部產品已經通過了UL-1642、CE、RoSH等相關國際標准認證。 公司研發生產的圓柱型鋰離子動力電池具有大功率放電(瞬間可達40A放電)、超低溫環境工作(零下40度,可正常工作,達世界頂極水平)、超長壽命(循環工作500次後,容量保持在90%以上)、環保安全(設計了獨特的防爆和防漏電池蓋,安全性能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等特點,產品得到國際大型電動工具、電動汽車廠商的認可。其零下40度無需預熱,仍能正常工作的特點得到了國內軍工企業的青睞。到目前為止公司已經擁有專利2項,6項專利受理中,5項專利申報中。2008年底公司已形成日產電池3萬節的生產能力。公司下一步的目標在2010年實現日產電池10萬節,銷售6億元,在2012年實現日產電池40萬節,實現銷售20億。通過研發上的持續投入,國際技術交流、高端技術人才的引進使產品在核心技術上始終保持與國際接軌,並已經把多項國內外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專利應用到錳克鋰電的產品設計和生產工藝上。獨立研發建成了鋰電產品應用的的高模擬測試系統,保證了產品商業化應用的可靠性與量產化。
2009年第105屆廣交會在廣州隆重舉行,江蘇錳克電池有限公司參加此次展會,展示了錳系圓柱形鋰離子動力電池研發最新產品和最新技術,現場吸引了不少海內外商家.鋰電的發展前景非常可觀,但是目前鋰電應用於電動工具還不是很廣泛,原因是客戶對鋰電的應用還不太清楚,市場對鋰電引導還不夠,但是潘青海很有信心把這個市場做好,把錳克鋰電創造成中國製造的國際品牌,爭做做中國的第二個MOLI!」
應BMW公司邀請, 11月4和 5日,潘青海等公司領導親赴德國BMW集團慕尼黑總部,參加了 「BMW亞洲供應商會議」,並取得了重大收獲。BMW集團全球副總裁兼亞洲地區采購總裁Philip.Eller先生單獨接待了潘青海等人,雙方就BMW公司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進行了詳細的討論,並就此達成一項重要的合作協議:由BMW公司,江蘇伊思達電池以及當地政府共同組建「BMW電動汽車用鋰離子電池研發中心」,共同期待和推進實現鋰離子電池在BMW電動汽車上的應用。這次德國之行,潘青海再次堅定了這一發展目標的決心和信心。隨著「BMW電動汽車用鋰離子電池研發中心」項目的推進,必然將會大大促進錳克電池朝著目標奮進的進程。
⑸ 青海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省組織開展了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全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及機構情況
我省地質勘查行業主要包括屬地化改革中劃歸我省管理的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省測繪局、省核工業地質局、省環境地質局,未屬地化管理的青海煤炭地質局和中國建材工業中心青海總隊,具有勘查資質的公司及礦山企業等。本次調查不包括未屬地化管理的單位。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地質勘查行業人員5240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3297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391人,礦業開發從業人員225人,其他產業731人。
全省專業技術人員1921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有35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有809人。
(二)勘查資質分布情況
全省頒發勘查資質證書共26個,按單位取得的最高資質統計,其中≥1類甲級資質單位有11個,占總數42.3%;≥1類乙級資質單位有7個,占總數26.9%;≥1類丙級資質單位有8個,占總數30.8%。
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共18個,其資質級別相對較高,全部為乙級以上資質。全省11個甲級單位全部為國有地勘單位,另外7個為乙級單位,分別佔全省甲乙級資質級別的100%、87.5%。全省核定頒發的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共112個。其中區域地質調查8個,占總數的7.1%;水工環調查15個,占總數的13.4%;固體礦產勘查25個,占總數的22.3%;液體礦產勘查13個,占總數的11.6%;氣體礦產勘查1個,占總數的0.86%;物探14個,占總數的12.5%;化探9個,占總數的6.0%;遙感3個,占總數的2.8%;工程施工13個,占總數的11.6%;岩礦鑒定與測試11個,占總數的9.8%;選冶試驗2個,占總數的1.8%。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在職職工4965人,其中從事礦產勘查的3067人(專業技術人員1773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314人,中級技術人員728人);從事工程勘察的職工有369人;從事礦業開發的職工225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719人。全省從事地質勘查業人均年工資2.38萬元,退休人員共7640人,人均年工資2.33萬元。與2005年同期相比,全省國有地勘單位職工人數增加了7%。在職職工年工資收入與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離退休人員工資略有增加,增資比例為4.6%。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2006年地勘行業經濟運行平穩,地質勘查開發主業地位進一步鞏固,較之2005年保持了既好又快的發展勢頭。
2006年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總收入6.28億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25.6%。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增加了38.12%,生產性資產增加了68.3%,專用儀器設備凈值增加了45.03%;
2006年市場經營收入達2.49億元,比2005年增長21.38%。有力地推進了整個地質勘查開發主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在地質勘查方面投資增加較快,全省各國有地勘單位及大型礦山企業所屬的勘查資質單位經濟實力不斷發展壯大。國有地勘單位的技術裝備及野外工作條件較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生產性資產大幅增加。
2006年全年地勘投入達2.81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是「十五」期間全部地勘投入的近一半。其中省地勘項目資金支出為10317.7萬元(省財政4683.1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889萬元,探礦權采礦權價款及使用費4745.2萬元);爭取國家資金4475萬元;地勘系統投入資金5442.8萬元;重要商業性地勘項目資金7864.5萬元。實際完成地勘投入2.35億元。
2006年我省共安排和落實各類地勘項目137項。其中省地勘項目50項;國家地勘項目32項(其中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16項,礦產資源補償費戰略性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項目5項,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6項,中央財政專項補助項目4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1項);各地勘主管局安排項目42項(其中地礦局21項,有色地勘局8項,煤炭地質局4項,核工業地質局5項,環境地質局2項,建材地質總隊2項);重點商業性地勘項目13項。
集中資金,捆綁使用,加大重要成礦區帶、重點礦種的勘查力度。重點加大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礦區、江倉礦區,格爾木市卡而卻卡銅礦,都蘭縣果洛龍窪金礦、澤庫縣瓦勒根金礦、都蘭縣五龍溝金礦區、格爾木市駝路溝鈷礦、雜多縣納日貢瑪(銅)鉬礦區、格爾木市尕林格鐵礦區、曲麻萊縣加給龍窪金礦、雜多縣東莫扎抓鉛鋅銀礦等一批我省重點礦區的勘查投入力度。同時有計劃地安排了一批1:5萬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調查工作,以提高我省基礎地質研究程度,為下一步安排部署地質工作提供依據。
(三)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
2006年中央財政出資進行的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1817萬元,省財政出資進行的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3103萬元。由於我省地質工作程度較低,近年來,省財政安排的地質勘查專項資金20%~30%是用於基礎性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的。省財政出資進行的基礎性和公益性地質工作以1:5萬礦產地質調查為主,兼顧重要成礦帶地質科研和水工環等基礎工作。
(四)商業性勘查工作情況
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日趨活躍,聯合勘查及市場項目資金投入不斷加大。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在完成計劃內地質勘查工作的前提下,積極爭取市場項目,加大聯合勘查力度。2006年度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承擔市場地勘項目經費超過1億元(含省外招標項目)。其中,曲麻萊縣大場金礦勘查和祁連縣紅川金礦勘查與加拿大有關礦業公司聯合勘查,引進外資近3000萬元。
(五)礦產開發及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國有地勘單位不斷開辟新的礦產開發基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構建多元化產業結構。推動工程勘察、基礎測繪、化驗測試、房地產開發、建築設計等其他產業發展,各類產業在市場中努力發揮各自的優勢,經濟效益不斷增長,在地勘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增加。
一是支柱性產業建設進度加快。依託本省優勢資源,以鉀肥生產為主的察爾漢鹽湖霍布遜鉀肥生產線年產6萬噸KCl項目已竣工投產,加上原有的格爾木地礦化工總廠,察爾漢鹽湖礦山企業鉀肥生產能力可達到8萬噸/年。
二是以黃金生產為主的五龍溝金礦、果洛龍窪金礦及松樹南溝金礦勘查開發項目礦山籌建全面推進。與外資企業合作的灘間山岩金礦於2006年11月正式投產,設計年產黃金2.6噸。
三是工程勘察施工市場項目進展順利。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地勘單位承接岩土工程勘察等項目,合同總價值8000餘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近幾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地勘工作,把地勘工作與國家和本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把產業經濟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科學發展觀,強化市場經濟意識,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加快發展產業經濟,壯大整體經濟實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地勘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按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地勘延伸產業及服務業分體運行與分塊管理,增強了發展活力和後勁。地勘主業有了快速發展。
(一)公益性地質工作發展勢頭良好,地質找礦成果顯著
2006年在基礎地質調查中基本查明了調查區的成礦地質背景,圈定了一批具有找礦價值的物、化探異常,確定一批成礦遠景區,為進一步進行礦產勘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水工環地質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三江源1:2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完成4.2萬平方千米,為該地區環境保護移民工程提供了基礎資料;柴達木盆地環境水文地質調查為該地區查明了一批有開采價值的水源地;貴德盆地地方病改水項目,結束了4萬人吃高氟缺碘水的歷史;工程地質提供了大批建設工程資料,保證了全省道路、房地產、基本建設項目的開工需要。
(二)礦產勘查工作成果凸現
提交了多處可供勘查或開發的礦產地。省重點勘查項目均取得較好成果,各礦區資源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控製程度進一步提高,評價速度明顯加快。加大對外引資合作勘查力度,多渠道引進資金,按市場經濟運作方式進行商業性礦產勘查與開發取得成效。
(三)礦業權管理進一步規范、經營收益有所增加
為充分發揮現有探礦權的潛力,通過各種方式招商引資,吸收社會資金聯合勘查,進一步做大做強了地勘主業,加快了我省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步伐。
(四)基地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平安基地與和諧地礦建設取得新進展
2006年是我省地礦局開展「創建平安基地、構建和諧青海地礦」活動五年規劃的第一年,按照「服務第一」理念,大力推行「以人為本,親情服務」,進一步完善制度,細化服務內容,職工服務滿意率達到90%以上。省有色地勘局、省核工業局近幾年在加強基地建設中也有突出成績,職工的居住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隊伍安定,單位凝聚力增強,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與和諧的發展局面。
四、「十一五」改革發展設想
(一)加強地質勘查,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以地質勘查開發為主導產業,重點做好勘查工作,實現年均增長速度10%以上,「十一五」末地勘經濟生產總值在2005年基礎上實現翻一番;利潤年均增長6%以上,人均收入年均增長5%以上。
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為契機,以青海省「十一五」發展規劃為指導,面向社會需求,統籌規劃,集中力量加強礦產資源勘查,突出國家急需礦種和重點區帶,強化找礦意識,積極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以找大礦、找好礦,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為奮斗目標。要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商業性地質勘查,拓寬找礦空間,不斷提高礦產資源勘查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發展和壯大主業,實現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間,重點安排東昆侖成礦帶、北祁連成礦帶、青藏鐵路沿線、柴達木盆地、「三江」成礦帶北段的勘查評價工作;兼顧鄂拉山地區;適當安排青海東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的礦產勘查評價工作;提交可供開發的礦產地26處。
進一步發揮地質工作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牧業產業優化、生態環境治理、地下水(熱水)、地質災害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參與重大工程建設、防災減災、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等;充分發揮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特長,為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二)穩步推進對外合作,擴大找礦空間
在做好省內、外已有地勘項目的同時,積極穩步地推進「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戰略,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引進國外有實力的礦業公司進行聯合風險勘查,加強境外周邊地區的礦產勘查與技術服務工作。建立國內、國外礦產資源勘查基地,壯大經濟實力。
(三)加大礦業開發力度,壯大礦業經濟
在已有的基礎上,培育3~4個年產值在千萬元以上的重點開發項目。延長礦業開發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原有的小礦山要加強管理,通過挖掘潛力,擴大資源,完善工藝技術,保證正常生產,增產增效。
(四)擴展地勘延伸產業
「十一五」期間要加強地勘延伸產業建設,對現有的地勘延伸產業(鑽探及工勘、測試、測繪),要積極開拓市場,穩定發展,同時不斷拓寬其他業務,積極承攬工程建築、測繪、土地測量等任務。
五、存在問題
一是國有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時,我省各地勘單位地勘費的預算基數是以中央政府主管部門下達的地勘費計劃為基礎。而當時原地勘費計劃在核定經常性費用、增資以及執行地區性補貼資金方面,未能充分考慮我省實際情況和青海省自然條件惡劣、經濟欠發達等具體情況,未全額下達經常性費用計劃和增資等資金計劃,導致我省地勘單位地勘費資金缺口巨大、地勘費的預算基數嚴重偏低,影響地勘經濟持續發展。
二是地質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專業技術隊伍結構不盡合理,人才供需矛盾等問題突出,嚴重困擾著地勘產業經濟的發展。地質專業技術人才數量不足,特別是野外一線技術力量嚴重短缺;專業技術隊伍結構不合理,缺乏高層次高素質能夠承擔大型綜合、重點項目的領軍人才;在專業技術隊伍學歷結構上,高層次高學歷比例嚴重偏低。因此難以滿足地勘經濟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三是離退休人數較多,負擔重。我省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的比例為1:1.65。離退休人員至今未進社會養老統籌,全部費用均從地勘費用基數中承擔,造成國撥地勘費60%以上用於發放離退休人員生活費。
四是內部下崗、待崗人員多,經濟負擔過重。他們中大多數是原從事野外生產的各類生產工人,技能單一,職工下崗後無技能參加市場競爭。
五是大調查項目中,對青海省困難因素諸如海拔高,交通差,乾旱缺水,施工不便等省情考慮不充分,造成整個項目費用不足。
六是《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於深化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國有地勘單位可繼續執行將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的政策,但實際辦理轉增國家資本金手續困難。
六、對策建議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精神和青海省委、省政府「依託優勢資源,實施資源轉換戰略」總體部署,按照「一業為主、兩翼延伸」的發展思路,在做大做強勘查開發主導產業的同時,大力培育其他相關產業,夯實發展基礎,保持地勘行業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一)提高地質礦產勘查技術和科學研究水平
以尋找大中型礦床為主攻目標,突出重點項目的安排,尋求地質找礦新的突破。加速對資源潛力大、開發條件相對較好的重要礦床的勘查評價,做到統籌安排,發揮勘查資金的最大效益,提高地質成果質量。
(二)創新體制,搞活機制,增強地勘單位發展活力
不斷探索體制、機制改革的新路子,大力推進資產多元化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搞好股份制運作,使產權制度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在企業經營上,可實行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實行經營方式多元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效率優先,注重公平的原則,理順分配關系,合理調整分配格局,形成正確的利益分配導向機制,努力向生產一線、野外傾斜。建立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多種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新機制,規范和完善津貼、補貼。
進一步改革人事、勞動用工制度,積極推行職工、幹部競聘、競爭上崗,建立合理有效的競爭、激勵與約束機制,逐步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一心一意謀發展,團結拼搏奔小康。
(三)加強技術隊伍建設,改善裝備,提高工作保障能力
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全面落實各項培養培訓計劃。圍繞地勘工作,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和優勢,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認真研究人才建設規劃,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為保證地勘工作健康發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礎。
加強在職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造就一批品德優良、專業過硬的業務骨乾和管理人才,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要制定相應的內部優惠政策,如工資、住房、使用等方面的政策,積極引進和吸收大專院校畢業生,廣泛吸納各方面的技術人員和高級技術工人。
加大地質設備更新力度,不斷提高裝備水平,積極促進地質工作信息化,加快推進地質工作現代化建設。建立一支素質優秀、結構合理、裝備精良、不畏艱苦、勇於奉獻的地勘隊伍,不斷提高找礦能力和為社會經濟服務的能力。
(四)積極拓展地質工作領域
積極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為城鎮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牧業產業優化、生態環境治理等服務。積極參與重大工程建設、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
(五)明確權益分配
國家勘查資金項目的權益分配中應充分體現物化勞動過程中地勘單位的利益,盡快明確權益比例。
(六)集中資金建設骨幹產業項目
通過產權多元化的混合制股份公司融集大量資金,引進資金、技術、管理,集中資金培育上規模的骨幹產業項目,實行規模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快速提升經濟總量。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⑹ 青海的四大支柱產業與四大優勢產業是什麼
1.四大支柱產業:石油、電力、有色金屬、鹽化工
2.四大優勢產業:水能資源開發、鹽湖資源開發、石油天然氣資源開發、金屬和非金屬資源
⑺ 青海的四大支柱產業與四大優勢產業是什麼
四大支柱產業:石油,電力,有色金屬和鹽化工.
四的優勢產業:水能資源開專發,鹽湖資源開發,石油屬天然氣資源開發,金屬和非金屬資源、農牧業及野生動植物資源、旅遊資源等的開發.
目前,青海省確定了電力、石油天然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四大支柱產業和冶金、醫葯、建材、農畜產品加工四大優勢產業。去年,省人民政府還出台了「青海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若干政策措施」的優惠政策,在市場准入、稅收優惠、土地和礦產資源開發、鼓勵技術創新,以及規范行政行為、減少審批事項、提高辦事效率、搞好項目服務等方面都有了明確的規定和具體的承諾,公正、公開、透明,使投資者看得明白,幹得放心。一些有遠見、有眼光的企業人士看到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是自身發展的大好機遇,經過幾年的創業實踐,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對青海的投資環境、發展前景更加充滿信心。
⑻ 青海省經濟狀況怎樣
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青海省一直以來就是我國經濟發展極為落後的地區之一。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且地區間經濟發展也極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