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農業產業鏈集聚的好處

農業產業鏈集聚的好處

發布時間:2021-02-23 06:13:04

1.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作用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以來回,是農民收入增答長較快的時期,但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民增收緩慢的內在原因是:農產品產量與農村勞動力「兩個充裕」並存;農業生產勞動率和農產品轉化加工率「兩個過低」並存。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向廣度和深度進軍,有效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使農業的整體效益得到顯著提高,可以促進小城鎮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轉移農村剩餘勞力,增加農民的非農業收入;可以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使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民不但從種、養業中獲利,還可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增加收入。

2. 土特產項目在當地農業產業鏈條中的地位及作用怎樣寫

可作為旅遊引導消費,增加農民的額外收入

3. 我國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是否比工業有優勢我國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正處於一個什麼階段謝謝!

面臨的問題
近半年來,盡管部分畜產品市場劇烈波動,但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價格高位趨穩,農產品價格上漲讓農民得到的經濟利益相對較多。有利的經濟因素和惠農政策正在當前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持續幾年的農業良好態勢仍然沒有改變。當前,要特別處理好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消費者利益,保護好農民生產積極性,盡快恢復需求缺口較大的畜產品生產能力,加強市場監控,防止糧油及其肉禽蛋價格上漲的連鎖反應擴大化,促進農產品市場的穩定。

一、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性相對較高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於生產季節的關鍵期。盡管今年我國農業面臨自然災害可能偏重發生,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增多,農產品市場不穩定性增加,農民擴大生產的風險加大。但是,目前多數農產品價格高位運行,農業生產資料供求基本平衡。總體上看,有助於進一步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積極性的因素占據主導地位。這將促進糧油生產的穩定,加快實現肉禽蛋生產能力的恢復。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糧油等多數農產品價格恢復性上漲,促進了農業效益的提高。今年第一季度城鄉居民食品消費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6.2%,其中糧食上漲6.7%,而農產品生產價格同比上漲7.3%,穀物上漲8%。農民銷售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高於居民食品消費價格。近半年來主要農業生產資料供求總體上平衡,價格比去年同期的上漲幅度明顯低於農產品生產價格。第一季度農民家庭經營現金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75.1元,而家庭經營費用現金支出只增加了7.7元,尤其是農業生產支出穩定在去年的水平。這些表明農民能夠從農產品價格上漲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幾年來,國家實施的各項糧食補貼政策和價格支持政策在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上半年各類補貼政策紛紛到位,並且力度還明顯增加。在調查中,注意到糧食政策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廣泛存在。

在有利的經濟因素和惠農政策作用下,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可能穩中有增,糧食生產進一步擴大,糧食可能繼續增產。農作物種植意向調查表明農民已經連續第4年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優質高產糧食品種所佔份額進一步上升。全國夏糧生產氣候條件總體上較好。從已經基本收割完小麥的省份來看,夏糧收成較好。考慮到玉米價格大幅度上漲,稻穀價格水平相對較高,秋糧生產形勢有利因素較多。

如果今年能夠將受災面積占播種面積比重控制在28%以內,保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基本穩定,實現糧食總產量突破5億噸的目標是可能的。

二、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盡管近期農產品波動劇烈,增加了消費者經濟負擔,甚至影響了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質量。但是,農產品價格明顯上漲總體上有助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實現農民較快增收。尤其是糧油價格高位平穩運行,肉蛋價格繼續大幅度恢復性上漲,支撐農牧業收入快速增長。農民增收出現了多年難見的好形勢。一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260.5元,實際增長12.1%,為1997年以來同期增幅最高。第一季度農民家庭經營人均農牧業現金收入較上升同期增長57.1元,對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34.3%。

受國民經濟增長較快,就業機會相對較多和農民工資性收入水平提高等積極因素影響,農民非農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第一季度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520元,同比增長16.3%,增速比去年同期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屬於較快的。

考慮到近期食用油價格和肉禽蛋價格等明顯上漲,農民銷售農產品增多等因素,以及受農民就業機會增多和工資率上升等因素積極影響,上半年農民收入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從全年來看,農民增收的有利形勢將繼續維持,估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4000元左右。

從目前影響農民增收的各種直接因素來看,實現農民收入名義增速高於去年的可能性上升。這種情況下,農民收入能否實現較高速度的實際增長,關鍵在於能否控制整體物價水平,阻止糧油價格上漲所引起的飼料價格上漲和畜產品價格上漲,進一步導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連鎖反應。20世紀80年代末糧油價格輪番上漲,農民收入名義增長速度很高,但實際增長非常有限。只有穩定物價總體水平,在農產品價格波動中實現合理的比價,才能確保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

三、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明顯

繼去年下半年以來,多數農產品價格出現了明顯上漲,尤其是主要作為飼料原料的玉米以及肉禽蛋上漲幅度相對較大。糧油價格上漲及其所產生的連鎖反應仍在持續。今年第一季度農產品生產價格中玉米上漲了15%,生豬、家禽和禽蛋分別上漲了18%,12.7%和11.8%。第二季度這類農產品價格繼續保持上漲勢頭,5月份一些集貿市場上的豬肉價格比去年同期翻一番。

去年下半年,受國際市場糧食供求關系趨緊影響,國內進口減少,糧食價格出現了恢復性上漲。玉米價格走出波谷。加上受乾旱等不利氣候影響,玉米加工燃料乙醇需求增長較快,玉米供給嚴重滯後消費增長。玉米價格大幅度上漲,增加了畜牧業飼養成本。由於我國肉禽蛋產業化發展的水平不高,產業鏈各環節價格利益反應機制尚未形成,去年又正是我國主要畜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經歷最困難時期。飼養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銷售價格未能作出及時反應,使得農戶養殖效益大幅度下滑,紛紛退出養殖業,削弱了生產能力。肉禽蛋當前貨源緊張,價格居高不下是典型的周期高位波動。

考慮到肉禽蛋生產的周期性,生產能力恢復需要一段時間,肉禽蛋價格的穩定目前主要依靠政府監管。但是,隨著夏季的來臨,肉禽蛋需求相對不旺,尤其是禽蛋生產能力由於恢復相對較快,估計禽蛋市場價格的穩定性將逐步顯現。入冬後,生豬市場價格也會逐漸趨於穩定。

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近期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是農業生產能力不穩定的表現。短期內,多數農產品的價位趨高,有助於農業生產能力的擴大,改善農產品供求關系,促進農產品市場穩定。但是,從長期來看,農產品市場劇烈波動,不但影響到中低收入消費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對小農經濟沖擊也較大。

主要對策建議

當前,我國一些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處於緊平衡,這些農產品市場價格極易受到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異常性波動。為此,必須平衡好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實現農業比較效益,穩定增加農產品供給,允許農產品市場合理波動,加強市場監控,確保農產品市場的穩定。

要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確保今年農業豐收對於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為黨和國家的重大政治活動營造穩定環境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針對可能導致農業減產的不利因素,農業主管部門要做好事前預防和應急管理工作。影響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最大威脅是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發生,以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波動。

要繼續發揮支農惠農政策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抓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有利時機,優化支農結構,著力改善農業設施。考慮到糧食市場價位相對較高,最低收購價格政策發揮的作用有限等情況,重點應想方設法擴大農業補貼規模,盡快將生豬補貼納入補貼范圍,繼續增加轉移效率相對較高的農業補貼項目。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波動性明顯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經營制度的確立和鞏固。實踐表明,小規模家庭經營是農業穩定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肉蛋市場劇烈波動,與大量農戶退出養殖市場,生產能力削弱直接相關。國家補貼農業不但要以糧油等比較效益相對較低的農產品為實施對象,而且還要更加關注小規模農業生產者的經濟利益。國家惠農政策不但要通過實施低保制度解決農戶生活保障問題,而且還要保護小規模農戶的生產能力。

要加強農產品市場和農村市場調控。針對今年農產品市場價格過度波動可能性上升,國家相關監管和調控部門應及時監測。一旦出現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村消費品市場出現異常波動的苗頭,應配套使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將農產品市場和農村市場價格過度上漲勢頭控制好。同時,充分發揮國家庫存的吞吐作用,切實做好農產品進出口的管理工作,增加玉米進口,控制玉米等飼料價格上漲幅度。要統籌考慮生物能源和糧食安全,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4. 農業產品多樣性的益處

(一)農村產業多樣化有利於培養職業農民,實現農業集約經營
在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村產業形式單一,並對農業生產領域活動過分注重強調,使農民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主要表現為家庭經營性收入(務農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打工收入),這可以從表1得到說明。收入來源單一加重了農民對農業的依賴,導致務農的勞動力兼業化現象非常突出,而農戶兼業行為又易使農業出現粗放經營的現象。我國目前的農戶生產便具有典型的「農忙時種田,農閑時打工」的特徵,這導致農業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農民無暇或不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現代農業知識和先進技術,不利於職業農民的養成。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在勞動力方面的主要障礙,不是農業勞動力數量不足,而是農業勞動力的文化、科技和經營素質不高。為了克服農業被邊緣化的狀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必須擴展思路,豐富農村產業,使農村剩餘勞動力穩定或徹底轉移,減少農民,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務農的農民願意成為職業農民,學習專門農業知識和技術,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農村產業多樣化有利於促進土地集中,實現農業規模經營
1980年代以來,家庭承包經營成為我國農業的基本經營制度,為解決長期未解決的農民溫飽問題、改善農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土地均分的家庭經營由於農戶規模太過狹小造成農業粗放經營甚至大片土地拋荒、農戶對農業產出的期望值降低,最終不願意對農業生產進行投入,制約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為突破這種約束限制,一種有效的解決方式是實行農業規模經營。農業規模經營是指根據耕地資源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物質技術裝備條件等確定一個適度的農業經營規模,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降低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農業規模經營通過對土地、勞動力、資本、管理四大要素進行有效配置,有利於實現管理的現代化。家庭農場經營和專業大戶經營都是農業規模經營涉及到的農業經營形式的選擇。豐富農村產業,一方面可以讓農民從土地上釋放出來從事第二或第三產業,讓農民自願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土地逐步向種養能手集中,從而形成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推進農業由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組織化經營模式轉變;另一方面,豐富農村產業形式,促成專業化分工,同類型的專業農戶通過一定的資源、生產要素集聚而聯合起來形成專業大戶,實現區域種植或養殖的專業化,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克服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的缺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三)農村產業多樣化有利於吸納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由於傳統農業中的投資收益率低下,長期以來一直廣泛流傳著農業低效產業論。但王傑(2006)的研究表明,農業低效產業論只有在諸多非價值形成因素不參與價值形成過程,又平均分割勞動價值的條件下才能成立;並從實踐經驗、現實及歷史和邏輯統一的視角考察得出農業是可與國民經濟中許多其他產業效益相匹敵的高效產業的結論。陳少強(2009)也指出,同工業行業勞動生產率相比,農業勞動生產率並不低。因為從事農業種植業的回報率雖然低下,但真正投入的勞動時間和勞動力很少,嚴格意義上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並不低。那為什麼我國傳統農業中的投資收益率低呢?除了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農業土地資源有限以及缺少相應技術支持外,更為關鍵的原因在於我國農村存在龐大的剩餘勞動力。據統計,發達國家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只佔總勞動力的5%左右,而我國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50%左右。我國農村的「半工半耕」型的過密型農業,在人口的壓力下一直面臨「過密化」和「內卷化」困境:勞動力過於密集化從而使得勞動力的邊際報酬遞減。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一定要伴隨勞動力轉移,這是經濟發展中資源配置的內在要求。國外農業現代化的歷史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即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伴隨著農業勞動力向農村內部非農產業和向城市轉移,是一個農業人口不斷向外轉移的過程。因此,只有豐富農村產業形式,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加快農業勞動力向外轉移,才有可能「去內卷化」,才能提高農業投資收益率,更好地發展現代農業。
(四)農村產業多樣化有利於促進專業化分工,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重要區別之一是分工和專業化程度不同,現代農業是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農業。專業化分工的生產方式能發揮生產者專長、提高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生產率。荷蘭是世界上通過實行高度的分工與專業化(包括區域專業化和生產專業化)發展現代農業的典範。其人均耕地1.8畝,總耕地面積只相當於我國的2%,但該國農業的競爭力、土地生產率和設施農業的發展狀況,都位居世界前列,堪稱土地資源稀缺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典範。農村產業形式多樣化從兩個方面促進分工專業化:一方面,實現農業內部分工越來越細,積極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者專注於某一生產環節或者某一農產品,發揮生產者專長,提高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實現農村第一、第二、第三三次產業並存,將以前由單一生產者獨立完成的若干生產和銷售環節獨立出來形成專業化的具有一定規模、結構相對完整的產前、產中、產後產業,還包括一些提供生產配套服務的支撐產業,如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文化娛樂產業等。不斷豐富農村產業形式,深化農村專業分工,獲得報酬遞增的規模效益,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5. 產業鏈高效整合的作用

產業鏈高效整合是現代成本控制的新思維,它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在 運費和勞動力上節約成本的思想,而是從高效出發,加快資金和商品的 周轉率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做市場的快速反應者。
產業鏈高效整合就是以更高的效率走完整條產業鏈的產品設計、倉儲運輸、原料采購、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從而在市場適應和消費者互動上取得主動和領先地位,達到高效整合的目的。產業鏈高效整合是現代
1.有利於企業成本的降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生產越來越強,產業鏈條被越拉越長。產業鏈條延伸是一種資源,它體現 產業集聚的 規模效應。「未來只存在兩種企業,一種是規模超大的企業,另一種就是專業化非常強的中小企業」。任何一個企業在當前條件下都不可能在產業鏈條的任何一個鏈條環節上都是最優的,只能是在某一個或者幾個環節上具有優勢。產業關聯性越強,產業鏈條越緊密,資源的 配置效率也越高。通過產業價值鏈的整合不但可以將不同優勢環節的企業相聯系,實現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都達到最優,進而實現企業產業價值鏈整體最優,而且基於產業價值鏈的資源整合通過諸如實施標准化生產、對內部管理費用進行嚴格控制等,可以有效降低產品在產業 價值增值環節上的包裝、 流通、庫存、銷售與內部部門間協調等成本,獲得成本領先優勢。
2.有利於新企業的出現。
集群是新企業誕生的催生婆。新企業易於在既有的集群內部而不是在孤立的地區成長起來。集群內的企業由於相互交流機會的增加,不僅能夠及時發現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而且還會獲得更多有關發展機會的信息。最早進入的廠商積極尋求創造 專業化生產要素的方法,並通過吸引新人才進入來加強所屬行業的知識和技術深度開發。且由於當地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熟悉集群內的產業特性,使集群容易獲得所必須的資產、技能和開發團隊以及高素質的勞動力,因而降低了新企業進入的門檻並降低了風險。集群內企業的重組障礙較低,更有利於催生新企業的誕生。比如說,一個計算機配件新供應商能夠在計算機 產業集群內擴大規模是因為在客戶集中的基地可以減少風險,同時由於一個發展完善的產業集群包括一些 相關產業,這些相關產業通常能夠吸引相同或相近的要素投入,使供應商得以獲得進一步擴張的機會。除此之外,集群內的 進入壁壘很低,在集群內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資本、技術、原材料投入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從而加快新企業的衍生過程。
3.有利於企業創新氛圍的形成。
產業鏈延伸也是一種環境。有產業鏈的地方,企業不僅可以降低投資成本和 交易成本,同時還有利於信息資源的交流、匯集,促進技術、產品的聯動創新。集群式產業鏈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方的溫床。企業彼此接近,會感受到 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不斷進行 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 技術創新是由市場的需要引起,企業通過組合各種創新資源,運用科學的方法與手段創造出新產品、新工藝,並進行生產,最終進行商業化,當它商業化成功、企業取得利益時,這項技術創新才算成功。由於存在著競爭壓力和挑戰,集群內企業需要在產品設計、開發、包裝、技術和管理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需要,爭取新的客戶。一家企業的知識創新很容易外溢到區內的其他企業,因為通過實地參觀訪問和經常性的面對面交流,這些企業能夠彼此相互較快地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術。在產業價值鏈中,比鄰而居的企業之間由於頻繁的交往和經常性的合作,產生了面對面的觀察與學習的便利性,一項 技術創新很容易為其他企業所發現,其他企業通過對此項技術創新的消化、吸收與模仿,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技術改良,進而又導致漸進性的技術創新不斷發生,從而形成強大的擠壓效應。集群為企業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棲息地」,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在 技術創新方面具有創新所需的組織架構、產業文化基礎、知識積累和擴散的內在機制,集群為創新型區域的構建提供了現實的基礎。
4.有利於打造「 區位品牌」。
產業關聯企業及其支撐企業、相應輔助機構,如 地方政府、行業協會、 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都會在空間上相應集聚,形成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進而構成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願意投資於相關的教育、培訓、檢測和鑒定等公用設施;另外,這些設施的設立又明顯地促進了集群內企業的發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資源在 產業集群內具有更高的運用效率。一個學習—創新型的區域,能夠使區內的各個企業形成相互協作的網路,彼此之間能夠共享市場信息、 基礎設施、區內資源(尤其是流動的人力資源)、生產能力和 供應鏈網路乃至形成 區位品牌。「 區位品牌」即產業區位是品牌的象徵,如法國的香水、 義大利的時裝、 瑞士的手錶等。單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然而企業通過集群的整體力量,利用群體效應,形成「 區位品牌」,會使每個企業都受益。 區位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眾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的、持續的 品牌效應,它是一種珍貴的無形資產。這種區域品牌是由企業共同的生產區位產生的,一旦形成,就可以為區內的所有企業所享受。因此,區域品牌同樣具有 外部效應。這種區域 品牌效應,不僅有利於企業對外交往,開拓國內外市場,確定合適的銷售價格,也有利於提升整個區域的形象,為 招商引資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區域品牌共享又大大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
5.有利於 區域經濟的發展。
在產業一體化、產業全球化的趨勢勢不可擋的形勢下,產業的發展及其 競爭力的提升已成為一個地區能否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的關鍵。而產業價值鏈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紐帶,是 區域經濟發展中可充分挖掘的有利因素。 產業集群是以產業價值鏈為紐帶的地方 生產系統,是 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現代 區域產業形成發展來看,產業是由龍頭企業起主導作用,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帶動一批配套企業發展,產業鏈中的配套企業發展壯大,既可裂變出新的龍頭企業,又促進其他龍頭企業發展和聚集,形成產業群體,使產業整體競爭力得以增強,從而壯大了 產業經濟,給 地區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因此,以產業鏈為紐帶,延伸產業加工生產的深度,以企業綜合配套,加強產業內部、產業之問聯動並做強做大,逐步興起專業、特色的企業群體,構築 產業集群支撐框架;以產業價值鏈為中心,以重點產品、 主導產業的聯動促進中小企業群的配套發展,並努力進入國際分工協作體系和供應鏈,是 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一個區域的產業能否形成競爭優勢,不僅是依靠一個或幾個企業大集團,而且還要視其產業價值鏈體系如何。在全球(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無論是對於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能否利用全球(或者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歷史機遇,建造自己的產業(或企業)價值鏈,或者成功地成為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重要一環,直接關系著未來的前途,否則就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

6. 農業產業鏈是什麼

標准說法是:農業產品產業鏈

定義:農業產品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

簡介:農業產品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就從產業的前向聯系和後向聯系的角度論述了產業鏈的概念,目前,與產業鏈相關的還有價值鏈、生產鏈、供應鏈、商品鏈等不同概念。盡管說法發生了變化,但其內容的實質沒變,只不過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的聯系進行闡述。

與產業集群相比:產業鏈也強調產業之間的聯系,但產業鏈主要側重於產業間聯系,對於產業以外的機構如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關注較少,此外,產業鏈沒有空間集聚的概念。產業集群的概念則要比產業鏈的概念豐富得多,它既包括產業間的聯系,還包括產業及其他相關機構間的聯系,而且還強調空間的集聚。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o1li4jwLsyR0uphTmP3__

7. 安排九大農業產業帶的好處

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經濟發展源帶來的好處。但由於我國是農業大國...其側重點各有不同: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產業化問題。一是...農民和農業配置,重建城鄉之間的關系,使城鄉互相融合、互動...小而全的傳統農業生產格局,逐步形成了糧、棉、油、瓜、...

8.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意義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解決分散的農戶適應市場,進入市場的問題,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難點,關系著結構調整的成敗。目前,幹部和群眾對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雖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還沒有完全做好,結構上的問題,品種品質上的問題,布局上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對種什麼?養什麼?發展什麼?還不完全清楚,甚至顧慮重重;有的連我們基層幹部也不完全清楚。具體體現為:市場還看不準,發展路子還不寬,對農民的信息和技術服務還比較滯後。總體上還缺乏明確的規劃不同程度地存在簡單模仿外地經驗和模式。要使結構調整不斷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有一點顯得十分重要,就是要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機對接起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贏得市場的能力,是帶動結構調整的骨幹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戶找到龍頭企業就是找到了市場。龍頭企業帶領農戶闖市場,農產品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就可以有效降低市場風險,減少結構調整的盲目性,同時也可以減少政府對生產經營活動直接的行政干預。農業產業化經營對優化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和產業結構,帶動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和區域化布局,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9. 工業集聚的好處是什麼

優點:

①可以加強企業間信息的交流與合作

②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約了生產建設的投資。

④有利於生產效益與利潤的提高,從而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取得規模效益。

缺點:

①工業的集聚會使得當地的污染

②用地用水緊張,出現爭奪公共設施的現象。

拓展資料

我國產業集聚的五種主要類型

1、自發成長型產業集聚。該類型一般都是依託歷史較為悠久的傳統產業或本地優勢資源,在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格局,逐步演進為具有綜合優勢的產業集群。比如江蘇吳江的絲綢產業歷史悠久,清朝時期即號稱「日出萬匹,衣被天下」,改革開放後更是快速集聚壯大,目前已成為全國三大紡織產業集群之一。

2、企業擴張型產業集聚。是在一個或若干個規模較大、產業帶動力較強並且技術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主導下,抓住市場和政策機遇,迅速擴張裂變為一個產業集群。

例如,江蘇江陰以一家上市公司(申達集團)為啟引點,吸引同類產品和配套產品投資商進入,逐步形成為「亞洲包裝中心」;許昌以瑞貝卡公司為龍頭,匯集了龍正、神龍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發製品企業112家、個體生產專業戶900多家,發製品產業鏈上從業人員近15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的發製品生產加工基地。

3、市場帶動型產業集聚。是通過專業市場的帶動發展而形成的產業集群。從帶動效應來看,市場對產業集聚的作用最大,可以使市場信息、產品製造、銷售渠道、服務產業等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浙江義烏就是以中國小商品城為核心,帶動形成了11個專業市場、14條專業街,目前已形成集運輸、產權、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相配套的市場體系,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

4、科技驅動型產業集聚。主要是在實力較強的科研機構、大學的作用下,在某個區域、產業或產品上依託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和人才優勢逐步發展進而形成產業集群。

例如,北京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內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科院校39所,中國科學院等各級各類科研機構213家,先後吸引了聯想、方正、微軟、IBM、諾基亞等國內外知名高新技術企業萬余家,成為國際知名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的密集區域。

5、外資帶動型產業集聚。這是我國產業集聚中發展最快的類型,大多是在近十年內,由外商以及我國台商等投資企業逐步發展而成。這方面有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是外商或台商先投資零配件企業,然後通過再投資和吸引其他同行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一種是境外大企業投資興辦規模較大的終端產品企業,拉動國內外配套企業跟進投資,形成產業集群。

前者多在開放的早期,後者主要是近幾年較多。這些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江浙等地區,以電子信息、精細化工和精密機械產業等為重點。這些產業集群形成較大規模後,當地技術研發力量以及配套企業的數量也逐年增長。

10. 為什麼產業鏈長就要集聚

產業鏈就是形成的一個關鍵領域的紐帶,他們之間是一個整體,離開一部分,另外的部分就無法運轉。

閱讀全文

與農業產業鏈集聚的好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