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

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

發布時間:2021-02-23 10:16:10

㈠ 加快培育文化產業,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其有效途徑是什麼應該怎麼做

首先要樹立一個國際合作的眼光,要積極聯合和依靠國外廣大從事中譯外工作的漢學家、翻譯家,加強與他們的交流和合作,摒棄那種以為向世界譯介中國文學和文化「只能靠我們自己」、「不能指望外國人」的偏見。
為了讓中國文學和文化更有效地走出去,我覺得我們有兩件事可以做:一件是設立專項基金,鼓勵、資助國外的漢學家、翻譯家積極投身中國文學、文化的譯介工作。我們可以請相關專家學者開出一批希望翻譯成外文的中國文學、文化典籍的書目,向世界各國的漢學家、中譯外翻譯家招標,中標者不僅要負責翻譯,同時還要負責落實譯作在各自國家的出版,這樣做對促進翻譯成外文的中國文學作品和文化典籍在國外的流通有切實的效果。與此同時,基金也可對主動翻譯中國文學和文化作品的譯者進行資助。盡管這些作品不是我們推薦翻譯的作品,但畢竟也是中國文學和文化的作品,而且因為是他們主動選擇翻譯的,也許更會受到相應國家讀者的歡迎。

另一件事是在國內選擇適當的地方建立一個中譯外的常設基地,這種基地相當於一些國家的翻譯工作坊或「翻譯夏令營」。邀請國外從事中譯外工作的漢學家、翻譯家來基地小住一、兩個月,在他們駐基地期間,我們可組織國內相關專家學者和作家與他們見面,共同切磋他們在翻譯過程中碰到的問題。

㈡ 在一帶一路中,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強化與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和文化合作的客觀需要,是影響和優化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秩序和格局的一個大手筆。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有必要「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相關問題作出思考。
a
「一帶一路」戰略對文化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在我國政府發布的「一帶一路」建設願景和行動文件中,特別強調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可以說「一帶一路」既是經濟戰略,也是文化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對於中華文化的繁盛崛起、自信自強和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帶一路」是經濟貿易與文化發展的雙核戰略。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蘊含著以經濟合作為基礎,以人文交流為支撐,以開放包容為理念的重要內容。各國間的關系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的「軟」助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帶一路」不僅是我國當前對外開放的經濟戰略和外交運籌,更是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戰略。通過實施這一戰略,以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促進區域合作,實現長遠發展,使沿線各國都可以吸收、融匯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一帶一路」為文化產業開拓市場提供了歷史機遇。文化消費需要廣闊的市場,消費主體越廣泛,文化的傳播就越廣泛,文化的影響力就越大,文化產業的市場空間也就越大。「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交流更為密切,為各種優秀文化及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理念的傳播提供了途徑,同時也為文化消費、文化產業跨越國界開辟了道路。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需要發揮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同時也要求文化產業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和轉型升級,進入全球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更高層次。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產業作為文化與經濟雙核戰略結合的重要載體,在實施「一帶一路」和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中將發揮出突出的作用。
「一帶一路」為各國文化融合創新疏通了渠道。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政治背景,使得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特色,多樣化、多元性意味著差異和矛盾,這種差異和矛盾在帶來更大變數的同時,也帶來更大的文化發展空間,因為文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正是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創新。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凸顯著民族個性的同時,也受到域外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撞擊與交匯中實現著自身的生長和創新。「一帶一路」戰略對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義也在於此。因此,「一帶一路」建設的著眼點是各相關國及背後多元文明的群體性復興,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沖突的立場上,是以文化的交流交融為經濟建設搭橋鋪路並提供價值引領和支撐。這就要求各相關國家必須加大文化的對外開放水平,通過文化的傳承、交流和創新,使古老文明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活力,這種交融也將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與社會基礎。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文化走出去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推動文化走出去既是一種宏觀的戰略布局,又是一種實踐推動,需要作出頂層設計和一系列的戰略規劃,以下幾個問題必須予以關注。
改變單向傳播的傳統方式,形成雙向互動的合作格局。在當今國際形勢下,文化走出去已經不再是單向從內向外的過程,那種一廂情願地靠強勢推廣和單向宣傳的傳播方式,往往欲速而不達,影響文化走出去成效,甚至影響到國家間的政治倫理互信。文化是互動的,要打破簡單強調以我為主的單向傳播方式,即便是一方的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在共同交往、理解尊重和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帶一路」戰略並非簡單地復制古絲綢之路線路,而是要注重依靠區域主體自身的文化特點、發展特徵、資源與制度稟賦的優勢以形成發展合力;不是通過一套無差異或標准化的市場准入、經營模式、管理程序來挖掘各自的競爭力,而是承襲其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功能,實踐一種「合作導向的一體化」,推動文化、經濟等各種資源要素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進行配置和結構優化。
改變單純外宣的非市場方式,形成貿易共享的經濟形態。當前,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與科技日益緊密結合,文化日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文化流動的基本形式,文化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在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中,文化創新的「量」與「質」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據統計,國際文化市場構成為美國43%、歐盟34%、日本10%,而中國則不足4%。要想推動中華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經濟貿易是比單純的外宣途徑更為有利的渠道。
我們有一些文化項目在少數西方國家遭遇抹黑和抵制,不可否認是有人出於政治目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自己缺乏「產品競爭意識」。商品生產和消費按照國際市場規則參與競爭,附加文化價值觀念的推廣,不僅會形成共贏的局面,還會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去年,國務院先後出台《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兩份文件。今年,文化部、財政部正在共同研究編制《絲綢之路文化產業戰略規劃》,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國際國內合作機制,促進各國、各地區文化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以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來提高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質量,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以經濟貿易的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改變主體單一的參與方式,形成活躍豐富的交流層次。在推動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以往政府並沒有充分利用和整合民間的跨國企業、智庫和國際公關公司、非政府組織等公共外交資源。中國民間組織和公民個人對於文化走出去的參與無論從意識還是從行動上都遠遠不夠,而通過文化貿易和國際傳媒渠道走出去更是剛剛起步,傳統的政府主導的文化交流渠道在文化全球化下顯得過於單一,其效果也值得進一步探討。同時,作為企業本身,在對外貿易中所帶去的產品文化、企業文化、價值文化也遠遠不夠,在快速推進「走出去」過程中過於粗放,在一些國家留下負面印象。
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合理界定和發揮政府、企業以及智庫、行業協會、對外貿易協會等非官方組織的作用。要樹立文化企業貿易投資合作主體的地位,引導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強化企業文化責任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同時,大力培育發展包括智庫、行業協會在內的社會組織,通過商品、服務、媒介、教育等文化走出去的不同載體,形成政府支持鼓勵、文化企業為主體、各種團體組織共同參與的局面。
c
關於推動文化走出去戰略舉措的思考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既需要有宏觀層面的深層思考,還需要作出實踐和操作層面的合理運作和科學安排。
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只有全面而准確地表現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和豐碩的當代文化創新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為人類文明做出中國獨特的貢獻。一是要研究沿線各國風土人情、民族習慣、文化淵源、審美趣味和時尚潮流。充分考慮各種文化背景下的消費習慣和風俗因素,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群體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和接受心理,找到他們的關注點和興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文化名牌,使中華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進去」,最大限度減少「文化折扣」現象。二是要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充分挖掘「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遺產,引導和動員民間力量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支持沿線有關國家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在堅持其獨特價值觀和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實現內容和載體的創新,發揮各國在文化資源、製造、資本、人力等多方面的比較優勢,將各自的潛在優勢轉化為實際發展成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進步。
增強文化企業的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關鍵環節。一是推動文化企業做好「走出去」的心理准備。必須事先熟悉國際商務的各種通行慣例和規則,對沿線國家或地區的政局狀況、法律規章、風俗人情等充分了解,同時,為提高屬地化水平,有必要盡可能多地了解當地的社會風氣、人際關系、環境意識等特點特色,善於運用國際語言融入和開拓國際市場。二是提升產業層次、產品質量、科技含量、供應鏈管理和品牌打造能力。文化企業必須適應當前在國際價值鏈中位置的上升勢頭,順勢而為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與層次,並最終形成綜合性的優勢。三是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和大型文化中介機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大力打造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品牌,增強走出去的文化競爭力。
突出資本帶動的整合優勢。資本走出去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但目前文化類對外投資佔比還很小,資本要素在文化貿易領域還沒有形成規模。一是要形成以資本走出去帶動優質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思維,鼓勵文化企業創新投資方式,加強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設,走出去開展並購投資、聯合投資,擴大境外優質文化資產規模,為文化產品和產業走出去奠定基礎。二是探索設立對外文化產業基金,加強「一帶一路」在文化領域的金融合作。人民幣跨境結算、規劃區域金融中心、籌建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等工作的推進,為「一帶一路」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在此基礎上有必要探索設立對外文化藝術產業基金,圍繞重點文化產業和重點項目,推動文化資源有效配置、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文化市場深度融合,形成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發展金融布局。
注重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當今社會是技術統治時代,很多文化變革、文化創新往往是技術發展和突破所帶來的。創客、「互聯網+」、工業4.0等體現了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勢,也代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方向。加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的傳播力、表現力,能夠使文化產品更有力地影響世界、造福人類。一是要推動有關科技領域先進、共性、關鍵技術成果向文化領域的轉化應用,創新文化產品及服務模式,提升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二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帶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互聯網改變了社會生活,也逐漸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在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中,要堅持平台為王和內容為王並舉,不斷推動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專業垂直、o2o模式、股權眾籌以及在線參與等新興模式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流。
發揮貿易平台的帶動作用。建設「一帶一路」,推動文化走出去要推進各種國際化、外向型經濟文化交流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是繼續辦好文博會。在中宣部和相關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圳文博會自2004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11屆,累計總成交額超過1.3萬億人民幣,其中出口額累計超過1100億元。要繼續推進文博會的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建設,擴大文博會的品牌效應,優化集中展示、交易和信息平台的功能,為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和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發揮新的積極作用。二是推進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發揮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從不同層面吸納集聚文化貿易資源,創新體制機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使之成為功能完善的對外文化貿易服務鏈和國際文化貿易政策創新試驗區,成為文化企業邁入國際市場的助推器。(作者系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研究員)

㈢ 為什麼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

近年來,我國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績,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興未艾,一些文化企業在海外落戶。文化「走出去」正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的有效途徑。

中國文明曾對世界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燦爛悠久的中國文化正越來越引起世界新一輪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為當今世界時尚和文學、影視作品提供了創作靈感,成為熱門題材。世界許多國家人民的生活也都在或多或少地受著中國文化的影響。這一切說明,世界需要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大勢所趨,歷史的必然。

但是,應該看到我國文化還遠不是國際主流文化,文化競爭實力與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很不相稱。有資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美國佔43%,歐盟佔34%,亞太地區佔19%,其中日本佔10%,澳大利亞佔5%,其餘4%才屬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亞太地區國家。我國的電視節目、報刊及通訊社的報道在國外「落地」的不多,「落地」之後觀眾、讀者也不普遍,特別是在華人圈以外的影響力比較有限。這種狀況直接決定了我國在國際話語權格局中居於劣勢,我們的聲音往往被西方強大的話語所淹沒,我們的主張得不到全面宣示,我們的利益缺少可靠的輿論保障。很多國外民眾對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誤解,有的國外民眾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改革開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甚至一些國家利用強勢文化力量詆毀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干涉中國內政外交,渲染中國落後的方面。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完全可以而且必須理直氣壯、全面客觀地向世界展示我國的真實情況,展示我國各族人民的精神風貌,展示我們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毫不畏懼、毫不動搖、毫不鬆懈地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

我國文化「走出去」,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是最根本的基礎。要深化文化體制文化改革,把握時代發展方向,弘揚傳統文化魅力,吸收現代文化精髓,融合各國文化特色,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確立適應時代和國情世情、具有普遍價值的核心文化理念,使中國文化始終保持鮮明的時代性、本質的先進性、強烈的感召力,提供治理全球性問題的不同理念和思路,佔領國際文化的制高點。

我國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國現實情況,展示我國各族人民當代精神風貌。客觀地說,我國「走出去」的更多是傳統文化,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文化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符合了西方獵奇的心理。我們的戲曲表演在海外引起轟動,更多的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服飾、布景及演員的奇特步法和優美動作讓他們感到新鮮好奇,而並非他們真正看懂了戲,真正與劇中人物產生了共鳴。其結果是外國人,主要是西方人記住了熊貓、中國結、舞獅子、氣功武術等中國符號,卻依然對中國社會存有偏見和誤解。因此,我國文化「走出去」應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讓世界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當代的中國,一個發展中的中國。

我國文化「走出去」,是一個長期發展、逐步積累的過程,必須科學謀劃,制定長期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文化傳播和交流。在文化「走出去」的路徑方面,應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進行梯度擴展。亞洲地區特別是周邊國家,與我們血脈相連、文化相近,對我國文化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較強的認同感,可以作為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首選目的地。非洲、拉美國家政治上與我互信,對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經驗有濃厚的興趣,雙向交流日益頻繁,可以作為我國文化「走出去」的第二級目的地。歐美國家目前居於國際文化主流,中國的硬實力尚不具備使其認同社會主義文化的力量,我國與歐美國家文化交流的重點應放在有效展示、溝通理解、求同存異上。

我國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場規律和文化傳播規律,有針對性、講究策略。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異、思維差異、語言差異,以其他國家民眾樂於接受的方式、能夠理解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媒介開展文化傳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快我國傳媒全球覆蓋步伐,提升我國傳媒的話語權。要擴展文化傳播的方式,充分發揮網路、電子圖書、動漫等新媒體新技術的作用,擴大受眾范圍。要重視文化內容建設,使「走出去」的文化有吸引力、有品牌度、有穿透力,能夠引起國外民眾的共鳴。

我國文化「走出去」,要與經濟「走出去」齊頭並進,形成「雙輪驅動」、互補互促的良好局面。要把經濟「走出去」的每個企業、每個自然人都視作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把所有國際經貿交往活動、項目都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要積極提升「走出去」的企業和個人的素質,在境外很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為中國形象和中國文化加分。文化活動要為經濟活動搭台,經濟活動也要助推文化傳播。要把在境外舉辦的經貿活動與文化活動很好地統籌結合起來,架文化之橋,拓經濟之路。

我國文化「走出去」,要統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科學合理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執行統一的文化「走出去」策略,充分發揮文化、外交、商務、旅遊、體育等部門及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要加大對文化「走出去」的投入,提升國民素質,挖掘文化交流渠道,建立文化貿易網路,幫助有關機構、個人和企業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要用好世博會、奧運會等大型國際交流活動平台,強化中國展示的文化內涵,藝術化地傳播核心價值觀。要特別重視民間組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使其發揮對外聯系廣、工作形式多樣化的優勢,「潤物細無聲」地傳播中國文化。

我國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遠。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對外交往的日益深化,為文化「走出去」創造了越來越有利的條件。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勇敢地參與國際文化競爭,不斷壯大力量、擴大影響,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貢獻。

㈣ 李肇星談如何走出文化特色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強化與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和文化合作的客觀需要,是影響和優化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秩序和格局的一個大手筆。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有必要「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相關問題作出思考。
a
「一帶一路」戰略對文化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在我國政府發布的「一帶一路」建設願景和行動文件中,特別強調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可以說「一帶一路」既是經濟戰略,也是文化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對於中華文化的繁盛崛起、自信自強和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帶一路」是經濟貿易與文化發展的雙核戰略。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蘊含著以經濟合作為基礎,以人文交流為支撐,以開放包容為理念的重要內容。各國間的關系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的「軟」助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帶一路」不僅是我國當前對外開放的經濟戰略和外交運籌,更是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戰略。通過實施這一戰略,以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促進區域合作,實現長遠發展,使沿線各國都可以吸收、融匯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一帶一路」為文化產業開拓市場提供了歷史機遇。文化消費需要廣闊的市場,消費主體越廣泛,文化的傳播就越廣泛,文化的影響力就越大,文化產業的市場空間也就越大。「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交流更為密切,為各種優秀文化及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理念的傳播提供了途徑,同時也為文化消費、文化產業跨越國界開辟了道路。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需要發揮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同時也要求文化產業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和轉型升級,進入全球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更高層次。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產業作為文化與經濟雙核戰略結合的重要載體,在實施「一帶一路」和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中將發揮出突出的作用。
「一帶一路」為各國文化融合創新疏通了渠道。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政治背景,使得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特色,多樣化、多元性意味著差異和矛盾,這種差異和矛盾在帶來更大變數的同時,也帶來更大的文化發展空間,因為文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正是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創新。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凸顯著民族個性的同時,也受到域外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撞擊與交匯中實現著自身的生長和創新。「一帶一路」戰略對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義也在於此。因此,「一帶一路」建設的著眼點是各相關國及背後多元文明的群體性復興,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沖突的立場上,是以文化的交流交融為經濟建設搭橋鋪路並提供價值引領和支撐。這就要求各相關國家必須加大文化的對外開放水平,通過文化的傳承、交流和創新,使古老文明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活力,這種交融也將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與社會基礎。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文化走出去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推動文化走出去既是一種宏觀的戰略布局,又是一種實踐推動,需要作出頂層設計和一系列的戰略規劃,以下幾個問題必須予以關注。
改變單向傳播的傳統方式,形成雙向互動的合作格局。在當今國際形勢下,文化走出去已經不再是單向從內向外的過程,那種一廂情願地靠強勢推廣和單向宣傳的傳播方式,往往欲速而不達,影響文化走出去成效,甚至影響到國家間的政治倫理互信。文化是互動的,要打破簡單強調以我為主的單向傳播方式,即便是一方的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在共同交往、理解尊重和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帶一路」戰略並非簡單地復制古絲綢之路線路,而是要注重依靠區域主體自身的文化特點、發展特徵、資源與制度稟賦的優勢以形成發展合力;不是通過一套無差異或標准化的市場准入、經營模式、管理程序來挖掘各自的競爭力,而是承襲其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功能,實踐一種「合作導向的一體化」,推動文化、經濟等各種資源要素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進行配置和結構優化。
改變單純外宣的非市場方式,形成貿易共享的經濟形態。當前,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與科技日益緊密結合,文化日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文化流動的基本形式,文化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在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中,文化創新的「量」與「質」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據統計,國際文化市場構成為美國43%、歐盟34%、日本10%,而中國則不足4%。要想推動中華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經濟貿易是比單純的外宣途徑更為有利的渠道。
我們有一些文化項目在少數西方國家遭遇抹黑和抵制,不可否認是有人出於政治目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自己缺乏「產品競爭意識」。商品生產和消費按照國際市場規則參與競爭,附加文化價值觀念的推廣,不僅會形成共贏的局面,還會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去年,國務院先後出台《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兩份文件。今年,文化部、財政部正在共同研究編制《絲綢之路文化產業戰略規劃》,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國際國內合作機制,促進各國、各地區文化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以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來提高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質量,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以經濟貿易的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改變主體單一的參與方式,形成活躍豐富的交流層次。在推動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以往政府並沒有充分利用和整合民間的跨國企業、智庫和國際公關公司、非政府組織等公共外交資源。中國民間組織和公民個人對於文化走出去的參與無論從意識還是從行動上都遠遠不夠,而通過文化貿易和國際傳媒渠道走出去更是剛剛起步,傳統的政府主導的文化交流渠道在文化全球化下顯得過於單一,其效果也值得進一步探討。同時,作為企業本身,在對外貿易中所帶去的產品文化、企業文化、價值文化也遠遠不夠,在快速推進「走出去」過程中過於粗放,在一些國家留下負面印象。
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合理界定和發揮政府、企業以及智庫、行業協會、對外貿易協會等非官方組織的作用。要樹立文化企業貿易投資合作主體的地位,引導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強化企業文化責任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同時,大力培育發展包括智庫、行業協會在內的社會組織,通過商品、服務、媒介、教育等文化走出去的不同載體,形成政府支持鼓勵、文化企業為主體、各種團體組織共同參與的局面。
c
關於推動文化走出去戰略舉措的思考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既需要有宏觀層面的深層思考,還需要作出實踐和操作層面的合理運作和科學安排。
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只有全面而准確地表現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和豐碩的當代文化創新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為人類文明做出中國獨特的貢獻。一是要研究沿線各國風土人情、民族習慣、文化淵源、審美趣味和時尚潮流。充分考慮各種文化背景下的消費習慣和風俗因素,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群體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和接受心理,找到他們的關注點和興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文化名牌,使中華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進去」,最大限度減少「文化折扣」現象。二是要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充分挖掘「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遺產,引導和動員民間力量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支持沿線有關國家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在堅持其獨特價值觀和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實現內容和載體的創新,發揮各國在文化資源、製造、資本、人力等多方面的比較優勢,將各自的潛在優勢轉化為實際發展成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進步。
增強文化企業的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關鍵環節。一是推動文化企業做好「走出去」的心理准備。必須事先熟悉國際商務的各種通行慣例和規則,對沿線國家或地區的政局狀況、法律規章、風俗人情等充分了解,同時,為提高屬地化水平,有必要盡可能多地了解當地的社會風氣、人際關系、環境意識等特點特色,善於運用國際語言融入和開拓國際市場。二是提升產業層次、產品質量、科技含量、供應鏈管理和品牌打造能力。文化企業必須適應當前在國際價值鏈中位置的上升勢頭,順勢而為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與層次,並最終形成綜合性的優勢。三是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和大型文化中介機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大力打造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品牌,增強走出去的文化競爭力。
突出資本帶動的整合優勢。資本走出去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但目前文化類對外投資佔比還很小,資本要素在文化貿易領域還沒有形成規模。一是要形成以資本走出去帶動優質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思維,鼓勵文化企業創新投資方式,加強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設,走出去開展並購投資、聯合投資,擴大境外優質文化資產規模,為文化產品和產業走出去奠定基礎。二是探索設立對外文化產業基金,加強「一帶一路」在文化領域的金融合作。人民幣跨境結算、規劃區域金融中心、籌建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等工作的推進,為「一帶一路」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在此基礎上有必要探索設立對外文化藝術產業基金,圍繞重點文化產業和重點項目,推動文化資源有效配置、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文化市場深度融合,形成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發展金融布局。
注重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當今社會是技術統治時代,很多文化變革、文化創新往往是技術發展和突破所帶來的。創客、「互聯網+」、工業4.0等體現了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勢,也代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方向。加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的傳播力、表現力,能夠使文化產品更有力地影響世界、造福人類。一是要推動有關科技領域先進、共性、關鍵技術成果向文化領域的轉化應用,創新文化產品及服務模式,提升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二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帶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互聯網改變了社會生活,也逐漸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在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中,要堅持平台為王和內容為王並舉,不斷推動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專業垂直、o2o模式、股權眾籌以及在線參與等新興模式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流。
發揮貿易平台的帶動作用。建設「一帶一路」,推動文化走出去要推進各種國際化、外向型經濟文化交流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是繼續辦好文博會。在中宣部和相關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圳文博會自2004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11屆,累計總成交額超過1.3萬億人民幣,其中出口額累計超過1100億元。要繼續推進文博會的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建設,擴大文博會的品牌效應,優化集中展示、交易和信息平台的功能,為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和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發揮新的積極作用。二是推進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發揮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從不同層面吸納集聚文化貿易資源,創新體制機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使之成為功能完善的對外文化貿易服務鏈和國際文化貿易政策創新試驗區,成為文化企業邁入國際市場的助推器。

㈤ 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根本基點是什麼

好大的題目啊…文化產業要走出去,首先要做到能夠使別人接受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回,這就要對答我們的文化進行國際化包裝和運作,並且要體現出我們文化的先進性。包裝和廣告的作用在文化輸出中很重要,如把我們過春節,中秋等習俗進行包裝,向外面宣傳,那麼這將對輸出傳統文化做出一個很好的鋪墊。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的實力,比如文化產業中的電影業,如果我們也能拍出好萊塢那種大片,全球都愛看,那麼對文化產業走出去的助力將會很大。

㈥ 民營文化企業怎樣盡快「走出去」

萬達文化集團先後成立萬達電影院線、萬達影視製作公司、萬達電影發行公司,形成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的完整產業鏈。其中萬達電影院線目前超過1000塊屏幕,成為亞洲排名第一的院線。作為中國電影產業的龍頭企業,在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方面,萬達主要做了三點:
並購形成中國電影全球渠道。商業領域里有一句老話叫「渠道為王」,文化產業也是如此。中國文化難以世界傳播,主要原因是缺乏文化傳播渠道。中國文化產業要想真正走出去,必須下大力氣、花長時間打造傳播渠道。
萬達電影院線雖然在中國領先,但與世界院線巨頭6000多塊、7000多塊的屏幕數相比,規模仍然偏小,單靠自身發展,很難做到世界領先,更無法形成覆蓋全球的網路。
為了做大電影院線規模,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萬達積極並購國外電影院線。2012年3月,萬達與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國AMC影院公司正式簽署並購協議,成為中國企業在美國最大一起企業並購。此舉使萬達文化集團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擁有近7000塊電影屏幕,佔有全球近10%的市場份額。
萬達正與歐洲、澳大利亞的領先院線洽談並購,一旦並購成功,萬達將提前實現佔領世界電影市場20%份額的目標,形成全球性的中國電影輸出渠道。
依靠渠道輸出中國電影。為使中國電影走向世界,萬達在並購AMC公司協議中,明確要求AMC公司每年必須引進3—5部中國電影在美國放映。萬達與AMC公司合作,選擇《1942》、《人再冏途之泰冏》等在中國大受歡迎的優秀影片,在美國影院上映。由於文化差異,以及美國觀眾對中國電影比較陌生,這兩部影片在美國票房不算理想。
隨著AMC公司從2013年起,每年在美國上映3—5部中國影片計劃的實施,美國觀眾將有更多機會看到中國影片,中國電影企業將更了解美國電影市場規律。幾年之後,中國電影很有希望在美國市場打開局面,形成影響。
合作製片傳播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要在全世界真正產生影響,不僅靠文化傳播渠道,更關鍵是要生產世界觀眾樂於接受的內容。萬達投資10億元在國內成立影視製作公司,每年投拍十餘部影視劇,力爭創作高質量的影視作品。
在此基礎上,萬達文化集團又成立電影投資基金,選擇世界電影巨頭,合作拍攝全球發行的英語影片。萬達目前已與美國索尼電影公司、迪斯尼電影公司達成框架協議,與福克斯電影公司和獅門影業公司的合作協議也在洽談中。這些世界電影巨頭都具有強大的全球發行渠道,藉助他們的傳播能力,將極大促進中國電影快速走向世界。
堅持不懈的走出去步伐,讓萬達集團嘗到了甜頭。萬達集團從2005年投資文化產業,2012年成立北京萬達文化產業集團。歷經7年發展,萬達文化集團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文化企業,資產達310億元,年收入208億元。根據世界知名咨詢機構羅蘭·貝格發布的2012年全球文化產業50強報告,萬達文化集團在世界文化企業中排名38位。萬達文化集團的業務涉及9個文化行業,並確立明確發展目標,2016年收入達到400億元,進入世界文化企業前20名;2020年收入達到800億元,進入世界文化企業前10名,成為世界一流文化企業。

近年來,安徽出版集團公司始終堅持走出去戰略,大力發展文化產品、文化裝備製造出口貿易和文化服務外包業務。集團已形成了由單一的版權輸出到多元的文化產品出口、由單純的產品貿易到全方位的國際合作、由文化實物輸出到文化資本輸出的文化貿易發展「新格局」。
目前,集團主要從事圖書貿易,如版權輸出、實物出口、期刊落地,以及電子傳媒產品、文化裝備、技術服務、文化創意等出口業務。外貿業務已發展到全球50多個國家,累計實現近23億美元交易額,年均增幅80%,成為國際經貿中的文化企業。具體有以下幾個做法:
加大投入,孵化培育文化經貿產品。安徽出版集團每年至少拿出300萬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文化產品出口,扶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高新技術文化產品,以及合作出版、海外辦廠、服務外包等。產品突出科技創新、突出軟實力、突出文化商業開發和商業文化價值提升等特點,提高文化貿易輻射力。
利用終端,帶動文化內容產品出口。集團以硬體帶軟體,以產品帶內容,推動文化走出去。自主研發生產組裝的各種電子傳媒產品、數字終端產品,如出口歐美的多功能數字終端,都配有集團各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圖書,確保圖書直接進入國外家庭,真正實現文化「走出去」、「走進去」。
主動出擊,增強國際合作吸引力。集團積極參加各種專業交易會,如德國和美國電子展、玩具圖書展等,拓展國際渠道,在產業鏈上尋找新夥伴;利用各大文化專業會展,如深圳文博會等,廣泛邀請國際客商來集團考察、交流、洽談合作。
無縫對接,境外建立文化貿易基地。文化走出去要「走進去」,「扎進去」,「融進去」,才能真正提高影響力。在這方面,建立實體尤其是有規模的實體最重要。集團在全國出版行業率先走出國門興辦印刷實體,目前擁有以俄羅斯新時代印務公司為主體的印刷基地,年銷售收入達500萬美元。在波蘭合作建立出版機構,在斯洛伐克、約旦合作建立文化生產型分支機構和分撥基地及產業園,紮根海外市場。同時,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成立文化國際貿易機構,利用外高橋保稅區這個橋頭堡發展,打造文化貿易沿海總部經濟。
利用新媒體,加快文化貿易模式轉型升級。新媒體、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聞出版廣電業的大融合,推動文化貿易合作的載體逐步由傳統紙質出版、實體渠道傳播,轉為以媒體網路出版和數字渠道傳播為主。集團通過與國際知名出版機構資料庫和文學網路平台建立合作,充分利用手機、網路、電視等新載體,快速適應產業發展和國際市場文化消費需求,加快文化貿易模式轉型升級。

㈦ 如何利用旅遊讓中華文化「走出去」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專長劉思敏認屬為,文化和旅遊早就越走越近,文旅融合已成現實發展方向。

文化和旅遊部組建後,能有效地消除過去兩部門之間存在的「腸梗阻」,促進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有效協同,實現1+1>2的效果。

㈧ 中國文化產業或動漫企業是怎樣走出去、發展的有哪些例子

以前有西遊記、寶蓮燈,現在有喜洋洋與灰太郎,文化產業要走出去發展還是要靠創新,人物創新、技術創新、故事創新、運作創新。

㈨ 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

(1)我們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後勁。我們只有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與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彌補國內資源和市場的不足,進一步拓寬經濟發展空間,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中海油宣布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具體實施,中國企業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進行海外並購,可以獲取海外銷售渠道,學習發達國家企業研究開發能力,可以獲取重要原料和能源來源等等,這對於中國企業在某些行業、產業、領域做大做強,對於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都具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2)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我們面臨更大的外部沖擊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中國經濟的舉措包括:以更加積極的態度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在堅持市場多元化戰略,努力擴大出口,並不斷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務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進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技術手段和現代市場運作方式;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培育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閱讀全文

與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