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電子行業國內發展前景怎樣
微電子技術是隨著集成電路,尤其是超大型規模集成電路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技術專。微電子產業屬是基礎性產業,之所以發展得如此之快,除了技術本身對國民經濟的巨大貢獻之外,還與它極強的滲透性有關。另外,現代戰爭將是以集成電路為關鍵技術、以電子戰和信息戰為特點的高技術戰爭。
微電子學滲透性強,其他學科結合產生出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學科。微機電系統、生物晶元就是這方面的代表,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技術。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起步於1965年,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業共同發展的產業結構。晶元生產技術已達到8英寸、0.25微米-0.18微米水平。但總體來講,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比較弱小,1999年銷售額僅占國際市場份額的0.7%,只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16%。要提高我國微電子技術的整體水平,我們還需要長期的艱苦努力。
B. 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荊林波
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權威管理部門———信息產業部,在統計和分析時,通常採用「電子信息產業」一詞,具體細分為投資類產品、消費類產品和元器件產品三個大類。出於部門隸屬淵源的原因,有時人們分析時也用「電子工業」一詞。如今,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
1.從產業地位來看,1990年到1999年,我國的電子信息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2.1%,而同期全部工業年均增長速度為14.2%,國有經濟增長速度為9.7%,電子工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2002年底以來,我國通信運營商開始加大投資力度,進行網路增容,2003年1~2月,我國信息產業生產程式控制交換機同比增長6%,其中生產移動交換機同比增長40%。同時,2003年前兩個月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利潤總額大幅度增長,完成利稅總額106.3億元,同比增長32%,實現利潤75.1億元,增速為60%。預計2003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和利潤的增幅將超過30%。
2.從產業規模和世界地位來看,1996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為278.3億美元,在全世界的排名為第十位,約佔世界總量的2.61%。1999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667億美元,攀升到全球第三位,佔世界總量的5.6%;同期美國的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為3448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29%;日本的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為2116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18%。
按照30%左右的增長幅度,2003年底我國的市場總體規模將達到2.1萬億人民幣的生產水平,2003年我國彩電產銷量將保持在4500萬台左右的生產規模,手機產量突破1.5億部,並且向多媒體應用的彩屏手機發展,計算機的產量將達到1.5億台,比2002年增長8.3%。
3.從出口狀況來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2001年的出口總額為650.2億美元,同比增長18.0%,為第一大出口行業。從1997年到2001年出口年均增長24.7%。根據信息產業部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在2002年達到900億美元,約佔全國外貿出口的28%,所佔份額比1997年提高了近一倍。根據預測,2003年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仍然保持較好的勢頭,預計全年出口將達到1000億美元。其中,手機、電腦、彩電、液晶顯示器等成為出口的主要增長點。在2002年我國外貿出口中,彩電、DVD、組合音響等電子信息產品大幅增長,目前我國電視機、DVD、手機、顯示器、程式控制交換機等產品的出口量已經居世界第一。如今,國際通信市場開始出現復甦跡象,企業出口訂單回升。1~2月移動通信基站出口同比增長1.3倍,手機出口1239萬部,同比增長在10%左右。
我國通信業連續十多年保持快速增長,並且1984年開始超前於國民經濟發展。通信業發展成為增長最快、綜合效益最好的行業之一。1989年到2001年,通信業務收入年均增長36%,最高年份高達50%多。通信網綜合能力實現了由小容量向大容量、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單一業務向多樣化業務的轉變;通信網技術裝備實現了由引進為主向國產為主的轉變;通信投融資實現了由依靠政策為主向依靠市場為主的轉變;通信發展模式實現了由壟斷經營向市場競爭的轉變;通信管理體制實現了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開、依法管理的轉變。2001年全國通信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1989年的1.3%提高到7.2%;通信業務的收入完成4150億元,是1989年的40倍;全國電話的普及率由1989年的每百人0.98部提高到每百人30.22部。
在近10年間,我國固定通信運營業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到2002年上半年,我國固定通信的網路規模和電話用戶均位居世界第一。根據信息產業部的統計,固定電話的普及率從1991年的1.29%,上升到2001年25.9%。同時,全國行動電話總數到2002年6月上升到1.76億戶,普及率達到13.8%,用戶規模躍居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發展迅速,從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以來,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02年9月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5435萬,上網計算機已達2056萬台,www網站已達81907個。
今年以來,北京已經有服務商開始提供電力網接入服務,未來會在ISP的市場上引起新一輪爭奪。同時,對視頻會議、網上直播、可視電話等需求的增加,客觀上也刺激了相關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商的發展。2003年將有6000萬部手機被國內消費者購買使用,小靈通在個別地區的推出,也將成為國內移動業務的一個亮點,如何監管、如何規范以及如何保障小靈通用戶的權益也將成為未來值得關注的問題。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C. 我國工業自動化發展現狀淺析
2019年中國自動化市場規模達到1865億元,較2018年增長1.8%。隨著《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戰略目標的逐步實現,作為智能製造裝備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工業自動化控制行業有望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20世紀80年代後行業迅速發展
工業自動化技術是一種運用控制理論、儀器儀表理論、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對工業生產過程實現檢測、控制、優化、調度、管理和決策,達到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確保安全等目的的綜合性技術。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作為智能製造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先進製造技術和實現現代工業自動化、數字化、網路化和智能化的關鍵,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基礎,廣泛應用於機床、風電、紡織、起重、包裝、電梯、食品、塑料、建築、電子、暖通、橡膠、采礦、交通運輸、印刷、醫療、造紙和電源等行業的生產設備。
2019年中國自動化市場規模達到1865億元,較2018年增長1.8%;預計到2022年,中國自動化市場規模將達到2085億元。隨著《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戰略目標的逐步實現,作為智能製造裝備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工業自動化控制行業有望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能控制器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D. 求蘇州微電子產業概況文章
如下信息供參考:
一、IC行業發展迅速,但人才緊缺
1、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全球生產價值鏈條中的現狀與機遇 http://zys.mofcom.gov.cn/column/ ... 0502/20050200359615
2、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呈現三大特點 http://tech.sina.com.cn/it/2005-03-11/1754548293.shtml
3、、我國將繼續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http://news.chinabyte.com/359/1856859.shtml
4、中國IC設計工程師需25萬人 目前不到4000人 http://news.chinabyte.com/142/1858642.shtml
5、上海:集成電路行業發展遭遇人才斷檔 http://www.hao86.com/job-dynamic/19225.htm
6、人才變數困擾上海IC業 IC成上海製造業「重頭戲」 IC人才爭奪慘烈 IC人才缺口巨大 「多源化」人才培養模式 http://ic.sjtu.e.cn/me/news/main_news02_012.htm
7、IC人才緣何陷入人才困境 http://ic.sjtu.e.cn/me/news/main_news02_019.htm
8、2004年度中國電子工程師薪酬調查 集成電路行業薪資高居電子行業榜首 http://ic.sjtu.e.cn/me/share/share_02_04.htm
9、·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的奇缺,已成為制約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瓶頸 · 上海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需求調查與預測 http://ic.sjtu.e.cn/me/share/share_02_05.htm
10、5萬名人才培養計劃:IC人才培養大行動 http://news.chinabyte.com/364/1855864.shtml
二、選擇上海選擇交大
1、中科院院士、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理事長鄒世昌談道,上海目前已初步形成的集成電路產業鏈,有250家半導體公司、100家設計公司以及5條正在生產的8英寸晶元製造生產線,佔全國所有集成電路產業的70%以上。因此畢業時就業選擇會有相當多的優勢。
2、上海芯動:下一個晶元製造業的中心 http://www.huaxia.com/sw/tzdl/2005/00299277.html
3、騰飛的上海 http://ic.sjtu.e.cn/me/bx/main_bx02.htm
4、中國大陸巨大市場和成本優勢,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晶元巨頭的眼光,上海,以其城市魅力、優良環境和相應扶持政策,「築巢引鳳」,爭取到大量境內外晶元巨頭落戶。世界著名的IC公司紛紛選擇上海作為其研發的基地,由此帶來了最新的設計方法、設計理念。
5、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畢業研究生就業基本情況 http://ic.sjtu.e.cn/me/share/share_02_01.htm
6、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畢業研究生就業去向(就業單位背景和工作性質) http://ic.sjtu.e.cn/me/share/share_02_02.htm
7、微電子學院研究生 學生心聲 http://ic.sjtu.e.cn/me/share/share_03.htm
8、《2005年微電子學院在職工程碩士招生簡章》 http://ic.sjtu.e.cn/me/news/main_news01_022.htm
9、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的優勢:
1)雄厚的師資力量 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的核心師資隊伍70%從海外引進,國內核心師資全部具有博士以上學歷,具有豐富工業界背景和授課經驗,同時主持或承擔國家 863 等重大科研項目,他們具有世界主流IC設計實際工程經驗、扎實的理論造詣,能為教學帶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與工程實戰經驗。學院還邀請來自美國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新加坡國立大學、台灣新竹交通大學等著名大學的國際級講師團;以及Motorola、Intel、IBM、Cadence、中芯國際著名IC企業的資深工程師擔任兼職教師,定期做學術專題講座和工程項目案例介紹。
2)廣泛的國際化辦學 為了使工程碩士的培養與國際接軌,同時在工程碩士的培養上樹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理念,微電子學院積極與代表國際最前沿的歐美一流大學展開合作。學院先後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法國聖太田高等礦業精英大學 (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Mines de Saint Etienne)等國際名校簽署合作備忘錄。目前已在教師互換、學生互換以及科研交流等方面展開合作。
3)深入的企業化合作 微電子學院在工程碩士的培養上強調實戰與理論並重。學院積極謀求與產業接軌,在工程碩士的培養上做到「有的放矢」。截止2005年4月,由微電子學院倡議建立的IC俱樂部,已吸引了Intel、IBM、德州儀器、傑爾系統等69家著名IC企業的加盟。通過廣泛合作,學院目前已與這些IC知名企業共同搭建一套完善的產學研結合的培養模式。2005年,Intel、IBM、Freescale、英飛凌、台積電等企業共向微電子學院學生提供517個實習崗位,為微電子學院的學生在項目實戰中全面了解IC設計、封裝、測試和OEM製造的完整產業鏈提供幫助。深入的校企合作必將進一步拉近學校與業界的距離,最終使得每一位從微電子學院畢業的學生都能更快適應崗位,成為IC企業的主力軍。
E. 微電子發展的前景在哪兒是否可以突破摩爾定律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微電子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微電子技術是高科技和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微電子產業是基礎性產業,之所以發展得如此之快,除了技術本身對國民經濟的巨大貢獻之外,還與它極強的滲透性有關。另外,現代戰爭將是以集成電路為關鍵技術、以電子戰和信息戰為特點的高技術戰爭。
國際微電子發展的趨勢是:集成電路的特徵尺寸將繼續縮小,集成電路(IC)將發展為系統晶元(SOC)。微電子技術和其他學科相結合將產生很多新的學科生長點,與其它產業結合成為重大經濟增長點。1999年我國集成電路的總消耗量摺合人民幣為436億元,其中國產晶元的總量為83.8億元人民幣,佔世界晶元產量的0.6%。雖然我國微電子產業的發展有了很大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很落後,生產技術總體上還有2代左右的差距。國內集成電路需求的自給率很低,特別是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基本上依靠進口。
目前我國微電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缺乏高標准和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和措施以及建立微電子產業群體的目標。
2.機制上不適應微電子產業自身發展的要求。產業投資方式單一;投資和其它政策方面的決策太慢,使發展滯後;科研和產業嚴重脫節,而且科研和開發的投資嚴重不足。
3.缺乏系統的市場戰略。國內市場被國外大公司瓜分。對於有戰略意義而且量大面廣的如中央處理器(CPU)和存儲器等關鍵晶元市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決心自主研製開發的決心。整機設計開發與晶元廠脫節,產品不能配套生產。
4.政策環境不適應現代化微電子產業的發展。我國微電子企業資金有較大一部分是貸款,加之增值稅過重,使得企業負擔很重。
5.微電子領域人才流失現象嚴重,缺乏吸引和激勵人才的有效措施。
建議:制訂加速我國微電子產業發展的目標。5年內達到:以多元投資模式建成一定規模的產業群,其中一半以上企業在技術、市場和管理上我國有主導權。組織和引進優秀人才,大力研發新一代核心生產工藝技術,積累自主的知識產權,使我國微電子晶元生產製造工藝技術達到與國際水平只差一代。集成電路產量到2005年由目前的佔世界產量的0.6%提高到2%左右。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掌握集成電路設計、生產的關鍵技術,提高國內外市場佔有率和國內市場的自給率,佔世界產量從2%提高到4%,自給率達到30%左右;滿足國防工業和信息安全對集成電路的需求;形成能夠良性循環的科研、生產體系;產業與科學技術水平與當時的國際水平相當。
F. 微電子行業國內發展前景怎樣
電子化學品是電子工業重要的支撐材料之一,其質量的好壞,不但直接影響到電子產品的質量,而且對微電子製造技術的產業化有重大影響。IC產業的發展要求電子化學品產業與之同步。因此,電子化學品成為世界各國為發展電子工業而優先開發的關鍵材料之一。
中國市場的崛起---特種電子氣體和超凈高純試劑
2014-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用電子化學品市場規模穩定增長,2018年,集成電路用電子化學品市場規模為182億元,同比增長17.2%。2019年,根據SEMI公布的區域規模佔比及市場整體情況,前瞻初步估算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用電子化學品市場規模約為412億元。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集成電路用電子化學品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G. 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發展緩慢
H. 2020年我國晶元產能佔全球50%,但為什麼依然改變不了被卡脖子的現狀
眾所周知,晶元問題真的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年中國進口晶元3000多億美元,中國晶元自產率不到20%,80%多靠進口,而中國是智能手機、電視、電腦等數碼科技產品生產大國,所以才晶元進口額這么高。也正因為自給不足,所以一直以來,晶元就有被卡脖子的風險,並且這兩年來已發生了兩次了,去年的中興事件,今年的華為事件就是實例。當然了,按
在手機、AI上達到了世界水平,在CPU、GPU等晶元上,較世界頂尖水平也較遠。所以說,就算明年中國晶元產能達到了50%,還是改變不了被卡脖子的事實。真要不被人卡脖子,需要中國芯佔到市場份額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