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藍圖。閱讀材料,回答
(1)圖1顯示,與全國相比該市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3分)圖2顯示,與全國相比,該市經濟發展中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發展方式粗放。(3分)該市資豐富,正是由於該市產業結構不合理,加劇了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2分) (2)①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技術。 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依託當地豐富的環境、文化資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等第三產業。 ③加強資能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④政府在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同時加強宏觀調控,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強對企業監管,促進生態文明型產業的發展。(每點3分,共12分) B. 什麼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如何堅持綠色發展 一、綠色發展新理念 是指基於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的新型經濟發展理念,致力於提高人類福利和社會公平。「綠色經濟發展」是「綠色發展」的物質基礎,涵蓋了 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經濟要環保。任何經濟行為都必須以保護環境和生態健康為基本前提,它要求任何經濟活動不僅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且要有利於環 境的保護和生態的健康。 另一方面,環保要經濟。即從環境保護的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將維系生態健康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從綠掘金」。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 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2、是綠色環境發展理念。 是指通過合 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保護自然環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類社會環境的生存狀態,保持和發展生態平衡,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 關系,以保證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 要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 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3、是綠色政治生態理念。 是指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優良。嚴懲腐敗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態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黨內 如果有腐敗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態必然會受到污染。綠色政治生態同樣能夠極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實現綠色政治生態的巨大效能。 4、是綠色文化發展理念。 綠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與環保意 識、生態意識、生命意識等綠色理念相關的,以綠色行為為表象的,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共進共榮共發展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 文化現象的總和。綠色文化是綠色發展的靈魂。 作為一種觀念、意識和價值取向,綠色文化不是游離於其它系統之外,而是自始至終地滲透貫穿並深刻影響著綠色發 展的方方面面,並在其中起到靈魂的作用。進一步弘揚綠色文化,讓綠色價值觀深入人心,對於我國順利完成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綠色發展、建設美 麗中國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5、是綠色社會發展理念。 綠色是大自然的特徵顏色,是生機活力和生命健康的體現,是穩定安寧和平的心理象徵,是社會文明的現代標志。綠色蘊涵著經濟與生態的良性循環,意味著人與自然 的和諧平衡,寄予著人類未來的美好願景。綠色社會成為一種極具時代特徵的歷史階段,輻射滲入到經濟社會的不同范疇和各個領域,引領著21世紀的時代潮流。 二、綠色發展舉措 2、必須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 消費。 3、促進人與 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4、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5、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環境保護和治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 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 總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施綠色發展戰略,走文明發展新路。中國已經在這條道路上邁開大步向 前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黨建都在走向綠色化。 (2)推進產業綠色發展擴展閱讀 舉措 未來,環境保護部將繼續堅持走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的道路,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轉變為核心,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培育壯大綠色經濟,著力從5個方面推動綠色發展: 一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轉變,積極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關注調整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注重推動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和建設等環節的節能增效,加強保護生態環境。 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研究綠色投資政策,促進重點產業的綠色化生產,從再生產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推動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建立相應的統計、跟蹤和評價機制,科學預測綠色發展趨勢,為更好地制定綠色發展相關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三是加快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綠色發展,綠色技術是支撐。環保部門將對綠色技術發展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扶持,促進綠色生產技術開發示範,進一步加快環境友好型技術的產業化進程,為推動綠色發展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撐。 四是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把節約文化、環境道德納入社會運行的公序良俗,把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條件,引導公眾自覺選擇節約環保、低碳排放的消費模式。 五是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創新合作方式,加強科學研究,促進產學研結合,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充分利用已有實踐成果,積極宣傳相關經驗做法,促進有助於綠色增長的環保技術轉讓,共同研發新的綠色技術。 C.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綠色發展包含哪些內容 1.落實綠色發展舉措,必須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和規范作用。科學規劃,是綠色發展的前提。 我們必須依據五中全會《建議》的要求,把推進綠色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總體規劃,落實到各地各部門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各專項規劃中,科學布局綠色發展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 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強化綠色發展的剛性約束,扎實有效地抓好落實,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功能分區,實現資源與項目的最佳配置。 2.落實綠色發展舉措,必須推動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綠色轉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綠色轉型,是綠色發展的核心。 一方面,大力推動生產方式的綠色化,改變以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生態退化為代價的傳統生產模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綠色產業體系,努力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綠色化,不斷提高經濟綠色發展程度。 另一方面,積極倡導和大力推行綠色消費,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能家電、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和節能住宅等產品,發展城市綠色交通,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鼓勵和引導公眾在生活方式上加快向綠色消費轉變,構建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 3.落實綠色發展舉措,必須改革創新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營造有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 健全完善綠色發展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依法嚴格遵守決策程序,堅持綠色標准,把好綠色關口,從產業發展、結構調整、項目投資等源頭上控制資源環境問題的產生。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和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責任追究制度、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用制度紅線守住綠色底線,用制度紅利保障綠色發展行之久遠。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大膽探索建立符合實際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4.落實綠色發展舉措,必須強化綠色發展的法治保障。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必須進一步建立具有強制力、權威性和高效率的規則體系,用法治來調整利益格局、規范行為秩序,這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 適應綠色發展的要求,抓緊制定、修改和完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清潔生產與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增強立法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要加強對綠色發展重大決策和相關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確保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有效實施及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 要加強對環境資源、生態建設的司法保護,依法懲治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建設的犯罪行為。 5.落實綠色發展舉措,必須在全社會培育綠色文化。推進綠色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只有使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深入人心,使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綠色發展才能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要把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繼續教育體系,採取多種有效方式,廣泛開展生態文明、綠色文化宣傳教育,使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要組織、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志願者和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綠色發展的公益活動和全民行動計劃,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普及綠色政績觀、綠色生產觀、綠色消費觀,引導人民群眾崇尚節約、低碳生活,在全社會形成尊重自然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濃厚文化氛圍。 (3)推進產業綠色發展擴展閱讀中國「綠色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 第一步,2006年到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所確定的戰略目標,這一時期需要將中國納入科學發展軌道。這也是我國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階段,我們希望中國爭取能夠在2020年前後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峰。 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需要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說從高增長變成低增長,甚至零增長。 第二步,2020年到2030年是提前實現小平同志提出的「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我國也應該進入到二氧化碳大規模減排階段,力爭將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5年的水平,這個減排比例即使在全世界來看也還是比較高的。 第三步,2030年到2050年是中國實現發達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中國需要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進一步大幅下降,並且與世界同步。 根據世界的減排路線圖,全球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減少到相當於1990年水平的一半,因此中國也應該將自己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減到1990年一半的水平。 D. 怎樣推動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
「一個驅動」即創新驅動。實現工業綠色發展,必須探索全方位的創新道路,從理念、技術和制度3個層面開展創新。理念創新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經濟正在加速邁向低碳化和綠色化,綠色經濟時代即將來臨,人類將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大跨越。這勢必改變工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工業生產不再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而是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提出並踐行新的發展理念。技術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綠色技術涉及諸多學科和領域,前沿性強,需要持續地大規模研發投入,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這就要求政府加強規劃、戰略和政策引導,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應用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和資金供給。與此同時,工業技術的綠色創新既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和新興綠色產業,也要高度重視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升級。制度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保障。從國際國內經驗來看,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綠色產業,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則在戰略規劃、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環境規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給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 E. 綠色發展的舉措 未來,環境保護部將繼續堅持走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的道路,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轉變為核心,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培育壯大綠色經濟,著力從5個方面推動綠色發展: F. 推動綠色發展,繼續加強什麼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推動綠色發展,繼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G. 如何推進現代農業綠色發展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行動方向,確立了基本遵循。我們要深刻理解農業綠色發展的深刻要義和時代特徵,明確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重大政策和戰略舉措,加快培育和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與農村綠色生活方式。 四是大力開拓農業綠色產品供給渠道。要樹立大農業大產品大供給觀,深度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新時代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不僅要吃飽吃好吃得健康,還要吃得優質、綠色、生態。為此,要大力開發綠色生態農產品,改變農產品供給大路貨多,綠色、優質、品牌農產品少的狀況,增加優質、安全、特色農產品供給,促進農產品供給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註重「質」的需求轉變。要夯實和提升農業物質產品供給的基本功能,不斷開發農業生態價值。要依託農村廣闊的山水田林湖草資源與厚重多元的農耕文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休閑康養等農村綠色生態產業。 五是健全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政策體系。明確農業綠色發展的政策取向,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激勵機制,新時代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應向綠色化傾斜。在鞏固完善普惠支農政策的基礎上,要盡快制定引領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各類專項政策措施。形成包括綠色財政、綠色補貼、綠色價格、綠色金融、綠色保險等層面的內容豐富、指向具體、有機融合、協調互補的農業綠色發展支持政策體系。要尊重農業生態容量,重視農村環境衛生,制定科學合理的綠色規劃、綠色項目、綠色治理、綠色修復、綠色補償等政策體系。要培育和形成新的綠色生活觀,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城鄉生活方式,實現農村山水田林湖草資源的永續利用。 與推進產業綠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