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版
二是規劃區域化產權業發展。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自屬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標准化種養企業所需農產品,使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要使產品走得出,叫得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農業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使合作組織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農戶。
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把好農產品生產源頭關,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產品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走出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發展出口農業。
七是加強政府的引導職能。搭建平台,完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機制,人才機制,投入機制,環境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溝通。
⑵ 為什麼農業產業化代表著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要發展,必須改變現在一家一戶小生產的局面,把農民組織起來專,提高農民的組織屬化程度,有組織的組織生產、加工和銷售,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子,培養現代農民,提高農業的標准化、市場化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把中國農業做大做強。
⑶ 何謂農業產業化,以你所熟悉的縣市為例,分析其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方向與途徑。
什麼是農業產業化
有關疑問,你可以
直接上網查一下
⑷ 農業發展的趨勢怎麼樣未來十年
把握好數字經濟的歷史性機遇,利用好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農業的新機遇,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開展電商業務,實現傳統農業的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在提高效率中提高產能和品質,使農業產業獲得更高質量的發展。
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在新一輪信息技術浪潮中,我們國家趕上了互聯網產業發展的腳步。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正在深度改變中國傳統經濟結構,互聯網和數字化推動傳統經濟向互聯網經濟轉型升級。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農業產業化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體量達到27.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超過20.3%,顯著高於當年GDP增速,佔GDP比重達到32.9%,同比提升2.6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已成為近年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為55%,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水平,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其中細分領域中國有四個全球第一:計算機、手機出貨量全球第一,網路零售全球第一,網民數量全球第一。我國互聯網企業在全球市值最高的15家互聯網公司中佔有6席;在全球十大獨角獸企業中占據一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就是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現時經濟環境下,充分利用數字經濟優勢,推動鄉村社會跨越式發展。
互聯網普及率提高迅速縮小了城鄉間的「數字鴻溝」
我國地域廣闊,傳統社會中城市與鄉村之間信息流動緩慢,鄉村社會發展受制於信息閉塞、教育滯後等因素影響較大。進入信息社會以後互聯網的普及逐漸縮小了城鄉間數字鴻溝,為鄉村社會培育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撐和條件。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佔比達
98.3%。我國農村網民佔比為26.3%,規模為2.11億,城鎮網民佔比 73.7%,規模為5.91億;
不同地區互聯網應用的使用率存在明顯差異,體現在應用類型和區域特點上,比如農村地區網民在商務金融類應用與城鎮地區差異較大,網路購物、網上支付等應用差距在20%—25%之間,而對於即時通信、網路音樂、網路視頻等基礎類應用,城鄉網民使用差異率較小,均在10%左右。
特別是國家積極推動的「數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隨著智能手機迭代普及,理論上講鄉村居民上網服務已經不是問題,傳統社會因為空間阻隔帶來的信息封閉、教育滯後等發展困境,今天都相對較好地依託互聯網解決,邊遠鄉村教育信息化設施可以通過「智慧課堂」獲得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鄉村居民可以很便捷地多途徑獲得外面世界的信息變革和發展經驗,這給鄉村振興實施中社會培育,提高鄉村社會信息服務和發展水平,為「人的現代化」實現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信息化服務普及、公共信息服務水平通達、網路扶貧開展,讓廣大鄉村居民實實在在共享了互聯網發展成果。
數字經濟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新型的電子商務平台
數字經濟已經深刻融入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率提升的驅動力。長期以來,對鄉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收入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網路建設很不完善,以往更多依靠實體性農產品市場來解決銷售渠道建設問題,但互聯網為農產品市場提供了一個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24小時市場」。
如今從早期政府資助扶持的農商網到各種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各大電商集中發力農村市場,帶動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電商銷售產品的結構類型也以耐儲存產品為主導,向冷凍鏈逐步完善下的生鮮產品轉變,近幾年中國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量增長達到50%以上,增速非常快。
2017年電子商務交易額是10萬億元,農產品電子商務達到8000億元,農產品電子商務無疑成為了農產品銷售的最重要交易平台之一,在我國東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地區都獲得了快速增長。此外,江蘇、山東、福建等省份都出現了專業性「淘寶村」,依託互聯網平台和當地傳統資源優勢,發展出具有一定集聚化效應的新產業。
數字經濟提高了農業產業的能級和效率
數字經濟帶給涉農產業更大的影響推動體現在重組產業組織系統,升級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產業的能級和效率。數字經濟以數字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數字技術具有天然的滲透性、融合性和賦能性。作為一種融合性經濟,主體雖屬於實體經濟,但又必須依託數字技術和傳統行業深度融合,藉助數字技術賦能傳統行業,通過新的生產力要素嵌入促進生產效率提高,促進高質量發展。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測算結果,數字經濟融合部分佔比不斷提升,2016年達到76%,日益成為數字經濟的主體。
現如今數字經濟給予了老手藝以新生命,藉助於互聯網平台,老藝人甚至實現了成功地創業,在虛擬空間里建立了自己的眾創空間,老手藝與新創意結合獲得了新生。美國Etsy網站已經成為今天全球最大的一個工藝品聚合電商網站,結合了線上與線下不同社區,實現了老手藝乃至於各種工藝品生產、展示、傳播、銷售一體化,社區活動又成了大家交流心得的場所,促進了手藝文化的傳承發展。2017年Etsy有494123家新賣家加入這個市場,每月新增7萬多家新店,成為Etsy史上新增賣家數量增長最快的一年,手工藝電商的發展繁榮可窺見一斑。這個案例有力地證明數字經濟賦予傳統行業以新的生命,完全可以給鄉村振興提供新的歷史機遇。
總體而言,這輪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須緊緊把握數字經濟的歷史性機遇,利用好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農業的新機遇,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開展電商業務,實現傳統農業的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在提高效率中提高產能和品質,使農業產業獲得更高質量的發展。
⑸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成功的經典案例
南街村
華西村
農民會種地,但不一定會銷售。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保證農產品供應穩定增長,德國農村擁有為農民服務的各類合作社。
面對無情的市場風險,單個農戶的力量極其微小。德國農戶意識到,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產生合力,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德國的農業合作社種類繁多,經營領域很廣,體系也非常完善。在行業和地區性合作社的基礎上,還有跨地區性的合作社,乃至全國性的協會。合作社大體分為3大類:一是加工和流通類;二是配套服務類,如種子鑒定、飼料、化肥、農機設備和技術培訓等;三是金融類。德國農村合作金融很發達,有各種形式的信用合作社,農戶可以得到低於普通銀行利率的優惠貸款。
各種形式的農業合作社,都是農戶在完全自願的基礎上參與、並由農戶自我管理的互助互利的民間經濟組織。德國的菜農、果農、糧農、養牛專業戶都各自組建了合作社。加入者按擁有的土地面積一次性向合作社交款,款項主要用於合作社的基本建設。如建廠房、冷藏室、購買製冷機、運輸車等。政府對建合作社給予積極支持,一般可得到總投資額25%的政府無償補貼。每逢收獲季節,農民將生產的農產品送到合作社,對遠離合作社的農民,合作社派專人到農家收集。合作社利用自己的設備負責分類和包裝,然後,由合作社的銷售人員,按合同將各種農產品送到各大批發市場和超市。在蔬菜和水果產出旺季,有條件的合作社會將部分產品速凍儲存或加工成罐頭,以便在淡季出售。農閑季節,合作社有關人員不斷跑各大超市、批發商場,還經常到周邊國家了解市場行情,以幫助農民制定第二年的種植計劃。此外,合作社還對購買種子、播種、儲存、銷售等工作制定詳細計劃,盡量避免盲目性。
合作社一般只僱用幾名固定工作人員,負責人由合作社成員推選,收獲季節酌情增加一些臨時工。人員的工資、管理費、電費和其他支出均由成員分攤。在德國,農民可以自由選擇出售方式,事實上,只有少數經濟實力強的農民自買運輸工具,自己到城市的周末農貿集市或在自家園子里出售農產品,絕大多數農民都樂意讓合作社代賣,因為這樣既省錢又省力。合作社從不贏利,除留下必要的開支外,絕不多留成。更重要的是,合作社一般都經營有方,使農民盡量多得益。
德國農業合作社如此完善,是與政府有力的支持與提供保障分不開的。政府承認這些農民組織作為農民利益代言人的地位,在制定涉及農民、農村和農業等方面的政策時,積極與這些組織協商溝通,以減少政府與農戶的誤解和矛盾,共同促進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繁榮。
德國合作社的成功經驗表明,合作社有力地改變了單個農戶的弱勢地位,使農民分享到農產品加工、倉儲、運輸和銷售等各環節的利潤,切實提高了收入。
《人民日報》 (2007-05-28 第07版)
⑹ 如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的調研報告
(XX年XX 近日,本人圍繞如何加快推進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步伐為主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在全面調查了解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情況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分析 2012 半年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並就如何開展好下半年工作進行深入調研,現提出如下建議。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含義。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主導產品為重點,優化各種生產 要素組合,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 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 一體化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經營體系、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概括起來 說就是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走市場化和集約 化的道路。實現一體化經營的農業。 設過程中,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徹底地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解決好一家一戶分散的小生產與逐漸擴大的市場之間的矛盾,必 須進行組織制度的創新;城鄉關系、工農關系不協調,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務 農積極性不高,投入嚴重不足,農民收入增長減緩;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利益分配的矛盾,農村經濟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相 適應的矛盾日趨明顯;農業領域市場法規不配套、不完善,通過規模經營和多層 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實現了產品增值,從而改變了原始產品供應狀況, 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義。加快農業產業 化發展是農業農村經濟工作中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堅持科學發展、加 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富裕和諧生態XX 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統 籌城鄉發展、拉動財政增長、提高農民組織化經營程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必 然選擇;是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 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實質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 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有利於豐富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解決一家 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的矛盾;有利於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 性結構調—2— 整,發展規模經營和標准化生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於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一)強化基礎夯實基地。把加快農田水利建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條件,根據產業布局穩步推進中低產田地改造和農田水利建設,突出以骨幹水 源、農田排灌、農田林網、土地整治、機耕道路、流通設施和通訊信息為重點的 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到「十二五」末,圍繞 12 類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專業化、規 模化、優質化、標准化的農業產業化原料基地 40 萬畝;加強職業型農民培訓, 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勞動者3 萬人,打牢農業產業化發 展的基礎。 (二)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圍繞建設富裕和諧生態縣的目標,依託資源,依靠科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綠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培育優質稻、烤煙、甘蔗、茶 葉、中葯材、果品、蔬菜、核桃、木蘭植物、香料、畜牧、水產等 12 大主導產 業。建設集生態、旅遊、休閑為一體的特色農業試驗、示範、培訓科技園區。建 設原料生產基地,做好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培育示範類龍頭企業,突破加工營銷, 推進系列產品開發,促進機構配置,不斷提高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提升產業的規 模和效益。 商引資優惠政策(試行)》《XX縣招商引資工作獎勵辦法(試行)》,採取獨資、 合資、合作、股份制等多種形式,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參與XX 農業產業化建 設。促進農業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繼續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 重產業體系的配套完善,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和聚合作用。每一個區域性的特色主導產業,都要重點培育一個龍頭企業、建設一個無公害標准化生產基地、配套 一個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完善體系,形成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體系。 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推進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壯 (四)拓展市場打造品牌。加強市場與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功能,構建輻射州內外的現代市場體系,形成有利於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市場流通網路。在 加快建設興街進出口加工貿易區的同時,建設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大型活畜禽 交易市場,發揮貨物集散功能、物質倉儲功能、市場信息功能、物流配送功能、 市場交易功能、配套服務功能,集產品展示、現貨批發、期貨訂單、貨物保險、 資金結算等現代商品交易提供便利條件,促進商品快捷貿易。鼓勵龍頭企業通過 「創造一個名牌,激活一個企業,帶動一片產業」,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 和有機食品,申報「三品」、原產地認證和知名商標、引導企業實施名牌戰略,提 升XX 農產品綠色、營養、生態、安全、健康的整體形象。 (五)科技創新技術支撐。加快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構建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應用平台,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鼓勵龍頭企業開展技術 研發和技術創新,改進加工生產工藝,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進 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檔次。構建以 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力培育科技人才隊伍。 支持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4— 發機構,對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扶持一批在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產栽培、節水節能、冷鏈保鮮、疫病防控等領域取得創新成果的科技型龍頭企業,提 高科技對產業化發展的支撐能力。 (六)建立完善經營機制。鼓勵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鼓勵龍頭企業採取 設立風險資金、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關系;鼓勵產 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 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 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七)開發產品注重質量。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質量管理工作,推動按標准進行生產加工。堅持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准、產地環境標准、生產技術規范,開 發系列特色優質農產品,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國際 質量體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通過定量包裝、標識標志、商品 條碼等手段,提高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標准化管理水平。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 切實落實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建 立健全農產品生產檔案、質量認證和市場准入三項制度,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 場,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 (八)培育專業合作組織。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分散經營的農戶提供市場信息、農資供應、技術輔導、信貸資金和產品加工、 貯藏、運銷等系列化服務。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業龍頭企業形成「風險共 擔、利益共 享、相互協作」的聯結機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加快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組織形式,大力發展訂單 農業,降低農業風險,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經營程度。 一是全縣總人口XX萬人,共有耕地XX 萬畝,人均耕地XX 畝,耕地總量不 足且零星破碎,局部地區水資源極度缺乏,現代化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 加之近幾年不斷出現的乾旱、洪澇、冷凍等自然災害,給全縣糧食增產、農業豐 收帶來許多困難和不確定因素,特別是今年7 月份持續強降雨天氣,造成大部分 地區洪澇災害,導致全縣各鄉(鎮)農業生產不同層度受災;二是各鄉(鎮)對 農業產業發展的認識不夠,重視程度各異,相關發展政策和扶持措施還需要完善, 引進企業扶持產業發展的力度不夠,農業產業發展不平衡,多數產業難以形成規 模,農業產業發展後勁不足;三是生產資料價格較高,且穩定性差,部分群眾收 入較低,生產資料投入受到制約,加之農村中科技知識較豐富、栽培管理技能較 強的大量青壯勞力外出務工,造成農業生產和科技措施推廣的落實難度增加,農 業生產成效不明顯;四是全縣扶貧面較大,財政困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部分山群村寨交通條件差,種植養殖業銷售不利,制約了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步 伐;五是招商引資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吸納社會各農業產業發展扶持力度不夠, 規模以上產業較少,嚴重製約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 五、下步工作建議針對當前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在一步工作下,需進 一步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關於農村工作的決策部署,深入推進帶動農民參 與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切實改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農業競 爭力、建設現代農業,促進我縣農村經濟加速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發展步伐。 (一)高度重視,提高認識。農業產業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注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提高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增收的有效方法。改革開放二十多年 來,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力 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優化,特別 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定,農業生產的高效、持續發展對科學技術、信息 技術、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質量、農業生產者素質的要求愈來愈高,加快農業 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因此,全縣要樹立發展意思,在推廣理念、推廣 內容、特別是在機構設置、運行機制、管理方式、投資渠道等方面要創新方法促 進農業產業發展。 (二)突出特色,優化結構。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特別是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名優特新農產品,增強特 色產品的競爭力。此外,我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沿線耕地質量 較好,有利於發展糧食、果蔬、中草葯、畜禽、水產等農牧漁業,要逐步優化區 域布局,打造主導產業,加快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和產業帶建設。一是抓住「XXX」 發展規劃的實施戰略,大力發展以金銀花、貓 豆、石斛、重樓等為主的生物葯材;二是利用全縣小壩子交通水利優勢,著力發展優質大米、菜籽油為主的糧油產品;三是走「公司加基地連農戶」的「訂單農 業」路子,按照先示範後規模和基地建設、企業引進、市場連接同步進行的原則, 大力發展甘蔗、烤煙、烏骨雞、生豬等種養業。 (三)培育龍頭,促進經營。繼續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把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環節作為推進特 色農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對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加強引導 和規范管理,力爭在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營銷協會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同時搞 好農民經紀人培訓,壯大經紀人隊伍,提高經紀人素質,引導他們在積極調整結 構、發展特色農業生產中發揮更大作用。要以興街江龍專業合作社為試點,積極 探索推廣「農村合作社加公司連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整合資源和力量,狠抓 特色產業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四)強化宣傳,示範引路。採取電視、網路、標語、會議、信息等宣傳方式,廣泛宣傳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方法措施,引導全縣 各級各部門、各族群眾和社會各界關注、關心、支持和參與農業產業發展,營造 聲勢,形成凝聚人心、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齊心協力做好全縣農業產業發展的 良好氛圍;與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相結合,堅持先示範、後推廣的原則,每個 產業興辦1—3 個示範樣板,每個養殖業建—8— (五)強化培訓,提高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視聽媒體進行科技宣傳報道,結合科技示範項目實施及春季動物防疫等工作,以出版報、印發宣傳資 料、街天宣傳、舉辦專題培訓、科技人員進村入戶等各種形勢,廣泛開展農村實 用技術宣傳培訓活動,力求使科技宣傳培訓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漏村戶,不 留死角。二是通過抓良種工程,加快新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完善良種培育、選育、 引育體系,推動良種繁育、推廣應用的市場化進程。特別是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和 培訓工作,圍繞主導產業開展培訓,大力推行實用新技術,開展勞動力技術培訓 和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三是在認真做好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 萬頭豬場建設等在建項目實施的同時,認真研究中央、省州農業發展項目投資意 向,結合縣情實際及時編制適宜的農業發展項目申報,加強項目對接協調工作, 提高項目預期可行性,以項目實施帶動各項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努力提升農業 裝備水平和科技服務能力,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六)健全制度,落實責任。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各項制度,緊緊圍繞促進群眾增收目標,加大農村實用科技推廣應用力度,著力培育發展產業,加快產業結構 調整,強化惠農政策和各項科技措施的落實,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 發展。一是縣委、政府分管領導經常深入農業農村進行檢查督促指導工作,認真 研究協調解決農業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二是縣 農科局全體領導班子成員在產業培育、防汛抗旱等工作中,實行分片掛鉤聯系責任制度,深入各鄉鎮指導檢查各項工作;三是各級黨委、政府和涉農部門認真 貫徹落實縣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狠抓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在抗旱救災、科技 推廣、項目建設等工作中相互配合協作,促進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七)統籌協調,形成機制。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面向的是廣大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科技服務的陣地在農村、服務的對象是農民群眾。在新的科技管理體制下, 如何理順管理關系,明確職責,確保各項科技推廣措施的落實實施,是農科部門 在改革發展進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的重大事項。因此,在新形勢下,縣農科局要 通過鼓勵龍頭企業建基地、合作經營組織建基地、農民合作建基地等多種形式, 促進耕地向種田能手、合作組織、龍頭企業集中,實現集約化經營、標准化生產、 市場化發展。堅持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兼顧農 民土地權益和經營者權益;要切實加強與鄉鎮、部門的協調配合,理順各種工作 關系,特別是怎樣理順對鄉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的業務管理關系
⑺ 中國農業的發展前景
前瞻網摘要: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在14日閉幕,會期創下了10多年的最長記錄,可見會議重要性。作為承接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會議,必將體現三中全會精神,並為後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好充分的鋪墊。
2014年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本次經濟工作會議將在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情況下,提出2014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並為後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好充分的鋪墊。
那麼,作為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以及中央一號文件的核心內容,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農業發展又會做出什麼樣的部署?中國的農業發展將向何處去?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閉幕之際,我們不妨做一些合理的分析。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發布的《決定》中,就「三農」問題明確要求「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並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建設內容:「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涉及到了農業生產、農村土地流轉、城鎮化、戶籍改革等一系列「三農」發展問題。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到30.87萬個,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88萬億元、凈利潤4667.8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93%、14.11%。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明顯增加,經營效益穩步提升。
但是,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特徵包括: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此外,根據中國各地情況不同,產業化必然會出現發展水平、組織形式、產業種類多樣化的特點,所以,農業產業化需要從宏觀上進一步把控和引導,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必不可少。
⑻ 農業發展方向
2014年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本次經濟工作會議將在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情況下,提出2014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並為後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好充分的鋪墊。
那麼,作為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以及中央一號文件的核心內容,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農業發展又會做出什麼樣的部署?中國的農業發展將向何處去?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閉幕之際,我們不妨做一些合理的分析。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發布的《決定》中,就「三農」問題明確要求「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並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建設內容:「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涉及到了農業生產、農村土地流轉、城鎮化、戶籍改革等一系列「三農」發展問題。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 中國現代農業商業模式與產業鏈投資戰略分析報告前瞻》提出:「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明確要求推動農業發展向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