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服務業當前社會的發展前景
服務業的前景:
1.必須要要做好服務,人們現在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漸的在追求高品位回和高檔次的東西,答而所有的這些都是需要由「服務」來最終完成。
2.服務的一貫性,創新性,主動性。其實服務的本質就是要最大程度的滿足消費者或者是被服務者的需求。
3.只有找准了這個點,對症下葯,才有好的效果。
4.服務業的發展前景非常的大,但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② 簡述電子商務服務業發展現狀
1、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分析?
經過「十五」的發展,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環境有所改善,法律法規、政策、標准、信用等電子商務市場環境建設得到一定程度重視,近年來國家制定了互聯網管理的一些條例,在建立統一的電子商務標准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探索,加大了信用體系建設的力度,部分行業和地方頒布了電子商務交易的管理辦法。網路基礎設施、第三方服務機構、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等電子商務應用支撐環境建設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地區和行業先後建立了數字證書認證機構,大多數銀行已開展在線支付業務,物流信息化與系統化建設形成一定規模。電子商務逐步滲入到各行各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應用效果逐步凸現。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子商務在經歷了探索和理性調整後,步入了務實發展的軌道,為今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電子商務逐步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應用初見成效
2005年,全國企業網上采購商品和服務總額達16889億,占采購總額的比重約8.5%,企業網上銷售商品和服務總額為9095億,佔主營業務的收入比重近2%。中小企業成為電子商務的積極實踐者,經常性應用電子商務的中小企業約佔全國中小企業總數的2%。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模式不斷創新,基於網路的數字化產品與服務不斷涌現,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網上零售總額約佔全社會零售總額2%。
我國大部分骨幹企業和重點行業開展了網路營銷,部分骨幹企業在內部信息化基礎上實現了在線交易、支付及物流局部集成應用,少數骨幹企業在創新管理模式、優化業務流程的基礎上,實現了在線交易、支付及物流的一體化集成應用。經濟發達地區的部分中小企業充分利用網路營銷獲取新的商業機會,成為電子商務的積極實踐者。數字化商品和網上消費服務日新月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中央及省市地方政府采購信息基本實現了網上發布,為電子商務推廣應用起到了一定示範作用。面對全球電子商務的良好發展態勢迎來了電子商務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電子商務廣泛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網路化生產經營與消費方式逐步形成,資金周轉、物流效率普遍改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民經濟重點行業電子商務應用成一定規模,生產經營管理方式向網路化、數字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電子商務服務業蓬勃發展不斷創造國民經濟增長新動力。電子商務在促進傳統產業組織方式和管理變革的同時,使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網路消費文化趨於成熟,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服務范圍不斷拓寬,個性化日趨明顯,數字化商品和網上消費服務模式日漸豐富。信息網路不斷為傳統服務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線交易、電子認證、在線支付等服務業蓬勃發展,移動商務應用模式日趨活躍,開始推動經濟社會活動向集約化、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續方向發展。
二、支撐體系不斷完善,逐步趨於協調發展
電子認證、在線支付、現代物流、信用等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建設全面展開,初具規模,呈現出支撐體系建設與電子商務應用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新局面。近20家電子認證機構獲得電子認證服務許可,在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應用中開展了電子認證及數字簽名應用服務。近20家商業銀行開辦網路銀行業務,第三方在線支付平台不斷涌現,在線支付業務穩步上升。物流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程度逐步提高,物流信息化建設形成一定規模,第三方物流產業迅速發展。信用體系建設得到重視,部分地區加大了信用體系建設的力度,區域性信用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40餘項電子商務和物流標准陸續頒布,標准推廣應用工作進一步深化。全國300多所院校開設了電子商務專業,各類電子商務繼續教育及在職培訓快速發展,培養了一批高素質復合型電子商務人才。
三、電子商務服務業應運而生,模式創新亮點突出
基於網路的交易服務、業務外包服務、信息技術外包服務模式和產品不斷創新,服務規模逐漸擴大,電子商務服務業蓬勃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增長新動力。基於網路的產品、技術與服務的創新能力穩步提升,自主發展態勢日漸顯現。在線交易、在線支付、電子認證、現代物流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究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行業、區域及中小企業的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平台加快發展,基礎電信運營商、軟體供應商等紛紛涉足電子商務,服務於行業、區域及中小企業的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平台加快發展,新型業務模式不斷涌現。
四、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法規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國務院頒布的關於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確立了我國發展電子商務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明確了發展方向和戰略重點。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進一步將電子商務列為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戰略行動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確立了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為電子商務交易主體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區各部門從實際出發,認真貫徹落實,不斷開拓進取,紛紛出台積極的政策措施,加大對電子商務發展的扶持力度。全社會電子商務的應用意識不斷增強,對電子商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重要作用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形成了發展電子商務的良好社會氛圍。
③ 我國社會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社會養老抄服務產業發襲展存在四大問題:
( 一) 政府的職責分工不明確
( 二) 養老產業結構過於單一, 規模小
( 三) 養老服務人員較少, 培訓制度不完善
( 四) 缺乏有效的養老服務體制管理機制和配套設施
④ 服務經濟的發展現狀
自20世紀中期以來,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自工業革命以來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製造業在西方國家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日漸減少,作用日漸削弱,而各類新興、門類繁多的服務部門蓬勃發展,全球經濟正在進入服務經濟時代。
隨著服務經濟的發展,服務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與日俱爭,一個國家的服務水平也反映了該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國際競爭力。下表是一些國家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 國家 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凈增加值的貢獻(%) 服務行業國民就業率(%) 1992 2002 1993 2003 澳大利亞 68.3 71.2 71.1 74.8 法國 67.5 72.1 67.8 73 德國 62 69.2 57.6 65.6 日本 59.9 68 59.8 66.6 韓國 47.6 53.4 52.5 63.6 英國 66.3 72.1 68.6 75.2 美國 72 75.6 73.2 78.3 加拿大 68.1 63.8 74 74.7 義大利 64.1 69 58.2 62.9 中國 27.2 35 21.2 29.3 資料來源:OECD in figures,2004 edition.statistics on member Country,OECD,Paris ,原表位於第九頁,中國的數字為編譯者後加,原書中沒有。《服務營銷與管理—基於戰略的視角》P6-7
附:服務經濟重要學術人員
鄭吉昌教授 國內服務經濟學主要學術帶頭人,現任中國服務經濟研究中心(CCSE)主任,同時被國家發改委及商務部特聘為服務經濟的首席專家,兼任國務院服務業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及國家十一五服務業發展規劃專家組成員。以深厚的學術造詣在國內服務業經濟研究界享有盛譽。 (一)服務業內部結構升級趨勢明顯
服務業內部結構升級趨勢體現為服務業從勞動密集型轉向知識密集型,知識、技術含量高的現代服務業逐漸占據服務業的主導地位。從產業的投入要素看,農業主要受自然資源要素約束,製造業主要受物質資本要素約束,傳統服務業主要受勞動力要素約束,而現代服務業從業人員所具有整體上的高學歷、高職稱、高薪水特徵,說明現代服務業主要受人力資本要素約束。西奧多·舒爾茨(1961年)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認為人力資本是凝結於勞動者身上,通過投資費用轉化而來,表現為勞動者技能和技巧的資本,具有同物質資本一樣的可積累性。盧卡斯(1998年)和羅默(1990年)的研究均表明,高質量的經濟增長主要來源於人力資本存量的有效積累。筆者認為,服務業內部結構升級從本質上看是人力資本逐步取代物質資本主導經濟增長的集中表現,這種升級受經濟發展、分工深化和技術進步的驅動。
經濟發展使人力資本對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作用日益凸現,經濟學家羅伯特·福格爾2004年在其「經濟增長性質的變革」一文中,高度評價了人力資本對現代經濟增長的貢獻。這一革命性的認識激發了人們對自身素質提高的渴望,驅動了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動機。無論從人們個體還是國家整體來看,都迫切感覺到投資於自身素質和國民素質以增強個人和國家的競爭力是一項十分緊迫和必要的任務。世界銀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貸款方針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也隨著這一變革進行了相應調整,由早期主要投向基礎設施轉向人力資本投資領域。分工深化帶動了對服務的中間需求,服務在商品生產體系內部展開,與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有關的信息的搜集、處理、加工等需求帶動了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同時分工深化使企業的組織結構發生變革,從而導致管理和市場運作等與生產的信息處理有關的部門的逐漸強化和在專業分工基礎上的獨立化,推動了諸如研發、會計、咨詢等專業服務業的發展。
技術進步驅動了一些現代新興服務業如管理、咨詢、廣告服務的發展。這些服務業所提供的服務愈來愈以承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或信息為己任,也就是說「服務」產品本身也在「知識化」和「信息化」。另一方面,服務業通過運用不斷進步的信息技術使自身的生產率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即服務業的生產技術也在 「知識化」和「信息化」,如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服務在全球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信息技術,實現了服務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規模化經營,如沃爾瑪、家樂福都是全球連鎖經營的傑出代表。
服務業內部結構的升級趨勢在發達國家尤為明顯。西方國家在經歷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滯脹」現象的窘境後,利用服務業內部結構升級,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健康穩定增長。有研究表明,服務業內部結構呈現升級趨勢的國家,其國民經濟結構的穩定性也會得到增強。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發達國家的經濟「服務化」實際是 「知識化」或「信息化」。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的國家中,金融、保險、房地產及經營服務等服務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均超過了1/3。
(二)服務業的全球競爭日益加劇
隨著各國服務市場開放度不斷提高,服務業全球競爭的格局基本形成。其次,跨國服務企業的迅速崛起,加劇了全球服務業的競爭。以發達國家跨國服務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為代表,如國際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家樂福,這些跨國零售巨頭的海外銷售額幾乎佔到其全部銷售額的50%以上,其全球化可見一斑。另外金融業、商務服務業等領域也有諸多在全球范圍經營的傑出代表,這些領域也成為跨國服務企業的重點拓展領域。
隨著中國服務市場的全面開放,中國必將成為世界服務業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全球跨國服務性企業都將目標瞄準發展潛力巨大的中國服務業市場。2004年底,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 (UPS)承諾在2005年追加6億美元到中國的快遞業;2005年3月,荷蘭國際集團和德意志銀行入股北京銀行,分別持有該銀行20%和5%的股份;2005年3月19日,德勤會計事務所簽署協議收購中國本土最大會計事務所北京天健會計師事務所,並准備在未來4年裡投資1億美元;2005年4月6 日,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詢公司之一,畢博的董事長麥克吉瑞?羅德拜訪中國建設銀行,為進入中國金融業咨詢服務領域展開公關活動。
(三)全球製造業的逐步服務化
一方面,許多製造企業的專業服務呈外包趨勢,使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彼此依賴的程度日益加深。美國企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致力於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把企業的專業服務進行全球外包,這一成功的運作,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產品和服務的全球競爭力。另一方面,服務經濟中的製造業對服務的關注熱情也是空前高漲,諸如汽車、家電、計算機等許多製造商同服務企業一樣注重管理他們的服務,這些製造商已認識到進行全球競爭需要提供優質的服務。服務正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競爭手段和提供形成巨大競爭優勢的關鍵潛力。
從通用電氣、施樂、惠普、IBM到海爾,這些利潤大都來自產品銷售的企業正迅速轉變為服務提供商。通用電器公司打算通過服務來創造75%的利潤。IBM 從它為硬體業務所做的基本服務中得到了其收入的33%,包括計算機租賃、維修和軟體。太多的製造商正在迅速的捲入到服務當中,加入到基礎生產商品的服務越來越多,延期付款和租賃系統、培訓、服務合同、咨詢服務等,以通過新的服務領域來獲取競爭優勢。在製造業工作的65%和76%的員工也正在從事服務工作,如研發、維修、設計等。可見,當今領先的製造商都是在其傳統製造業務上通過增加服務從而獲取競爭優勢的,如果世界上的競爭模仿日益增加,那麼服務就是產生差異性的主要手段。服務經濟中的製造企業也越來越多地依賴服務並將它作為重要的競爭手段,製造業也會逐步服務化,服務成為當今全球經濟的主導要素。
中國發展服務經濟的戰略及實踐
當今世界幾乎所有高度發達的國家都已經成為「服務經濟體」,而中國的服務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換一個角度思考,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發展服務經濟的空間和潛力巨大,其中,生產性服務業被視為中國向服務經濟全面轉型的最佳突破領域。 據世界銀行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和服務業就業佔全部就業的比重,大多已超過70%,發展中國家這兩大指標的平均水平為45%。也就是說,世界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發展中國家則正在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中國發展服務經濟是大勢所趨。
當前,全球經濟進入又一輪周期性調整,這預示著新一輪生產性服務發展契機的出現。歷史證明,經濟周期與生產性服務市場發展之間有著某種必然的關聯。始於2007年的次貸危機極有可能導致又一次經濟觸底,並帶來新的生產性服務市場發展機會。日益融入全球經濟的中國正應該抓住這一契機。 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包含服務產出、服務業就業、服務消費、服務貿易、服務業投資五大主要經濟活動。對比發現,中國在服務經濟五大主導組成部分的指標都偏低。
2007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1%,略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服務業就業人口佔全國就業人員的比重為32.4%,遠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中國的服務消費水平也偏低。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僅為28.1%,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以及同類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中國是商品貿易出口大國,但是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極不平衡,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僅為6.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0.9%的一半。過去20年,中國服務業利用外國直接投資較少,僅為總量的20%?30%,遠低於製造業吸引的外資。
以上統計數字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服務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而換一個角度思考,這些數據同時意味著未來中國發展服務經濟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過去數年內中國服務業一直在快速發展,但傳統的製造業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大量的勞動力還沒有從土地上釋放出來。發展服務經濟可以改變中國產業結構的落後現狀,改變三大產業的結構比重,降低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增加城鎮勞動力就業,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降低能源消耗,減輕環境污染:中國製造業比重偏大,其能源消耗比例也大。能源消耗隨之帶來污染問題。相比而言,服務業資源消耗少,是節能產業。從世界平均水平來看,製造業能源消費強度比服務業高六倍之多。不僅如此,服務業環境污染小,是減排產業。據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南京市服務業每創造萬元人民幣增加值所造成的煙塵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僅為製造業的4.8% 和3.2%。服務業在減少能耗和污染方面的優勢有助於實現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增加工作崗位,緩解就業難題:據統計,2003?2007年間中國城鎮新增崗位數有超過8成來自服務業。服務業歷來是大量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領域。2007年美國大學生有超過80%進入服務行業就業。在歐盟國家,2008年的畢業生有至少75%進入服務行業就業。中國的情況也類似。
帶動中國製造業結構升級和轉型:中國製造業的服務化水平很低,97.8%的中國企業都是製造驅動而非服務驅動,以致企業普遍受到產品同質化、利潤率不斷下降和消費者需求日益嚴苛的挑戰。 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發展服務經濟的世界趨勢,並著手引導中國的服務經濟發展方向。2006年,中國政府即確定了中國服務業發展總體方向和基本思路。
進入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持續擴散蔓延,世界經濟急劇下降,國外需求大幅減弱。面對相對艱難的外部經濟環境,中國政府提出當前的經濟工作要圍繞「保增長、保就業、保民生、保穩定」 這個大局,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城市政府目標指向生產性服務業
服務經濟的發展和服務經濟結構的形成,與城市化進程息息相關。城市化是服務業發展的需求基礎,只有生產要素和人口聚集到相當規模,產生對生產性服務和消費性服務強大的市場需求,才足以支撐服務行業的不斷專業化和迅速發展。基於這一相關性,中國政府提出,有條件的大中城市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具體到各級城市,政府部門可以分三個步驟引導和推進本地服務業的轉型和發展。
第一步:聚焦生產性服務業
什麼是生產性服務?顧名思義,生產性服務是與消費性服務相對的概念。從服務對象來講,它不是直接滿足最終消費需求,而是滿足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對服務的中間使用需求,還滿足包括政府消費、出口和資本形成等對服務的最終使用需求。從服務目標來講,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商品和服務生產過程的連續性,為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為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
伴隨著整個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的升級,為生產者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活動,成為製造業的關鍵性投入,也是經濟效率提高的重要動力。與製造業和消費性服務業相比,生產性服務業的利潤率和生產力更高,而且生產性服務占服務業全部產出的比重連續多年在不斷提高。例如,銀行業和信息傳輸業的平均利潤率超過10%,而製造業的利潤率卻低於4%。
先行的工業化國家已經改變了主要依靠物質資本和資源投入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而通過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經濟效率。
第二步:選擇重點服務行業
確定了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大方向之後,城市政府接下來應當考慮的問題是,基於本地獨特位勢,選擇2~3個重點行業,針對性地制定差異化的發展戰略,切忌「一窩蜂」和「原樣照搬」的想法和做法。決策部門首先要對本地位勢有客觀中立的認識。
城市的總體位勢包括人才狀況、產業基礎、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和城市環境等衡量因素。在這五大影響因素中,前三者對城市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起著決定性作用 。
一個城市的總體位勢優越,其經濟發展水平也就越高,服務業的發展潛力也越大。城市的總體位勢是政府決策部門制定服務發展戰略的根本出發點。不同類型的城市在具體應用時側重點略有不同。對於總體位勢較優的城市,它們的行業選擇范圍相對較大。當地政府需要仔細甄別唯我獨有的優勢,以便制定差異化的服務戰略,有效推動城市經濟向服務轉型。對於總體位勢欠佳的城市,它們發展服務業起點相對較低,當地政府要加強戰略引導,同時敦促城市各機構共同提升某一位勢,如注重人才培養,從而增添發展某類服務業的信心和後勁。對於總體位勢明顯優越,服務業超前發展的城市,當地政府在制定服務發展戰略時則需著眼未來,通過創新的鼓勵政策和激勵措施推動服務業的產業升級和長遠可持續發展。
選擇重點發展的服務行業時,城市還應當考慮到所處城市群的產業集群效應。現代的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它與周邊的城市組成高密度、關聯緊密的城市群體,群內的人力資源聚集度和產業聚焦度相當高。在這樣的城市群內,由眾多企業個體組成的產業集群可以產生外部經濟效應、交易成本的節約、協同效應以及學習和創新的效應等集群效應。從產業集群的視角選擇重點發展的服務行業,可以幫助城市充分發揮集群效應,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並提升產業的競爭力,進而促進整個城市群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的總體位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否吸引潛在服務業投資,而這是擺在城市政府面前的最大挑戰之一。如何吸引真正適合城市服務經濟發展需要的投資?先發制人的城市政府會首先確定所在區域的產業集群優勢,然後圍繞這一集群優勢提升總體位勢。同時,城市政府需要改變思維定勢,不再固守已有的集群優勢,而是通過改進教育環境、人才發展,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等方式來擴大和拓展原有的集群優勢,以吸引新的投資者。
第三步:彌補差距,構建長期競爭優勢
如前文所述,中國服務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不高,而且,各城市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很不均衡。經過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們發現中國城市普遍存在以下六個方面的差距。這些差距阻礙了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1.結構性人才短缺。雖然是人口大國,中國的結構性人才短缺問題相當突出,缺乏復合型中高端人才(既懂技術又精通外語、管理的全方位人才)和適用性技術人才(例如編程熟練的基礎程序員);服務業教育和培訓力度不夠,缺乏財政、稅收、信貸等手段支持。據國家發改委統計,中國近50%的高端服務行業職位招不到足夠、合適的人才。與此同時,2008年中國近150萬大學畢業生不能實現就業,大學生的失業率超過12%,是登記失業率的3倍左右。如果接受適當的就業培訓,這些大學生就有可能填補這些服務行業的職位空缺。
2.指導和鼓勵政策缺乏。各級政府對服務業發展的規律認識不足,缺乏相關配套政策或措施,現有政策針對性不強、可行性不夠;政府繼續 「偏愛」製造業,以致製造業企業為了享受更大政策優惠而不願將內部化的生產性服務剝離出來,比如生產物流;已有的針對服務業的優惠政策門檻過高,中小服務業企業在市場准入、信用擔保、金融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獲得的政府扶持不夠,創業和創新的積極性不高。
3.基礎設施不完善。大多數城市缺乏完善的IT基礎設施和配套的應用平台,不能完全滿足(中小)服務企業開展業務的需要。北京的寬頻覆蓋率為55%,遠遠低於倫敦、紐約和東京的平均覆蓋率80%,中國其他二、三線城市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4.政府公共服務的可用性和可及性差,供給效率低下。中國城市的人均政府財政支出普遍較低,政府對公共服務領域的資源投入不足;行政審批項目和環節過多,工作較率低;政府職能部門分散、數據和流程管理孤立,缺乏協作;政府部門沒有充分使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務。例如,上海企業的平均清關時間為8.7天,而韓國為5.3天,比中國快1/3。
5.生態協作系統不健全:全民缺乏先進的服務意識和服務理念。消費者及客戶尚未完全認可第三方服務的價值;服務的標准化、規范化與誠信度不足;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及市民之間有待建立良性可持續的協作關系。
6.城市環境缺乏吸引力。許多城市在商業環境(如商務基礎設施、企業文化與制度等)、社會環境(社會秩序、社會保障、城鄉協調等)或生活環境(如居住、教育、保健和生態等)存在某種欠缺,降低了吸引資金和人才能力。 發展服務經濟的新趨勢,對中國政府特別是城市政府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國應當從戰略的高度認識生產性服務的發展規律,充分發揮政府對市場的培育、規范和監管功能,從體制與政策、人才發展、基礎設施改進、公共服務轉型、友好環境創建、生態協作系統等六個方面採取行動,引導市場主體、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各利益相關者協同有序地推進城市服務經濟的轉型和發展。
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步伐有所減緩,但中國向服務經濟轉型的戰略並未動搖,相反,經濟放緩給中國政府和企業一個深挖潛力、追趕先進的機會。中國各級政府在服務經濟的轉型及發展進程中起著關鍵的引導和協調作用。城市政府需要首先制定差異化的服務經濟發展戰略,然後構建並完善城市的服務經濟體系,引導各個利益相關者協同有序地共同推進城市服務經濟的轉型,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⑤ 我想找一篇關於我國的服務業管理現狀的文章!
我國服務業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建國到改革開放的近30 年間, 我國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以經濟恢復、調整和粗放發展為主, 主要以發展農業、奠定工業基礎和加大工業投入的方式來增加經濟總量。在其間的各個發展時期, 由於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產業政策, 服務業一直沒有得到重視, 甚至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到1978 年, 服務業佔GDP 的比重只有2317% , 從事服務業的勞動力比重只有1211%。隨著改革的深入和認識上的進步, 尤其是導入市場經濟體制, 服務業在20 年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1. 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動比較
以不變價增長分析, 在80 年代, 三大產業增長率由高到低的順序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 且第二、三產業的增長率的差距不大; 而在90 年代, 三大產業增長率由高到低的順序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服務業) 和第一產業, 而且第二、三產業的增長率的差距很大, 第二產業的增長率是第三產業的近兩倍。從產業的增長對GDP 的貢獻看,80 年代在GDP 年均10% 的增長中, 服務業的貢獻份額為23%; 而到90 年代在GDP 年均12% 的增長中, 服務業的貢獻份額僅為116%。90 年代出現的比重下降是對80 年代快速增長的校正, 因為在80 年代只有第三產業快速上升, 80 年代快速上升本身又是對改革開放以前第三產業比重嚴重過低的校正。總體來說, 第三產業的比重是穩定增長的。從1978 年以來, 我國第三產業勞動力相比於第一、二產業增長最快。1978~ 1996 年第三產業勞動力平均增長716% , 第一、二產業分別為116% 和510%; 進入90 年代, 在第一產業勞動力出現負增長(—118% )、第二產業勞動力增長緩慢(310% ) 的情況下, 第三產業勞動力增長依然保持穩定(716% )。這充分說明服務業已經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產業。再從增長份額看, 80 年代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2712%、4318% 和2814% , 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增長份額相近, 為第二產業的65%; 90 年代卻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8411%、5510% 和13714% , 第二產業僅為第三產業的40%。由於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 我國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在1994 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到1998 年三大產業的就業之比為4918: 2315: 2617。
2. 我國服務業內部結構的變化
我國整體第三產業佔GDP 的比重在80 年代變化不是很大, 其內部各產業佔GDP 的比重也變化不大, 比重顯著增加的是金融服務業, 包括科教文衛和政府團體在內的其他行業略有增加。90 年代第三產業發展顯著加快, 其內部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992 年, 交通通訊、商貿餐飲和金融保險三大內部產業已佔整個第三產業的6513%; 到1997 年底, 上述三大內部產業占整個第三產業的6219% , 雖然在整個GDP 中的比重比較穩定, 但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卻在不斷下降。這表明市場經濟體制下第三產業的種類在增加, 一些新興服務業正在崛起。在第三產業內部就業結構中, 佔比重較大的分別有商業、交通通訊、教育、商貿餐飲、社會服務和政府團體; 金融業和科技行業所佔就業比重較小。金融業比重基本保持不變,其他行業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分別為衛生、政府、教育和科技等部門。勞動力結構的這種變化是體制轉型的結果。在計劃經濟體制下, 上述部門都是屬於「吃皇糧」的行業, 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 這些部門的人員精簡已見成效。但教育和科技兩個部門就業比重的持續下降則說明我國科教事業的落後, 同時也意味著科教事業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從勞動力增長方面看,第三產業內部勞動力增長最快的部門屬於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社會服務等傳統服務業, 而科教文衛勞動力增長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保持低的年增長率, 90 年代始更為負值。總之, 勞動力結構及其變化仍留有計劃經濟體制下服務業內部畸形結構的痕跡。
3. 我國服務業結構的國際比較
在進行服務業的國際比較時, 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是一個低收入國家, 基本處於工業化的初級階段;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幅員遼闊且發展不均衡; 我國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 人口流動性差; 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 經濟的許多趨向與國際接軌。從服務業佔GDP 的比重來看,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服務業產值佔GDP 的比重有較大的增長, 從1980 年的2114% 上升到1997 年的3211%。這個比重不僅低於65% 左右的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和60% 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低於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歷史資料相對照, 我國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相對偏低約7%~ 8%; 服務業佔GDP 的比重也嚴重偏低, 比如美國在1960 年服務業佔GDP 的比重為6218% , 而我國1997 年服務業佔GDP 的比重為3211%。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 我國差距最大的依次為社會服務業、政府部門、批發零售及餐飲業和金融服務業。這種差距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在整體上我國還是一個相對貧窮落後的國家, 改革開放雖然使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均收入達到了發達國家工業化初期的水平, 但廣大的中西部地區依然貧窮落後。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是造成我國服務業滯後於工業發展的根本原因。從服務業就業比重看, 我國現在服務業的就業比重與發達國家工業化初期的就業比重相差無幾, 但仔細分析內部就業結構就會發現, 我國的金融保險業、社會服務業和個人服務業在服務業中所佔比重明顯偏低。從就業比重來看, 在我國第二產業就業比重與發展中國家基本持平的情況下, 1996 年服務業就業比重比發展中國家1991 年的平均水平還低近20% , 這說明我國農業勞動力向服務業的轉移程度明顯不足。再者, 我國城市化水平比一般發展中國家低也是造成服務業就業比重不高的原因之一。總體看來, 自改革開放以來, 一個完整的服務業體系在我國已基本建立起來, 特別是一些新興的服務行業正在迅速發展。在整個服務業內部結構方面, 傳統服務業仍佔主導地位。從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現實以及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看, 我國服務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由於經濟的商業化程度低和市場化程度低, 無論服務業的總量和比重還是勞動力的就業量和就業比重, 不僅與發達國家比有較大的差距, 而且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差距。如何根據我國的國情, 抓住歷史機遇, 加快發展我國的服務業, 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摘自: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吳宗傑(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 山東 淄博 255091)
《經濟問題》2002 年第7 期
美國政府對服務業的管理
美國的服務業有相當一部分是政府官辦或受政府管理的。據統計,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縣市政府為其服務業提供的服務,約佔全美服務業總值的20% 左右。所以美國政府對服務業的管理較之於其他產業更直接、更具體。
美國政府對服務業管理的范圍包括公用事業、運輸業、通信業、銀行業和保險業等。管理的目的是保護消費者利益和創造一個更有競爭力的服務業市場。管理的辦法是政府限制服務業的收費標准,限制企業准入和退出市場,限制商家的投資收益以及限制各類服務企業可以使用的業務協定。具體實施辦法是通過法規、法律文件和行政命令來強制實行。美國是一個較為成熟的法制國家,依賴各類法律、法規,通過「打官司」解決服務糾紛是十分正常而又普遍的事情。
政府對收費標准和市場准入的限制主要適用於運輸業和金融業;對投資收益的限制適用於壟斷性的電信、電力和煤氣等大公司。這樣做有利於打破壟斷,倡導有序競爭的局面。美國政府在加強服務業管理的同時,至少還推行了20 項計劃以幫助服務業提高國際競爭力。這些計劃包括商務部國際貿易管理局提供的服務業全面出口計劃,運輸部提供的遠洋航運和航空計劃以及出面為服務企業簽定有關雙邊協議,政府多家機構為促進服務業發展所提供的信貸計劃等。服務企業也可獲得政府專業性的、具體部門的管理和服務。如銀行和證券公司可以通過財政部獲得與外國企業同等的競爭機會,旅遊公司可以通過國家旅遊管理局的協助,吸引國外旅遊者到美國旅行觀光,小型服務企業可以通過小企業管理局獲得直接貸款和貸款保護等等。
政府還通過制定政策和貿易法規為美國的服務業創造便利的條件。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負責協調
美國政府內的服務貿易政策的制定,並與其它的機構一起談判有關服務的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國際貿易管理局和專利及商標辦公室在國務院、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版權辦公室等機構的配合下,負責保護知識產權和改進國際市場商業執照的條件。充分的知識產權保護對很多服務企業的競爭力至關重要,例如計算機軟體行業、電影業和音像錄制業等。
此外,基於按不同的運輸方式實施分別管理的管理模式已經過時,美國政府正在醞釀籌建「大運輸部」以期各運輸部門之間的統一融合,以統一的規則、較少的行政機關和較少的工作人員,依靠信息化實施更高效的管理。將來,大運輸部很可能成為美國較為集中統一管理物流主要環節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門。
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是美國東部第二大城市, 全美第五大城市,人口500餘萬。在美國獨立初期,費城曾經是聯邦的臨時首都和政治、經濟中心。50 年前,費城是美國工廠最集中的城市,鋼產量佔全美1/4,煤產量位於全美第二位,服裝製造業更是發達。世界著名的杜邦公司就座落在費城。由於產業結構調整,現在從事紡織、服裝製造的工廠企業一家也沒有了,都轉到了國外和美國中南部地區,因此也失去了20 萬個工作崗位。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大力發展服務業。一是把街道建成步行街,把部分工廠廠房改造為展覽館,讓人旅遊觀光。二是把老的辦公樓和部分廠房改造為餐館和居民樓,並在稅收政策上給予優惠。全市餐館因此由5000 多家,驟增至12000 多家。這樣改造後,既保留了費城傳統舊貌,又避免了老辦公樓和工廠廠房的廢棄,且形成了居民社區便於管理和集中服務。三是大力發展商貿和娛樂業,並吸引高素質的服務業人才加盟費城服務業以提升費城服務業的管理水平。四是改善交通條件,把火車和汽車引進市區,讓周邊地區600 萬人能方便快捷地到達市區,提升了市區的人氣和消費水平,促進了市區服務業的發展。目前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費城市政府正致力於教育(這里教育很發達,是美國大學、醫院較為集中的城市,大學在校生有25萬人)和科技服務業的發展,擬在稅收上作進一步調整和改革,吸引更多的商家到費城來創辦服務業,以推動新興服務業的發展步伐。
摘自:美國服務業的發展及其啟示
黃國勝
現代經濟探討2003年第2期
⑥ 中國服務業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服務業狀況服務業指提供勞務為居民生活服務的行業,包括
旅店、理發、浴池、攝影、洗染、日用品修理、租賃和謄寫等各種經濟類型的
服務行業,不包括旅遊業、咨詢服務業和縫紉業。新中國建立初期,服務業
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1958年以前,服務業的發展比較健康。1958年
以後,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片面強調發展生產,忽視生活,不僅對消費
服務業的投資很少,在資金、人力和物力方面缺乏補充妨礙了服務業的正
常發展,而且原有的服務事業,也由於機構的合並、調整、撤銷和轉業,致
使服務網點減少,人員不足。1957年和1978年相比,平均每一從業人員
服務的人口數,從840人上升到1711人。以上海為例,1980年和1957年
相比,服務業網點減少了62%。農村問題更嚴重,如廣東的陸豐縣,1980
年,人口達110萬,而全縣理發館只有30個,理發座位才210個。十一屆
三中全會以後,由於執行了黨的正確的方針政策,中國的服務業得到一定
程度的恢復和發展。在國家投資發展國營服務業的同時,還發展了一批集
體服務業和個體服務業,方便了人民生活。平均每個網點和從業人員所服
務的人口數有了明顯的下降。1988年,服務業平均每一機構服務的人口
數為621人,平均每一人員服務的人口數下降到260人。從80年代後半
期以來,在國家建設的總體規劃上,加強了第三產業包括服務業的建設,
各種服務設施、服務內容和從業人員都有明顯的擴大和發展。
⑦ 如何改變我國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發展滯後的現狀
的方法來解決中國的人口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
第16屆黨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十六屆三,四,五,六中全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全面解決中國的人口問題,現作出如下決定。
一個清醒的認識全面加強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
人口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直是制約我們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全國有不到400萬人,提前的時間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歷史性轉變,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壓力,資源,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踐證明,中國堅定不移地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在促進世界人口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中國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形勢總體上是好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人口的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低生育水平面臨反彈的風險的現實的復雜局面。在二十一世紀的一半將迎來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在未來十年中,人口慣性增長勢頭依然強勁,總人口仍將800-1000人每年的凈增長,人口的整體素質水平不高,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的要求,綜合國力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龐大,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增加,社會保障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出生性別比偏高,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到社會的穩定,流動性和遷移人口持續增加,對公共資源的分配,並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差結構趨於多元化促進社會均衡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總之,人口眾多,人均少的國情,人口沉重的壓力情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關系緊張的情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主要問題,無一例外,面對中國快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人口的數量,素質,結構,分布密切相關,在人口問題上的任何失誤都會有對經濟的影響,社會發展產生難以逆轉的長期影響。協調的人的全面發展,以解決人口問題,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的戰略選擇國家。全黨一定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度為公眾利益服務,執政為民的高度,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從未來的中國國家高度負責,堅持不懈地努力,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新時代。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路與
30年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是:我們必須繼續長長期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穩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計劃生育政策,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並充分發揮的主導作用,把黨和政府在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堅持國家指導與自願,宣傳和教育群眾的利益為導向的管理工作,結合整體推進的分類指導,加強和改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持續改進人口和計劃生育管理,根據法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堅持以開放,務實的態度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人口與發展,樹立形象的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人口。
「十一五」期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入穩定低生育水平,合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全面發展的新階段。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這是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已經證明了自己多年來,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思路,內涵和途徑。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先投資人的全面發展,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的合理分布,保障安全的人口,促進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促進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地區。農村生產力還不發達,公共事業發展緩慢,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群眾的生育觀念還沒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基層工作發展不平衡,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缺乏有效的手段穩定低生育水平面臨諸多困難,人口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日益突出。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城市和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在農村地區,以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重中之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納入總體部署,進一步開放中國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情況。
千方百計穩定低生育水平穩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時期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十一五」 「期間實現這一任務的關鍵時期。綜合分析的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趨勢,到「十一五」期間,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控制在小於13.6萬人,預計到2020年,總人口控制在14.5萬人左右,總和生育率穩定在更替水平之下。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穩定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黨政第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堅定不移地穩定的機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堅定不移地走創新人口和計劃生育系統工作團隊,機制,手段和方法,以感動。全面的基層工作,根據法律規定,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利益導向,綜合運用法律,行政,教育,經濟等手段,建立健全的法制化管理,自治村(居委會),優質的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一個長期的工作機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主要人口政策和計劃生育利益,社會補體系統。在全國計劃生育作出貢獻的國家應使計劃生育家庭優先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規劃免費的基礎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建立的一個孩子傷殘死亡家庭獎勵扶助的農村家庭和少生快富「工程,實施家庭獎勵制度的全面實施,長期的回報節育措施,節育手術保險,城市計劃生育夫婦,一次性獎勵制度。計劃生育社會救助的條件下,通過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金,醫療救助以及農村家庭的五保戶支持特困戶生活救助制度,幫助他們就業培訓,合作醫療,扶貧開發,宅基地劃分,改水和衛生設施,沼氣應用,新技術的推廣,有關部門制定和完善農村規劃,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雙女戶的優惠政策,按照資格的原則,財務管理,資金發放,社會監督的職責劃分,以確保每一個符合條件的對象收到獎??勵扶助,並能享受優惠的政策。
⑧ 我國現代服務產業的當前現狀是怎樣的
當前,服務業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70%,服務貿易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0%以上,服務領回域跨國答投資佔全球跨國投資的近2/3。作為衡量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服務業的重要作用與日俱增,發展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
但是,中國服務業的落後,已經使服務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短板之一。由於金融等高端服務業的市場准入,以及分配格局的嚴重失衡,中國的收入結構和健康的橄欖型社會相去甚遠,中產群體有限,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我國服務業的發展。2002年中國服務業的比重為41.5%,到2012年9月,10年的時間,服務業的比重只是提高到43.8%,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屬於最低之列,而印度服務業的比重已經佔到了60%左右,包括軟體外包、金融等領域已經具備國際競爭力。
⑨ 什麼是「產業現狀」
產業現狀是根據所要了解的國家、地區、集團還是工廠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資源,貿易交流開放度以及政治氣候。
你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角度參考:
1、當前產業規模;
2、有沒有利用自然氣候地理、人文優勢;
3、是否有特色品牌;
4、產業科技水平在什麼位置;
5、設施及其生產技術還能改善多少;
6、有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新產品;
7、生產規模、機械化、自動化和標准化程度怎麼樣;
8、產品的市場需求和發展;
9、有沒有統一的規格和質量標准,與國外相比在什麼程度;
10、有沒有進出口,如有管理制度規范怎樣;
11、人才隊伍、科技投入和自主創新能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