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中國煤炭產業發展

中國煤炭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5 11:39:41

1. 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過程

30多年來,煤炭工業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
1949~1952年迅速恢復遭受戰爭破壞的舊煤礦,1952年生產原煤6649萬噸,超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最高年產量。
1953~1957年大規模建設新礦井,改造和擴建老礦井,推廣長壁後退式採煤法,回採工作面採用電鑽打眼放炮,刮板輸送機運煤。部分礦井使用截煤機和聯合採煤機。煤產量以每年遞增14.5%的速度增長,1957年比1952年增長一倍,達1.3億噸,原煤生產全員效率比1952年提高48%,每工0.978噸。
1958~1961年,由於領導工作上的失誤,經營管理紊亂,片面追求產量,亂采亂掘,造成採掘比例嚴重失調,產量大上大下,1960年全國煤產量猛增到3.97億噸,1962年又不得不降到2.2億噸。
1962~1965年,煤炭工業進行調整,使原煤產量穩定在2.1億噸水平上。與此同時,學習國際煤炭開采技術經驗,研製成功了單滾筒採煤機,並且批量生產,裝備回採工作面。經過調整,1965年煤炭工業重新出現穩步上升的趨勢,煤產量達2.31億噸,採煤機械化程度達8.23%。
1966~1976年,煤炭工業是在動亂中艱難前進的。經過廣大煤礦工人的努力,煤炭產量於1975年達到4.82億噸。但由於十年內亂的影響,煤礦正常生產建設秩序遭到破壞,採掘關系等各種比例失調比較嚴重。1977~1978年,在失調的情況下指標過高,1978年煤炭產量升到6.17億噸,進一步加劇了失調現象。
1979年起,開始了全面調整和整頓,加強了生產礦井的開拓掘進,發展了採掘機械化,完備了礦區和礦井的生產配套工程、安全技術措施工程和生活福利措施,使全國原煤年產量穩定在 6.2億噸的水平。1982年增長到6.66億噸。這一時期除重點發展統配煤礦外,並積極鼓勵和扶持地方煤礦的發展。到1982年,各省、地、縣、社隊開辦的煤礦共有18532個,年產原煤31642萬噸,佔全國原煤產量的47.5%。其中國營煤礦產煤 17035萬噸,社隊集體煤礦產煤14607萬噸。
在建設新井的同時,還注意革新、改造老礦。1976~1979年,統配煤礦經過改造擴建的礦井共增產原煤4600萬噸,占同期統配礦新老礦井增產7782萬噸的59%。
在發展北部、東部沿海煤礦的同時,注意發展南方和內地的煤礦,改善全國煤炭工業的布局。目前西南、西北地區煤炭已基本自給,江南9省煤炭自給率也有不同程度提高。1957年各大區的煤炭產量佔全國煤炭產量的比例是:西南8.4%、西北4.1%、華東12.2%、中南8.9%、華北33.4%、東北33%;1982年變為:西南10.7%、西北7.8%、華東16.1%、中南15.7%、華北 34.6%、東北15.1%。

2. 中國煤炭怎麼發展將來

今年以來煤炭行業效益繼續好轉,但業績出現分化,虧損面近三成,而且存在負債高的問題,降杠桿任重道遠,其中一些企業以轉產促轉型卻背上了新包袱。下半年將成立央企煤炭資源優化整合專項基金,地方也有相關規劃,兼並重組醞釀新動作。
全國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產能過剩態勢沒有改變
全國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但產能過剩態勢沒有改變。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煤炭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17億噸,同比增長3.9%;煤炭凈進口1.44億噸,同比增長12.6%;初步測算,全國煤炭消費量約18.9億噸,同比增長3.1%,實現了產需基本平衡。但從產能規模看,目前全國煤礦產能40億噸/年左右,在建和改擴建煤礦產能約11億噸/年。其中,已形成生產能力約3億噸/年,進口2.5億噸左右,遠超全國每年40億噸左右的煤炭消費量。
煤炭行業規模以上企利潤分析
從煤炭企業利潤分布看,利潤主要集中在前20家企業,多數企業盈利水平低,少數企業仍處於虧損狀態,相當一部分企業扭虧尚未脫困,個別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的現象依然存在,拖欠社保基金、稅費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年前5月4462個規模以上煤企中,虧損企業達1176家,約佔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26.4%。數量增加28個,虧損額上漲5.3%。
而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目前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25家上市公司,2017年4家發布了上半年業績預告,平庄能源和鄭州煤電預計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1119.2%和75%,中煤能源和露天煤業分別增長70%和25%。
煤炭兼並重組或有新動作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聯合12部委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兼並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要求,將通過兼並重組,實現煤炭企業平均規模明顯擴大,上下游產業融合度顯著提高,到2020年底,爭取在全國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億噸級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發展和培茄搜育一批現代化煤炭企業集團。其中,明確提出推進中央專業煤炭企業重組其他涉煤中央企業所屬煤礦,實現專業煤炭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下半年穩步推進煤炭領域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推動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以擁有優勢主業的企業為主導,打造新能源汽車、北斗產業、大型郵輪、工業互聯網等協同發展平台,持續推動煤炭等領域資源整合,加快推進煤炭碼頭等專業化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還將大力化解過剩產能,成立中央企業煤炭資源優化整合專項基金,探索市朝、專業化重組整合模式,穩步有序推進煤炭資源整合,槐納猜確保完成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265萬噸、整合煤炭產能8000萬噸年度目標。毋庸置疑,電煤一體化企業的煤炭業務資產是接下來重組整合的重點。
企業負債高,轉型難困局待破
在煤炭兼並重組過程中,還面臨著債務處置等一系列問題。雖然今年以來煤炭負債率小幅下降,但截至5月份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資產負債率仍在66.4%,總額約為3.6萬億元,部分企業資產負債率逼近80%。
供給側改革促煤價上漲,煤企現金流大幅改善,但煤炭集團有息負債規模不減,償債能力仍未改善。預計2018年至2020年,上市煤企、煤炭集團待償債務合計分別為875億元、5318億元。
此外,企業的壓力鉛型還體現在轉型難上。部分企業以轉產促轉型,投資建設了一批非煤產業,但受人才、技術等制約,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據調研,部分企業非煤產業產值雖然佔80%以上,但利潤僅佔20%左右,甚至有的長期虧損;非煤產業規模大、質量不高、效益低的問題突出。
要正確處理好轉型與轉產的關系,轉型是在現有產業基礎上的升級;轉產是拓展新的產業領域和發展空間,需要創新的思維、人才支撐和項目正確論證,不能走別人走過的老路。

3. 我國的煤炭行業發展前景怎樣

二十一世紀的頭2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國際經驗,這一時期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期,也是經濟結構、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的階段。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中國實現經濟翻兩番。在確保中國經濟未來20年發展中,煤炭在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煤炭資源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煤炭資源的經濟價值將在未來得到不斷提高。

從2007年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這14年也是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時期。預計未來14年GDP的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7.5%,到2020年GDP總量將由櫻絕坦2005年的18萬億元增加到54萬億元,按現行市場匯率計算,摺合6.7萬億美元;人均GDP將由2005年的1700美元提高到4800美元。改革開放以來27年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平均為0.54,今後15年按0.5計算,能源消費年均增長速度按3.75%計算,到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大約將達到38億噸標准煤。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包括煤炭在內的能源需求增長明顯加快,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煤炭行業面臨巨大發展機遇,其發展具有諸多有利因素:宏觀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煤炭需求持續增長提供了堅實的支撐;煤炭行業在能源供應中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鞏固了其作為支柱產業發展的地位;國家積極的產業政策保障了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為煤炭行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等。

(1)宏觀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煤炭需求持續增長提供了可能

我國煤炭需求與國民經濟增長特別是工業增長存在較強的正相關性,我國煤炭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由於經濟增長強勁,一些工業如鋼鐵、電力、化工、汽車以及交通運輸、建築和居民生活等用煤相對較大,引發了煤炭需求量的快速增長,煤炭行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並且煤炭需求旺盛的勢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國際國內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一個國家能源消耗的多少,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水平、居民的消費結構、國家的產業結構和城市化水平密切相關。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以發電、鋼鐵、建材、房地產、家用電器迅速發展為代表的重工業化時期。經濟的高速發展、消費結構迅速升級、我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速,為煤炭行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據統計,我國1985-2005年煤炭消費量對國民經濟的平均彈性系數為0.53。「十一五」期間,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約為7.5-8.5%,年均煤炭消費增長量約為4-4.5%。

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帶動電力、鋼鐵工業用煤繼續快速增長,建材工業用煤基本維持不變,煤化工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這些相關下遊行業的發展為煤炭行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2)能源基礎地位不可動搖

《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指出「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煤炭工業是關系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基礎產業」。《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提出我國能源發展格局是「以煤炭為主體,脊桐以電力為中心」,將煤炭列入國家能源規劃的重要位置。煤炭是確保中國未來20年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戰略資源,其經濟價值將在未來穩步提高。

我國資源稟賦的特點是富煤、貧油、少氣。在未來較長的時間里,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擁有宏配絕對的主導地位,它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所佔比重一直保持到60%以上。我國電力燃料的76%、鋼鐵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燃料的60%均來至於煤炭。煤炭行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3)國家產業政策有利於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在控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抑制不合理能源需求的同時,堅決關閉非法和不具有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推進煤炭資源整合,清理在建項目,控制超能力生產,較好地抑制了煤炭固定資產投資和生產總量的過快增長。《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了新型煤炭工業體系的。

《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了煤炭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即優化煤炭布局,調控煤炭總量,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礦,淘汰資源回收率低、安全隱患大的小煤礦,加快煤炭科技創新,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礦區。

國家不僅確定了煤炭在我國基礎能源的戰略地位,而且指明了煤炭工業發展方向,這將有利於我國煤炭行業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

(4)技術創新為煤炭行業發展提供動力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國煤炭行業帶來了無限生機,隨著煤炭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技術含量高、生產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的現代化礦井先後建成投產,大大提升煤炭行業整體生產水平,綜合機械化採煤工藝成為煤炭開采主流。目前,我國煤炭氣化技術已比較成熟;煤炭間接液化技術在國外已經商業化,美國已完成第二代直接液化技術,我國目前也正在進行液化煤的性能和工藝條件試驗以及商業化可行性研究;水漿煤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目前我國的研究開發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煤炭液化和氣化技術為煤炭成為潔凈能源創造了條件,煤炭清潔開采技術和洗選新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大大提高了煤質,減少了污染,為煤炭產業開拓了廣闊的市場。

另外,目前全球面臨能源短缺、資源類產品日益緊缺等問題,因此,未來煤炭在人類社會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其價值也會得到人類的重新認識。

4. 中國煤炭工業的現狀

2007年度中國能源礦產新增探明資源儲量有較大增加,17種主要礦產新增大型礦產地62處,其中煤炭新探明41處大型礦產地,其中資源儲量超過10億噸的特大型礦產地有14處,凈增查明資源儲量448億噸。中國已經查證的煤炭儲量達到7241.16億噸,其中生產和在建已佔用儲量為1868.22億噸,尚未利用儲量達4538.96億噸。
2006年1-12月中國煤炭開采和洗選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698,829,61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3.45%;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709,234,867,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3.72%,實現累計利潤總額67,726,662,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5.34%.
2007年1-12月中國煤炭開采和洗選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916,447,50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8.06%。2008年1-10月中國煤炭開采和洗選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1,155,383,57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7.81%。
「十一五」期間是煤炭工業結構調整、產業轉型的最佳時期。煤炭是中國的基礎能源,在一次能源構成中佔70%左右。「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進一步確立了「煤為基礎、多元發展」的基本方略,為中國煤炭工業的興旺發展奠定了基礎。「十一五」期間需要新建煤礦規模3億噸左右,其中投產2億噸,轉結「十二五」1億噸。中國煤炭工業將繼續保持旺盛的發展趨勢,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前景都將非常廣闊。

5. 中國煤碳行業前景如何

您好。
煤炭工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能源產業,在中國能源供給結構中處於重要戰略地位,在能源消費結構中也處於主導地位,2007年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分別佔76%和69%,預計到2050年在一次能源生產中仍將佔50%。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預期「十一五」期間國內煤炭需求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十一五"期間,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約為7.5-8.5%,年均煤炭消費增長量約為4-4.5%。

煤炭產能將持續快速增加

隨著固定資產的投資加大,2001至2007年中國原煤產量復合增長率達到15%(如圖1)。同時隨著前幾年的項目陸續投產,今後幾年煤炭產量將集中釋放,行業新增產能快速增長,煤炭產量也會持續快速增加,煤礦庫存也大量增加。

在我國,電力、冶金、化工和建材4個行業是主要耗煤產業,這四大行業對煤炭消費需求旺盛,其需求量約占煤炭總消費量的70%左右。其中,電力行業煤炭消費量(動力煤)占總消費量的50%以上。

價格在更高點上尋求均衡

煤炭為政策性影響明顯的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幾年內國家出台的指導性政策方向。 「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第12章第1節說明:加強煤炭資源勘探,統籌規劃,合理開發,提高回採率,減少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建設大型煤炭基地,鼓勵煤炭企業聯合重組,引導形成若干產能億噸級的企業。鼓勵有優勢的煤炭企業實行煤電聯營或煤電運一體化經營。調整改造重組中小煤礦,依法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破壞資源和環境的煤礦。加強煤礦瓦斯綜合治理,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加強煤炭清潔生產和利用,鼓勵發展煤炭洗選及低熱值煤、煤矸石發電等綜合利用,開發推廣高效潔凈燃燒、煙氣脫硫等技術。發展煤化工,開發煤基液體燃料,有序推進煤炭液化示範工程建設,促進煤炭深度加工轉化。

煤炭行業由於具備採掘類行業的屬性,價格是行業景氣與盈利能力的重要先行指標,也是盈利最直接及最敏感的驅動因素,行業性政策調整帶來的成本上升和供需重新緊張可能會促使價格不斷在更高點上尋求均衡。而且,隨著國際原油和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煤炭利用技術進步,新型煤化工和「煤制油」行業的發展,煤炭在未來中國乃至全球能源結構中的地位還將進一步快速上升。

面臨的問題之運力不足

我國對煤炭運輸投資低於煤炭生產速度,從整體趨勢上看,國內鐵路煤炭運輸增長率較平穩,沒有明顯增高的趨勢。在2007年以前運輸增長率始終低於原煤產量增長率。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原煤的運輸。

鐵路運量有限,公路運輸行業運輸能力也有所下降:在大力治理超載的情況下,我國公路運輸行業的運輸能力在不斷下降,隨著煤炭運輸需求不斷增長,其他途徑運輸煤炭的壓力越來越大。

2008年國家鐵路將新增運煤能力6000萬噸/年左右,神朔黃線有望增加1000萬噸/年左右。由於新增運力主要在北通道上,山西中南部、陝西、寧夏等省區煤炭生產受鐵路運輸制約的程度會有所加大,尤其是煉焦煤外運能力沒有增加,煉焦煤供應緊張狀況很難緩解。 2008年鐵路運力將向技術先進、有利於節能減排、符合循環經濟等國家政策鼓勵發展的企業傾斜;向大客戶以及水運無法到達的中部地區傾斜,全力確保電煤運輸。

面臨的問題之市場集中度不高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煤炭產業的市場集中度CR4一直低於10%,CR8一直低於15%,即使產業中所有特大型(年產超過1000萬噸)企業的集中度也僅在20%左右。作為國內煤炭行業的巨無霸——神華集團,2007年的煤炭產量為2.35億噸,僅佔全國市場的9.3%。

近幾年來,雖然煤炭市場規模企業越來越多,企業規模也越來越大,但市場集中度依然不高(如表3).規模型企業數目不斷增加,但規模型企業的產量在總產量中的比例卻有下降趨勢。

國家近10年正在逐步進行行業整合,關停小煤窯。1997年,中國共有82000座礦山,2000年底減少到35000座,其中25000座屬於小規模的鄉鎮和個體煤礦。其中國有大型煤礦2000多座。2006年前十大煤炭集團生產的原煤產量合計為6.5億噸左右,佔全國煤炭產量的27.38%。2006年,神華集團、中煤集團、大同集團等企業佔全國煤炭生產量的比重分別為8.7%,3.9%,2.2%,目前所佔比重不高,但對行業定價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對市場價格有較為明確的指引作用。

至2007年底,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達到7066家,其中原煤年產量超過千萬噸的企業34家,產量規模超過11億噸,所佔比重達到45%;部分原國有重點煤炭企業非煤產值比重已達50%以上;大中小煤礦的產量比重調整至50:12:38。

從「十一五」發展規劃內容來看,「十一五」期間要關閉小煤窯10622個,產能合計3.05億噸,占目前煤炭產能的12.87%。到「十一五」末期將爭取建成6-8個億噸級和8-10個5000個萬噸級大型煤炭集團,產量達到全國的50%以上。按照上述目標測算,大型煤炭集團公司在「十一五」期間產量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1.9%。小煤窯的關停將給行業內大型企業留出空間,也將使得行業市場秩序大大規范。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將促使行業定價能力提升,將使得行業公司在規模提升的同時,享受價格長期景氣。

發展機遇

若簡單將我國的煤分為煉焦煤和非煉焦煤。優質煉焦煤資源供給增長緩慢,但優質煉焦煤和肥煤資源稀缺,隨著鋼鐵行業的逐漸復甦,新型煤化工發展將增長對該類資源的需求。

我國煤炭資源儲量看,由於我國不同煤炭資源種類的賦存差異,優質煉焦煤和無煙煤資源儲量相對有限。盡管煤炭行業總體資源供求基本均衡,但不同種類和品質的煤炭資源供求仍然存在差異,一些優質煤炭和稀缺煤種將仍然處於供不應求狀態。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產國,2003年以來焦炭產量增長速度很快;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消耗國,每年消耗的焦炭佔全球焦炭消耗量的40%以上,市場規模巨大。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鋼鐵產能的持續釋放,市場對焦炭的需求也在增加。

我們以開采——洗選——煉焦——煤化工簡述煤炭行業的產業鏈,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也可以看出,處於產業鏈後端的煤化工產業發展前景較好,其中煤氣化方向有較為成熟的商用基礎。煤炭氣化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已經被普遍用於合成氨、城市燃氣、甲醇生產等領域,而且市場規模較大。其中煤炭間接液化技術目前被南非SASOL公司壟斷,已經相當成熟,國內目前正在尋找與南非該公司的合作機會。而對於煤炭資源豐富的我國來說,煤炭氣化合成成品油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商業前景較好。

6. 我國煤炭產業的歷史發展

(1)古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的國家。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充分說明,我國很早就已發現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陽「新樂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塊煤精雕刻製品和煤塊,經鑒定為撫順煤田西部本層煤,「新樂遺址」出土文物屬於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這說明我國撫順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發現和利用了。1938年有撫順還發現過一處距今2000多年前漢代居民點遺址燃煤的遺跡。

從漢代開始,煤炭已經用於冶鐵過程中。西漢時期,開始採煤煉鐵;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煤炭的開采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晉代以及南北朝時期,江西高安、新疆庫車和山西大同等地區煤炭開發比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宮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煉丹家清虛子發明了黑火葯,使采礦業進入了爆破開採的時代。從唐代開始,我國煤炭開發利用的知識逐漸傳播到國外,在一些外國著作中,記述了中國人民利用煤炭的情況,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

宋代的煤炭開發利用以現今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地最為突出。在宋代,我國人民就已經利用焦炭,煉焦技術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國統一之後,以蒙古貴族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鞏固統治,大力發展生產,注重礦業。特別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區,採煤業發展較為普遍,成為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

明代,我國煤炭開發利用得到了比較明顯的發展。當時煤炭業不僅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有了普遍進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雲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發展。

清代的採煤業,在明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清初到道光,歷代統治者對煤炭生產都是比較重視,並對煤炭開發採取扶植措施。由於各級官府對煤炭開發比較重視,加上社會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勞動,從而使清代採煤業有了普遍的發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出現了我國古代煤炭開發史上的又一個高潮。

(2)近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中國正式建成的第一個近代煤礦是台灣基隆煤礦。至1895年為止,各地開辦了十幾個規模較小的近代煤礦,使中國的採煤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此為中國近代煤礦發展的第一階段。

1895~1936年,在外資和民族資本家爭相投資中國煤礦的情況下,又出現一批新式合資煤礦企業。1929年國民黨政府建設委員會開辦淮南煤礦;同年,成立山西晉北礦務局,開采大同煤礦;至1936年,全國年產5萬t以上的新式煤礦61個,全國原煤產量3900萬t,平均效率為每工0.3t。

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①各帝國主義相繼攫取中國礦權,以單獨經營或同中國合資經營的方式,控制了中國主要煤礦。這期間外國人投資的煤礦32個,投資額佔中國煤礦總投資額的51.78%。1933年全國煤產量屬於有外資的產額佔61.3%。②中國民族資本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條件下,開辦了一批煤礦,其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經受不住外煤傾銷的打擊,往往虧損。③生產環節的機械配置極不合理,礦井提升、通風、排水用新式機器,而回採工作面主要是手鎬刨煤,巷道運輸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礦企業分布極不合理,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5省。1936年這5省煤產量佔全國煤產量的76.5%。

(3)抗日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繼1931年侵佔東北所有煤礦之後,又陸續侵佔華北、華中煤礦。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華北、華中佔領區進行掠奪性開采,煤礦開采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日本帝國主義為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奪中國煤炭資源,煤田開拓方式主要採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東北有大小煤坑267個,其中立井8個,露天礦7個,斜井252個;採煤方法絕大多數為殘柱式,回收率僅20%左右。②增產主要靠增加勞動力,很少增加機械設備。③生產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設備和措施,災害事故嚴重,1942年本溪湖煤礦發生世界罕見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後,隨著華北主要產煤區被日本帝國主義的侵佔,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把煤炭開發事業轉向西南、華南和西北。從1937~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新建或擴建日產50t以上的煤礦57個,規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礦,年產30多萬t,其他煤礦年產量多在2萬t以下。從1938~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共計產煤4562萬t。

(4)解放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45年日本投降後,所侵佔的煤礦大部分為國民黨政府接收。這些煤礦因受日帝掠奪破壞和戰爭影響,多數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西南等地的煤礦因銷路不旺,產量銳減。1946~1948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直轄的29個煤礦只生產原煤1252萬t。

在中國解放區,民主政府先是從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礦,嗣後又陸續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灣省以外的所有煤礦。這些煤礦都曾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進行艱苦的修復工作,逐步恢復生產。從1946~1949年,中國解放區約生產原煤2000萬t。

(5)新中國成立後的煤炭產業

新中國在建立之初,從舊中國接收了約40個煤礦企業、200處礦井和少數幾個露天煤礦,加上解放區民主政府興辦的小煤礦、公私合營煤礦和私人開辦的小煤窯,1949年生產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復時期(1950~1952年),全面恢復了原有煤礦的生產,對32處礦井進行了改擴建,並開工建設新井17處,設計生產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礦開采發展的基礎。

「一五」時期(1953~1957年)開始了大規模的煤礦生產建設,重點擴建了開灤、大同、阜新、鶴崗等15個老礦區,又開發建設了平頂山、鶴壁、包頭、潞安、石嘴山等10個新礦區,開工建設礦井194處,設計生產能力75.37Mt/a;建成投產礦井205處,設計生產能力63.76Mt/a;恢復礦井38處,設計生產能力11.34Mt/a,1957年全國原煤產量達到130.73Mt。

1958年開始的三年大躍進及這期間出現的高指標、瞎指揮等不科學的做法,導致不適當地擴大了煤礦建設規模,一些新建礦井簡易投產,一些生產礦井重采輕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礦方法,出現嚴重的採掘失調。針對大躍進帶來的問題,煤炭工業進行了第一次大調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時期,煤炭開發戰略和建設重點有重大改變。在此期間,集中建設了煤炭工業「大三線」——西南和西北煤炭生產基地,突擊性開發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設了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礦區的總稱)和攀枝花礦區,建設礦井共28處,設計生產總能力14.11Mt/a,建成投產礦井21處,設計生產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賀蘭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間,建設總規模達到42處,設計生產能力12.82Mt/a;建成礦井(露天)13處,設計生產能力11.22Mt/a,滿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顯著改善了煤炭開發布局。為扭轉北煤南運的局面,「三五」時期對江南煤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煤田地質勘探和分布范圍廣闊的礦區建設,到「四五」期末,建成礦井295處,設計生產能力39.36Mt/a。由於建設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實際,盡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轉北煤南運」的原定目標仍未能實現。

針對20世紀70年代偏重挖掘生產礦井潛力,新井建設規模縮小,一些生產礦井又出現採掘失調的情況,從70年代後期起,又進行了煤炭工業第二次大調整。加大了新井建設規模,建設重點由西南、江南轉向北方和東部,加強了生產礦井的開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產條件。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煤礦開採在質與量方面都有很大發展,新開發了10多個新礦區,新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大型礦井和露天礦,大力推廣采礦機械化和綜合機械化,有重點地建設多層次的高產高效礦井,大力發展了地方煤礦,開辦了遍布全國的鄉鎮煤礦,有選擇地建設了重點產煤縣,使煤礦開採在更大規模和高質量的基礎上持續向前發展。

20世紀的最後10年,我國煤礦開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應用現代高新技術與采礦技術及裝備相結合,加速推進煤礦生產技術的現代化,進行了高產高效礦井(露天)建設,並建成129處高產高效煤礦(井工123處,露天6處),少數礦井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開拓出了我國煤礦開采21世紀發展的新道路。[1]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煤炭行業發展迅速,掀起了煤礦開發及開採的新高潮。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12年我國原煤產量已達36.5億t。圖1-1為近六年來我國原煤產量及增長情況。

圖1-1 近六年來原煤產量及增長比例

7. 我國的煤炭行業發展前景是怎樣的

——以下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煤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

2018年,我國煤炭產量和凈進口量較維持小幅增長,有效供給保障增強。根據中煤協數據統計,2018年全國原煤產量36.80億噸,同比增長4.5%。從逐月產量來看,除了7月煤炭產量低於2.90億噸,其餘月份產量均維持在2.90億噸以上。

總體而言,我國煤炭行業市場供需實現基本平衡,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波動。但行業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並未得以徹底解決。例如,全國總體煤炭產能相對過剩的態勢沒有改變,市場供需平衡的基礎還比較脆弱,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生產力水平有待提升,去產能和「三供一業」分離移交難、人才流失與採掘一線招工接替等問題仍然突出,煤炭行業改革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對此,要繼續堅持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依法依規組織生產,堅決做到不違法違規建設生產,不超能力生產、不安全不生產、不生產銷售劣質煤、不搞無序競爭;要加快產業調整轉型升級,在當前的形勢下要下決心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堅決退出不達標的產能,堅決退出安全風險高產能,加快退出資源枯竭、生產成本高、煤質差、開采難度大、扭虧無望的落後產能。

同時,堅持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逐步建立煤炭上下游產業鏈長期穩定合作關系,保障煤電、煤鋼企業長期穩定供應、穩定價格、穩定運行,要構建煤炭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發展。

煤炭消費難以大幅增長

從供給端來看,當前煤炭產能仍然較大,但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總體產能相對過剩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的常態。隨著煤炭新增產能的不斷釋放,煤炭產量將進一步增加,2019年企業排產新增煤炭產量1億噸左右。

從需求端來看,全國煤炭消費難以大幅增長,極有可能與2018年持平,,甚至可能呈現略有下降態勢。一方面是宏觀經濟因素不支持煤炭消費快速增長,盡管判斷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仍是好的,但面臨的風險依然存在,當前反全球化的外部環境趨勢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全球競爭代價提升,經濟增長很難超過前些年發展水平,難以支撐煤炭消費快速反彈。

另一方面,主要耗煤行業的煤炭消費難於樂觀。近幾年我國電力供大於求態勢未變,隨著國家穩步發展清潔能源,大力促進清潔電力消納,風電、核電等清潔電力消費增速依然保持較高水平,將會大於全社會電力消費增速,全國煤電消費量很有可能持平或減少,將帶動電力行業耗煤量呈下降趨勢;隨著「十三五」後期鋼鐵行業和建材行業發展峰值期到來,這兩個行業的煤炭消費增長有限;隨著煤炭價格在相對高位穩定運行,現代煤化工發展的經濟性不強,化工行業煤炭消費增長也不容樂觀。

8. 中國未來煤炭發展

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占世里煤炭儲量的33.8%,可采量位居第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出版口量僅次權於澳大利亞而居於第二位,我國煤炭探明儲量僅供開采100年。我國煤炭1000米以淺保有儲量約1萬億噸,其中探明可采儲量1145億噸。按目前的生產和消費水平,可以開采使用100年以上

9. 中國未來10年煤炭行業前景如何

未來幾十年還是以煤炭作為主要能源。

閱讀全文

與中國煤炭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