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下載

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下載

發布時間:2021-02-25 13:04:31

A. 求《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全文

8月26日,隨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戰略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也為我國在未來15年的時間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行動綱領。
「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也成為今後15年乃至更長時期「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重點,包含養老產業等在內的大健康產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按照會議關於「堅持問題導向,抓緊補齊短板」的要求,8月28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2016健康中國養老產業高峰論壇」旋即落地上海灘,並首次向社會權威發布《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希望藉此為「健康中國」建設和養老產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並積極建言獻策。
「2015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22億,佔到總人口的16.1%,老年人口已經接近印尼全國總人口。目前,我國空巢和獨居老年人已經接近1億人,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亟待社會養老補位。」這是《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 (以下簡稱「白皮書」)中披露的一組數據。
8月28日,在《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2016健康中國養老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首次對外發布。
根據預測,到21世紀50年代,我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4億人,平均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
「在老齡化進程中,高齡老年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數量的持續快速增長,對家庭和社會的養老功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根據白皮書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底,我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24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人;預計到2050年以後,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會保持在1億人這個規模上。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少子化」危機迫在眉睫,老者增多,而青壯者漸減,養老問題愈發嚴峻。數據顯示,我國2010年家庭平均人數為3.1人,2030年將縮小至2.6人,2050年將進一步降至2.51人,這也將直接導致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從1995年的9.2%持續快速上升至2014年的13.7%。
「與龐大的養老護理人員需求相比,包括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的需求,養老護理人員缺口達到千萬數量級。」白皮書認為,我國高齡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佔比較高,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需求迫切,基於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的身體和健康狀況,需要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專業性的醫養結合的長期護理服務,才能夠讓老年人過上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在哪兒養老」是每個老年人需要面臨的現實選擇問題。我國「十三五」規劃結合國情提出,要「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在這一體系之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是我國亟待補充的短板。
白皮書指出,國內養老機構2014年收留撫養老年人口數量,僅相當於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的2.1%,僅相當於全國失能老人總數的8.5%。由此可見,我國在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短板,亟待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構建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
根據白皮書預測,「十三五」期間,國內每千名老年人擁有的養老床位數量計劃增至35~40張,擁有30%至50%的增長空間。
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前,房地產企業、保險機構和醫葯健康企業基於自身的資產優勢,以及產業關聯優勢,正積極布局養老服務機構,著力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養老產業鏈
「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對養老產業鏈條和養老產品服務進行『互聯網+』改造的智慧養老產業也將迎來爆發增長期。」白皮書指出,在老年人口數量激增、勞動人員持續下降、人力成本持續上升的背景下,利用互聯網技術整合養老服務資源,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對於彌補養老服務短板、改善養老服務供給、提升老年人口生活品質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B. 求助電子版的《2016年度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

夏澤網好像有這年鑒的pdf版本,你可以在他們的留言本里申請。

C. 請問誰有成都市十一五和四川省十一五規劃的全文么

二○○六年五月十二日成都市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為全面推動我市知識產權事業發展,貫徹落實「科教興市」戰略,深入推進高科技成都建設,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特製定本規劃綱要。

一、我市知識產權發展面臨的形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知識產權為主要手段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產權制度在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形成和保持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顯。當今世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國務院已決定製定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在促進自主創新中的作用,以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能力。

「十五」期間,我市知識產權工作得到快速發展,2002年成為國家專利試點城市,2004年底成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2005年4月被確定為全國首批3個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創建市之一。2005年,全市專利申請量為7241件,比2000年增長了2.69倍;授權量為3079件,比2000年增長了2.05倍;申請量和授權量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前茅。全市現有注冊商標42000餘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13件,省著名商標233件,市著名商標153件;全市共有文字、美術等作品著作權自願登記870餘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800餘件。但面對目前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形勢和要求,我市知識產權工作還存在明顯不足:一是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較弱,企事業單位掌握和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的能力和水平較低;二是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發明專利和涉外專利比例低,專利技術轉化實施比例低;三是知識產權保護能力還不能滿足形勢發展的要求,行政執法能力和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和維權組織發展滯後;四是知識產權網路信息服務和社會中介服務功能不完善,不能滿足我市知識產權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五是對成都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產品等從知識產權角度發掘和利用不夠。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為契機,加強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建設,推進高科技成都建設,提升成都對外開放形象,促進經濟、科技與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主要目標: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將知識產權工作全面融入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大幅度提高全市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綜合水平,到2010年,將成都建設成為創新活力強勁,轉化渠道順暢,知識產權保護有力,領先中西部、全國一流的知識產權強市。

——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市和區(市)縣知識產權管理機構100%建立健全。

——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0年,年專利申請量達到1.2萬件,授權量達到6000件,其中發明專利比例達30%以上,涉外專利申請量大幅增長;全市商標注冊量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10年突破6萬件,其中省、市著名商標數量達500件以上,中國馳名商標明顯增多;以計算機軟體為主的各類文學、藝術、科學作品著作權自願登記數量大幅增長;在技術標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深入推進知識產權試點和示範工作,扶持和培育100家知識產權試點和示範單位。

——制定和完善知識產權地方法規和政策措施。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案件年結案率達90%。

——全市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到30家,建立2-3家知識產權專業化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專業服務從業人員達到300人以上;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政府服務和專業服務信息平台,推進企業(行業)知識產權動態分析預警系統建設。

——建立「成都市知識產權人才信息庫」和「成都市知識產權專家服務團」,形成超過1000人的知識產權管理和服務人才隊伍,擁有一支50人左右從事知識產權理論研究以及知識產權法律服務的高級專家隊伍。

三、工作任務和措施

通過實施「知識產權服務能力提升計劃」、「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提升計劃」、「知識產權運用能力提升計劃」、「知識產權保護能力提升計劃」和「知識產權宣傳培訓計劃」,促進我市知識產權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

(一)實施「知識產權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工作機制。

1.建立健全政府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完善市政府知識產權辦公會議制度,加強全市知識產權工作的統籌協調;加強市級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機構建設,探索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職能整合;縣級知識產權管理機構100%建立健全,明確工作機構和職能,落實專職人員和工作經費。

2.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推動知識產權代理、評估、咨詢、檢索、交易、訴訟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功能化、國際化發展。鼓勵專業機構、行業組織提供分門別類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整合資源,建立和完善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政府服務信息平台、知識產權轉化交易平台和知識產權社會服務專業數據平台。全市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發展到30家,從業人員達到300人以上。

3.建立健全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管理工作體系。深化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試點、示範,以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要對象,分類指導,建立知識產權管理機構,落實專職工作人員和工作經費,完善知識產權內部管理制度,明確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商業秘密等相關知識產權的產權管理、利益分配、信息利用等制度。

(二)實施「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提升計劃」,大幅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產出的數量和質量。

1.建立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創新評價機制。在技術創新中貫徹「以市場為導向,以知識產權為判據」的方針,政府科技(產業)計劃項目的管理,應嚴格執行國家、省、市科研計劃的知識產權管理要求,將知識產權貫穿於計劃管理全過程,在重大項目立項、驗收以及高新技術企業(項目)認定等工作中,增加知識產權評價指標,明確項目管理和實施過程中知識產權審查的作業流程。企業新產品研發要明確知識產權的產出目標。

2.建立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形成的激勵機制。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建立專項資金,用於激勵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加大對專利、馳名(著名)商標、計算機軟體著作權、技術標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等的資金扶持和獎勵力度。鼓勵企業建立知識產權獎勵制度。鼓勵企業積極申請國內外專利,優化專利結構,重點向技術含量高的發明專利、涉外專利傾斜,使全市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年均增長15%以上;全市商標注冊量年均增長10%以上,形成一批知名品牌;鼓勵作品著作權登記,推動計算機軟體、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支持企業、院所參與國際、國家、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修訂);積極鼓勵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申請和認證。

3.實現重點領域知識產權的突破。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加快建設公共技術平台,加強前瞻性、共性和關鍵性技術的研究和攻關。鼓勵企業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爭取在電子信息、機械、醫葯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實現關鍵技術創新及知識產權的重點突破,形成產業知識產權群,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三)實施「知識產權運用能力提升計劃」,大力促進知識產權的轉化運用。

1.明確促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政策導向。相關部門在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技術成果實施等項目立項時,應明確知識產權導向,專項資金的使用重點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傾斜,促進專利技術轉化實施。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培育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品牌。以文學藝術、廣播影視、計算機軟體、網路游戲、創意設計等為重點,努力拓展版權領域,充分挖掘民間工藝的版權資源,逐步形成一批能有效運用版權資源的企業。

2.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知識產權市場轉化機制。依託成都聯合產權交易所、成都西部商標服務交易中心等中介服務機構以及發明協會、企業家協會等協會組織,探索建立順暢的知識產權交易機制,促進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無形資產的市場轉化。完善無形資產評估制度,研究和探索以專利為主的知識產權作價入股、質押、信託、拍賣等轉化機制。發揮政府引導型科技風險投資機構的作用,積極引導銀行、社會風險等資本進入知識產權領域。鼓勵企業充分運用知識產權轉讓、許可、聯盟等方式,充分挖掘和實現知識產權價值。

3.著力推進企業知識產權的綜合運用。制定企事業單位綜合運用知識產權的鼓勵政策,增強知識產權的財產權利意識。深化知識產權試點和示範,扶持和培育100家知識產權試點和示範單位,發揮優勢企業的示範和骨幹作用,形成知識產權產出的集群效應。鼓勵企業制定、實施結合自身特點的知識產權(專利)戰略,加大產品技術研發及知識產權投入,將知識產權納入企業產品技術開發、生產製造、市場拓展、資產管理等各個環節,積極培育核心知識產權,增加知識產權儲備,提高知識產權綜合運用水平。

(四)實施「知識產權保護能力提升計劃」,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1.完善知識產權地方政策法規。研究制定《成都市專利保護與促進條例》等地方法規或規章,修改和完善在科技、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政策措施,明確知識產權政策導向。完善《成都市知識產權發展與保護狀況》(白皮書)年度定期發布制度,提高國際、國內對成都知識產權保護狀況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2.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司法審判和行政執法能力建設。全面提高知識產權審判人員、行政執法人員以及訴訟代理人員素質,嚴格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行為,強化執法手段,加大對專利、商標、版權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效率和水平。行政執法案件年結案率超過90%。

3.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部門協作機制。適時成立「成都市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大專利、商標、版權、公安、文化、質監等管理部門的行政執法協作力度,密切與法院、檢察院和成都海關的信息溝通,逐步建立跨地區、跨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協作機制。以商標權、著作權和專利權為重點內容,採取有力措施,遏制和打擊各類侵權行為。探索建立行政執法、行業自律、企業維權相結合的行業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在全市推行商標使用許可公示制。

4.加強重點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圍繞生產、科研、商品流通、技術貿易、大型展會、作品創作與傳播、歷史文化資源、城市重要標志等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加強服務和執法檢查。以電子信息、醫葯、機械、食品等主導產業為重點,推動企業制定和實施知識產權(專利)戰略,建立以專利為主的知識產權動態分析數據系統,靈活運用聯合研發、並購、引進等策略,創造和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提高企業科研、生產、進出口貿易等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警性。

5.加強商業秘密保護。企業要制定並實施商業秘密特別是技術秘密保護制度,對不適宜採用專利等手段進行公開保護的高新技術領域和傳統優勢產業領域的核心技術要採取較為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商業秘密泄露造成巨大損失。

6.加強開放型經濟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在進出口貿易、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中,做好相關產品或技術國內外的知識產權狀況分析,處理好出口與引進,引進與創新的關系;加強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建立對外貿易領域知識產權預警機制;積極應對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提高涉外知識產權糾紛的處理能力和協調能力。

(五)實施「知識產權宣傳培訓計劃」,加強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

1.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輿論環境。動員全社會關注和積極支持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堅持經常性宣傳和集中宣傳相結合,組織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知識產權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開展知識產權專題宣傳;利用城市公共資源以及設立品牌一條街、品牌立體公園等形式,開展對成都品牌的宣傳,樹立品牌意識。

2.營造有利於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教育環境。將知識產權教育培訓納入各級科技、知識產權、經濟、人事、教育等部門工作計劃,推動知識產權教育和人才培養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建立各類「知識產權人才信息庫」和「成都市知識產權專家服務團」,堅持知識產權普及與專門培訓相結合,重點對企業經營管理者和黨政領導幹部開展知識產權專門培訓;把知識產權法制宣傳教育列入全民普法教育內容;推動知識產權進學校,在市屬高校、職業技術學校等開設知識產權課程;在領導幹部培訓、公務員培訓、科技人員再教育等方面增加知識產權內容。

3.積極推進知識產權的交流與合作。積極與國內外知識產權機構以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組織開展知識產權合作交流。積極爭取舉辦國際性、全國性的知識產權會議或講座。堅持國內人才培養與國外引進人才相結合,加快培養一支高層次的知識產權人才隊伍。
在實施中,本綱要可以根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以及成都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作相應調整。

D. 農業產業發展白皮書怎麼寫

原標題:2019年中國農業產業市場分析:大數據技術催生精準農業,科技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傳統農業高速進行著數字化變革 精準農業開始興起

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先導,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農業從業者減少,中國農業正迅速告別「鋤禾日當午」的艱辛和粗放。藉助大數據技術,精準農業開始興起。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由於在農業領域應用尖端技術的「農業科技」開始在中國出現增長之勢,讓人不禁驚嘆:「中國下一個科技起爆點是農業?」

傳統農業正在悄然高速進行著數字化變革,成為各種新科技應用的藍海。

先正達(Syngenta)中國業務可持續發展總監朱慶華對記者表示,在全球數字化創新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科技釋放農業生產力的時代已經到來。「大數據、感測器系統、無人機等技術和新一代作物育種技術打出的一套組合拳,已經為下一次綠色革命做好了准備」。

2019年2月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金額統計分析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化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4季度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呈增長趨勢,其中,2018年2季度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增幅最大,相比1季度增長11.45%。2019年1-2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下降,2019年2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為3731.4百萬美元,同比增長34.3%。

在進口金額方面,2018年2-4季度中國農產品進口金額逐漸下降,2019年2月中國農產品進口金額為8509.2百萬美元,同比增長2.1%。

2018-2019年2月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金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精準農業開始興起

眾所周知,作物產量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遺傳種質、種植環境(土壤情況、天氣情況)、農藝操作(肥料、作物保護產品使用、灌溉、耕作方式)及差異因素。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黃偉東告訴記者,從選擇合適的種子、適宜的種植密度,到病蟲害防控、精準灌溉、高效施肥,再到收獲和倉儲,農民一年中需做出40~50項決定,這些決定都會影響最終收成。

正是因為流程復雜,業內稱,農業是最後一個需要被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產業。過去,農民往往憑經驗作決策,如今,社會其他領域正在發生的數字革命正深刻地影響到農業的發展,為農民管理農田手段帶來變革。

藉助大數據技術,精準農業開始興起。無人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增長,可謂是最直觀的表現之一。

無人機的應用,主要在於應對農業勞動力不足的挑戰。在中國北方,無人機一天的施葯面積可達約800畝,而人工施葯一人一天最多在30畝左右。同時,作為數字化農場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無人機還能夠用於農場數據採集和精準施葯。

據統計,無人機在中國施葯覆蓋的面積已經達到2.67億畝。

此外,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也值得關注,這一技術能夠讓傳統育種領域變得更精準、更有效率,幫助育種家實現精準設計育種,滿足人們對各種食品的需求。

近幾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台為高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營造了非常積極的環境,高科技將在其落地實施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無人機的未來在農業

無人機,這一「酷炫」的前沿科技正在和農業牽手,使用無人機的農民數量正在穩步增加。在土壤分析、肥料農業的靶向施用、風暴追蹤、安全監測、污染控制以及空氣監測等領域,無人機均有用武之地。未來,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潛力十分巨大。

「無人機的未來在農業。」有人如此預言。的確,當人們試圖在城市裡將無人機用於航拍、物流、娛樂時,發現會受到空域管制、公共安全等多方面的限制。而在廣闊的田間地頭,無人機取得了廣泛應用。

事實上,英國的農業無人機,滲透率已達到18%,並正在改變農民種植作物和飼養牲畜的方式。在中國,隨著無人機技術的迅速提高,農業無人機也正在應用於作物健康、水分應用、土壤分析等土地實時信息的收集,幫助農戶更好地管理作物,實現「精準農業」。

目前,農業無人機最廣泛的應用之一,就是農葯噴灑。以棉田為例,實現機械采棉需要噴灑落葉劑,採用人工方式的成本較高,拖拉機開進棉田則會碾壓棉花、導致減產。而使用無人機噴灑,不僅可以節省人力、降低成本,還可以做到實時、均勻、准確噴灑,最大限度減少滲入地下水的劑量。如今,一些國內的無人機企業已經在新疆等地的農田開展作業,受到農民歡迎。

無人機更深入地介入農業領域,還將影響到農業全行業鏈條,推動農業技術革命。據了解,農業植保無人機背後是至少萬億級的農機和農葯市場,無人機的出現或將促進相關行業提高服務水準。不僅如此,「無人機+感應器+大數據」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能夠勾勒出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業地圖」:土壤信息、作物信息、氣候信息,乃至農戶信息,都將得到匯總,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識臉辨聲」的高效養殖

傳統養殖業也開始為互聯網企業所青睞。阿里雲就通過ET大腦實現人工智慧養豬,提高豬的存活率和產崽率。這一套叫作ET農業大腦的系統,當中涉及視頻圖像分析、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物流演算法等人工智慧技術。

比如,阿里雲研發出一套「懷孕診斷演算法」來判斷母豬是否懷孕。養豬場內的多個巡邏攝像頭會自動搜集母豬的睡姿、站姿、進食等數據,再由人工智慧(AI)分析母豬是否配種成功,如果發現有母豬沒懷上,系統將提醒工作人員進行人工授精,從而提高母豬產崽量。

豬崽出生之後,為了讓它們健康成長,ET農業大腦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和紅外線測溫技術來監測每隻豬的健康狀況。由於豬在吃奶、睡覺和生病等不同狀態下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通過分析豬的咳嗽、叫聲、體溫等數據,一旦出現異常能夠第一時間發出預警。

與之對應的是,京東也推出了智能養殖技術,整套智能養殖計劃包括神農大腦(AI)、神農物聯網設備(IoT)、神農系統(SaaS)三大模塊,可實現「養豬智能化」。其中,「豬臉識別」最受關注,養殖場可以通過這項技術來觀測與記錄每隻豬的體重、生長、健康情況。

雖然人臉識別已經在智能手機中普及,但用在動物上難度則要大得多。

而京東的智能養殖技術除了利用「豬臉識別」實現豬飼料的精準配置,豬舍內的溫度、濕度等也都完全由系統自動調節。去年底,在京東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發表示,未來我們將以豬為開始,實現養殖過程無人、無線、無干擾、無接觸,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

按照京東的測算,這套系統養殖人工成本減少30%~50%,降低飼料使用量8%~10%,並且出欄時間平均縮短5~8天。如果全中國所有豬場都用上這套系統,每年可降低500億元的成本。

中國農企需要長期耕耘

不過,黃偉東認為,就運用高科技推動農業的整體發展而言,中國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主要表現在大型自動化農機的普遍應用和從業者對高科技的接受能力,但這也恰恰意味著巨大的潛力和機會。

當前,中國的數字化技術發展迅速,已具備了發展數字化農業的基礎。

與歐美的大農場不同,中國的小農戶居多。朱慶華表示,數字化農業在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

顯而易見的是,大農場在採用現代農業科技方面有一些優勢,比如更方便採用機械化操作,農場生產力提升更具規模效應。而實際上,小農戶採用農業科技也能夠大大提升生產力,但是仍需結合相應的培訓與服務。因此,中國需要針對用戶——大農場、小農戶以及農業的發展需求——進行技術平台和服務模式的開發。

黃偉東稱,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所有趨勢都是在探索方法,更有效地應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宏觀需求或面臨的挑戰。從糧食安全所要求的主糧自給自足,到人口老齡化而導致的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攀升,再到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品質的更高標准,還有生態環境修復的緊迫要求解決這一切問題的核心,就是科技創新。

他說,只有科技創新才能幫助人類以更加可持續的方式應對這些宏觀需求和挑戰。因此,現代農業對高科技的應用和融合都是圍繞著提質增效、安全健康、綠色環保等共同目標,而這些高科技正在涉及越來越多的領域,比如化學科學、生物科學、數據科學等。

他認為,在信息時代,養殖耕種已不再是「看天吃飯」的粗放農業,而是逐步向「知天而作」的精準農業靠攏。

E. 畢業論文 成都市汽車工業產業鏈發展研究

成都市汽車工業產業鏈發展研究

Q我拿

F. 成都市工業集中區的產業方向有多少個

我只知道21個工業集中區抄,詳細如下,不知到是不是你想要的。21個集中區的主業為:高新區:電子信息(含軟體)及生物醫葯產業;經開區:以汽車整車(含工程機械)及配套零部件為主的現代製造業;成都石化基地:石化產業;錦江區:以創意設計及電子信息服務為主的企業總部;青羊區:以航空模具產業為主的企業總部;武侯區:以輕工設計及軟體開發為主的企業總部;成華區:以機電研發為主的企業總部;溫江區:電子機械產業;青白江區:冶金建材產業;新都區:精密機械製造業(新繁鎮:傢具產業);都江堰市:機電及軟體產業;彭州市:塑料製造業;邛崍市:天然氣化工產業;崇州市:以製鞋為主的輕工業;金堂縣:新型建材製造業(淮口鎮:紡織製鞋業);雙流縣:光伏光電及機電產業;郫縣:精密機電製造業(安德鎮:川菜原輔料加工業);大邑縣:輕工機械製造業;蒲江縣:食品飲料製造業;新津縣: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主的化工產業。

G. 求《2019年度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

上中國衛星導航應用管理中心網站上應該有。

閱讀全文

與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下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