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全文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全文

發布時間:2021-02-25 17:50:07

⑴ 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1.新物種塑造。主要通過生物技術、核技術、光電技術和農業常規育種技術的結合,綜合不同物種的優良性狀,按人類需要有選擇地定向塑造新的物種和物種類型。

2.新型快速繁育技術的應用。即利用植物細胞的全能性,通過無性繁殖途徑,發展人工種子製造產業;利用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技術。發展動物胚胎生產、貯存、運輸與利用的新興產業;利用動物的生長激素基因轉移技術,加快畜禽性別鑒定技術,進行定向繁育和飼養等。

3.構建新型農業工廠。21世紀,隨著現代農業科學技術、計算機技術及材料科學等的發展和綜合運用,農業工廠化生產將有長足發展,建成種植養殖全過程的工廠化、自動化生產體系。

4.新型人造食品和飼料生產。利用微生物發酵處理秸稈,利用生物技術培育新菌種等,加快氨基酸發酵的利用,大規模生產不同用途的氨基酸等單細胞蛋白資源,生產高蛋白飼料與食品。

5.新能源開發。21世紀,利用生物量發展新能源產業將成為可能。開發「綠色能源」,除薪炭林外,重點利用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藻類及作物秸稈大量生產沼氣、乙醇等,部分替代石油。

6.新的空間領域拓展。像對待地力一樣提高「海力」,促進水產養殖、增值向集約化、農牧化方向發展,營造「海洋農場」、「海洋牧場」、「海洋林場」,實現「藍色革命」。還可將航天科學與農業科技相結合,發展太空農業。 從科學家們以上的趨勢預測不難看出:未來的農業是一種知識型農業。

⑵ 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心主管范圍

  1. 發展電子商務等互聯網產業,促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利用大數據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方位服務,利用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促進地方特色「小產品」走向全國大市場。同時還解決了創業投入成本過高的問題,對於促進農村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融合發展,減少流通成本,激勵創業、擴大就業意義重大。

  2. 為了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扶持發展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支持發展直銷、配送、電子商務等農產品流通業態,推動農業由產品生產向產業鏈、價值鏈生產轉變,就需要延長農業產業鏈。升級銷售模式,過互聯網創造透明的供應鏈體系,有助於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3. 在市場上已經出現的專門服務於農業的互聯網融資渠道,基於我國農民數量眾多的國情,解決了農業產業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礙。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⑶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帶不帶商業色彩,作用有多大急切!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繫民政部門注冊的社團組織
是民間社團組織,不具任何官方性質
為農、林、牧、漁等涉農企業進行項目策劃和運作咨詢服務

⑷ 中國農業目前種植現狀

一)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播種面積和單產不斷增長

「十五」時期,我國糧食生產出現較大波動。「九五」時期糧食生產連年豐收,1998年達到歷史最高點51000萬噸。隨後受糧食政策和市場價格影響,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調減,糧食產量連續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43000萬噸,降到了1990年以來的最低點。2000年至2003年糧食生產連續4年產不應求。2004年以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贏得了億萬農民的擁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高漲。2004年糧食總產量增加3875萬噸,是建國以來增產最多的一年,單產也創下歷史新高;2005、2006年糧食總產分別增產1455萬噸和1344萬噸,2007年我國糧食總產超過50000萬噸,實現了連續四年增產。

(二)種植業技術不斷提高

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我國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2006年科技進步對中國農業的產出的貢獻率已達到48%。在生物技術、高新技術、基礎研究方面均取得較大進展,植物細胞和組織培養、花葯培養、單倍體育種及其應用研究處於國際先進地位。兩系法品種間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育種以及精耕細作的多熟種植技術等方面,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優質品種選育成效顯著, 優質化率明顯提高。目前,中國糧食作物單產已由1950年的每公傾1.16噸增加到4.40噸,提高了2.8倍。

(三)種植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各地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物流業,引導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將基地建設和加工項目向優勢區域轉移,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帶(區),延伸了種植業產業鏈條,提高了產業帶建設水平和質量。

二、我國種植業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種植業在生產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存以下主要問題:

(一)人多地少,資源短缺,耕地面積相對減少

我國人口基數大,盡管實施計劃生育多年,但我國的人口還在繼續增加,由此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積還在減少,加上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肥沃的農田也在逐年減少,人地矛盾、環境惡化、糧食供需矛盾、資源的科學有效利用與增加短期經濟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銳。

(二)生產成本加大,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

2007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支持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政策力度,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四項補貼資金達514 億元, 比2006年增長66%。但是,同時,近年來種糧生產成本不斷上升, 種子、農葯、化肥不但價格越來越高,而且質量難以保證,進一步加大了生產成本。從而導致種糧經濟效益越來越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下降。

(三)優質化、專用化糧食不能滿足需求

我國小麥在總量上基本能夠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但小麥品質結構不合理,優質小麥生產不足,普通小麥生產有餘;專用玉米品種少,專用性不強,產品成本高,加工業落後,生產與消費市場脫節。

(四)生產區域布局不合理

區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東南沿海地區基本上成為糧食調入區;西部地區需要調入糧食的地區增加;長江中下游仍是主產區之一,但調出量減少;黃淮海地區保持著商品小麥的主體供給地位,東北已成為重要的粳米、玉米商品糧源主要供應地。

糧食區域供求格局的這種變化,一方面形成主產區與主銷區的錯位分布,另一方面缺糧地區增多、缺口拉大。產銷平衡區自給能力明顯減弱,一些糧食主產省也由過去的糧食調出省變為調入省。

三、對策建議

(一)調整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布局,推進糧食產業帶的建設

要保護和提高糧食主產區生產能力,加快推進優勢糧食產業帶建設,要加強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優質水稻產業帶的建設,穩定和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主攻單產,改善品質,實行節水種稻。江浙一帶水稻面積已降到底線,不能再減少。對西部主要產糧區,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發展旱作農業,發展特色糧食作物。對主銷區重點產糧區,要發揮機械化和規模經營優勢,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在主產省(區)建設500 個糧食萬畝示範片,涵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集成創新高產模式,示範帶動糧食生產區域平衡增產。

(二)切實加強種植業投入品監管

要完善種植業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強源頭治理,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避免農民種糧成本加大趨勢,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同時,建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補貼基金,對糧食主產區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給予適當的補貼。還要規范農業生產資料生產者的生產經營行為,加強農業投入品的質量監督。

(三)積極推進農田節水工作

加快農田節水技術推廣,切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已成為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東北地區,圍繞玉米、大豆生產,重點推廣坐水種、農用保水劑、深松及保護性耕作、增施有機肥等技術;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三旱」整地、淺濕灌溉技術。西北地區,圍繞玉米及小雜糧生產,重點推廣集雨水窖節灌、覆蓋集雨種植技術;圍繞小麥生產,重點推廣深松蓄水保墒技術。華北地區,圍繞冬小麥、玉米生產,重點推廣農田綜合節水技術、免耕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控制性節水灌溉技術;西南地區,圍繞小麥生產,重點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生物覆蓋、淺濕灌溉、水旱輪作技術;圍繞玉米、生產,重點推廣糧肥壟作立體種植技術。東南地區,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水稻淺濕控制灌溉、旱育稀植拋秧等技術。

(四)提供金融貸款支持

應該加大支持和保護力度。各金融機構要高度重視三大作物的生產及其產業發展,積極支持糧食部門運用「訂單農業」和產業化運作推動糧食生產與流通的對接,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優質糧、專用糧,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對千家萬戶農民的小額種植業信貸投入取消抵押擔保,全程予以支持。對涉及種植業投入造成的不良貸款和呆壞帳,應放寬核銷條件,積極予以核銷。還要建立三大作物市場風險基金,深化農業保險體制改革,推行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農業和農民抵禦風險能力;政府應給予政策性保險,以及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

⑸ 中國農業如何發展

各地借鑒和參考當地優勢農業,走特色農業道路,加強公司加農戶的扶持方式,
誠科信農業策劃

⑹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6年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有關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2011年4月20日,商務部、財務部聯合印發的《關於2011 年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和陝西等省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通知明確工作的市場化運作,鼓勵地方在規劃、用地、用水、用電、稅收、資金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對納入試點的項目,中央財政將提供不超過項目總投資額50%的資金支持。
據統計,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919、19109 元,2000-2010年間,其復合增速分別為10.1%、11.8%。《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目標為,截止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在7%以上。農產品流通產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產業之一。據統計,2010年中國生產的農產品商品量約為16億噸(不計木材),較2005年增長29.6%,高出同期總產量增速12.3個百分點。而2010年中國進入流通領域的實體農產品的價值總額為2.24萬億元,占當年社會物流總額的1.78%;億元以上的農產品交易市場1672個,成交總額1.61萬億元,其中以批發為主的市場有979個,成交額1.39萬億元;以零售為主的市場有693個,成交額0.22萬億元。同年,中國農貿市場數量穩定在2.5萬家左右,與農產品零售相關的超市連鎖總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倉儲會員店)568家,門店數量4.0113萬家,商品銷售總額5893.96億元。
不過,目前中國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還不健全,基礎設施總體薄弱、信息不對稱、產銷組織化偏低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的穩步提高,農業和宏觀經濟的互動性增強,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增強,鮮活農產品市場波動加劇,部分地區出現買難、賣難交替的情況,價格的暴漲暴跌也時有發生,應盡快推進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進一步發展。
財政部發布消息,中央財政將下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8.05億元,大力支持以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促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升農業競爭力。財政部的舉措無疑為農村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引導作用。
農村扶貧攻堅工作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地方政府推動農民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不能僅限於引導農民積極種植,更應當通過各種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推動農業產業化,加強農業產業集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開拓農民增產和增收的渠道,並在適當的時候,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食品產業園區,提升縣域農業的競爭力,從而真正確立「一縣一特」產業政策的持續穩定發展,為農民扶貧致富工作提供長久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⑺ 中國農業的發展前景

前瞻網摘要: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在14日閉幕,會期創下了10多年的最長記錄,可見會議重要性。作為承接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會議,必將體現三中全會精神,並為後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好充分的鋪墊。
2014年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本次經濟工作會議將在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情況下,提出2014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並為後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好充分的鋪墊。
那麼,作為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以及中央一號文件的核心內容,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農業發展又會做出什麼樣的部署?中國的農業發展將向何處去?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閉幕之際,我們不妨做一些合理的分析。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發布的《決定》中,就「三農」問題明確要求「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並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建設內容:「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涉及到了農業生產、農村土地流轉、城鎮化、戶籍改革等一系列「三農」發展問題。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到30.87萬個,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88萬億元、凈利潤4667.8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93%、14.11%。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明顯增加,經營效益穩步提升。
但是,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特徵包括: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此外,根據中國各地情況不同,產業化必然會出現發展水平、組織形式、產業種類多樣化的特點,所以,農業產業化需要從宏觀上進一步把控和引導,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必不可少。

⑻ 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歷程

大概從改革開放開始,整體上比工業產業化稍晚

⑼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內容》

將進酒(李白)

閱讀全文

與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全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