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上海產業轉型發展

上海產業轉型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5 20:49:47

1. 上海的未來發展前景

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1、人口,目前來看上海的人口和經濟佔全國的比例約5%;大東京地回區和首爾答的話佔到國家經濟的一半,因此,未來人口有望繼續向大城市移動;
2、人均收入:收入與資本和產業結構相關,目前國內的金融發展還沒有形成全球性的金融中心,上海有望成為領頭羊,至少是百年以前曾經是的,因此,隨著經濟結構轉型,上海的人均收入有望繼續提升。
Good luck

2. 上海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從今年以來,上海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較大,比全國平均水平和各省市下滑幅度都要大。
1.上海經濟下滑的原因
一是上海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比較大。二是上海自身發展階段的影響。
2.上海經濟下滑較大,但恢復速度呈逐季回升態勢
上海經濟一季度增長3.1%,二季度恢復到7.9%,三季度攀升至9.8%,全年預計達到8.2%。這一方面說明經濟總體抗衰退能力較強,表現為三產平穩發展;另一方面顯示市政府刺激政策取得效果,尤其是政府投資明顯拉動全市經濟增長。
3.上海經濟發展的結構性變化
首先,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突出表現在三產佔GDP的比重出現了顯著上升。原因之一是今年工業經濟持續低增長。原因之二是今年第三產業持續平穩高速發展,上海空間發展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突出反映在中心城區和郊區發展的差異上。第三是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突出反映在國有投資增幅大幅提升上。
4.上海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
一是企業運營效益依然相對偏低。二是工業投資增長依然低迷。三是外商投資增幅持續走低。四是隨著宏觀政策調整,股市房市可能出現加劇波動。五是在通脹預期增強下,居民消費增長可能出現減速。六是世界經濟全面復甦仍相對緩慢,出口恢復可能慢於預期。
5.明年上海經濟發展的展望和預測
情景一:基準情景。增長率將在9%左右。經濟增長回升趨勢將延續。情景二:樂觀情景。增長率將在11%左右。經濟重新回到兩位數增長。情景三:悲觀情景。增長率將在7%左右。經濟調整將延緩至2011年。在上述三種模擬情景中,出現第一種情景的可能性較大,即經濟增幅合理上升,達到9%左右。明年經濟形勢相對樂觀,發展前景良好。但也不應過度樂觀,應努力抓住當前環境變化中出現的新機遇,推動上海經濟實現平穩有序發展。
6.確保明年上海經濟抓住機遇、加快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1)積極開發、利用世博會效應,帶動上海經濟轉型發展
世博會將是明年上海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全力以赴。充分發揮世博會促進消費、促進服務業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帶動會展、旅遊、商業餐飲、文化娛樂等服務產業發展的綜合效應,進一步改善軟環境,把世博會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效應發揮到極致,把世博會帶動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功能機制化、長效化,把世博會觸發的結構調整效應擴散化、持久化。
(2)通過改革不斷推動
當前,應抓緊梳理阻礙經濟轉型的政策和體制瓶頸,將改革作為結構調整、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進一步推動上海經濟的轉型發展,力爭在「四個中心」建設和服務經濟發展方面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大力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其次,要進一步加大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改革。第三,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3)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建立創新驅動的發展機制
首先,要著重提升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要高度重視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其次,要進一步完善投資環境,集聚各類企業參與上海的高新技術產業化。第三,設立專項研發基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第四,要營造城市創新軟環境,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
(4)加快上海CBD建設,大力提升城市經濟輻射功能
首先,要構建多心的網路化CBD空間層級結構。其次,加快城市核心CBD的規劃建設。第三,以核心CBD為依託,打造東、西兩大商務圈,形成城市十字軸商業帶。第四,設立CBD產業投資基金和功能提升引導基金。第五,鼓勵和引導陸家嘴CBD通過樓層置換,實現業態合理配比。
(5)加強郊區新城的建設,進一步改善城市經濟的空間形態
首先,要以交通便捷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形成輻射效應。其次,要以社會事業先行帶動產業集聚和企業集聚,形成集聚效應。第三,以政府規劃和政策引導帶動社會資金投入

3. 上海未來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如果一切順利,2030年超過東京完全可能,那時候不會再說上海是東方巴黎了,只會說巴黎是西方上海。如果不順利,上海也會是國內外經濟最強大的幾個城市之一,這些沒有什麼好懷疑的。

4. 上海的發展對全國意味著什麼

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大海嘯帶給中國經濟的一大反思就是:改革開放30年我們積累了巨大的財富,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也領會了勤勞致富、科技治國的深刻含義。但是,由於我們經濟還處於發展階段中,無論是個人的收入能力還是產業和貿易結構的定位方式都無法通過現有內需能量來支撐我們企業日益膨脹的產能,所以,中國的財富先天就帶來匯率風險和市場風險的缺陷,只不過政府以穩定的匯率和結售匯制度的方式承擔了大部分的匯率風險,今天在美聯儲啟動印鈔機購買美國國債的時候,我們更加意識到挽救美國金融危機的救市成本也在讓中國這個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債權國在承擔。於是,如何管理好我們自己創造的財富就成為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今天,「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一攬子政策的申請已獲國務院同意」這則消息的公布,向海內外釋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以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宏偉目標和挑戰現有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膽略將努力把中國在不遠的將來打造成為能和現在製造大國相媲美的金融強國。 今天,在周邊市場外需癱瘓的倒逼機制中,我們意識到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缺乏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學生的創業、中小企業家的商業開拓無法在一個缺乏規避風險和分散風險的環境中完成。美國之所以在國際市場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專利和經濟運行的標准,完全仰仗於它金融創新及其由此推動的技術創新的能力。只不過「次貸危機」暴露了美國的金融創新能力偏離了實體經濟支撐的巨大缺陷,而我們無法否認美國實體經濟面的核心競爭力今天依然是它對沖風險的殺手鐧。所以,今天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起飛,中國財富的積累已經讓我們具備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條件,但關鍵是我們的金融創新能力無法勝任這樣的社會使命,這也是今天需要發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以此來推動創造中國品牌和中國標準的新型企業的誕生、成長和發展的真正用意所在。同時中心的建設也能培養出一大批能夠管理金融風險、開拓多元化金融市場、駕馭各種國際金融業務的高端金融服務人才,從而使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更具有國際競爭力、高附加價值性和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性。 上海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一扇具有代表性的窗戶,從裡面既能看到中國經濟利用世界的舞台發展壯大的成果,也能看到今天她直面受到危機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從已有的產業模式中去挖掘利潤降低成本的那種被動應對危機的方法,效果會變得越來越有限。為了增強中國大眾抗擊風險戰勝危機的信心,我們必須要主動出擊,尋找新的增長點,先聲奪人,開出中國經濟自身所擁有的一片新的發展天地。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就是一個水到渠成、轉危為安的切入點。事實上,截止到2008年12月底,上海已經有外資法人銀行17家、法人銀行分行和保留分行31家,單一分行33家,支行64家。而且,2008年上海外資法人銀行資產、貸款、存款和利潤四項指標增幅分別高於全國外資銀行增幅7.28、4.25、2.96和16.85個百分點。四項指標分別佔全國外資銀行的63.06%、60.95%、78.34%和63.44%。這些數據都表明,上海產業結構的轉型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起步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選擇。 當然,從今天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先行先試」的一些新開創的業務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所面臨的挑戰並不少: 首先,在中國產業結構轉型沒有到位,外貿產業的發展還需要一個穩定的金融要素價格體系(利率和匯率等)、結售匯體系以及外資管理體系的情況下,如何吸引大批的海外投資機構和企業參與到人民幣投融資和貿易結算的行列中,現有的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如何提升自己管理國際金融業務的能力和服務意識,都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追求和其他國際金融中心運作形式上的「貌似」並不困難,但關鍵是能否做到在外部沖擊面前能否掌控風險保持收益的「神似」,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至少,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在監管制度的建立、激勵機制的設計和金融產品的創新以及一流人才的集聚等方面,去不斷追求國際金融中心所必需要發揮的六大基本功能——那就是金融產品的價格發現,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保障,社會全體的風險分散,金融市場參與者挖掘和披露真實的信息,金融體系對投融資雙方的公司治理機制,以及金融活動所帶來的價值創造的能力。而絕不能在「先行先試」的保護傘下,鑽制度的漏洞以犧牲大眾投資者和企業的利益為代價來獲取自己的暴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部門要鼓勵制度、技術和產品創新,對所出現的問題要敢於承擔一定的風險,通過制度的創新來接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而不能一出問題就打退堂鼓,就把金融創新的節奏放慢下來。面對問題,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都是中國金融創新、積累國際金融中心運營經驗所需要付出的學費,歐美在金融創新的歷史上也經歷過無數次的波折,結果在危機過後金融創新能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變得越來越強。 第二,金融中心的建設和推進會帶來集聚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會推高上海的商務成本,如果不能及時改變產業結構的調整,完全有可能造成其他金融中心發展過程中也經歷過的產業空心化的問題。所以,上海航運中心建設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配套發展,既反映了上海產業的比較優勢,也反映了國家對上海健康平衡發展的長遠戰略。具體而言,上海應該通過大力發展船舶融資、海上保險、國際結算、資金管理、外匯交易和中介服務等,來謀求上海整個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價值升級和轉型的效果,從而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可持續的健康發展提供厚實的物質基礎。 第三,為了打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創造人民幣國際化的良好生態環境,上海最最短缺的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所需要的軟實力!它體現在行政部門的高效有序的服務意識上,也體現在全體參與者對金融中心建設的認同感,更反映在一個國家和民族對金融業所帶來的財富效應和形影不離的金融風險的正確理解和包容的良好心態。否則,沒有這些方面的逐步改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就將停留在一個形象工程的水平上,它無法在伴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打造出一大批一流的、能夠創造出中國品牌的企業家,也無法通過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服務提升我們金融體系整體管理財富的能力,更無法讓我們的國民真正享受到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對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所帶來的便利性和財富效應的好處。 事實上,根據08年《全球國際金融中心指數》所羅列的指標,建設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確立一個完善的金融生態環境。它包括一流的金融人才團隊、高附加價值的金融創新服務以及社會整體認知風險的金融文化水平這三大因素。這里,根據國際金融機構對影響金融中心建設的諸因素所做的重要性評價,按序排列如下,可以看出,下面絕大部分的要素都是對金融生態環境建立的具體要求: 1,金融業務順利展開所需要的寬松的制度環境。這對實體經濟發展放在首位的東亞國家來說是最大的挑戰。國際資本的自由進出就意味著能夠容忍投機資本的沖擊,意味著有充分的自信能夠化解沖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2,要能夠成為各個洲際或國家及地區金融服務的中樞,即非常便捷的能夠把每一筆交易都及時地通過有效的「網點」,在成本最低、質量最高的地方迅速完成。 3,要具有良好的外部網路效應——隨時能夠匯集需要服務的廣大客戶。上海被海內外金融機構看好的很大原因是未來中國實體經濟的繁榮所需要的龐大的金融業務的支撐。 4,在開展一切金融業務的活動中,要能夠享受完全同等的國民待遇。這需要中國社會上下要擁有一個包容的胸懷。 5,改善經營環境過程中所需要政府的迅速和及時地回應,政府的行政效率,決定金融中心的發展能量。 6,要具備合理的企業稅制度。這並不意味著稅負越低越有吸引力。倫敦的企業稅負一點兒也不低,但是人們還是願意聚集那裡,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倫敦得到了比付出更多的回報。 7,要使開展金融中心業務所需要付出的運營成本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其中,當然包括最關鍵的人力資本的成本因素。 8,能夠及時提供最好的專業化後勤服務。一旦出現故障,就能夠迅速的得到援助,迅速解決,使金融活動的損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9,保證一流的生活的環境和質量。金融人才由於超強的工作壓力,在閑暇時間能否通過舒適的生活環境來緩解身心疲勞這一點,也看得較為重要。比如,在日本,很難簽發為外國金融人才提供後勤服務的專職保姆所需要的入國簽證。這一問題在日本國際銀行協會撰寫的「東京應該作為全球范圍的金融中心」 報告中還被重點指出,並告誡政府這一困難將嚴重阻礙東京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步伐。 10,是否具有容易融入的文化和可以交流的語言也是金融人才評價自己的能力能否正常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東亞在文化上有著很大的親和感,但語言的交流還有很大的障礙,日本反省自己金融主導權弱化的一大原因是他們缺乏能夠流利地用英語交流的專業金融人才。 11,開展金融業務所需要的房地產質量和數量。如果沒有一個現代化的金融街乃至金融城,很難形成金融業務所需要的集聚效應,從而發揮不了其規模經濟性的比較優勢。 12,最後才是考慮個人所得稅的優惠程度。所以,中國政府在吸引人才政策上,更應該關註上述金融人才所需要的投資環境。 總之,這些成為全球化金融中心的條件,倫敦做到了,紐約也基本做到了,而東亞國家,包括OECD成員國日本和韓國在內,都還有很多缺陷,真是因為彼此之間不分上下的緣故,才使得具有全世界三分之二外匯儲備的亞洲國家,今天爭奪金融主導權的競爭變得如此白熱化。而且,它會隨著對美國次貸危機給東亞製造大國所帶來的負面沖擊的反思不斷深入,也會隨著美元的疲軟和歐美市場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而變得越來越激烈。因此,只有發揮和協調好上述金融體系的六大基本功能,上海,才能以它優良的投資環境來吸引來自全球的高端金融人才,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建立起一個具有支撐亞洲乃至世界的強大實體經濟所需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從而才能使人民幣在國際舞台上擁有較高和較穩定的金融主導權。

5. 上海今後五年發展如何

上海今後五年全市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6.5%左右

上海強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強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上海經濟的重大支撐,要率先走出製造業高端發展、創新發展、轉型發展之路。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引導企業加大創新和技改投入,大力發展共享經濟、智能製造等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推進華大半導體、華為無線通訊、蔚來電動汽車、海爾智谷等引領性強、帶動性大、成長性好的重大產業項目,集聚更多的「隱形冠軍」和「獨角獸」企業,加快培育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裝備、生物醫葯與高端醫療器械等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6. 上海經濟發展的瓶頸是,其原因是。解決措施有。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後,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於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於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於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勇於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於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於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佔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於"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精明且善於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於對外交往,又利於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後,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佔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於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佔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於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於高水平。由於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於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於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於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後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佔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後,由於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後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遊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佔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遊收入領先於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於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遊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

7. 上海經濟轉型的時候到了嗎

但,這樣的增長軌道,在今年上半年卻發生了變化。 除了經濟增速僅僅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外,增幅這一指標,出現了較明顯的「雙低」現象———較去年同期相比低,較全國水平相比低。 這樣的變化,意味著什麼?增長的趨勢,是否會出現逆轉?全市的國民經濟,下半年走勢可能會有怎樣的變化? 人們關注。昨天,經濟學人上海圓桌會議聚焦熱點,去探討、去求解…… 增速放緩——有規律性因素 對今年上海經濟出現的「雙低」現象,上海社科院經濟景氣研究預測中心主任劉誯松認為:這有其規律性因素的作用。上海速度的放慢,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是人均GDP到達一定階段、商務成本上升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一方面是從國際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上海的後發優勢,無論是技術上的還是政策上的,都基本利用完了;而從國內經濟環境來看,上海的先發優勢效應,也越來越不明顯了。 華東師范大學遠東金融學院院長、終身教授潘英麗認為:經濟增速的放慢,是傳統增長方式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以往的中國經濟增長,從需求角度主要靠投資拉動,從供給看主要靠要素投入拉動,這就導致經濟難以可持續。因為一味投資既消耗當前的產品,又容易引起生產性過剩的危機;而越來越多的要素投入,會帶來資源的壓力,帶來通貨膨脹,導致經濟的滯漲。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周振華研究員表示:上海經濟的趨勢,應該是「增長速度減緩,增長質量提高,增長結構改善」。有一個傾向很好,現在區縣政府對GDP的增長興趣似乎開始減少,這說明地方政府對GDP有了更加正確的認識,更講究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上海,更注重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不去單純追求GDP。 他認為,全國的經濟形勢好像已不存在過熱的問題,目前大部分指標都在正常區域,但也有一些指標處於「黃燈區」,關鍵就看這些指標能否穩住。他還特別提及區域經濟格局的微妙變化。如長三角,今年引進外資下降比較快,這有能源瓶頸因素,也有土地制約因素。這可能不會是一個短期現象。而上海身處長三角,可能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袁志剛教授說:改革開放20多年,我們經歷了5次經濟周期。而這一輪經濟周期是從1992年開始啟動,這也可能就是最後一次由實物,如住房、汽車等拉動的經濟周期。上海在這一波中可能是最先感覺到的。然而,住房又不單是實物,它還是金融產品,是資產,房價升得太快,大量投機、泡沫就會溢出,於是必然就會有宏觀調控。帶來的結果是,這輪周期還沒走完就結束,許多改善性居住還沒完成,持幣待購者還有很多。 內部調節——抵禦波動風險 下半年中國經濟將面臨嚴峻考驗,房價、金融證券價格、車價、油價等的波動,也會對上海經濟產生沖擊。如何去抵禦外部壓力,抵禦經濟增長的波動風險?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石良平教授觀點明確:尋找內部結構調節機制。 他認為,上海可以在三方面著力。一是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加快落實,突出國際化、科技化、生態化;譬如綠色的基礎設施工程是最可持續的,做的越早,上海經濟的抗波動能力就越強。二是利用第三產業引資的大幅上升勢頭,積極打造全球化的物流集散基地。洋山深水港的即將建成開港是個很好的契機,今後可能會在上海形成面向全世界的生產型服務業,如大型物流中心、大型科研基地、大型投資決策中心。三是在高端製造業方面決不縮手,以此推動上海新一輪第三產業的發展。 增長方式——必須主動轉型 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並不是壞事,恰恰是極好的機會,因為「它可以逼著你去考慮後面該怎麼做」,去主動進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經濟與金融系主任費方域教授說:上海完全可以找到新的路子,上海的競爭優勢要建立在大城市本身的優勢上,即人才、資金、物流等方面的集聚,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去挖掘、去深化優勢。 周振華教授說,上海城市的功能已從集聚階段走向集聚與輻射並存,而輻射依靠的就是服務。這一點已經顯現,如樓宇經濟、總部經濟開始發展。當然,與大城市相伴隨的是商務成本會抬高。對此,劉誯松博士指出,經濟增長方式如果不能轉到適應高商務成本的階段上來,產品附加價值、人均勞動生產率等要素就不能和現階段相匹配。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創造很多高薪崗位,吸引很多高級人才到上海來,上海就能真正建成國際大都市。未來5年是上海經濟發展非常關鍵的5年,是經濟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5年。 做好准備——承受轉型代價 專家們提醒,轉型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對此必須做好心理准備。 周振華教授舉了發達國家的先例,紐約、倫敦當年從工業城市轉向現代金融、經濟城市,用了三四十年,在轉型的過程中一些經濟、社會指標是比較糟糕的,致使當時的一些經濟學家幾乎絕望,認為看不到前途。所以我們要做好承受轉型代價的准備,不能太著急,要保持信心。 困難會表現在哪些方面?袁志剛教授說:上海在發展服務業方面困難很重,因為不是產業結構的自我自然升級,而是要從外國人手中「搶」過來。但上海也是有機遇的———全世界服務業的產業轉移勢頭正在出現。先是軟體外包,現在又出現了研發外包,後者要求一個城市具備知識、資金、信息、人才等許多要素,這正是上海的一大優勢。 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陳憲教授指出:發展製造業對拉動GDP立竿見影,發展服務業見效則比較慢,而且服務業產品有難以標准化、制度難以建立等難題,我們必須對此有充分認識。費方域教授說,上海經濟結構轉變要真正把「三二一」落到實處,且應以科技為基礎,提高附加值。上海現在要發展新的東西,同時迅速淘汰舊的東西,現在舊的東西佔有資源太多,要施加壓力加速淘汰。潘英麗教授認為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兩頭在外」戰略已不適合繼續推行了。根據「微笑曲線」,加工製造業這塊的利潤是最低的,大約只佔總利潤的10%左右。 「突圍」關鍵——要發展服務業 發展服務業是上海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不言而喻的選擇。 對服務業深有研究的陳憲教授總結:今年以來上海服務業出現了6個變化。第一,上半年服務業增長9.6%。第二,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數量超過製造業利用外資,說明經濟驅動發生變化,服務業迎來發展機遇。第三,上海經濟亮點之一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很大一塊可歸入生產者服務業。第四,從服務業產業結構來看,出現了多個新亮點,如信息服務業、專業服務業、會展旅遊業、現代物流業等,服務業也開始形成特色產業、支柱產業。第五,服務業空間結構發生變化,出現了產業聚集區、聚集帶,一些市郊的經濟開發區也開始向服務業轉變。第六,服務貿易勢頭不錯,上海的服務貿易佔全國服務貿易的18.2%。 對於如何發展服務業,專家們提出了許多建議。袁志剛教授說,上海在服務業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是推進制度改革,就是事業單位的改革。我們競爭性的製造業為什麼有這么快的效率,企業制度的改革很重要。現在事業單位所提供的服務業佔到50%以上,很多服務業上不來是因為沒有供應。上海服務業的增加值、增速與北京相比落後了,應該更加敞開胸懷為全國服務。 費方域教授提出一個新鮮的口號:「大小並舉」,以對應「抓大放小」。「抓大放小」是從所有制角度講的,「大小並舉」則是從企業結構講的。「小」有兩個概念,一是小型高科技企業;二是運用高科技的專業化的小企業,它自己不做研發而是用別人的東西。這兩塊恰恰是上海需要而又很缺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對小企業要特別重視。 還有,上海面臨市場深化問題,科技市場不發達,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不明確。同時,市場有好壞之分,必須要有好的設計。再者,政府要轉變職能,更好地提供法規、政策。特別是必須制定大量的微觀政策,而不是統稱「宏觀政策」。同時,中介機構的獨立程度反映了市場深化程度,也反映了政府職能轉變的程度。政府還要提供很好的規劃和指南。 周振華教授舉了一個很具體的例子:上海商務樓的供給不夠充分,且以出租為主的方式沒有與國際接軌。大型跨國服務機構需要整棟的或幾層樓面的商務樓,金融、保險機構一般喜歡購房。

8. 上海的經濟發展有什麼變化

經濟發展堅持質量第一

公報顯示,2017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5.8%和7.5%。市統計局分析,上海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體經濟發揮了重要的核心支撐作用。工業增加值增長6.4%,為近6年最快增速,工業投資增長5.3%,為近10年來最快增速;而房地產熱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指揮棒作用下也顯著消減,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37.5%,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也比上年回落1.7個百分點。

閱讀全文

與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