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定位報告

文化產業定位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25 21:28:14

『壹』 十四大報告是提及文化產業

14大報告裡面提及了文化產業,現代文化產業涉及的范圍很廣。

『貳』 簡析「十六」報告對發展文化產業的論述,分析現代傳媒對社會文化生活的影響

在上個世紀末,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快,知識經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文化產業作為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理論認識上,還是在具體實踐中,都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文化產業更是受到空前重視。2001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和「十五」計劃綱要都明確提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這是「文化產業」首次寫入中央文件。2002 年3月朱鎔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為了「進一步解決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應該「大力發展旅遊業和文化產業」。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為兩個概念提出來,這在文化產業的理論認識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以上這些都反映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一種國家意志和政府的政策措施,這為我國的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可以預計,未來幾年必定是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時期。

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或出於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或已不滿足於經濟大省的形象和定位而力爭向文化大省的定位邁進,也都積極行動起來,集中專家和社會各界力量集思廣益,結合本地的文化資源形勢和發展趨勢,制定了各個地區和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從各地已經出台的區域文化產業規劃情況來看,它們為各地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勾畫了美好的藍圖,也將會帶動當地其它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綜合這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情況,認真研究這些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內容,將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多樣性的思考,而這些思考無疑是有益的。



在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認識上,觀念的問題依然是人們要討論的問題。目前在國內,對觀念和理論認識的進步,與實踐的體驗和發展是同步的。認識不一、觀念眾多、實踐多元,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觀念等理論問題的認識無疑是重要的,它既可以啟迪人們的認識,也可以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還可以為具體的實踐提供智慧。

浙江省的學術界、政府部門和其他社會團體,就曾為將該省建設成為文化大省的問題舉行過專題研討會。這次研討會的最大特點,就是探討了當前發展文化產業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研討會從文化的定義問題,到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的關系問題,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需要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和觀念革命。在報道所列的研討會所討論的十四個問題中,有純粹理論的探討,有對理論與實踐關系的探討,有對傳統文化與文化現代化設計關系的探討,有對文化發展與法制關系的探討。筆者認為,最為重要的是,研討會也認識到了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如何重塑「浙江精神」的問題,這應該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最高境界和最終歸宿。類似的問題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鑒。文化精神問題與文化經濟是互動的關系,絕不僅僅是一個時髦的概念。

可貴的是,學者們注意並肯定了從口號「建設文化大省,發展文化產業」到「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大省」的轉變。這一認識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克服了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的本末倒置的極端功利主義的傾向,也克服了人們潛意識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其他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錯誤認識,而這一傾向顯然是從過去一段時期內「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而來的,帶有舊時的痕跡。



一個普遍認識到的問題是體制改革問題。體制是關鍵。有了好的體制,沒有人才可以有效地培養和吸引人才,沒有資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有效地進行融資和吸引投資,更會走向良性的循環之路。

隨著上個世紀最後十年文化產業的實踐和理論認識的發展,要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解決的、而且應該盡快解決的是體制問題,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就體制問題而言,又是以「人」為核心。如今年年初湖北省委有關領導在一次與著名藝術家座談時提到:文化體制改革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為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現在不但要靠感情留人,還要靠體制留人。這顯然是根據歷來工作經驗的總結,並使之提高到了體制的層面,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實際。

文化體制改革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系統。首先要與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套、相適應。其次是文化體制本身也是一個完整的環境。因此在改革過程中,應始終不可忘記世界趨勢、全國形勢、本地實際,以及與各地差異,甚至包括本地不同文化行業個體之間的差異。可見,有一系列問題,深入進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變「養人」為「養事」、變「辦文化」為「管文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別對待和協調發展等,都是目前已經認識到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的問題。總之,只要體制為人們的發展創造了空間,很多的方法人們都在嘗試。如文化產業商會,就是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出現的新事物。2003年8月13日武漢市工商聯(總商會)文化產業商會成立。該商會成立後,即以此為龍頭,帶動社會上的大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好的項目將到沿海地區招商。商會還籌劃了文化一條街項目,並與北京收藏界老字型大小榮寶齋開展合作。效果如何不好妄下評論,但這種努力卻是很有意義的,反映的是體制的進步帶來的變化。

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有很多省市都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較大成功。如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市,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有「總體方案」,對體制改革中的「若干問題」還進行了很多的理論探討,並且能夠把當地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置於WTO的背景下去思考,而其工作又是結合具體的文化企業實際的。



另一個應被重視的是區域文化產業的特色問題。特色不僅是形象,有時更是生命。目前有關的區域文化規劃中,大打特色牌,是一種值得關注、研究和贊賞的做法。強調特色、營造特色、突出特色,顯然是對以往在自發狀態下的發展成功的總結。現在在有關決策部門的規劃下,必然為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特色,提供了廣闊前景。

在強調特色發展方面,雲南等地做得比較好,其成功經驗值得人們借鑒。雲南將發展文化產業定位在「民族文化」,這是根據其當地實際而確立的准確定位。眾所周知,雲南的少數民族種類之多在全國是少見的,其奇山異水也多為他處所不及,因此該省的文化產業都是以此優勢和資源而展開的。無論是具體項目還是品牌,都大打民族文化的牌,強調其獨一無二性,「人無我有」,甚至可以將其帶有這一特色的項目和品牌展延到其他地區。政府將其當作貫徹當地政府意圖發展經濟的重要任務來抓,措施得力。克服了雲南平均人口文化水平低下、資金有限、交通不便等等弊端,其實踐說明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不僅可以獲得長足發展,甚至可以成為當地發展經濟的最亮點。

對於這一系統工程,雲南當地也是分頭落實、逐步推進的。近年來,為了推動民族文化工程向前發展,他們在全省開展了「三個一」活動,即在全省25個少數民族中,要創作生產出代表本民族藝術水準的一歌、一舞、一曲。並且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僅以麗江為例,就先後推出納西古樂、歌舞劇《麗水金沙》等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種多樣性的嘗試,還體現在楊麗萍的《雲南映象》中,這種原生態歌舞劇經過市場化的包裝運作,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給人以很多啟示。這些雖是在政府規劃之外所取得的成功,但無疑打的也是特色牌。

類似的強調特色,浙江省在認識上就強調大打文化名人牌。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曾先後養育過漢代王充、宋代沈括、陳亮、葉適,更有過王陽明、劉宗周、王士禎、黃宗羲、全祖望、章學誠、龔自珍、章太炎、魯迅、秋瑾、蔡元培等等,這些人所代表的學派、思想和文化成就,不僅是留給現代浙江人的一種現實遺產和資源,更是一種精神財富。而對這樣的背景,凡是可以發揚的他們會繼續發揚,凡是相對落後的地方也可以給他們以激奮的力量。浙東的一些地區如紹興,在此方面就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他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宏觀文化的基礎建設,起到的是示範效應,營造的是一種文化的社會氛圍,為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實際上,就各地的文化特色而言,大多都是可以追尋的。筆者認為,特色資源即是優勢資源,而優勢資源也同樣可以變為特色資源。只要注意發現和培育,打特色牌並不難。關鍵的是要善於發現,若把不是特色的當作特色來宣揚,只能落得自己鼓吹、自己欣賞的結局。



看來與觀念變化同時要注意的觀念變化本身所出現的問題。在認識到文化產業的認識發展有上述可喜的進展時,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所出現的與之相關的有些新問題。這些新問題大多是伴隨文化產業的發展而產生的,而有的則是與我們歷史上一貫的思維相聯系。我們這里主要結合目前一些省份的文化(產業)發展綱要,看看其中出現的若干傾向性的問題。

1、面面俱到,有千篇一律之虞。這方面主要體現在從綱要的格式到語言,從口號到目標要求,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有的方面認識較為深刻,而這方面是大家的共識;有的方面認識片面狹隘,顯然又是與當前的發展趨勢相違背的。舉一個例子,在這些規劃制定者的眼中,納入其視野的只是一些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營單位,而沒有考慮到市場經濟情況的急劇、多樣化的變化情況,並且沒有為將來未知的發展預留下足夠的空間。

此外,文化產業的發展本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有些問題通過當地政府部門的努力是可以實現的,有些則不行,還必須以國際和全國的情況為前提。這也是要預留足夠發展空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這個系統工程還涉及到投融資、文化中介、文化市場方方面面,而在一些文化(產業)的發展綱要中,我們看到的主要是政府所能夠顧及到的方面,而政府顧及不到的方面顯然存在著很大漏洞。

2.貪大求全。這也是一些論證報告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的通病。文化產業具體要落實到文化企業的努力,而對一個地區、一個文化企業或一個文化企業群來說,最根本的是產業特色。美國洛杉磯地區的文化產業最著名的是電影業而不是其他,就是明證。求大求全,多頭出擊,不僅僅是軍事戰略上的大忌,同樣也是文化經濟發展戰略上的大忌。必須要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性,才能做好區域文化產業。現代國際上的文化產業集團,很多都是超級「航空母艦」,要參予和它們的競爭,必須盡最大可能地集中優勢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突出特色。若是四面出擊,必遭「十面埋伏」。以省為單位制定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建立「文化大省」,以市為單位制定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建立「文化大市」,當然也不乏要建立「文化大縣」呼聲,一時間「文化」被吵得漫天價響。所有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們一些學者和部門的浮躁傾向。

一些地方在總結本地文化產業的發展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現象之一是,甚至將本地的文化產業發展門類不全也當作一件莫大的憾事,缺了某一項就要對某一項進行「大力扶持」,非要將其「做大做強」不可。孰不知這樣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尤其是對中小規模的縣市來說,危害就更大。在此思想的指導下,產業規模小、產業鏈不長、產品檔次低、產品沒特色這些弊病,就是命定了的。

再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市縣,在制定規劃時也強調要發展本地的現代廣電傳媒產業,並且決心似乎很大。這種觀點使人聽起來彷彿有隔世之感。孰不知廣電傳媒業講求的是規模效應,而當地的廣電業還屬於單純的事業單位性質,幾乎是在沒有競爭的狀態下生存的。

過於強調人無我有,人有我全,完全忽視了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這些在報告中好看的口號和豪言壯語,在實際工作中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規劃落空的問題,還會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可見規劃對於實際發展的重要性。

3.缺乏廣泛論證。一些發展規劃是在少數學者研究和論證中產生的,沒有經過廣泛的討論和論證,而少數學者的論證本身就有偏頗,是很不完善的,所以雖經政府部門發布,但其權威性仍不是很高,在社會上和業界的影響力仍是十分有限的,其實施的可行性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些學者在論證和分析中,更多地看到的是本地的優勢,雖然在全國范圍內這些所謂的優勢是微不足道的,但放在當地的小環境下看就極容易被放大,而問題是文化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對象是全國性的乃至世界性的。

就以對本地文化資源的分析為例。對本地文化資源的分析無疑是對的,但在我們所看到的有關研究報告和文化產業規劃中所看到的都是過份強調本地的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這實際上仍是傳統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思維和修方誌中的強湊地方「八景」的做法。孰不知「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同樣是這種文化資源和條件,由於觀念和體制沒有轉變,多年來捧著金飯碗沒飯吃的情況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相互聯系的,很多是一個事物的兩面,只要我們注意把握,就會在相互的學習和促進中共同進步,使我國的文化產業健康發展。(作者系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叄』 《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總產值超3.9萬億元,佔GDP比重首次超過


小題抄1:C
小題2:C

『肆』 簡述文化產業市場的定位策略

市場細分的目的是為制定市場策略服務,市場細分是對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准確市場定位的依據。文化企業策劃者在進行文化市場細分的基礎上,應充分了解市場資源、正確評估市場容量、辨明市場方向、從而確立市場定位。也就是選擇有足夠利潤吸引力或市場潛力的特定消費群,將其聚合為企業的目標市場,針對目標市場進行營銷策劃。具體而言其市場定位策略包括:
1、確立目標市場
2、確立市場切入點
3、整合優勢資源
4、把握發展勢頭

『伍』 熱心的兄弟姐妹們幫忙找一下十六大報告中有關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論述

在上個世紀末,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快,知識經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文化產業作為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理論認識上,還是在具體實踐中,都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文化產業更是受到空前重視。2001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和「十五」計劃綱要都明確提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這是「文化產業」首次寫入中央文件。2002年3月朱鎔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為了「進一步解決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應該「大力發展旅遊業和文化產業」。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為兩個概念提出來,這在文化產業的理論認識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以上這些都反映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一種國家意志和政府的政策措施,這為我國的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可以預計,未來幾年必定是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時期。

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或出於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或已不滿足於經濟大省的形象和定位而力爭向文化大省的定位邁進,也都積極行動起來,集中專家和社會各界力量集思廣益,結合本地的文化資源形勢和發展趨勢,制定了各個地區和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從各地已經出台的區域文化產業規劃情況來看,它們為各地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勾畫了美好的藍圖,也將會帶動當地其它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綜合這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情況,認真研究這些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內容,將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多樣性的思考,而這些思考無疑是有益的。



在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認識上,觀念的問題依然是人們要討論的問題。目前在國內,對觀念和理論認識的進步,與實踐的體驗和發展是同步的。認識不一、觀念眾多、實踐多元,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觀念等理論問題的認識無疑是重要的,它既可以啟迪人們的認識,也可以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還可以為具體的實踐提供智慧。

浙江省的學術界、政府部門和其他社會團體,就曾為將該省建設成為文化大省的問題舉行過專題研討會。這次研討會的最大特點,就是探討了當前發展文化產業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研討會從文化的定義問題,到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的關系問題,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需要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和觀念革命。在報道所列的研討會所討論的十四個問題中,有純粹理論的探討,有對理論與實踐關系的探討,有對傳統文化與文化現代化設計關系的探討,有對文化發展與法制關系的探討。筆者認為,最為重要的是,研討會也認識到了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如何重塑「浙江精神」的問題,這應該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最高境界和最終歸宿。類似的問題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鑒。文化精神問題與文化經濟是互動的關系,絕不僅僅是一個時髦的概念。

可貴的是,學者們注意並肯定了從口號「建設文化大省,發展文化產業」到「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大省」的轉變。這一認識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克服了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的本末倒置的極端功利主義的傾向,也克服了人們潛意識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其他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錯誤認識,而這一傾向顯然是從過去一段時期內「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而來的,帶有舊時的痕跡。



一個普遍認識到的問題是體制改革問題。體制是關鍵。有了好的體制,沒有人才可以有效地培養和吸引人才,沒有資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有效地進行融資和吸引投資,更會走向良性的循環之路。

隨著上個世紀最後十年文化產業的實踐和理論認識的發展,要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解決的、而且應該盡快解決的是體制問題,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就體制問題而言,又是以「人」為核心。如今年年初湖北省委有關領導在一次與著名藝術家座談時提到:文化體制改革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為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現在不但要靠感情留人,還要靠體制留人。這顯然是根據歷來工作經驗的總結,並使之提高到了體制的層面,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實際。

文化體制改革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系統。首先要與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套、相適應。其次是文化體制本身也是一個完整的環境。因此在改革過程中,應始終不可忘記世界趨勢、全國形勢、本地實際,以及與各地差異,甚至包括本地不同文化行業個體之間的差異。可見,有一系列問題,深入進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變「養人」為「養事」、變「辦文化」為「管文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別對待和協調發展等,都是目前已經認識到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的問題。總之,只要體制為人們的發展創造了空間,很多的方法人們都在嘗試。如文化產業商會,就是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出現的新事物。2003年8月13日武漢市工商聯(總商會)文化產業商會成立。該商會成立後,即以此為龍頭,帶動社會上的大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好的項目將到沿海地區招商。商會還籌劃了文化一條街項目,並與北京收藏界老字型大小榮寶齋開展合作。效果如何不好妄下評論,但這種努力卻是很有意義的,反映的是體制的進步帶來的變化。

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有很多省市都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較大成功。如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市,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有「總體方案」,對體制改革中的「若干問題」還進行了很多的理論探討,並且能夠把當地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置於WTO的背景下去思考,而其工作又是結合具體的文化企業實際的。



另一個應被重視的是區域文化產業的特色問題。特色不僅是形象,有時更是生命。目前有關的區域文化規劃中,大打特色牌,是一種值得關注、研究和贊賞的做法。強調特色、營造特色、突出特色,顯然是對以往在自發狀態下的發展成功的總結。現在在有關決策部門的規劃下,必然為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特色,提供了廣闊前景。

在強調特色發展方面,雲南等地做得比較好,其成功經驗值得人們借鑒。雲南將發展文化產業定位在「民族文化」,這是根據其當地實際而確立的准確定位。眾所周知,雲南的少數民族種類之多在全國是少見的,其奇山異水也多為他處所不及,因此該省的文化產業都是以此優勢和資源而展開的。無論是具體項目還是品牌,都大打民族文化的牌,強調其獨一無二性,「人無我有」,甚至可以將其帶有這一特色的項目和品牌展延到其他地區。政府將其當作貫徹當地政府意圖發展經濟的重要任務來抓,措施得力。克服了雲南平均人口文化水平低下、資金有限、交通不便等等弊端,其實踐說明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不僅可以獲得長足發展,甚至可以成為當地發展經濟的最亮點。

對於這一系統工程,雲南當地也是分頭落實、逐步推進的。近年來,為了推動民族文化工程向前發展,他們在全省開展了「三個一」活動,即在全省25個少數民族中,要創作生產出代表本民族藝術水準的一歌、一舞、一曲。並且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僅以麗江為例,就先後推出納西古樂、歌舞劇《麗水金沙》等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種多樣性的嘗試,還體現在楊麗萍的《雲南映象》中,這種原生態歌舞劇經過市場化的包裝運作,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給人以很多啟示。這些雖是在政府規劃之外所取得的成功,但無疑打的也是特色牌。

類似的強調特色,浙江省在認識上就強調大打文化名人牌。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曾先後養育過漢代王充、宋代沈括、陳亮、葉適,更有過王陽明、劉宗周、王士禎、黃宗羲、全祖望、章學誠、龔自珍、章太炎、魯迅、秋瑾、蔡元培等等,這些人所代表的學派、思想和文化成就,不僅是留給現代浙江人的一種現實遺產和資源,更是一種精神財富。而對這樣的背景,凡是可以發揚的他們會繼續發揚,凡是相對落後的地方也可以給他們以激奮的力量。浙東的一些地區如紹興,在此方面就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他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宏觀文化的基礎建設,起到的是示範效應,營造的是一種文化的社會氛圍,為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實際上,就各地的文化特色而言,大多都是可以追尋的。筆者認為,特色資源即是優勢資源,而優勢資源也同樣可以變為特色資源。只要注意發現和培育,打特色牌並不難。關鍵的是要善於發現,若把不是特色的當作特色來宣揚,只能落得自己鼓吹、自己欣賞的結局。



看來與觀念變化同時要注意的觀念變化本身所出現的問題。在認識到文化產業的認識發展有上述可喜的進展時,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所出現的與之相關的有些新問題。這些新問題大多是伴隨文化產業的發展而產生的,而有的則是與我們歷史上一貫的思維相聯系。我們這里主要結合目前一些省份的文化(產業)發展綱要,看看其中出現的若干傾向性的問題。

1、面面俱到,有千篇一律之虞。這方面主要體現在從綱要的格式到語言,從口號到目標要求,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有的方面認識較為深刻,而這方面是大家的共識;有的方面認識片面狹隘,顯然又是與當前的發展趨勢相違背的。舉一個例子,在這些規劃制定者的眼中,納入其視野的只是一些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營單位,而沒有考慮到市場經濟情況的急劇、多樣化的變化情況,並且沒有為將來未知的發展預留下足夠的空間。

此外,文化產業的發展本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有些問題通過當地政府部門的努力是可以實現的,有些則不行,還必須以國際和全國的情況為前提。這也是要預留足夠發展空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這個系統工程還涉及到投融資、文化中介、文化市場方方面面,而在一些文化(產業)的發展綱要中,我們看到的主要是政府所能夠顧及到的方面,而政府顧及不到的方面顯然存在著很大漏洞。

2.貪大求全。這也是一些論證報告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的通病。文化產業具體要落實到文化企業的努力,而對一個地區、一個文化企業或一個文化企業群來說,最根本的是產業特色。美國洛杉磯地區的文化產業最著名的是電影業而不是其他,就是明證。求大求全,多頭出擊,不僅僅是軍事戰略上的大忌,同樣也是文化經濟發展戰略上的大忌。必須要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性,才能做好區域文化產業。現代國際上的文化產業集團,很多都是超級「航空母艦」,要參予和它們的競爭,必須盡最大可能地集中優勢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突出特色。若是四面出擊,必遭「十面埋伏」。以省為單位制定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建立「文化大省」,以市為單位制定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建立「文化大市」,當然也不乏要建立「文化大縣」呼聲,一時間「文化」被吵得漫天價響。所有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們一些學者和部門的浮躁傾向。

一些地方在總結本地文化產業的發展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現象之一是,甚至將本地的文化產業發展門類不全也當作一件莫大的憾事,缺了某一項就要對某一項進行「大力扶持」,非要將其「做大做強」不可。孰不知這樣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尤其是對中小規模的縣市來說,危害就更大。在此思想的指導下,產業規模小、產業鏈不長、產品檔次低、產品沒特色這些弊病,就是命定了的。

再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市縣,在制定規劃時也強調要發展本地的現代廣電傳媒產業,並且決心似乎很大。這種觀點使人聽起來彷彿有隔世之感。孰不知廣電傳媒業講求的是規模效應,而當地的廣電業還屬於單純的事業單位性質,幾乎是在沒有競爭的狀態下生存的。

過於強調人無我有,人有我全,完全忽視了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這些在報告中好看的口號和豪言壯語,在實際工作中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規劃落空的問題,還會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可見規劃對於實際發展的重要性。

3.缺乏廣泛論證。一些發展規劃是在少數學者研究和論證中產生的,沒有經過廣泛的討論和論證,而少數學者的論證本身就有偏頗,是很不完善的,所以雖經政府部門發布,但其權威性仍不是很高,在社會上和業界的影響力仍是十分有限的,其實施的可行性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些學者在論證和分析中,更多地看到的是本地的優勢,雖然在全國范圍內這些所謂的優勢是微不足道的,但放在當地的小環境下看就極容易被放大,而問題是文化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對象是全國性的乃至世界性的。

就以對本地文化資源的分析為例。對本地文化資源的分析無疑是對的,但在我們所看到的有關研究報告和文化產業規劃中所看到的都是過份強調本地的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這實際上仍是傳統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思維和修方誌中的強湊地方「八景」的做法。孰不知「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同樣是這種文化資源和條件,由於觀念和體制沒有轉變,多年來捧著金飯碗沒飯吃的情況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相互聯系的,很多是一個事物的兩面,只要我們注意把握,就會在相互的學習和促進中共同進步,使我國的文化產業健康發展。(作者系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陸』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柒』 我國當前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定位和目標是什麼

發展定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主要目標是: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多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進一步弘揚,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逐步提高;文化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文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布局更加合理;文化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更加健全,文化市場秩序更加規范,文化產業發展保障體系更加完備;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額明顯提高,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與文化產業定位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