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宣恩白柚是什麼價格
( 1 )場址:湖北恩施; ( 2 )產品:貢水白柚及白柚苗子; ( 3 )白柚價格: 1.1 元 / 斤; 最小起定量: 5000 斤; ( 4 )苗子價格: 4—6 元 / 棵;最小起定量: 100 棵; 請在網上搜索—— 湖北宣恩白柚基地 請在網上搜索—— 湖北宣恩白柚基地 請在網上搜索—— 湖北宣恩白柚基地 請在網上搜索—— 湖北宣恩白柚基地 (一)宣恩縣「貢水白柚」簡介 據貢水白柚發源地李家河鄉波羅河村老人們介紹,上世紀30年代中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賀龍、王震、、肖克、任弼時在宣恩鬧革命時都曾品嘗過白柚,均誇贊其品質好、味道美。。。 貢水白柚其葉似柑橘、花大、白色。果實大,一般都在1000克以上,果實呈倒卵圓形,矮頸狀,果形整齊;果實少核或無核;果面呈黃白色,油胞細而有光澤,,汁胞排列整齊,囊瓣整齊一致,汁胞脆嫩,易與囊衣完整分離;肉質脆嫩化渣、多汁,酸甜適度。每年的農歷9月中旬成熟,皮厚耐藏,一般可存放3個月而不失香味,被譽為「天然水果罐頭」。 貢水白柚屬酸甜型中熟柚類良種;也是一種地方優良柚類品種,,較同類品種具有皮薄肉厚,易剝皮無苦澀口感,深受大眾的喜愛。
2. 「3+ 1」農業產業模式的含義
「結合自身優勢,我們將墊江推進效益農業的方式總結為『3+1+X。」該縣農委負責人表示。
獨具墊江特色的「3+1+X」到底是什麼?它如何促進該縣農業現代化發展?
「3」:「重慶糧倉」+「重慶菜籃子」+「墊江白柚」
「『3,即要打好『重慶糧倉、『重慶菜籃子、『墊江白柚這三張墊江特色農業牌。」該縣農委負責人說。
「糧倉」,釋義為儲存糧食的倉庫,當然也可從另外一層含義去理解——盛產糧食的地區。
如何建好全市的「糧倉」,當好重慶的「菜籃子?」
墊江縣結合發揮自身農業技術與農田優勢,其中以種植水稻、玉米、小麥、高粱、油菜5大產品,實施部市級糧油作物萬畝高產創建和整鎮(周嘉鎮)推進,逐步利用集成技術,讓該縣糧油生產平衡增長。
在推進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工程建設中,該縣著重抓好糧油制種、技術研發、加工和高標准農田建設。除此之外,還把倉儲物流作為外部主要抓手,最終從種植技術研發到外部糧食運輸都達到「重慶糧倉」要求的標准。
在蔬菜種植方面,墊江縣放棄了以往的傳統營運模式,積極引進加工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以榨菜為例,引進了涪陵榨菜集團入駐該縣坪山鎮建設加工廠,對榨菜進行深加工。
據了解,墊江縣去年完成糧食種植103萬畝、油料種植12.9萬畝,實現糧食、油料產量39.03萬噸、1.71萬噸,分別同比增長2.7%、8.7%。同時以圍繞「重慶菜籃子」基地縣建設目標,完成蔬菜種植30萬畝,增長19.76%;產量60萬噸,增長12.57%。
除此之外,墊江縣還將白柚產業作為推進效益農業的一大優勢品牌進行打造。
墊江白柚距今有170多年的栽培史,以果大色艷,汁多味濃,脆嫩化渣,甜酸適度,品質上乘聞名全國。但由於自花結實率低、生長勢極強、枝條直立性強、易徒長等原因,導致結果遲、產量低。
在過去的種植中,墊江白柚一直按照傳統方式種植,沒有對品種進行改良,再加上外界各品種柚子沖擊,導致品牌衰落。
如今,墊江縣如何圍繞白柚進行品牌重塑?
首先,建設一條柚子觀光產業帶,結合旅遊進行推廣;其次,通過舉辦白柚節,吸引人群進行品牌傳播;第三,管護好現有果樹,打造白柚標准化果園,通過嫁接柚樹、標准化栽植等方式,提升白柚產量與質量;最後以「加工果」、「禮品柚」等方式,提升產品附加值,塑造產品檔次。
2012年,墊江縣圍繞白柚品牌建設目標,大力推行標准化生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縣實現水果種植面積16.17萬畝,產量8.35萬噸,其中柑橘種植12.85萬畝,產量5.59萬噸;在黃沙鄉建設白柚精品園5000畝;在白家、永平鎮新建柑橘標准園2000畝;在包家鎮撫育管理1000畝柑橘幼齡果園;改造白家老果園2000畝,在杠家高換墊江白柚1373畝、46712株。
另外,利用柚子開發出來的「金柚紅」等系列酒也是該縣重點打造的品牌之一。它以技術研發及網路交易市場開拓為主要抓手,正逐步走向全重慶乃至全國。
「1」:鄉村旅遊,興一處產業,富一方百姓
鄉村旅遊作為旅遊產業的一個新領域,已經顯示出無限生機。旅遊經濟的附加值改變了農村單一的經濟結構,達到了興一處旅遊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城郊休閑示範區主要依託大、中城市,是環城遊憩帶的重要組成,定位為城市居民休閑的「後花園」。作為城鄉二元結構的重慶,鄉村旅遊資源豐富。特別是去年全市將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指導農村工作的主要思路,為鄉村旅遊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於墊江縣距離重慶主城近,且農業態勢發展強,已然具備發展城郊鄉村旅遊的潛力。
為此,墊江縣找准源頭,具體措施採取了「三帶五點」建設。
「三帶」,即打造明月山牡丹花景觀帶——貫通桂溪鎮至太平鎮道路,每年新栽1000畝牡丹,修建明月山天寶寨沿線登山步道,建設休閑度假村2個、牡丹人家4家;玉鼎山公園休閑步道帶——十里桂花長廊建設,制定玉鼎山公園規劃,修建玉鼎山公園登山步道;寶鼎山公園觀光帶——主要修建森林防火通道。
「五點」,即建設高安鎮金橋村荷花觀光點——規劃建設2.5公里產業大道,建設便道、環道、管道,建設觀景亭、農家樂、停車場,新栽植荷花2300畝(達到3000畝);長龍鄉長久村垂釣點——建設420畝精養魚池,栽植苗木300畝,建設新村1個30戶以上,修建道路1.5公里;黃沙鄉經濟林採摘點——管護好現有的果樹,嫁接白柚500畝;曹回鎮徐白村白芍觀光點——硬化道路2公里,沿路新栽1000畝白芍,建設千畝精品魚池,建設新村1個50戶以上;永安鎮三河口村水上體驗點——制定規劃,修橋1座,建設人行便道10公里。
如今的墊江縣通過具體落實鄉村旅遊,完善城郊休閑示範區,為該縣的各個鎮與村打開了一條「康莊大道」,為推動特色效益農業找到了新的門路。
「X」:為效益農業注入「X」元素
新民鎮位居渝巫路沿線,距墊江縣城10公里,該鎮近年來圍繞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區、設施蔬菜
3. 貢水白柚的栽培要點
選擇枳或酸柚作砧木培育壯苗;合理密植,畝栽60~80株為宜;採取深槽大穴抬高定植;重施基肥,適時追肥;以農家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注重樹冠培養,合理整形修剪,少疏輕剪,去強(強旺枝和徒長枝)留弱;嚴防病蟲為害。
本品種可以作為恩施州柚類產業化基地建設的主栽品種。
一.波爾多液。波爾多液是用硫酸銅與石灰乳配製而成的天藍色葯液,是一種保護劑,可以防止病菌侵入植物體內。本品屬低毒農葯,對人畜基本無毒。可用來防治白柚炭疽病、瘡痂病、樹脂病等病害。它的濃度有0.3%、0.5%、1%等,可通過硫酸銅的用量來調節。根據硫酸銅與生石灰的比例,分為石灰半量式、石灰等量式、石灰過量式(石灰用量超過硫酸銅兩倍以上)幾種。
配製波爾多液時,如配0.5%石灰倍量式,即用硫酸銅0.5份,生石灰1份,水100份(0.5:1:100)。分別用少量的水消化石灰和少量的熱水溶解硫酸銅,然後加入全量水的一半,製成硫酸銅液和石灰乳,分別盛於桶或缸內,待兩種液體的溫度相等且不高於室溫時,將兩種液體同時徐徐注入三個容器內,邊注入邊攪拌即成。此法配製的葯液呈天藍色,具有粘性,質量好,防病效果好。
配製和使用時的注意事項:①應選擇白色塊狀的生石灰,鮮藍色結晶的硫酸銅。已風化的消石灰及含雜質多的硫酸銅不宜用。②硫酸銅和石灰乳劑混和時,溫度不能超過室溫,否則易引起沉澱,影響質量。③配製時不能金屬容器,噴霧器具施葯後要及時洗凈,以免腐蝕。④應避免在陰濕天氣或露水未乾前施葯;噴葯後,必須間隔20天才能使用石硫合劑;如再用波爾多液,也得間隔7-10天,否則會引起葯害。⑤波爾多液不能與肥皂、松脂合劑、石硫合劑、油類乳劑以及敵百蟲等農葯混合使用。⑥使用波爾多液後,易誘發蟎類,應加強對蟎類的檢查與防治。
二.石硫合劑。石硫合劑是一種殺菌殺蟎劑,是用生石灰和硫黃粉為原料和水熬制而成的紅棕色透明液體,有臭雞蛋味,呈強鹼性。本劑對人畜低毒,白柚不易產生葯害。常用於防治白柚炭疽病、瘡痂病、煤煙病及各種蟎類、蚧類。使用濃度防病為0.3-0.5波美度,防治蟎類為0.5(春、夏季)-1.5(冬季)波美度。
配製時用生石灰1份,硫磺粉2份,水10份。先把水放入鍋內煮至50℃左右,將生石灰放進熱水中攪拌,液化後取出一些石灰水將硫磺粉調成糊狀。當石灰水即將煮開時把硫磺糊倒入,邊倒邊拌,全部倒完後標定水面高度,再加熱煮沸,不斷攪拌,並隨時用熱水補足蒸發水量。熬制40-60分鍾,葯液呈紅棕色即成。停火後經過濾得到原液,冷卻後用波美比重計測定其濃度,一般在22-28波美度。原液可裝在瓶或缸內待用,做好度數標志。使用時可按需要濃度對水稀釋,公式為:每千克原液加水千克數=[原液波美度數/使用液波美度數]-1。
配製和使用時注意事項:①要熬制高質量的石硫合劑,關鍵是選用色白質輕的塊狀生石狀,含雜質多或已風化的石灰不宜使用;硫磺粉細度要求通過孔徑0.44毫米(40號篩目);火力要大。②原液貯藏時須密閉,不受日曬。同時可以在液面上加一層礦物油(如煤油),使其與空氣隔絕。稀釋液應隨配隨用。③石硫合劑對金屬腐蝕性強,熬制和盛裝均不能用銅、鋁器具,噴霧器具用完後要及時清洗。④本葯劑呈強鹼性,不能與松脂合劑、肥皂、銅、貢制劑或波爾多液及大多數忌鹼性農葯品種混用。白柚使用波爾多液20天才能噴布石硫合劑;而使用石硫合劑7-10天後才能噴波爾多液。噴過機油乳劑要隔15天、松脂合劑要隔20天,才能噴布石硫合劑。⑤氣溫高於32℃或低於4℃時,不得在白柚上噴施石硫合劑。高溫施用果實易引起日灼病,低溫施用會加劇凍害的發生。
三.松脂合劑。松脂合劑亦稱松鹼合劑,是由松香和鹼(碳酸鈉)熬制而成的黑褐色松香皂液。本品具有特異的刺激性臭味,呈強鹼性,對害蟲具有強烈的觸殺作用,粘著性和滲透性都很強,尤其對於介殼蟲的蠟質有強烈的腐蝕破壞作用,同時對蟎類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冬季使用加水稀釋10-12倍,夏季使用20-30倍。
配製時用松脂3份,鹼(碳酸鈉)2份,水10份。先將清水放入鍋中燒開,加入純鹼,待其完全溶化後,將松香粉慢慢地放鍋內。邊加邊攪拌,火力要猛,並隨時用熱水補足蒸發損失的水分。煮半小時左右,葯液呈暗赤褐色時,即應停火,濾去雜質即得原液。使用時按所需要的倍數對水即可。
配製和使用時注意事項:①松脂要選用棕褐色的老松脂,或黃色硬而脆的松脂;水一定要用河水、湖水。②煮的鍋要比葯劑容積大1/4以上,以免煮沸出溢出;或將溢出時,可加少量冷水。③不能在白柚幼芽期、花期,樹勢衰弱和乾旱時使用,夏季氣溫在30℃以上或雨後空氣潮濕時亦不宜施用,以免發生葯害。④不能與有機磷農葯、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等混用。噴施松脂合劑後,要20天以上才能噴波爾多液或石硫合劑。
4. 古代什麼時候的白柚碗是分量很輕的
宋朝磁州窯
白如雪、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
磁州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專藝的珍品,中屬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漢族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
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的觀台鎮與峰峰礦區的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開創了漢族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5. 麻煩能人給我一些介紹國內外農業生態園現狀的文字~多多益善哦~
要:發展觀光農業是「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許多觀光農業生態園因為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造成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生態示範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文章提出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時應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顧的原則,結合實例探討了具體規劃方案,將生態園建成一個「生態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旅遊園」、「綠色食品生產園」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最終實現生態園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觀光農業;生態園;生態農業;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S1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2175(2005)03-0439-04
在「綠色」和「生態」概念日漸普及、農業和旅遊業產業地位不斷提升的今天,走觀光農業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為「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觀光農業是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旅遊[1]。進入21世紀,觀光農業將是重要的娛樂產業,農業觀光園作為觀光農業的主體必將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觀光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事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2]。但是在一些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許多項目由於盲目開發或規劃不當而慘淡經營。本文就如何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進行規劃和設計方面的探討,以期對觀光農業生態園的設計和建設提供方法上的參考。
1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及發展存在問題
1.1 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
觀光農業生態園建園主要目標是進行生態示範,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功能。但一些生態園的設計並沒有結合其建園主要目標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掘現代生態園豐富的資源內涵,因而造成園內功能分區不明確、旅遊路線設計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資源。另外,以旅遊度假為主題的觀光農業生態園受本身規劃設計影響,客源渠道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到較遠城市的外地遊客。再者,園區提倡採用自然生態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園內管理人員文化素質低,生態知識貧乏,致使服務質量較差,管理比較混亂。
1.2 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不強
生態園開發既以觀光農業為核心,就需要整體定位和科學思考,需要加大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使農業和旅遊開發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現在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只是憑籍溫暖的氣候及特色風情,大建別墅和娛樂場所,開發大規模度假村而偏離生態農業旅遊主題。如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農業生產和布局單一,沒有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遊」特色和「綠色產業」優勢,導致觀光性不強;在開發旅遊產品時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培植精品」的觀念,缺乏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所以整個生態園形象不明顯,品牌不突出,沒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終導致旅遊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難以深度開發。因此,在制定規劃和投入資金時應突出主題、把握方向,避免偏離「農業旅遊」的主題,失去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和優勢。
1.3 生態示範作用不強
觀光農業生態園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以生態農業作為農業觀光的基礎,體現「整體、循環、協調、再生」原則和「生態文化」內涵。有些生態園開發只以觀光農業為幌子,單純追求營利,沒有採用生態農業的模式來設計和生產,生產的無公害產品也是以高投入換來高產出,沒有完全遵循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這種缺乏文化內涵的生態園經濟,其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將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難起到相應的生態農業示範作用,同時也不具備通過有機農業來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能力,很難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1.4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
生態旅遊,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觀光旅遊,它更是一種注重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光農業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科普旅遊[3]。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白,這一空白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觀光農業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旅遊科普就理所當然成了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發展的新方向。大多數生態園都沒有設立專門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環保教育宣傳基地,無法為當地大中專院校提供課外實習基地和小學環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導游素質較低,所以生態園很難發揮相應的教育功能,對周邊地區推廣和示範現代農業技術的效用性不強,無法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2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原則和總體思路
2.1 規劃原則和指導思想
2.1.1 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4]。另外,生態園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遊精品,服務社會。
2.1.2 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基於觀光農業生態園缺乏拳頭產品,難以深度開發的現狀,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遊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採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2.1.3 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採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2.2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目標
通過科學規劃設計,現代化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應該是一個具備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旅遊園、有機農業綠色園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從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統一。
2.2.1 生態農業示範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設計採用多種生態農業模式進行布局,目的是通過生態學原理,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生產力,獲得更多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實現可持續的生態農業,並對邊緣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進行示範,體現生態旅遊特色。
2.2.2 觀光農業旅遊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將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田園景觀、當地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體現自然生態美的基礎上,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遊產品,以供遊客進行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形成具有特色的「觀光農業旅遊園」。
2.2.3 綠色食品生產園
在「綠色消費」已成為世界總體消費的大趨勢下,生態園的規劃應進一步加強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區的規劃,以有機栽培模式採用潔凈生產方式生產有機農產品,並注意將有機農產品向有機食品轉化,形成品牌。
2.2.4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
通過在園區內建設農業博物館、展示廳等,對廣大遊客和中小學生開展環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時應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及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把園區規劃成農業技術交流中心和培訓基地以及大專院校學生實習基地,體現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科普功能,進一步營造旅遊產品的精品形象。
3 生態園整體規劃方案
3.1 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以惠東永記生態園為例,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3.1.1 生態農業示範區
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記生態園的新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5,6];果園生態區採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7];魚塘生態區設計採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8]。這些生態農業類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採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範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遊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後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遊」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範」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精品和主導產品。
3.1.2 觀光旅遊區域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休閑熱已成為市民的追求與渴望。生態園新設計著重把農業、生態和旅遊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貼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吸引周邊城市遊客在周末及節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旅遊收益。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遊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3.1.3 科普教育功能區
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旅遊科普是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統一產物。旅遊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1]。它的引入將解決目前困擾我國現代觀光農業和科普事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緩解我國農業科普客體過多的沉重壓力,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旅遊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9]、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採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3.2 生態園中其他規劃
3.2.1 園路規劃
依照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並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採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幹道寬約5 m,用於電車通道和遊人集散;次幹道連接到各建築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2~2 m。
3.2.2 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3.2.3 園區綠化設計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築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採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幹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助性場所(餐廳、科普館等等)周圍綠化則採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80%,落葉樹佔20%~30%,保證園內四季常青。總之,全園內植物布局目的,既達到各景區農業作物與綠化植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綠化植物與農作物爭奪外界自然條件等)。
4 小結
「農業生態示範園」以生態學原理作指導,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使農林牧漁各業科學組合,各種模式物盡其用。最終達到充分利用太陽能,充分利用和保護土壤、水源和生物等農業資源的目標,為生態園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將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綠色食品生產園」建設採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有機農業栽培方式,主要進行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可作為生態園的拳頭產品,突破國際「綠色壁壘」,打開廣闊的國際市場進行出口創匯,將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觀光農業旅遊園」和「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建設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設各種旅遊配套設施,大力發展旅遊科普,必將產生前所未有的社會效益。三個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生態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為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探討方向[10]。
隨著農業技術進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這種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模式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它堅持多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將第一、三產業有機結合使現有農業發揮多種功能;同時園區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也為生態農業走上產業化,即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進行了模式上的探討;最後,這一生態園的構建模式也會對周邊地區生態農業的建設提供示範作用,為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農業生態園 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我國農業生態園規劃及發展存在問題
一、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
觀光農業生態園建園主要目標是進行生態示範,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功能。但一些生態園的設計並沒有結合其建園主要目標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掘現代生態園豐富的資源內涵,因而造成園內功能分區不明確、旅遊路線設計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資源。另外,以旅遊度假為主題的觀光農業生態園受本身規劃設計影響,客源渠道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到較遠城市的外地遊客。再者,園區提倡採用自然生態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園內管理人員文化素質低,生態知識貧乏,致使服務質量較差,管理比較混亂。
二、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不強
生態園開發既以觀光農業為核心,就需要整體定位和科學思考,需要加大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使農業和旅遊開發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現在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只是憑籍溫暖的氣候及特色風情,大建別墅和娛樂場所,開發大規模度假村而偏離生態農業旅遊主題。如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農業生產和布局單一,沒有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遊」特色和「綠色產業」優勢,導致觀光性不強;在開發旅遊產品時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培植精品」的觀念,缺乏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所以整個生態園形象不明顯,品牌不突出,沒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終導致旅遊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難以深度開發。因此,在制定規劃和投入資金時應突出主題、把握方向,避免偏離「農業旅遊」的主題,失去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和優勢。
三、生態示範作用不強
觀光農業生態園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以生態農業作為農業觀光的基礎,體現「整體、循環、協調、再生」原則和「生態文化」內涵。有些生態園開發只以觀光農業為幌子,單純追求營利,沒有採用生態農業的模式來設計和生產,生產的無公害產品也是以高投入換來高產出,沒有完全遵循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這種缺乏文化內涵的生態園經濟,其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將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難起到相應的生態農業示範作用,同時也不具備通過有機農業來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能力,很難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四、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
生態旅遊,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觀光旅遊,它更是一種注重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光農業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科普旅遊。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白,這一空白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觀光農業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旅遊科普就理所當然成了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發展的新方向。大多數生態園都沒有設立專門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環保教育宣傳基地,無法為當地大中專院校提供課外實習基地和小學環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導游素質較低,所以生態園很難發揮相應的教育功能,對周邊地區推廣和示範現代農業技術的效用性不強,無法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6. 墊江白柚的栽培技術
在謝花後,用0.5%尿素作葉面噴施,或噴施濃度為10~30毫克/千克(即30ppm)的2,4-D液保果,以減少異常生理落果,提高產量。該品種品質較優,耐貯運,較豐產,但皮太厚,可以作為配套品種發展。
一、果園建設選擇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沙壤土、壤土建園栽植,對土層達不到80厘米深的土壤,要放炮加深土層,同時施足底肥,大苗定植,畝栽25株,配置沙田柚等授粉樹。 1、深翻熟化一般在9-10月或次年3月,採取壕溝式、環狀式和爆破式三種方式深翻熟化土壤,深度60-80厘米,深翻結合壓埋綠肥、稿稈、土雜肥等有機肥5000公斤/畝。
2、中耕除草果園一年應中耕3-4次,保持果園土壤疏鬆無雜草,中耕深度20厘米左右。
3、間作去雜果園內嚴禁種植玉米、小麥等高稈藤蔓作物,提倡種植豆類、花生、海椒等蔬經作物,砍掉園內的竹子,雜樹等。 墊江白柚屬於高大常綠喬木,樹大根深,需肥需水量大,農民稱之為「富貴樹」,必須大水大肥,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
1、幼樹施肥每年施肥4-6次,著重在各次抽生新梢的時期施肥,特別是2-3月促春梢,7-8月促秋梢,每次每株施人畜糞25-50公斤,尿素0.5公斤(或氫銨1-1.5公斤),施肥方法採用挖環狀溝、條狀溝。
2、結果樹施肥每年應施好四次肥,施肥方法採用放射狀溝和條狀溝。
(1)花期肥,一般在2月下旬—3月上旬,以速效性化肥為主,配合人畜糞施用。施肥量:人畜糞100-150公斤/株,尿素1.0-2.5公斤/株(或氫銨2.5-7.5公斤/株),過磷酸鈣1-2公斤/株,佔全年30%左右。(2)穩果肥:5-6月花謝後,多採用葉面施肥,可噴0.3%磷酸二氫鉀銨+0.3%尿素,每7天一次,共2-3次,佔全年的5%左右。(3)壯果肥:7-8月上旬,以速效磷、鉀肥配合有機肥施用,施肥量人畜糞100-150公斤/株,過磷酸鈣2.0-3.0公斤/株,鉀肥1.5-2.5公斤/株,佔全年40%左右。(4)采後肥:10月下旬—12月上旬,以土雜肥、人畜糞、油餅等有機肥為主,施肥量:人畜糞100-150公斤/株,油餅2.5-5.0公斤/株,土雜50-100公斤,佔全年的25%左右。 應重點防治好「三病三蟲」。
1、腳腐病、流膠病要求在發病初期進行,並防治好天牛。用刀子刮除病死部分(腐爛、流膠部分),並劃「#」字型小刻,用65%的代森鋅100倍塗病部2-3次,間隔7-10天(刮後再塗),並注意用無病土更換病土)。
2、炭疽病於發病初期用65%的代森鋅400-500倍或甲基托布津800倍防治2-3次。
3、紅、黃蜘蛛:在墊江一年發生約18-20代,以春季3-6月和秋季6-9月危害重,應於3月上旬或5月下旬用5%尼索朗1500-2000倍,41%的金霸蟎1500-2000倍,20%速蟎酮3000-5000倍(任選其一)防治2次,間隔7-10天。
2、矢尖蚧:在墊江一年發生3代,以5月上旬、7月中旬和9月下旬防治一齡若蟲為最佳防治時期,防治葯劑:40%速撲殺2000-3000倍,40%樂斯苯1000-1500倍,95%的機油乳劑100倍等(任選其一)防治2-3次,間隔7-10天。 1、整形:幼樹採取撐、拉、吊枝的方式,結合疏密弱枝,直立旺長枝等方法;成年樹採取開「天窗」的方法。
2、修剪:採取大枝修剪,疏密弱大枝的粗放修剪方法,修剪時上部重,下部輕,四方重,內膛輕,應保護好內膛及下圍無葉結果枝,同時,剪除病蟲枝、乾枯枝、交叉枝、徒長枝等。 1、促花以增施有機肥,防治病蟲害,拉枝整形等作為綜合措施,促進白柚早開花,早結果。
2、保果一是採用人工異花授粉,提高座果率,增加產量保證品質;二是按10:1的比例配栽(或高換)授粉樹,也可每株樹上高換1-2枝授粉枝,授粉品種可選沙田柚、琯溪蜜柚、梁山柚、徐家白柚等良種柚,一定不要選酸柚、紅心柚等其它雜柚;三是在謝花後、第一次和第二次生理落果期,用0.3%磷酸二氫鉀銨+0.3%尿素,各噴1-2次,間隔7-10天。
3、提高品質一是采前控水,提高糖分;二是杜絕惡性早采,提倡完熟采果。
7. 王寨鄉的特色產業發展
王寨鄉充分利用海拔低、熱量足(平均海拔580米,年平均氣溫-20°C)適宜果樹生長且地處遵義市、銅仁地區交界處和毗鄰烏江幹流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水果產業,效益突村民陳啟貴、秦義良、宋定德等利用房前屋後和田邊土角零星閑散土地種植水果,賞食共顯。
一是品種實現多樣化。全鄉新發展果園5000餘畝,主要品種有柚子、柑橘、梨等,且因品質優良、色澤純正、口感獨特、營養豐富等特點獲農業部優質果品稱號,全部分布在全鄉四村一社區沿河低熱地帶,目前有1000畝果園產品上市,每年為果農創收5000000元。
二是種植模式效益化。新民村果農田正寬、羅興啟、冉虎等利用土地流轉,集中承包土地各自創辦100畝果園基地,規模種植效益明顯;官塘村享,既美化了庭院,又從中得到實惠。目前,果農田正寬創辦的100餘畝果園僅梨、桃、柚等水果,年收入就達5萬余元以上;秦義良種植柚子畝產每年創收就達1萬元左右;羅興啟70畝柑橘,每畝年收入也在8000元以上。
三是市場銷售科學化。鄉黨政班子積極暢通銷售渠道,積極幫助果農出點子,想辦法,收獲季節,除積極引進外來客商外,引導果農合理制定銷售計劃,將不利於儲藏的水果就地銷售,盡量減少損失;幫助果農將耐儲藏水果盡可能外銷,力爭創收。既解決了儲藏保鮮技術難的問題,又最大限度幫助果農增收。
四是規劃布局合理化。結合鄉的實際,把水果種植區域規劃到了新民村龍旋坳至土璜村黃家壩、官塘至合朋、王寨至蜂岩、高壩至長壩地勢低平、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線,力戒「路邊花」,強調示範性,逐步形成從北到南貫穿全鄉的優質水果產業帶。同時,為解決果農管理技術不足,品質產量不高的實際,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課件和聘請農技專家授課等形式加強技術培訓,積極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受到群眾歡迎,在全鄉范圍形成大種水果的熱潮,正逐步發展成為全鄉農民增收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8. 斑竹園鎮的產業發展
斑竹園鎮以水韻新城、花香果居、北部商城功能區建設為主,致力於提高居民收入,實現內產業容銳變。全鎮現有企業233個,鎮域范圍內有成都達利食品有限公司、金佰利包裝等規模企業19家,三產服務業456家。斑竹園鎮處於北部商城的核心區,大型項目:海寧皮革城、申蓉汽車城、北新國際機電總部和物聯港、北歐知識城、中丹商學院、西部醫葯貿易中心、諾貝爾公園及濕地公園、世紀新國際商業中心、海寧皮革城、鶩商商務總部。斑竹園鎮是名優特色、地理標志產品「新都柚」主產區。作為全區首個通過國家綠色認證的農產品,「新都柚」連續四次榮獲全國柚類評比「金杯獎」、農業博覽會「國家銀獎」和「四川名牌產品」稱號。全鎮種植新都柚5000餘畝,畝產值9000—12000元。近年來,利用「新都柚」的品牌效益,打造了集現代都市農業與田園休閑觀光為一體的「花香果居」旅遊景區,2012年9月,「花香果居」被評選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通過一三產業良性互動,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在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有效的促進了農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