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當前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重視產業發展的數量,不重視質量。但這也是產業發展必然的過程。產能擴張以專頂替進屬口並考慮大量出口,一旦國內需求或者特別是國際市場出現問題就會受到重大影響。
二是產業鏈發展不成熟。上下游不配套,資源、能源控制力不夠,國際競爭力弱。
三是產業經理人、產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四是政策指導不深入,不夠全面。
2.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
高新技術產業的集抄約程度襲明顯不足,具體體現在高新區單位土地的產出率低下,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低,高新技術企業的利潤率低且呈現下降趨勢,導致優惠政策過度,空間擴張太快,促使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競爭力不強。
產業結構高度趨同,比較優勢不明顯。在發展初期,許多高新區在爭相發展一般性高技術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項目時,片面追求結構的高度化而忽視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由於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部企業之間沒能形成「優勢互補、良性競爭」機制,加之園區提供的過度優惠政策,導致園區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強,出現「貿而不工、科而不研、研而不果」的怪現象,導致園區內部高新技術企業未能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主要精力用於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上,進行低層次的、重復性的經營競爭,缺乏現代技術內涵。
3. 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四大問題:
1、文化市場中政府的行政干預較多。
2、文化產業成為政績工程,重數量不重質量。
3、文化產業創新元素不夠豐富,內容和形式單一。
4、高素質人才十分缺乏、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
4. 我國現代物流發展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
我國物流業發展面臨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不匹配:
1、物流基礎設施與現代物流發展不匹配。基礎設施不能滿足物流業發展需求。比如,高速公路的使用成本偏高,不僅增加了社會物流成本,還導致違規超載、繞道而行等現象時有發生,物流效率降低。
又如,城市周邊倉庫、貨場供給不足,導致租金不斷提高,增加了物流成本,倉儲成本占整個物流成本達到35%左右。
2、社會管理模式與物流發展不匹配。城市管理與物流發展不協調。「物流圍城」現象和「最後1公里」問題突出。在城市規劃方面,物流運行規范和標准化建設滯後,導致物流不暢。城市物流規劃與城外物流基礎設施之間不銜接,進城的貨物需要在多個批發市場中轉、物流環節被人為地加長。
3、稅收征管模式與物流發展不匹配。營業稅稅制與一體化的現代物流運行模式不適應。現代物流強調運輸、配送、倉儲、流通加工等環節一體化運作,客觀上需要統一納稅、一站式服務。
但從現行的營業稅政策來看,運輸環節按照交通運輸業征稅標准執行3%稅率,倉儲和其他環節按照服務業標准執行5%稅率。各環節分開獨立核算,執行不同的抵扣政策,且分包一次就要開一次票、納一次稅,物流業的一體化運作受到阻礙。營業稅改增值稅又出現不可抵扣問題,導致物流業實際稅負增加。
4、企業競爭理念與物流發展不匹配。一些企業認為降低物流成本就是要降低物流服務價格,最終導致整個產業鏈物流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4)產業發展存在問題擴展閱讀:
這四個「不匹配」已成為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瓶頸。要充分發揮物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按照物流業的產業特點和物流企業一體化、社會化、網路化、規模化的發展要求,切實打破上述物流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
而在具體政策層面上,則要立足於物流運行一體化建設,宏觀方面要突破來自部門分割和地區分割的體制制約,微觀方面則要引導企業強化供應鏈模式應用,促使競爭理念由「單純的競爭」向基於供應鏈的「競爭+合作」轉型。
5. 石墨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石墨設備是一種重要的化工設備,在氯鹼工業、磷酸與氟化工工業中應用越來越多,在防腐行業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用於防腐行業具有優良的耐腐蝕性能,對於一切濃度的鹽酸、磷酸與氫氟酸包括含氟介質都有優良的耐蝕性,應用溫度最高位350℃-400℃,耐一定的高溫,如果添加適量的有機硅樹脂浸漬石墨,則可耐至350℃,有優異的熱傳導性能。
6. 成渝經濟區產業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一)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產業結構定位和發展方向不相適應
成渝經濟區有許多可以互補的優勢資源,近幾年來川渝兩省市也積極採取了諸多的措施和行動促進雙方資源的整合互補,但由於兩省市行政區劃的分割,自身相對狹隘的利益導致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夠,產業結構的定位和發展方向趨於雷同,與自身資源不太適應。
比如在汽車製造業領域,重慶直轄後,汽車、摩托車工業快速發展,具備了形成西南汽車、摩托車工業生產基地的良好條件,而四川的汽車製造業幾近消失。若有了良好的市場協作,重慶可以整車生產為主導,而四川則可以在零部件生產上與重慶搞好配套,形成汽車摩托車生產的良好協作鏈條。可四川卻沒有著眼於汽車零部件生產配套企業,而是引來豐田和一汽;據調查,重慶長安集團目前幾百家配套企業一半來自重慶本地,另一半則來自江浙,幾乎沒有四川的企業。
(二)區域間資源配置有待調整,經濟發展活力不足
資源要素向何處流動,怎麼組合,一般均受經濟利益支配。成渝經濟區在資源上佔有很大的絕對優勢,但受到經濟利益的支配,區域配置不夠合理,從而導致區域經濟發展活力不足。就人力資源配置來講,由於各種區域政策、環境等的影響,高端人才絕大多數選擇了四川地區,從而促進了四川高新技術產業的飛速發展,而重慶有自然地理環境以及政策的差異,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抑制了地區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發展。
(三)各種要素市場的發展還有差距
成渝經濟區在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技術交易市場等方面發展還存在差距。如,上市公司數量,四川在西部地區名列首位;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性、用工的工種限制上以及高技術人才等方面存在差距;同時技術市場交易總量差異也很明顯。
(四)一些重點行業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
各行業內的企業規模和布局直接影響著區域大市場的形成,特別是一些重點行業企業的規模、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區域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形成發展和壯大。如,作為成渝經濟區重點發展的汽車、摩托車及零部件產業,在企業的規模上絕大多數屬於中小企業,而且在產業布局上趨於分散,川渝兩省市都在競相發展汽車、摩托車研發配套企業,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產業集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汽摩及零部件生產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形成與整合。
(五)政府對市場體系建設關注不夠
成渝經濟區內部分地市(區縣)政府對市場體系建設的認識不足,關注不夠,支持力度小,也制約了本地區市場體系的建立和健全。由於成渝經濟區內的主要地區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對於工業和農業等實體經濟發展比較重視,將較大比例的資源配置到工農業領域,而對於服務型經濟的發展還沒有足夠的意識,存在比較嚴重的「重工輕商」和「重農輕商」的問題。
7. 我國產業結構總體上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我國當前總體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有:
1.三個產業間的比例關系失衡,第三產業所佔比例偏低。 第一產業比重偏高,高於同等收入水平國家;第二產業比重明顯偏高,不僅高於同等收入水平國家,而且高於工業發達國家;
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大大低於同等收入國家和發達國家。
2.第一產業效率仍然很低。自動化程度低,基礎不穩定,生產方式落後,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抗災能力下降,耕地面積大量減少,糧食生產仍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城鎮化發展速度緩慢。
3.受傳統因素和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我國第二產業結構失衡的現象依然沒有改觀
: 高能耗、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業務對我國經濟進一步快速發展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 基礎產業成瓶頸,製造業比重偏高,輕紡工業生產嚴重過剩,加工業小規模低水平重復建設,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不相稱。
4.第三產業全面落後的狀況依然沒有明顯改觀。從產業角度看第二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一直較高,經濟發展主要靠第二產業在拉動。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有較大的增長,但是,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對經濟的增長的貢獻率沒有保持上升態勢,尤其在2007—2008
年之間,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說明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後。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我國尚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為主。如郵電、通訊)和新興第三產業(如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科技等)自然發育不足。
8.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哪些問題和不足
前瞻網摘要: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影響,轉型升級逐漸成為當前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的主題。對於企業而言,產業鏈延伸與整合將是應對當前形勢,實現成功轉型升級的一大方
我國是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第一大國,但是行業規模與實力並不成正比。從國際產業價值鏈分工來看,我國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的中低端,且以生產組裝為主。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長期存在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發展受制於人等問題。在我國國民經濟經濟調結構、轉方式,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尤其艱巨。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資料顯示,受全球產業調整及部分主要行業衰退的負面影響,今年三季度以來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在增加值、銷售產值、出口、投資等關鍵指標方面均呈現小幅波動和不斷下調的情形,未能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此外,成本的壓力與盈利水平的降低也是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2013年1-8月,全行業實現利潤1914億元,增長25.0%;全行業實現利潤率3.3%,低於去年年底0.8個百分點,低於工業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企業經營成本方面,1-8月全行業主營業務成本51684億元,增長10.2%,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9.7元,高出工業平均水平近4元。
預計2013年第四季度,在歐美經濟持續低迷的形勢下,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同比增速還將下調至11%左右。
二、電子信息製造企業轉型的方向:產業鏈延伸
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新特點將倒逼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褪去「世界工廠」的外衣,我國勞動力以及土地等要素優勢加速消失,產業轉移出現新態勢。一方面,我國傳統代工製造業逐漸向要素更加廉價的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轉移,另一方面,國內東部發達地區的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
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發展模式會轉變。對於企業而言,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認為,產業鏈延伸與整合將是應對當前形勢,實現成功轉型升級的一大方向,具體來看,主要縱向內涵式延伸、橫向外延式延伸兩種模式。
縱向延伸:從縱向上來看,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產業鏈主要由五個環節構成:研發設計廠商、材料零部件供應商、信息設備製造商、營銷商和消費者。企業在發展本行業的基礎上開發上下游工業,通過產業鏈的深化提高附加值。目前,國內很多彩電企業都加快向模組、面板、晶元、操作系統等領域的延伸和拓展,這些都將成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橫向延伸:簡單地說,橫向延伸就是實現多元化發展,在現有生產過程和產品基礎上向以外其他產業延伸。海爾是我國電子信息製造企業多元化戰略成功的典型。集團從一個生產冰箱的小企業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並出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具有高美譽度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這與企業所制定的多元化戰略是密不可分的。
未來幾年是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產業和企業發展又處在一個新階段的關口。能否成功轉型,實現產業升級,將決定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的長遠發展及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