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產業化的發展
1.農村經濟總量穩步增長。初步測算,全市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5%。其中:農業增6.7%、林業增1.6%、牧業增1.7、漁業增4.0%,服務業增4.0%。
2.糧油實現恢復性增產。2008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4.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4萬公頃,增長0.7%;油料作物面積1.0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0.2%。由於這一年氣候較好,雨水充足,病蟲害較少,糧油產量增長較快。全年糧食產量228.3萬噸,比上年增加13.7萬噸,增長6.4%,其中稻穀產量68.8萬噸,增長18.7%,玉米產量60.5萬噸,增長6.4%,紅苕產量35.1萬噸,減少5.8萬噸,下降14.2%;油料產量20.0萬噸,增加3.1萬噸,增長18.2%。
3.農村經濟結構繼續優化。隨著各級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增咋加,加上政策、市場的共同拉動,2008年全市農村經濟結構繼續優化,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由上年的58.6%上升為61.1%,提高2.5個百分點,農業佔31.9%、林業佔1.3%、漁業佔4.5%、服務業佔1.2%。
4.畜牧業發展較快。以省政府將列為「全省丘區發展現代畜牧業試點市」為契機,不斷擴大「六方合作+保險」機制覆蓋面,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業主和企業的養殖積極性,使全市畜牧業生產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初步統計2008年全市出欄生豬652.2萬頭,比上年增長5.2%;山羊322.1萬只,比上年增長2.8%;小家禽4131.8萬只,比上年增長4.3%。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63.7萬噸、10.3萬噸和1.1萬噸,比上年分別增長4.6%、4.4% 和65.3%。與此同時,生豬生產後勁增強,年末全市能繁母豬存欄量達到42.0萬頭,比上年增長2.0%,仔豬存欄達到80.8萬頭,比上年增長1.8%。
5.農民收入創歷史新高。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2008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41元,比上年增加595元,增長15.5%,收入水平和增加額均創歷史新高。其中,農民人均工資性純收入增加169元,增長10.9%;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增加375元,增長18.0%;人均財產性和轉移性純收入增加52元,增24.1%。從農民增收的渠道來看,畜牧、農業、務工收入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08年資陽農民人均從畜牧業獲得的純收入比上年增加190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為32%,對農民增收的貢獻最大;農民人均從農業獲得的純收入比上年增加146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為24.6%,貢獻居第二位;農民人均外出務工收入比上年增加109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18.3%,貢獻居第三位。
6.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2008年全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2834元,比上年增加415元,增長17.2%。其中:食品消費支出增17.2%、衣著消費支出增11.9%、居住消費支出增23.6%、設備及用品消費支出增31.5%、文化教育及娛樂消費支出增0.3%。
7.農民生產性投入增多。2008年農民人均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為1580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農業生產費用支出增6.8%、牧業生產費用增7.6%、林業生產費用支出增28.3%、漁業生產費用支出減28.6%。
Ⅱ 行業要求越高,發展空間越小
直銷抄行業的發展空間應該是很大襲的,由於減少了中間環節,消費者可以享受到更優惠的價格和服務。但是,現在社會人與人之間、人與企業之間的信任感越來越低,人們只相信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只願到商店買東西,雖然價格高很多,但買著放心。直銷行業要取得更大發展,關鍵是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而這絕不是直銷行業自己能夠解決的。所以說,至少在現階段,直銷行業在國內不是太被看好,但我相信會越來越好!
Ⅲ 農村裡發展小產業,電不夠怎麼辦
直接去電業局問就行了
Ⅳ 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和發力點是什麼
他所在相互之間應該互助互利,互相幫助,輔助的性的作用,產業發展的重點是抓住經濟的脈搏
Ⅳ 有哪些很小但是卻很有前景的公司或者行業
「眼鏡行業就是一個『暴利』的行業。」這個觀點已經深入消費者的觀念之中。據回BWCHINESE中文網此前報道,眼鏡業流答行這樣一句話:20元的眼鏡,200元賣給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暴利的眼鏡業其實是一條條低成本、高定價、高折扣的灰色利益鏈。
Ⅵ 如何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小農意識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內業化經容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稅後,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
Ⅶ :為什麼農業在產業發展中的比重越來越小了不重視農業會帶來哪些弊端
在這二十多年裡,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在做法上改變了對農村和農民的索取,與農村稅費改革前相比。即購買和銷售農產品時繳納的增值稅和所得稅的減免。與之相應的農業支持和補貼政策也相繼出台。1950年農(牧)業稅佔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9。改革的成效是顯著的。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事實上是與農業戰略導向相一致的、「增收」雙管齊下、放活」的政策方針,消除體制束縛和政策障礙,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開始,以取消延續幾千年的「皇糧國稅」為標志。考慮到當時中國通過壓低農產品價格來保障工業投入低成本的「剪刀差」策略,就是減輕農民負擔. 92%,保障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國農業土地政策和稅收政策,犧牲小農的經濟利益,中國在針對小農和糧食作物生產方面做出了切實的努力自20世紀80年代初,20世紀50~ 60年代較高的農業稅負恰好反映了這一點,對其內涵和構成比例都進行了相應的改變和調整。據國家稅務總局測算。而現在的農業稅收減免政策所指的農業稅收是農產品稅。少取、農業發展創造條件,農業稅一共經歷了四次比較大的變化,就是搞活農村經營機制,為農民增收,並且每一次變化。在農業生產和整體經濟增長到了一定程度以後,中國農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不斷下降。對農業稅收實行減免正是符合少取的方針,全國農民共減輕負擔1250億元,激發農民自主創業增收的積極性。多予,中國政府開始逐漸對農業生產進行支持、少取,給予農民更多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3%,而是提出了「多予,即將糧食安全置於首位。放活。到2004年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了0,就是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增加對農民的各項補貼,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以後,標志著新時期的農業發展戰略開始「穩糧」
Ⅷ 如何有效的發展小城市經濟
從實踐發展來看,近二十年來,我國小城鎮的發展在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方面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不管是人口的集聚,還是經濟活動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質是通過追求聚集效應而改變社會經濟結構和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最終實現城市現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體說,首先,城市化有利於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在城市化過程中,隨著大量的農業勞動力不斷進入城市,一方面,農村土地的使用日益集中,農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加上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的發展,農業生產力將大為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副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增長,由此刺激著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其次,城市化必然帶動工業化的發展。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一方面擴大了城市消費市場的規模,擴大了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而這種市場的擴大,必然刺激日用工業品和耐用消費品的生產;另一方面,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不僅滿足了城市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而且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資源,因為眾多的城市人口擁有不同的生產技能,為不同企業招收管理人員和生產工人提供了多種選擇。第三,城市化促進了商業、金融、貿易等第三產業的興起。城市作為聚集的中心,在勞動技術、資金、交通運輸、通信設施、市場容量、人力資源以及居住條件等方面,比周圍地區擁有更多的優勢,這就使得生產活動不斷向城市聚集,從而產生聚集的規模效應和經濟效益。人口的聚集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而經濟活動聚集所帶來的規模生產活動產生了對供電、供水、公路、鐵路、通訊等基礎服務設施的需求,為第三產業的興起提供了必要條件。最後,城市化在帶動農業與工業發展、促使產品的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從而豐富城市居民物質生活的同時,通過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科學、文化、娛樂、教育等設施的建設,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物質、精神兩方面的豐富也就意味著人民的總體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發展小城鎮是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選擇。第一,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城市化進程滯後,但近年來小城鎮數量擴張明顯,在中小城市的建設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教訓,因勢利導發展小城鎮有一定的基礎;第二由於地緣關系緊密,農民進入中小城市比進入大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第三,中小城市的發展可以把城鄉兩個市場較好,較快地連接起來,迅速地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由此大量吸納農村剩 余勞動力,緩解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進而促進農業規模效益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長,同時又可以緩解大城市人口膨脹的壓力;第四,農村城鎮化曾是世界各國城市化起步階段的共同選擇;第五,以農村小城鎮為主加快城市化適合中國的國情它可以使大量的農民迅速非農化,較快地進入低水平的城市化階段,而後再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第六,發展小城鎮符合我國建設資金短缺的國情,鄉鎮企業對小城鎮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使小城鎮的發展無需過多依賴國家的財政投入。
發展就是硬道理。現在剛剛進入二十一世紀,全國城市化浪潮快速涌動,珠海市從過去一個落後的邊陲小漁村變成如今環境優美,朝氣蓬勃,初步邁向現代化的花園式海濱城市,這是一個典型的實例。中小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應盡快跟上前進的步伐,實施相應的城市建設與發展戰略,招商引資,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生產。努力培育自我造血,自我完善與發展經濟增長極核,早日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社會共同進步的現代化宏偉目標。
Ⅸ 產業發展模式有哪些
一)專一模式
專一模式就是企業集中資源於某一項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或服務。《孫子兵法·九地篇》說:「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兵一向,千里殺將」,對企業而言即集中兵力,選准突破口,贏得市場。然而目前中國很多中小企業仍沒有擺脫「小而全」的格局,多面出擊,結果毫無核心優勢。中小企業由於自身規模小、資源有限等特點,很難進行多元化以分散風險,多元化對中小企業而言是陷阱而不是餡餅。將本身不太豐富的有限資源進行再分割,結果定將力不從心,顧此失彼。而進行專一化經營,提高專業化程度,更專心於某一細分顧客群,對該顧客群的需求特點、購買方式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能更好地為之服務。同時,由於經營的產品與服務單一,企業組織結構更加簡單,管理更加方便,資源更加集中,更有利於提高技術,進而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很多中小企業紛紛採取這一模式。美國國民罐頭公司就通過專一模式取得成功。該公司賣掉一些無關業務,只生產罐頭。專業化經營使他們的技術獲得提高,產品質量、市場佔有率也穩步上升,10年內資產由1.8億美元增長到10億美元。我國也有不少中小企業如杭州萬向節廠就是採取這一經營模式擺脫困境走向成功的。
當然,專一模式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因為專一模式過分依賴某種產品或技術所帶來的某一顧客群,如果需求下降,競爭者大規模進入等因素導致市場劇烈波動,這些企業就會受到嚴重的生存威脅。因而企業在採取這一模式時一定要精心選擇目標市場。一旦選定目標市場,進行某一方面產品或服務的生產,企業的資源就不能再用於其他途徑。因而目標市場的選擇是企業的方向性問題,是企業成敗的關鍵與首要問題。中小企業要系統分析顧客需求特點、自身能力與資源狀況、市場競爭強度及競爭對手狀況,選取容易建立自身競爭優勢的目標市場並進行集中經營。
(二)特色模式
特色模式即企業根據自身特點,推出與眾不同的但符合顧客需要的產品或服務。特色模式重在特,即差異化,標新立異,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中小企業在行業內不過是追隨者,不可能有向行業領先者叫板的實力。然而顧客往往最多熟悉一個行業的前幾個品牌,如果沒有特別的方法與措施,中小企業很難吸引並且留住顧客。然而,顧客是企業的利潤源,企業必須想辦法讓顧客購買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特色模式就是強調第一。特的是與眾不同的,與眾不同在顧客心目中就是第一。如果這個第一能很好地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會形成較高的顧客忠誠度並吸引新顧客的加入。如美國七喜公司就巧妙地將自己宣傳為「非可樂」,避開了與可口可樂及百氏可樂的正面交鋒,銷量大大增加,成為全球銷量第三的軟飲料。
但是,特色模式也有風險。特色模式首先要求市場足夠大。有些產品或服務確實特別,但如果沒有市場支撐,企業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礎。如某企業在某市范圍內發起的「尋找企業的同齡人」的活動,結果大跌眼鏡,影響微乎其微,因為「同齡人」太少了。因而在實施特色模式時不能一味求特,特只是達到企業目標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時,要考慮投入產出的比較。有些產品或服務是不值得進行特色化經營的。如日常的價值不大的生活用品,如食鹽、火柴等就沒有特色化經營的必要,因為對於這些產品或服務,顧客更注重他們的便利性而不是其特異性。如果企業還在特字上下功夫,就會得不償失。特色化意味著復雜化與成本的提高,當這些成本不能為新增加的顧客價值所抵消時,特色化就失去了它的原本意義。
(三)聯盟模式
中小企業單槍匹馬往往既難與競爭對手抗衡,又難以及時很好地滿足顧客要求。於是,聯盟便成了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最佳途徑之一。聯盟模式即中小企業為更好地滿足顧客需要,壯大自身力量而與相關企業進行縱向或者橫向的聯合。聯盟既有縱向,即與供應商、銷售商的聯盟,又有橫向,即與競爭對手的聯盟。中小企業既可能與大公司聯盟,成為大公司的衛星企業,穩定地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為其銷售產品或服務,或者提供相關信息。中小企業更多的是與規模相近的企業結成聯盟,進行聯合採購、聯合生產及聯合銷售。現代中小企業有足夠的動力採取聯盟的經營模式。首先,聯盟可獲得「1 1〉2」的協同效應。企業聯盟後,盡管總資源沒有增加,但在聯盟企業內部,由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原有資源可發揮雙倍甚至多倍的效用,只要選准聯盟企業,管理得力,協同收益遠遠大於協同成本。其次,可以獲得穩定效應。現代企業最頭疼的問題是面臨復雜多變的環境。一種產品或服務今天還很暢銷,到明天可能就會積壓。而中小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主要是利益相關者,即顧客、競爭者、供應商、銷售商、地方政府等。當企業結成橫向或縱向的聯盟後,環境變數就會大大減少,穩定性大為提高,從而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再次,可能獲得壟斷效應。不僅大企業聯盟能形成壟斷效應,中小企業聯盟的壟斷效應亦很突出。由於中小企業更多的是地方性企業,在某一區域范圍內的某一行業中小企業的聯盟照樣會形成一定程度的壟斷,而且這種壟斷還可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因為這些企業的稅收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這樣,中小企業就會積極與相關企業結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由於聯盟的巨大利益所在,中小企業正在形成聯盟熱潮。但聯盟也不是萬能良葯。也有不少企業因聯盟不適而黯然淡出市場。因而,實施聯盟模式也必須注意不要步入雷區。首先,聯盟不能違背市場規律。聯盟不是拉郎配,是有條件的,有基礎的,即為對方所有的、占優勢的資源並不為我所有,從而才有聯盟的需求。再者,聯盟只能是聯合採購、聯合生產、聯合銷售,而不能進行價格聯盟。價格聯盟是很脆弱的,沒有基礎的。中國家電業的幾次價格聯盟的破產便是很好的證明。其次,中小企業要不被拿住。拿住指過於依賴某一企業而降低侃價能力,加大經營風險。因而中小企業在聯盟時一定要加強侃價能力。同時,盡管市場經濟是以信用為基礎的,但由於現階段中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信用體制尚未建立,企業失信現象還大量存在,聯盟協議可能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企業必須對此有足夠的認識與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