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B. 如何從三次產業的演變過程,看待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1、產業結構
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內部的構成和相互關系。
2、產業結構轉型
指由於外內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容化,產業內部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產業發展遇到多重約束,必須通過提升產業素質,升級置換和重組產業要素,形成新的產業結構以滿足產業長遠發展的需要。
3、產業轉型升級
指產業結構高級化,即向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並加以研究、改進和創新,建立屬於自己的技術體系。
4、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注意事項
(1)要時刻關注技術的先進性。
(2)要加大研發的投入。
(3)要做好人才建設工作。
(4)要時刻注意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與空間科學技術等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的發展,並將新技術應用到新產品上。
(5)要高度重視現有產品整個產業鏈上各個關鍵技術的進展。
(6)要積極推進產學研相結合。
C. 如何培育新的增長點,發展提升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服務功能推動著第一、二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經濟體制轉軌、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僅具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提供廣闊的就業門路,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的一般意義,而且對於促進市場經濟發育、優化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和整個經濟的長期穩定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長遠意義。
「十五」期間,我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進入新的重要歷史時期。第一、第二產業整體上處於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階段,主要工農業產品相對過剩,僅靠數量擴張帶動經濟增長的餘地已經不大。與第一、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潛在需求大,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帶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第三產業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機遇: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不斷完善,許多與第三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改革難點問題將取得重大突破,直接為第三產業發展培育出更多的增長點;
其次,我國加入WTO後,開放程度相對較低的第三產業領域將會成為外商投資的巨大潛在市場,外資的進入,一方面會加劇這些領域的競爭,另一方面將帶動第三產業整體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優化第三產業結構、擴大服務領域、改進服務質量、增加知識含量、提高國際競爭力。經濟、文化各領域互相交往和合作的進一步增加也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
第三,結構調整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巨大空間,第一產業逐步走向市場,需要大量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這將大大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第二產業的結構優化和升級,將加大對金融、證券、研究開發、中介咨詢、市場營銷、網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變化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使教育、旅遊、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將會促進服務性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
第四,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特別是我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任務,將促進城市內部專業化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從而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廣闊的需求空間;
「十五」期間,第三產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更加嚴峻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升發展水平,是第三產業工作的基本任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第三產業工作轉變觀念、轉變職能、轉變作風,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高素質的人才。結合我市第三產業自身發展特點,我們認為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十五大會議精神為指導,圍繞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中心任務,按照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拓寬領域、提高水平的要求,抓住我國加入WTO的有利時機,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為方向,增加第三產業資金和技術投入,完善商品市場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逐步形成適應未來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務完善、功能齊全,具有青島特色的第三產業發展體系。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
一、在確保優勢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新興行業的趕超步伐,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抓住擴大內需的機遇,制定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旅遊、批零貿易餐飲、交通運輸、金融保險和房地產等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行業,拉動全市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擴大第三產業整體規模。在此基礎上,積極拓寬服務領域,扶持、壯大信息服務、社區服務和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產業關聯度高、滲透性強的現代服務業,使其逐步實現產業化,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帶動第三產業全面發展。
二、擴大開放度,適應多元化供給市場。抓住中國加入WTO的有利時機,按照國際標准,加大改革力度,積極推進第三產業國際化進程,努力與國際標准接軌,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整體服務水平;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落實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同時加大對內開放力度,立足滿足本地需求,延長服務半徑,加強對外輻射。
三、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入。要廣開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廣泛吸引社會投資和境外投資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市政府和各市、區政府,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財政預算資金,通過貼息、補貼等方式,扶持第三產業發展中具有全局性且帶動作用大的項目。加大直接融資力度,優先安排符合產業政策和發債條件的第三產業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調動社會個方面力量,多渠道地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投入第三產業,形成較為完善的第三產業社會化投資體系。
四、推進城市化進程,改善城市規模結構。有計劃地擴大小城鎮規模,合理引導城市工業企業向小城鎮轉移;加快戶籍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對農產品和工業製成品的消費需求,刺激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業發展,促進我市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拓寬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領域。通過主城質量的提高、結構的轉換,輔城和小城鎮的擴張和功能的完善,來提高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輻射能力。
五、加大第三產業企業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革步伐,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界限,鼓勵民營、私營企業參與企業間的重組、合並、購並,實現產權多元化,在服務業內部形成投資多元化、經營規模化的新格局。面對「入世」的激烈競爭,加快商業、旅遊、交通等重要行業的改革步伐,理順行業管理體制,形成整體發展合力。
六、積極培植第三產業名牌企業。充分利用我市已形成的知名工業企業集團的品牌優勢,通過產業滲透、產業整合、資產重組、資本擴張等多種手段,引導工業名牌向第三產業輻射和滲透,發揮現有工業名牌企業集團的現代化管理和無形資產效應的優勢,帶動形成服務業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在旅遊、港口貿易、商貿餐飲、社區服務等窗口行業樹立品牌意識,亮化城市形象,培植形成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服務名牌。
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行「退二進三」。優化結構調整是我市「十五」時期的重要經濟任務,要促進我市三次產業由當前2-3-1向3-2-1演變,切實在市區推行「退二進三」戰略。支持市區的工業利用級差地租,進行土地置換,遷往市郊或五市,利用原有土地發展服務業,鼓勵市區的工業企業利用現有的資金、設備和場地興辦服務業。
八、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開發和管理水平。針對第三產業內部行業門類多、發展程度不平衡的特點,大力興辦各種相關的崗位職業培訓與職業教育,採取專業培養和定期培訓相結合的辦法,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較高業務素質的服務業中初級專業人才隊伍。面向國內外高薪引進和培養造就一批金融、房地產、信息、社區服務、旅遊等行業的專業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對專業人才減收、免收城市增容費等積極的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來青落戶,重獎從事第三產業有突出貢獻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通過發展高級人才評薦機構促進高級人才的合理流動,營造第三產業培養、使用、儲備和凝聚人才的良好環境。
九、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提升第三產業科技含量。按照「利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服務業」的總體要求,以加快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的結合作為我市產業結構升級的著力點,以優勢企業為依託,加大技術創新各種力度,選擇並扶持一批重點項目和產品,增加技術、人才、資金的投入,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的技術含量,積極完善技術市場的建設和配置,促進科技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切實發揮科技進步在第三產業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的行業素質和生產競爭能力。
十、加快法制、規劃建設,營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加快制訂和完善規范第三產業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對第三產業的行業標准、服務范圍、價格收費、監督管理和糾紛仲裁等作出明確合理的規定,作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要嚴格按照城市的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涉及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重點發展。
D. 如何從三次產業的演變過程,看待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1、產業結構
指各來個產業部門之間以及自內部的構成和相互關系。
2、產業結構轉型
指由於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產業內部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產業發展遇到多重約束,必須通過提升產業素質,升級置換和重組產業要素,形成新的產業結構以滿足產業長遠發展的需要。
3、產業轉型升級
指產業結構高級化,即向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並加以研究、改進和創新,建立屬於自己的技術體系。
4、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注意事項
(1)要時刻關注技術的先進性。
(2)要加大研發的投入。
(3)要做好人才建設工作。
(4)要時刻注意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與空間科學技術等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的發展,並將新技術應用到新產品上。
(5)要高度重視現有產品整個產業鏈上各個關鍵技術的進展。
(6)要積極推進產學研相結合。
E. 中國三大產業發展情況怎麼樣
入世一年來中國三大產業變化有多大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專題報告分析,「入世」對我國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的正
向效應十分明顯,但三大產業的變化走勢各不相同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近一年的時間里,「入世」的正向效應逐漸顯現,由「入世
」而導致的出口快速增長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強勁動力。國民經濟運行已經由政
策主導增長階段轉入到政策與市場活力共同推動增長的新階段。
今年以來三大產業的增長走勢與「入世」的正負影響密切聯系。從經濟增長的結
構上,可以看出「入世」對我國GDP增長的促進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今年前三季度
,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增長了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以製造
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增長了10%,提高0.7個百分點;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
長了6.6%,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增長最快的第二
產業正是「入世」最大的收益部門;農業積極應對「入世」,同時由於世界糧食減產
、進口壓力減小而變被動為主動;而服務業發展則因外資進入相對遲緩以及電信、軟
件、網路等新興服務業的疲軟而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為此,關注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的
運行狀況和走勢,需要密切監測分析「入世」後三大產業的發展變化。
第一產業:積極應對變被動為主動明年預期沖擊較為明顯
(一)我國承諾的農產品進口配額未對已經供過於求的農產品市場造成較大沖擊
。
根據有關統計,2002年中國小麥關稅配額管理的准入量為846.8萬噸,
但1—8月份只進口49.8萬噸,預計全年最多可能進口100萬噸,而1—8月
份出口已達53.7萬噸,預計全年出口規模在60萬—100萬噸;玉米進口量為
7000噸,僅為年關稅配額管理准入量的3.4%,而預計全年出口可達950萬
噸;進口大米14.7萬噸,預計全年將實現關稅配額管理准入量的7.5%—15
%,而預計全年則可出口200萬噸;未列入關稅配額管理的大豆,全年進口量最多
為1100萬噸,比2001年減少290多萬噸。
(二)「入世」第一年,我國農業沒有受到市場開放明顯沖擊,主要在於兩方面
原因。
一是世界糧食減產,需求缺口較大,國際市場糧食因沒有價格優勢而難以進入中
國市場。今年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的糧食因災減產,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全面上漲。據
聯合國糧農組織與美國農業部預測,2002年世界糧食總產為20.03億噸,比
上年減少2.5%,其中小麥、稻穀已是連續5年減產。而中國糧食略有增產,特別
是優質小麥增產較多,預計今年糧食總產量將達到40200萬噸,比上年增長1.
4%,市場供給量有所增加,國內糧價繼續低位運行,對國際糧食市場保持了價格競
爭優勢。
二是中國在世貿規則允許的范圍內,採取了適當的調控措施。2002年中國對
進口轉基因農產品(大豆、玉米和菜籽)採取了寬嚴適度的「安全評價」、「進口安
全」和「標識制度」的有效管理,同時加強對進口糧食和飼料的檢驗、檢疫管理,從
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進口的增長。
(三)2003年預計我國糧食進口量增幅較大,「入世」
對農業的沖擊將會顯現。
有關管理部門和經濟學界專家普遍認為,2002年中國糧食外貿形勢好於預期
只是一個特例,是國內國際的一些特殊情況造成的。目前國際糧價的上升已對糧食生
產產生刺激作用,如果2003年災情減輕,國際糧價可能會有一定幅度的回落,進
而影響我國糧食進出口形勢。此外,美國新農業法2002年5月公布以後,大量增
加了對糧食等農產品的補貼,其政策效應將在2003年及以後年份充分顯現出來,
美國糧食的產量、出口量將會快速增長,應對此密切關注。
第二產業:市場化與開放程度提高正向效應大大超出預期
(一)「入世」後,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大幅增加,中國正在成為全球跨國公司
的重要製造業基地。
製造業在「入世」之前就是我國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也是引進外資最多的產業
。「入世」後,中國正在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的製造業基地之一。前八個月,我國加工
貿易出口達110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5%,加工貿易一躍而成為出口主導方
式。今年以來加工貿易的大幅度上升表明,西方國家一些加工製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
。其中,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機電行業出口增長最為明顯,1—9月份,我國
機電產品出口超過1100億美元,同比增長30%,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
8%,外資企業是帶動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二)「入世」以來我國
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發展呈現三個特點。
第一,中國的出口結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有著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出口的產品主
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統計數據表明,2002年前三個季度,勞動密
集型的輕工、紡織、消費類電子產品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50%。即使是技術
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中國出口的產品也是以滿足工業化國家低端產品的需求為主,
同時還需要從發達國家進口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設備。
第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製造業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除少數關系國計民生
的行業(如國防軍工)外,基本上放開了所有的製造業領域。製造業對外開放的程度
,已超出了「入世」時的承諾和當初人們的預期。
第三,越是全球化特徵明顯的產業,其受「入世」的積極影響就越明顯,越是外
商直接投資多的行業,「入世」後出口的增長速度也就越快。中國與WTO成員實現
了「雙贏」。
第三產業:全面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密切關注經濟效應走向
2002年以來,我國相繼頒布了一批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的法規和條例,「入世
」協議中的承諾正在逐步變成現實,經濟運行中服務業全面開放的格局開始初步形成
。服務貿易領域利用外資呈現強勁增長,今年1至7月共吸收外資合同額77.7億
美元,同比增長26.5%,實際吸收外資59.3億美元,同比增長76.5%。
銀行、保險、證券以及商貿等壟斷程度較高的行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外資敞
開大門。
(1)銀行業————「入世」後,我國取消了外匯業務的地域、服務對象限制
,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范圍將由去年「入世」時的上海、深圳、天津、大連進
一步擴大到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等城市,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經營環境明顯
改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明顯加快。到今年9月底,外資銀行在華已有4
5家營業機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人民幣資產總額為477.97億元,
其中貸款總額為385億元。
預計「入世」5年後,外資銀行外幣存款份額將佔15%,人民幣存款佔10%
;外幣貸款份額將佔20%—30%,人民幣貸款佔15%;中間業務可達50%。
「入世」10年後,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將接近1/3左右,需要關注對我國銀行業
的沖擊。
(2)保險業———「入世」以來,已有34家外資保險經營機構獲准在我國營
業,19個國家和地區的112家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14個城市設立了199個代
表處。據分析,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業務經營特點,一是在取得更多的壽險份額的同
時,占據中國目前的保險空白點。目前我國的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農業保險、
工程保險等險種占總保費收入的比重很小,這些空白點或者不發達的領域可供外資運
作的空間很大,要關注外資保險在這些領域可能逐步形成一定程度的壟斷。二是實行
集中性市場營銷戰略,加強對收入水平相對較高,金融意識相對較強的東部沿海地區
市場的開拓。三是爭取快速擠進再保險市場。
(3)證券業————從目前有關政府管理部門頒布的政策法規看,我國證券市
場第一步是形成「入世」協議框架下的證券業和基金業的開放;第二步是開放並購轉
讓市場,使外資通過國有股、法人股的收購間接進入國內證券市場;第三步是在條件
成熟時,通過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向外國機構投資者開
放A股市場。
「入世」後,外資證券類公司的競爭主要是鞏固傳統的中資企業境外上市業務;
全方位介入B股業務;爭奪財務顧問等A股一級市場的輔助性業務;通過中外合資證
券公司、中外合資證券投資基金以及控股國內證券公司的大股東的方式滲透到中國的
A股二級市場業務。
(4)零售業————總體來看,「入世」前後我國分銷領域沒有明顯變化,目
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的銷售總額,大約佔全國消費品市場份額的5%,對整個中國消
費品市場的影響很小。
中國開放分銷領域後,沒有出現外資大量進入的原因,首先世界零售市場普遍不
景氣,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外資零售企業對我國市場份額的影響。其次,我國現行的國
內零售市場開放政策已經超出了「入世」所作的承諾,政策上的突破要到「入世」
第二年後才逐步實施,影響程度有待進一步觀察。第三,近幾年我國呈買方市場
狀態,流通領域競爭激烈,流通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新的零售企業包括外商零售企
業在進入時大都比較謹慎。
(5)電信業————「入世」第一年,中國履行電信服務市場開放的承諾,開
放了14個城市的增值服務和移動服務,並對合資電信企業的成立條件、外商資質、
網路互聯、資源使用、網際結算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中國電信服務業的對外開放
格局初步形成。
由於中國電信業的漸進式開放和目前國內電信運營業的格局,因此外資進入中國
電信服務業的領域將主要集中在增值電信服務方面。目前無論是在面向商業用戶提供
的電子數據傳輸、信息管理查詢、在線數據處理、一站式全面解決方案等方面,還是
在面向居民用戶的寬頻網路服務、社區區域網、在線點播、遠程醫療和教育等領域,
我國企業都才剛剛起步,市場整體上處於拓荒時期。而根據有關承諾,外資進入這些
領域的最高比例可以達到50%,因此外資在這些增值電信服務市場上將具有廣闊的
發展空間。而在基礎電信或移動電信領域,由於對外資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因此單獨
建網的可行性很小。
F. 如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政府提幾點建議
政策建議
按照產業生態系統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組織規劃實施
國務院通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標志著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從重規劃階段進入了全面實施的階段。該規劃在制定的時候考慮了產業體系 建設的需要,並做了產業發展的路線圖。但是由於選擇的產業范圍廣,又受規劃編制的時間和資源投入的約束,規劃並沒能就重點產業生態系統建設給出更具操作性 的方案。
建議在規劃的實施過程中,需要選擇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若乾重要領域,對產 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進行系統分析,按照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分享框架,編制這些行業產業生態系統建設的實施方案,對技術創新,有競爭力的製造,專有基礎設 施和服務體系建設,消費市場啟動,投資與風險分擔機制等進行統籌安排和合理部署,並將工作任務分解到各個部門。同時,要在這樣的一個框架下對規劃實施情 況、創新績效、產業發展績效、政策激勵績效等進行年度的跟蹤評估,並根據跟蹤評估的結果,結合國內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特點,及時調整規劃實施方案。
在實施中突出信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三大重點領域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的部署全面而系統,但這種全面性,也帶來了產業發展邊界過寬、難以優化資源配置和相關支持措施。課題組建議在規劃的實 施過程中,科學判斷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根據我國現有的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進一步突出重點。從目前全球新興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新一代的電子 信息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的融合發展,帶來社會能源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並導致其他產業組織方式的變革,最終將可能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轉基因育種、干 細胞治療等生物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生物工程和新醫葯產業將會成為未來的支柱和主導產業。從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以及印 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的發展戰略和投資重點來看,其重點也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生物產業。因此,課題組建議規劃的實施過程中,聚焦上述三大重點 產業領域,集中優勢資源,著力突破。
建立多元化、多層次投資與風險分擔機制
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多處在發展的初期,其技術路線和主流產品都還沒有形成,不同技術路線的全球競爭,給投資者帶來巨大贏利空間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 風險。正是由於對風險規避的考慮,我國大多數投資人和企業會選擇在產業發展的快速增長期和成熟期再進入,如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新能源汽車。這樣做的好處在 於有利於規避風險,並贏得較為穩定的收益;壞處在於一定會形成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
要想鼓勵投資人和企業在產業發展初期更早進入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競爭,需要建立政府、風險投資公司、保險公司、生產銷售企業等多元化的投資與風險分擔機制。 這種投資與風險分擔機制重點包括政府對高風險的前沿技術開發與應用的持續投入機制,政府對多種技術路線的創新活動的持續投入,保險公司對新產品和新裝備試 用的風險擔保機制等。通過這種多元化、多層次投資與風險分擔機制,引導社會資源向產業技術創新前沿積聚,結合重大創新發展工程和應用示範工程,盡快在自主 創新的基礎上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通過產業鏈創新管理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和技術體系構建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型技術和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的產物。要想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構建適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和產業體系,不但需要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還需要按照產業鏈發展的需要,突破一批輔助性技術,包括相關專有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檢驗檢測服務技術等,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
課題組建議首先在信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三大領域開展產業鏈創新的管理。重點是系統分析這些重點產業的產業鏈、價值鏈,以及全球分工,在此基礎上依託戰略 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安排的重大創新發展工程,以及國家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安排的科技創新工程,採用工程化的組織方式,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 的產業鏈為目標導向,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聯合技術攻關。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積聚,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盡早使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能成功突破一批重 大群體性關鍵核心技術,構建較為完整的技術體系。
通過實施重大應用示範工程啟動市場需求完善產業體系
消費市場的啟動和產業體系的完善是相輔相成的。在全國范圍內建設新興產業消費市場所需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啟動市場需求和完善產業體系,在技術上和資源 配置上都不可行。理性的選擇是在有基礎的省市開展重大應用示範,逐步探索消費啟動市場的政策措施,探索能夠市場化的、能夠大范圍推廣的產業發展模式,不斷 完善產業體系。課題組建議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安排的一批重大應用示範工程為抓手,選擇有基礎的省市,以大規模的示範應用為牽引,促進產 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探索出能大規模推廣的新型商業模式,建立健全產業技術標准體系,完善市場准入制度等。
G. 什麼是三新產業
三類產業可以劃分為: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他們的產值加在一起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H. 怎樣認識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
(一)2010年世博會對旅遊業的促進作用 世博會不僅對舉辦地旅遊業及相關行業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通過「旅遊消費鏈」,還將對舉辦地周邊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力。 上海位於長江之首,上海世博會將產生顯著的周邊聯動效應,帶動華東,輻射全國。2010年世博會更將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給這個魅力無限,前景輝煌的東方明珠注以新的活力。為上海加快旅遊業和會展業的發展以及旅遊和會展的有機結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世博會前後,上海將以獨具特色的會展旅遊,現代都市游和周邊秀美的江南風光游吸引國內外的遊客。據預計,2010年7 000萬人次的參觀者中有30%~35%的人會選擇在華東地區繼續參觀游覽。 如此大的客流量將會促使上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大幅度提高硬體設施水平以滿足客運要求。屆時,上海浦東、虹橋兩大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500萬人次,建設650公里的高速公路網路,年客運量將達到4 000萬人次;上海旅遊集散中心辟有100多條線路,並將開辟世博會專用的旅遊線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這對旅遊業的發展非常有利。據統計,至2010年,上海旅遊業全年接待入境旅遊者將突破500萬人次,國際旅遊收入和國內旅遊收入均比2002年翻一番,全市旅遊業總收入達2 000億元,旅遊業的增加值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實現持續快速增長。 (二)2010年世博會對高新技術產業的促進 150多年的歷史表明,世博會不僅是展示世界各國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和各行業聚首的盛會,而且還是各國產業技術發展的競技場,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科技與文明的真實記錄。在當今社會,世博會必將進一步展示新一輪的科學技術文明,繼續推動蓬勃的高新技術產業向前發展。 利用世博會的拉動效應和聚集效應,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利用世博會項目建設,優化上海市及周邊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空間布局;借世博會科技交流的平台,增強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科技帶動力和支撐力;通過舉辦世博會,廣攬我國高新技術發展所需人才;利用世博會對相關產業發展的刺激作用,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服務業的滲透與融合;以世博會展示「中國研發」為目標,激發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社會各界的科技創新活力。 而且世博會的場館建設、通信、城市交通及綠色環保都離不開高新技術的支持。如環保技術、建築節能技術、節水技術、數字通訊技術、網路寬頻技術等等。不僅給高新技術產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還勢必將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巨大發展。通過面向世界進行高新技術的引進與合作,促進人才的匯聚與使用,高新成果的轉化與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的重組與合並,上海將逐漸成為高新技術的核心城市,努力推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高速發展,並且帶來無限商機,為以後全面走向世界創造條件。 (三)世博會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具有時代性、獨創性和普遍性三個特點。體現了21世紀城市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要把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成為一屆最成功、最精彩,最難忘的世博會,不僅世博會本身必須充分體現這一主題,而作為舉辦城市的上海,也必須體現這一主題。 在改善人居環境上,世博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由於世博會園區通常佔地很大,因此各舉辦城市在修建時,往往將其與大規模的城市改造結合在一起。上海這次也是如此。目前選定的上海世博會園區,原是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工廠。因此,功能改造後,不僅將一舉徹底拔掉這個市中心最大的污染源,而且將為廣大市民創造高質量的公共活動空間,居民的環境生活質量將由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其二,舉辦世博會,將促進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綠化、環保、給排水等——進行一系列大規模的擴建和改造,從而將明顯提高所有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便捷程度和舒適程度。 園區建成後的世博園區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形成能源聯供系統,實現多能源的聯合供應、儲存、再循環的局面。這些新能源包括太陽能、硫化鈉電池系統、燃料電池、潮汐水能、風能、生物能等。不僅實現節能,而且實現能源再生產。
I. 如何發展第三產業
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
一、在確保優勢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新興行內業的趕超容步伐,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擴大開放度,適應多元化供給市場。
三、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入。
四、推進城市化進程,改善城市規模結構。
五、加大第三產業企業改革力度。
六、積極培植第三產業名牌企業。
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行「退二進三」。
八、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開發和管理水平。
九、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提升第三產業科技含量。
十、加快法制、規劃建設,營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
J. 如何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
第三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服務功能推動著第一、二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經濟體制轉軌、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僅具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提供廣闊的就業門路,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的一般意義,而且對於促進市場經濟發育、優化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和整個經濟的長期穩定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長遠意義。
一、我市第三產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以來,市委、市政府結合我市實際,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我市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去年我市出台了《岳陽市流通產業中期發展規劃》(2014--2020),明確了我市總體產業布局,即「一中心」--城陵磯國際航運流通中心;「兩圈」--岳、臨、榮都市商業圈和汨、湘、營城市商業圈;「三帶」--沿長江航運流通帶,東西向陸運流通帶和南北向陸運流通帶。加大了工作力度,我市第三產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第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行業結構逐步優化,內在質量明顯提高,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吸收勞動就業的主體。
總體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到2014年,我市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937.07億元,是十一五計劃的2倍,年平均增長12%。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三次產業比例10.9:54:35.1其中第二產業佔比下降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提高了1.1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益顯現。
成為吸納社會勞動力的重要渠道。2014年,我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29.7%,與十一五期間相比增加了6.6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我市社會從業人員共增加23.4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五年間減少了10.7萬人,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增加2.5和11.6萬人,也就是說,第三產業不僅消化了社會新增就業人員同時還吸納了大量從第一產業轉出的勞動力,第三產業已替代第二產業成為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為我市順利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作出了突出貢獻。
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十二五」時期,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三次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下降,二、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逐漸增強,我市國民經濟走向高效、低耗、優質的更高水平。按可比價格計算,2010年我市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為31.3%,比2005年高2.7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在GDP年平均12.3%的增長速度中,有4個百分點是第三產業帶動的,第三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為主共同帶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形成了新的消費熱點,拉動國民經濟穩步增長。「十一五」以來,旅遊、房地產等消費熱點已逐漸形成,成為對服務業拉動作用較為明顯的行業。2014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311.06萬人次,增長13%,全年旅遊業總收入突破300億元,增長19.9%。旅遊已成為假日經濟中的主要消費熱點。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1%,銷售額增長23.7%,房地產稅收貢獻增長23.1%。
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我市第三產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與我市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均收入所應達到的水平相比,與國內其它城市相比,還存在著總量不足、比重過低、服務領域狹小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三產業總體水平不高,比重偏低。縱向對比,我市第三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佔GDP比重逐年提高,就發展趨勢來說,產業結構的變動是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的;但橫向對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總量不足、比重偏低的問題十分明顯。從總量看,2014年我市GDP在全省同級城市中列第2位,第三產業增加值僅列第8位,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比較落後。從比重看,2014年我市第三產業比重為35.1%,明顯低於90年代初發達國家60%的水平,也低於國內先進城市平均45%的水平;第三產業比重低還表現在從業人員的比重上,2014年,我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僅為29.7%。
第三產業內部行業發展不均衡。商貿餐飲等傳統行業比重較高,但後勁乏力;信息、社會服務等新興行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規模不大;為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不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這種不合理的行業結構造成了第三產業內部行業發展的不平衡,同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很不適應,成為制約我市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規模小,城市化水平不高,服務業發展空間狹窄。城市化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需求基礎,第三產業的規模和結構,取決於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規模結構。改革開放以後,盡管我市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成效也非常顯著,但是仍然處於比較低的水平上,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農業人口比重仍然較高,2014年我市農業人口比重為62.3%。農村人口相對較多、城市化水平偏低,使我市服務業發展空間狹小,客觀上制約了我市第三產業總量的提高。
市場化程度低、產業化進展慢、國際化水平不高。第三產業的一些領域,具有兼帶公益性、自然壟斷性、關系安全性等產業特性,影響了第三產業一些政策的制訂和改革開放措施的實施,使第三產業作為整體的市場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程度,都明顯低於其他產業,缺乏快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三、發展思路及具體措施
「十二五」期間,我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進入新的重要歷史時期。第一、第二產業整體上處於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階段,主要工農業產品相對過剩,僅靠數量擴張帶動經濟增長的餘地已經不大。與第一、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潛在需求大,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帶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第三產業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機遇: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不斷完善,許多與第三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改革難點問題將取得重大突破,直接為第三產業發展培育出更多的增長點;
其次,我國加入WTO後,到今年7月,15年的國內保護期即將結束,開放程度相對較低的第三產業領域將會成為外商投資的巨大潛在市場,外資的進入,一方面會加劇這些領域的競爭,另一方面將帶動第三產業整體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優化第三產業結構、擴大服務領域、改進服務質量、增加知識含量、提高國際競爭力。經濟、文化各領域互相交往和合作的進一步增加也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
第三,結構調整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巨大空間,第一產業逐步走向市場,需要大量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這將大大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第二產業的結構優化和升級,將加大對金融、證券、研究開發、中介咨詢、市場營銷、網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變化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使教育、旅遊、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將會促進服務性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
第四,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特別是我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任務,將促進城市內部專業化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從而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廣闊的需求空間。
「十三五」期間,第三產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更加嚴峻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升發展水平,是第三產業工作的基本任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第三產業工作轉變觀念、轉變職能、轉變作風,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高素質的人才。結合我市第三產業自身發展特點,我們認為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總體思路是: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圍繞「將岳陽打造成湖南經濟新的增長極」的目標任務,按照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拓寬領域、提高水平的要求,抓住我國全面深化經濟改革的有利時機,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為方向,增加第三產業資金和技術投入,完善商品市場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逐步形成適應未來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務完善、功能齊全,具有岳陽特色的第三產業發展體系。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
1、在確保優勢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新興行業的趕超步伐,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抓住擴大內需的機遇,制定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旅遊、批零貿易餐飲、交通運輸、金融保險和房地產等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行業,拉動全市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擴大第三產業整體規模。在此基礎上,積極拓寬服務領域,扶持、壯大信息服務、社區服務和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產業關聯度高、滲透性強的現代服務業,使其逐步實現產業化,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帶動第三產業全面發展。
2、擴大開放度,適應多元化供給市場。抓住中國全面深化經濟改革的有利時機,按照國際標准,加大改革力度,積極推進第三產業國際化進程,努力與國際標准接軌,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整體服務水平;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落實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同時加大對內開放力度,立足滿足本地需求,延長服務半徑,加強對外輻射。
3、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入。要廣開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廣泛吸引社會投資和境外投資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市政府和各市、區政府,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財政預算資金,通過貼息、補貼等方式,扶持第三產業發展中具有全局性且帶動作用大的項目。加大直接融資力度,優先安排符合產業政策和發債條件的第三產業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調動社會個方面力量,多渠道地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投入第三產業,形成較為完善的第三產業社會化投資體系。
4、推進城市化進程,改善城市規模結構。有計劃地擴大小城鎮規模,合理引導城市工業企業向小城鎮轉移;加快戶籍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對農產品和工業製成品的消費需求,刺激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業發展,促進我市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拓寬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領域。通過中心城區質量的提高、結構的轉換,輔城和小城鎮的擴張和功能的完善,來提高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輻射能力。
5、加大第三產業企業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革步伐,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界限,鼓勵民營、私營企業參與企業間的重組、合並、購並,實現產權多元化,在服務業內部形成投資多元化、經營規模化的新格局。面對「入世」的激烈競爭,加快商業、旅遊、交通等重要行業的改革步伐,理順行業管理體制,形成整體發展合力。
6、積極培植第三產業名牌企業。充分利用我市已形成的知名工業企業集團的品牌優勢,通過產業滲透、產業整合、資產重組、資本擴張等多種手段,引導工業名牌向第三產業輻射和滲透,發揮現有工業名牌企業集團的現代化管理和無形資產效應的優勢,帶動形成服務業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在旅遊、港口貿易、商貿餐飲、社區服務等窗口行業樹立品牌意識,亮化城市形象,培植形成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服務名牌。
7、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行「退二進三」。優化結構調整是我市「十二五」時期的重要經濟任務,要促進我市三次產業由當前2-3-1向3-2-1演變,切實在市區推行「退二進三」戰略。支持市區的工業利用級差地租,進行土地置換,遷往市郊或五市,利用原有土地發展服務業,鼓勵市區的工業企業利用現有的資金、設備和場地興辦服務業。
8、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開發和管理水平。針對第三產業內部行業門類多、發展程度不平衡的特點,大力興辦各種相關的崗位職業培訓與職業教育,採取專業培養和定期培訓相結合的辦法,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較高業務素質的服務業中初級專業人才隊伍。面向國內外高薪引進和培養造就一批金融、房地產、信息、社區服務、旅遊等行業的專業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對專業人才減收、免收城市增容費等積極的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來青落戶,重獎從事第三產業有突出貢獻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通過發展高級人才評薦機構促進高級人才的合理流動,營造第三產業培養、使用、儲備和凝聚人才的良好環境。
9、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提升第三產業科技含量。按照「利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服務業」的總體要求,以加快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的結合作為我市產業結構升級的著力點,以優勢企業為依託,加大技術創新各種力度,選擇並扶持一批重點項目和產品,增加技術、人才、資金的投入,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的技術含量,積極完善技術市場的建設和配置,促進科技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切實發揮科技進步在第三產業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的行業素質和生產競爭能力。
10、加快法制、規劃建設,營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加快制訂和完善規范第三產業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對第三產業的行業標准、服務范圍、價格收費、監督管理和糾紛仲裁等作出明確合理的規定,作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要嚴格按照城市的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涉及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重點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