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三國家高度重視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三國家高度重視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發布時間:2021-02-26 14:11:56

❶ 據記載,人類利用太陽能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加上問題補充,這段話的出處是什麼也就是說書名是什麼

這是從一篇叫做《太陽能簡介》的論文中寫到的,原文如下。
太陽能簡介
摘要
太陽能作為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太陽能廣泛用於發電、製冷、制熱等方面,已經和世界的經濟生活聯系在一起
關鍵詞
太陽能污染硅電池
1. 前言
太陽能(Solar Energy),一般是指太陽光的輻射能量,在現代一般用作發電,是太陽內部或者表面的黑子連續不斷的核聚變反應過程產生的能量。廣義太陽能包括:地球上的風能、水能、海洋溫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質能以及部分潮汐能,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狹義太陽能則限於太陽輻射能的光熱、光電和光化學的直接轉換。
太陽能源自太陽。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態球體,它的直徑約為1.39×106km,質量約為2.2×l027t,為地球質量的3.32×105倍,體積是地球的1.3×106倍,平均密度為地球的1/4。太陽作為一個巨大、久遠、無盡的能源。盡管太陽輻射到地球大氣層的能量僅為其總輻射能量(3.75×10^26KW)的22億分之一,但已高達173,000TW,也就是說太陽每秒鍾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當於500萬噸煤。
總的說來太陽能具有能量十分巨大、供應時間長、分布廣闊、獲取方便、安全、干凈、不污染環境的優點。但也存在問題:1)能量分散,能量密度低;2)穩定性差,受日夜季候、地理緯度等影響,太陽能不斷地生變化;3)裝置成本過高;4)製造過程中污染嚴重,使用中可能有視覺污染。
我國的太陽能資源和分布廣泛,有著十分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根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研究,有2/3以上國土面積,年日照在2000小時以上,年平均輻射量超過0.6GJ/cm2,各地太陽年輻射量大致在930~2330kW·h/m2之間。

從全國太陽年輻射總量的分布來看,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南部、山西、陝西北部、河北、山東、遼寧、吉林西部、雲南中部和西南部、廣東東南部、福建東南部、海南島東部和西部以及台灣省的西南部等廣大地區的太陽輻射總量很大。
2. 太陽能利用歷史
人類利用太陽能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將太陽能作為一種能源和動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歷史。近代太陽能利用歷史可以從1615年法國工程師所羅門·德·考克斯在世界上發明第一台太陽能驅動的發動機算起。該發明是一台利用太陽能加熱空氣使其膨脹作功而抽水的機器。在1615年~1900年之間,世界上又研製成多台太陽能動力裝置和一些其它太陽能裝置。這些動力裝置幾乎全部採用聚光方式採集陽光,發動機功率 不大,工質主要是水蒸汽,價格昂貴,實用價值不大,大部分為太陽能愛好者個人研究製造。
20世紀太陽能科技發展歷史大體可分為七個階段 :
第一階段(1900-1920)
太陽能研究的重點仍是太陽能動力裝置,但採用的聚光方式多樣化,且開始採用平板集熱器,裝置逐漸擴大,最大輸出功率達73.64kW,實用目的比較明確,造價仍然很高。建造的典型裝置有:
1. 1901年,在美國加州建成一台太陽能抽水裝置;
2. 1902 -1908年,在美國建造了五套雙循環太陽能發動機,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
3. 1913年,在埃及開羅以南建成一台由5個拋物槽鏡組成的太陽能水泵,每個長62.5m,寬4m,總採光面積達1250m2。
第二階段(1920-1945)
在這20多年中,太陽能研究工作處於低潮,參加研究工作的人數和研究項目大為減少,其原因與礦物燃料的大量開發利用和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1935-1945)有關,太陽能又不能解決當時對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陽能研究工作逐漸受到冷落。
第三階段(1945-1965)
二戰結束後的20年中,一些有遠見的人士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正在迅速減少,呼籲人們重視這一問題,從而逐漸推動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恢復和開展。比較突出的研究進展有:
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國際太陽熱科學會議上提出選擇性塗層的基礎理論,並研製成實用的黑鎳等選擇性塗層,為高效集熱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實用型硅太陽電池,為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
這一階段里還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東部建成一座功率為50kW的太陽爐。
196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熱器供熱的氨-水吸收式空調系統,製冷能力為5冷噸。
1961年,一台帶有石英窗的斯特林發動機問世。在這一階段里,加強了太陽能基礎理論和基礎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陽選擇性塗層和硅太陽電池等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熱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技術上逐漸成熟。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的研究取得進展,建成一批實驗性太陽房。對難度較大的斯特林發動機和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初步研究。
第四階段(1965-1973)
這一階段,太陽能的研究工作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利用技術處於成長階段,尚不成熟,並且投資大,效果不理想,難以與常規能源競爭,因而得不到公眾、企業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第五階段(1973-1980)
「能源危機」(有的稱「石油危機」)在客觀上使人們認識到:現有的能源結構必須徹底改變,應加速向未來能源結構過渡。從而使許多國家,尤其是工業發達國家,重新加強了對太陽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
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陽光發電計劃,太陽能研究經費大幅度增長,並且成立太陽能開發銀行,促進太陽能產品的商業化。
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陽光計劃」,其中太陽能的研究開發項目有:太陽房 、工業太陽能系統、太陽熱發電、太陽電池生產系統、分散型和大型光伏發電系統等。
這一時間太陽能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熱管、非晶硅太陽電池、 光解水制氫、太陽能熱發電等。
太陽熱水器、太陽電他等產品開始實現商業化,太陽能產業初步建立,但規模較小,經濟效益尚不理想。
第六階段(1980-1992)
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進入80年代後逐漸進入低谷。世界上許多國家相繼大幅度削減太陽能研究經費,其中美國最為突出。
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陽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太陽能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標沒有實現,以致動搖了一些人開發利用太陽能的信心;核電發展較快,對太陽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
第七階段(1992-今)
由於大量燃燒礦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在這樣背景下,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 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這次會議之後,世界各國加強了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將利用太陽能與環境保護結合在 一起,使太陽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漸得到加強。世界環發大會之後,中國政府對環境與發展十分重視,提出10條對策和措施,明確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 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
3. 太陽能利用方式
3.1 光-熱能轉換
光熱轉換是利用太陽輻射加熱物體而獲得熱能的一種太陽能利用方式。常見應用有太陽能熱水器、反射式太陽灶、高溫太陽爐、地膜、大棚、溫室等。
3.1.1集熱器
太陽輻射的能流密度低,在利用太陽能時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或者為了提高溫度,必須採用一定的技術和裝置(集熱器),對太陽能進行採集。太陽能集熱器是把太陽輻射能轉換成熱能的設備,它是太陽能熱利用中的關鍵設備。常見有可分為聚光型和非聚光型。
3.1.1.1非聚光型集熱器
非聚光型集熱器常見有平板和真空管集熱器。
平板集熱器
平板集熱器是非聚光類集熱器中最簡單且應用最廣的集熱器。它吸收太陽輻射的面積與採集太陽輻射的面積相等,能利用太陽的直射和漫射輻射。按工質劃分有空氣集熱器和液體集熱器,目前大量使用的是液體集熱器;按吸熱板芯材料劃分有鋼板鐵管、全銅、全鋁、銅鋁復合、不銹鋼、塑料及其它非金屬集熱器等; 按結構劃分有管板式、扁盒式、管翅式、熱管翅片式、蛇形管式集熱器,還有帶平面反射鏡集熱器和逆平板集熱器等;按蓋板劃分有單層或多層玻璃、玻璃鋼或高分子透明材料、透明隔熱材料集熱器等。
目前,國內外使用比較普遍的是全銅集熱器和銅鋁復合集熱器。銅翅和銅管的結合,國外一般採用高頻焊,國內以往採用介質焊,1995年我國也開發成功全銅高頻焊集熱器。1937年從加拿大引進銅鋁復合生產線,通過消化吸收,現在國內已建成十幾條銅鋁復合生產線。 為了減少集熱器的熱損失,可以採用中空玻璃、聚碳酸酯陽光板以及透明蜂窩等作為蓋板材料,但這些材料價格較高,一時難以推廣應用。
真空管集熱器
為了減少平板集熱器的熱損,提高集熱溫度,國際上70年代研製成功真空集熱管,其吸熱體被封閉在高真空的玻璃真空管內,大大提高了熱性能。將若干支真空集熱管組裝在一起,即構成真空管集熱器,為了增加太陽光的採集量,有的在真空集熱管的背部還加裝了反光板。
真空集熱管大體可分為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玻璃-U型管真空集熱管,玻璃-金屬熱管真空集熱管,直通式真空集熱管和貯熱式真空集熱管。最近,我國還研製成全玻璃熱管真空集熱管和新型全玻璃直通式真空集 熱管。
我國已經建立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化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的產業,用於生產集熱管的磁控濺射鍍膜機在百台以上,產品質量達世 界先進水平,產量雄居世界首位。我國自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熱管真空集熱管,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攻克了熱壓封等許多技術難關,建立了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熱管真空管生產基地,產品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生產能力居世界首位。
真空管平板集熱器
它是將單根真空管裝配在復合拋物面反射鏡的底面,兼有平板和固定式聚光的特點,它能吸收太陽光的直射和80%的散射。
3.1.1.2聚光集熱器
聚光集熱器通常由聚光器、吸收器和跟蹤系統三部分組成。其工作原理是,自然陽光經聚光器聚焦到吸收器上,並加熱吸收器內流動的集熱介質,跟蹤系統則根據太陽的方位隨時調節聚光器的位置,以保證聚光器的開口面與人射太陽輻射總是互相垂直的。
在反射式聚光集熱器中應用較多的是旋轉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點聚焦)和槽形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 (線聚焦)。前者可以獲得高溫,但要進行二維跟蹤;後者可以獲得中溫,只要進行一維跟蹤。這兩種聚光集熱 器在本世紀初就有應用,幾十年來進行了許多改進,如提高反射面加工精度,研製高反射材料,開發高可靠性 跟蹤機構等,現在這兩種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完全能滿足各種中、高溫太陽能利用的要求,但由於造價高,限制了它們的廣泛應用。
3.1.2 太陽能熱水器
基本原理:通過集熱,促使管內水溫高於水箱水溫,熱水比冷水輕,形成對流,最終使水箱中的溫度達到使用所需的溫度。
太陽能熱水器通常由平板集熱器、蓄熱水箱和連接管道組成。按照流體流動的方式分類,可將太陽能熱水器分成三大類:悶曬式、直流式和循環式。
3.1.3 太陽能採暖
太陽能採暖可以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兩大類。主動式是利用太陽能集熱器和相應的蓄熱裝置作為熱源來代替常規熱水(或熱風)採暖系統中的鍋爐。被動式則是依靠建築物結構本身充分利用太陽能來達到採暖的目的,因此它又稱為被動式太陽房。
被動式太陽房構造簡單,取材方便,造價便宜,無需維修,有自然的 舒適感,特別適合發展中國家的廣大農村。
主動式太陽房利用集熱器產生的熱水採暖,結構簡單,蓄熱器置於室外,室內又是由地板供暖,故不佔用室內居住面積是這種系統的一大優點。
3.1.4 太陽能乾燥
太陽能乾燥按乾燥器(或乾燥室)獲得能量的方式可分為:
1.集熱器型乾燥器
2.溫室型乾燥器
3.集熱器—溫室型乾燥器
實際中還有集熱器與常規能源、集熱器與儲熱裝置、集熱器與熱泵等各種組合式太陽能乾燥裝置。
集熱器型乾燥器是利用太陽能空氣集熱器,先把空氣加熱到預定溫度後再送入乾燥室,乾燥室視乾燥物品的類型多種多樣,如箱式、窯式、固定床式或流動床式等。
溫室型乾燥器其溫室就是乾燥室,它直接接受太陽的輻射能。
集熱器—溫室型乾燥器則是上述兩種形式的結合。其溫室頂部為玻璃蓋板,待乾燥物品放在溫室中的料盤上,它既直接接受太陽輻射加熱,又依靠來自空氣集熱器的熱空氣加熱。
屬於光熱轉化的還有:太陽能海水淡化、太陽能製冷和空調、太陽能熱動力發電、太陽坑發電技術、太陽能熱推進等。
3.2 光-電轉換
原理是根據光電效應,利用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應用包括為無電場所提供電池,包括移動電源和備用電源、太陽能日用電子產品等。
世界上,1941年出現有關硅太陽電池報道,1954年研製成效率達6%的單晶硅太陽電池,1958年太陽電池應用於衛星供電。在70年代以前,由於太陽電池效率低,售價昂貴,主要應用在空間。70年代以後,對太陽電池材料、結構和工藝進行了廣泛研究,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目前,世界上太陽電他的實驗室效率最高水平為:單晶硅電池24%(100px2),多晶硅電池18.6%(100px2), InGaP/GaAs雙結電池30.28%(AM1),非晶硅電池14.5%(初始)、12.8(穩定),碲化鎘電池15.8%, 硅帶電池14.6%,二氧化鈦有機納米電池10.96%。
我國於1958年開始太陽電池的研究,40多年來取得不少成果。目前,我國太陽電他的實驗室效率最高水平為:單晶硅電池20.4%(50px×50px),多晶硅電池14.5%(50px×50px)、12%(250px×250px),GaAs電池 20.1%(lcm×cm),GaAs/Ge電池19.5%(AM0),CulnSe電池9%(lcm×25px),多晶硅薄膜電池13.6% (lcm×25px,非活性硅襯底),非晶硅電池8.6%(250px×250px)、7.9%(500px×500px)、6.2%(750px×750px), 二氧化鈦納米有機電池10%(25px×25px)。
由於各種不同材料製成的太陽電池所吸收的太陽光譜是不同的,因此將不同材料的電池串聯起來,就可以充分利用太陽光譜的能量,大大提高太陽電池的效率,因此疊層串聯電池的研究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成為最有前途的太陽電池。
太陽電池重量輕,無活動部件,使用安全。單位質量輸出功率大,即可作小型電源,又可組合成大型電站。目前其應用已從航天領域走向各行各業,走向千家萬戶,太陽能汽車,太陽能遊艇,太陽能自行車,太陽能飛機都相繼問世,它們中有的已進入市場。然而對人類最有吸引力的是所謂太空太陽站。
3.2.1 太陽空間電站
空間電站實際上是利用太陽能發電的衛星,這些衛星表面覆蓋有太陽能電池板,能夠吸收積聚大量太陽能並將其轉化為電能,通過微波束將電能傳送回地面。
它是由永遠朝向太陽的太陽電池列陣,能把直流電轉換成微波能的微波轉換站,發射微波束能的列陣天線等三部分組成,通過天線以微波形式向地面輸電。在地面上則要建一個面積達幾十平方公里的巨型接受系統。
空間發電有兩大優點: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同時又不會污染環境,二是 不用架設輸電線路,可直接向空中的飛船和飛機提供電力,也可向邊遠的山區、沙漠和孤島送電。科學家預測,一旦建成空間電站,人類可以不斷獲得能源,地球能源利用將產生革命性變化。
問題:一是空間運輸成本問題,按推測,至少空間運輸成本要降低99%才有可能;二是能量轉換的效率問題。
3.2.2 太陽能發電系統
太陽能電源是由太陽能電池發電,經蓄電池貯能,從而給負載供電的一種新型電源,廣泛應用於微波通訊、基站、電台、野外活動、高速公路、也可為無電山區、村莊、海島提供電力。 有以下好處:
1.不必拉設電線,不必挖開馬路,安裝使用方便;
2.一次性投資,可保證二十年不間斷供電(蓄電池一般為5年需更換);
3.免維護,無任何污染。
太陽能電源可分為直流供電系統和交直流供電系統二種。
我們預計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不久的將來將會占據世界能源消費的重要席位,它的發展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規能源,而且還將成為世界能源供應的主體。預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將占總能源消耗比例的30%以上,而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總電力供應中的佔有比也將達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消耗將占總能耗的50%以上,太陽能光伏發電將占總電力的20%以上;到21世紀末,可再生能源消耗將占總能耗的80%以上,太陽能發電將佔到60%以上。以上這些數字足以顯示出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領域所佔有的重要地位。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報道,到2020年,我國將力爭使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8GW(百萬千瓦),到2050年將達到600GW(百萬千瓦)。預計到205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的電力裝機將佔全國總電力裝機容量的25%,其中光伏發電裝機將佔到5%。未來十幾年,將是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繼續迅猛的一個階段。
3.3 光-化學能轉化
這種轉換技術包括半導體電極產生電而電解水產生氫,利用氫氧化鈣或金屬氫化物熱分解儲能等形式。太陽能制氫問題解決了,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氫能利用(包括燃料電池),這將引起時代的變革。
正在研究的太陽能制氫。有以下幾種方式:
1)太陽能電解水制氫。電解水制氫是目前應用較廣且比較成熟的方法,效率較高(75%-85%),但耗電大,用常規電制氫,從能量利用而言得不償失。所以,只有當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後,才能實現大規模電解水制氫。
2)太陽能熱分解水制氫 。將水或水蒸汽加熱到3000K以上,水中的氫和氧便能分解。這種方法制氫效率高,但需要高倍聚光器才能獲得如此高的溫度,一般不採用這種方法制氫。
3)太陽能熱化學循環制氫。為了降低太陽能直接熱分解水制氫要求的高溫,發展了一種熱化學循環制氫方法,即在水中加入一種或幾種中間物,然後加熱到較低溫度,經歷不同的反應階段,最終將水分解成氫和氧,而中間物不消耗,可循環使用。熱化學循環分解的溫度大致為900-1200K,這是普通旋轉拋物面鏡聚光器比較容易達到的溫度,其分解水的效率在17.5%-75.5%。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中間物的還原,即使按99.9%-99. 99%還原,也還要作0.1%-0.01%的補充,這將影響氫的價格,並造成環境污染。
4)太陽能光化學分解水制氫 。這一制氫過程與上述熱化學循環制氫有相似之處,在水中添加某種光敏物質作催化劑,增加對陽光中長波光能的吸收,利用光化學反應制氫。日本有人利用碘對光的敏感性,設計了一套包括光化學、熱電反應的綜合制氫流程,每小時可產氫97升,效率達10%左右。
5)太陽能光電化學電池分解水制氫。1972年,日本本多健一等人利用n型二氧化鈦半導體電極作陽極,而以鉑黑作陰極,製成太陽能光電化學電池,在太陽光照射下,陰極產生氫氣,陽極產生氧氣,兩電極用導線連接便有電流通過,即光電化學電池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同時實現了分解水制氫、制氧和獲得電能。這一實驗結果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高度重視,認為是太陽能技術上的一次突破。但是,光電化學電他制氫效率很低,僅0.4%,只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光和近紫外光,且電極易受腐蝕,性能不穩定,所以至今尚未達到實用要求。
6)太陽光絡合催化分解水制氫。從1972年以來,科學家發現三聯毗啶釘絡合物的激發態具有電子轉移能力,並從絡合催化電荷轉移反應,提出利用這一過程進行光解水制氫。這種絡合物是一種催化劑,它的作用是吸收光能、產生電荷分離、電荷轉移和集結,並通過一系列偶聯過程,最終使水分解為氫和氧。絡合催化分解水制氫尚不成熟,研究工作正在繼續進行。
7)生物光合作用制氫。40多年前發現綠藻在無氧條件下,經太陽光照射可以放出氫氣;十多年前又發現,蘭綠藻等許多藻類在無氧環境中適應一段時間,在一定條件下都有光合放氫作用。目前,由於對光合作用和藻類放氫機理了解還不夠,藻類放氫的效率很低,要實現工程化產氫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據估計,如藻類光合作用產氫效率提高到10%,則每天每平方米藻類可產氫9克分子,用5萬平方公里接受的太陽能,通過光合放氫工程即可滿足美國的全部燃料需要。
3.4 太陽能-生物質能轉換
太陽能-機械能轉換。 20世紀初,俄國物理學家實驗證明光具有壓力。20年代,前蘇聯物理學家提出,利用在宇宙空間中巨大的太陽帆,在陽光的壓力作用下可推動宇宙飛船前進,將太陽能直接轉換成機械能。科學家估計,在未來10~20年內,太陽帆設想可以實現。通常,太陽能轉換為機械能,需要通過中間過程進行間接轉換。
3.5 太陽能利用中的污染
太陽能電池在使用過程中確實具有無排放,無噪音,無能耗的清潔能源稱號,但當今主流卻忽略了太陽能電池光鮮表面背後生產過程中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問題。
一、高污染
主要是生產硅過程中帶來的四氫化硅污染和其它易燃易爆有毒氣體污染和蓄電池帶來的污染。
現太陽能電池90%為晶體硅電池,其原材料為多晶硅,由金屬硅(工業硅)提純而來,目前國內均採用化學法(改良西門子法):先將金屬硅轉變為三氯氫硅,再進行分餾和精餾提純,得到高純度的三氯氫硅 (具有毒性、腐蝕性和易爆炸) 後,最終由氫氣還原而成;這一過程中只有約25%的三氯氫硅傳化成多晶硅,其餘基本直接排放;而污染最嚴重的,則是在還原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四氯化硅(一種腐蝕性極強、難以保存的有毒液體,具有急毒性。由於四氯化硅不能自然降解,如果將四氯化硅傾倒或掩埋,水體將會受到嚴重污染,土地會變成不毛之地)。這還不包括大量氯氣等其它易燃易爆有毒氣體。
每生產1KW太陽能電池板需耗費10Kg多晶硅,產生80Kg以上四氯化硅。而國內能通過氫化還原閉環工藝循環減小四氯化硅排放的僅有一家;而即使通過氫化還原閉環工藝循環,四氯化硅的排放仍到達50%;四氯化硅雖然也是化工原料,但下游的化工廠消化十分有限。國內絕大多數多晶硅生產廠家的四氯化硅少部分以低價賣給下游廠家,一部分存儲,一部分則偷偷掩埋。
這還不包括矽片後期處理的其它輔料。如制絨過程中用到的各種強酸強鹼溶液、擴散使用的三氯氧磷、PECVD中使用的硅烷等,這些輔材的消耗不比主材料少。
由於太陽電池具有時效性,只有陽光照射才會產生電能;所以必須用蓄電池在有陽光時蓄電,無陽光時維持供電。而蓄電池又以鉛酸蓄電池為主,其污染程度是相當大的。
二、高能耗
硅石冶煉為金屬硅、金屬硅提純為多晶硅、多晶矽片處理需要耗費大量的電能,主要集中在硅石冶煉、多晶硅的鑄錠和擴散這幾個流程;每生產1KW太陽能電池板需要耗費5800-6000度電(國內平均數)。我們可以這樣計算:按平均光照時間4小時/天,太陽能電池是壽命為15至20年(按20年),1KW太陽能電池總的發電量為4x365x20=29200KW• h;與耗掉的6000度電相比,其電能再生比只有4.87,這還沒有算上光照效率以及逆變電源的損耗和控制電路的損耗;遠遠低於水電和風電。如果再加上超白玻璃、鋁合金、鋼材、電纜等輔件,其電能再生比是相當低的。
更大的問題是現國內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90%以上用於出口,他國享受清潔能源,而我國卻飽受能耗和污染之苦。
寫在最後
據有關部門對2050年各種一次能源在世界能源構成中所佔的比例預測結果顯示,其構成為:石油0,天然氣13%,煤20%,核能10%,水電5%,太陽能(含風能、生物質能)50%,其它2%,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將在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煤炭約占商品能源消費結構的76%,已成為中國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大力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術將成為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措施。能源問題是世界性的,向新能源過渡的時期遲早要到來。從長遠看,太陽能利用技術和裝置的大量應用,也必然可以制約礦物能源價格的上漲。
參考文獻
1、網路http://ke..com/view/21294.htm
2、太陽能乾燥技術概況及應用前景張璧光
3、太陽能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姚偉
4、太陽能熱泵系統簡介禚 靜
5、我國太陽能利用進展陸維德 羅振濤
6、我國太陽能資源利用區劃王炳忠
7、太陽能發電尚無經濟可行性葛偉民

❷ 國內外海水淡化進展,請簡明扼要一些。


(一)海水淡化已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尤其在中東地區和一些島嶼地區,淡化水在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色列70%的飲用水源來自於海水淡化水,2005年日產海水淡化水量達73.8萬立方米;阿聯酋飲用水主要依賴海水淡化水,2003年日產海水淡化水量達546.6萬立方米;義大利西西里島500萬居民,2005年日產海水淡化水量為13.5 萬立方米,約佔全部可飲用水源的15%-20%。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的市場年成交額已達到數十億美元。著名的海水淡化公司有:法國Sidem公司、英國Weir熱能公司、韓國斗山重工公司、以色列IDE公司、義大利Fisia公司等。截止到2003年12月,全球已有130多個國家應用海水淡化技術,海水淡化日產水量約3775萬立方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

(二)海水淡化技術日趨成熟,淡化規模不斷擴大,成本不斷降低。

多級閃蒸(MSF)、低溫多效(MED)和反滲透(RO)是當今海水淡化三大主流技術。多級閃蒸技術成熟、運行可靠。主要發展趨勢為提高裝置單機造水能力,降低單位電力消耗,提高傳熱效率等。低溫多效蒸餾技術由於節能的因素,近年發展迅速,裝置的規模日益擴大,成本日益降低。主要發展趨勢為提高裝置單機造水能力,採用廉價材料降低工程造價,提高操作溫度,提高傳熱效率等。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發展很快,工程造價和運行成本持續降低。主要發展趨勢為降低反滲透膜的操作壓力,提高反滲透系統回收率,廉價高效預處理技術,增強系統抗污染能力等。


早在400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海水淡化的問題,進入20世紀後,海水淡化技術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得到了加速發展,70年代以來,更多的沿海國家由於水資源匱乏而加快了海水淡化的產業化。目前,無論是中東的產油國還是西方的發達國家都建有相當規模的海水淡化廠。沙特、以色列等中東國家70%的淡水資源來自於海水淡化,美國、日本、西班牙等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淡水資源也競相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截至1997年底,全世界單台產量在100噸/日以上的海水淡化設備,日產水量就已達2300萬噸,且一直以10%-30%的速度增長,由此帶動了淡化水產品提供、設備製造、工程安裝、技術服務等整體海水淡化市場的巨大需求。目前世界上每年海水淡化市場的成交額已達數百億美元。在我國,海水淡化年產量也已超過了千萬噸。
中國是繼美、法、日、以色列等國之後研究和開發海水淡化先進技術的國家之一,繼西沙群島日產200噸電滲析海水淡化裝置成功運行後,又先後在舟山建成了日產500噸反滲透海水淡化站,在大連長海建成日產1000噸海水淡化站。日前,我國最大的日產18000噸苦鹹水淡化工程在河北滄州建成投產。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淡水需求量急速增加,加上北方多年乾旱,國家對海水淡化產業化已非常重視,國家、集團公司、個體投資者都看好這一行業,海水淡化產業化將很快被插上騰飛的翅膀。

❸ 海水淡化的發展現狀

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5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作為淡水資源的替代與增量技術,愈來愈受到世界上許多沿海國家的重視;全球直接利用海水作為工業冷卻水總量每年約6000億立方米左右替代了大量寶貴的淡水資源;全世界每年從海洋中提鹽5000萬噸、鎂及氧化鎂260多萬噸、溴20萬噸等。海水淡化需要大量能量,所以在不富裕的國家經濟效益並不高。
世界上淡水資源不足,已成為人們日益關切的問題。有人預言,19世紀爭煤,20世紀爭油,21世紀可能爭水。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到2006年,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應用海水淡化技術,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775萬噸,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
「向海洋要淡水」已經形成了方興未艾的產業。截至2006年底,中國日淡化海水能力接近15萬噸,比上一年翻一番。中國在反滲透法、蒸餾法等主流海水淡化關鍵技術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3000立方米/日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以及5000立方米/日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進入萬立方米/小時級產業化示範階段。中國海水淡化成本逐步下降,已接近5元/立方米。
中國海水淡化雖基本具備了產業化發展條件,但研究水平及創新能力、裝備的開發製造能力、系統設計和集成等方面與國外仍有較大的差距。當務之急是盡快形成中國海水淡化設備市場的完整產業鏈條。圍繞制約海水淡化成本降低的關鍵問題,發展膜與膜材料、關鍵裝備等核心技術,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和新產品,提高關鍵材料和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率,增強自主建設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能力。
未來20年內國際海水淡化市場將有近700億美元的商機,中國應佔有充分份額。根據全國海水利用專項規劃,到2010年,中國海水淡化規模將達到每日80萬至100萬噸,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每日250萬至300萬噸,尤其是國家積極支持海水淡化產業,自2008年1月1日起,企業的海水淡化工程所得將免徵所得稅。中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❹ 弱弱的問一下,海水淡化工程為什麼不可以大規模推開。

目前已經有很多已經或者正在進行了,主要集中在渤海灣,浙江沿海,福建,廣東等地方,而且如樓上所說國家已經開始重視海水淡化了,(國務院13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規劃十二五期間全國新增海水淡化產能200萬噸/日。

❺ 海水淡化的國家政策

水利部正在考慮是否將海水淡化納入水利部整體規劃,以及地方水資源配置等相關規劃中。為此,水利部2014年 一項重大課題就是《我國海水利用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
從2011年7月25日開始,水利部組織相關課題組赴天津、大連、青島、浙江、廈門以及唐山等六大沿海省市展開為期一月的調研。此次調研是我國有史以來關於海水利用現狀、存在問題的一次最大規模的調研。除國內調研外,調研組還將特聘海水淡化專家對以色列、美國、日本、西班牙等海水淡化發展比較發達的國家進行調研。業內人士分析,相關調研報告將為海水淡化納入國家規劃以及地方水資源配置提供決策支撐。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海水淡化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水淡化發展迅速。截止2010年底,已建成海水淡化裝置70多套,設計產能60萬立方米/日,年均增長率超過60%;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反滲透海水膜、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取得明顯進步,脫鹽率由99.2%提高到99.7%以上;產業發展已具備條件,海水淡化市場已基本形成;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海水淡化,社會各界普遍關注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與此同時,在我國還存在對海水淡化戰略意義認識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發展水平低和配套政策不足等問題。因此,統籌規劃,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重要任務。根據《意見》精神,在充分調研和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制了《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發改環資[2012]3867號) 。
此外,由發改委牽頭,11個部委參與制定的《加快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已經完成幾輪徵求意見,並上報有關部門,年內有望以國務院的名義出台。發改委還將配套出台《「十二五」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分析人士指出,在此背景下,海水淡化產業將迎來發展黃金期,扶持政策有望密集出台。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未能將海水淡化列入水資源配置,海水利用也缺乏系統的法律規范,因此海水淡化的相關政策很難推進。分析人士指出,若國家能給予海水利用工程與國家公益性水利工程同等的地位,將海水淡化納入國家水資源配置體系和區域水資源規劃,必將極大地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
隨著水資源緊缺問題突顯以及國家的重視,海水淡化發展前景廣闊。據預測,未來五年,中國海水淡化的產能將翻番。「十二五」時期,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將達到200萬至300萬噸/天,投資規模將達200億元。
國家發改委日前印發《關於公布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試點單位名單(第一批)的通知》,多個城市、工業園區及海島等入選,並提出要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這是2012年底國家出台《海水淡化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後的首個配套政策。此次入選第一批名單的城市和海島等均在著力打造海洋經濟,預示著海水淡化將借力海洋經濟而進入投資加速階段。市場分析認為,「十二五」期間海水淡化產業投資需求有望突破200億元。
根據試點名單,浙江舟山市和深圳市等入選試點城市,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滄州渤海新區入選試點園區,浙江鹿西鄉(島)入選試點海島,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入選產業基地,天津國投津能發電為海水淡化供水試點,甘肅慶陽市環縣為苦鹹水淡化試點。
政策要求,試點單位要積極推動海水淡化水應用,城市新增用水優先使用海水淡化水;在保障公共飲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將淡化水作為市政供水新的選項;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首批試點單位多為國家規劃的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地區。隨著海洋經濟戰略地位日益提升,海水淡化產業化發展步伐將加快。根據相關規劃,「十二五」期間全國海洋經濟投資將達8000億元,帶動產業產值突破7萬億元,與海洋經濟聯系較緊密的漁業、石油化工等行業,以及海工裝備等新興產業將借勢獲得巨大成長空間。

❻ 提出水利改革主要發展目標的依據是什麼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
(2010年12月31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近年來我國頻繁發生的嚴重水旱災害,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暴露出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必須大力加強水利建設。現就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作出如下決定。

一、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地位

(一)水利面臨的新形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水利工作,領導人民開展了氣壯山河的水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必須看到,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水情。洪澇災害頻繁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我國水利面臨的形勢更趨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局面任務越來越艱巨。2010年西南地區發生特大乾旱、多數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部分地方突發嚴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們加快水利建設刻不容緩。

(二)新形勢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繫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繫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三)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

(四)目標任務。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重點城市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能力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重點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獨流入海河流和內陸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全國年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明顯降低,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間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有利於水資源節約和合理配置的水價形成機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則。一要堅持民生優先。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推動民生水利新發展。二要堅持統籌兼顧。注重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並重、治標治本兼顧,促進流域與區域、城市與農村、東中西部地區水利協調發展。三要堅持人水和諧。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水資源。四要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公共財政對水利發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會協同治水興水合力。五要堅持改革創新。加快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破解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三、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

(六)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結合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實施,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新建一批灌區,增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實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強重點澇區治理,完善灌排體系。健全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大幅增加專項補助資金,市、縣兩級政府也要切實增加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引導農民自願投工投勞。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優先安排產糧大縣,加強灌區末級渠系建設和田間工程配套,促進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建設。因地制宜興建中小型水利設施,支持山丘區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斜。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技術,擴大節水、抗旱設備補貼范圍。積極發展旱作農業,採用地膜覆蓋、深松深耕、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穩步發展牧區水利,建設節水高效灌溉飼草料地。

(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要優先安排洪澇災害易發、保護區人口密集、保護對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達到國家防洪標准。鞏固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盡快消除水庫安全隱患,恢復防洪庫容,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推進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要堅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抓緊完善專群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加快實施防災避讓和重點治理。

(八)抓緊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推進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區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堅持蓄引提與合理開采地下水相結合,以縣域為單元,盡快建設一批中小型水庫、引提水和連通工程,支持農民興建小微型水利設施,顯著提高雨洪資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決缺水城鎮、人口較集中鄉村的供水問題。

(九)提高防汛抗旱應急能力。盡快健全防汛抗旱統一指揮、分級負責、部門協作、反應迅速、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大投入,整合資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預報水平。建立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應急搶險救援隊伍,著力推進縣鄉兩級防汛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健全應急搶險物資儲備體系,完善應急預案。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准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立應對特大乾旱和突發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儲備制度。加強人工增雨(雪)作業示範區建設,科學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

(十)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到2013年解決規劃內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十二五」期間基本解決新增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的飲水問題。積極推進集中供水工程建設,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有條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網,發展城鄉一體化供水。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落實管護主體,加強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制定支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用地政策,確保土地供應,對建設、運行給予稅收優惠,供水用電執行居民生活或農業排灌用電價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繼續實施大江大河治理。進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黃河下游治理和長江中下遊河勢控制,繼續推進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設,加強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綜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滯洪區建設,合理安排居民遷建。搞好黃河下游灘區安全建設。「十二五」期間抓緊建設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不斷提高調蓄洪水能力。加強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提高城市排澇標准。推進海堤建設和跨界河流整治。

(十二)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完善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在保護生態前提下,盡快建設一批骨幹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進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確保工程質量,適時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研究。積極推進一批跨流域、區域調水工程建設。著力解決西北等地區資源性缺水問題。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回用,積極開展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高度重視雨水、微鹹水利用。

(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採取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坡耕地整治、造林綠化、生態修復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強長江上中游、黃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區、東北黑土區等重點區域及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水土流失防治。繼續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加快污染嚴重江河湖泊水環境治理。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濕地的保護。實施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設項目佔用水利設施和水域等補償制度。

(十四)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在保護生態和農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統籌兼顧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功能,科學制定規劃,積極發展水電,加強水能資源管理,規范開發許可,強化水電安全監管。大力發展農村水電,積極開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搞好農村水電配套電網改造工程建設。

(十五)強化水文氣象和水利科技支撐。加強水文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覆蓋范圍,優化站網布局,著力增強重點地區、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區水文測報能力,加快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建設,實現資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務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力爭在水利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獲得一批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術引進和推廣應用力度。提高水利技術裝備水平。建立健全水利行業技術標准。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設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和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利管理和工程運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加強水利國際交流與合作。

五、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十六)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各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要有明顯提高。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國家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土地整治資金的綜合效益。進一步完善水利建設基金政策,延長徵收年限,拓寬來源渠道,增加收入規模。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徵收標准,擴大徵收范圍,嚴格徵收、使用和管理。有重點防洪任務和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要從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劃出一定比例用於城市防洪排澇和水源工程建設。切實加強水利投資項目和資金監督管理。

(十七)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有條件的地方根據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設特點和項目性質,確定財政貼息的規模、期限和貼息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積極開展水利建設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業務。鼓勵國家開發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增加農田水利建設的信貸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水利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探索發展大型水利設備設施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開展水利項目收益權質押貸款等多種形式融資。鼓勵和支持發展洪水保險。提高水利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

(十八)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通過直接、間接融資方式,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統一規劃基礎上,按照多籌多補、多干多補原則,加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充分調動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積極性。結合增值稅改革和立法進程,完善農村水電增值稅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佔用稅政策。積極穩妥推進經營性水利項目進行市場融資。

六、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抓緊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要與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相適應。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對擅自開工建設或投產的一律責令停止。嚴格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對取用水總量接近控制指標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盡快核定並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圍,逐步削減地下水超采量,實現采補平衡。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協調好生活、生產、生態環境用水,完善水資源調度方案、應急調度預案和調度計劃。建立和完善國家水權制度,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

(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把節水工作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全過程。加快制定區域、行業和用水產品的用水效率指標體系,加強用水定額和計劃管理。對取用水達到一定規模的用水戶實行重點監控。嚴格限制水資源不足地區建設高耗水型工業項目。落實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制度。加快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全面加強企業節水管理,建設節水示範工程,普及農業高效節水技術。抓緊制定節水強制性標准,盡快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

(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各級政府要把限制排污總量作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依據,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對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完善監測預警監督管理制度。加強水源地保護,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

(二十二)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嚴格實施水資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主要指標的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交由幹部主管部門,作為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加強水量水質監測能力建設,為強化監督考核提供技術支撐。

七、不斷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

(二十三)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協調機制。

(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區分水利工程性質,分類推進改革,健全良性運行機制。深化國有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單位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公益性工程維修養護經費給予補助。妥善解決水管單位分流人員社會保障問題。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對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給予補助,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對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中的作用,引導經營性水利工程積極走向市場,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二十五)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幹、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基層水利服務能力。以鄉鎮或小流域為單元,健全基層水利服務機構,強化水資源管理、防汛抗旱、農田水利建設、水利科技推廣等公益性職能,按規定核定人員編制,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

(二十六)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充分發揮水價的調節作用,兼顧效率和公平,大力促進節約用水和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和服務業用水要逐步實行超額累進加價制度,拉開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水價差價。合理調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穩步推行階梯式水價制度。按照促進節約用水、降低農民水費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運行的原則,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探索實行農民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辦法。

八、切實加強對水利工作的領導

(二十七)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切實加強水利工作,及時研究解決水利改革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實行防汛抗旱、飲水安全保障、水資源管理、水庫安全管理行政首長負責制。各地要結合實際,認真落實水利改革發展各項措施,確保取得實效。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認真履行職責,抓好水利改革發展各項任務的實施工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盡快制定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和辦法,形成推動水利改革發展合力。把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作為農村基層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二十八)推進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規體系,抓緊完善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防汛抗旱、農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領域的法律法規。全面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洪水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強河湖管理,嚴禁建設項目非法侵佔河湖水域。加強國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設。健全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的水事糾紛調處機制,完善應急預案。深化水行政許可審批制度改革。科學編制水利規劃,完善全國、流域、區域水利規劃體系,加快重點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強化水利規劃對涉水活動的管理和約束作用。做好水庫移民安置工作,落實後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加強水利隊伍建設。適應水利改革發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統幹部職工隊伍素質,切實增強水利勘測設計、建設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專院校、中等職業學校水利類專業建設。大力引進、培養、選拔各類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技人員服務於水利改革發展第一線,加大基層水利職工在職教育和繼續培訓力度,解決基層水利職工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廣大水利幹部職工要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更加貼近民生,更多服務基層,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三十)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傳國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水資源保護意識,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水利建設。把水情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作為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把水利納入公益性宣傳范圍,為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對在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各級政府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奮力開創水利工作新局面!

❼ 海水淡化為何被稱為第九個奇跡

解決世界水資源缺乏問題
海水與淡水的比高達90%以上
現在水資源很是缺乏 能將海水轉成淡水 怎能不是一奇跡

❽ 目前全國都有哪些海水淡化在建工程

目前我國海水淡化水日產量約為3.1萬立方米,在建和待建工程的生產能力達到日產淡水.1萬立方米。預計到2010年,海水利用對解決我國沿海地區缺水問題貢獻率可達16%到24%。

淡化海水的成本高於生產自來水,這是影響海水淡化技術推廣的主要因素。專家介紹,我國海水淡化技術日益成熟,主體設備國產化水平提高,目前每噸淡化水的成本已經降到了5元左右。隨著海水淡化進一步規模化、產業化,居民喝海水淡化水將是尋常事。

海水可以代替淡水,作為工業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直接利用。工業生產可以用海水進行冷卻。目前我國的海水直流冷卻技術正在推廣,海水循環冷卻技術也已進入產業化示範階段,有關指標居世界先進水平。海水沖廁、海水消防是直接利用海水的一大途徑。在青島等地,這類用水已開始直接採用海水。預計到2010 年,利用海水沖廁的建築物總面積將達到200萬平方米。

「藍色礦藏」待開掘海水是「藍色礦藏」。海水不僅能制鹽,還可提取高附加值的海洋精細化工產品,目前全世界每年從海洋中提取鎂和氧化鎂260多萬噸、溴20萬噸。更妙的是,在化妝品、食品中也能添加深海純凈海水。

海水淡化與飲用水
一、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人要維持生命就得飲水,人要延年益壽就得飲用無污染和有健康作用的水。不僅人的生命離不開水,工農業生產也都離不開水。所以,水對人類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在人類面臨缺水「水不久將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危機。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的嚴峻情況下,解決水的問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聯合國早在1977年召開的水問題大會,就向全世界發出了上述警告。

將近30年來,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解決水的問題已經成為保證人們正常生活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解決飲用水的任務有三,第一要有水飲用,解決缺水問題,第二不能飲用有污染的水,解決水防污染問題,第三要飲用對人體有健康作用的水,解決飲用水的活化處理問題。飲用水這三個方面的任務,雖有輕重緩急不同,但從保證人的健康看,都是必須解決,統籌發展。本文聯系解決飲用水任務的三個方面,討論我國發展海水利用和淡化海水做飲用水的問題和建議。

二、「水」是人類的永恆課題

從宇宙飛船看地球,地球是一個蘭色的水球。但是,這個大水球中可供人類直接使用的淡水卻不到3%,而且,其中絕大部分,約88%的水人類很難用上,它們是以冰的狀況存在於南極和北極,可供人類使用的只剩下12%的江河、湖泊和地下水。地下水還不能超量採用,否則會引起地面下沉,給人們帶來災難。地球上這3%的水又是處於變化中,海洋和陸地的水接受太陽熱量蒸發成汽升騰到大氣中,大氣又使水蒸氣降溫形成雨和雪落回大地,造就了地面上的河流、湖泊和部分地下水。而雨雪落回地面的時空分布是很不均勻的,這就造成了地球上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造成有些地區,有些時間洪澇和乾旱不斷發生。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高級化、多樣化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對水的需求量又越來越大,加上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對水的污染,無疑是對一些乾旱,半乾旱國家雪上加霜。所以解決缺水,包括解決資源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將是一個永恆性的課題。

關於缺水問題,國際上有一個公認的衡量標准,一般認為這個國家的人均每年佔有可更新淡水量,在1700噸以下,視為缺水國家,在1000噸以下視為嚴重缺水國家。目前,世界上占人口的40%,8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中東地區缺水最為嚴重。沙特每年人均佔有水量只是249噸,科威特95噸,以色列300噸,埃及936噸。缺水不僅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們的正常生活,而且還將引起國家間沖突。聯合國全球變暖問題研究小組主席、著名氣象學家約翰.堆頓爵士認為,隨著全球變暖導致一些對立國家為爭奪日益減少的水資源發生沖突,21世紀將爆發水資源戰爭。1993年第47屆聯大決定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日」,號召世界各國對全球普遍存在的水資源緊缺和水污染問題引起警覺,並開展相應活動,提高公眾的水患意識,是非常正確的。

我國也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雖然水資源有2.8萬億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資源量有2220m3。但是聯合國把我國也列入貧水國家之列,因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水資源時間集中,每年汛期連續4個月,水資源中有2/3是洪水很難利用。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匹配,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國的13.4%,耕地佔39%,人口佔35%,GDP(國內生產總值)佔32%,可水資源量僅佔7.7%,人均約500m3。近幾年長江以北地區連續乾旱,天津市去年已經動用了潘家口水庫的死庫容,又緊急開始了引黃濟津的應急調水工程。威海市去年為對付「缺水」 制定了超過用水定額1 m3 水費加價40倍的措施。加之水的污染,我國多雨水的南方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污染性缺水,有的地區還相當嚴重。所以,面對「缺水」的嚴重局面,要確保人們正常生活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缺水的問題,也是我國一個長遠性的戰略任務。

三.人類能夠戰勝「缺水」危機

只要各國人民在解決水的問題上永不懈怠,積極開源節流,積極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發展農業滴灌等節水工程,發達國家能夠對窮困地區伸出援助之手,就一定能夠戰勝世界性的「缺水」危機。中東早就是「缺水」地區。他們利用發達國家的技術發展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發展農業滴灌工程對緩解本國淡水緊缺的危機起了重要利用。他們的經驗是值得關注的。

我國在水問題上既有水多(洪、澇)的麻煩,又有水少(乾旱)的擔憂。我們必須有一個長遠的防洪方案、一個戰勝乾旱的開源節水方案、一個強有力的防止水污染方案,加上貫徹得力、我們也完全可以戰勝「缺水」的困擾。

當前,我們在戰勝「缺水」的問題上,認識還不統一,步調還不一致,貫徹不得力,甚至還存在製造「缺水」的嚴重現象。例如我們的工農業生產中和人民生活上對水的浪費很大,嚴重忽視節流;在開源上比較看重引水,卻對雨水的利用,對城市污水的利用,特別是對取之不盡的海水利用不夠重視不夠重視,對河流、湖泊的水土保持、對防止水污染不重視,因此說,當前我國水的開源和節流局面是不理,想的。就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水資源意識、缺乏水資源憂患意識,缺乏保護水土生態環境意識,因此,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河流、湖泊、地下水污染嚴重的局面。

觀念是行動的指導。我國應該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開展水資源意識、水資源憂患意識,保護水土生態環境意識的宣傳活動,提高公眾的水患意識。特別是讓我們的各級幹部對水患警覺起來是很重要的。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從理論上說是最講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我們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上,應努力成為世界的榜樣。

四.發展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的重大意義和途徑

地球上97%以上的水是人類難以直接利用的海水。這個巨大的海水水體蘊藏著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量淡水資源和其他豐富的物質資源。當前,人類在面臨陸上淡水緊缺和物質資源不斷的威脅下,開發利用佔96.5%的淡水資源和佔3.5%的各種豐富的礦物資源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我國來說開發海水利用,也是解決缺水困擾,發展國民經濟、建設海上強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戰略措施。

但是,對開發利用海水資源,緩解我國缺水形勢的戰略意義,在我國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海水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利用。海水直接利用的用水量很大,緩解沿海工業城市缺水起著重要作用。據統計,沿海城市用水總量的80%以上是工業用水,而工業用水的80%以上是工業冷卻水。目前,發達國家沿海城市中的電力、冶金、化工、石油、煤炭、建材、食品等工業,以海水做冷卻水已達90%以上。我國的大連、青島、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企業也已開始用海水冷卻、沖洗、印染、化鹽了,但還遠不及發達國家。利用海水沖廁,我國香港特區已有近40年的歷史,而我國沿海缺水城市中,還沒有一個城市利用海水沖廁的。

海水淡化利用在國外發展也很快。據1998年國際脫鹽協會調查報告統計,全世界100m3/d以上的海水淡化裝置共計12451台,造水總量已達2273.5萬m3/d。比上一個調查周期的統計數,台數增加39%,造水總量增加64%。特別是中東一些國家發展更快。據報道沙特60年代就大規模發展海水淡化產業了,成立了海水淡化總公司,全面負責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和管理。他們已建立了25個世界大型海水淡化廠,修建了一條世界最長的海水淡化輸水管線,管線直徑1.5米,長466公里,由東部把淡化水輸送到首都利亞得。沙特的海水淡化產業不僅解決了西部缺水問題,還為1/3地區提供了電力。近20年來,我國海水淡化有了較大發展,不少島嶼建立了供居民飲水的海水淡化廠,沿海工業,如發電廠已經開始用海水淡化供做鍋爐用水。但是總的看,發展也不快。

就其原因還是認識和習慣勢力問題。當前要加快我國海水利用及其產業發展,必須加大宣傳力度,不僅加大宣傳水患意識力度,還要加大海水利用的科普宣傳力度,要使人們充分認識到海水利用的重大意義和現實可行性。同時也要有一個加快發展海水利用及其產業的正確途徑。我們認為發展海水利用必須以效益為中心,從技術和工藝管理上對降低成本下工夫;在科研成果產業化和國外先進技術國產化基礎上,積極發展海水綜合利用;採用國家支持的海水利用示範工程和示範區建設,以點帶面,發展聯合企業等手段,是加快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及其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們希望象天津、青島、煙台、大連、舟山等嚴重缺水的城市,能率先大力發展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國家支持的示範工程、示範地區建設,首先能在這些城市開發結果。

五.關注海水淡化飲用水的活化處理

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只能解決飲用水的資源性和污染性缺水問題,還沒有解決飲用健康水的問題。因為淡化海水是一種蒸餾水或純凈水。而蒸餾水和純凈水,根據近年來一些專家的研究和試驗,發現是一種不含氧,含有有害揮發性物質的退化水。長期飲用對人體健康不利,會導致骨質疏鬆、神經麻痹等症狀。幾年前上海市政府已不允許幼兒園孩子飲用純凈水了。目前,這個問題尚未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市場銷售不經過活化處理的蒸餾水、純凈水還很普遍。所以大力推進海水淡化作飲用水的同時,必須跟著解決淡化海水上活化處理工藝的問題。做到這一點,除企業的努力外,還必須有國家相應政策規定和支持。

2000年我們承擔完成了一個國家軟科學研究項目,即「加快我國海水利用技術產業發展及政策研究」課題,其中就有利用發電廠生產的多餘淡化海水做飲用水的問題。我們請李復興教授參加了這一課題的研究工作,希望在海水淡化做飲用水的領域推廣應用他們的研究成果,不至於我們把好事沒有做好。關於淡化海水活化處理的具體問題,本文不再費筆墨了。

六.幾點建議

1.增強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意識。積極宣傳增強全民族,特別是各級幹部向海水要淡水,要財富的開發意識,增強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的責任感、使命感,使人們堅信開發利用海水的淡水資源和物質資源是有無限發展前景的,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2.要搞海水示範工程、示範區建設。例如國家支持建立沿海發電廠的海水綜合利用示範工程(包括淡化海水作飲用水活化處理項目),建立沿海城市居民海水沖廁示範區,這對加快發展海水利用事業,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建立發展海水的聯合企業。結合各種示範工程項目,把國內科研單位與企業聯合起來,把企業與企業聯合起來,把海水利用裝備製造企業與海水利用企業聯合起來,成立海水利用技術工程公司等。

4.淡化海水的活化工藝處理,要有國家的政策規定和扶持。淡化海水的活化處理要靠市場機制,更要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如發展環保產業一樣,要有政府規定,才能更好地處理活化處理飲用工藝的推廣,有利於人民的健康。淡化海水作飲用水,才能讓人放心。

我們為何不通過淡化海水獲得更多的飲用水
解答專家:彼得·H·格萊克(Peter H.Gleick),美國太平洋研究院,該機構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市,是一個非盈利性環境和水政策公共智囊團

海水淡化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因而需要大量金錢。不同地方海水淡化的價格變化極大,用海水生產一立方米淡水的價格可從不到1 美元上升到數美元不等,並且減少海水淡化能源需求量方面的成就一直

未能跟上能源費用上升的速度。從河水或含水地層抽取淡水的費用低得多——每立方米約為10 ~ 20 美分, 農業用水的費用常常還要更低一些。因此,海水淡化供水量僅占人類淡水需求總量的0.5%。

海水淡化還必須承擔環境費用:海水抽吸有可能吸進微型海洋生物,擾亂食物鏈,而且淡化過程剩餘的鹽水濃度極高,如果將它排回海洋,會危害沿海生態系統。

盡管如此,隨著其他水源消耗殆盡和淡水價格的升高,人們對海水淡化的興趣不斷增長。為了更有效地使用水資源,人們還必須做大量的工作,但是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和供水量日益減少,可能不久之後,經濟趨勢就會轉而支持通過海水淡化的方式來解決淡水供應問題。

❾ 地理問題

一、黃河三角洲建設抄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條件:
1.處在河流三角洲地區,地形平整,有利於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2.處在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
3.靠近海洋,交通便利,且水運成本較低;
4.北連京津唐地區,南近長江三角洲,東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市場廣大;
5.地處山東,毗連京津,靠近北方經濟中心,經濟發展基礎較好,而且技術條件優異。

二、西北區為我國生態環境最為脆弱地區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西北地區地處內陸,不易受季風影響,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從而不利於植被的生長,由此導致生態脆弱;
2.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滯後,人們的生產經營方式常常是粗放式經營,過度放牧,濫砍亂伐現象嚴重,生態嚴重失去平衡;
3.西北地區資源豐富,在開采資源過程中不注意保護環境,加上資源的過度開發,帶來環境的嚴重惡化。

這是根據我初高中學過的地理知識來回答的,希望能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三國家高度重視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