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2021-02-26 18:20:49

A. 中國什麼地區馬鈴薯產量最大

中國馬鈴薯之鄉 [編輯本段]1 定西市安定區這里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土層深厚,馬鈴薯生產與當地雨熱同期,具有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生產的馬鈴薯個大,質優,色澤光潔。屬全國之最,在市場上頗具優勢。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定西是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最好的馬鈴薯種植區之一。2001年被中國農學會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
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定西市安定區是全國最適宜於馬鈴薯種植的三大區域之一。區內海拔高、氣溫低、溫差大,雨熱相對充足期正好與馬鈴薯塊莖膨大期相吻合,所產馬鈴薯薯塊大、薯皮光滑、薯型整齊,干物質含量高、口感好、耐運輸、耐貯藏,產量和質量在全國均處於一流水平。
近年來,定西市安定區把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力爭經過3—5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並穩定到100萬畝,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1000元,把安定區建成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為奮斗目標,進一步發揮「中國馬鈴薯之鄉」的地域品牌優勢,按照「優化布局、規模種植、集約生產、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的總體思路,通過政府推動、龍頭帶動、中介促動、市場拉動、科技驅動,擴充了總量,提高了品質,拓寬了銷路,使全區馬鈴薯產業實現了「三大轉變」。即由主抓面積擴充總量的處延式增長向主抓品種提質增效轉變的內涵式增長轉變;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由鮮銷為主向精深加工為主轉變。 [編輯本段]2 寧夏西吉縣2004年2月,西吉縣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准化生產基地」。
全縣已建成一定規模的澱粉生產企業140家,其中精澱粉生產企業24家,全粉生產企業1家,粗澱粉生產企業115家,「三粉」加工戶1920家,具備年加工轉化鮮薯80萬噸、加工精粗澱粉12萬噸的能力,生產的「銀鷗」牌精澱粉已成為中國馬鈴薯澱粉知名品牌。西吉縣的火石寨、蘇堡兩鄉通過寧夏回族自治區無公害產地認定,寧薯8號、寧薯9號、青薯168三個馬鈴薯品種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令人高興的是,廣大農民群眾冬貯春賣,使土豆身價翻倍,價錢最高賣到每公斤1.2元,土豆賣出了蘋果價。西吉縣馬鈴薯產業成了「大氣候」。2007年,馬鈴薯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0元以上,「種土豆的富了、販土豆的賺了、加工土豆的發了」,已成為群眾中廣為流傳的順口溜。
在西吉,無論從哪個方位進入西吉地界,都會被那醒目的「中國馬鈴薯之鄉」巨型標牌所吸引;無論走到哪個鄉鎮哪個村莊,映入眼簾的便是大片大片鬱郁蔥蔥的馬鈴薯,每個鄉鎮都培育有千畝以上的優質馬鈴薯示範基地;無論走到哪個馬鈴薯澱粉企業,車間內機器隆隆,車間外商賈往來,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無論走進哪個辦公場所,文件上、網頁上、工作話題上,「馬鈴薯」一詞頻繁出現。田間地頭、大小企業、集貿市場、農家莊院……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馬鈴薯之鄉的濃郁氛圍。

B. 馬鈴薯全粉的我國現狀

我國來是馬鈴薯生產大國,種植面積自約為470萬公頃,年產量約6000萬噸,但由於受多種因素制約,對馬鈴薯的加工利用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加工產品主要為粉條、粉絲、油炸馬鈴薯食品等。目前國內市場馬鈴薯全粉和馬鈴薯衍生物產品還很少,有些還依賴進口。20世紀90年代後,亞洲也形成了世界馬鈴薯的新興市場。歐美國家的炸薯條、炸薯片等加工食品和休閑食品,受到人們的歡迎。隨著美式快餐麥當勞和肯德基連鎖店的不斷擴展,以馬鈴薯全粉為原料的薯泥、薯餅等煎炸食品風靡全球,在中國也不例外。但是,作為小食品的馬鈴薯全粉原料仍依賴進口,年需求量3萬噸以上,目前年產量僅有3500噸,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
.鑒於國內市場對馬鈴薯類食品的青睞及其難以為廣大中低收入消費者所接受的高價位,亟需開發我國馬鈴薯全粉及其產品。

C. 山東省滕州市馬鈴薯產業化經營發展狀況

發揮比較優勢 發展特色經濟

加快內蒙古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

□ 張廣收

面向二十一世紀,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和發展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決策,為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調整產業結構是一項重要的內容,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避免結構雷同,又是國家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要求。因此,西部各省區必須從各自資源特點和自身優勢出發,准確定位,把握關鍵,突出發展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全面分析和認識內蒙古的各種自然資源以及區域特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情況認為,內蒙古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必須走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

一、內蒙古產業結構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內蒙古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到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4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2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60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3.4:40.4:36.2,產業結構逐步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農牧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已具備了生產糧食280億斤、飼養牲畜7000多萬頭(只)的能力,每年可提供商品糧100億斤、商品肉100萬噸、羊毛6萬噸、羊絨4000噸、羊皮1900萬張、牛皮110萬張和鮮奶109萬噸,成為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商品糧基地。工業重型化結構得到改善,以農畜產品加工業為主的輕工業進一步加快發展,生產能力不斷擴大,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達到97億元,成為自治區第一支柱產業,涌現出了鄂爾多斯、伊利、仕奇、鹿王、興發等一批骨幹企業和名牌產品。能源、原材料等重工業穩步發展,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達到210億元,原煤產量、發電量、鋼產量分別達到8163萬噸、465億度和459萬噸。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

內蒙古經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農牧業、能源工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稀土工業、生物高技術產業、草原文化旅遊等行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農牧業:內蒙古橫跨「三北」,東西長2400多公里,南北寬1700多公里,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的1/8,居第二位。其中,草原、人均耕地和森林面積居全國首位。豐富的土地資源,各異的自然條件,以及多樣的動植物分布,為發展特色農牧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呼盟的奶牛和大豆,興安盟的水稻,通遼、赤峰的玉米,錫盟的牛羊肉,烏盟的馬鈴薯,巴盟的小麥,伊盟、阿盟的絨山羊等等,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目前,這些特色農牧業均在地區農牧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烏盟的馬鈴薯,年種植面積達到500萬畝,產量達到400萬噸,實現增加值10億元,佔全盟農業增加值的28%,同時還帶動了加工、保鮮、貯運等發展,目前有1.2萬個馬鈴薯儲存大戶,有3.5萬人、5萬輛車從事馬鈴薯運輸,大中型馬鈴薯加工企業共10戶,年加工馬鈴薯100萬噸。全盟馬鈴薯種植、加工、銷售實現增加值15億元,佔全盟國內生產總值的16.4%,已成為全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另外,內蒙古有13億畝草原,2.8億畝森林,環境容量大,污染相對小,綠色產品是一大特色。2000年,全區已有65家企業開發綠色食品,登記注冊綠色食品176種,佔全國綠色食品總數的10%以上,未來開發潛力很大。內蒙古從東到西還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沙區總面積11.2億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3.3%,結合生態治理,發展沙產業也具有廣闊的前景。

農畜產品加工業:農畜產品是內蒙古的特色和優勢,馬鈴薯、羊毛、羊絨產量居全國第一位,羊肉、牛奶產量居全國第二位,牛肉產量居全國第十位。依託農畜產品資源發展起來的農畜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內蒙古第一支柱產業,其產值佔全區輕工業產值的80%以上,佔全部工業產值的32%。特別是在馬鈴薯、羊肉、牛奶、羊絨等農畜產品加工行業優勢明顯,並具備了相當實力。2000年,全區羊絨產量近4000噸,已形成年梳絨1.5萬噸、生產羊絨衫1200萬件的生產能力,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利稅4.5億元,並擁有鄂爾多斯、鹿王等馳名品牌,羊絨產量、加工規模、工藝技術、出口創匯等方面均居全國首位;牛奶產量近80萬噸,已形成年加工鮮奶近80萬噸的生產能力,全區乳品加工企業109戶,生產十大類近300個品種,乳製品產量達到6.6萬噸,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利稅超過3億元,伊利集團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2億元、利稅超過2億元;馬鈴薯產量700萬噸,大中型加工企業12戶,年加工馬鈴薯150萬噸;羊肉產量32萬噸,草原興發集團已形成年加工100萬只羊的生產能力。

能源工業:內蒙古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比較豐富,煤炭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儲量在100億噸以上、適宜露天開採的特大型煤田有五處,現已形成年產原煤1億噸的生產能力。同時,內蒙古靠近水源,發電成本低,輸電線路短,具有煤轉電的良好條件,目前電力裝機容量達到96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465億度,向區外轉電186億度,是我國外輸電量最多的地區。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田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幾個為數不多的陸上特大型氣田,天然氣蘊藏量10.7萬億立方米,其中內蒙古境內蘊藏量4萬多億立方米。目前,內蒙古境內的蘇里格、烏審和大牛地三個氣田已在內蒙古境內探明儲量7200多億立方米,並建成了年產天然氣25億立方米的生產能力。經過「九五」以來的快速發展,能源工業已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增加值已佔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的18%。

另外,受電價的影響,近年來高載能工業已開始向能源基地轉移。內蒙古有豐富、廉價的能源資源,為發展高載能工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自治區政府還批准在烏海及周邊烏斯太、棋盤井地區建立高載能工業園區,並實行了優惠電價,大大促進了高載能工業的發展。全區電解鋁、電石、燒鹼、鐵合金、工業硅等高載能工業產品快速增長,高載能工業正逐步成為全區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稀土工業:稀土是內蒙古具有相對壟斷的優勢產業,稀土資源總量居世界之首,工業儲量佔全國的85%、佔世界的50%左右;稀土科研、技術力量雄厚,包頭稀土研究院是全國最大的稀土研究院;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我國惟一以「稀土」冠名的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內蒙古包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全國第一家稀土上市企業。經過近40多年的開發建設,內蒙古稀土工業已具備了相當規模的生產能力,在國內外稀土市場佔有重要地位。全區稀土生產企業100多戶,其中稀土骨幹企業近20戶,年生產稀土精礦能力已達到10萬噸,年處理稀土精礦達到能力12萬噸,能夠生產80多個品種、220多個規格的稀土產品。單一稀土分離能力達到6.3萬噸(按處理氯化稀土計),稀土合金生產能力達到3萬噸,稀土金屬生產能力達到1.2萬噸,磁性材料生產能力達到160噸,打火石生產能力達到400噸,鎳氫電池合金粉生產能力達到1500噸,稀土拋光粉生產能力達到3200噸,基色熒光粉生產能力達到10噸。稀土精礦產量佔全國的60%、佔世界的40%,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稀土原料基地。同時,還發展了稀土永磁電機、磁選機、電表阻尼器、稀土多元復合肥、稀土抗旱保水劑等大量技術含量較高的稀土應用產品,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稀土項目和應用項目正在籌建之中。目前,全區稀土行業形成固定資產近15億元,從業人員1.2萬餘人,年產值超過15億元,利稅達到2.5億元。

生物高技術產業:生物產業的發展一靠技術,二靠資源。內蒙古雖不具有人才和技術優勢,但具有豐富的生物基因資源。一是有多種野生植物資源,現已投入開發的有山杏、沙棘、蓯蓉、苦豆子等;二是有多種中蒙醫葯資源,像甘草、麻黃等;三是有多種動物臟器資源,如羊胎盤等。這些資源具有良好的保健和葯用性能,開發利用價值很高。

草原文化旅遊:內蒙古是個絢麗多姿、極富傳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古跡、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觀」構成了獨特的旅遊勝景,別具北國風采,塞外情韻,是旅遊的理想之地。內蒙古地跨「三北」,毗鄰八省,面向京津唐,還具有發展旅遊業優越的地理位置。隨著交通條件、旅遊環境的不斷改善,旅遊景點的增多,近年來,內蒙古旅遊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旅遊人數超過了9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5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旅遊業正逐步成為全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內蒙古發展特色經濟的思路和重點

根據內蒙古實際和現有經濟發展基礎,未來特色經濟的發展要以資源轉換為基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依託優勢資源、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把內蒙古建成為我國重要的農畜產品和綠色產業開發區、能源和原材料產業開發區、稀土科研、生產和出口開發區,通過「三區」建設,實現資源轉換、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技術創新。

(一)農畜產品和綠色產業

以名牌產品和豐富的農牧業資源為依託,繼續加強農田草牧場基本建設,積極調整農牧業生產結構,以加快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為切入點,大力發展以綠色品牌為主的農畜產品及其加工業,重點開發羊絨、牛奶、羊肉、牛肉、皮革、馬鈴薯、玉米、小麥等主導產品產業化系列,鞏固和擴大羊絨、牛奶、羊肉深加工產品在全國的領先優勢。同時,要加強生態建設,大力發展沙產業,營造綠色環境。

特色農業: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根據各地氣候、土壤等不同特點,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按照合理布局、各有側重、相對集中、形成規模的原則,建設區域性生產基地,形成區域性的名優特產品。重點建設具有內蒙古比較優勢和特色的優質專用小麥、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等農產品基地和綠色產品基地。

畜牧業:要充分發揮天然草原的優勢,按照增草、增畜,改良草場、改良畜種,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雙增雙改雙提」的指導方針,穩步發展草原畜牧業,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努力提高畜牧業集約化現代化水平,到「十五」末期,牛肉產量達到32萬噸,羊肉產量達到45萬噸,牛奶產量達到148萬噸,繼續保持全國的領先地位,力爭使畜牧業占農業比重提高到40%以上。

沙產業: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防線,是內蒙古在西部大開發中,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加強生態建設,要把防治和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恢復生態植被的基礎上,適度進行產業化開發,發展沙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近期重點進行沙棘、沙柳、山杏、麻黃、甘草、蓯蓉、有毒灌草、風積沙、荒漠藻類等的產業化開發,發展沙棘葯品、化妝品和保健品、沙柳掛面箱板紙、杏仁飲料、風積沙微晶材料、麻黃素、蓯蓉酒、蓯蓉養生液等產品,力爭使沙產業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

農畜產品加工業:以資源為依託,培育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突出發展綠色食品和羊絨加工業。要充分發揮內蒙古獨特的綠色食品原料資源優勢,以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為龍頭,運用現代加工、保鮮、包裝技術,大力發展市場容量較大的牛奶、羊肉、牛肉、馬鈴薯、玉米、優質小麥等加工產品,使內蒙古成為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羊絨加工業要立足存量資產的優化重組,以壓縮、調整、創新、提高為核心,淘汰落後、過剩的生產能力,採用先進、適用技術與裝備改造現有企業,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花色品種。繼續培育和發展壯大鄂爾多斯、鹿王羊絨集團等龍頭企業,加快精梳羊絨面料、襯衣面料、高支精紡羊絨內衣等精、深加工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使內蒙古成為全國主要羊絨生產加工出口基地。

(二)能源和原材料產業

要立足煤炭資源優勢,加快轉換步伐,大力發展煤轉電、煤轉油和潔凈煤生產。實施煤電轉換,加快「西電東送」,重點建設托克托、達拉特、元寶山等8大電源項目。同時,加快建設向區外送電的通道,完善自治區內電網網架,完成達拉特—永勝域、豐鎮—張家坊等電力外送主通道工程和區內220千伏及110千伏主網架工程。力爭到「十五」期末,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300萬千瓦,發電量達到700億千瓦時,向區外送電量達到370億千瓦時。加快煤炭液化技術產業化步伐,積極配合神華集團盡早建成年產250萬噸煤轉油項目。積極發展潔凈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開發利用天然氣,建設鄂爾多斯氣田烏審旗至呼和浩特天然氣輸氣管道和呼和浩特、包頭、東勝等城市配氣工程,以及天然氣化工基地;推廣利用潔凈煤,大力開發風能、光能和地熱資源。

依託豐富、廉價的電力資源,發展高載能工業,實現煤電冶、煤電化聯營,促進煤炭、電力行業發展,重點建設烏海及周邊地區高載能工業園區。加快發展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新材料,著力開發生產納米材料合金粉、納米碳酸鈣、稀土改性MC尼龍等新材料產品,形成新的產業規模。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傳統原材料工業的升級、改造,努力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把內蒙古建成國家重要的原材料生產基地。

(三)稀土產業

稀土產業的發展要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內蒙古輕、中稀土的優勢,揚長避短,根據市場需求,一是適度集中並優化和穩定發展稀土上游產品,加強、鞏固、提高稀土原料生產基地建設。二是在優化的基礎上突出發展稀土中游產品,提高現有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使全區稀土氧化物、混合稀土金屬、單一稀土金屬等中游產品的生產能夠滿足國內外市場不同層次的需要,成為世界稀土中游產品的集散地。三是有選擇的發展稀土下游產品和應用產品,繼續抓好稀土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發展稀土鋼、稀土鋁以及金屬材料和稀土抗旱保水劑、稀土飼料添加劑、稀土微肥等產品,加大開發稀土在高科技領域中的應用力度,發展稀土貯氫合金、稀土拋光粉、釹鐵硼永磁材料、鎳氫動力電池、稀土永磁電機等高科技應用產品。四是要充分發揮稀土科研人才的優勢,建立以包頭稀土研究院為主的骨幹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稀土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力爭在稀土科學技術、新材料和新產品研製開發方面接近國際領先水平。到「十五」末期,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稀土原材料及儲氫材料、鎳氫動力電池等稀土應用產品的科研、生產和出口基地。

另外,生物高技術產業、草原文化旅遊業等是內蒙古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朝陽產業,也具有很好的發展優勢。

生物高技術產業:要立足豐富的中蒙葯材資源和動物臟器資源,研製開發具有內蒙古特色的蒙葯、現代生化葯品和微生物工程產品。以蒙葯二次開發為重點,應用現代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成方蒙葯現代產品開發,建設蒙葯開發生產基地,創造民族品牌。利用微生物和酶工程技術,開發生產新型工業微生物粉劑、酶制劑、功能食品及添加劑、微生物飼料、微生物農葯和微生物肥料等產品。繼續加強羊胎盤素、免抑肽制劑、金雙歧制劑、雙歧轉基因抗癌新葯等生物葯品的生產。

草原文化旅遊業:要充分利用內蒙古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和文化旅遊資源,圍繞草原景觀、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三大主題,開發草原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族風情旅遊、邊境旅遊、沙漠旅遊、冰雪旅遊六大旅遊產品,重點建設呼倫貝爾草原生態旅遊區、錫林郭勒草原民俗旅遊區、鄂爾多斯成陵民族風情旅遊區等八個特色旅遊開發區,到「十五」期末,力爭使旅遊總收入達到77億元,佔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5%,把旅遊業發展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促進內蒙古特色經濟發展應採取的措施

(一)加大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創造特色經濟發展環境

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障。內蒙古水利、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生態環境惡劣,應繼續加大這方面的投入,為特色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一是繼續爭取中央財政性資金更多地投入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二是積極爭取國家在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項目中多安排政策性銀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三是積極爭取商業銀行加大對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的信貸投入;四是自治區本級財政也應加大投入比例。

(二)制定產業導向政策,引導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為了防止一哄而起,造成新一輪重復建設,有關部門應適時制定產業發展導向政策。根據各盟市資源特點、自身優勢和發展基礎,制定各行業區域布局規劃,提出各地的發展重點,並從項目審批、資金安排等方面加以引導,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規劃的重點區域進行流動,促進地區間經濟協調發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特色經濟形成規模

發展特色經濟,盡快形成規模優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離不了投資、金融、稅收、利用外資、對外貿易、吸引人才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在投資政策上,應加大對特色產業項目投資的傾斜力度,通過設立特色產業專項發展基金或銀行貸款貼息,支持和引導特色產業的發展。在金融政策上,應加大對特色產業的信貸投入,對於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的特色產業項目,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在稅收政策上,對特色產業應給予減稅或免稅優惠。在利用外資政策上,應鼓勵外商投資於特色產業,並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方式。在對外貿易政策上,應進一步擴大特色產業生產企業對外貿易經營自主權,並在出口退稅、出口配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吸引人才政策上,應制定有利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引導專業人才的合理流動。

D. 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是否居世界首位

目前,中國馬來鈴薯產業快速發展源,種植面積和鮮薯產量均居世界首位,產業鏈條逐步拓展,經濟效益穩步提升。
2010年,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與產量分別達到7808萬畝和8154萬噸,較前幾年大幅度增加。馬鈴薯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全國馬鈴薯加工企業已經發展到約5000家,其中規模化深加工企業約150家,全國精澱粉年加工能力200萬噸左右,全粉10多萬噸,薯片薯條25萬噸左右。
據悉,2010年,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超過500萬畝的省(區、市)有內蒙古、貴州、甘肅、四川、雲南、重慶,總種植面積達5065萬畝,佔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的65%。

E. 中國馬鈴薯產量是多少 全世界的產量是多少

我國馬鈴薯產量來名列世界前茅源,佔世界總產量的五分之一,並已擁有亞洲最大的5萬平方米的組培車間,在推動馬鈴薯良種化、促進加工型馬鈴薯生產方面成績顯著,完全有能力為我國薯條、薯片、全粉生產所需提供優質原料。08年總產量達到1416噸,年產量基本都是千噸級的

F. 馬鈴薯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第四大主糧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讓馬鈴薯逐漸成為中國第四專大主屬糧作物,可以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馬鈴薯在我們國家的產量還是比較高的,馬鈴薯一直也是作為一個糧食的途徑,對於保障西部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老百姓的生活,口糧保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目前中國馬鈴薯生產配套栽培技術日趨成熟,集成了以農機為載體的雙壟、覆膜、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並成功開發了馬鈴薯全粉佔比35%以上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和麵包等休閑食品。談到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目標,中國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我們要努力使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單產水平、總產量,和主糧化產品在馬鈴薯總消費量中的比重,均爭取要有顯著進步,馬鈴薯的主糧化產品成為人民群眾一日三餐的選擇之一

G. 我國馬鈴薯生產的概況是什麼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馬鈴薯為我國的七大主要農作物之一。由專於耐乾旱、耐瘠屬薄、高產穩產、適應性廣、營養成分全、產業鏈長,馬鈴薯在貧困地區作為主要糧食、經濟收入和環境資源利用的優勢作物,而在經濟發達地區作為蔬菜和出口創匯作物,種植地區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據統計2002年栽培面積為440萬hm2,總產量6660萬t,佔全球種植面積的25%左右、亞洲種植面積的60%左右。單產略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為15t/hm2左右。1998年到2002年期間,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年均增長4%,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加工業的發展,對馬鈴薯的需求日益增大,我國的播種面積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H. 中國馬鈴薯產業產值值多少

500億

閱讀全文

與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