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茶葉的發展前景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茶樹最早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茶葉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已成為主產區農村經濟的重要行業和出口創匯的優勢農業行業,備受國家重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茶葉行業趨於品牌整合、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各生產基地也正在走規模化道路,各地政府紛紛出台扶持政策調動茶農、茶商及茶企的積極性,茶葉行業表現出一種空間聚集和地方專業化的現象。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茶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早在2010年我國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第二大茶葉出口國,但行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全面轉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
前瞻產業研究院茶葉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在我國茶葉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茶葉行業也面臨著較多的問題,例如我國茶葉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茶葉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和全球知名品牌,尚未形成有規模的標准化、規范化茶葉生產鏈。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茶葉出口仍多為原料性產品,競爭以低層次的價格競爭為主,大多數企業缺乏自主研發能力。
總體來說,茶葉行業需求還是很不錯的,市場前景非常良好。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⑵ 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
歷史發展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級飲料。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漢成帝崩,「後(即帝後)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著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文學家王心鑒作《詠茶葉》一詩稱: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因為隔著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局限於四川一帶。
最古老的茶葉:
201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證實,從陝西漢陽陵出土的植物樣品為古代茶葉,這些茶葉距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而近日,漢陽陵出土的茶葉又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
茶葉對外傳播:
世界各國的制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作品 《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說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中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中國茶葉蒸青綠茶的制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產制技術傳入印尼。荷屬某家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中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制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沙俄來訪中國采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採摘,依照中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秘書哥登來中國學習茶葉產制技術。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中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中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中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里蘭卡正式制茶始於特羅氏。學習中國武夷岩茶製法,試製成功。至187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中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1893年,中國茶工、漢家劉氏茶坊29代傳人,將中國的種茶技術傳到俄羅斯和喬治亞。1900年劉茶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中國紅茶、綠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中國珠茶製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中國浙江龍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2)中國茶產業的發展的歷史機遇擴展閱讀:
挑選茶葉,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也講究「望、聞、問、切」,需要一定的茶葉知識。以下給各位茶友介紹一下茶葉的鑒別方法,幫助你挑選到好茶。首先,要規避以下4點。
忌買「茶名」
有的茶葉市場上,到處有名優茶,凡烏龍類即「鐵觀音、或大紅袍」,凡扁炒青即「龍井」,其實就是利用茶小白對茶認識不夠全面,用一些出名的茶來吸引茶友,讓茶友覺得一定是好茶。之前小葉子就遇到過這種情況,包裝上寫的是小青柑,但打開卻是大紅柑。所以提醒各位茶友, 買茶要清醒。
忌買「包裝」
忌買「包裝」的意思是不要看包裝來買茶葉。很多茶友看到茶葉包裝顏值高,就忍不住想買。有的茶葉包裝很華麗,但品質並不好。所以要提醒各位茶友,如果想買到自己喜歡的好茶,茶質最重要,不要一味追求包裝漂亮。
忌買「大全」
有的商家會把各類茶葉整合包裝出售,讓茶友覺得一次性可以品這么多好茶,很劃算,但這時也需要提高警惕,因為有的是把品質不佳的茶也整合包裝,命名為「五大名茶或八大名茶」等。所以茶友若想品全各類名茶,得留心尋找。
忌買「地名」
到茶鄉,尤其是旅遊景點,會有很多賣茶葉的商鋪,這時也要仔細挑選,因為有的商家會利用「茶鄉」這個點來「炒作」,讓茶友誤認為,茶鄉的茶肯定都是好茶,可是好茶除了要有好的生態環境,還要有精細的製作工藝,所以買茶時,茶友們要學會辨別。避免挑到以次充好、或價格不實的茶葉。
⑶ 中國茶葉在現階段發展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業界有句話叫「中國七萬茶企竟敵不過一家立頓」。
⑷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中華茶文化市場,包含茶的生產、製作、銷售等茶產業,同時還具備著品茶、評茶、茶賽、茶藝、茶的研究等精神文化表現。同是也體現她以茶為主的文化特色。中華茶文化包括的面很廣,博大精深,包容著政治、經濟、社會、人生等多方面的內容。中華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醫學、保健、藝術等為一體,包含著深厚的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經濟能源、發展潛力等因素,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的潤滑劑。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大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群眾文化的一個載體,她具有豐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是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她以其深刻的內涵和特殊的魅力,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她承傳、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精神實質、社會功能。
精神調劑 陶冶情操 審美教化
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是在民間土壤里發育起來,幾千年來,飲茶風習在民間之盛,已達到「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成為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關繫到人類的生活、勞動、生產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等,亦即與人的利害關系相當密切。馬克思主義認定,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語言,產生了意識和創造工具的能力,並在社會共同勞動和交往中產生了藝術。所以,人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經過生產實踐、科學實踐、和其他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這正是產生中華茶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使茶文化很快成為一門倍受關注的學問,吸引著多少文人騷客、政要權貴、佛門高憎書其事、詠其事、研其事。茶文化成為獨樹一幟的文化生活景觀。
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對中國茶就非常認真的研究。根據記載,中國開始研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西晉杜育的《荈賦》,唐代中期茶人和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崖石使君》,著名茶聖陸羽的《茶經》,明代茶人張源的《茶錄》等,一些茶家和愛好者從事研究,並著書立傳,以供後人參考研究,使之相互傳承發揚光大。茶,可以提神解乏,以茶養生、自娛、敬客、贈友,完全變成一種充滿審美情趣的藝術行為。人類在種植、加工茶葉的辛勤緊張的勞動中,把製作出來的成果,在勞動之餘或休閑時候,慢慢捂出一套泡茶和品茶的技藝。隨著藝術的提高,現代的茶家們根據沖泡全過程,總結出八道程序:「白鶴沫浴、觀音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鑒嘗湯色、品啜甘霖。」把泡飲香茗的全過程用文字來提煉,並提升到茶文化的高層次來表現,使之更精彩生動。茶家們在泡飲時,認真講究茶質、用水、茶具、沖泡,「水用清泉,爐以炭火,茶具小巧,茶講形、香、色(湯色)、韻。」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增進娛樂性,提高情趣,陶冶情操。
同時,茶家們的品嘗方法也很講究,不是大碗豪飲,而是小啜、含口、徐咽、細品,通過品嘗過程中的感受和遐想,產生審美的愉悅,進入詩化的美妙的境界句,達到哲理的高度。人們在工作之餘,休閑聚會的時候,用上優質的茶具,拿上一泡好茶,圍坐在一起,或是評茶論道,或是促膝談心,或是暢談天下大事……;有的和著茶韻吟詩誦賦、揮毫潑墨、讀書看報、自娛自樂,激勵情感,心胸坦盪,受益非淺;有的自捧一杯香茗,淡然而坐,慢斟細品,清心無欲、拋棄煩惱、修身養息,借品茶體驗和領悟清和、儉約、自尊、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境界等等。通過開展茶文化活動,可以激發人們認識美、熱愛美、追求美、創造美的生活情趣和理想。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豐富人們的審美經驗,改變人們的審美態度。
從泡茶到品嘗的藝術過程,人們把它歸納為「茶藝」,古代的茶家把它稱為「茶道」,亦稱作「茶德」。如唐代的劉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精神范疇。劉貞亮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飲茶可以有助於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明確地以理性語言將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層次,可視為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這就是在泡茶和品嘗這個過程中,所追求、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它經常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人們的行為准則和道德要求。安溪茶商感德鎮的吳高明在太原勇斗持刀匪徒的事跡;黃澤輝汕頭勇擒持刀竊賊等,這些見義勇為的壯舉,正是他們成長在茶鄉,受到誠信為本,分清善惡,仗義為重,勤勞致富的美德陶冶感染,產生了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諧統一,所譜寫一曲又一曲的正氣歌。所以,茶文化可以起到精神調劑,宣洩情感,陶冶性情,宣傳教化,規范行為,審美情趣,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等作用。激起人們對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分清丑惡,辨別是非,改造世界觀。
溝通感情 以和為貴 團結和諧
早在唐代,飲茶就在中華大地非常盛行,幾千年來流傳至今,成為最時尚的日常生活景觀。人們不管是在家人相聚,還是在商場、賓館迎賓待客,商務洽談,交際往來,休閑會友等,都離不開它。宋代文人杜小山的詩句「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大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那種在寒夜來造訪的特殊客人,以茶勝酒,品茗敘舊的歡樂之情,別有一番情趣,截然不同的意境,躍然紙上。正如現代南安蔡四田先生寫的詩句:「故友親朋鄰里家,上門一到請杯茶。手端香茗表心意,勝過登樓上酒吧。」明代文學家許次紓在《茶疏》「論客」中有「賓朋雜沓,止堪交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體現以茶交友的道理。所以早在先前,人類就用茶來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交際會友,成為感情交流的必須品。
人們由於政治利益,經濟利益,也由於信念、性格、修養和人生觀等等的差異,人與人之間是一個充滿各種復雜心理因素的互相作用的整體,彼此之間必然會產生摩擦和糾葛,和發生矛盾。而常常依賴於內在的情感溝通和心理認同,通過各種方式的交流來溝通情感,傳達信息,促進理解加強團結。在家中,泡上一壺好茶,使家人親屬團聚同飲上一杯香茗,增強了親情和代與代之間和諧氣氛。對鄰里、朋友、賓客捧上一杯熱茶,這一微妙方式,可以和氣生財,消除誤解,化解矛盾,成為人們之間進一步增強友誼,增進了解,加深感情的好途徑,這種認識、了解、熟悉的過程,也就是改變、溝通人際關系的過程。互相交流,互相認同,互相理解。以達到和誠相處,同飲香茗,共話友誼,使人類在和煦的陽光下共享親情、友情,促進社會和諧。真乃:「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
同時,通過舉辦「茶藝」和「茶王賽」等茶文化活動,可以吸引和激勵人們的好奇和興趣,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和激勵了人們的競爭意識,自覺和不自覺的參與和情不自禁的狀態中拋開糾葛和隔閡,聚合到一起,互相交流經驗,暢談觀點,切磋技藝,互相支持,和同其他群體成員一起,為同一個目標的成功而興奮、失敗而沮喪。從而達到團結凝聚,和睦相處,
台灣茶業的發展,與大陸有著千絲萬鏤的關系,特別跟安溪的茶事和茶文化更是分不開。拒史料記載:清威豐五年,安溪人林鳳池率先把烏龍茶引入台灣。據說台灣有名凍頂烏龍茶就是從這起源的;還有台北的木柵地區,當地的台灣同胞都習慣把這里生產的鐵觀音茶葉稱為「安溪鐵觀音」。至今台灣仍保持著「以茶代酒」的待客習俗。近幾年來,隨著兩岸關系的和諧發展,兩岸茶商互相交易,頻繁來往,茶文化和鐵觀音成了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兩岸茶緣愈結愈深厚。茶情依依,茶韻點點滋心頭。近幾年來,每年約有20萬安溪籍台灣同胞回到家鄉探親訪友、旅遊、經濟貿易,其中有不少是經營、銷售茶葉的。所以,茶文化使海峽兩岸同胞自覺不自覺的拋開隔閡,茶葉在兩岸關系中牽線搭橋的作用日益明顯。宋微宗趙構的《大觀茶論》中提到「致清導和,韻高致靜」是中國茶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讓大陸、台灣兩岸在茶文化的溝通、吸引、激勵的社會效能中,達到化解矛盾、消除誤解、增進了解、以和為貴,早日使祖國疆域完整,同胞團圓,和睦相處。同時,安溪的鐵觀音茶產業、茶文化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它將成為世界和平使者,促進和平、繁榮富強,人民的大團結。所以,茶文化可以製造友好氛圍,化解矛盾,團結和諧的社會功能。
傳播知識 增進交流 促進發展
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在不斷的豐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延伸繁榮,在國內普及推廣。也不斷向周邊國家傳播,不斷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中國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尤其上日本茶道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淵源關系。日本代表團井摩紀小姐學過茶道,她表示日本的茶文化源於中國,「中國的茶文化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日本傳統文化也源自中國,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可以促進兩國青年友好交流。同時也傳入朝鮮、俄國等周邊國家,從不同時期的茶禮、茶具、茶宴、茶道、品嘗方式等等,跟中華茶文化有不少相同之處。
台灣的烏龍茶製作技術本是安溪人於清代傳入的。在台灣的一些茶事活動都具有相同之處,在大陸流行的茶王賽、茶藝、茶歌、茶舞等文化也在台灣不斷地演繹和發展。如今在閩台農業合作的推動促進下,台商又將台灣先進的制茶技術傳回了安溪。以茶文化等方式交流往來,互相傳播知識,如今已成為兩岸加深聯系和鄉情的重要方式。據初步統計,台商已在安溪登記注冊台資企業有60多家。其中茶葉企業有24家,投資總額976萬美元。隨著大片台資茶葉基地的建立,台資茶廠的開辦,台商不僅帶來了資金、設備、知識和技術,而且帶來了新的觀念,新的管理模式,安台的經貿合作,達到了傳播知識,互相交流,促進發展的蓬勃發展的態勢,大大的推動了安溪茶產業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深遠的社會效益。
同時,還通過「茶藝表演」、各類「茶王賽」、「茶業萬人培訓」、「安溪鐵觀音神州行」、「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中華茶產業國際合作高峰會」等交流活動,全面普及、傳播茶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知識,使之達到傳播知識,促進交流,發展經濟的效果。如:1996年11月,安溪茶藝到北京獻演,第二天北京日報一篇報道顯眼寫著「安溪茶藝一夜傾倒北京城」。產生極大的轟動效應。
樂中求智 修身養性 有益健康
人類通過茶文化的活動,如茶藝表演、茶王賽,休閑品嘗,茶歌、茶舞、茶詩等等,在娛樂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哲理,人們在身心愉悅的同時,滿足求知需求;提高感知記憶能力、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藝術欣賞水平;激勵人們智力的開發,啟迪智慧,增強智能,促進思維嚴密活躍,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舒暢了心情,掌握了技能,激發豐富了想像力,發掘創造力,使人變更聰明能幹,更能適應社會要求,因而越來越被人重視。如通過茶王賽以後。茶農在激烈的競爭中,啟發了如何改變傳統製作方式;如何用空調器來調制溫度;如何發展生態茶園等等,以提高質量,製作精品,樹立品牌,使茶產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人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開始是將其作為食物,然後作為葯物,後來成為飲料,隨後發展為一門生活藝術。隨著茶藝的成熟,古代至今,曾有一大批文人騷客介入茶事活動,撰寫了很多的茶作品,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茶詩,提高了飲茶的文化品位,使品茗成為一種藝術享受。如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陸羽的《茶經》、徐謂的《徐文長秘集》、許次紓的《茶疏》等等。特別是羅廩的《茶解》專門談到品嘗意境:「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戰,儼聽松濤,傾瀉人甌,雲光縹渺,一段幽趣,故難與俗人言。」真正的茶人品茶,最好是山堂夜坐,親自動手,觀水火相戰之狀,聽壺中沸水發出像松濤一般的聲音,香茗人杯,茶煙裊裊,恍若置身於雲光縹渺之仙境,這樣的幽人雅趣是難以和俗人講清楚的。真乃靜神養性,如脫俗塵之境界。
日本高僧把中國的茶藝帶到日本後,把它作為修行佛法追求得道的一種手段,並將其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被嚴格的傳承下來。我們現代人,在緊張的勞作之後或節假日之中,也常帶著家人、朋友或單身一個,尋找一處清靜幽雅的環境,泡著香茗,或慢斟細品、或看書閱報、或揮毫潑墨、或吟詩作對,拋棄一切世俗之舉,人間憂煩,潛心養性,達到美的享受和更高的精神境界,陶冶了情操,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精神境界。
人類從發現茶到利用茶,已有幾千年,一直把茶當作治病、保健之良葯。據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源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是茶的古稱,歷代著名的醫書皆記載了茶的功效,包括明目、令人思維敏捷、輕身換骨等。人類在獲取生產資料的過程中付出了繁重的體力或腦力勞動,使人們在一段時間內身心處於緊張狀態,而這種長期的緊張狀態,會嚴重地損害勞動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這就需要人們在緊張勞作之餘安排休息時間來進行精神和體力的調理,中華茶文化的泡茶和品嘗過程所創造的輕松愉快的氛圍,使人們的緊張狀態得到鬆弛,勞累得以消除,體力得到恢復。有效的幫助和促進勞動者的心理、生理、身體的健康。公元1211年日本僧侶榮西在其著作《吃茶養生記》一書中寫道:「茶是養生的神奇良方,對延年益壽具有超凡的力量,從古至今,它一直是山居者長壽的萬靈丹。」
茶的葯用成分關於茶葉的葯用功效,早在2000多年前已被公認。但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茶在葯用上很大程度還屬於經驗性質的。20世紀後期以來,茶葉生物化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醫學研究的參與,使得對茶葉的葯用有效成分及其葯理功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目前已經證實,茶葉中和人體健康關系的成分主要有以下幾類:1、咖啡鹼。是一種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因此具有提神作用。2、多酚類化合物。3、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B族、葉酸、維生素C、E、K等。4、礦質元素。如磷、鉀、鈣、鎂、錳、鋁、硫等。5、氨基酸。6、其他。如二苯胺、a-氨基丁配、還有脂多糖等,它們含量雖然不高,但具有獨特的葯效。
醫學界的人士和茶家們,根據對茶長期研究中,把中國茶的葯用總結有十個方面。1、茶能使人化痣潤膚,振奮精神,增強思維和記憶力。2、茶能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並有維持心臟、血管、等正常機能的作用。 3、飲茶對防止齲齒有很大的好處。4、茶葉有抑制惡性腫瘤的作用,飲茶能明顯地抑制癌細胞突變。 5、茶葉含有妊娠婦女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鋅。6、茶葉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7、飲茶能抑制細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壽。8 、飲茶能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和腦血栓。9 、飲茶能興奮中樞神經,增強運動能力,提高運動員的比賽成績。10、飲茶有良好的減肥和美容效果,特別是中國的烏龍茶效果尤為明顯。
茶家在長期從事茶產業中,體會、掌握了科學技術、科學管理和利用茶文化來提高茶的質量,有利身心健康,搞活產銷渠道,發展經濟的重要性。他們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班,大力發展生態茶園,樹立品牌意識,從茶樹種植、施肥、病蟲害防治、茶葉製作的全過程,到產品包裝,都要求技術過硬,細心操作,認真檢驗,作到產綠色、自然、健康的生態茶。發揮茶文化的功能,讓消費者更了解,更放心、更廣泛的去接受它,達到全民促進身心健康的效能,讓人類的明天更和諧健康幸福。
發展經濟 情系民生 構建新生活
茶文化最明顯的特點和最大的功能,除了它具有中華民族大文化的功能,還具有很強的促進經濟發展,繁榮經濟市場,推動社會效益的功能。因為一般精神文化的社會效益和功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開展活動,陶冶情操,潛移默化的長期作用產生的。而茶文化不但具有大文化的功能,還具有它的獨特性:就是通過一定的茶事活動,直接和經濟掛鉤,立即取得經濟效益。在今天的商品經濟社會里,這種效能發揮的越來越明顯,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人們發展經濟的特殊手段。如「鐵觀音茶王賽」在香港舉辦中,評出的茶王在激烈的競爭中,100克鐵觀音身價竟達11萬港元的天價,這就是通過茶文化的功能所起的經濟效應。還有「茶藝表演」「茶文化節」等等,就是運用了這種效能,使社會生活出現了「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現狀。
回顧中國的茶史,根據記載,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有茶的出現,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茶幾經起落,幾經興衰。而在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年代。那些帝王將相、高官達貴,誰曾關心詢問茶事、民生之事,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要賦予茶事活動以崇高使命。雖然他們也經常品茶、茶宴、賜茶等茶事活動,但是他們脫離了人民群眾,只會壓迫,剝削、苛詐、統治人民。那能去體會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那種「皆辛苦」的滋味。那些整日為生活忙碌奔波的勞苦大眾,不可能對中國茶的作用和效能進行探討、研究,更不可能用其來發展經濟,促進社會效益而有所作為。七十年代以前,國家由於忙著搞政治運動和注重發展農業生產,茶產業被當做付業,甚至當為「割資本主義尾巴」而遭到冷漠。所以,長期以來中國茶的對民生作用和社會效益得不到發揮,中華茶文化不是在前進,而是停滯,甚至比其他國家還落後。
改革開放以來。從安溪茶產業的發展,讓我們可以看出中華茶文化市場對發展經濟,促進民生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九十年代以前,雖然安溪縣是盛產烏龍茶的故鄉,全縣每個鄉鎮都有種植茶葉,象感德、祥華、長坑、西坪等地方,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擁有茶園。以前,茶農種植、管理都是靠天吃飯,不懂的科學管理、防治病蟲害、改造低產園、剪枝促芽等科學方式。製作茶葉的設備十分落後,從采青到產品,全部採用人力手工來製作,都是採用一般傳統人工製作方法,在製作中消耗掉很大的勞動力。加工出來的茶葉質量差、成本高、市場銷售慢、價格低、茶農收入微薄,經濟得不到發展,生活貧困,使民生難於脫貧富裕。在1978年,安溪縣茶葉總產值僅950萬元,曾經是福建省最大的國家級貧困縣之一。
俗話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統一,缺一不可。天時,就是指機遇。安溪茶產業興盛於改革開發縱深發展之時,經濟競爭激烈,經濟市場繁榮時代,這種機遇真是千載難逢。地利,就是指地理環境所造成的優越性。安溪是烏龍茶之鄉,鐵觀音唯一發源地,它的氣候、地貌、土壤、溫差、濕度等特定條件是生產優質鐵觀音的優越基礎。人和,就是指人與人之間和諧;領導者和人民關系的和諧,(包括觀念、決策、導向、作用等);人和自然界的和諧。縱觀歷史發展的歷程,天時、地利是客觀的,人和是主觀。人要主動、積極、創造性的、充分利用客觀的優越性,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之「天、地、人三者合一」,而進行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同時,建成集商貿、加工、餐飲、運輸等為一體的中國茶葉貿易中心,中國茶文化旅遊中心,成為中外馳名的「中國茶都」。為開展各類茶事活動基地,為茶農創造提供貿易、交流、發展經濟中心基地;舉辦「茶葉萬人培訓」工程和各類茶葉技術、管理培訓,狠抓精品,創造品牌;藉助「茶藝」「茶王賽」等茶文化活動,走向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同時,成功舉辦「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中華茶產業國際合作高峰會」等茶葉合作交流活動。這樣,提升了安溪鐵觀音的知名度,把安溪茶葉推向全國、全世界。如今,安溪全縣108萬多的人口,涉及茶產業的近80萬人,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全國各地開設的茶莊(店)茶藝館有3萬多家,僅茶葉營銷人員近10萬人,產品出口銷售於日本、俄羅斯、東南亞、歐美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縣擁有茶園40萬畝,年產茶葉4萬噸,(預計今年產量將達歷史最高水平5萬噸)產值45億元人民幣。茶文化市場成為安溪的傳統特色龍頭支柱產業,成為真正的民生企業。同時,形成了一業促百業,「一業旺,百業興」的大好局勢。200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156元,安溪縣被評為「全國縣城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使這個閩南最大的貧困縣一躍進入了全國「百強縣」。茶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富有很強的生命力,在社會上長期存在和發展,始終影響著生產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才使社會和諧平衡的發展,並不斷地創造出更高層次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市場的繁榮,推動茶產業的發展。茶產業是產生茶文化的基礎,茶文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以茶產業興盛為基礎,以所取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為動力,明天將發揮更大的市場作用。
⑸ 鴉片戰爭對中國茶產業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這對抄於中國茶產業的襲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茶產業作為農產品加工業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優勢產業,茶產業的發展對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民增收和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通過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可以促進優質資源的綜合利用,變資源優勢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振興山區經濟;同時,加快了山區茶葉產業化的進程,促使了山區自給自足經濟向較大規模的商品經濟轉化、傳統的粗放經營向高附加值高產穩產轉化,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都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第二、茶產業是綠色產業,通過無污染種植和清潔化生產,茶產業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緊密相關連,特別是生態茶園的建立對於水土保持、凈化空氣等都有重要作用。
⑹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被用作貢品致敬。 在原始公社的後期,茶成了貨物交換的項目。 在戰國,茶具有一定的規模。
先秦時期的「詩經」收藏有茶的記載。 與漢代一樣,茶已成為佛教的特殊滋補品。 在魏晉南北朝,有一股喝茶的風。 隋朝,大眾喝茶已成普遍現象。
在唐代,茶業蓬勃發展,茶葉成了「沒有人可以沒有一天生活」。 茶館,茶會,茶會出現,邀請客人喝茶。 宋代,流行的鬥茶,貢茶。
中國飲茶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
(6)中國茶產業的發展的歷史機遇擴展閱讀: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⑺ 中國茶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近年來,我國茶葉內銷市場處於穩定增長的發展態勢。2011-2015年,我國茶葉消費群體由4.2億人增長至4.71億人,增幅為12%。在茶葉加盟和茶類消費結構方面,綠茶、烏龍茶等作為我國產量靠前的茶類,是茶葉市場主流消費產品,占銷售總量的50%以上。紅茶、黑茶、白茶等茶類也不斷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當前,我國茶葉消費正處於轉型期,茶產業是當之無愧的朝陽產業,在茶文化熱、有機茶熱、保健茶熱、名優茶興起等多重因素下,茶葉的傳統區域性消費習慣正在走向分解,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現代的、多元化的茶葉消費趨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師指出,中國茶葉有兩個市場,一是國際市場,二是國內市場。從國際市場看,20世紀下半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初,世界茶葉生產量和貿易量一直是上升的。尤其是近十年間,貿易量的增長幅度大於生產量的增長。從國內市場看,中國國內是一個大市場,是一個茶類需求多樣化的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生活水平的提高,茶葉的市場發展空間很大。
⑻ 簡述中國茶文化發展史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
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中國飲茶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
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⑼ 中國的茶產業有發展前景嗎
一、 縱觀中國茶產業的現狀
綜觀中國茶產業與市場的全局,從茶資源、茶營銷到茶品牌、茶文化等系列現狀來看。其運作與建設遠遠落後與國內外市場,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茶產業發展的障礙。面積第一、產量第二(現在是第一)、出口第三、創匯第四,品牌缺乏,這是目前中國茶業在世界茶行業界排行榜上的真實寫照。必須承認,我國是世界茶葉大國,但還不是茶葉強國。所以,未來打造和建設具中國特色的茶葉品牌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工程,是中國茶產業、茶企業走出去的方向和目標。如何讓中國茶產業擺脫傳統的粗放式生產經營模式成為當務之急。
二、目前中國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有名茶,無品牌。這是中國茶人心中一個永遠的痛。中國有2000個茶葉生產縣,名優茶眾多。但說的出的品牌茶卻屈指可數,就別提目前茶業界能叫得出的知名品牌抑或著名品牌了!
2.廠家多,品牌少。據統計資料顯示,中字頭下屬12家省級茶葉公司中,只有4家有注冊商標的。全國生產加工茶葉企業有6.7萬家,只有近千家茶葉有注冊商標的,能稱得上品牌的幾乎沒有。
3.資源多,整合少。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對資源利用,產品定性、核心價值、品牌文化、品牌戰略等都需提前進行規劃。資源過度分散最為直接影響應是造成企業有效資源、管理成本的浪費。由於中國茶葉資源分散、生產分散、出口一直以散裝為主,自然也就只能充當國外品牌茶葉的原料供應商。
4.行業混亂,競爭無序。目前整個中國茶行業內部的產品競爭由於全國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茶葉價格定位標准,故現已演變成較混亂的、激烈的「價格大戰」。部分商家甚至違背行業規則,惡意攻擊競爭對手,消費者難辨真偽,購買假冒偽劣產品比比皆是,給整個行業帶來負面影響!重要是傷害了消費者對中國名茶的信心。
5.品牌概念模糊,品牌意識淡薄。何謂品牌?何謂品牌營銷、品牌文化、品牌管理、品牌傳播、品牌危機及品牌維權等。中國大多數茶企業家均是一知半解,因此有待整個行業人員的文化素質、服務理念及品牌知識的整體提升和培育。
三、中國茶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1.要尋找茶產業發展的藍海
從營銷角度來說,傳統茶是個紅海產業,現代茶是藍海產業,充滿無限的發展空間。茶葉發展基礎在傳統,而突破在現代。目前茶產業的發展態勢良好,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傳統茶的產業突破,核心問題在於市場運作,在於品牌建設。煙、酒、茶都是傳統的快速消費品。比較發展規模和認知度,就會發現,煙形成了國煙,酒形成了國酒,但是茶卻沒有形成國茶。雖然倡導茶為國飲,卻沒有形成讓國人都能普遍接受的、共同認知的茶葉品牌。像茅台酒、中華煙,大家都知道。但是茶葉是同宗不同命,同樣作為快消品,茶葉消費的地域性特別強。茶葉為什麼目前沒有形成全國的知名品牌?這主要是因為政府和企業的投入,以及消費者的期待沒有形成合力,最後造成資源分散。如果想做強做大,應該把各級政府的資源統一到一個平台上去,通過統一的運營渠道去做產品的市場精耕。
發展現代茶,必突破茶的沖飲方式,改變它的形態之後,給茶葉尋找新出路。一是關注相關學科的技術成果,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為茶葉服務。二是跳出茶葉研究茶葉,積極拓展茶葉的應用領域。把喝茶變為吃茶、玩茶、用茶等,將茶葉的功能性成分按抗氧化劑、抗輻射劑等進行開發,廣泛應用於日化、食品、保健品、紡織等領域。三是變「加工」茶葉為「製造」茶葉。按照「全價利用、跨界開發」的理念及目標消費群的特徵需求,進行茶產業優化突破技術研究與創新產品開發。
2、四個方面下功夫做精茶產業
浙江綠茶的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下一步浙江綠茶將在穩定面積,穩定產量,提高品質與效益的思路基礎上,以打造浙江綠茶品牌為主線,以現代園區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充分利用人才、技術、文化和品牌的優勢,加快浙江綠茶發展。省農業廳將實施新一輪企業規劃,培育龍井、名優綠茶、早茶、浙北茶四個特色產業帶,通過提升茶葉基地加工技術,加強現代園區建設,搭建推廣平台,推進浙江綠茶產業化和現代化,促進我省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把茶葉這一富民產業做強做精,可以從四個方面下功夫:一、加強產業化要素優化組合。特別是龍頭企業的培育,組織化程度的提高,主導產品的定位,這些方面要一一明確目標;二、加強目標市場體系的構建,進一步提高茶葉的附加值。拓展多渠道銷售方式,通過目標市場專賣專營、直銷體系構建等方式提高產品效益;三、加強推廣宣傳,重點打造松陽茶國家地理標志。通過地理標志的使用和管理,使松陽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更高;四、要充分運作好中國茶商大會。中國茶商大會是最具影響力的茶葉節會,建設和打造好茶葉節會品牌。
3、茶品牌應有更多文化內涵
中國茶宣傳比較喜歡利用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看得多了就發現故事比較同質化。茶文化如果要追根溯源,我們能在歷史上找根源的只有《茶經》。陸羽為了寫《茶經》,跋山涉水走了很多省份。所以信陽毛尖等很多茶葉宣傳都是把陸羽搬出來,這就使得茶文化很深。但是,各個地方的茶文化沒有區別,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竹葉青第一個在中國茶市邁出了做高端奢侈品的步伐,「與己論道,巔峰已隨心」的精神境界,是5000年中國文化積淀才孕育出的文化,竹葉青把茶的極致、優雅帶給了世人。竹葉青茶葉從《道德經》里找依據,在成都和北京建造了生活體驗館,把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運用到茶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上。「平常心,竹葉青」。許多人正是被這句看似平淡的話語打動,才認識了竹葉青,並將之作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恪守著。將品茶延伸為一種生活態度,重新詮釋茶文化的內涵,從清醇淡雅到平常心。成功的品牌文化,竹葉青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茶葉要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以增強產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文化是個大概念,有精神的層面,也有物質的層面。除了向歷史追根溯源外,它還可以往生活方式上去靠。比如松陽銀猴,「千年古縣,田園松陽」就是一個很好的點,因為松陽就是松古平原最大的盆地,周邊是高山,其實是桃花源。初中課本就有桃花源的描寫,我們就可以從「田園、桃花源」這些字眼去宣傳名優茶。通過意境描述,讓人喝到松陽銀猴,就能想到桃花源。
4.未來主攻五方面
茶產業要在未來主攻五方面:一、做好品牌培育和企業培育,全面推行一縣一品,加快全市區域品牌的建設;二、要進一步提高茶產業科技水平,注重科技隊伍建設,注重對外合作,加快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新工藝的運用,推進產業現代化;三、要加強產業營銷體系建設,做好茶葉展示展銷和推介,爭取全國主要大中城市有我們麗水茶葉的門店,國外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四、進一步做好產業延伸,用工業的理念改造傳統茶產業,引導工商資本來投資茶產業,實現茶葉從粗放產品向高端產品延伸,從粗級加工向深加工延伸,茶產業從傳統的農業產業向文化、旅遊產業延伸;五、加快推進標准化生產、茶廠的優化改造、產品的質量體系認證、行業的自律規范等,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確保茶葉的質量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