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洞頭文化產業發展優勢

洞頭文化產業發展優勢

發布時間:2021-02-27 03:13:29

1. 浙江在文化,經濟,地理位置上的優勢

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北與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為鄰,省會杭州市與上海市兩地高速公路距離為130多公里。
浙江省陸域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和海島岸線長達6500公里,佔全國海岸線總長的20.3%,居中國第一。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島嶼3061個,是中國島嶼最多的一個省份。

浙江有雁盪山、普陀山、雪竇山、天目山、天台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紹興東湖、嘉興南湖等名湖,有中國最大的人工湖——杭州千島湖,有錢塘江、楠溪江等名江。京杭大運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與錢塘江匯合。

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平均氣溫 15℃-18℃。1月、7月分別為全年氣溫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為集中降雨期。

按單位面積計算,浙江水資源量居全國第4位。經濟林、竹林資源豐富,毛竹產量居全國前列。名優特產多。茶、桑、柑橘等中外著名,山核桃、香榧等乾果佔全國產量的70%以上。樹種資源豐富,素有中國「東南植物寶庫」之稱,「活化石」銀杏等50多種野生植物列入國家珍稀保護名錄。已知野生動物1900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120多種,佔全國野生保護動物的1/3。浙江礦產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在探明儲量的礦產中,石煤、明礬石、葉蠟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築用凝灰岩居中國第1位,螢石居中國第2位。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開發前景良好。浙江海域漁業資源豐富,舟山群島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漁業基地。

人口區劃

全省總人口4679萬人。除漢族外,約40萬人口分屬53個少數民族成分,其中畲族約20萬,回族約2萬。全國惟一的畲族自治縣——景寧畲族自治縣就在浙江麗水市。

浙江行政區劃分為杭州、寧波、溫州、嘉興、湖州、紹興、台州、金華、衢州、麗水、舟山11個省轄市,下設36個縣、22個縣級市、32個市轄區。

歷史沿革

浙江歷史悠久,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區一帶活動。進入新石器時代,浙江境內人類活動的范圍已相當廣泛。全省境內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百處以上。三國時期(220-280年),浙江有省的建制。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浙江作為一個省級行政區的雛形成形。南宋王朝(1127-1279年)建都臨安(今杭州),歷時150年。明朝(1368-1644年),浙江省名正式出現。

歷史上,浙江經濟較為發達。絲綢、制瓷、造紙、印刷和造船業等居當時中國領先地位。浙江人才輩出。思想家王充、王陽明、黃宗羲、龔自珍, 詩人賀知章、駱賓王、孟郊、陸游,科學家沈括,戲劇家李漁、洪升等都是傑出代表。20世紀,中國文學巨匠魯迅、 茅盾,教育家蔡元培,著名科學家茅以升、竺可楨、錢學森、陳省身,以及李叔同、王國維、夏衍、艾青、徐志摩、陳望道、馬寅初、金庸等一批名人均為浙江人

史前文化

距今6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浙江悠久燦爛的史前文化的傑出代表。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種類齊全的骨、石、陶、木製成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稻穀,榫卯結構清楚的木構件,以及色彩鮮艷的漆碗,依然能吹出動聽音響的陶塤、骨哨等。良渚文化以發達的黑陶製作和精美絕倫的玉器製作聞名,曾經存在世界上早期的大規模犁耕稻作農業、大型營建工程及社會組織形態。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浙江文化歷史悠久,手工業發達,如春秋、戰國時(前770-前221年)越國的鑄劍,東漢時(25-220年)的制瓷技術和銅鏡製作工藝,唐代(618-907年)以後的絲綢、雕版印刷、造塔、寺院建築、佛像雕塑技藝。始鐫於南齊建武年間(494-497年)的新昌大佛寺彌勒像,被稱為「江南第一大佛」。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建的杭州六和塔、唐中和四年(884年建內塔)和北宋開寶年間(968-975年建外塔)建的湖州飛英塔等,被譽為全國造塔工藝的典範。

文博古跡

浙江文物古跡眾多。全省現有杭州、紹興、寧波、衢州、臨海等5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杭州六和塔、岳飛墓,寧波保國寺、天一閣,紹興古纖道、大禹陵 ,衢州南宗孔氏家廟,湖州飛英塔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3處。浙北三古鎮(湖州的南潯、桐鄉的烏鎮、嘉善的西塘)、浙江青瓷窯遺址、杭州良渚遺址、浙江木拱廊橋、杭州西湖·龍井茶、寧波海上絲綢之路等6處景點申請列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浙江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較早的省份。浙江省博物館的前身——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始建於1929年,是中國早期建立的博物館之一。浙江現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40餘個。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文物10萬余件。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胡慶余堂中葯博物館、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良渚文化博物館等在中國眾多的博物館中具有鮮明特色。

浙江的藏書之盛在中國自古聞名。寧波天一閣、杭州文瀾閣、湖州嘉業堂、瑞安玉海樓等著名藏書樓在保存古代文獻、培養人才、促進學術研究等方面素負盛名。

戲 劇

越劇是中國主要劇種之一,20世紀初發源於浙江嵊縣(今嵊州市)。曲調優美婉轉,細膩抒情。早期全部由女演員演出,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男女合演,越劇得到迅速發展,並日益成為國內最具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較有影響的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祥林嫂》等。改革開放以來,以「小百花」為代表的浙江越劇群體迅速崛起,創作演出了《西廂記》、《五女拜壽》、《陸游與唐琬》、《紅絲錯》等優秀劇目。

浙江的戲劇藝術底蘊豐厚。除越劇外,浙江還是中國古老南戲的誕生地,並擁有婺、紹、甌、甬、姚、湖等多個劇種。

書畫圖書

浙江的書畫藝術流派紛呈,在中國書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歷史上曾出現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吳鎮、趙孟、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浙籍書畫大家,現、當代又出現了黃賓虹、潘天壽、馬一浮、張宗祥、陸維釗、沙孟海、諸樂三等知名書畫家。成立於1928年的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為國立藝術院),是中國最早的美術高等教育學校,現已成為美術人才輩出的搖籃之一。成立於1904年的西冷印社是中國最早的研究印學為主的學術團體和專業金石書畫出版機構,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紹興蘭亭因東晉(317-420年)大書法家王羲之曾在此作《蘭亭集序》而成為中國的「書法聖地」。

浙江是中國興辦近代圖書館較早的省份之一,全省現有縣級以上的公共圖書館82個。已有百年歷史的浙江圖書館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省級公共圖書館之一,藏書量為470餘萬冊(件)。

民間藝術

浙江濃郁的鄉土風情孕育了絢麗多姿的民間藝術。龍舞、獅舞、竹馬、高蹺、燈會遍及城鄉,山歌、田歌、漁歌、民間器樂種類繁多。「三雕一塑」——東陽木雕、青田石雕、溫州黃楊木雕和「甌塑」蜚聲中外。剪紙、刺綉、染織、編織和燈彩豐富多彩。以嘉興秀洲、寧波慈溪和舟山為代表的農民畫和漁民畫充滿了生活勞作氣息。浙江民間的舞蹈、音樂、器樂、戲曲、曲藝獨具特色,群眾文化的眾多領域在全國頗有影響。全省涌現了一批「中國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

七藝節

經國務院批准,浙江省人民政府承辦第七屆中國藝術節。2004年9月10日至26日,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在浙江省杭州市、寧波市、溫州市、紹興市、嘉興市舉行。它將集中展示新世紀初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的最高成就和最新成果,50台入選第十一屆「文華獎」的新劇目參加藝術節評獎演出,7個門類的優秀群眾文化作品參加第十三屆「群星獎」評獎演出,國外優秀劇(節)目將應邀參加藝術節活動。此外,還有若乾颱舞台藝術精品專場演出和一定規模的展覽、展示、研討、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娛樂活動。

綜合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實際的發展路子。全省經濟發展迅速,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並成為全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200億元(RMB,下同),比上年增長14%,比全國平均增速高出4.9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9730元。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總收入分別為1468.9億元和706.5億元。國內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和財政總收入均居全國第4位。

產業結構

目前,浙江一、二、三產業比例為7.8∶52.5∶39.7,產業結構多年來以輕型工業為主。2003年,重化工產業開始成為浙江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累計,重化工業增加值超過了輕工業,增長幅度也明顯高於輕工業。勞動密集型工業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中小企業數量多,佔全部企業數的99%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基本保持在第3到第5位之間。農業和農村經濟在發展效益農業、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中穩步發展。

浙江輕紡、機電產品在國際市場有較強的競爭力。紡織、服裝、皮毛羽製品、文教體育用品製造、石油加工及煉焦、化學纖維製造和普通機械等7個行業利潤佔中國同行業利潤的1/5以上。涌現出一批產品市場覆蓋率較高、競爭力較強、在全國同行業中處於領先的優勢企業,如娃哈哈集團公司、萬向集團公司、浙江納愛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所有制結構

浙江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893家,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國有資產進一步向優勢企業、基礎產業集中,國有資產布局和結構得到優化,國有經濟運行效率得到提高。在全省電力、通信、自來水、煤氣供應等行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比重超過80%,在化學、冶金等資本密集的基礎原材料產業中比重超過50%,在電子、醫葯等技術含量較高的新興產業中超過40%。國有企業還通過產品、技術和設備的擴散,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浙江個私經濟比較發達。浙江是全國最早發展鄉鎮企業的省份之一,全省的鄉鎮企業總體發展水平已躍居中國第一。非國有投資已佔全社會投資的60%以上。到2003年底,有民營企業30.1萬家。2003年,全省實現的生產總值中,民營經濟所佔比重達70%。全國民營企業綜合實力500強中,浙江有188家,數量居中國第一。十大中國民營企業中,浙江佔了4家。

區域特色經濟

浙江區域特色經濟發達。全省的區域性塊狀經濟已經涉及到製造、加工、建築、運輸、養殖、紡織、工貿、服務等十幾個領域,100多個工業行業和30多個農副產品加工業。據統計,浙江省區域特色經濟工業總產值約佔全省全部工業產值的49%。樂清低壓電器、海寧皮革服裝、永康五金製品、諸暨珍珠和嵊州領帶、浦江水晶工藝品等在全國享有盛譽。據調查,目前全省擁有工業總產值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群500多個,其中52個區塊的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達30%以上。

專業市場

浙江專業市場繁榮。商品交易市場數量多、規模大、綜合能力強、輻射范圍廣。商品交易范圍基本覆蓋生活、生產資料的所有領域,形成以消費品市場為中心,專業市場為特色,生產資料市場為後續,其他要素市場相配套的商品交易網路。2003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場4036個。全年商品市場成交額5591億元,年成交額超億元市場達463個,超十億元市場93個,超百億元市場9個,被譽為中國「市場大省」。市場成交額、超億元市場數、單個市場成交額3項指標連續多年居中國榜首。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紹興中國輕紡城是全國經營規模最大的專業市場,2003年成交額分別達248.7億元、246億元,在同類市場中均居全國第一。浙江人還在全國各地興辦了一批「浙江商城」、「溫州街」和其他市場,在俄羅斯、中東等地也開設了一批市場。

旅遊資源

浙江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旅遊景點眾多,類型豐富,有重要地貌景觀800餘處,水域景觀200餘處,生物景觀100餘處,人文景觀100餘處。全省現有西湖,兩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溫州雁盪山、永嘉楠溪江、文成百丈,舟山普陀山、嵊泗列島,紹興諸暨五泄,台州天台山、仙居,湖州德清莫干山,寧波奉化雪竇山,衢州江郎山,金華雙龍洞、永康方岩,麗水仙都等16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居中國第2位。此外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42個,杭州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和蕭山湘湖、溫州甌江、紹興會稽山等省級旅遊度假區13個。省會杭州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以秀麗迷人的西湖自然風光聞名於世。

傳統旅遊線

浙東水鄉佛國游。浙東具有中國典型的水鄉地貌。從杭州至紹興、寧波一帶,水網交織,阡陌縱橫;舟山是海島,山、海風光美麗壯觀。這里的居民擇水而居,採石築橋,生活方式獨特。無論自然景觀還是人文遺產均異常豐富,可感受到古老傳統和現代文明渾然一體之美。景點主要有紹興柯岩、中國書法聖地蘭亭、中國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新昌大佛、寧波奉化溪口、滕頭村、河姆渡遺址、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等。

浙西名山名水游。從杭州向西而行,沿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至千島湖。這是中國著名的黃金旅遊線之一。景點主要有嚴子陵釣台、富春江「小三峽」、瑤琳仙境、富陽古法造紙及古籍印刷作坊、浙西大峽谷、山裡人家、紅燈籠鄉村家園、天目溪漂流、蘭溪諸葛八卦村、龍游石窟、建德九姓漁民婚禮、大慈岩及千島湖梅峰等。

浙南奇山秀水游。由寧波沿東南海岸南下至溫州,沿途可游覽天台山、雁盪山、楠溪江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新昌的大佛寺,天台山的國清古剎、石樑飛瀑,雁盪山的靈峰、靈岩、大小龍湫以及楠溪江沿岸古鎮均為浙江山水之上品。主要景點有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永康方岩,溫嶺長嶼硐天,溫州南麂列島、洞頭漁家樂、瑤溪、澤雅、雁盪山、楠溪江,縉雲仙都等。

浙北絲鄉古鎮游。從杭州乘車至嘉興,再轉乘遊船沿古運河直達中國另一個名城蘇州;也可從杭州出發經湖州,乘船觀賞太湖風光,直達風景旅遊城市無錫。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蠶鄉,也是古代絲綢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沿途可感受到小橋流水的風情,還可參與採桑、喂蠶、織布、印藍印花布等活動。主要景點有南潯絲業會館、小蓮庄、方丈港蠶村、西塘、南北湖、烏鎮等。由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特殊地理形成的錢江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奇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海內外旅遊者。

新江南秀麗山水旅遊線

新江南秀麗山水旅遊線以口岸城市及高速公路沿線城市為紐帶,分為A、B兩條線,覆蓋了全省11個市 。主要特色是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與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相互結合,景中有文化,文化在景中,凸顯出浙江獨特的文化品位。

A線從上海至嘉興桐鄉,經杭州、千島湖、金華蘭溪、衢州龍游、麗水仙都、新昌、紹興,返至杭州離浙。沿途可看到街道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築的江南水鄉古鎮烏鎮、西塘、南潯,美麗的西湖,江上漁民特殊的民俗婚禮,「江南懸空寺」建德大慈岩,「千古之謎」龍游石窟,還有以奇峰異石為特色的縉雲仙都,以「酒鄉」、「水鄉」和「名士之鄉」聞名海內外的紹興古城,充滿神秘氛圍的蘭溪諸葛八卦村。

B線從上海到湖州南潯,經杭州、紹興、寧波、舟山普陀、台州天台、臨海、路橋、溫州雁盪山,返至杭州離浙。沿途有舟山普陀山、奉化溪口雪竇山、台州天台山、溫州雁盪山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還有「江南古長城」所在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等。

專項旅遊線

浙江有20餘條專項旅遊線 ,如江南蠶鄉風情游、青山綠水生態游、書法造紙探訪游、新三國尋蹤游、唐詩之路尋根游、千年古村探秘游、農家風情游、民間雕塑藝苑游、水鄉古鎮游、浙江經濟探秘游等。

節慶活動

浙江大的節慶活動主要有: 7月中國舟山國際沙雕節, 9月中國湖州國際湖筆文化節、中國國際錢江觀潮節,10月西湖博覽會、第六屆寧波國際服裝節、杭州西湖國際煙花大會等。2006年國際休閑博覽會將在杭州市舉辦。

旅遊服務

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浙江的旅遊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綜合接待能力明顯提高。全省現有星級飯店830家,名列中國第二。國際知名酒店,如雷迪森(Radisson)、假日(Holiday-Inn)、香格里拉(Shangri-la)、雅高(Accor)、凱悅(Hyatt)等在浙江都有連鎖酒店。國際旅行社有46家,國內旅行社481家。2003年,全省接待內地遊客8429萬人次,接待入境旅遊者180.83萬人次,旅遊創匯收入8.72億美元,旅遊總收入767.7億元,增長8.1%。

浙江菜

浙江菜簡稱浙菜,為中國八大地方菜之一。由杭州、寧波、溫州的地方風味組成。三方風味各有特色,但都選料講究,注重「細、特、鮮、嫩」,烹飪獨到,最擅長炒、炸、燴、溜、蒸燒方法,注重本味,講究口味清鮮脆嫩,以純正見長。製作精細,菜品造型細膩,秀麗雅緻。浙菜中以杭州菜為最盛。杭州的名菜有叫化雞、東坡肉、西湖醋魚、宋嫂魚羹等。

旅遊紀念品

浙江的工藝美術珍品許多都是很好的旅遊紀念品。主要有浙江絲綢、杭州織錦、杭州王星記扇子、青田石雕、張小泉剪刀、東陽木雕、 黃楊木雕、 嵊州竹編、龍泉青瓷、龍泉寶劍、甌綉、蕭山花邊、樂清剪紙、甌塑、湖筆、仿南宋官窯瓷器、西湖綢傘、湖州雙林綾絹等。

2. 溫州洞頭縣經濟如何

洞頭縣的經濟要述
1、經濟總量不足。2000年GDP9.38億元,2001年GDP10.22億元,分別只佔溫州市的1.13%和1.1%。人均GDP水平低下,分別只有7461元和8130元,相當於全省平均的55.7%和55.9%,全市平均的65.7%和64.3%。
2、工業化進程滯後。工業化是現代經濟增長和結構變革的主導力量。洞頭經濟總量和人均GDP水平低下,根本原因是工業化進程滯後。2001年洞頭人均工業增加值只有1405元,為全省平均的21.5%,全市平均的22.4%。洞頭經濟結構中,漁業比重大而工業比重小,2001年三次產業構成為29.2:24.4:46.4,而溫州市為6.2:56.6:37.2,浙江省為10.3:51.3:38.4。
3、民間資本積累能力弱。2001年洞頭漁農民人均純收入350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3元,僅為全省平均的76.6%和 82.2%,全市平均的74.9%和65.2%。城鄉居民人均儲蓄2606元,只有浙江全省和溫州全市平均的29.5%和33%。尚未擺脫不發達的「惡性循環」:人均收入低→人均儲蓄低→投資能力弱→工商業發展慢→人均收入低,導致投資和擴大再生產能力較弱。
4、現代生產要素缺乏。現代經濟增長,不僅需要資本,更需要技術和人才,特別是需要具有勇於競爭、敢冒風險和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洞頭除資本短缺、民間積累能力弱之外,嚴重缺乏科技人才特別是企業家等稀缺資源,創新能力也相當薄弱。主要表現在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匱乏;企業規模偏小,不能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科技投入不足,高新技術比重低,具有自主技術產權和產品更少。
5、創業文化氛圍不濃。區域文化和價值觀念對現實經濟發展具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受傳統小農經濟熏染,洞頭人較追求安穩,小富即安,容易滿足,缺乏市場意識、競爭觀念、致富沖動和冒險精神,尤其是一些幹部更缺乏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和創新意識,對洞頭的發展差距和面臨挑戰缺少足夠清醒的認識。
6、城市化水平不高。今後一個時期地區之間的經濟競爭將是城市實力、功能和投資環境之間的競爭。洞頭的城市化水平還很低(2001年為30.7%,而省市分別為42%和43%),經濟集聚能力差。由於周邊市縣經濟發展很快,區際競爭和極化效應正在加劇,洞頭能否抓住溫州城市東擴、培育新區作為增長極的機遇,避免本已稀缺的生產要素被其它城市吸納,將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課題。

3. 溫州半島工程對洞頭經濟發展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6700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後,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於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於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於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勇於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於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於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佔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於"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精明且善於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於對外交往,又利於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後,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佔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於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佔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於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於高水平。由於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於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於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於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後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佔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後,由於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後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遊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佔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遊收入領先於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於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遊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BR> 西方經濟學家丹尼森認為:一個經濟體系的增長就意味著企業提供最終產品的市場規模的擴大。只要市場規模擴大,就有機會提高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專業化程度,擴大企業規模。因此,隨著市場的擴大與生產和銷售規模的擴大,就有可能獲得遞增的報酬。<BR> 浙江是"資源小省",產業結構的特點是"兩頭在外"(即資源和市場主要依靠省外)。浙江生產的產品有20%銷往國外,50%銷往省外,僅30%在省內銷售。從經濟學的觀點看,對商業的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商業環境最重要的因素。浙江人歷來有重視經商的傳統。改革開放初期,農民自發地辦起了工業品市場,通過市場調節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使資源趨向合理配置,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浙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徵就是商品市場的領先發育,繼而引發了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甚至可以說浙江走出了一條"市場大省"通向"經濟大省"的獨特發展道路。在闖市場的實踐中,浙江人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引進來"(在本地大辦市場)和"走出去"(出外經商,或創辦外地市場),如今浙江省內市場和外地市場的成交額均遙遙領先於國內其他地區。<BR> 1978年以來,各類市場的迅速崛起,成為推動浙江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早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市場大省。1999年,浙江有商品交易市場4347個,總成交額3606億元,連續9年列全國第一。義烏的小商品、紹興的輕紡產品、海寧的皮革、嵊州的領帶等商品成交量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一。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已擁有攤位24350個,成交額已連續8年居全國榜首,成為"中國第一市";紹興中國輕紡城是亞洲最大的紡織面料交易中心;嵊州領帶、諸暨珍珠均佔全國交易量的80%。<BR> 到1999年底為止,浙江專業市場已在外地開辦分市場30個,在國外開辦市場3個。漂洋過海辦市場,成為浙江農民"賺洋錢"的又一條捷徑。至今,浙江在巴西、南非、阿聯酋、俄羅斯、匈牙利、喀麥隆、奈及利亞等10多個國家已創辦或即將創辦自己的市場。<BR> <BR> 四、浙江特色產業的比較優勢 <BR> 興旺的各類商品市場為浙江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正是以貿帶工、以銷促產,市場優勢與產業優勢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才使浙江經濟如此充滿活力。浙江發展特色產業有的是在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有的是原來沒有絲毫基礎,但產品小而專,投資少、上馬快、資金回收快、憑借市場信息靈即可賺錢的輕小型產業。<BR> 服裝、絲綢、茶葉是最具浙江特色的傳統產業。在全國紡織業普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中,浙江的服裝、紡織業可說是一支獨秀。如今浙江服裝出口佔全省出口總額近40%,浙江服裝企業在中國服裝雙百強企業中"四分天下有其一"。浙江服裝業三巨頭"茉織華"、"杉杉"、"雅戈爾"同樣也是全國服裝業三巨頭。一省有2個城市(寧波和溫州)都一年一度舉辦"國際服裝節",爭創服裝名城,全國也唯有浙江。<BR> 溫州和台州地區是全省特色產業發展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地區。溫州目前已建有30多個特色工業園區,如龍港的包裝印刷、平陽的皮鞋、溫州的服裝、樂清的低壓電器、甌海的眼鏡、永嘉的橋頭紐扣等,其產品在全國市場的佔有率均在30%以上。</P><P><BR> 五、浙江企業經營機制的比較優勢<BR> 歷史上,浙江企業具有"輕、小、集、加"的特點。即輕工業為主、小企業多、集體所有制企業和加工型企業多。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多種所有製成分經濟的增加,特色產業的發展,浙江企業的特點越來越表現出"輕、小、民、特"的特點。<BR> 浙江第二產業的比重在全國居第二位,屬工業領先省份。浙江工業的特點首先表現為輕型工業為主,企業規模小,與市場聯系緊密。浙江是工業結構輕型化最典型的省份之一。1999年全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佔62.8%,重工業只佔37.2%,而且相當部分重工業屬於輕小型的機電、金屬加工業和精細化工業。輕型工業對企業規模的要求較低,因此浙江小企業地位重要。目前全省工業小企業占企業數的99.8%,改革開放以來小企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0%以上。<BR> 小企業機制靈活,適應現代社會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更適合搞專業化分工協作,有利於提高競爭力。如今,浙江的小企業已經向"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方向發展,加強了專業分工協作,許多產品的生產企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BR> 浙江工業的特點還突出表現在非國有工業和農村工業比重大,個私經濟發展基礎好。在1999年全部工業總產值中,非國有工業佔89%,其中個私工業佔45.6%(表3)。浙江個私企業的注冊資本總額、工業總產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均居各省、市、自治區首位。在全國最大私營企業500強中,浙江佔有數量也列第一。溫台地區的工業總產值中,民營經濟的比重甚至超過90%。民營經濟大多決策迅速、善於抓住市場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我省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機,從而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增長點。</P><P><BR>表3:浙江與全國工業不同經濟類型所佔比例比較(%) 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 城鄉集體工業 個體私營工業 其他經濟類型工業 <BR>浙江 10.2 31.9 45.6 12.3 <BR>全國 28.2 35.4 18.2 26.1 <BR>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浙江年鑒2000》 <BR> 1999年浙江第三產業增加值中,非國有經濟的比重高達5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非國有經濟的比重更高達78.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8個百分點。<BR> 1979-1999年,全省工業總產值新增量的78%來自鄉鎮工業。1999年浙江農村工業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為76%。鄉鎮企業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銷售產值、利潤總額、實繳稅金的絕對額和增幅均居各省、市、自治區首位。<BR> 近20年來,浙江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來源於工業經濟的增長。而工業經濟的增長是市場帶動、農村工業的迅速發展、民營經濟的崛起、輕型工業的基礎較好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經濟制約瓶勁
資源短缺阻礙浙江經濟發展
「正在建設的項目沒有錢、正在投資的項目沒有地、正在生產的項目沒有電。」這句話在浙江企業中廣為流傳。
據調查,浙江現在可用於工業用地的耕地不足400萬畝,按一年使用50萬畝的速度計算,8年後浙江的工業用地將告罄;同時,浙江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礦產資源短缺、勞動力資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頸。
瀕臨東海之濱的寧波市,甬江、奉化江和餘姚江三江貫穿市區,為名副其實的水鄉,但事實上,寧波全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1315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2%,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據有關部門預測,如今寧波、舟山地區年缺水總量約為6億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周邊地區引水工程和10座水庫建成,但因經濟一直飛速發展,這一缺口仍將維持在6億立方米左右,情況相當嚴峻。
寧波市的缺水形勢可以說是整個浙江省的一個縮影。由於缺水,浙江不得不對地下水大量開采,直接導致地面下沉。到2003年底,寧波市的沉降區域總面積達175平方公里,寧波整個市區已成了一個巨大的碟形窪地。浙江省工商聯的一份議案中指出,2010年,浙江省水資源需求缺口將達55億立方米;2020年將上升到67億立方米。
不僅是水,電力也是如此。國家動能經濟研發中心總經濟師胡兆光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浙江省的電力短缺最為嚴重。據統計,從2003年上半年以來,浙江省電力供應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2004年夏季,全省實際最大電力供應缺口在700萬千瓦以上。2004年1月至8月,全省拉限電損失電量達56.6億千瓦時,佔全國的59%。
「不到一個月諸暨城區就湧出了12家自備發電機的經銷商,由於供不應求,公司倉庫里放了好幾年的存貨也一銷而空。」 諸暨市機電設備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電力短缺,去年浙江幾乎每家企業,連理發店都自備發電機。在全國百強、浙江十強縣(市)的諸暨,全市共有自備發電機約11655台,發電容量26.05萬千瓦。
電力短缺等問題已經造成了大量浙江企業遷往外省。2005年初,國家統計局企調總隊和浙江企調隊對浙江596家企業的遷移問題作了調查。
根據調查,這次調查的浙江省596家企業中,已遷往省外的企業196家、有意向遷往省外的企業74家、省內遷移的企業128家、省內意向性遷移的企業48家、外省遷入浙江的企業150家。總體趨勢是向省外遷移。
浙江外遷企業最為關注的前三位遷移因素是:土地資源,認同率為55.6%;電力供應,認同率為45.4%;原材料及能源供應,認同率為42.9%。企業離開長三角的理由都很簡單:土地、勞動力成本高、電力、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緊張。
「百姓經濟」抗風險能力不強
浙江,中小企業總數佔到全部工業企業的95%以上,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屬於民營經濟,浙江經濟是典型的「百姓經濟」。民營經濟在浙江已經超過了「半壁江山」的作用。
「從歷次經濟增長周期和加強宏觀調控階段的表現看,浙江工業往往顯現出上得快下得也快的特點」。浙江經貿委的一份經濟運行報告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與浙江以中小企業為絕對多數有關。
浙江的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而大企業和特大企業與其他省市相比不但數量較少,而且規模也不大。這導致浙江在國家宏觀調控中,企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不強,一遇到宏觀調控等形勢,經濟發展速度就明顯下滑。
中小企業是浙江工業的命脈。2004年浙江實現工業總產值24461億元,其中中小企業實現總產值21601億元,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88%。中小企業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面臨土地緊缺、電力短缺、水資源短缺、資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難時,中小企業處境尤為艱難。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只可能優先保證大企業。」浙江溫州一位建材企業的老闆告訴記者,「盡管浙江省中小企業總數佔到全部工業企業的絕大多數,但仍然是並不被優先考慮的群體。」
浙江經濟模式急需轉型
「浙江民企以後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是粗放型,而是靠新的技術,改進產品,提高技術含量來提高他們的競爭力。要找出新的推進工業化方式來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晉川認為,不僅僅是企業要轉型,浙江的經濟模式也急需轉型。

事實上,浙江模式的經濟增長已經到了極限。以2003年為例,當年非典對浙江經濟的影響大約在0.3個百分點,而電力短缺、拉閘限電導致的GDP損失是0.6個百分點。浙江經濟模式的轉型已經是當務之急。

目前,浙江經濟發展受土地、能源、水資源瓶頸制約相當突出。受此影響,浙江企業成本上升很快,一些企業出口訂單無法完成,一些新增投資受阻,企業紛紛外遷,影響了浙江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宏觀形勢、體制條件尤其是資源環境情況的變化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資源約束將會是未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長期因素。所以,要考慮如何保障資源供給、合理利用資源的問題,要選擇適合浙江資源供給狀況的發展戰略。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向高級化發展。

未經批准,不得轉載。

4. 浙江省的洞頭縣是一個沿海的縣嗎請介紹它的旅遊資源和風土人情

洞頭不是沿海抄縣。是海島縣。
洞頭縣是全省唯一以縣冠名的風景旅遊名勝區,冬暖夏涼,風光旖旎,有石奇、灘佳、礁美、洞幽、島多、魚豐之特色,富有「海外桃源別有天」之意境,全縣共有7大景區300多個景點,與溫州雁盪山、楠溪江形成山、江、海旅遊金三角。洞頭縣立足於海島旅遊資源優勢,積極實施「旅遊興縣」戰略,加大旅遊引資和景區開發力度,先後建成3個旅遊度假區和仙疊岩娛樂活動中心、半屏山探險獵奇區、大瞿島漁鄉風情基地、竹嶼島野外生存旅遊區以及具有軍事旅遊特色的國防教育基地,逐步形成吃、住、游、購、娛一條龍配套服務

5. 「洞頭新區」如何建設和發展

洞頭即將撤縣建區,溫州百姓很關注。在線交流中,有網民問:現在網上說得最多的新名稱叫「甌洞區」,新的名字確定了嗎?對此,姜增堯說,撤縣建區是過去洞頭幹部群眾的一個夢。省市從戰略全局的高度,作出甌江口新區和洞頭縣區縣一體化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洞頭將繼鹿城、龍灣、甌海之後成為溫州第四個行政區。至於未來新區的名稱,目前我們徵求過各個層面的意見,已以「洞頭新區」的名稱上報省里,最終會採用什麼名稱還是未知數。 2談環境保護: 島礁不可再生 海灣不可再造 3談人才引進: 房價不超1.5萬 可吸引更多人 一個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項目就是帶來人口聚集。姜增堯認為,塑造優良的環境,要把城市裡的功能項目拉進來,建立起學校、醫院、金融機構、服務機構等一整套體系。同時,適當的房價也是吸引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在新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姜增堯鎖定了一個價位:「房價最好在1萬元左右,不要超過1.5萬,再加上新區的優良環境資源我估計可以吸引很多人。」 4談對外交通:到龍灣國際機場僅需半個小時 姜增堯說,洞頭的環島交通,眼下甌江口新區20平方公里的路網正在推進,到明年年內,估計對外交通網路是一個健全的狀態。 關於立體化交通,姜增堯稱,從洞頭出發,經過靈昆大橋到機場就是半個小時的時間。狀元嶴港已建兩個10萬噸碼頭,下步還將上馬3個10萬噸碼頭,稱之為「五朵金花」,把港口水路打通。 高速公路甬台溫復線和鐵路,把港口從樂清拉過來,還有軌道交通,使市區延伸到洞頭,立體的交通就出來了。 姜增堯說,洞頭與溫州連接的水路要想辦法開通起來,作為洞頭對外交通的「補充」。 5談建築風格和路名:顏色要和諧要有文化味 對此,姜增堯直言,現在很多外地在建城的時候出現了新的形象,建築的顏色要統一。 姜增堯說,眼下正在做一些特色元素。我們花了6個月的時間整理、規劃了新區路名,通過文人的評定,每一個都很有文化味。我們取雁和甌兩個字,給大家的感覺就是要有文化味。路燈和建築體的燈光要弄好,未來城市的外景與未來旅遊發展相結合。 6談洞頭旅遊:全力打造國際性旅遊休閑島 許多網友十分關注洞頭定位問題,姜增堯表示,洞頭本島及相關島嶼今後將著力打造成為國際性旅遊休閑島。姜增堯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思路,將洞頭旅遊發展的特殊資源稟賦融入到旅遊經濟發展中去。同時堅守環境的底線,在開發中也不忘牢牢保護島礁的原汁原味。 對於有網友反映旅遊被「宰」的情況,姜增堯說,下步將加強旅遊行業綜合整治,逐步凈化洞頭的旅遊市場。其一是細化調整相關規范,加強對涉旅商戶的管理。其二是計劃開展聯合整治,集中時間、力量對無證無照、攔路攔車、違章佔道清理和整頓,重拳整治擾亂市場的行為。其三是發揮行業協會和商會的作用,強化行業誠信教育。通過上述多項措施解決宰客現象,最終打造一個令人嚮往的旅遊度假勝地。 7談發展空間: 加速灘塗圍墾積極招商引資 洞頭是個海島,土地資源相對不佔優勢。有網友認為,沒有空間,沒有平台,政府沒有穩定的稅收作為資金,就不可能持久發展。姜增堯說,從空間發展角度分析,目前洞頭的島嶼面積為100平方公里,未來需要灘塗圍墾造就空間面積130平方公里,我們到目前為止已經圍成的是30平方公里不到,正在圍的有5個平方公里。所以,洞頭未來還將加快灘塗圍墾的速度。 從招商項目來看,現在新區招商引資23家企業,其中18家企業是高科技的,2家企業是上市的,還有一大批企業是屬於成長性很強、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佔地面積也不大的企業,將為未來經濟發展帶來較強輻射作用。

6. 洞頭是什麼樣得地方!

洞頭縣地處浙南沿海,甌江口外,是全國12個海島縣之一,由103個島嶼組成,故有「百島縣」之美稱。全縣總面積892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00.3平方公里,總人口12.5萬人,設3鎮8鄉。
洞頭縣區位優越、資源豐富、人傑地靈,改革開放以來,憑借漁、港、景、油等優勢,圍繞建設海上國家公園目標,全縣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洞頭漁場是僅次於舟山漁場的浙江省第二大漁場,面積4800平方公里,常年洄遊的魚、蝦、蟹類達300多種,10米等線以內淺海26.6萬畝,潮間帶灘塗10.16萬畝。洞頭港是國家一級漁港,東沙港是國務院批準的活海鮮錨地,鹿西港是東南海上最大的水產品市場。全縣建有五個海洋捕撈基地,六個海水養殖基地,擁有機動捕撈漁船1200多艘,其中漁輪170多對,海水養殖面積3.02萬畝,是全國最大的羊棲菜養殖加工出口基地和浙江省紫菜養殖基地。圍繞「海字」做文章,繼續發展具有海島優勢的臨海型經濟,初步形成了水產品加工、魚粉飼料、醫葯化工、建材製品、電子電器等工業體系,海洋化工、海洋食品和花崗岩開發已成規模,羊棲菜、水產品、醫葯、化工產品已成為主導性出口產品。1999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8.44億元, 城鎮居民生活費收入和漁農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6360元和3206元。
洞頭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7.30℃,是溫州市唯一一個以縣名冠名的省級重點風景區,有石奇、灘佳、礁美、洞幽之特色,富有「海外桃源別有天」之意境。全縣開發7大景區,推出4條旅遊專線,建有3個旅遊度假村和2家旅遊涉外飯店。旅遊項目極具特色,民俗旅遊豐富多彩,媽祖文化亘古流芳,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名揚中華,海洋文學、海洋藝術聞名全國。
洞頭列島海岸線曲折,境內良港眾多,可建造1至20萬噸級泊位90多個,是溫州深水大港的重要港口。洞頭距離正在開發的東海油田最近勘探點僅10多公里。以建設溫州(洞頭大門)省級「藍色工程」示範園區為重點,以一期投資3.5億元的小門島液化石油氣中轉站及5萬噸級深水碼頭建成投入使用為標志,洞頭縣綜合開發港口、建設石化儲運中轉基地戰略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
今日洞頭,水、電、路、通訊、碼頭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溫州(洞頭)半島工程、五島相連工程等進展順利,「小島變大島、大島變半島」這幾代海島人的夢想將變成現實;汽車輪渡和一批高速客輪投入營運,海島交通大大改善;新建、擴建一批蓄供水設施;溫州至洞頭第二回35KV輸電工程竣工;在溫州市率先實現了鄉鄉通程式控制、村村通電話;城鎮建設日新月異,海島環境進一步改善。

地名由來
[編輯本段]
幾百年前,洞頭還是一個無名島。那時,島上都是樹木,滿海魚蝦無數。南邊的討海船常到這帶討海。
有一隻「得利」字型大小討海船,是福建惠安的,舵工叫陳得利。這只船,幾次從福建駛到我們這一帶。過遠洋討海不方便呀,有時缺水,有時沒柴,碰到風呀,雨呀,也沒有一個地方避。
有一次,「得利」號船又來討海了。他們想想,這個無名島究竟有多大,有沒有避風的港?有沒有淡水?總得探一個明白呀。就繞著這個島駛。從現在的洞頭和東嶴海口開始駛,順著島的邊岸,慢慢駛,慢慢駛,一邊駛,一邊看著島上。有一個伙計打水洗碗,繩斷了,盤斗落下海,一下就被流水沖走,沖入崖邊的洞里去了。
船接著駛,駛到管財嶴(現今勝利嶴)口海邊,有個伙計叫起來:「哈嘁,盤斗、盤斗!」大家一看,真的,一隻盤斗,從一個黑羅索的崖洞順水流出來。伙計把盤斗撈起,嗨,奇怪,盤斗刻著「得利」字型大小,噢,是自己船上頭先被流水沖入洞的那一隻!
船上的舵工和伙計歡喜呵,都講了,這個崖洞和原先的洞是兩頭通的,把盤斗沖入的是洞的頭,流出來的是洞的尾。他們想想,這個島沒名字,就自己號了:掉盤斗的嶴口叫做洞頭。把拾盤斗的地方叫做洞橋尾。以後七叫八叫,就把整個島都叫做洞頭島了

閱讀全文

與洞頭文化產業發展優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