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美國加州產業集群發展對江蘇的借鑒

美國加州產業集群發展對江蘇的借鑒

發布時間:2021-02-27 09:24:25

A. 班加羅爾模式對中國產業集群,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有何啟示

班加羅爾被稱為「印度的花園城市」,是卡納塔克邦的首府,一座海拔922米的高原城市。以前是南印度勢力極其強大的邁索爾土邦的首都。現在是和金奈並舉的南印度政治經濟中心。
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班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印度航天研究組織等)的中心。近10年來,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稱「印度的矽谷」;由於班加羅爾是印度首屈一指的IT產業重鎮,地位與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北京市中關村、江蘇崑山相近。班加羅爾的信息科技公司任用印度電腦工程師的30%左右。另外班加羅爾與美國矽谷的時差將近半天,故可與美國IT產業進行接力工作:當美國矽谷的廠商下班後,可將技術文件及相關資料傳到班加羅爾的廠商接力製作,過了半天等印度廠商下班後,即可上傳回矽谷的廠商繼續製作。
班加羅爾是印度科技研究的樞紐,其中的印度科學學院是印度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和研究所。其他重要的研究院還有印度天文物理學學院、拉曼研究學院、賈瓦哈拉爾·尼赫魯高等科學研究中心、印度國家生物學中心和印度統計學院。
班加羅爾雖然成了許多高等科技公司的基地,但基礎設施建設尚未跟上,交通擁擠,經常停電,許多公司要求市政盡快改進設施建設,修建地鐵等交通樞紐以緩解交通擁擠現狀。
目前,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429萬,是印度的軟體工業中心,有「印度計算機之都」之稱,被譽為印度的「矽谷」。因為城市比較發達,城市規劃也顯得特別井井有條,但是卻給人有些不像印度風格的感覺。特別是以前由英國人建立的軍事區域,裡面綠樹成蔭,連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給人的感覺也好像和普通的印度人不太一樣。比如,年輕女孩里穿著牛仔褲、短裙的人比穿著印度傳統服飾紗麗的人多。這里集中了印度科學研究所、班加羅爾大學、拉曼研究所國家宇航實驗室、國家動力研究所等國內一流科研機構。

B. 產業集群的特點、機制,以及對區域發展帶來的影響

1990年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strial Cluster)一詞對集群現象的分析。區域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波特通過對10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發現,產業集群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在所有發達的經濟體中,都可以明顯看到各種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不同產業集群的縱深程度和復雜性相異。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許多產業集群還包括由於延伸而涉及到的銷售渠道、顧客、輔助產品製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供應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專業化培訓、信息、研究開發、標准制定等的機構,以及同業公會和其他相關的民間團體。
因此,產業集群超越了一般產業范圍,形成特定地理范圍內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互聯結的共生體,構成這一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已經成為考察一個經濟體,或其中某個區域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某種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意義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縱向一體化的發展。
如果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 群、圍成一圈集聚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
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從產業集群的微觀層次分析,即從單個企業或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通過縱向一體化行為,可以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進入壁壘;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信息的靈敏度;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利潤產業等。

總體來說,考察產業集群的特徵,有這樣六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每個地理區域的大部分企業基本圍繞統一產業、或機密相關產業、或有限的幾個產業從事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等經營活動。

第二,產業內部企業之間具有某個或某幾個顯著的產業特徵作為聯接,產業內部企業之間實行專業分工。最常見的是以供應商-客戶作為聯結模式,如紹興紡織業的化纖、織造、印染服裝一條龍的產品關聯,圍繞該產業鏈還出現了紡機、染料助劑、紡織技術服務等輔助性行業,這些內在緊密聯系並頻繁互動的行業及其所屬企業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紡織產業集群。再如溫州低壓電器產業在配件生產、成品裝配和銷售之間構築起一條產業鏈。產業集群內部還圍繞產業鏈出現了一些服務性機構和行業組織等。

第三,通過集群成員之間供需關系的連結,實現采購本地化,形成整個整個集群的成本優勢。以溫州低壓電器集群為例,低壓電器的配套件涉及金屬部件、合金材料、注塑部件、沖制、酸洗及模具加工等共計幾十萬種,其中有70%能在柳市采購,對於那些需向外部采購的原材料和部件,其供應商也因集群吸引力而在當地設立辦事處。產業鏈的當地化不僅降低了柳市企業的采購和供應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溝通互動,從而為雙方在技術創新中寫作創造了條件。

第四,產業內部的單個企業絕大部分屬於中小企業,規模不大,但是整個集群卻具有顯著的規模優勢和很高的市場佔有率。

第五,集群產品銷售具有極強的市場滲透力,部分集群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集群和地區專業市場互動發展的局面。市場滲透能力強是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長時期。如溫州低壓電器產業利用遍布全國及世界各地30多萬溫州人的有利條件,產品直接滲透到全國各地,培育了「溫州人經濟」。隨著市場開發的深入,部分產業集群在其所在地大力為專業市場,逐漸使該地區成為了某一產品的集群中心。反過來,專業市場的發展為產業集群提供市場平台、物流服務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等,為集群的進一步壯大發展提供條件。如紹興的中國紡織城、溫州的紐扣市場、台州路橋的塑料製品市場都是年交易規模在幾百億以上的專業市場。其中,紹興縣的輕紡面料專業市場——中國輕紡城,已經發展成為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

第六,發展過程特徵。考察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基本從自發起步,依靠當地一批精英帶動,逐漸形成某一種產業雛形,當形成一定氣候後,政府部門再給予適當扶持,不斷培育和發展其成為具有當地規模的中小企業集群。

產業集群對區域發展的作用
產業集群依靠內部聯系網路,有力推動了當地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很多國家的地方政府通過培育地方產業集群,使本地生產系統的內力和國際資源的外力有效結合,提高了區域競爭力,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近幾年,我國部分沿海地區開始形成了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方式。產業集群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集群是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是推動地方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

首先,發展產業集群,可以提高區域生產效率。大量的中小企業集聚於一定區域,可以進一步加深區內生產的分工和協作。在這種集群內發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細化而帶來的高效率外,而且還由於空間的臨近性,大大降低因企業間頻繁交易而產生的交通運輸成本。此外,在現代產業集聚體內,經濟活動主體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夠在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上達成共識,這種基於社會網路信任基礎的合作分工,可以減少企業之間的相互欺詐,對於維持集群穩定和提高生產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發展產業集群,可以產生滾雪球式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到此集聚。擴大和加強集聚效應。集聚本身產生的外部經濟就是外部企業進入的動力,產業集群的雛形一旦形成,便進入了內部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過程,即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與單位向該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業與單位又增大了集群效應,如此產生滾雪球效應,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發展產業集群,可以促進集群內新企業的快速衍生與成長。在集群內部,不僅有很多的相關企業在此集聚,而且還有很多相應的研發服務機構及專業人才,新企業在此發展,可以面臨更多的市場機遇,獲得更豐富的市場信息及人才支持,從而降低市場風險。而且由於集群內部分工的不斷細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業,從而進一步增強集聚體自身的競爭能力。

(二)產業集群是區域創新系統的一種重要實現方式。創新是區域發展最根本的內在動力,但是由於創新活動的復雜性,企業很難單獨開展創新活動,往往需要多個相關企業及科研部門的共同參與,創新才可能獲得成功,這一要求恰好為產業集群的網路特性所體現。首先,在產業集群內部,容易產生專業知識、生產技能、市場信息等方面的累積效應。在產業集群內部,集聚著數量眾多的相關生產企業、科研機構、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在產生較強的知識與信息累積效應的同時,大量生產企業也時刻面臨同行競爭的壓力,這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了實現創新的重要來源以及所需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使集群內的企業時刻保持創新的動力。其次,企業之間緊密的網路關系,使得生產企業和相關機構之間更容易形成一個相互學習的整體,推動了集體學習的進程,降低了學習成本,促進更多有創新價值的活動發生。

(三)產業集群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方式。產業柔性集聚體與區域競爭力理論研究與發展的實踐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優勢的獲得來源於產業在其內部集聚過程中的所獲得的優勢。以柔性專業化為特徵的大量中小企業集聚群體,它們彼此之間通過分工與合作而結成稠密的區域網路組織,共同面對快速變化的外部市場環境和技術條件,這些專業化的產業集聚體內部的生產率不斷提高,創新活動不斷涌現,從而呈現很強的區域競爭力,如義大利東北部與中部地區、美國的矽谷地區、德國的南部地區等。回顧區域和企業發展演變的歷史,可以發現在工業時代,區域經濟相對獨立,除了資源爭奪外,相互之間的聯系較少,企業追求的是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時代,現代交通通訊技術極大的削弱了地理空間對區域經濟聯系的影響,資源、技術、信息的全球性流動增強,區域成為全球生產網路下的一個個節點,相互聯系密切。在區域經濟聯系網路化的推動下,企業不僅僅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追求整體利益最大化,然後從整體利益中分成,企業之間的合作也不斷加強,形成了聯系密切的產業集群,並成為增強區域競爭力的主要方式。所以,通過產業的柔性集聚而快速發展起來的區域,往往具有更強的創新功能和競爭力。

C. 借鑒國外經驗,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王英秀 袁桂琴 劉 玲 石旭東 韓革命 王曉宏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摘 要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是當前我國地質資料工作的方向和重點,而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建設又是整個工作的基礎,只有合理的集群才能進一步推進產業化發展。本文初步分析了國外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工作的形勢,提出了借鑒國外嚴謹、先進、成熟的服務理念,推進我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的建議。

關鍵詞 地質資料 信息服務 集群化 產業化

1 概述

地質資料具有形成成本高、應用范圍廣、可反復利用等特點,是集科學記錄性、經濟價值性、社會共享性、原始記錄和歷史再現性為一體的信息寶庫。到 2010 年底,我國已累計投入地勘費近 7000 億元,形成了海量的成果、實物、原始地質資料。這些地質資料信息隱含在多種形式的介質中,保存分散、管理不集中、信息化水平低,難以開發利用。為提高地質資料利用率,深度挖掘這些地質資料信息蘊藏的巨大價值,發揮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先行性、基礎性作用,國土資源部明確提出了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五項重點工作。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不是簡單的空間集聚,而是信息的有機組織方式。對地質資料進行整理、提煉、加工,按照有關規范和標准把地質資料信息整合在一起,依託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平台和管理系統組織起來,並通過計算機提供給相關用戶,才能形成滿足不同需求的地質資料信息產品。

產業化,就是地質資料的信息產品化,只有滿足產品生產過程的低成本高效率,才能根據用戶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供多樣化服務。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能充分發揮現有地質資料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競爭力。從錯綜復雜的數據信息中提取出所需信息,既避免了工作重復和浪費,縮短了周期,又節省了成本,是深度挖掘地質資料潛在價值的有效手段。

2 國外地質資料的信息服務工作

國外專家很早就指出:「檔案的建立就是為了使用,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職業的聲譽和社會地位就依賴於檔案利用。」這種理念促使他們主動地為社會大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2.1 現狀

目前世界各國對地質資料數據信息的開發、整合、利用和服務日益重視。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把地質資料與數據信息作為國家戰略性與公益性信息資源,投入巨大的人力、資金和技術力量進行地質資料數據的系統性資源建設,並對社會提供數據資料查詢、信息發布、圖形與圖像信息加工服務,以及地質、礦產、資源和環境咨詢等各種層面的資料信息服務,以充分發揮地質資料信息對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綜合促進作用。

2.1.1 美國

美國通過提高地質資料信息化、數字化、網路化程度,採取主動服務,提高服務水平。

檔案管理信息化程度高:信息公開,各級檔案館都利用網站向社會公開信息,民眾藉助互聯網可以了解檔案館的基本情況,從檢索到館藏;提供網上服務,通過開展檔案數字化和新形成電子檔案的收集,提高檔案數字化水平;各級檔案館的網站,都在首頁顯著位置設有網上服務欄目,為民眾提供各種查詢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各級檔案館通過網站向大眾提供檔案信息,從而實現公共信息資源的共享;實現內部辦公電子化,美國各檔案館已經基本實現辦公自動化。

主動服務水平高:各類檔案館不僅對政府工作人員開放,同時直接面對公眾,為公眾服務。

檔案載體多樣化: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檔案文件通過計算機掃描,轉換成 PDF 或者其他電子格式存儲在計算機中或刻錄成光碟。由於有了相當數量的電子文檔,極大地方便了文件資料庫的建立,實現了資料的計算機查詢和檔案的深度開發利用。

重視紙質檔案的保護工作:雖然美國各級機構基本實現了辦公電子化,但傳統的紙質文件、書面簽名方式仍然在處理一些重要事務時使用。同時紙質文檔由於其在法律上的唯一性,仍然是各檔案館的重點保護對象。

2.1.2 西班牙

西班牙法律規定利用檔案是免費和無限制的,用戶在接受檔案館有關規定的情況下,有在閱覽室利用檔案的權利,同時也有知悉有關館藏檔案信息的權利。

信息技術服務一流:在各級檔案館閱覽室內都安裝有必要的電源,利用者可以攜帶計算機進入閱覽室。在檔案利用室,一般都備有縮微膠片和縮微平片的閱讀和列印機。可以隨時列印有關內容。

檔案服務質量標准嚴格:各級檔案館比較重視檔案服務的考核,並制定了由多項指標組成的檔案服務質量標准。

重視檔案利用的信息反饋和投訴:各級檔案館很重視用戶信息反饋。獲取用戶意見的方式是:鼓勵用戶對檔案館的服務進行評論,並提出建議;舉辦用戶聯誼會;鼓勵用戶給檔案館館長寫建議信;開展問卷調查;鼓勵檔案利用者將他們利用的檔案寫成的研究報告贈送給檔案館。

2.1.3 德國

德國檔案館把與社會公眾互動看作資料服務的重要方面,通過街頭宣傳、檔案陳列展覽、出版檔案宣傳畫冊、舉辦學術講座、檔案館開放日等形式,讓社會更多地了解檔案館,促使公眾經常走進檔案館來達到服務社會的目的。

設立檔案館開放日。在開放日,用戶只要持身份證既可參觀檔案館庫房、目錄室、技術用房。並配有專人講解,備有詳盡的閱讀材料,讓參觀者全面、深入地體驗檔案館。

推出新穎的特色服務等。

2.2 發展趨勢

國外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正朝多領域、多部門聯合提供服務的方向發展,提供服務的部門不局限於地質調查局,逐漸擴展到了其他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商業機構。

服務日益標准化規范化,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政策完善齊全;電子信息成為服務的重點,信息技術使得檔案館在完成其傳統任務的同時,不斷向數字化、信息化、網路化保管與服務邁進,美國國家檔案館館長和世代網路公司首席執行官共同簽署並公布了一項五年期的、對從美國國家檔案館海量館藏中挑選出的文件進行數字化的協議,電子文件檔案館將使文件從文件櫃進入數字空間,改進政府文件的組織、存儲和檢索方法,更便於公眾查找和利用。英國也建立了國家數字化檔案中心,推進檔案數字化和信息化服務的協調管理;服務更加以人為本;注重公共休閑服務,「檔案在休閑社會中的作用」是第 14 屆國際檔案大會的主題,英國在檔案公共休閑利用上獨樹一幟;服務日益法制化;注重網路服務。重視脫密工作,美國國家檔案文件局設立解密信息管理辦公室,專門負責解密工作。

2.3 空間數據建立快速發展

美國在 1994 年就提出建立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2003 年又頒布「GOS」計劃,其目的是通過更便利、快速和廉價的方式訪問空間信息,滿足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需求。經過幾年的發展,美國的空間技術已經比較先進,地質信息產品相當豐富。

俄羅斯建立了國家數字地質信息資料庫和區域(地方)數字地質信息資料庫,作為地下資源地質研究和地下資源使用任務的信息分析保障手段。

英國地質調查局利用三維數字化的地質模型來完善地質資料的信息服務,進行多學科的研究,從而能夠對環境變化和自然資源相關問題做出更好的決策。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地質與地球物理局和州政府聯合出台國家地球科學填圖協議,將新的科學方法與新興技術結合起來,由此產生了第二代澳大利亞陸地地質圖。

3 我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工作新形勢

3.1 地質資料執法工作面臨新的考驗

我國地質資料管理的法制是健全完善的,從《礦產資源法》、《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到《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關於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都對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既是整個地質資料管理的基礎,也是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難點和重點。隨著匯交監管平台的投入使用,各省行政主管部門要對不按要求匯交資料或者不履行義務的匯交人,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罰,提高行政執法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利用監管平台把住地質資料匯交關。

3.2 匯交管理面臨新的形勢

2010 年,國土資源部出台關於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通知,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解決地質資料匯交的歷史遺留問題,做到新的不欠、舊的清欠。現在部里又開發了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下一步地質資料的匯交管理要按照監管平台要求,實現成果、實物和原始三種資料的同時匯交。這種管理方式對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我們在現有條件下探索如何解決三大類資料同時匯交的問題。

3.3 地質資料服務面臨新的要求

現在最典型、最突出的問題是涉密資料太多,難以上網提供網路服務,難以滿足社會對地質資料的迫切需求。同時,全國「兩化」工作進展不平衡,有的省份納入了省級「十二五」發展規劃,而且制定了相應的規劃,在資金、技術力量等方面都推進的很快;但是,有的省份進展緩慢。

3.4 隊伍建設要滿足信息時代的要求

網路服務和信息化服務是目前地質資料服務的重點。但是,我們這支隊伍還有很多方面不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的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有些單位從人員結構上、素質上,還不能滿足信息化需求。同時,各單位很難增加編制,如何利用現有隊伍,加強培訓,改善結構,提高素質,這都是新的課題。要引進高層次、高學歷的地質專業人才、匯交監管平台技術人才,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和責任心強的檔案保密人才,以滿足信息化條件下的地質資料工作。

4 幾點建議

借鑒國外經驗,抓住機遇,做好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4.1 健全法規,完善體系

建立和完善地質資料服務相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實現地質資料管理法制化;制定和修訂館藏建設標准和地質資料技術標准,規范標准體系;加強地質資料統一匯交,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完善數據產品體系;以網路服務為支撐,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公眾服務系統。

4.2 建立地質資料數據中心

許多國家已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和產業化體系,並努力提供多樣化信息產品,大力提高地質資料的信息收集集成能力。

2011 年 12 月 27 日,全國地質資料館新建的電子閱覽室正式啟用,這標志著我國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是推進「兩化」工作的基礎。我們要加強數據源建設,通過監管平台和嚴格執法,加強境內資料匯交,推進境外數據源建設,推進實物資料數字化及鑽孔資料庫建設。

在抓好資料匯交的基礎上,構建統一的地質資料技術和標准體系,加快地質資料數字化進程,新匯交的資料要全部數字化,歷史形成的紙質資料要加快圖文數字化,並及時提供服務,建設相關資料庫;構建地質資料信息管理系統和共享平台,將分散、孤立的地質資料匯集到共享平台上;在共享平台上發布元數據和基本數據信息,加強數據的管理,要在保管好數據檔案的同時,建立面向社會服務的資料庫,實現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

4.3 推進網路和主動服務

除了傳統的地質資料館藏借閱服務方式外,要提供在線資料檢索系統、網路地圖查詢系統、一站式服務系統、電子商務服務等;使閱者可以通過網路下載,到指定的商店購買,也可以通過電話、E-mail、傳真訂購等形式獲取資料;還要通過期刊、年度報告等形式主動開展服務。

「兩化」的核心和命脈是推進服務,強化服務理念,提升服務能力,拓展服務領域,為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做好服務,為找礦突破主戰場服務,包括傳統服務、加工服務和專題服務,還要進行面向大眾的科普產品增值開發服務。

4.4 加強地質資料開發利用

國外地質資料信息化服務有統一平台的組織架構模式。參考這些組織方式,可促進我國對傳統地質資料的重新挖掘,使舊的地質資料實現其應有的價值,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集群化產業化工作的開展提供可行的切入點。

積極對外合作,通過多部門聯合,多元化的服務模式和機制,利用專業人才和優勢,全方位多角度解讀地質資料信息。

4.5 推進集群化產業化

要在傳統地質資料館服務主體的基礎上,發揮地調局、地調院、地環監測院的作用,開展專業公共地質資料服務。還要通過合作機制,邀請其他的地學研究機構、高校等參與到地質資料的提供者隊伍中來。通過集群化來促進產業規模,延長產業鏈,由最初單純為地質找礦部門服務,到為找水、地質災害防治、自然環境保護等部門提供服務。

以產業化思維推動地質資料信息開發利用與服務,加大成果服務宣傳力度,開展用戶和產品的分類分級,建立客戶服務計劃和服務反饋機制。積極探索地質資料數據公共產品的多元化供給方式和途徑,建立現代營銷模式。開展資料網路檢索、瀏覽、下載、訂購等,實現集群、分布相結合的服務。擴大服務范圍,為政府機構、地質科研機構、礦山企業和個人提供豐富多樣的產品服務。

5 結語

我們要以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為統領,依託監管平台,全面促進地質資料匯交、聚集和數字化,搞好館藏資源建設。努力實現地質資料管理法制化、館藏設施標准化、地質資料數字化、社會服務網路化,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積聚資源,開發產品,構建平台,集群服務,產業發展。

D. 為什麼江蘇省發展這么好

去年前個月,蘇粵差距僅1500億元人民幣,2018全年落差4700億元人民幣;而今年1-6月,粵蘇差距進一步擴大到2000億元人民幣,這么推算,2019全年江蘇很有可能被廣東狂甩6000多億!江蘇追趕廣東,到2016年達到最接近的時候,突然又開始反轉了,兩個宇宙大省的PK,又出現了大逆轉,江蘇大有被廣東甩開的態勢,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反轉呢?這是我們很值得深思的。江蘇明明在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遙遙領先廣東,卻為何越追越難,頗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了?小編以為,江蘇最大的問題就是產業制度上的問題,第一,國企佔比過高,第二,外企佔比過高,這兩種產業制度過度發展,導致江蘇轉型十分艱難,以為這經濟結構,具有很強的路徑依賴性,導致轉型的成本極為昂貴,而廣東是轉型最成功的,以為廣東的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特別發達,商業環境和商業制度可以說是全國最好的,經濟發展到最後,一定是制度的比拼,江蘇如果無法扭轉這種局面,估計還會進一步擴大!那麼,又該如何轉型呢?
小編認為,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進程中,江蘇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各方配合協同,綜合精準施策,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下好「先手棋」,打好「組合拳」,從而真正跨越「攻關期」,大踏步地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

第一,從「速度情結」轉向「質量情緣」,在質量變革上取得新突破。增長不等於發展,分量不等於質量。沒有一定的增速,也就沒有真正的發展質量。因此,牢固樹立「質量情緣」追求發展,從根本上來說,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
第二,從「GDP至上」轉向「生態優先」,在綠色發展上取得新突破。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表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高品質特徵,包括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因此,江蘇經濟的「轉向發展」,還必須把生態放在優先位置。這不僅是重要內容,而且是衡量標准。

第三,從「規模擴張」轉向「品牌提升」,在效率變革上取得新突破。江蘇是我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江蘇從製造業起步,以製造業見長,擁有我國規模最大的製造業產業集群,其產值約佔全國的12%、全球的3%,居全國第一位。江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已經連續7年蟬聯全國第一,並在全球產業鏈中擁有一大批行業排頭兵。品牌的形成,是人們對品牌的精心投入、持久打磨和消費者對品牌認同度的結合,因此,品牌既是附著於高質量商品載體之上的、能夠帶來大量消費者從而使商品價格得以放大的標識,又是可以與國家(地區)自然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進行高度集聚、科學配置和合理整合從而帶來溢價超額利潤的載體。如此,品牌必須以質量為基礎。質量是品牌的生命,離開質量談品牌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規模不一定有品牌,但有品牌就一定會有規模。因此,第一,必須強化企業的「品牌意識」;第二,必須增強全民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崇敬;第三,必須堅持質量文化引領,把文化傳承融入產品創新之中;

第四,從「依賴技術引進」轉向「依靠自主創新」,在動力變革上取得新突破。江蘇對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掌控不夠,科技支撐力不強,不少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仍然依賴進口從而受制於人,如40%的大型石化裝備、65%的工業機器人、80%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裝備、70%的汽車製造關鍵設備、核電等重大工程的自動化成套控制系統,以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等,目前依然嚴重依賴進口。
當前科技自主創新最硬的「硬骨頭」有兩塊,一是原始創新,二是成果轉化。江蘇必須改變一遇到技術難題就「引進」的狀況(真正高難度的好技術仍要引進),破除迷信,敢闖敢試,消化這兩塊「硬骨頭」:

第一,以全球視野沖刺原創目標。江蘇作為中國的科教人才大省,應當樹立「舍我其誰」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科技創新,首要的是科學發現。現在科學上的重大成果,都是以科學發現為源頭的,體現科學發現、技術創新、知識更新的密切銜接和融合,是科技進步道路上的革命性變化。建議設立「創新家獎」,努力為科教人員創造寬松環境,把他們從煩瑣事務中解放出來,鼓勵他們海闊天空、奇思妙想,同時淡泊名利、潛心研究,走出書齋、實驗室實行產學研相結合,推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齊頭並進;

第二,打通成果轉化的通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真正把創新精神融入企業發展血脈,重點抓好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兩個關鍵。鼓勵「創新家」與「企業家」抱團創新、聯袂創新,發揮其「創新源」「主力軍」作用,形成以創新型領軍企業、科技型上市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為骨乾的創新企業集群,使創新活動普遍化、常態化、社會化。

E. 加利福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對於美國來說很重要嗎聽說相當於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這幾個省了

加州是美國的高科技中心,影視中心和太平洋貿易中心,還是美國農業產值版第一大州和漁業權產值第一大州,光是加州一個州的GDP就在全球排在第七位。實際經濟影響力還要比這個比例更高。

德州是美國的能源業中心,石化,航天,電子,醫葯等高利潤行業都在德州有大量份額,德州的GDP排在加州之後,是美國的經濟第二大州,實際經濟影響力也超過了自己的GDP份額。

總結來說這兩個州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地位,那是沒得比的,如果沒了加州和德州,美國的GDP會直接降低將近三分之一,但實際的國力損失無法估計,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大選,加州和德州都是兩黨爭奪的交點。

F. 美國在公農業發展過程中哪些經驗和發展模式是值得我國借鑒的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達國家先後以現代機械替代手工勞作,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和發展農業,用現代經濟管理科學經營和管理農業,大大提高了農業的專業化、集約化和市場化水平,農業與農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國外現代農業發展有三種主要模式,即以美國為代表的規模化、機械化、高技術化模式,以日本、以色列等國為代表的資源節約和資本技術密集型模式,以及以法國、荷蘭為代表的生產集約加機械技術的復合型模式。
(一)美國
1、美國農業概況
全國人口: 2.6億人,城市佔75 %以上,農村不到25%(我國農村70%,江蘇64%)
全國耕地:約18817萬公頃,人均面積近12畝(我國不到2畝,江蘇不到1畝),
種養並舉(52:48)。
全國農場:204萬個, 家庭農場85%左右,場均2600多畝(江蘇適度規模經營面積700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面積13.3%)。
務農人數:全國勞力的2%左右(我國約50%)
年產糧食:3億噸(我國5億噸),人均糧食1370公斤(我國 400公斤,江蘇418公斤)。擁有巨大的糧食儲備,佔世界總儲量的1/3。
農產品出口:佔全國出口總額9%以上,出口順差達200億美元(江蘇農產品出口額19.6億美元,佔1%)
農產品進口:主要是咖啡、可可、茶葉
2、美國發展現代農業主要措施
A、依法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
農業總產值佔GDP2%左右(江蘇佔6.5%),每年農業補貼近400億美元,占農業總收入的11%。
B、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設施先進化,作業機械化,技術精準化(工廠化農業已佔農業總面積的1%),產耗節能化,管理信息化,勞均產糧100多噸(我國約1噸)。
C、實行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生產
全國204萬個農場中規模在2萬畝以上的有2萬多個, 90%以上農場專營一種產品 。鼓勵農場歸並趨勢在強化。(江蘇適度規模經營流轉土地面積700萬畝,佔9.8%,以種植30—50畝居多)。
D、農教、農研、推廣三位一體
由州農學院負責農業研發、推廣和教育培訓一條龍服務 。
全國約4500個非盈利合作社,提供信貸服務、供應服務、加工服務、儲運服務、銷售服務。

G. 如何推進蘇南、蘇北產業聯動發展

為消除區域經濟差距,實現共同發展,當前我國各個省份都在為尋求區域間的產業聯動而努力。有關專家通過對蘇南與蘇北產業聯動主要因素進行分析,提出了促進蘇南與蘇北產業聯動的相應對策。 影響蘇南與蘇北產業聯動的主要因素 有利因素:產業互補性強。蘇南與蘇北的資源稟賦存在一定差異,經濟技術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兩地主導產業也存在不同,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實施產業聯動具備一定的客觀基礎。政府政策支持。為實現全省經濟共同發展,近年來,江蘇省不斷加大對南北產業聯動的政策支持力度。蘇南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蘇南經濟現已步入工業化後期階段,正面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壓力,必然要把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而蘇北恰好具備土地、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能夠接受蘇南產業的轉移。蘇北投資環境趨於優化。隨著南京二橋、江陰長江大橋等的建成,江蘇南北的交通運輸聯系越來越緊密,越來越便捷。同時,蘇北地方政府積極轉變思想觀念,不斷創新投資發展環境,大力營造重商、親商、富商、安商的社會氛圍,為江蘇南北產業聯動發展帶來極大方便。制約因素:空間位置的制約。江蘇在空間上分為蘇北、蘇中、蘇南三個區域,遵循梯度推移規律,蘇南產業主要向周邊鄰近地區輻射,可以說蘇中在一定程度上阻攔了蘇北與蘇南的產業聯動。地方利益驅動下政績考核制度的制約。現行的幹部政績考核制度主要考核地方的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指標,而對反映區域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指標涉及不多。部分地方官員為了片面追求地區生產總值,而不顧客觀規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蘇南向蘇北的產業轉移。產業集群效應的制約。目前,蘇南產業發展已形成一定的集群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蘇南一些「夕陽產業」的壽命,提高了產業轉移的門檻,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蘇南與蘇北產業聯動的發展。 蘇南與蘇北產業聯動的對策 一是擴大南北掛鉤。在蘇北與蘇南已有市級掛鉤合作關系的基礎上,確定南北縣區的掛鉤合作關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掛鉤合作的長效機制,使掛鉤各方都能從掛鉤合作中獲益。二是直接投資。蘇南地區可將一些「夕陽產業」直接轉移到蘇北地區,利用蘇北地區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自然資源成本,以及優惠政策,使得此類產業成為蘇北地區的「朝陽產業」,推動其持續發展。三是技術合作。當前,蘇南在某些產業和產品方面較之蘇北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為推進蘇北地區技術進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蘇南的企業可以向蘇北直接轉移技術;或者以技術作為一種投資資本在蘇北合資建立企業;或者和蘇北聯合開發新技術。四是交通通訊設施共建共享。受行政分割影響,目前蘇南與蘇北交通和通訊設施建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網路體系。因此,未來蘇南與蘇北要統籌規劃,聯合投資建設,聯合開發與經營,要加強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以此帶動區域間產業聯動發展。

H. 工業集聚帶來的好處

優點:

①可以加強企業間信息的交流與合作

②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約了生產建設的投資。

④有利於生產效益與利潤的提高,從而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取得規模效益。

缺點:

①工業的集聚會使得當地的污染

②用地用水緊張,出現爭奪公共設施的現象。

拓展資料

我國產業集聚的五種主要類型

1、自發成長型產業集聚。該類型一般都是依託歷史較為悠久的傳統產業或本地優勢資源,在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格局,逐步演進為具有綜合優勢的產業集群。比如江蘇吳江的絲綢產業歷史悠久,清朝時期即號稱「日出萬匹,衣被天下」,改革開放後更是快速集聚壯大,目前已成為全國三大紡織產業集群之一。

2、企業擴張型產業集聚。是在一個或若干個規模較大、產業帶動力較強並且技術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主導下,抓住市場和政策機遇,迅速擴張裂變為一個產業集群。

例如,江蘇江陰以一家上市公司(申達集團)為啟引點,吸引同類產品和配套產品投資商進入,逐步形成為「亞洲包裝中心」;許昌以瑞貝卡公司為龍頭,匯集了龍正、神龍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發製品企業112家、個體生產專業戶900多家,發製品產業鏈上從業人員近15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的發製品生產加工基地。

3、市場帶動型產業集聚。是通過專業市場的帶動發展而形成的產業集群。從帶動效應來看,市場對產業集聚的作用最大,可以使市場信息、產品製造、銷售渠道、服務產業等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浙江義烏就是以中國小商品城為核心,帶動形成了11個專業市場、14條專業街,目前已形成集運輸、產權、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相配套的市場體系,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

4、科技驅動型產業集聚。主要是在實力較強的科研機構、大學的作用下,在某個區域、產業或產品上依託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和人才優勢逐步發展進而形成產業集群。

例如,北京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內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科院校39所,中國科學院等各級各類科研機構213家,先後吸引了聯想、方正、微軟、IBM、諾基亞等國內外知名高新技術企業萬余家,成為國際知名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的密集區域。

5、外資帶動型產業集聚。這是我國產業集聚中發展最快的類型,大多是在近十年內,由外商以及我國台商等投資企業逐步發展而成。這方面有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是外商或台商先投資零配件企業,然後通過再投資和吸引其他同行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一種是境外大企業投資興辦規模較大的終端產品企業,拉動國內外配套企業跟進投資,形成產業集群。

前者多在開放的早期,後者主要是近幾年較多。這些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江浙等地區,以電子信息、精細化工和精密機械產業等為重點。這些產業集群形成較大規模後,當地技術研發力量以及配套企業的數量也逐年增長。

I. 南方產業集群化發展對於北方的經濟的借鑒作用有多大開放討論話題

北方多以能源和原抄產料作為產業集聚的初始聯系,顯然北方的產業集聚多以重化工業為主;
而南方多以資本、勞動力、技術和產品互補流通作為集聚的基本要素,呈現以輕、小、薄為特點的產品製造和加工業。
所謂借鑒作用,其前提是充分發揮給地區的基本優勢,比如北方就要發揮它的原料、能源易得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參考南方的技術與資本導向的產業聯系戰略,使能源原料共享,變廢為寶,使產品在產業間流動起來,進而打造可持續工業園區

閱讀全文

與美國加州產業集群發展對江蘇的借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