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建設持久性

文化產業建設持久性

發布時間:2021-02-27 10:39:49

1. 我國什麼時候確定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支柱性產業

文化產業是一個重要的產業,但不是支柱產業。
在2012年12月15日舉行的「2012年中國文化金融創新峰會」上,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文化和金融合作的共識已經開始形成,這對產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他還透露,正和財政部門一起研究財政資金來支持文化金融的新模式。
截止到2012年12月,文化部與各銀行機構部行合作的機制下,實現重點信貸融資項目97項,累計余額210.96億元,部行合作帶動了文化產業信貸余額的新高。

2. 為什麼要將文化產業發展為支柱性產業

首先,要探尋和堅守中國文化的遺傳基因。中國文化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世代傳承、不斷延續,靠的就是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具有內在聯系的遺傳基因。發展繁榮中國文化,必須找到可以永遠傳承和堅守的中國文化因子,它是在中國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長出來的,並同中國特定的優秀文化傳統結合在一起的基本元素。否則,中國文化就不會有生命力和競爭力,也很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全球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
其次,建構文化本土性價值體系和話語體系。通過建構具有本土文化遺傳密碼、本體性狀特色的價值體系和話語體系,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對全球性文化進行科學的合理的選擇性接受、合己性理解、顛覆性解釋、破壞性重構和創造性發展,從而不僅可以避免被同化的命運,而且還可以在改變、逆轉和瓦解文化全球性敵意的基礎上找到中國文化重現輝煌、爭取更大發展空間的路徑。
第三,要盡快消除和打破跨文化交流的隔閡與疏離。最主要的是大力加強文化本土性的自信心、輻射力和影響力,採用靈活多樣的策略、手段和技巧,消除和打破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防範與敵意,通過各種途徑將最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國,從而不僅改變全球文化的語境、轉移世界傳播的重心,而且能夠以本土性文化匡正全球性文化,以異質性文化稀釋同質性文化,在交流合作中逐步將本土性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
第四,掌握和把度好中國文化與全球文化互動的合理張力。對抗和消解全球性的同質文化,必須站在文化平等的立場上,使本土性與全球性之間的互動關系保持著一種科學、合理的張力,站在本土性與全球性相結合的文化多元的立場上進行權利平等的文化交流,進而促進人類的相互理解和社會的共同進步。
第五,要立足於科學繼承傳統文化,從容應對全球化挑戰。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應對全球化挑戰的一種根基,應該說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不能說是十全十美的,我們應該看到追究傳統文化應該是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中國漫長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個精華與糟粕並存的龐雜的文化積累的過程。我覺得現在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沒有完全清除封建文化消極的影響。比如說像宗法觀念、特權思想、專製作風、人身依附關系,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加以批判,要予以摒棄。

3. 文化產業怎樣才能成為支柱產業

■當今世界,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推動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已成為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設包含事業和產業兩個方面,它們相對獨立,相互依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化。隨著文化生產力理論的深入人心,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並重已成為既定國策。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去年國務院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直接把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到與國家其他支柱產業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中央一系列有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文化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當然,像其他領域一樣,文化產業在發展中也呈現出一些矛盾和問題。它們有的是體制機制問題,有的是思想觀念問題,要推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大跨越,必須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各地決策層對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有較大提高,但還不平衡,要堅定發展文化產業的自覺性,並將文化發展納入幹部年度考核體系。 文化包含著物質層面的符號體系、精神層面的價值體系、行為層面的制度體系。文化不僅是軟實力,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表現。近年來,各地決策層對於文化、文化產業在當地經濟社會建設中的重要意義的認識有較大提高,對文化強國戰略理解日益深入,多數能夠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政策,主動開創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但是,受到各地所處發展階段的限制,以及經濟指標和考核機制的影響,一些地方決策者認為發展文化產業風險大、周期長、回報率不高;還有的官員把文化看作軟指標,把經濟看作硬指標,存在「應付」情緒。 因此建議:一是各級領導把文化產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擺上重要位置;二是鼓勵幹部多到文化產業發展好的地區考察取經,克服發展文化產業的消極情緒;三是增強危機意識,認識到資源優勢不會自動轉化為產業優勢,特別是非物質性的歷史文化資源更是公共財富,誰先開發,誰先得益;四是將文化發展指標與經濟指標一樣,納入幹部年度考核體系,激勵幹部發展文化事業、產業的積極性。 文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在整合文化資源,打造企業集團,培育優勢產業,完善產業布局等方面還很不足,亟待全面整合。 全國文化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是在若干方面尚存在不足。一是文化資源整合開發力度不夠,尤其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缺乏按照現代產業觀點的打造,優勢地位不凸顯。二是有些文化產業項目開發缺乏市場分析與科學論證,盲目上馬,並且項目建設類型單一,過分集中在文化地產、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等方面。三是在文化產業布局上缺乏總體規劃,難以形成貫通的產業鏈條。四是各地產業布局差異性不夠,在產業政策、項目設置、發展目標、龍頭企業設定方面趨同。 因此建議借制定「十二五」規劃之機,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布局進行整合。 其一,對國家文化資源做全面分析,為長期開發設定邊界條件。對文化產業建設項目——特別是園區、公園類的硬體建設項目嚴格遵照《土地法》、《文物保護法》和上級部門批準的土地利用規劃等設定的邊界條件,堅持科學論證、審慎上馬,無愧先人和後世子孫。 其二,對文化產業發展做全面調研,為長期開發打好經濟基礎。對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和預期經濟效益的文化產業行業,鼓勵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融合、兼並、重組,力求改變目前「散」「小」「弱」的現狀;推進文化資源配置的現代化、國際化、市場化程度,提高文化產業的集中度。 其三,對文化產業優勢領域進行選擇,為持續快速增長培植主導產業。要對不同地區文化產業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布局,實現不同區域的不同功能整合。各地應找准自身在全國乃至全球同行業中的優勢,可以具體到產業鏈條中的某些環節,不求全,不貪大,重點突破,有的放矢。 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但是體制機制性障礙仍然存在,要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近年來,各地著眼於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強力推進文化體制和機制改革,取得了突出成績。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人事、勞動、分配製度等配套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利益糾纏的現象在某些領域還很突出。 因此,文化產業發展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建議在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指導下,突出對本地文化產業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業務拓展,打破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界限,通過產業杠桿鼓勵多方投入公共文化項目;同時以2010年為關鍵期,對文化事業單位轉制、文化產業機制創新、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等設立定量目標,為「十二五」期間文化體制改革提供參照與基礎。 相比較東部發達地區,中西部省份在推進科技創新、開發新興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方面還有較大差距。 中西部省份的文化資源並不亞於沿海和東部發達省份,但當前中西部省份的文化產業規模佔GDP比重大大低於沿海和東部發達省份,尤其在利用高新技術的新興文化業態發展方面明顯不足。這裡面既有資金投入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差距,也有戰略布局和政策導向的差異。為了推動中西部文化科技創新,應重視國家長中短期文化產業區域發展戰略、規劃以及政策法規的研究與制定,為文化科技研究與應用提供支持和引導。 因此建議:一是確立為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持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除了對數字信息技術的研究與使用之外,要積極研發和應用材料科學、科技考古、藝術設計、地質科學等學科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動傳統手工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遊等產業的科技水平。 二是推進高新技術成果與中西部文化產業的結合,密切與本地和發達地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針對本地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以省校、市校的戰略合作方式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服務。 三是制定文化產業科技發展的保障措施,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立專項獎勵,鼓勵在中西部地區發展與高新技術密切結合的新興文化業態,獎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文化產品;對高新科技的應用給予傾斜性政策與資金扶持。

4. 文化產業發展什麼時候提出的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上提出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這里我國第一次在文件上明確把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區分開來,提出發展文化產業。 但是早在2000年就已經提出過要發展文化產業了,有很多當時的期刊雜志上就出現過發展文化產業的相關表述,如 加速發展文化產業/李源朝//今日浙江2000-21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曹智//遼寧日報2000-09-22 國家文化安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策論/胡惠林//學術月刊2000-02 等等

5. 文化產業何時成為我國經濟支柱產業

文化產業近年有較快增長
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標志,是產業創造的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以上。從近十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看,2004年我國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440億元,佔GDP的2.15%,而2012年僅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創造的增加值就突破了1.8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了3.5%,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正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方向邁進。
1.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實現較快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05年至2011年間,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現價的年平均增速為23%,高於同期GDP現價增速6.6個百分點,法人單位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9%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2.9%。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071億元,按同口徑和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6.5%,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6.8個百分點。
2.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
2012年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與GDP的比值為3.5%,按同口徑計算,比上年增加0.2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為5.5%。
3.產業構成保持相對穩定
2012年文化製造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725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文化批零業實現增加值1187億元,增長9.4%;文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9631億元,增長16.7%。文化製造業、文化批零業和文化服務業增加值占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40.1%、6.6%和53.3%,與上年39.8%、7%和53.2%相比無明顯變化。
4.新興產業迅速興起,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亮點
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網路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興起,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亮點。動漫產業產值自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率超過40%。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技術革新和功能拓展,互聯網和移動網路游戲類型日趨豐富,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12年達60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3%。其中移動網游戲市場規模為65.1億元,同比增長68.2%,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5.文化產業投資和文化資源開發持續升溫,文化產業集群不斷形成
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下,文化產業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大量資本和人力資源湧入文化領域。例如,一些長期從事金融、礦業、地產等領域的大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文化產業。2012年,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2011年回落3.4個百分點的情況下,文化體育娛樂業的投資增速反而上升了16個百分點,達到了36.2%。
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近十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規模從小到大,發展勢頭良好,整體實現了較快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逐年加大。
多因素疊加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1.經濟增長的多重效果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發展文化產業有多方面的意義。
第一,日益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正在重塑自己的生活。2001-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7%。文化產業既是中國發展後人們開創幸福生活的必需,也是中國人以新面貌自立於世界之林的重要標志。
第二,經濟增長的結果之一是政府和社會可以更多投資於文化領域。政府不但加大投入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且增加公共財政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與此同時,大量社會資金也湧向文化產業領域。文化產業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看作是新的投資領域。相對充裕的資金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第三,近年來,各地政府致力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把加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首要任務。這些戰略舉措最終指向了現代文化產業。
在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的沿海地區和大城市,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人們認識到,文化產業不但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部門,而且具有其他產業所不具有的低消耗、無污染、效益好的特點,實體經濟需要文化經濟的補充和矯正,虛擬經濟、體驗經濟、知識經濟、符號經濟特別是文化產業,也就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2.文化體制改革有力促進了文化產業發展
一是文化體制改革區分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推動一大批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成為合格的獨立市場主體,極大地激發了內部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成為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4月,我國共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69.8萬家,其中經營性企業法人60.7萬家,公益性事業法人(包括社團、基金會)9.1萬家。
二是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動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兼並重組、整合資源,支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積極作用日益發揮,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三是文化體制改革帶動了文化與科技、商貿、旅遊、金融等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文化業態更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是文化體制改革中不斷完善各項政策,持續加大財稅、金融、工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法制環境和政策環境,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產業良性發展的體制機制逐步建立,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全面繁榮發展,提升了我國文化軟實力。
文化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發展基礎仍不夠牢固,整體實力還不夠強,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也比較多。主要表現為文化產業總量偏小,離支柱產業有不小的距離;文化產業在內容、科技、服務等方面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較突出,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較少;文化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區域、城鄉發展不協調現象仍然突出;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尚不完善;文化產業人才短缺現象依然突出。
1.文化產業總量仍然較小,結構調整的壓力仍然很大
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文化產業總量小,佔GDP比重低。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相關數據來看,我國文化產業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以美國、日本和韓國為例,美國的文化產業產值佔到GDP的24%,是出口的第一大產業;日本的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超過10%,韓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也超過7%。我國文化產業仍以中小企業居多,單位的人員規模偏小,文化產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亟待提高。
2.文化投入總量仍顯不足
資金是否充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為了促進新興的文化產業發展,政府的資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雖然各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由於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底子薄、基礎條件差,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文化投入總量仍顯不足,文化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薄弱。
3.文化消費水平較低,動力不足
文化消費市場具有巨大潛力,但從實際情況看,這種潛力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2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消費支出中,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服務支出比重僅為12.2%。2010年全國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人均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比重為7.5%。可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潛力還遠未得到釋放。
相對較低的文化消費制約了文化市場的發育,主要表現在一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較低。無論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全國均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這是影響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二是創新產品缺乏,全國的文化產品依然是在傳統之中徘徊,文化消費水平和消費層次較低,新興文化消費品和傳統文化消費品發展不平衡;三是文化產品的供給滯後。文化產品是文化消費鏈條的上游,因此文化產品的豐富度如何,文化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等都深刻地影響著文化消費的發展。
4.多種因素仍制約文化消費空間的擴大
一是沒有時間消費。年輕居民、高收入居民、高學歷居民擁有豐富的文化消費需求,他們在各種文化休閑娛樂項目上的參與率顯著高於一般居民,然而休閑時間不足成了其文化消費最大障礙。
二是沒有錢消費,文化消費價格過高。一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使得一般老百姓對文化消費望而卻步。
三是缺少合適的文化設施和活動場所。一些地區文化設施和場所離居民的需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鄉鎮和農村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費環境,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薄弱。如圖書館以及圖書館的藏書、文化館及公共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科技館及科技知識普及等不能滿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隨著網路的普及,對書、報、刊以及電影市場帶來一定沖擊,而農村文化消費主要群體外出務工,對農村文化消費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多種因素表明,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不僅切切實實地體現在增長速度上,更體現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的巨大推動作用上。
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看,人口多體現為需求多、市場大的優勢。相對富裕的中國人,文化消費需求逐步釋放,是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充分依據。加之中國文化消費還處於較低的水平,遠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消費潛力還沒有釋放出來。
文化產業在解決不同層次群眾的精神需求、解決勞動力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方面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據有關專家測算,網路游戲對相關產業會產生1:10的帶動效果,它每賺1元錢,所帶動的產業鏈相關行業就能賺到10元錢,文化產業的吸金能力不容小視。相關研究發現,發達國家的家庭文化支出一般佔到家庭總收入的15%至18%。我國人均GDP目前已經突破6000美元,可以據此推算出文化市場大約有5萬億元左右的潛在需求,足見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巨大。
文化產業以創意為動力、以內容為核心,其發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是典型的綠色產業、低碳產業,具有很好的可持續發展特性。同時,文化產業屬於高附加值、高回報產業,一個故事、一個人物形象可以轉化為出版物、影視作品、動漫遊戲、舞台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費者認可,就能在經濟收益上產生疊加效應,實現一次投入、多次轉化、持續回報。
文化產業涉及近百個行業,跨度很大,這些行業對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差異也很大,因而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適合各種類型的企業、人群和資本的進入,既可以發展擁有高新技術裝備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也可以接納個體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產作坊,既可以吸納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滿足具有一技之長的普通勞動者的就業要求。在經濟結構調整時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對於吸納勞動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將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6. 發展文化產業的必要性

作為現代第三產業的主力軍,文化產業推動了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加快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文化體制的改革,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文化產業的豐碩成果在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建設中,通過不斷落實人民群眾文化權利,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貢獻。
首先,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必然會日益增強,這就要求我們在大力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積極進行文化建設。
其次,發展文化產業是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國文化產業是建立在中國獨有的文化資源基礎上的產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有著自己的優勢。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與高新科技緊密相連,又可以容納大量勞動力,解決就業問題。因此,文化產業必將成為21世紀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最重要的增長點。
此外,是文化走出去戰略。發展文化產業是應對加入WTO挑戰的需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加入WTO後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一樣,既迎來了大好機遇,又面臨著嚴峻挑戰。中華文化如何永葆其生命力和吸引力,發揮其創造力和影響力,昂首闊步走向世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是必須做出回答的一個大問題。當今世界,文化、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跨國文化產業集團的影響和滲透越來越強;信息技術和網路手段在文化產品開發和傳播中的應用更加深入和廣泛。中國加入WT0後,擴大了文化市場的准入范圍,允許國外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文化服務進入國內市場,都已經成為事實。對此我們不能漠然視之,不能無所作為,必須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轉變觀念,迅速行動,把自己的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把自己的文化產品做多做好,把自己的文化服務做優做全,以此來應對外來資本和外來產品的沖擊,抵制西方文化的負面影響,使我們在激烈競爭中爭得主動和有利的地位。

7. 如何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總體趨勢上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但是,當前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前在產業政策的支持上還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我們要加快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業支持文化產業的力度,推動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的對接,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需要。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就要以風險分擔為原則,制定差異扶持金融政策,對不同類企業、不同類業務實行差異扶持。要鼓勵建立文化產業投資風險基金,制定無形資產評估質押貸款等辦法,為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便利。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制定文化產業類企業不良貸款呆賬自主核銷的辦法與措施。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多層次貸款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增加文化產業類企業信貸規模。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根據文化企業特點和風險防範的要求,積極與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和文化企業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信貸業務創新。鼓勵和引導保險機構根據文化企業的特點,推動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積極開發適合文化企業需要的保險產品。
第二,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稅收政策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策略。我國目前雖然已經有相當多的稅收優惠,但是這些稅收優惠大多散見於各個稅種,優惠范圍、手段缺乏協調配合,導向不突出、方式單一。因此,要繼續完善稅收政策。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科技稅收政策,要根據形勢的發展不斷加以調整和完善國家在促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已經相繼實施的一系列稅收政策。繼續強化國家對動漫產業、數字電視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擴大稅收優惠的范圍,支持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非營利性文化組織的稅收政策,減輕其稅收負擔,促進公益性文化產業發展。對參與公益性文化產業的社會力量實施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產業。對於戰略性文化產業制定專門的稅收優惠政策,用稅收支持戰略性文化產業發展,從而帶動外圍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三,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政策。財政政策與文化改革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是財政的重要職能之一。必須堅持財政政策與文化產業發展相協調的政策目的,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立足我國文化的歷史與現實,支持和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我國財政已經通過專項基金等方式對文化產業發展給予支持,但還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還需要繼續強化和創新財政支持政策。探索財政與現代金融工具相結合的新型財政擔保政策與模式,實現財政資金的市場化運作,緩解文化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強化財政專項資金和基金政策的靈活性,拓寬文化產業資金投入來源,設立覆蓋多領域、多層次的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建立公眾申請、專家評審、公開透明的管理模式,形成多樣化和靈活化的財政專項資金和基金政策機制。此外,可以從政策上明確地方各級財政加大財政文化投入的長期性和階段性的量化目標,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
第四,深化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文化產業作為從事精神文化產品生產的產業,對人才有著特殊的需要,其所涉及的每一個環節都與人才密不可分。能否擁有充足的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決定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水平和速度。而我國當前文化產業最大的發展瓶頸就是人才,缺乏懂文化產業的高端人才。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制定文化產業人才長期發展規劃,整合人才培養的「源流」,構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從宏觀上調控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使之達到產業發展的需求。完善文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文化人才引進基金機制,解決引進人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為加大文化產業領域人才的引進力度,尤其是高層人才的引進,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根據文化產業人才的特點,建立和健全專門的文化產業人才信用和評價政策與體系,為文化產業人才的發展和流動提供可參考的標准。
第五,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政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要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設法制化水平。我國有關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後,現有的法律法規難以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環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法制支持,成為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因此,要在現有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基礎上,構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體系。應當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以法律形式確定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框架、原則、體制等基本制度,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基本法統領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梳理完善現行文化產業法律法規制度,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則性內容進行細化立法,系統構建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制度。各個地方也要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區域立法,通過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等區域立法形式,把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法律和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進行細則化、具體化,便於基於本地的實際靈活實施,為本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8. 相對於其他產業,文化產業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一、我們都知道,文化產業不同於其它產業,那您覺得文化產業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張賢亮:人類文化創造活動古已有之,但要形成為「文化產業」必須具備以下三個社會條件:一、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二、恩格爾系數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人們用來支付食物的開支比例很少;三、主流意識形態壟斷地位較弱,較少宗教或政治上的控制,也就是說文化環境較為自由寬松。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還不具備這三個條件,所以人類的生產活動基本上分為三個部類,即,第一部類農業,第二部類工業,第三部類商業-服務業,那時的文化產業是附屬在第三產業當中的。從19世紀末開始,這三個條件逐漸形成,文化產業才得以發展,迄今,它居然從產業活動中獨立出來,單獨成了一個生產部類。這本身就說明了文化產業的特殊性:一、文化產業是個人心智的產業,而又與科學技術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像科學技術那樣要依賴集體的力量和較完善、較現代化的設備;它的生產過程是個人的創作過程,也不像科技研發那樣必需遵循一條循序漸進的科學規律。優秀的文化產品幾乎全靠個人天賦、才智以至靈感的發揮,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文化產品(作品)帶有先驗性和超前性;二、文化產品基本上是非物質性的,它並不是為了滿足人們使用上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人們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三、很多文化產品具有不能批量生產的唯一性和獨特性;四、因此很多文化產品有其不可替代性,不像科技產品那樣必須經常更新換代,不論後來同類的文化產品如何豐富、多樣甚至優越,早先的「這一個」永遠是「這一個」;五、很多文化產品的價值不僅有超越時空的廣泛認同和保值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增值;六、文化產品之所以冠以「文化」,就是因為它能集中反映那個國家、那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時代要求、集體意識和科技發展水平,這些構成一種人的生存狀態。這種生存狀態又只能通過有創新能力的人將其表現出來,所以優秀的文化產品都具有獨創性;七、因而文化產品就有著非常深刻的個人印記,幾乎每一件文化產品都與創作或策劃它的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創作或策劃它的人的個人素養、氣質、風格、格調、屬於他個人的創作方式等等,會形成一種創作者、策劃者的個人魅力,最後成為他被社會所承認的品牌。僅僅他的名字就產生價值,其價值進入市場就會形成高低不等的價格,所以,文化產業中最主要的生產要素是生產者、策劃者個人。這是一種完全個人化、人性化的產業,是一種「資金投入少,腦筋投入多」的產業。

二、資料顯示,1998年我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75%,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33%,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只佔就業人數的0.4%。而在許多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和吸納勞動力的支柱產業之一。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澳大利亞高達10%,加拿大佔6%,芬蘭佔5%。近兩年文化產業迅猛發展,但與我國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相比,文化產業發展還比較緩慢,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差距還相當大,要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就要准確確定文化產業的市場定位。那麼您認為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市場定位是什麼?
張賢亮:您引用的還是老資料,只要告訴您2002年英國最大的出口產品是「辣妹」而不是鋼鐵製品,好萊塢的影視出口額早超過了波音飛機加汽車,就可想今天西方國家文化產業更進一步的發展程度。我國需要的是文化市場的寬松和有序化,且不忙於去給我們的文化產業「定位」。只要有寬松而有序的市場環境,從業者自然會給自己尋找恰當的「定位」。中國文化資源的豐富及多樣,中國人民群眾的多層次、多需求,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決定了每一個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都能在文化市場上找到自己的「生意」,其「位」上萬,比人民大會堂的座位還多。先「定位」再行動,實際上還是「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目前,中國最大、最有影響的文化出口產品是姚明,請問是誰給他「定位」的?
三、中國加入WTO以後,經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文化和文化產業同樣也會受到影響,那您覺得入世後,我國的文化產業面臨著什麼樣的挑戰呢?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文化策略呢?
張賢亮:還是那句老話: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不過也許我國文化產業碰到的「挑戰」會更大一些,因為我們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比起其它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為何起步晚而薄弱呢?一、我國的「文化專業團體」(包括影視廣播出版等等)的體制改革比其它行業的國企改革滯後,長期以來它們擔負著宣傳的職能,屬於黨政宣傳部門管理,一般是不計經濟效益,不計投入產出比的;二、前面說過「文化產業其實是個人心智的產業」,而恰恰在個人「心智」活動方面,我們一直缺乏一個較為寬松、適於探索和創新的良好文化環境;我們一直在一個怪圈中打轉:一邊是「黃賭毒貪腐」屢禁不止,此伏彼起,這方面好象「寬松」的很,而另一邊留給個人心智活動的空間卻又嫌不足。我設想不出什麼對策,「文化策略」的制訂非我所能。但從近期對待一些暢銷書作家與張藝謀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來看,我們開始向一個較對的路子走。暢銷書作家的寫作已享有充分自由,張藝謀的兩部影片雖然評論界和媒體大加撻伐,而政府仍然力薦將其推向世界。政府開始表現出較寬容和愛護並支持文化藝術人才的態度。我相信,我們要大力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因為這是關乎到一個民族精神存亡的大事),最終在「文化策略」上還是會與「國際接軌」。
四、我們都知道,您是文化產業中的領軍人物,您經營的「西部影視城」現在不僅是一個影視拍攝基地,而且還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那麼您覺得您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張賢亮:首先申明我決非什麼「文化產業上的領軍人物」。上世紀80年代我在文學創作方面不斷突破「禁區」,也許曾「領」過「軍」,在文化產業上,我作為一名作家只是比其他「下海」的作家成就大些而已。我個人認為,我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一、我比其他「下海」的作家有經濟理論上的准備,這點可以從我出版於1997年的長篇文學性政論隨筆《小說中國》中看出來,從1997年到今天的中國社會發展基本上沒有脫離我的預見;二、我勞改了22年,鍛煉出有較強的承受力、較強的挑戰性和不怕風險的冒險性;三、其實「西部影視城」不過是我另一類的文學作品,它本身是一個文化產業。如果當初我像其他作家一樣去開餐館、炒股票、搞房地產等等跨出文化行當的產業,恐怕也不會成功。
五、有人說您在「出賣荒涼」,對此,您怎樣看?
張賢亮:中國國土面積有80%是荒涼的,那些荒涼怎麼賣不出去?「出賣荒涼」是當初日本記者在日本報刊上發表報道的標題,當時確實是荒涼。然而要使荒涼「可持續性」地賣出去,僅憑荒涼顯然是不行的。遊客來看、來游的是荒涼中的文化和藝術,決非荒涼本身。我為我的「西部影視城」題寫的楹聯是:「兩座廢墟有藝術加工變瑰寶,一片荒涼經文化妝點成奇觀」。我就是按這個思路去做的,所以它不僅可以「持續性」地賣出去而且能「可持續性」地發展。
六、文化產業發展不僅具有不平衡性,還有不規則特點。即在通常意義上企業乃至產業發展條件並不充分的情況下,卻出現了卓爾不群的企業,甚至帶動整個產業出現旺盛的生機。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在加利福尼亞荒漠就是一個廣泛引用的例證。在我國也同樣如此,《讀者》不是創辦於經濟發達、文化條件和讀者條件最為充分的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而是出現在較為偏僻的西部蘭州,而且您也是在西部發展文化產業。那您認為西部發展文化產業的空間有多大?
張賢亮:您這個問題和舉的例證很好。但不妨將眼光再放大一些。說實話,我不太關心什麼「西部發展的空間」,我關心的是整個中國的文化產業在世界范圍的發展。前面說了,因為我認為這是關乎中華民族精神及文化傳統的興旺與延續的大事。您說的對:「文化產業發展不僅具有不平衡性,還有不規則特點」,那麼,經濟相對落後,讀者(觀眾聽眾)條件也不充分具備的中國,為何不能在世界上有「卓爾不群」的文化產業呢?在機械、電子、航空、汽車等等製造業方面,中國要想趕上西方發達國家,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我們雖會製造但無核心技術,造一台DVD,我們要給外國人付十幾美元的知識產權費),但恰恰在文化資源上,我國有其他任何國家都少有的優勢。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只掌握在我們手中。舉例來說,沒有哪一屆政府扶植,中國的「食文化」已風行天下;中國民俗的春節,也沒有哪一屆政府去推動,卻在世界各地盛行,每年,紐約巴黎倫敦的市長都要到華人聚居區「拜年」(而我們這里卻過起了聖誕節)。可見,只要我們稍稍扶植一下,放寬一點,容忍一點,調整一下思路,開闊一點視野,我國的文化資源就會很快轉化為文化產品,成為世界文化產品出口份額中一枝獨秀的產品。別忘了,中國人在世界上是僅次於猶太人的生意人。說句玩笑話,我把荒涼妝點加工一下都能賣好價錢,還有什麼東西賣不出去呢?

閱讀全文

與文化產業建設持久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