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許多民族傳統工藝逐漸衰落,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如何更好的保護、傳承本民族的傳統工藝,談談看法
民族傳統工藝屬於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有22個民族的人口在10萬以下,有的不足5 000人。由於人口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區范圍小,其文化傳承的狀況堪憂。面對這一現象,當務之急是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一、我國民族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現狀與所面臨的問題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改革開放中吸引的各種外來文化的湧入,不斷沖擊著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文化的融合和發展同時也導致許多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其主要表現在:
1.年輕一代對民族文化認識不夠,在追逐潮流中開始西方化。
2.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後繼無人,其面臨著消亡的境地。我國一些傳統的技能和民間技術是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其中包涵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質朴的特性。其技能的掌握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現代人甚少有人願意長時間的去學習一門技能。這就導致我國需要珍貴的民族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3.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研究人員短缺,國家相應保護法律的缺少,導致大量的傳統文化的代表性文化實物和資料難以得到妥善保護。
二、傳承與保護。
1.樹立民族民間文化認同感,增強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在研究、保護時,要將鄉民藝術「還魚於水」。「只有從鄉民的具體生活出發,將鄉民藝術視為鄉民生活與文化的一部分,才能真正理解其魅力與真諦。」
2.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知識產權。完善我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律、法規,包括對民族民間文化知識產權的保護,包括著作權,使用權、商標權、專利權等。使得我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免受其他國家或組織的盜用,以及民間組織、個人的非法牟利性行為。可以利用先用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保護,並對存在法律漏洞之處及時修訂或者出台新法規。借鑒別國的成功保護模式,以充分實現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文化、經濟價值,對其進行有法可依的保護、傳承和利用。
3.建立完善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機構。
4.利用傳媒力量普及民族民間文化知識。
5.大力培育民間文化人才,壯大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隊伍。
人才的保護包含兩個主要方面:①注重對現有掌握民族民間文化技術的人才為其提供藝術繼續創造的周邊生活保障,為其傳授文化記憶提供有力的扶持性政策,如提高其待遇,以及申辦技藝傳授教學單位在政策上的扶持和獎勵;②注重對未來青年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做到民族民間文化技藝和教育的深度結合,和其他文化課程一並列入教育課程之中,培養青少年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之情,建立一套保護民族民間人才培養和未來就業方面的教育和社會保障、鼓勵機制,從而壯大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隊伍。
總之,對我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一項長期、偉大的歷史性任務,是政府部分和社會組織以及每一位公民共同肩負的責任。在國家法律法規的支持之下,加大民族民間文化設施配置,深入民族文化調研。從教育機制上廣泛的培養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繼承人,使其後繼有人。並開展民族民間文化組織活動,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融入人們意識之中,「以人為本」做好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使得我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能夠源遠流長。
② 我國處理民族政策有哪些,如何處理好民族問題(急需,跪求)
.
中國的民族政策
.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為促進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中國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
一、堅持民族平等團結
在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作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在中國的憲法和有關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二、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政府解決民族問題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一樣,同為我國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民族區域自治是與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極大地滿足了各少數民族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願望。根據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個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區內單獨建立一個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據它分布的情況在全國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單位的多個民族自治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 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又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於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有利於把國家的發展和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如下兩個顯著的特色:一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集中統一的領導。上級國家機關在制定各項政策和計劃、進行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幫 助和支持。二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只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在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要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利民族團結,又要有利於實行自治的民族的發展和進步,有利於國家的建設。
截至目前,中國有民族自治地方155個,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
三、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國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幫助、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並動員和組織漢族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條規定了上級國家機關幫助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的義務。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有計劃地在少數民族地區安排一些重點工程,調整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多種產業,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投資力度,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新的活力。
近年來,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國家還採取了以下三項措施:
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是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有40多個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l%;全國155個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84個自治縣(旗)在西部,佔西部地區總面積的86.4%。雲南、貴州、青海三個多民族省也在西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雖不在西部,但也享受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待遇。因此,西部大開發就是民族地區大開發,就是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二是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這一行動是國家民委落實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加快邊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舉措。實施的范圍包括分布在我國2.1萬公里陸地邊界線上的135個縣(旗、市)。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大力培育縣城經濟增長機制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截至2002年底,全國「興邊富民行動」實際投入資金已達150億元,興建興邊富民項目數萬個,2100多萬人受益。
三是重點扶持22個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人口較少民族指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民族,全國有22個,總人口不足60萬人。由於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這22個民族發育程度比較低。今後10年內,國家計劃每年投入5億元幫助發展,共50個億。
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把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狀況看作是衡量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情況,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根據民族工作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各級各類院校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素質。二是注重實踐鍛煉,各地、各部門有計劃地開展幹部交流、崗位輪換,選派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幹部,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三是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前提下,同等條件優先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使少數民族幹部在各級黨委、政府、人大和政協等領導班子中佔有適當比例。
五、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在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國家堅持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積極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如賦予和尊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利,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積極開展內地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等。
在發展少數民族科技事業方面,國家採取了許多特殊措施,如:重點培養、培訓少數民族科技人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計劃地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或舉辦民族班;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扶植提高傳統科技,提高經濟效益等。
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國家有關政策強調,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衛生隊伍的建設,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和婦幼衛生工作,大力扶持發展民族醫葯事業等。
在繁榮少數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國家扶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事業,組建民族文化藝術團體,培養少數民族文藝人才,繁榮民族文藝創作。
六、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中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公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第三十七條規定:「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班級)和其他教育機構, 有條件的應當採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並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各級人民政府要在財政方面扶持少數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編譯和出版工作。」第四十七條規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七、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對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加以保護。第一,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第二,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第三,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慣。第四,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第五,在大眾傳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發生。第六,尊重少數民族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八、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的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有一些民族信仰同一種宗教,如我國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國,宗教信仰自由,即每個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一種宗教裡面,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的自由。目前,中國有清真寺3萬座。在西藏,有藏傳佛教各類宗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
中華人民共利國成立以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和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的正確道路。中國政府相信,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必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
如何處理好民族問題
.
第一,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它自身形成、發展到消亡的客觀規律。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民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並且民族的發展是受社會發展規律制約的。
第二,民族和階級是兩個不同的社會歷史現象,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問題。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內部包含著不同的階級,存在有階級斗爭,所以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問題往往同階級問題聯系在一起,剝削階級總是將這樣那樣的民族問題打上階級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在社會主義時期,階級斗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民族問題基本上是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問題。如果把民族問題的實質歸結為階級問題,那就只能嚴重脫離以至傷害少數民族群眾,不但不可能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加強民族團結,反而會給敵對勢力幫忙。
第三,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設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只有在社會總問題解決進程中,才能得到解決。如果我們在整個革命建設中重視民族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它就對整個革命和建設過程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果忽視或者錯誤地處理民族問題,她可能會給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巨大的破壞力,使整個革命事業受到挫折乃至失敗。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聯合,反對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各民族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每個民族都是人類物質財富和歷史、文化的創造者,各民族應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團結起來,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全世界各民族的無產階級應堅持國際主義的原則,同一切被壓迫民族實行不分國界和民族的親密聯合,共同進行斗爭,推翻實行民族剝削和壓迫的反動統治階級。
.
③ ,我們怎樣支持名族企業,怎樣捍衛名族經濟
我們的民族品牌發展起步較晚,在品牌價值、品牌競爭力、品牌管理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民族品牌保護方面,還比較薄弱。
一、中國民族品牌存在的問題
(一)民族品牌意識淡薄。當前中國許多產業已經是世界第一,但自己的品牌卻很少,中國經濟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沒有品牌的打工經濟。我國的一些企業家缺乏長遠的品牌戰略意識。主要表現在:有的企業法人代表沒有樹立品牌意識,只是一味地追求生產經營的績效;有的企業雖然有品牌意識,但沒有把品牌放在重要位置;有的企業缺乏創造品牌的動力,一遇到技術上或資金上的困難就產生畏難情緒,甚至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對品牌的追求……
(二)民族品牌缺乏危機變革意識。民族品牌必須及時把握產業的變化,及時對產品技術和核心要素進行創新,才能贏得市場的持續性發展。我國很多民族品牌就是由於未能把握新的技術以及產業變動所帶來的機遇而消失的。
(三)民族品牌商標權流失現象嚴重。我國許多企業缺乏知識產權意識,對民族品牌的商標權保護不利。我國一汽轎車被德國大眾並購,四川長虹被荷蘭飛利浦並購……中國的合資合作企業90%使用的是外國投資方的商標。當年人們耳熟能詳的許多品牌如小護士、大寶、兩面針、南孚等都被外企打入了「冷宮」,民族品牌在外資並購中「蒸發」。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外資並購的都是國內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從而就能主導行業技術標准而控制整個行業,中國被外資並購的企業因喪失主導權而成為外資的加工車間。
二、保護民族品牌的重要性
無論是被歐萊雅收購的小護士,還是被達能並購的樂百氏,我們曾經在並購之時看到的信誓旦旦的發展民族品牌的承諾似乎都沒有在未來成真。民族品牌被並購以後,中國失去的不只是一個企業、一個品牌,而是中國企業在這個行業的競爭力和地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適用於所有領域,但凡那些聞名世界的產品,都帶有深深的民族印記。當一個品牌深深印上某種文化的烙印時,品牌的影響力就會與文化的生命力一樣具有極強的擴張性,從而實現文化傳承下的產業復興,提升行業競爭力,從而實現文化傳承下的產業復興。
三、保護民族品牌的重要途徑
(一)加強調查摸底,全面掌握民族品牌發展現狀。工商部門應充分發揮商標職能和基層組織機構優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民族品牌的調查摸底,並建立專門台賬,全面調查了解民族品牌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二)加強多方聯動,全面營造支持民族品牌發展氛圍。我國《商標法》於2001年第二次修訂並實施後,迄今已11年。這11年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在涌現出一大批國內知名企業的同時,國際知名企業也全面進軍中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由於《商標法》長期未能得到修訂,現有的法律規范在對馳、著名商標以及民族品牌的保護方面略顯不足,確實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以及鼓勵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民族企業的目標不太相符。因此,對《商標法》及早進行修訂十分必要。同時工商部門應將民族品牌發展現狀向黨委政府加強請示匯報,推動扶持政策出台,從稅費、土地等各方面給予民族品牌更多、更全面的扶持、幫助。
(三)加強宣傳引導,全面提升民族品牌保護意識。發動全國工商系統的力量每年定期集中宣傳、展示民族品牌,持續營造民族品牌發展氛圍。防止民族品牌在被國際資本「收編」的同時所消滅。企業在合資時應有長遠眼光,應該走自主創新之路,堅持培育使用自己的品牌。將品牌意識擺在發展前進的首位,成立知識產權部門,引進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訓員工知識產權知識,在合資過程中力保民族品牌不放棄、不消失。
④ 如何保護民族產業
從直覺和常識上來說,國家為了保護民族產業,給予民族產業一些優惠政策,限制外商進入,從而給予民族產業更多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時間。按照這種邏輯,政府部門實施手機牌照制度,合情合理。
然而,人類社會的實踐經驗卻出現反直覺和反常識的一面,越是得到更多保護的產業,越是競爭力不強;相反,越是沒有得到保護的產業,越是競爭力很強。
事實上,政府在保護「民族產業」方面,一直存在兩種相互「競爭」的邏輯。一種邏輯是直接保護,或者稱之為結果性保護,即直接給予民族產業優惠政策,試圖通過限制競爭對手,來保護被保護者,從而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本質上是以「國家邏輯」代替「企業邏輯」。一種邏輯是間接保護,或者稱之為程序性保護,即為民族產業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試圖使民族產業通過競爭來學習,在競爭中提高,在競爭中打敗競爭對手,政府只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本質上是讓企業遵守「企業邏輯」。
政府直接保護民族產業,必然通過限制進入的方式來達到,手機生產牌照制度就是這種政策保護的表現。政府的限制准入制度造成了這種生產資格的稀缺。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只要存在稀缺,就會存在競爭。自然,所有的手機生產廠商都會從競爭手機,轉向競爭手機生產資格許可證。這種基於資格的競爭,不會帶來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相反,會導致資源浪費,帶來社會福利降低。
此外,政府在民族產業方面採取直接保護的邏輯,還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政府通過配額制保護民族產業,導致生產資格稀缺,生產企業會投入更多資源競爭資格,導致生產能力下降,競爭力差,社會整體福利水平下降,而為了保護這些民族產業,就需要更多的政府直接保護。
而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政府就需要改變民族產業保護政策的邏輯,從結果性保護向程序性保護轉變,給民族產業與外商企業競爭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讓國家遵循國家邏輯,讓企業遵循企業邏輯。這樣,企業就會競爭於具體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在這一競爭過程中,會導致相互學習和相互模仿,從而導致更多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在競爭中不僅每一個企業會提高其競爭實力,而且社會整體福利水平也相應提高。這樣,政府採取程序性保護,使民族產業保護保持良性循環。自然,政府也達到保護民族產業的目的。
⑤ 如何正確認識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保護民族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謝謝!
保護民族工商業
民族工商業是民族資本家經營的那部分企業。中國共產黨在對待民族工商業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問題上,曾出過偏差,走過彎路。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實行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主要原因如下:
①是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決定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比較進步的生產關系。
②是由民族資本的特點決定的。民族資本占現代工業的10%,大多數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保護和發展它們,對支援革命戰爭、改善人民生活、發展國民經濟均有重要意義。
③是由民族資產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表現決定的。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大部分時間內,一定程度上參加了民主革命,是團結與爭取的對象。
④是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的需要。團結民族資產階級,有利於團結全國的知識分子、愛國華僑及其他愛國民主人士。因此,在新民主主義國家權力達到的地方,對於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本必須給予保護。需要強調的是,即使在革命勝利以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還必須允許民族資本主義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發展。
⑥ 保護民族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
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二戰以來,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生存都離不開這個國家的民族產業,民族產業成了所有國家的支柱,民族產業的結構和規模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強弱和興衰。
中國近二十多年來的民族工業大量崩潰,中國民族產品大量從市場中消失,非常明顯,這不是我們技術上不如人,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心態出問題了!是我們中國近年來的許多改革措施可能並不符合中國民族產業的發展所致。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利用外資,正演變為外資控股的合資浪潮。這正應驗了經濟學家的判斷:輸出產品、輸出資本到輸出品牌,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戰略。自然科技領域里有句行話,叫做三分技術七分設備,試驗設備和科研管理條件上不去,科研也就無法正常進行。以內燃機研究為例,根據筆者所知,中國的內燃機研究從一起步的起點就不低,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發動機專家就已經改進了不少性能優良的發動機,且將這些發動機運用到了當時的對日作戰中去,就連小日本當時也驚嘆中國的發動機行業非常厲害。發動機是整個工業的心臟行業,但是,後來中國發動機產業長期上不去的原因,主要問題就還是出在國家資源是否優化配置的管理問題上了。
資本短缺,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特徵,中國也尤顯「外資飢渴症」。有些地方不惜下指標,年內合資企業必須達到多少個。除了真缺資金外,還有面子好看,多個出國考察機會,多買免稅進口車,當然還有趁企業組織轉型可化公為私侵吞國有資產。如此等等,一味順從、妥協、讓利,在地方企業或個人利益勁動下便都出現了。更可氣的是,國內市場競爭處於下游,不是眼睛向內練內功,而是眼睛向外,以種種優惠把外商招來與國內同行斗。我們睜開自己的眼睛去看看,現今中國各地公路上開的各種大小汽車甚至摩托車,其中,究竟有多少還是屬於中國自己的民族產品?!筆者注意到,就連一汽、上汽、東風等這些中國老汽車品牌,現在,幾乎都在後面掛上了外國汽車業的品牌名字。筆者曾經問訊過五羊——本田摩托車的一位經銷商,他說:現在的國人崇拜外國品牌之風簡直到了邪乎的地步,於是,他們只好在自己生產的摩托車上打上HONDA的本田名字,一輛僅僅只賣幾千元的摩托車上打上這樣的一個本田符號,中國廠商就得交付給日本人幾十美圓,日本人坐著不動,每年就可以從中國各種機動車中抽走大筆的標號費用,這,純粹是中國人自己的崇洋心態在給自己增加各種麻煩和費用。
許多丟牌子,甚至有些是名牌的合資接踵發生便不足為怪了。這難道叫開放利用外資嗎?在十九世紀,大清帝國的GDP是位於世界第一的,但由於沒有真正的現代化產業支持,這些GDP是多麼脆弱,多麼不堪一擊,這些靠農業,瓷器,絲綢創造的GDP無論有多少也都是不頂用的。而今天,當我們滿足於服裝,玩具創造的GDP的時候,我們已經再次走向了大清帝國的老路。當我們用8億條褲子去換取一架空客飛機的時候,我們難道沒有聽到新的鴉片戰爭已經在敲門了嗎?一個國家真正的力量在於強大的現代化民族產業,這些民族產業的先進程度決定著這個國家的發展前景,這些民族產業的結構規模決定著這個國家的強大程度。
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就要靠改革開放。世界文明當人類共享。我們不能因民族工業受到沖擊就嚷嚷關上國門,我們沒有理由也不可能把好的東西擋在國門外。因為我們現在依然是發展中國家。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取得獨步世界的增長,靠的是改革開放,今後昂立世界,必須繼續擴大開放、加快改革。要想走向世界,必先讓世界融入中國。因為貿易自由化、製造活動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之大潮流。加入了WTO,國門是會越開越大。
保護,只能保護落後,或者只有弱者才會尋求保護。最好的保護是發展。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一大批挺直腰桿做中國人、創中國名牌乃至國際名牌的企業家。我們還有彩電業的創維、長虹,服裝業的雅戈爾、報喜鳥、杉杉;碳酸飲料業的健力寶依然健在,衛生巾業的「安爾樂」仍然有活力。
保護民族產業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了,我們不要被眼前的短時輝煌迷霧住了眼睛,中國最終還是應該走自主發展的道路。不要忘記,現代社會的競爭,表面上是資本競爭和技術競爭,但是,本質上還是個誰控制誰的問題。資本主義文化邏輯,是自己自由的去控制別人,而不由別人去自由的控制自己。中國人應該走自己的路,不要老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走。發展,要利用外資,但切不要被外資利用,置民族自尊和利益於不顧,委身投靠。人吃牛肉不是為使自己變成牛,而是為了長得跟牛一樣強壯。
民族工業,當先自尊、自信,而後才能真正自立、自強!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明白這樣一個簡單道理。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註定了中國絕對不會屈服於任何一個民族,中華民族從來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獨立自尊民族,這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所決定了的。
⑦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當前的民族形勢與民族政策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民族和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它是衡量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各級政府處理現實問題能力的一個標志。從我們國家來看,解決民族問題最終要靠發展。關鍵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構建和諧的社會。
民族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有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共同發展與民族之間發展拉大的趨勢並存。一方面是共同發展,但同時民族之間發展差距也在拉大,這兩方面是並存的。第二個特點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與民族的民族意識增強並存。第三個特點是民族之間的聯系、交往增多和摩擦矛盾增多並存。一方面是聯系、交往增多,另一方面是摩擦和矛盾也在增多。基於民族差別、民族矛盾所產生的民族關系、民族發展問題。。中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有四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第二個特點:民族團結的相對性;第三個特點: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與競爭的公升性;第四個特點:共同繁榮的初步性。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是在建國以來,甚至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就開始探索了。也是建國以來逐步的摸索、探索、不斷的完善,逐漸形成的。第一節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黨的基本政策。目前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問題理論,民族政策基本上概括了以下內容:一、民族是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共同體。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時期。民族是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共同體。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民族問題理論的核心觀點。關於民族發展的過程的觀點,已經寫到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政策里。實際上也是有一個過程的,我們黨是付了學費才真正地意識到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有自己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時期,不可能強制同化,也不可能消除民族差別。大家共同繁榮發展,五十六個民族團結起來,齊心協力發展和建設和諧的社會。二、民族問題和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
中國共產黨提出在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問題包括了民族自身的發展,也包括了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民族與國家之間的這樣一些關系。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繁榮發展。通過這種方式解決民族問題。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用發展的手段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三、我國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一律平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核心觀點是民族平等。共產黨把這條也寫到了我們的民族政策和法律當中。中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不管人口多少,發展程度高低,所有的民族一律平等。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都是平等的。民族平等在現階段還受到一些發展因素的制約,但這是我們發展的目標,也是我們發展的方向。四、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必須長期堅持和不斷完善。。專家提出,落實社會發展觀,共同繁榮發展需要重視下面幾個問題:第一、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第二、加強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建設和各類人才的培養。第三、加強民族團結,
旗幟鮮明地
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堅定不移地維護祖國的統一和社會政治穩定。第四、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同時注意堅持完善。這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而且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我們國家的民族和諧、民族團結才能得到保障。
⑧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當前的民族形勢和民族政策
中國的民族政策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編輯本段]民族政策的具體原則
一、堅持民族平等團結
在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作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在中國的憲法和有關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二、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政府解決民族問題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一樣,同為我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民族區域自治是與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極大地滿足了各少數民族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願望。根據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個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區內單獨建立一個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據它分布的情況在全國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單位的多個民族自治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 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又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於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有利於把國家的發展和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如下兩個顯著的特色:一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集中統一的領導。上級國家機關在制定各項政策和計劃、進行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幫 助和支持。二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只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在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要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利民族團結,又要有利於實行自治的民族的發展和進步,有利於國家的建設。
截至目前,中國有民族自治地方155個,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
三、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國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幫助、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並動員和組織漢族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條規定了上級國家機關幫助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的義務。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有計劃地在少數民族地區安排一些重點工程,調整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多種產業,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投資力度,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新的活力。
近年來,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國家還採取了以下三項措施:
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是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有40多個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l%;全國155個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84個自治縣(旗)在西部,佔西部地區總面積的86.4%。雲南、貴州、青海三個多民族省也在西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雖不在西部,但也享受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待遇。因此,西部大開發就是民族地區大開發,就是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二是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這一行動是國家民委落實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加快邊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舉措。實施的范圍包括分布在我國2.1萬公里陸地邊界線上的135個縣(旗、市)。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大力培育縣城經濟增長機制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截至2002年底,全國「興邊富民行動」實際投入資金已達150億元,興建興邊富民項目數萬個,2100多萬人受益。
三是重點扶持22個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人口較少民族指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民族,全國有22個,總人口不足60萬人。由於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這22個民族發育程度比較低。今後10年內,國家計劃每年投入5億元幫助發展,共50個億。
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把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狀況看作是衡量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情況,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根據民族工作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各級各類院校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素質。二是注重實踐鍛煉,各地、各部門有計劃地開展幹部交流、崗位輪換,選派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幹部,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三是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前提下,同等條件優先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使少數民族幹部在各級黨委、政府、人大和政協等領導班子中佔有適當比例。
五、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在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國家堅持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積極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如賦予和尊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利,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積極開展內地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等。
在發展少數民族科技事業方面,國家採取了許多特殊措施,如:重點培養、培訓少數民族科技人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計劃地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或舉辦民族班;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扶植提高傳統科技,提高經濟效益等。
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國家有關政策強調,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衛生隊伍的建設,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和婦幼衛生工作,大力扶持發展民族醫葯事業等。
在繁榮少數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國家扶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事業,組建民族文化藝術團體,培養少數民族文藝人才,繁榮民族文藝創作。
六、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中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公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第三十七條規定:「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班級)和其他教育機構, 有條件的應當採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並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各級人民政府要在財政方面扶持少數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編譯和出版工作。」第四十七條規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七、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對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加以保護。第一,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第二,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第三,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慣。第四,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第五,在大眾傳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發生。第六,尊重少數民族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八、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的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有一些民族信仰同一種宗教,如我國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國,宗教信仰自由,即每個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一種宗教裡面,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的自由。目前,中國有清真寺3萬座。在西藏,有藏傳佛教各類宗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
中華人民共利國成立以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和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的正確道路。中國政府相信,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必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三個離不開」思想生動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團結進步的歷史。中國眾多的民族,起於多源。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族和周邊的少數民族,以中原地區為核心,匯聚成為統一、穩固的中華民族。各民族歷經遷徙、貿易、婚嫁,以及碰撞、沖突之後,交往范圍不斷擴大,融合程度不斷加深,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絹馬互市、茶馬互市和西漢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各民族共同開拓祖國的疆域、共同捍衛祖國的統一、共同推動祖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徵逐漸形成,並不斷強化。特別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抵禦外來侵略和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血肉聯系。「三個離不開」思想,是對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
「三個離不開」思想生動反映了我國各民族發展誰也離不開誰的實際。我國各民族在發展中各有優勢、互補共濟。總體上講,漢族在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科學技術、人力資源等方面有優勢,而少數民族聚居區地域廣闊、資源富集、地理位置重要,在諸多方面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草原、森林、水力、石油、天然氣、煤炭、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詩歌、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各具特色。因此,加快國家現代化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必須把漢族地區和民族地區各自的優勢和長處發揮出來,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實現互利共贏。
「三個離不開」思想是防範滲透、抵禦分裂的有力武器。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始終沒有放棄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圖謀。在西方敵對勢力的支持下,境內外「三股勢力」相互勾結,不斷變換策略和手段,進行反動宣傳,極力挑起事端、製造動亂,煽動民族對立、民族仇視,妄圖從民族關繫上打開缺口,以達到分裂祖國的險惡目的。在長期的反分裂斗爭中,早已根植於廣大各族人民心中的「三個離不開」思想,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我們防範滲透、抵禦分裂的強大武器。
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發展中的多民族國家,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尤其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攜手並肩、團結奮斗。特別是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各民族間的交往日益增多,民族關系發生深刻變化。但無論什麼時候,只要牢固樹立和始終堅持「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我們就一定能形成中華民族磅礴偉力,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勝利推向前進
⑨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當前的民族形式與民族政策
中國的民族政策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編輯本段]民族政策的具體原則
一、堅持民族平等團結
在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作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在中國的憲法和有關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二、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政府解決民族問題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一樣,同為我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民族區域自治是與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極大地滿足了各少數民族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願望。根據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個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區內單獨建立一個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據它分布的情況在全國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單位的多個民族自治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 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又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於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有利於把國家的發展和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如下兩個顯著的特色:一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集中統一的領導。上級國家機關在制定各項政策和計劃、進行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幫 助和支持。二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只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在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要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利民族團結,又要有利於實行自治的民族的發展和進步,有利於國家的建設。
截至目前,中國有民族自治地方155個,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
三、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國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幫助、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並動員和組織漢族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條規定了上級國家機關幫助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的義務。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有計劃地在少數民族地區安排一些重點工程,調整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多種產業,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投資力度,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新的活力。
近年來,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國家還採取了以下三項措施:
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是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有40多個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l%;全國155個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84個自治縣(旗)在西部,佔西部地區總面積的86.4%。雲南、貴州、青海三個多民族省也在西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雖不在西部,但也享受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待遇。因此,西部大開發就是民族地區大開發,就是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二是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這一行動是國家民委落實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加快邊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舉措。實施的范圍包括分布在我國2.1萬公里陸地邊界線上的135個縣(旗、市)。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大力培育縣城經濟增長機制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截至2002年底,全國「興邊富民行動」實際投入資金已達150億元,興建興邊富民項目數萬個,2100多萬人受益。
三是重點扶持22個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人口較少民族指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民族,全國有22個,總人口不足60萬人。由於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這22個民族發育程度比較低。今後10年內,國家計劃每年投入5億元幫助發展,共50個億。
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把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狀況看作是衡量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情況,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根據民族工作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各級各類院校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素質。二是注重實踐鍛煉,各地、各部門有計劃地開展幹部交流、崗位輪換,選派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幹部,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三是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前提下,同等條件優先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使少數民族幹部在各級黨委、政府、人大和政協等領導班子中佔有適當比例。
五、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在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國家堅持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積極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如賦予和尊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利,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積極開展內地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等。
在發展少數民族科技事業方面,國家採取了許多特殊措施,如:重點培養、培訓少數民族科技人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計劃地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或舉辦民族班;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扶植提高傳統科技,提高經濟效益等。
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國家有關政策強調,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衛生隊伍的建設,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和婦幼衛生工作,大力扶持發展民族醫葯事業等。
在繁榮少數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國家扶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事業,組建民族文化藝術團體,培養少數民族文藝人才,繁榮民族文藝創作。
六、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中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公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第三十七條規定:「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班級)和其他教育機構, 有條件的應當採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並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各級人民政府要在財政方面扶持少數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編譯和出版工作。」第四十七條規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七、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對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加以保護。第一,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第二,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第三,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慣。第四,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第五,在大眾傳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發生。第六,尊重少數民族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八、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的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有一些民族信仰同一種宗教,如我國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國,宗教信仰自由,即每個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一種宗教裡面,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的自由。目前,中國有清真寺3萬座。在西藏,有藏傳佛教各類宗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
中華人民共利國成立以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和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的正確道路。中國政府相信,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必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三個離不開」思想生動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團結進步的歷史。中國眾多的民族,起於多源。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族和周邊的少數民族,以中原地區為核心,匯聚成為統一、穩固的中華民族。各民族歷經遷徙、貿易、婚嫁,以及碰撞、沖突之後,交往范圍不斷擴大,融合程度不斷加深,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絹馬互市、茶馬互市和西漢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各民族共同開拓祖國的疆域、共同捍衛祖國的統一、共同推動祖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徵逐漸形成,並不斷強化。特別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抵禦外來侵略和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血肉聯系。「三個離不開」思想,是對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
「三個離不開」思想生動反映了我國各民族發展誰也離不開誰的實際。我國各民族在發展中各有優勢、互補共濟。總體上講,漢族在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科學技術、人力資源等方面有優勢,而少數民族聚居區地域廣闊、資源富集、地理位置重要,在諸多方面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草原、森林、水力、石油、天然氣、煤炭、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詩歌、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各具特色。因此,加快國家現代化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必須把漢族地區和民族地區各自的優勢和長處發揮出來,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實現互利共贏。
「三個離不開」思想是防範滲透、抵禦分裂的有力武器。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始終沒有放棄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圖謀。在西方敵對勢力的支持下,境內外「三股勢力」相互勾結,不斷變換策略和手段,進行反動宣傳,極力挑起事端、製造動亂,煽動民族對立、民族仇視,妄圖從民族關繫上打開缺口,以達到分裂祖國的險惡目的。在長期的反分裂斗爭中,早已根植於廣大各族人民心中的「三個離不開」思想,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我們防範滲透、抵禦分裂的強大武器。
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發展中的多民族國家,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尤其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攜手並肩、團結奮斗。特別是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各民族間的交往日益增多,民族關系發生深刻變化。但無論什麼時候,只要牢固樹立和始終堅持「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我們就一定能形成中華民族磅礴偉力,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勝利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