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2013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報告

2013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27 20:04:04

A. 文化產業的現狀

中國文化產業特點中國本身文化底蘊豐厚,且文化沒有排他性,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進入中國後都能取得不錯的市場效益。
中國的文化產業大多有政府介入,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由政府提出,重點文化企業由政府扶植或是經營。
文化產業總體起步晚,市場發育度低,沒有健全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流動和獎勵機制。
現行教育制度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懂文化的不懂技術,學技術的輕視人文,文化產業實力偏弱,規模小,管理方式滯後。
中國文化產業分類新聞服務
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
廣播、電視、電影服務
文化藝術服務
網路文化服務
文化休閑娛樂服務
其他文化服務
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
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演藝業:建設10家左右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全國性或跨區域的文藝演出院線,形成1至2個國際知名的演藝產業集聚區,為實現從演藝大國到演藝強國的跨越奠定基礎。
娛樂業:打造5至10傢具有較大產業規模和較強競爭實力的娛樂業品牌,使國產娛樂設備、國產原創娛樂內容占據國內市場60%以上份額。
動漫業:力爭到2015年,動漫業增加值超300億元,著力打造5至10個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產動漫品牌和骨幹動漫企業。
游戲業:到2015年,游戲業市場收入規模達到2000億元。
文化旅遊產業:使文化旅遊成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支撐。
藝術品業:到2015年,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2000億元。
工藝美術業:到2015年,全國工藝美術業增加值超過6000億元,出口額超過200億美元。
文化會展業:形成3至5個覆蓋全國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會展。
創意設計業:舉辦1至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意設計展會和賽事活動,支持打造3至5個世界知名的「設計之都」。
網路文化業:提高網路文化產品的原創能力和文化品位,進一步增強網路文化核心競爭力。
數字文化服務業:形成一批採用數字技術提供製作、傳播、營銷、推廣等服務的文化服務企業,為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融合發展提供支撐。 隨著文化產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各大文化產業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文化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
中宣部改革辦副主任高書生從近幾年在政策協調和在基層調研中掌握的情況出發,認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引人注目的趨勢:
一是我國文化資源進入到大調整、大整合的時期。文化資源的行政化配置體制已經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嚴重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不僅造成了地區的封鎖,還造成了行業的壟斷,最終對文化企業非常不利,表現為現文化企業非常弱小、同構化非常嚴重。中國和德國的出版業相比,我們全國有579家出版社,每年的產值都在600億左右徘徊,而德國貝塔斯曼2008年一年的銷售額就達139億歐元。我們產業集中度低,低到什麼程度?全國所有的圖書出版社加在一起不如國外的一家公司,包括我們的演藝也是如此。
因此,改革方向應該是打破這種舊體制,讓市場機制更多地在文化資源配置上起基礎性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文化資源的調整和整合就不是以誰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市場和資本的力量在推動它整合。
二是行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出現了行業融合的趨勢。以前把文化細分成「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這三個領域,由於傳播技術和手段的日益多樣化,今後將逐漸出現融合的趨勢,行業界限將不再明顯。比如,廣電的兩張網,即有線電視網路和無線移動網,隨著技術改造和規模化發展,將成為整合文化資源的重要平台,出現電視圖書館、電視互聯網、電視報刊、電視劇場以及手機電視、手機電影、手機報刊、手機圖書等新業態,到時就很難說這些是屬於上述哪個領域中的了。
三是文化與旅遊以及製造業的結合越來越明顯。今後隨著文化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文化和旅遊的結合——也就是深度旅遊必將會在中國出現。同時,把文化的內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築裝修材料當中——這種文化和製造業的結合,既提高了產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四是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從自發轉向自覺。文化體制改革將向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方向發展,但是市場機制也有弊端。為了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基地的孵化和集聚功能,加強規劃及調控引導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當務之急是研究和制訂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布局規劃。 在2012年12月15日舉行的「2012年中國文化金融創新峰會」上,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文化和金融合作的共識已經開始形成,這對產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他還透露,正和財政部門一起研究財政資金來支持文化金融的新模式。
截止到2012年12月,文化部與各銀行機構部行合作的機制下,實現重點信貸融資項目97項,累計余額210.96億元,部行合作帶動了文化產業信貸余額的新高。
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已有77家文化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已有64家文化企業注冊發行了1449.5億元各類債券,為保證文化產業投融資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參與文化產業投資的基金是135個,資金總規模超過1795億元,多渠道、多種形式的融資方向極大的拓展了文化產業的投融資體系,為文化企業選擇多樣化的融資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劉玉珠表示,將進一步的探索文化與金融結合的新規律、新渠道,擴大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打造文化產業金融服務的全鏈條,鼓勵各類機構積極參與文化企業在建融資試點,文化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文化類無形資產的評估、流通工作。打造銀行、保險、證券等多方面參加的文化產業投融資全鏈條建設,在拓展延伸文化產業鏈的同時來順暢文化金融服務的鏈條。同時,注重於扶持小微企業,鼓勵民間投資、金融改革等政策的配合,依託文化金融工作的實施來推動文化企業的財務管理、資產評估、公司治理等相關工作的開展。投融資高潮
2012年文化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各地繼續加大投資興建文化產業園;文化與資本領域對接推陳出新,文化基金仍層出不窮。展望2013年,國家對文化產業大力支持的宏觀政策環境不會改變,文化產業投融資高潮或將再現;文化與科技結合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主題,各地有望出台相關落地政策,促進新興文化業態強勢發展。金融資本和文化產業的對接進展迅速。4月27日,人民網[微博]在上交所上市,這是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聞網站。此外,新華網、華聲在線、央視網等50家中央、地方新聞網站也加入了改制上市大潮。同時,2012年下半年以來,文化產業基金再度大規模集中設立,其中,中誠騰龍旅遊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西部文化旅遊產業基金和西安曲江影視投資基金在9月設立的基金目標總規模高達202億元。資本之所以青睞文化產業與國家宏觀層面的支持是分不開的。2012年年初,文化部發布《「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高於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十八大報告又再次強調「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預計2013年這樣的宏觀政策面將得到延續,文化產業投融資高潮或將再現。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347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6%,高於同期現價GDP年均增長速度4個百分點。我們預計,得益於宏觀層面的支持和資本的介入,2012年、2013年文化產業可望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產業舞台成為「主角」。多部門聯合出台《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提出「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優化和升級,重點圍繞演藝、工藝美術及新聞出版全產業鏈等產業發展開展技術創新和應用服務示範,同時促進廣播電視網升級換代及新技術推廣」等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方向;十八大報告更是強調「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在文化消費領域,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以電影產業為代表的大眾文化消費持續強勁,毫不理會經濟的「寒意」;而以藝術品拍賣為代表的高端文化產品消費則打了個「寒顫」,未來的發展還有賴於實體經濟增長的回暖。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131億元。《「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產業黃金五年發展研究報告》預測,「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票房將突破300億元,沖擊400億元,到「十二五」末期,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已經徵求意見一年多的《中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預計在2013年初即可出台。廣東省廣電局電影管理處處長黃昌寧說,在廣播電視這個大領域裡面,電影將是國家從法律層面進行扶助的首個產業。在《促進法》的推動下,2013年的電影產業必將有突破性的發展。與大眾文化消費的「旺」勢相比,高端文化消費明顯遇「冷」。業內人士觀察,藝術拍品市場減少3至5成,拍賣成交破億元人民幣的藏品近35件,但2012年卻屈指可數。展望2013年,因為經濟增長不可能快速「回暖」,高端文化產品的消費或將繼續「走冷」。湖北省博物院研究員蔡路武認為,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正處在深度調整期,體現為激情回歸理性,投資與收藏統一,發展策略調整以及誠信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B. 《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總產值超3.9萬億元,佔GDP比重首次超過


小題抄1:C
小題2:C

C. 十三五文化產業政策謝謝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重申,到2020年要將「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表明中央在「十三五」時期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目標的決心和信心。「十三五」是文化產業發展新的歷史機遇期,且呈現出諸多新的發展趨勢。抓住機遇、把握趨勢、依照中央頂層規劃、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適時調整發展策略,對於推動文化產業提質提效、變革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文化行業「十三五」市場前瞻與發展規劃分析報告》
一、「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十三五」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全方位拓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許多新機遇。
1.「互聯網+」為文化產業的全方位創新、集約化經營提供了新機遇。「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以移動和泛在的網路、龐大的資料庫和超強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推動了諸多傳統產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引發了社會生產、生活、思維方式的變革。文化產業是以知識和創意為主要資源的新興產業,「互聯網+」為文化產業的創新提供了便捷、低成本、多渠道的技術平台;同時,便於對傳統信息傳播方式進行深度改造,從根本上推動文化產業實現高層次的集約化經營、科學化管理和專業化發展。
2.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已經和即將出台,為文化產業進一步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煥發活力提供了新機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對文化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出了諸多具體要求,並連續下發諸多與之配套的政策文件。按照中央深改辦的部署,今後還會有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陸續出台,如《關於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傳媒企業開展特殊管理股試點的指導意見》《國有控股上市文化企業股權激勵試點辦法》等。可以預見,這將為文化產業的發展釋放新的活力。
3.文化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為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提供了新機遇。「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也是人民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但是第三產業的消費佔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文化消費的佔比還亟待提高。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必將使潛在的文化消費大市場拓展更大空間,推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4.「一帶一路」建設為文化產業跨地區融合並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機遇。「一帶一路」既包含經濟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一帶一路」的發展空間是一個立體化全方位發展的產業格局,文化產業可以在此戰略格局下突破傳統區域環狀分布而代之以線性帶狀分布,突破行政區劃的阻隔和產業門類的分割,以國際化的視野,整合國際化資源,開拓國際化市場。「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給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及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二、「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十三五」乃至今後更長的一段時期,中國文化產業進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呈現出互聯互通的諸多新趨勢。
1.文化生產跨界化。文化資源的跨時空整合、文化人才的跨領域聚合、文化元素的多樣化重組更為便捷和可能,文化生產可以突破在地文化生產(裝備製造、印刷包裝等)、在場文化生產(表演、放映、會展等)、在線文化生產(數字內容、互動娛樂等)等不同的門類,形成開放、包容、立體、多元的鏈條和系統。這種企業,突破了過去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與各類科研中心、網站、院線、開發公司等形成智能型聯接,高密度地交換信息、創意、技術和其他要素,並進行合作聯盟,重新打造文化資源的供應鏈、文化生產的價值鏈、文化服務的品牌鏈,推動了文化生產力的高速成長。同時,在互聯互通的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並不局限於文化產業內部的跨界融合,而正在和工業、數字內容產業、城市建設業、現代農業等相關行業跨界融合。從全球范圍看,製造業和服務業向科技型、創意型升級是一個歷史性的潮流,也是我國製造業、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服務平台信息化。信息技術的全方位滲透和大數據處理能力的全方位應用,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支撐平台,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服務形式,並幾乎覆蓋了文化產業中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協同創新平台、多元化投融資平台、信息集成平台、信息發布平台、在線交易和消費評價平台等的諸多服務平台,能夠發揮更多的功能,如資源集聚和交易配對功能、企業孵化和產業培育功能、跨業融合和集成創新功能、國際交流和貿易功能等,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加速了資源的集聚、整合和流動。
3.科技研發迭代化。迭代是通過大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採用可量化的精確市場定位技術,重復反饋過程的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更快地逼近預定的目標。每一次對過程的重復稱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結果會作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在螺旋形的上升中達到一個更高的技術和商業層次,如實現用戶的廣泛分布、信息的海量選擇、隨機消費和可度量、可調控的服務對接。隨著現代技術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迭代反饋的頻率越來越高。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企業正在不斷地迭代更新,大量整合新的科技創新資源,形成一個可持續化的迭代生態系統。
4.文化消費體驗化。在網路時代,新技術的應用極大推動了全新個性化體驗形式的出現,如電子游戲、移動式景觀、虛擬世界和擴增實境等。消費者角色發生了轉換,即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成為主動感受者、體驗者,甚至是參與文化生產的創造者,獲得了參與創新的體驗樂趣。在文化產業領域已經出現了「消費即生產」的態勢,必將引發「大批量定製」和「個體創造」時代的到來,引起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一輪變革。
5.文化產品虛擬化。文化產業不同於傳統產業,除了能夠提供有形的文化產品外,還提供大量具有象徵意義的無形產品,如文本、聲音、圖像和符號等。在大眾媒介和新媒體營造的模擬社會下,這些無形產品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傳播,在契合大眾消費心理的同時引發新的消費熱點,它能讓人們在缺席於某種場景時,獲得臨場的感官享受和神經的快感,擴大了人們的視聽和娛樂空間,從而加劇了社會的虛擬特性。文化產品的虛擬化總體看是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產物,而由虛擬現實等技術帶來的任何「不適應」的現象,則應置於時代大環境和多種文化角度下加以審視,這也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注意的問題。
6.文化貿易國際化。我國藉助文化貿易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斷加快。總體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明顯提升,文化產業的國際貿易有望進入新的歷史節點和快速增長期。這意味著本土文化得到保護和發揚光大的機會增加了,本土的文化、習俗、藝術、風格、文學、觀念和思想等將更多參與全球化。這為中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市場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結論與應對策略文化產業在「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內,都將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詮釋了一系列最新的前沿問題和產業現象,也清晰地顯示出,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揮二者協同創新,仍將是未來中國文化產業和科技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面對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大而不強、多而不精、原創不足、活力不夠等諸多問題,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既要抓住機遇、把握趨勢,還應充分考慮當下的困境及原因,謀劃合適的發展策略。一是要樹立全局觀念,不斷提升前瞻性戰略研判能力;二是要推進與文化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數字、網路等核心關鍵技術突破;三是要推進制度創新和政策配套;四是要培育消費市場,不斷拉動新興領域文化消費;五是要加強包括素質型、創新科技型、跨界復合型、貿易經營型等多類型人才的培養,不斷提升內容原創及其轉化能力,提升產業能級,促進產業融合。

D. 「十一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表 註:《文化軟實力藍皮書: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2010)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加強文化交流,既要熱情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版國的傳播,吸權收各國優秀文化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②處理好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繼承和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不斷推動文化發展和創新。③要立足於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④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大力發展教育,促進文化傳播、繼承和發展。⑤既要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又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E. 世界文化產業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產業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驚人的成長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文化產業視為一種戰略產業,加以謀劃和推動。時至今日,文化產業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支柱產業,不僅推動著本國經濟的發展,而且提升了國家參與世界競爭的「軟實力」。從前景來看,文化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有著「無煙產業」、「朝陽產業」的美譽。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全球方興未艾的大趨勢。

·2013-2017年吉林省文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
·「十八大」文化傳媒領域投資機會分析特刊
·2013-2017年新疆文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2013-2017年福建省文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
·2013-2017年長沙文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更多相關研究報告>>
文化產業,經濟增長的新驅動輪

在許多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不僅是國家文化的基本形態之一,而且越來越成為強大的經濟實體,創造出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今天的文化,已實實在在成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部分,並成為一國綜合國力的最直觀、最具體的反映。美國的電影業和傳媒業、日本的動漫產業、韓國的網路游戲業、德國的出版業、英國的音樂產業等都成為國際文化產業的標志性品牌。

據統計,截至2004年,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美國為4.77%、英國為7.70%、加拿大為3.9%;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本國GDP的比重,美國為5.83%、英國為7.61%、加拿大為3.8%。美國的文化產業在其國內產業結構中僅次於軍事工業,位居第二。自1996年以來,美國的文化產品出口就超過航天工業成為第一大出口創匯產業;英國文化產業也已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到2001年,文化產業所創造的年產值接近900億英鎊,超過了任何一種傳統製造業所創造的產值;日本文化產業的規模比電子業和汽車業還要大,截至2005年底,日本與動漫有關的市場規模已超過2萬億日元,動漫產業成為日本第三大產業;澳大利亞文化產業的年產值近200億澳元,是澳大利亞第三產業中的支柱產業和主要出口行業。

正如美國學者沃爾夫所言,「文化、娛樂——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實在的汽車製造、鋼鐵、金融服務業——正在迅速成為新的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輪。」

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戰略目光瞄準文化產業

正如有專家所指出的,文化產業同高科技產業一樣,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有前景的兩個巨大產業之一。與傳統產業相比,文化產業以創意為利潤核心,低消耗、高回報,並且具有經濟波及效應大、對外輸出無摩擦、有助於展示國家形象等優點。文化產業所體現的正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其巨大誘惑力不僅僅體現在直接的經濟效益上,還具有較強的產業牽動性和「波及效果」。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發展文化產業,紛紛採取積極措施,以期搶占制高點。

比如,美國政府極力幫助本國的文化產業向其他國家擴張,並且利用其在國際上的政治、經濟地位,極力推廣所謂的自由經濟,阻礙其他國家對本國文化產業實施保護性政策,其目的就是為美國文化進入世界各國清除障礙。歐盟對待文化產業採取國家干預主義原則,主要辦法是扶持弱小媒體,使之具有與實力雄厚的文化企業同等發言的機會,避免過度集中和壟斷,同時,注重扶持和資助文化產業,鼓勵那些優秀的、具有創造性的文化藝術門類。日本於1995年確立了21世紀的文化立國方略,2001年制定了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明確提出了10年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國,2003年又緊接著出台了觀光立國戰略。

隨著各國積極推行面向全球的文化產業發展理念,世界文化市場可謂四分天下:美國佔有市場總額的約43%,歐洲34%,亞洲、南太平洋國家19%,其他國家佔有剩餘的份額。美國的電影產量僅佔全球的6%,而市場佔有率卻高達80%;2002年日本文化產品的市場銷售額約為100億美元,其波及效果甚至高達200億美元。在「全球化」背景下,投資文化產業,已成為促進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獨特的文化資源無疑是各國參與世界經濟競爭的法寶。

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發達國家依仗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通過掌握文化產業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逐步推動全球文化產業向壟斷化、規模化和高投入、高科技化發展,從而更加鞏固了發達國家在文化產業的壟斷地位。目前,美國在線——時代華納、迪斯尼、貝塔斯曼、新聞集團、索尼等九大巨頭成為世界文化產業格局中的「第一世界」,九巨頭中五家是美國公司。美國傳媒業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的廣播節目的生產與製作,美國片源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節目中高達60%至80%。美國利用其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壟斷地位,通過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義,來兜售本國的文化製品,販賣其生活形態。

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文化攻勢和意識滲透,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搶占文化產業制高點的深遠意義。法國等歐盟國家公開提出「文化例外」,反對全面開放國內文化產業,掀起了抵禦好萊塢入侵、捍衛法蘭西民族文化的保衛戰。日本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大力扶植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到八九十年代,日本依仗自己的財大氣粗通過並購吞並等方式加速向美國文化產業進軍。以電影業為例,索尼公司一家就收購了美國好萊塢7大片場中的3個。此外像法國的服裝設計與表演業、德國的國際會展業等等都在爭奪全球文化產業的激烈競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發達國家捷足先登,發展中國家也毫不示弱,也紛紛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韓國在上世紀末遭遇金融危機襲擊後,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救國方針並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五年計劃和遠景規劃,全國上下,齊心協力,隨後《我的野蠻女友》、《大長今》等韓劇開始橫掃東亞各國。2004年韓國文化產業在世界市場中的份額已經從5年前的1%上升到5%,韓國的經濟實力雖然排在世界十強之後,但卻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國。

文化產業「風景無限好」

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已經日臻成熟,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也得到了不斷的擴展。從傳統的文化產業,如廣播、電視、出版、視覺藝術等,發展到今天涵蓋了最新內容的文化產業,如互聯網和相關的高科技產業。文化產業在全球化時代已經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而產業鏈各個環節又相互交融構成了龐大的文化產業體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概括為「三片」風行世界,即:代表美國信息文明的矽谷「晶元」、代表美國電影文化的好萊塢「大片」以及代表美國飲食文化的麥當勞「薯片」。矽谷研發的晶元已經成為世界大多數電腦配置的不二之選;好萊塢大片已經成為全球院線的主要片源;麥當勞巨大的拱門型「M」已經成為許多城市街頭的一道風景線。

隨著新科技浪潮席捲全球,自動化、數字化、網路化等高新技術已經成為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走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互聯網的發展以及與廣電技術的融合。這種融合使技術操作更加簡便,提供的服務更加全面,也使不同行業、不同媒體間的業務可進行相互合作與新的開發,給傳媒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可以預見,今後的5至10年,數字化、網路化將使傳媒發展產生更大的變化,成為媒體集團發展的一個最為關鍵的階段。

另外,文化產業中的數字化內容產業近些年尤為引人注目,它涉及移動內容、互聯網服務、游戲、動畫、影音、數字出版和數字化教育培訓等多個領域。近日逐漸走熱的簡訊、網路游戲和VOD點播、音樂下載,甚至QQ等都屬於這種新興的數字化內容產業。目前,內容產業正以強有力的發展支持了新經濟的復甦。全球文化產業方興未艾的發展勢頭,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極具成長性的前景畫卷。可以這樣說,誰把握住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誰就將把握新時代律動的脈搏!

與2013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