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州長樂以哪些產業發展為主
在剛剛制訂出來的「十五」計劃中,福州市明確提出:今後五年將大力發展以各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福清融僑開發區為主的電子信息工業基地。2005年,規模以上電子工業增加值計劃增長至135億元,年均增長16%;以閩侯東南汽車為主的汽車製造業及配件生產工業基地,包括汽車工業在內的機械工業增加值計劃增長至100億元,年均增長25.6%;以長樂兩港工業區為主的紡織工業,增加值計劃增長至170億元;以閩清陶瓷為主的新型建材業,將從2000年的46億元增加至76億元;以連江、平潭和福清為主的海洋水產生產基地,預期「十五」期間水產品深加工品的比重每年增長10%以上,至2005年水產品加工產值達85億元;以羅源為主的食用菌和花卉生產基地,建設集生產、銷售、科研和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性花卉市場;以永泰和平潭為主的山海旅遊特色產業基地,力爭實現2005年國際旅遊創匯2.5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達50億元。同時,在優先抓好縣級大城關建設的基礎上,集中抓緊福清龍田鎮等12個縣域次中心鎮和長樂金峰鎮等18個特色鎮建設,使之成為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 無論是擴展中心城市,還是發展縣域特色經濟,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從整體上做大福州經濟。為此,福州市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區域內部產業分工與協作,統籌推進,著力構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縣域三個層次的梯度發展格局。圍繞壯大六大產業基地規模,各縣域經濟主動對接中心城區的產業轉移和輻射,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經濟。通過舊城改造、新區開發、興辦工業園區、建設專業市場、完善基礎設施等建設,提高縣域城關人口增長,加速產業的集聚,使之成為集中工業、商貿、科技和人才優勢和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環福州中心城市的縣域經濟,並由此形成良性互動的經濟大循環。
Ⅱ 現在哪個城市發展最好
當然是北上廣,基本上城市越大,機會越均等,但是主要是靠自己要去拼搏,自己要鍛煉能力,有能力才能有飯吃。
Ⅲ 哪個城市未來幾年發展最好
(一)一線城市
北京:今朝首善之地,明日世界城市。全球格局變化,中國迅速崛起。北京以首都地位對內匯聚全國資源,對外有廣泛的國際聯系。目前北京城鄉差距較大,環渤海城市群尚未形成整體聚焦效用,未來發展空間大。另外,政府立足現實,戰略高遠。
上海:借重中國崛起,建設世界中心。開放的國際市場拓寬了上海獲取資源的途徑與潛在的發展空間,其全球戰略地位日益突出。長三角城市群實力強勁,上海作為長三角中心城市將崛起成為世界級大都市。此外,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將進一步提升上海的國際影響力,吸引更多的高端要素。
天津:機遇優勢集於一身,北方中心指日可待。京津都市圈的形成和京津同城化的趨勢緊密了天津與京城的通力合作。加之天津舊有的工業基礎雄厚,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發展勢頭強勁,為天津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重慶:老樹逢春發新花,邁向國際大都會。國家將重慶定位為西部的重要增長極,使重慶獲得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沿海工業梯度轉移及重工業加速的雙重機遇下,重慶將依託雄厚的基礎進行產業升級。此外,城鄉統籌發展,拉動了強勁的內需。
(二)二線城市
台中:把握產業轉移機遇,營造優質文化新都。地理區域位置居中,台灣本土出現產業空洞化現象,產業轉型出現端倪。優美和諧的生態環境和璀璨奪目的多樣性文化,為台中高科技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積累了人力資本。政府對台中進行行政區劃的戰略性調整,將台中提升為台灣第三大縣級市,為台中的經濟轉型和發展創造了機遇。
成都:昔日「中華天府之城」,明日「世界田園之都」。成都提出了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全球定位和長遠目標,並繼續貫徹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成都的歷史文化濃郁,生態環境優越。信息技術發展,贏得了與沿海地區城市相近的發展機會。
沈陽:借振興東北機遇,展「東方魯爾」雄風。沈陽的基礎條件良好,城市環境優美。國有企業改革率先完成,民營企業與國際接軌。國際投資和國內產業轉移,為騰飛提供硬體支持。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為沈陽的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南京:科教發達奠基礎,制度優勢促活力。南京基礎堅實,現代化交通體系完善。市場化改革空間巨大,城市活力即將激發。地處上海都市區輻射邊緣,聯動長江中下游城市群整體發展。
合肥:承接轉移高歌猛進,全面創新破浪前行。合肥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在沿海向內陸產業轉移的框架下,將成為承接轉移的戰略要地。合肥引領自主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同時,推動體制創新,實現了政府效能革命。
武漢:乘國家多重戰略之勢,展黃鶴青雲直上之翼。武漢交通網路快捷發達,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工業基礎實力雄厚,城市集群效應顯著。引領中部整體崛起,「兩型社會」和諧發展。打造科教文化中心,人力資本無限增值。
長沙:集約發展助升級,兩型都市佔先機。長珠潭一體化趨勢明顯,社會形態轉型獲得國家支持。區位優勢明顯,是兩個三角洲至西北、西南的必經之路。工業基礎雄厚,具有較為成熟的裝備製造業。
南昌:產業轉移促增長,綠色生態謀崛起。隨著低碳經濟時代的臨近,南昌的自然生態環境對低碳產業和高端人才產生了較大吸引力。此外,南昌地理位置卓越,產業梯度轉移。政府著眼發展戰略,目標定位較高。
寧波:港通天下添虎翼,書藏古今奠基石。寧波民營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基礎上,創新投資與創新實踐走在全國前列。寧波港是天然的良港,杭州灣大橋進一步凸顯了其交通腹地優勢。政府力推寧波經濟增長方式、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的戰略轉型,在科技和教育方面投資力度加大。
蘇州:官民齊心促發展,古韻今風新姑蘇。蘇州人文底蘊深厚,創新意識強烈。外資和民企發展創新、充滿活力,內生增長動力強勁。蘇州的五個縣級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前十名。此外,政府管理不斷完善,力求中心與周邊均衡發展。
(三)三線城市
三亞:瞄準國際旅遊市場,爭創國際旅遊城市。三亞濱海風光優美獨特,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隨著亞太中國經濟起飛,休閑旅遊市場擴大。中央「海南國際旅遊島戰略規劃」的高定位,為三亞經濟發展搭建了廣闊的平台。
東營:而立之年黑金城,高效生態增長極。東營油區產業聚集效應與地方開放引資效應,持續提升了東營的經濟實力。《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賦予東營新的發展機遇。此外,資源雄厚,加工製造業成本比較優勢突出。
唐山:「北方深圳」助飛躍,環渤中心展新顏。唐山市具備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地理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焦煤產業,為唐山實現區域工業化、城市化的跨越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平台。
吉林:內部基因借殼發展,工業基地重振雄風。長吉一體化規劃為吉林更好地融入東北產業分工和區域協作體系。雄厚的產業基礎使其具備較強的生產製造能力和綜合配套能力。此外,吉林省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豐富,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專業技術人才多。
Ⅳ 我國的城市都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嗎
第一產業是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產品的產業,包括農業、采礦業、制鹽業等。第二產業是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工業(包括採掘工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
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於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
(4)文化產業發展梯度擴展閱讀:
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一、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制定本規定。
二、三次產業劃分范圍如下: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第一產業增加值當然就是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在這個清算周期(一般以年計)比上個清算周期的增長值。
Ⅳ 第三產業的發展特點
1、第三產業的發展,要採取分類指導和突出重點的原則。
第三產業是一個龐雜的混合產業群。應根據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性質、特點、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經營管理、盈利水平等因素,採取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其中,應特別注意盈利性和非盈利部門、基礎性產業和競爭性產業部門、全額撥款和差額撥款單位等方面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政策導向。科學地確定第三產業的行業發展重點和優先順序,並從區位條件、自然人文景觀、商品經濟發展程度、經營人才素質等方面綜合第三產業中的行業區域比較優勢,尋找和培養那些具有現實優勢和潛在優勢的行業作為發展重點。
2、第三產業的發展,要以城市和專業市場為載體。
城市往往是一個區域的商業、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中心,第三產業相對集中;專業市場作為商品交換的場所,它的擴展本身就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體現,同時專業市場的興起還會帶動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金融業務以及各類中介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從浙江的實際出發,當前應特別重視通過城市化來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在產業結構升級轉換方面,總的趨勢應堅持「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方針,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級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要強化中心市區的金融、貿易、信息、中介服務以及生活服務等功能。有條件的還可以建設中央商務區。
3、第三產業的發展,應堅持產業轉換序列的多元化模式。
這就是:
(1)遵循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努力實現三大產業轉移的依次推進,使第三產業比重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水漲船高」。
(2)以二、三產業同步起飛為契機,縮短三大產業依次推進的過程,加速產業重心的變遷,實現第三產業的總量擴張和比重提高。
(3)跨越產業更替和轉換的梯度序列,以第三產業率先起飛的態勢(尤其是以商品市場為起點的第三產業發展),攜帶整個經濟的發展,從而把第三產業的發展定位在較高的起點上。應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分別採取適合各自特點的產業轉移順序,以促進第三產業快速、高效的發展。
4、第三產業的發展,也要堅持依靠科技進步。
第三產業中的一些新興產業如網路服務業,本身就是高科技發展的產物。當今世界,電子計算機在第三產業的滲透最為廣泛,第三產業已成為擁有計算機最多的部門,由此產生的影響十分巨大:拓展了第三產業的服務領域,導致了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提高了企業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帶來了高效率和高效益;提供了優質、便捷的服務,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創造了全新的服務方式。依靠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將從根本上改變第三產業的面貌和促進第三產業的興起。為了實現「科技興三產」的基本方針,加大第三產業中的科技含量,必須明確科技長入第三產業的目標和重點。當前的主攻方向,除了努力實現城市交通通信的現代化外,還要加快電子計算機在商業外貿、金融保險、旅遊賓館、信息管理等領域的應用,以促進第三產業發展規模、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顯著提高。
5、第三產業的發展,要重視國際服務貿易問題。
國際服務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第三產業的對外貿易,它包括服務的出口和進口,涉及國際金融保險服務、通信視聽服務、交通運輸服務、旅遊觀光服務、法律服務、會計服務、廣告服務、租賃服務等十餘項通常項目。當今世界,服務貿易已發展成為世界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大大快於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浙江服務貿易的發展,除了要繼續擴大遠洋運輸服務、涉外旅遊、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等傳統服務貿易項目外,還要努力發展咨詢服務、計算機軟體服務、租賃服務以及綜合技術服務等新興服務貿易項目,從而進一步促進第三產業的開放和外向發展。
Ⅵ 對於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你有何好的建議
一、適應宏觀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發揮文化產業對於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戰略樞紐作用「十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發展速度並沒有提高,這種情況在「十一五」期間有望扭轉。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預測,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可能大大提前,2015年提前實現小康,到202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我國人均消費到2020年將可能實現年均10.8%的增長,新的消費高峰就要來臨,文化消費將真正成為拉動消費結構升級的主力軍。這兩年來已經出現了以住房和汽車消費為代表的消費升級,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已由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下一輪消費升級的帶動性項目將是教育、醫療、旅遊、電信、信息和家庭娛樂商品等。此外,「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加強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制約居民消費支出的因素將進一步得到解除,消費升級的速度將會更快。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動向充分說明,以文化產業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對於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整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展,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樞紐性作用。我們應該加快改革步伐,以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的重大舉措盡早地啟動新一輪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增長周期。建議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制訂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為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描繪出藍圖。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形成新的產業格局和市場格局2006年是文化體制改革在全國推開的第一年,體制改革的效應將開始全面釋放,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2003年以來,試點地區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體制改革目標模式已經基本清晰。可以預見,存量領域國有文化資產之間兼並、重組、整合的速度將加快,迅速產生一批跨行業、跨媒體、具有品牌競爭力和戰略投資力的產業集團,大大提高我國文化市場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浮出水面。新型的文化產業格局將有利於政府對文化產業實施基於市場的內容監管,推動「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的形成。我國文化管理體制將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統一框架,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全面融入國民經濟的統一市場。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文化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諧發展,走向現代國家的一場革命。建議吸取經濟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成功經驗,組成多部門參與的文化體制改革指導機構,開展全面調研,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積極穩妥地加以推進。三、統一和規范市場,推動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經過「十五」期間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文化產品和服務比較豐富,人民群眾自主消費文化產品的權利基本得到落實,但是自主生產文化產品的權利還沒有得到充分落實。具體表現為:產品市場已經形成,要素市場還沒有統一(投融資體制改革還在破題階段);不同所有制之間,增量領域和存量領域之間還存在壁壘。隨著「十一五」規劃對於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的明確,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系正在積極推進,國有文化企業中現代企業制度正在逐漸建立,股份化過程將逐步實現,投融資市場將形成,統一規范的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將真正建立起來。國有和民營文化資本在統一市場體系中並軌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有利於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可能成為下一階段的重要特點。在國有文化機構不能迅速松綁的情況下,民間資本挾技術與資金雙重優勢異軍突起是不可避免的。從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看,「增量改革」在體制轉型的特定階段必不可免。就目前而言,開放市場、鼓勵非公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在文化領域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的重點,具有明顯的促進改革的積極作用。活躍民間投資將提高體制內閑置資源要素的價值,並提高延遲改革的「機會成本」,使得國有文化單位改革產生「內生動力」,並使加快改革以「盤活存量資源」更為容易。「十五」以來我們一直實行以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市場開放的戰略,「十一五」期間應該轉變為以全面開放和構建文化市場推動產業發展的新階段。四、關注技術進步,在文化產業結構重組中實現體制和機制創新2006年文化產業的結構變化將可能由技術和資本唱主角。由於技術進步,寬頻和移動通訊技術的歷史性結合已經實現,廣電和電信統一的技術平台和商業平台正在出現,商業模式趨於成熟,資本市場再度活躍,新興文化產業將出現爆發式增長局面,打破廣電和電信分業經營的格局,推動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和鏈條發生歷史性的重組,對文化體制改革產生巨大壓力。在這個意義上說,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加強寬頻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的建議具有重大意義。新興文化產業領域歷史包袱較少,將成為新型的傳媒監管體制的試驗場所,從而與體制內文化體制改革遙相呼應。我們應該抓住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的歷史性契機,最大限度地放開市場准入,統一體制性環境和政策性環境,將發展壓力轉化為發展動力。建議有關部門抓住數字電視、網路電視、以及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的歷史機遇,革除束縛國有文化資本發展壯大的體制性障礙,主導終端消費市場的整合,抓住這一契機,走向新的發展階段。五、加強區域協調,尋求產業發展新機遇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國家將區域協調發展列為「十一五」規劃的重點。2005年以來,各地都在積極制訂「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的經濟、社會現代化呈現一種從東到西、從城市到農村逐步展開的分梯度非均衡發展態勢。處在經濟、文化發展歷史邏輯的不同階段上的各個地區,應該在差別競爭的基礎上,加強整合與合作。沿海發達地區,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發展程度較高,已經處在與全球化最前沿領域「接軌」狀態,可以制定「外向型發展戰略」,著眼於盡快成為全球性文化產業競爭的「一極」,並帶動中西部文化產業走向國際市場;如果進一步對近年來兩岸四地文化產業的發展與互動的新態勢在戰略和政策層面予以關注和鼓勵,將有效推動中華文化在東亞以至於全球文化產業競爭中佔領先機。中西部地區發展程度較低,應該在政府主導下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市場建設,整理文化資源,找造文化品牌,開發特色文化產業。從全局著眼,我國文化產業東部實力強大而西部資源豐富,因此,產業發展的龍頭在東部,但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西部。無論在東部還是中西部,文化產業都將成為下一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心。東部發達地區已經到了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以替代傳統產業的階段,中西部地區也應該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結構調整的整體戰略,作為「新興工業化道路」的一種重要選擇。中西部地區是我國文化資源的富集地區,文化產業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特點,如果成功替代傳統產業,將改寫中西部地區現代化的發展邏輯和路徑。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新局面「十一五」期間將成為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轉折時期。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全面闡述。我們應該認識到,現階段我國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極不平衡,既有所發展又極為不足;廣大農村文化市場的發育極不平衡,既有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費需求不能滿足的問題,又有基本文化權益不能保障的問題。對此,我們既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克服市場失靈,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又需要積極培育市場機制,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改革體制,轉換機制,將文化建設轉移到新的體制基礎上來。
Ⅶ 為什麼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
近年來,我國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績,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興未艾,一些文化企業在海外落戶。文化「走出去」正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的有效途徑。
中國文明曾對世界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燦爛悠久的中國文化正越來越引起世界新一輪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為當今世界時尚和文學、影視作品提供了創作靈感,成為熱門題材。世界許多國家人民的生活也都在或多或少地受著中國文化的影響。這一切說明,世界需要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大勢所趨,歷史的必然。
但是,應該看到我國文化還遠不是國際主流文化,文化競爭實力與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很不相稱。有資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美國佔43%,歐盟佔34%,亞太地區佔19%,其中日本佔10%,澳大利亞佔5%,其餘4%才屬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亞太地區國家。我國的電視節目、報刊及通訊社的報道在國外「落地」的不多,「落地」之後觀眾、讀者也不普遍,特別是在華人圈以外的影響力比較有限。這種狀況直接決定了我國在國際話語權格局中居於劣勢,我們的聲音往往被西方強大的話語所淹沒,我們的主張得不到全面宣示,我們的利益缺少可靠的輿論保障。很多國外民眾對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誤解,有的國外民眾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改革開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甚至一些國家利用強勢文化力量詆毀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干涉中國內政外交,渲染中國落後的方面。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完全可以而且必須理直氣壯、全面客觀地向世界展示我國的真實情況,展示我國各族人民的精神風貌,展示我們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毫不畏懼、毫不動搖、毫不鬆懈地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
我國文化「走出去」,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是最根本的基礎。要深化文化體制文化改革,把握時代發展方向,弘揚傳統文化魅力,吸收現代文化精髓,融合各國文化特色,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確立適應時代和國情世情、具有普遍價值的核心文化理念,使中國文化始終保持鮮明的時代性、本質的先進性、強烈的感召力,提供治理全球性問題的不同理念和思路,佔領國際文化的制高點。
我國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國現實情況,展示我國各族人民當代精神風貌。客觀地說,我國「走出去」的更多是傳統文化,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文化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符合了西方獵奇的心理。我們的戲曲表演在海外引起轟動,更多的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服飾、布景及演員的奇特步法和優美動作讓他們感到新鮮好奇,而並非他們真正看懂了戲,真正與劇中人物產生了共鳴。其結果是外國人,主要是西方人記住了熊貓、中國結、舞獅子、氣功武術等中國符號,卻依然對中國社會存有偏見和誤解。因此,我國文化「走出去」應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讓世界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當代的中國,一個發展中的中國。
我國文化「走出去」,是一個長期發展、逐步積累的過程,必須科學謀劃,制定長期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文化傳播和交流。在文化「走出去」的路徑方面,應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進行梯度擴展。亞洲地區特別是周邊國家,與我們血脈相連、文化相近,對我國文化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較強的認同感,可以作為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首選目的地。非洲、拉美國家政治上與我互信,對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經驗有濃厚的興趣,雙向交流日益頻繁,可以作為我國文化「走出去」的第二級目的地。歐美國家目前居於國際文化主流,中國的硬實力尚不具備使其認同社會主義文化的力量,我國與歐美國家文化交流的重點應放在有效展示、溝通理解、求同存異上。
我國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場規律和文化傳播規律,有針對性、講究策略。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異、思維差異、語言差異,以其他國家民眾樂於接受的方式、能夠理解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媒介開展文化傳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快我國傳媒全球覆蓋步伐,提升我國傳媒的話語權。要擴展文化傳播的方式,充分發揮網路、電子圖書、動漫等新媒體新技術的作用,擴大受眾范圍。要重視文化內容建設,使「走出去」的文化有吸引力、有品牌度、有穿透力,能夠引起國外民眾的共鳴。
我國文化「走出去」,要與經濟「走出去」齊頭並進,形成「雙輪驅動」、互補互促的良好局面。要把經濟「走出去」的每個企業、每個自然人都視作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把所有國際經貿交往活動、項目都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要積極提升「走出去」的企業和個人的素質,在境外很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為中國形象和中國文化加分。文化活動要為經濟活動搭台,經濟活動也要助推文化傳播。要把在境外舉辦的經貿活動與文化活動很好地統籌結合起來,架文化之橋,拓經濟之路。
我國文化「走出去」,要統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科學合理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執行統一的文化「走出去」策略,充分發揮文化、外交、商務、旅遊、體育等部門及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要加大對文化「走出去」的投入,提升國民素質,挖掘文化交流渠道,建立文化貿易網路,幫助有關機構、個人和企業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要用好世博會、奧運會等大型國際交流活動平台,強化中國展示的文化內涵,藝術化地傳播核心價值觀。要特別重視民間組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使其發揮對外聯系廣、工作形式多樣化的優勢,「潤物細無聲」地傳播中國文化。
我國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遠。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對外交往的日益深化,為文化「走出去」創造了越來越有利的條件。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勇敢地參與國際文化競爭,不斷壯大力量、擴大影響,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貢獻。
Ⅷ 中國未來十年有發展前景的二線城市
中國未來十年有發展前景的二線城市如下:
1、台中:把握產業轉移機遇,營造優質文化新都。地理區域位置居中,台灣本土出現產業空洞化現象,產業轉型出現端倪。優美和諧的生態環境和璀璨奪目的多樣性文化,為台中高科技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積累了人力資本。政府對台中進行行政區劃的戰略性調整,將台中提升為台灣第三大縣級市,為台中的經濟轉型和發展創造了機遇。
2、成都:昔日「中華天府之城」,明日「世界田園之都」。成都提出了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全球定位和長遠目標,並繼續貫徹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成都的歷史文化濃郁,生態環境優越。信息技術發展,贏得了與沿海地區城市相近的發展機會。
3、沈陽:借振興東北機遇,展「東方魯爾」雄風。沈陽的基礎條件良好,城市環境優美。國有企業改革率先完成,民營企業與國際接軌。國際投資和國內產業轉移,為騰飛提供硬體支持。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為沈陽的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4、南京:科教發達奠基礎,制度優勢促活力。南京基礎堅實,現代化交通體系完善。市場化改革空間巨大,城市活力即將激發。地處上海都市區輻射邊緣,聯動長江中下游城市群整體發展。
5、合肥:承接轉移高歌猛進,全面創新破浪前行。合肥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在沿海向內陸產業轉移的框架下,將成為承接轉移的戰略要地。合肥引領自主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同時,推動體制創新,實現了政府效能革命。
6、武漢:乘國家多重戰略之勢,展黃鶴青雲直上之翼。武漢交通網路快捷發達,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工業基礎實力雄厚,城市集群效應顯著。引領中部整體崛起,「兩型社會」和諧發展。打造科教文化中心,人力資本無限增值。
7、長沙:集約發展助升級,兩型都市佔先機。長珠潭一體化趨勢明顯,社會形態轉型獲得國家支持。區位優勢明顯,是兩個三角洲至西北、西南的必經之路。工業基礎雄厚,具有較為成熟的裝備製造業。
8、南昌:產業轉移促增長,綠色生態謀崛起。隨著低碳經濟時代的臨近,南昌的自然生態環境對低碳產業和高端人才產生了較大吸引力。此外,南昌地理位置卓越,產業梯度轉移。政府著眼發展戰略,目標定位較高。
9、寧波:港通天下添虎翼,書藏古今奠基石。寧波民營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基礎上,創新投資與創新實踐走在全國前列。寧波港是天然的良港,杭州灣大橋進一步凸顯其交通腹地優勢。政府力推寧波經濟增長方式、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的戰略轉型,在科技和教育方面投資力度加大。
10、蘇州:官民齊心促發展,古韻今風新姑蘇。蘇州人文底蘊深厚,創新意識強烈。外資和民企發展創新、充滿活力,內生增長動力強勁。蘇州五個縣級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前十名。此外,政府管理不斷完善,力求中心與周邊均衡發展。
Ⅸ 梯度理論與產品生命理論,以及輻射理論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以下是我搜集的資料整理出來的答案,(我整理了了很久了,因為我的畢業論文也是弄這方面的東西所以花的時間比較多,有一定的參考性,嘻嘻~~順便給我加加分吧)
聯系與區別:
一、梯度理論與產品生命理論區別與聯系 :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發達國家的所有企業可以得到同樣的技術技巧,但這些技術技巧的應用需要企業家,而企業家們並不是同樣地意識到和反應於可得的機會。弗農指出,推出新產品的可能性所需要的意識和反應將決定於與市場聯系的便利,而這種便利就得自地理上的接近。弗農強調,在生產的最初階段投入品的使用也需要一種可變性隨後的工作中則強調在產品生命周期早期階段的「干中學」的重要性,發明創新國家在「學」上面有著一種比較優勢。所以一種新產品的最初生產會發生在發明創新國家本身。
梯度理論的概念:從生產布局學誕生之日起,梯度就被廣泛用來在地圖上表現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以及由低水平地區向高水平地區過渡的空間變化過程.最初的靜態梯度推移理論認為,產業結構的優劣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靜態梯度推移理論最初形成是在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弗農(R. Vernon)等人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總結了產品生命周期的特點,即任何工業產品,從其發展階段來看,均要經過創新階段(Introction)、擴展階段(Expansion)、成熟階段(Maturity)與成熟後期階段(Demise)[3]。一般情況下,高梯度地區的工業部門主要由處於創新階段至擴張階段之間的興旺部門組成,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高梯度地區創新活動會逐步向由處於成熟與成熟後期階段之間的衰退部門組成的低梯度地區推移。
二、關於梯度推進理論與輻射理論
1、梯度理論認為產業結構的優劣是區域經濟興衰的決定因素。按照梯度推進理論把中國劃分成東部發達地區、中部欠發達地區和西部落後地區,是比較粗略的一種劃分方法。
2、創新活動大多起源於高梯度地區,隨著生命循環階段的變化,逐步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按照梯度推進理論的劃分方法,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忽略了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雙向性。
3、梯度轉移主要是通過多層次城市系統向外擴散。今後,隨著生命循環階段的變化,逐步由第二梯度地區向第三、四梯度地區的城市轉移,甚至向鄉鎮、農村轉移。即使是農村地區的創新也是通過城市系統來實現擴展。梯度推進理論忽略了同一地區之內的經濟互補性。
4、從理論上看,梯度推進理論忽略了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的互動性。
5、經濟輻射的概念:經濟輻射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地區與經濟發展較落後的地區之間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要素的流動和轉移,以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想方式,生活習慣替代與現代化相悖的舊習慣勢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
梯度推進理論只是輻射理論的一個方面:
(1)經濟輻射的前提條件是經濟對外開放和資源自由充分流動。
(2)雙向輻射,縮小差距。在經濟輻射中,發達國家(地區或城市)與落後國家(地區或城市)存在著相互輻射。前者向後者傳遞先進的科學技術、資本、管理經驗、信息、思想觀念、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等;後者向前者提供自然資源、人才、市場等。由於前者向後者傳遞了先進的生產資源,通過接觸能夠縮小兩者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
(3)輻射的速度和程度與其距離和關系有關。經濟發達的國家對落後國家的輻射距離越近關系越好,其輻射越充分,輻射的速度越快,輻射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4)經濟輻射的媒介主要是交通網、信息網、關系網等,即經濟輻射是通過交通、信息和各種關系進行的。
(5)經濟輻射具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種效應。
(6)經濟輻射的方式主要有點、線、面輻射。
Ⅹ 中國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及發展進程中的特點有哪些
目前我國對於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全局性分析相當缺乏,為數不多的研究都基於某個特定城市的個案(如北京、上海、深圳),採取定性的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的方法探討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原因。
中國國土面積廣大,與國外城市社會文化和經濟環境差異明顯。國外已有理論提出的人才、技術、寬容程度、政策和基礎設施,這5因素是否都是影響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如果是,它們的重要程度如何排序? 如果不是,現階段究竟是哪些因素起最主要的作用? 本文試圖在充分考慮31個省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空間相互作用下,通過空間自相關指數Moran』s I判斷空間集聚和空間溢出效應的影響程度,並對我國省域尺度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基於空間計量的實證研究,從而進一步回答以上問題。
國外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有哪些
進入21世紀,作為朝陽行業的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仍然以年均8.7%的增幅高速成長,成為保持世界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力量。
一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的國家增長的速度更快。2010年,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年增長速度達14% ,英國則為12%。而日本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動漫產品收入已經超過過50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對美國鋼鐵出口收入的4倍。
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同樣迅猛。2013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1351億元,與GDP的比值為3.63%。作為新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受到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據統計,國家已命名的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園區廣泛分布於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伴隨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引人注目的崛起,它吸引了學術界高度的關注。究竟什麼因素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這一問題上,國內外學者掀起一股研究熱潮。2002年,美國區域經濟學家Florida(佛羅里達)吸取前人研究基礎,通過對美國人口過百萬的124個城市的統計數據分析,提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受三個關鍵因素的影響:人才( Talent) 、技術( Technology)和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Tolerance),而人才因素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最為重要。該研究結論被命名為「3T」理論 ,並被國內外學術界廣泛接受和運用於後續研究中。
而另外一些學者在對歐洲、南美洲、亞洲多個城市開展深入的案例研究基礎後,指出政府的政策、城市便利的基礎和配套設施,這2個因素亦是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一部分的學者認為政策支持或者政府功能在各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力度越來越強,他指出,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需要通過政府政策指導創意經濟發展,由政府予以政策性引導和調整,為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而另一部分的學者研究則強調,文化創意產業需要配套設施和輔助機構的支持,如密集的交通和通訊網路、教育和培訓、金融機構、專門商業服務、零售業、觀眾、研究機構等,其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積極推動。
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分布特徵描述
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遵循一定的空間分布模式。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大體呈現從東、中、西依次梯度下降的趨勢。東部和部分中部省份發展水平較高,西部、西北部地區相對落後,整體上趨於集聚化發展。2009年,以廣州市、深圳市為核心的珠三角、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
同時,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空間上已初步形成六大特色鮮明的區域:
第一,以文藝演出、廣播、影視、古玩藝術品交易等為優勢行業的首都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二,以工業設計、室內裝飾設計、廣告策劃等為優勢行業,以上海為龍頭城市,帶動杭州、蘇州、南京的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三,以廣告、影視、印刷、動漫等行業為特色產業,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四,以影視、旅遊、服裝等行業為特色,以昆明、麗江和三亞為代表的滇海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五,以網路動漫遊戲等產業為優勢,以重慶、成都、西安為代表的川陝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六,以電視廣播、新聞出版為優勢產業,以湖南長沙為代表的中部文化創意產業區。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分析。
通過相關分析人才、技術、寬容、政策以及基礎設施5個因素產出系數分別約為0.198、0.262、0.218、0.009、0.148,這首先表明這5個因素對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都有正向影響。而技術、寬容、人才是影響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前3位的關鍵性原因。
影響因素之技術
技術的產出系數為0.262,排名第一,素成為影響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關鍵因。
這表明當前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技術的推動。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技術創新能力逐步提升、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中國吸引大量的FDI、並快速融入全球生產網路,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對中國的轉移快捷而頻繁。技術的進步,正極大程度改變傳統的產業組織模式、經濟運行模式和人們思維模式,對創意產業發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縱觀時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影視傳媒、動漫、網路游戲、工業設計等產業,它們無不與技術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發展息息相關。
技術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技術促使文化創意產業組織模式的變革。數字化技術正以令人觀止的速度滲透到創意產業的各個子行業,使傳統的動漫、電影、廣播、工業設計、繪圖等產業紛紛邁向數字化新階段。同時,數字化技術又在不斷創造新的創意產業,如網路游戲、MP3 數字音樂產業等以創意為內容的數字產品層出不窮。
第二,技術加大了創意產品的個性化。文化創意產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在於差異化和個性化,而信息技術的推進能為創意產品的差異性提供更好的發展平台。尤其是那些涉及三維造型、圖像和影像等多媒體文件的創意產業都需要藉助計算機和網路進行個性化製作、設計和復制傳播,從而能更高效地服務於差異化群體。
第三,技術進步大大降低了創意產品的生產成本。網上製作、出版、傳播的影視劇、電子圖書產品正成為傳統的音像製品、紙質圖書報刊的替代。技術不僅革新了出版、音像等創意產品的製作工藝,提高了產品的傳播效率,還將製作和銷售融為一體,而且直接降低了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經營成本。由此可見,技術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是顯而易見的。
影響因素之寬容
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產出系數0.218,在現階段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推動排名第二。
創意產業易於集聚在開放度高、容忍度高、進入障礙低、文化多樣化、非穩定大、人口集中、公共服務完善的區域。
首先,區域中文化越多元,對各類新事物、新信息、新想法的接納程度越高,創意涌現的速度越快。其次,區域越開放,外來人才進入的門檻越低,越能促進人才流動和競爭;最後,區域越包容,人們之間的關系越鬆散、自由、靈活、無拘無束,從而強化創意階層的自我身份認同,使其超越種族、性別、年齡、性導向和階級地位,發掘和激發創意力。
今天,改革開放的推進,加強了我國區域之間、各區域與國外地區的交流,使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省份形成了更加寬松的社會文化氛圍。思想開放、兼容並蓄、容忍異見、機會平等的寬容環境能吸引、留住並培養大量的創意人才,鼓勵他們自由思想、自由試驗、自由創業,從而對促進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影響因素之人才
人才產出系數為0.198,人才作為創意承載的主體,是除技術、寬容以外,影響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其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排名不是第一,而是第三。這一結論與國外相關研究有所差別。如美國區域經濟學家Florida認為,人才是影響美國創意產業發展第一位的因素。造成此研究結果的原因可能是文化創意產業在中國真正規模化發展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在很多區域,創意人才短缺的情況普遍存在,創意階層正處於培育和積累過程之中,因此創意人才效應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例如,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北京僅次於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型產業。可是,即使在創意人才供給相對豐沛的北京,也並沒有真正形成規模化的創意階層。北京的創意人才在很多領域呈現短缺狀態,數量、質量遠遠不及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都市。從發達國家實踐和理論研究來看,創意階層的真正崛起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原動力。因為,人腦才是創意產生的真正源泉,如果沒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專門人才,機器、設備、網路等都只能是一堆冰冷的軀殼,只有人腦才能把它們合理地利用起來,並把文化、社會、經濟以及科技有機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並且創造出適合市場需求的內容產品和服務。
影響因素之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產出系數將近0.148,在5個影響因素中,該產出系數排在技術、寬容、人才三個影響因素之後,但影響並不是很顯著,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創意人才的缺乏影響了基礎設施作用的發揮。因為,缺乏創意的核心——創意人才,再好的基礎設施也只是缺乏靈魂的冰冷的空間外殼。這也進一步表明,在當前的中國,即使各級政府都在全方位投入巨資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如果缺乏創意人才,沒有區域軟環境大幅度改善,並不能有效推動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影響因素之政策
政策的產出系數為0.009,對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影響力微乎其微。這說明,區域單一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投資興建創意園區、提供創意產業優惠政策,無法有效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也一定程度解釋了,中國有29個省域政府明確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創意產業園四處開花,但大部分區域的文化創意產業依然發展乏力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