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論述產業鏈戰略理論

論述產業鏈戰略理論

發布時間:2021-02-28 06:53:05

㈠ 分析一個產品的產業鏈可以用到什麼樣的經濟學理論

縱向關系理論 全球價值鏈理論

㈡ 介紹一下產業集群理論

產業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於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路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積聚體,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某種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意義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縱向一體化的發展。如果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群、圍成一圈集聚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從產業集群的微觀層次分析,即從單個企業或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通過縱向一體化行為,可以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進入壁壘;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信息的靈敏度;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利潤產業等等。

集群或簇群(cluster)本意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現,早在20世紀70年代或更早的時間,就有國外學者(CzamanskiS1974)將集群引入到經濟學,提出了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的概念,1990年美國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重新提出產業集群的概念,並用產業集群的方法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優勢,從此,產業集群的概念得到學者的普遍接受並風靡一時。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產業集群是由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的相互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的企業及其他相應機構組成的有機整體。產業集群至少應包括如下幾個因素:首先,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一般來說,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和其它機構往往都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這是產業集群形成基礎。其次,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其它機構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相關機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個聯系網路中的一個個節點,這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第三,產業集群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產業集群內部不僅包括企業,而且還包括相關的商會、協會、銀行、中介機構等,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這是產業集群的實體構成。

產業集中與產業集群

產業集中(instrialconcentration)是指某一產業內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在整個產業內的份額,是產業組織研究的一個重點。產業集中可以通過絕對集中指標和相對集中指標來反映,絕對集中指標通常用位於某一產業內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的某項指標(如市場佔有率等)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來反映,從中可以看出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對整個行業的壟斷程度,而相對集中指標主要以洛倫茨曲線(LorenzCurve)及以洛倫茨曲線為基礎的吉尼系數來衡量,可以反映整個產業內所有企業的集中程度。一般來講,如沒有特別說明,產業集中主要反映產

業內企業壟斷程度的高低,而與產業的空間分布沒有直接關系,同時也沒有對產業內企業間聯系進行特別關注。因此,產業集中與產業集群的概念相差比較遠,兩者沒有直接聯系。

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

集聚(agglomeration)是指事物的空間集中過程,早在一個世紀前韋伯在《工業區位論》中就開始使用聚集(agglomeration)的概念,主要是講產業的空間集聚。產業集聚(instrialagglomeration)是指產業在空間上的集中分布現象,是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重點。產業集聚主要是研究產業的空間分布形態,特別注重產業從分散到集中的空間轉變過程。產業集聚在某一共同空間發展,可以共享基礎設施,帶來規模經濟受益。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關系密切,但是兩者又有區別。產業的空間集群可以形成產業集群,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產業集聚都可以形成產業集群。雖然有的產業集聚在一起,但是相互之間沒有聯系,就不能形成產業集群。因此產業集聚只是產業集群形成的一個必須條件,而非全部條件。

產業鏈與產業集群

產業鏈(instrialchain)是一個十分傳統的概念,是指某種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就從產業的前向聯系和後向聯系的角度論述了產業鏈的概念,目前,與產業鏈相關的還有價值鏈、生產鏈、供應鏈、商品鏈等不同概念。盡管說法發生了變化,但其內容的實質沒變,只不過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的聯系進行闡述。與產業集群相比,產業鏈也強調產業之間的聯系,但產業鏈主要側重於產業間聯系,對於產業以外的機構如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關注較少,此外,產業鏈沒有空間集聚的概念。產業集群的概念則要比產業鏈的概念豐富得多,它既包括產業間的聯系,還包括產業及其他相關機構間的聯系,而且還強調空間的集聚。

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

我國的工業園區建設是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密切相關的,1984年中央開始在沿海地區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當時國家對開發區的基本要求是「三為主、一致力」,即以工業為主、以出口為主、以利用外資為主,致力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隨著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開發區在我國全面展開,各種類型的工業園區也相應建設起來。工業園區建設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資為主,因此,園區內的工業主要以區外企業為主。因此,工業園區是典型的外力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正因為如此,就使得很多工業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考慮自己的區域背景,致使園區的產業定位與周邊地區相脫節,缺少與當地企業的聯系,不能實現園區與所在區域產業的聯動發展。與工業園區不同,產業集群強調產業之間的緊密聯系,是依靠內力發展的理論。但是,在有的工業園區內,企業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形成了產業集群。因此,工業園區為產業集群形成提供了空間,能否形成產業集聚則要看企業之間的聯系狀況。

產業集群對區域發展的作用

產業集群依靠內部聯系網路,有力推動了當地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很多國家的地方政府通過培育地方產業集群,使本地生產系統的內力和國際資源的外力有效結合,提高了區域競爭力,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近幾年,我國部分沿海地區開始形成了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方式。產業集群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集群是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是推動地方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

首先,發展產業集群,可以提高區域生產效率。大量的中小企業集聚於一定區域,可以進一步加深區內生產的分工和協作。在這種集群內發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細化而帶來的高效率外,而且還由於空間的臨近性,大大降低因企業間頻繁交易而產生的交通運輸成本。此外,在現代產業集聚體內,經濟活動主體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夠在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上達成共識,這種基於社會網路信任基礎的合作分工,可以減少企業之間的相互欺詐,對於維持集群穩定和提高生產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發展產業集群,可以產生滾雪球式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到此集聚。擴大和加強集聚效應。集聚本身產生的外部經濟就是外部企業進入的動力,產業集群的雛形一旦形成,便進入了內部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過程,即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與單位向該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業與單位又增大了集群效應,如此產生滾雪球效應,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發展產業集群,可以促進集群內新企業的快速衍生與成長。在集群內部,不僅有很多的相關企業在此集聚,而且還有很多相應的研發服務機構及專業人才,新企業在此發展,可以面臨更多的市場機遇,獲得更豐富的市場信息及人才支持,從而降低市場風險。而且由於集群內部分工的不斷細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業,從而進一步增強集聚體自身的競爭能力。

(二)產業集群是區域創新系統的一種重要實現方式。創新是區域發展最根本的內在動力,但是由於創新活動的復雜性,企業很難單獨開展創新活動,往往需要多個相關企業及科研部門的共同參與,創新才可能獲得成功,這一要求恰好為產業集群的網路特性所體現。首先,在產業集群內部,容易產生專業知識、生產技能、市場信息等方面的累積效應。在產業集群內部,集聚著數量眾多的相關生產企業、科研機構、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在產生較強的知識與信息累積效應的同時,大量生產企業也時刻面臨同行競爭的壓力,這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了實現創新的重要來源以及所需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使集群內的企業時刻保持創新的動力。其次,企業之間緊密的網路關系,使得生產企業和相關機構之間更容易形成一個相互學習的整體,推動了集體學習的進程,降低了學習成本,促進更多有創新價值的活動發生。

(三)產業集群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方式。產業柔性集聚體與區域競爭力理論研究與發展的實踐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優勢的獲得來源於產業在其內部集聚過程中的所獲得的優勢。以柔性專業化為特徵的大量中小企業集聚群體,它們彼此之間通過分工與合作而結成稠密的區域網路組織,共同面對快速變化的外部市場環境和技術條件,這些專業化的產業集聚體內部的生產率不斷提高,創新活動不斷涌現,從而呈現很強的區域競爭力,如義大利東北部與中部地區、美國的矽谷地區、德國的南部地區等。回顧區域和企業發展演變的歷史,可以發現在工業時代,區域經濟相對獨立,除了資源爭奪外,相互之間的聯系較少,企業追求的是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時代,現代交通通訊技術極大的削弱了地理空間對區域經濟聯系的影響,資源、技術、信息的全球性流動增強,區域成為全球生產網路下的一個個節點,相互聯系密切。在區域經濟聯系網路化的推動下,企業不僅僅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追求整體利益最大化,然後從整體利益中分成,企業之間的合作也不斷加強,形成了聯系密切的產業集群,並成為增強區域競爭力的主要方式。所以,通過產業的柔性集聚而快速發展起來的區域,往往具有更強的創新功能和競爭力。

【什麼是產業集群】

1990年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一詞對集群現象的分析。區域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波特通過對10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發現,產業集群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在所有發達的經濟體中,都可以明顯看到各種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不同產業集群的縱深程度和復雜性相異。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許多產業集群還包括由於延伸而涉及到的銷售渠道、顧客、輔助產品製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供應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專業化培訓、信息、研究開發、標准制定等的機構,以及同業公會和其他相關的民間團體。

因此,產業集群超越了一般產業范圍,形成特定地理范圍內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互聯結的共生體,構成這一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已經成為考察一個經濟體,或其中某個區域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某種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意義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縱向一體化的發展。

如果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群、圍成一圈集聚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

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從產業集群的微觀層次分析,即從單個企業或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通過縱向一體化行為,可以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進入壁壘;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信息的靈敏度;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利潤產業等

【產業集群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

產業競爭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對於該國或該地區資源稟賦結構(比較優勢)和市場環境的反映和調整能力。同一產業相關的企業群居在一起,相互競爭和協作,對提高產業的競爭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現代組織理論認為,產業集群是創新因素的集群和競爭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認為,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從世界市場的競爭來看,那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其產業內的企業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產業集群提高了產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一般說來,當產業集群形成後,將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並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這種新的競爭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集群將比非集群更具有競爭力。集群加劇了競爭,競爭是產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動力。競爭不僅僅表現在對市場的爭奪,還表現在合作上。

產業集群的最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關產業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由於地理位置接近,產業集群內部的競爭自強化機制將在集群內形成「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機制,刺激企業創新和企業衍生。在產業集群內,大量企業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又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如聯合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建立生產供應鏈,由此形成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合作競爭機制。這種合作機制的根本特徵是互動互助、集體行動。通過這種合作方式,中小企業可以在培訓、金融、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出口、分配等方面,實現高效的網路化的互動和合作,以克服其內部規模經濟的劣勢,從而能夠與比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相抗衡。在產業集群內部,許多單個的、與大企業相比毫無競爭力的小企業一旦用發達的區域網路聯系起來,其表現出來的競爭能力就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力,而是一種比所有單個企業競爭力簡單疊加起來更加具有優勢的全新的集群競爭力。集群使得許多本來不具有市場生存能力的中小企業,由於參與到了集群裡面,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還增強了集群的整體競爭力。

2、產業集群加強了集群內企業間的有效合作。

在絕大部分市場經濟國家中,企業都是創新體系主體,因此,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動關系就成了知識轉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因此,企業間合作的基礎是信任而不是契約。沒有企業之間和企業領導人之間的深刻信任,任何形式的契約都難達到合作的預期目標。集群的發展正好符合了這方面的要求,集群運行機制的基礎便是信任和承諾等人文因素。群內的企業因為地域的接近和領導人之間的密切聯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為規范和慣例,彼此之間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從而減少機會主義傾向,降低合作的風險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機會和成功的可能性無疑會大大增加。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夠創造的力量大於單個企業力量的簡單總和,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因為他們不一定能搜尋到合作夥伴,即使搜尋到了,也要進行一番嚴格的考證。而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之間合作卻有獨特的優勢。現代組織理論預言,產業內企業聯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來的潮流,它將取代公司之間一對一的競爭,供應商、客戶,甚至競爭者將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資源,共擔成本。

3、產業集群增加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和促進企業增長。

集群不僅有利於提高生產率,也有利於促進企業的創新。這種創新具體體現在觀念、管理、技術、制度和環境等許多方面。一般地講,集群對創新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集群能夠為企業提供一種良好的創新氛圍。集群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溫床。企業彼此接近,會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由於存在著競爭壓力和挑戰,集群內企業需要在產品設計、開發、包裝、技術和管理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需要。一家企業的知識創新很容易外溢到區內的其他企業,因為這些企業通過實地參觀訪問和經常性的面對面交流,能夠較快地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術。在產業集群中,由於地理接近,企業間密切合作,可以面對面打交道,這樣將有利於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傳播,由此形成知識的溢出效應,獲取「學習經濟」(LearningEconomies),增強企業的研究和創新能力。

(2)集群有利於促進知識和技術的轉移擴散。產業集群與知識和技術擴散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自增強關系。在新經濟時代,產業布局不再像工業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簡單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關聯、高度專業化的產業有規律地聚集在一個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集群內由於空間接近性和共同的產業文化背景,不僅可以加強顯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隱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並通過隱性知識的快速流動進一步促進顯性知識的流動與擴散。產業集群內由於同類企業較多,競爭壓力激勵著企業的技術創新,也迫使員工相互攀比,不斷學習;企業間鄰近,帶來了現場參觀、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種學習、競爭的區域環境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集群內領先的企業會主導產業技術發展方向,一旦某項核心技術獲得創新性突破,在集群區內各專業細分的企業很快會協同創新,相互支持,共同參與這種網路化的創新模式。事實也已經證明,產業集群內知識和技術的擴散要明顯快於非集群化的企業。

(3)集群可以降低企業創新的成本。由於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就成為可能,為企業進行創新提供了較多的學習機會。尤其是隱性知識的交流,更能激發新思維、新方法的產生。由於存在著「學習曲線」(LearningCurve),使集群內專業化小企業學習新技術變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時,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競爭合作機制,也有助於加強企業間進行技術創新的合作,從而降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成本。

集群對新企業的進入和企業增長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一方面,良好的創新氛圍、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體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業進入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僅鼓勵產業新手的出現,也有利於現有企業的增長和規模擴張。在產業集群形成後,不僅吸引來的工廠會根植於本地,還會有很多新企業在本地繁殖和成長。因為集群內長期形成的完整產業鏈體系,促使企業在集群內「落地生根」,除非整個產業鏈出現轉移,企業才會考慮遷移到其他地區。

4、產業集群發揮了資源共享效應,有利於形成「區位品牌」。

產業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徵,因此,產業關聯企業及其支撐企業、相應輔助機構,如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都會在空間上相應集聚,形成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構成了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願意投資於相關的教育、培訓、檢測和鑒定等公用設施;另外,這些設施的設立又明顯地促進了集群內企業的發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資源在產業集群內具有更高的運用效率。隨著產業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託的產業和產品不斷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區域品牌。「區位品牌」即產業區位是品牌的象徵,如法國的香水、義大利的時裝、瑞士的手錶等。單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然而企業通過集群,集群內企業的整體力量,加大廣告宣傳的投入力度,利用群體效應,容易形成「區位品牌」,從而使每個企業都受益。區位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眾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的、持續的品牌效應,它是一種珍貴的無形資產。這種區域品牌是由企業共同的生產區位產生的,一旦形成之後,就可以為區內的所有企業所享受。因此,區域品牌同樣具有外部效應。這種區域品牌效應,不僅有利於企業對外交往,開拓國內外市場,確定合適的銷售價格,也有利於提升整個區域的形象,為招商引資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區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概念的作用】

產業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個思考、分析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並制定相應政策的新視角。產業集群無論對經濟增長,企業、政府和其他機構的角色定位,乃至構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其他機構的關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法。

產業集群從整體出發挖掘特定區域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突破了企業和單一產業的邊界,著眼於一個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和合作關系的企業、相關機構、政府、民間組織等的互動。這樣使他們能夠從一個區域整體來系統思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來考察可能構成特定區域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考慮臨近地區間的競爭與合作,而不僅僅局限於考慮一些個別產業和狹小地理空間的利益。

產業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產業集群觀點更貼近競爭的本質,要求政府專注於消除妨礙生產力成長的障礙,強調通過競爭來促進集群產業的效率和創新,從而推動市場的不斷拓展,繁榮區域和地方經濟。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195439

㈢ 產業鏈最早由哪個提出外國人

產業鏈被認為是一個十分傳統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經濟發展戰專略》一書中從產業的前屬向聯系和後向聯系的角度論述了產業鏈的概念。但隨著供應鏈、價值鏈等理論的興起與運用,產業鏈相對弱化。

阿爾伯特·赫希曼是一個德國出生的猶太思想家,早年沉迷於黑格爾和馬克思等大陸哲學,輾轉英美學習經濟學,直到1964年進入哈佛大學工作之前。

(3)論述產業鏈戰略理論擴展閱讀

產業鏈形成的原因在於產業價值的實現和創造產業鏈是產業價值實現和增值的根本途徑。任何產品只有通過最終消費才能實現,否則所有中間產品的生產就不能實現。同時,產業鏈也體現了產業價值的分割。

隨著產業鏈的發展,產業價值由在不同部門間的分割轉變為在不同產業鏈節點上的分割產業鏈也是為了創造產業價值最大化,它的本質是體現「1+1>2」的價值增值效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爾伯特·赫希曼

㈣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早在10年前就提出了「非常6+1」理論,即把整個產業鏈劃分為7個部分,其中有6個

㈤ 是否所有的產業都可以用產業鏈理論

1、不是的。
2、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隻「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
產業鏈的本質是用於描述一個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企業群結構,它是一個相對宏觀的概念,存在兩維屬性:結構屬性和價值屬性。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

㈥ 產業鏈形成的四大模式有什麼概念簡介

產業鏈形成的四大模式:
產業鏈在四維對接和四維調控之下.在現實中形成了一些具體模式。劃分模式的標準是看產業鏈中主要節點之間的主要企業與企業的關系。企業之間有三種主要關系及其契約形式。即純粹的市場交易關系、產權關聯式關系(體現為企業通過收購、並購、持股、控股、參股等形式對其他企業進行控制)、准市場式關系(亦即企業間通過「關系型契約」所建立的較穩固的關系)。相應的「契約形式」有:「市場交易式」契約——純粹的「商品買賣合同」、「產權契約」——企業持股或控股數量與質量的制度安排、「關系型契約」——既非產權又非完全商品交易的契約關系。按照上述關系和契約形式,可以把產業鏈的形成模式分為市場交易式(市場交易關系、市場交易式契約)、縱向一體化式(產權關聯、產權契約)、准市場式(准市場關系、關系型契約)和混合式產業鏈四種。
市場交易式產業鏈指產業鏈中的企業之間是完全的市場交易關系。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平等。靠供需鏈而組成一個有機的鏈條。它的優點在於:整個產業鏈中不存在壟斷利潤的節點,企業生產不會受制於某些廠商。缺點在於:產業鏈中的商品迂迴程度較低,供需鏈中的技術鏈較短。此外,過於「獨立」式的生產不利於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不利於社會分工的發展和整體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另外,由於除了自己生產以外的產品都來源於外購,產品生產受市場環境的影響大。
縱向一體化式產業鏈指核心企業通過向產業鏈上游和下游的縱向一體化擴張而形成的產業鏈。
產業鏈中的企業同屬於一個企業集團或總公司,有著產權的關系紐帶。總公司或集團公司通過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對其他企業保持著強有力的控制.靠企業間的產權紐帶形成一個產業鏈。它是一種在產業鏈內部進行「自給自足」的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納入同一個經營體內。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存、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從行業調控維來看,縱向一體化式產業鏈由於將市場交易轉化為企業集團內部生產。用集團內部的計劃代替市場交易,從而使生產更加穩定;但是,企業集團內部管理的難度加大.不利於產業鏈整體效率的提高。這種模式往往和產業特性有關。一般來說,鋼鐵、石油、煤炭、汽車等進入壁壘高、容易產生壟斷的產業往往形成一體化式產業鏈。
准市場式產業鏈指核心企業或龍頭企業通過虛擬、OEM、ODM、特許經營連鎖、外包、戰略聯盟、租賃等既非市場交易又非產權控制的形式.以及處在自己上游或下游的企業形成的一種既非完全市場交易又非企業集團內部關系的產業鏈。這種模式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當企業和供方或買方建立起一個較穩固的市場交易關系。形成「關系型契約」時,企業鏈實質上也就變為「准市場式」。這種模式往往存在於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非常高的情況之下。由於「關系型契約」不像產權紐帶一樣穩固.對核心企業控制鏈條的能力要求很高。從技術鏈和企業鏈進行對接的情況來看.它是在技術鏈很成熟情況下的企業鏈對接方式。從需求鏈的對接來看,准市場式產業鏈由於生產的靈活性,最能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從行業調控維來看。為了加強企業間的關聯。除了建立「關系型契約」之外,還要建立「關系專用性投資」。由於准市場式產業鏈的本質不是控制企業而是選擇產業鏈節點上的企業,核心企業對其他企業了解的要求遠大予對控制企業的要求.因此,核心企業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來不斷掌握其他企業的變化情況。從適用范圍來看。往往是在信息技術運用較發達、技術成熟度高、技術關聯性強的產業中容易產生准市場式產業鏈。
混合式產業鏈是指含有市場交易式、縱向一體化式、准市場式這三種產業鏈模式中的二種或三種的結合模式。這種模式是現實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它是指在同一條產業鏈中的某一部分是一種產業鏈模式,而另外一部分又是另外一種產業鏈模式。在產業鏈的部分環節還是具有所屬產業鏈模式的特點。如在某一個產業鏈的部分是「縱向一體式產業鏈」。那麼。這部分產業鏈就具有縱向一體式產業鏈的特點。從技術鏈和企業鏈進行對接的情況來看。它是技術鏈比較成熟情況下的企業鏈對接方式。從需求鏈的對接來看,混合式產業鏈由於生產的靈活性。能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從價值鏈的對接來看,混合式產業鏈能夠較好地實現產業價值。從行業調控維來餚。由於混合式產業鏈的復雜性,行業調控也具有復雜性。從適用范圍來看,混合式產業鏈的適用范圍最為廣泛。

㈦ 什麼是產業鏈及其意義,以及如何完善產業鏈的發展

近年來,「產業鏈」這個名詞在報刊和文獻上頻繁出現,如:紡織產業鏈、啤酒產業鏈、生態產業鏈、服務產業鏈等,應用非常廣泛,但有關產業鏈的概念基本還未明確提出。筆者認為,產業鏈可以定義為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產業集合,這種產業集合是由圍繞服務於某種特定需求或進行特定產品生產(及提供服務)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為基礎、相互依存的產業所構成。從現代工業的產業鏈環節來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間產品生產、製成品組裝、銷售、服務等多個環節。實際上,任何產業都能形成一條產業鏈,現實社會中存在著形式多樣的產業鏈,而且眾多產業鏈會相互交織構成產業網。
產業鏈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產業鏈包括滿足特定需求或進行特定產品生產(及提供服務)的所有企業集合,涉及到相關產業之間的關系;
狹義的產業鏈則重點考慮直接滿足特定需求或進行特定產品生產(及提供服務)的企業集合部分,主要關注產業內部各環節之間的關系。
經過初步研究,筆者認為產業鏈一般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特徵:
①構成產業鏈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聯動、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它們在技術上具有高度的關聯性,上游產業(環節)和下游產業(環節)之間存在著大量的信息、物質、價值方面的交換關系,且它們之間具有多樣化的鏈接實現形式。
②產業鏈上的各個組成部分呈現出分離和集聚並存的趨勢,它們存在著技術層次、增值與盈利能力的差異性,因而就有關鍵環節和一般環節之分,而且各個組成部分對要素條件的需求具有差異性,這就導致了產業鏈的戰略環節存在區域差異性。
③產業鏈受產業特徵及發育狀況影響,存在繁簡程度的差異性,同時產業鏈之間相互交織,往往呈現出多層次的網路結構,存在主鏈條、次鏈條的區分,而且這些鏈條都處於一定的外部支撐環境之下。

㈧ 全產業鏈的戰略解析

(一)全產業鏈首先是一種企業經營思想和理念;
(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一個過程,最終會形成一種企業文化;
(三)全產業鏈是一種能夠提升企業資源利用率的模式;
(四)全產業鏈是中糧企業實力的體現,因為沒有長期歷史的積累,沒有資產規模和布局的基礎,一般的企業難以建立全產業鏈的業務模式;
(五)全產業鏈讓企業資產在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布置更加有效率,把企業的價值實現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上,將資源自然地向價值高的環節上集中;
(六)全產業鏈是一種提升經營效率,減少交易成本和風險,使企業更有競爭力的模式;
(七)全產業鏈是一種把原先企業內部上下游買賣協同關系由合作和交易角度提升到戰略高度的模式,這種模式提升了整體生發展的高度;
(八)是一個資產布局的鏈,是運營協同的鏈,是組織架構和人的鏈。它要求人在組織中位置正確,要求人心相通,要求團隊目標統一,齊心合力。

㈨ 企業戰略管理中產業鏈是怎麼劃分的

您好,關於企業戰略管理產業鏈的劃分,您可以咨詢專業的管理咨詢公司或者企業發展戰略專家,希望可以幫到你。

㈩ 討論所謂全產業鏈的內涵、本質、特點與優勢,思考縱向一體化戰略的含義、特徵

經濟學上,沿產業鏈占據若干環節的業務布局叫做縱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是一個戰略性的計劃,它是組織核心能力在企業內部擴張的一種形式,與它相同的還有橫向一體化戰略和加強型戰略。
縱向一體化又叫垂直一體化,指企業將生產與原料供應,或者生產與產品銷售聯合在一起的戰略形式,是企業在兩個可能的方向上擴展現有經營業務的一種發展戰略,是將公司的經營活動向後擴展到原材料供應或向前擴展到銷售終端的一種戰略體系。包括後向一體化戰略和前向一體化戰略,也就是將經營領域向深度發展的戰略。
前向一體化戰略是企業自行對本公司產品做進一步深加工,或者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或公司建立自己的銷售組織來銷售本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如鋼鐵企業自己軋制各種型材,並將型材製成各種不同的最終產品既屬於前向一體化。
後向一體化則是企業自己供應生產現有產品或服務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或半成品,如鋼鐵公司自己擁有礦山和煉焦設施;紡織廠自己紡紗、洗紗等。
縱向一體化的目的:是為加強核心企業對原材料供應、產品製造、分銷和銷售全過程的控制,使企業能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從而達到增加各個業務活動階段的利潤。

閱讀全文

與論述產業鏈戰略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