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新業態
什麼是新業態
新業態是指基於不同產業間的組合、企業內部價值鏈和外部產業鏈環節的分化、融合、行業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聯網技術所形成的新型企業、商業乃至產業的組織形態。
新業態的形成原因
信息技術革命、產業升級、消費者需求倒逼是推動新業態產生和發展的三大重要因素。
1、信息技術革命
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歷史上,信息技術革命對產業發展產生廣泛深入的影響。目前已經出現或還未出現的新業態,就是在信息技術發展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應用中形成和發展的。一是信息技術形成電子信息產業,引發產業形態和模式創新。20世紀後期飛速發展的電子信息產業是新業態出現的重要背景。從個人電腦到互聯網,再到雲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以及目前方興未艾的基於4G的移動互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催生出了大量的新業態。二是信息技術和第一、二產業以及其他服務的融合催生了許多新業態。特別是在製造業方面,信息技術和製造業中研發設計與營銷服務等生產性服務環節的融合發展,極大地提高了這些環節的效率水平,提升了其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和附加值,同時也導致了產業鏈兩端生產服務環節和加工製造環節的分離,新的產業分工快速推進,引發了大量的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三是信息技術自身的發展和與製造業的融合互動,強化了產業鏈不同環節之間以及不同產業鏈之間的互動關系,企業之間的關系網路也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同樣會催生新業態。
2、需求倒逼
除了受到技術變革的推動之外,消費者需求產生的倒逼機制在業態更新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回溯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從產品為王到渠道為王再到終端為王的階段,終端為王的實質,其實是靈魂深處的慾望革命,如何捕捉到散在的碎片的慾望,是當今企業經營最大的難題。隨著移動互聯的出現,1對1推薦和1對1精準營銷已經成為不可迴避的商業現實,由於不同細分市場甚至是單個個體的顧客需求有所不同,因此,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其價值主張和滿足程度也有所不同,一旦需求發生變化就會成為企業拓展新業態的重要機會。
3、產業升級
在產業的升級換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發展層次都指向了如何發展新業態的問題。在產能過剩的今天,製造已經不再成為利潤區,渠道的創新以及需求的創造成為了新的經濟效益的增長點,更為便利、方便和充滿快樂體驗的消費方式的需求已經快速替代了獲得質量優良的產品的需求。以文化產業發展的三個層次為例:第一類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如傳統旅遊業、文藝演出業、民族傳統節慶和傳統工藝品等;第二類是以電子與紙質印刷為基礎的廣播、電視、電影、新聞出版等常態文化產業;第三類是數字化、互聯網等高新技術支撐下,以「創意」、「創新」為核心的創意產業新業態。創意產業是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更高階段。如何從「前產業」形態進入產業經濟發展階段,並進而達到現代產業管理與高端產業的發展層次,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實現文化產業自身的升級換代,是文化產業目前必須關注的問題。利用互聯網數字化高新技術,以創意創新為核心,培育新興業態,是實現文化產業升級換代的重要途徑。文化創意產業高速發展的根本動力之一就是數字化三網支撐的新興產業形態的引領和推動,得益於高新科技的支撐,得益於「創意」的「引爆」作用,也得益於良好的金融服務業的助力。
② 什麼是新產業 新業態 新商業模式
1、《新產業》是2006年7月1日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全國。
展望新願景
解讀新政策
①農業和農村政策
②農民負擔與土地政策
2、《商業新業態》是1970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程驊。
在城市社會變遷的歷史背景和時代背景下,考察從農業社會的集貿市場到工業社會的百貨商場再到後工業社會的「新業態」人們消費行為的歷史變遷、商業空間的變革和人的消費需求的滿足之間自覺形成的互動關系。
3、《新商業模式》是2008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志新。商業模式是企業市場價值的實現模式。隨著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不斷深入,傳統商業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創新商業模式勢在必行。
本書系統、全面分析了新商業模式建立的必要性及其特點;根據大量企業商業模式的案例分析和比較研究,總結出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原則:以價值創造為靈魂、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企業聯盟為載體、以應變速度為關鍵、以信息網路為平台。
(2)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擴展閱讀:
由人民日報社和招商局集團聯合主辦的「新時代、新產業、新動能——2018中國新產業峰會」在深圳正式開幕。
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牛一兵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人民日報社和招商局集團聯手舉辦這個峰會,就是要為全國各行各業深入改革創新發展以及產學研合作搭建一個共建共商共享的平台,以此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增強經濟發展動能,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③ 怎麼理解"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
新
表示一種有異於舊質的狀態和性質。「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是相對於「舊」、「傳統」而衍生出的發展狀態。
技術
是指人們利用現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變現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技術應具備明確的使用范圍和被其它人認知的形式和載體,如原材料(輸入)、產成品(輸出)、工藝、工具、設備、設施、標准、規范、指標、計量方法等。
業態
業態一詞來源於日本,是典型的日語漢字詞彙,大約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蕭桂森在他給清華大學職業經理人培訓中心編寫的教科書《連鎖經營理論與實踐》中,給業態下的定義是:針對特定消費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戰略目標,有選擇地運用商品經營結構、店鋪位置、店鋪規模、店鋪形態、價格政策、銷售方式、銷售服務等經營手段,提供銷售和服務的類型化服務形態。
模式
模式,指事物的標准樣式。如:發展模式。
產業
定義: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經濟活動的集合或系統。
在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中,產業主要指經濟社會的物質生產部門,一般而言,每個部門都專門生產和製造某種獨立的產品,某種意義上每個部門也就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部門,如「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等。由此可見,「產業」作為經濟學概念,其內含與外延的復雜性。
【參考資料:網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
④ 什麼是新業態
「業態」可拆分為「業」和「態」兩個方面。在經濟生活中,人們通常比較熟悉農業、工業、服務業等概念。但經過經濟革新、產業重組和科技發展,農業還可劃分為種植業、林業、養殖業等;工業可分為輕工業、重工業兩大類;服務業則可分解為生活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其中,生活服務業又可細分為商業、飲食業、客運業、醫療衛生健康服務業、文化娛樂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可分為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會展業、通訊服務業等。
這些產業、行業和產品專業門類,在一定的市場體系中表現出各具特點的運營和業務流程,擁有可界定的核算邊界和業務標准規定。在此基礎上,它們與一定的企業核算、商務模式(贏利模式)相關聯,從而形成不同的運營狀態,即與「業」務相聯系的形「態」。
通常來說新型業態的出現主要依靠分工細化和融合兩個路徑。舉例來說,農業中的「觀賞農業」,商業經營模式中的連鎖、加盟等形式,生活服務業中的洗衣業、快遞業、家政服務業等,都屬於分化的產物。
⑤ 十三五時期,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什麼發展
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享平台,做大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
⑥ 十三五時期,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質機制創新促進()發展
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
⑦ 2017年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如何
近年來國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多措並舉,深挖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⑧ 如何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業態,是零售店向確定的顧客群提供確定的商品和服務的具體形態,是零售活動的具體形式。通俗理解,業態就是指零售店賣給誰、賣什麼和如何賣的具體經營形式。針對特定消費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戰略目標,有選擇地運用商品經營結構、店鋪位置、店鋪規模、店鋪形態、價格政策、銷售方式、銷售服務等經營手段,提供銷售和服務的類型化服務形態。表現形態:便利店、食雜店、折扣店大型超市、超市、倉儲式會員店、百貨店、專業店、專賣店、家居建材商店、購物中心、工廠直銷中心、電視購物、郵購、網上商店、自動售貨亭、電話購物。通常來說新業態的出現主要依靠分工細化和融合兩個路徑。舉例來說,農業中的「觀賞農業」,商業經營模式中的連鎖、加盟等形式,生活服務業中的洗衣業、快遞業、家政服務業等,都屬於分化的產物。
⑨ 如何實施創新驅動 支持新產業 新業態 新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和各類風險增多,要使我國經濟發專展保持中高速增長屬,應重點關注把握好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區別;依託科技創新產業化鏈條,發展豐富的金融業態;抓住這一輪的智能機器時代產業變革帶來的爆炸性增長機遇期,使我國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支持在國際市場佔有或即將佔有一席之地的重點企業,以投資並購、控股參股等方式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依靠制度創新驅動中國產業集群發展,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創新老齡產業發展機制,改革現行的養老體制;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大力引進具有國際視野的海外高層次人才。
走集聚化之路,堅持需求導向發展中國特色的裝備製造,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加強科技創新的全盤規劃,推進科技及金融法規體系建設,制定明確、系統的國家產業集群政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產業,注重培養互聯網金融人才,研究中國「綠卡」以及簽證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