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蘇省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調研報告
為了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面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促進地質工作改革和發展,地質勘查司組織由中國礦聯地質勘查協會、部信息中心和經研院等有關人員組成調研組,於2007年5月22日~27日到江蘇省進行了調研。重點調研了地勘單位近些年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情況、基本經驗和成效,地勘隊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現將調研情況和體會匯報如下。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為了作好調研,調研組出發前做了精心的准備,制定了詳細的調研計劃和調研提綱,擬定了重點調研的基層單位和內容,設計了調查問卷,與江蘇省國土資源廳、江蘇省地勘局、華東有色地勘局及江蘇省地調院、江蘇省地勘局四隊和華東有色地勘局814隊等有代表性的地質隊伍,採取了座談會、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進行了調研,調研組深入基層,了解了不同類型地勘隊伍在近些年,特別是《決定》出台後,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情況,取得的主要成效,積累的主要經驗,存在的重大問題,傾聽野外一線地質人員的心聲。
在這次調研中,較深入地了解了江蘇省地勘局和華東有色地勘局地勘隊伍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下一步的設想。在對兩個局調研的基礎上,重點深入調查了江蘇地勘局第四地質大隊和華東有色地勘局814地質大隊,並走訪了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通過點面結合的調研,了解了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思路,加強了地質工作的主要措施,參觀了地質隊伍工作和生活的環境,與地質勘查基層單位和野外一線地質調查人員進行了親密接觸。總體來看,《決定》頒布後,地勘單位進一步明確了地質工作的任務和方向,統一了認識,增強了信心,振奮了精神。地質工作正在走出低谷,地質工作多功能的作用正在凸現,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工作任務日趨飽滿,工作環境不斷改善,生活待遇不斷提高,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提升。但不同性質地勘單位的發展很不平衡,局和隊都共同反映了地勘隊伍還存在許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如住房緊缺、人才不足、資本匱乏、技術裝備陳舊落後等問題,希望國家和地方政府要穩定對地勘隊伍改革與發展的優惠政策,並加強落實檢查工作,為地勘單位的改革與發展創造更寬松的外部環境。
二、江蘇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的主要經驗
江蘇省省地勘單位積極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緊緊抓住機遇,不斷深化改革,穩步發展,地勘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
江蘇地勘局與有色地勘局的具體情況不同,所採取的改革與發展做法也不完全相同,但有五個共同點:一是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樹立大地質觀念,充分發揮地質工作作為資源基礎、環境基礎和工程基礎的多功能作用,融入地方經濟,壯大地勘產業;二是堅持事企分開、因地制宜,注重轉變內部經營機制,實行企業化管理;三是確立大力發展地質勘查主業的戰略方向,受本省地質找礦條件的限制,為發揮自身礦產勘查的優勢,正在努力實施到省外和境外加強地質找礦的工作,努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礦產資源保障;四是積極爭取地方政府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抓住機遇,加大改革工作力度;五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努力構建和諧地勘隊伍。因此,這兩個局地質工作的多功能作用發揮得比較好,地勘經濟發展比較快,地質隊伍穩定,正在創造自身的改革與發展經驗。
(一)公益性地質隊伍初步構建,充滿生機和活力
江蘇省成立了隸屬於國土資源廳的地調院,在原地調部(區調隊)、礦產公司和測試所的基礎上,組建實體性事業單位——地質調查研究院。地調院的組建完全按照「精兵+現代化」的指導方針,以「一流人才、高新技術、規范管理」為支撐,模擬企業化管理的模式,將預算內地質工作與開發經營工作實行分體運作和分類管理,努力營造內部競爭機制,使地質工作與開發經營工作相互協調,共同發展。圍繞這一思路再進行內部調整和改革,逐步組建起了一支精幹高效的地方地質野戰軍隊伍,為江蘇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性的保證。
在發展與改革中,江蘇省地調院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大技術改造和革新,「十五」期間投入4000萬元進行裝備更新換代,以提高市場競爭力;二是確立人才工程建設新思路,吸引優秀人才和鼓勵科技人員的創新,建立了首家全國省級地調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在「十五」期間開展優秀科技工作者獎勵,最高額度達到12萬元;三是樹立「品牌」意識,不斷提高知名度、影響力和競爭力。實施「四大工程」,即江蘇省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與監測項目、江蘇省地熱資源調查與開發應用研究項目、南京地質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江蘇省無機材料專業測試服務中心建設項目,以重大項目提升地調院的競爭能力和發展活力。
據了解,隸屬於國土資源廳的江蘇省地調院主要優勢在於:與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聯系更加密切,能夠為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和支持。
(二)融入地方經濟,拓展地質市場
江蘇作為我國東部經濟發達省份,地質工作的重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發揮地質優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盡快融入地方經濟,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江蘇地勘局第四地質大隊就是一個範例。成立於1958年的江蘇省地勘局第四地質大隊,主要從事地質找礦,在過去30多年中,曾經是江蘇省找礦成果最為顯著的地質隊之一,榮獲過國家地質找礦功勛單位稱號。20世紀90年代起,單位逐漸走向市場,經歷了一個低迷時期,在最困難的1997年和1998年,單位的銀行賬戶為負值,職工工資靠東挪西借地逐月應付。直到2000年後,四隊積極尋找一條既適合市場需要,又能夠發揮地質優勢的路子,在蘇州這樣一個經濟發達而資源緊缺、礦業開發缺乏潛力的城市,初步實踐了融入區域經濟、服務地方建設、壯大地勘經濟的強隊之路,形成了以勘察測繪為支撐,包括地災評估、基樁測試、設計咨詢等在內的地質產業,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實施拓展市場、科技強隊、人才興隊、文化聚力等戰略,四隊從此登上了發展的快車。
四隊的發展歷程表明,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地質工作的支持,只要樹立大地質觀念,緊貼實際、主動服務,有為就會有位,地勘單位就會實現自我的價值,並得到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正確評價和真誠歡迎。在經濟發達地區求生存、謀發展,首先是要搶抓機遇,善抓機遇,不讓稍縱即逝的機遇再輕易滑過;二是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將優質誠信看得至高無上;三是想地方所想、急地方所急、辦地方所需,以滿足社會的需求、顧客的願望為經營服務的唯一宗旨和義不容辭的職責,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四是充分發揮地礦職工能征善戰、作風過硬和地勘單位施工實力強、技術質量可靠的優勢。
(三)發揮優勢,把握機遇,謀求發展
依靠地質隊伍的技術優勢,及時調整重點和方向,謀求快速發展,這是地勘隊伍發展的又一種方式,華東有色地勘局814隊就是一個典型。成立於1956年的華東有色地質勘查局814隊,是一支從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探、測繪工程的專業隊伍,是有色系統地質勘查重點隊伍。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固體礦產勘查業走入低谷,金屬礦找礦任務相對較少,步履艱難。但是,814隊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及時調整工作重點,利用物化探的專業優勢,成功進入石油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積極開拓的精神,佔有市場;技術和裝備不斷更新,以求真務實的作風,發展市場。
自1986年首次承接青海油田柴達木盆地南冀山高精度重力勘探項目以來,814隊在青海,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及江蘇等20多個省(區)的10多個油田開展了油氣物化探勘查。物化探總施工面積數10萬平方千米,剖面數萬千米油田地下管線探測面積55平方千米。2005年還第一次承接並圓滿完成了境外工程——蒙古國塔木察格重磁勘探項目,為進一步拓展國外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14隊目前可以提供高質優效的「資料採集、物性調研、數據處理、成果解釋」四位一體的生產技術服務。從弱到強,闖出了一條發揮地質技術服務、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成為國內油氣物化探領域的排頭兵。
(四)重視內部機制完善,建立現代管理制度
在地勘隊伍改革與發展中,大家達成共識:堅持穩定壓倒一切,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改革中,主要是進一步完善和加強責任制管理、資產管理、分配管理、安全管理、基層管理等。因此,地勘單位普遍出現了地勘經濟發展速度與效益雙增長態勢,地勘單位經濟實力有較大增強。為保持地勘隊伍的總體穩定,各地勘單位注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聽取職工意見,切實關心離退休職工、下崗職工和困難職工生活,在深化改革中保持了地勘隊伍的總體穩定。
加大裝備投入,完善規章制度。為保證高效開展地質工作,「十五」期間江蘇省地勘單位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先進的分析儀器和技術改造實驗室,購入先進的物探儀器設備,為東部地區攻深找盲做好准備;加強內部機構調整,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了符合地質調查工作性質和特點的管理制度、聘用制度和靈活的分配製度;加大分配製度的改革力度,實行崗位工資、計件工資、項目工資和年薪工資等多種分配形式,使得報酬與職責、收入與成果直接掛鉤,獎優罰劣,優勝劣汰,充分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五)注重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升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以人為本,構建人才高地。「十五」期間,江蘇省地勘單位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制定激勵政策,採取引進、培養、造就、提升等手段,努力構築人才高地,取得較好效果。從調研的幾個重點單位看,都非常重視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如對新引進的人才在住房補貼、崗位津貼方面享受特殊政策;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所有委培研究生,承擔學雜費,取得學位後還給予適當獎勵;每年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通過交流互促互進,激發科研人員學術研究熱情;省地調院經國家人事部批准,在全國省級地調院中率先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為加強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增強礦產資源勘查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在更高層次上為全省乃至全國地質科研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有色地質勘查局以住房等優惠條件,引進高級人才(2個博士後),以提高自身科研和找礦理論水平,並分別與中科院和一些高等院校加強聯合,培養骨幹。重視隊伍建設,提高了單位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三、地勘單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江蘇地勘單位在改革過程中,思路比較清楚、目標明確,對於醫療和養老等重大問題解決得比較好。當然,有些歷史遺留尚需進一步解決,為地勘單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一)改革方向有待進一步明確,統一認識
自從1999年國務院37號文實施以來,地勘單位的改革不斷深入,不斷出現「模式」。從這次調研來看,大家對改革調研非常敏感,擔心國家制定統一的模式,列出時間表。總體認為改革方向不可逆轉,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地勘單位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會創造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對於屬地化地勘單位的改革應納入地方事業單位改革行列,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基層地勘單位最擔心的是地勘單位的歷史包袱和主要問題尚未解決就規定轉企換制,影響地勘單位穩定的局面。
(二)住房條件艱苦,貨幣化補貼難到位
從江蘇地勘隊伍整體來講,在職職工與離退休職工基本對半,離退休人員眾多,發展負擔沉重,在所有歷史遺留問題中,住房是最為重大和突出的問題,地勘人員住房條件普遍較差,如有色地勘局80%以上職工住房不達標,全省貨幣化住房補貼缺口巨大。
(三)基礎設施陳舊,更新困難重重
基建投資列入省預算內投資計劃的問題。由於地質工作的特殊性和歷史原因,省地勘單位的基地建設、職工住房等問題十分突出,亟須維修改造和搬遷,省政府對此問題十分關注,下一步將組織有關部門開展調研工作。
四、體會與建議
(一)加強地勘單位深化改革的宏觀指導
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國務院文件的宣傳和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的研討,統一認識,堅定信念,堅持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堅持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堅持地勘單位企業化的大方向。
(二)加快《決定》相關配套文件的起草和出台
調研中大家普遍認為,《決定》的出台猶如縷縷春風,吹暖了地質工作者的心,希望有更為具體的和可操作性強的指導意見出台。特別希望中央出台解決住房貨幣化等重大問題的指導性文件,促進地方政府解決地勘單位遺留的一些重大問題,加快地勘單位的改革與發展。
(三)加強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經驗的交流
加強地質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各省(區、市)、各地質勘查單位情況不同,加強地質工作的進展也不平衡,有的已經取得比較成熟的經驗,有的感覺困難很多,需要加強交流,並把成功的經驗吸納到正在起草的規范性文件和規定之中,加強對地方和地勘單位的指導和引導。
② 江蘇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近年來,特別是《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實施後,全省地勘單位積極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緊緊抓住機遇,不斷深化改革,穩步發展,地勘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勘行業人員情況
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地質勘查資質單位年末職工人數10304人(統計數據不含石油天然氣,下同),地質勘查從業人員6327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657人,占從業人員的73.6%,工程技術人員中,高級技術人員1195人,佔25.6%,中級技術人員1697人,佔36.4%。全省地勘行業職工平均年收入3.17萬元,比2005年增加19%,離退休人員共有8831人,人均費用2.58萬元。
(二)地質勘查資質情況
除石油天然氣外,全省有48家地質勘查資質單位,核定了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甲級資質162個(2005年底為158個),其中甲級46個,佔28.4%,乙級42個,佔25.9%,丙級74個,佔45.7%;資質專業分布情況:區域地質調查5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32個、固體礦產勘查39個、液體礦產勘查12個、氣體礦產勘查2個、地球物理勘查19個、地球化學勘查8個、遙感地質勘查3個、勘查工程施工29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2個、選冶加工試驗1個。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1)目前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共41家,地質勘查從業人員6176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534人(高級技術人員1151人,中級技術人員1657人)。全省國有地勘單位職工平均年收入3.19萬元,比2005年增加20.8%,離退休人員共有8831人,人均費用2.58萬元。
(2)在全省廣大地質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國有地勘單位各項經濟指標保持穩中有升。2006年度總資產279055萬元,比2005年增長11.68%.其中:生產性資產162400萬元,專用儀器設備4263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77%和9.8%;總負債152324萬元、總收入205110萬元、總支出18046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1%、4.3%、0.6%。
(3)2006年共爭取地質勘查費54333.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4262萬萬元,地方財政50071.6萬元。爭取各類地質專項撥款6892萬元,其中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經費2938萬元;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2135萬元,省財政安排地質勘查補助項目15個,經費1819萬元。
(4)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全省商業性礦產勘查,主要是礦山生產勘探,在服務的地域和領域都比之前有所拓展,同時還在一些城市和地區開展了地熱勘查項目和地球化學找礦項目。全年投入資金約0.83億元。
(5)礦產開發情況。礦產開發實現年收入1.83億元。海外地質找礦工作起動,地質六隊在寮國華潘省取得南奧村鐵礦勘探權;江蘇地質工程公司獲得莫三比克馬尼卡、固洛兩個區塊金礦勘探權。
(6)工程勘察施工情況。全年實現工程勘察收入7.47億元。其中省內6.07億元、省外1.2億元及境外工程勘察市場2000萬元。
(7)其他產業收基本情況。主要從事服務業、貿易、加工業等其他多種經營產業,全年共完成經營收入6.21億元。比2005年增長42.6%。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堅持從結構調整入手,推進地勘隊伍改革
在地勘隊伍改革中,按照產業分離和主輔分離的原則,堅持從結構調整入手,推進改革,並把隊伍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與資產結構調整結合起來。主要做法是:一是堅持產業分離,組建地質勘查隊伍,推進基礎地質施工業與建築業分開運行。二是堅持主業與輔業分離,推進地勘隊伍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壯大主要產業,放開輔業。三是堅持從實際出發,把因自身的年齡、性別、知識、專業等實際問題而無法適應轉企的富餘人員剝離出來,納入基地管理。四是堅持優化資產結構,提高國有資產經營效益,推進地勘隊伍改革。主要是將經營性資產按產業相對集中,適度擴大規模,作為企業法人財產,負責保值和增值。將非經營性資產分別交給相關物業管理基地,並在經營開發上做文章,努力將部分非經營性資產轉化為經營性資產,提高資產運行效益。
(二)以改革為動力,發揮產業優勢,加快地勘經濟發展
在地勘隊伍改革中,堅持以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進一步發揮了地勘隊伍的地質勘查和工程勘查兩大產業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地方經濟與礦業開發,加快了地勘經濟的發展。
(三)注重加強管理工作和穩定地勘隊伍
在地勘隊伍改革與地勘經濟發展中,堅持向管理要效益、穩定職工隊伍已成為地勘單位的共識。各基層地勘單位普遍出現了地質經濟發展速度與效益較快的雙增長態勢,地勘單位經濟實力有較大增強。各地勘單位注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聽取職工意見,切實關心離退休職工、下崗職工和困難職工生活,因此在深化改革中保持了地勘隊伍的總體穩定。
(四)堅持以人為本,構建人才高地
「十五」期間,我省地勘單位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制定激勵政策,採取引進、培養、造就、提升等手段,努力構築人才高地,取得較好效果。對新引進的人才在住房補貼,崗位津貼享受特殊政策。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所有委培研究生,承擔學雜費,取得學位後還給予適當獎勵。每年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通過交流互促互進,激發科研人員學術研究熱情。2006年,省地調院經國家人事部批准,在全國省級地調院中率先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為加強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增強礦產資源勘查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在更高層次上為全省乃至全國地質科研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五)加大裝備投入,完善規章制度
為保證高效開展地質工作,「十五」期間我省地勘單位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先進的分析儀器和技術改造實驗室,購入先進的物探儀器設備,為東部地區攻深找盲做好准備;加強內部機構調整,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了符合地質調查工作性質和特點的管理制度、聘用制度和靈活的分配製度;加大分配製度的改革力度,實行崗位工資、計件工資、項目工資和年薪工資等多種分配形式,使得報酬與職責、收入與成果直接掛鉤,獎優罰劣,優勝劣汰,充分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建立和實施省級地質勘查基金
建立礦產資源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環機制,加大財政對礦產資源勘查的資金投入。以省財政預算安排、省留成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出讓價款等收入以及其他渠道籌集的相關資金,建立省級地質勘查基金,專項用於全省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等前期勘查。
(二)合理部署,統籌規劃江蘇地質工作
根據江蘇省的資源情況,主要安排省內緊缺和優勢礦種的工作思路,以滿足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礦產資源增長的需求,保證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時期我省地質工作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地質勘查力爭提交能源礦產地2~3處,金屬礦產地5處,非金屬礦產地8處,可供利用的礦產地15處;取得境外礦產資源使用權的礦產地5~8處。為江蘇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三)抓住機遇,理清思路,確保地勘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堅持以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進一步發揮地勘隊伍的地質勘查和工程勘查兩大產業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地方經濟與礦業開發,以地質科學為指導,應用多種技術方法,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吸收社會資金,挖掘省內礦產資源潛力,全方位開展地質勘查與礦業開發服務,加快地勘經濟的發展。
(四)努力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轉變傳統粗放式的生產方式,用市場化理念擴大地質勘查服務的能力和范圍。我省的城市化發展速度迅速。努力統籌全省基礎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的深厚基礎和技術優勢,做好重要城市地質工作。做大做強工程勘察和施工業,擴大勘察工作的區域范圍,提高技術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大技術投入和先進勘查技術方法應用,為城鄉規劃和地下空間利用提供地質資料和設計依據,發揮地質調查的基礎性、前瞻性作用,服務於經濟都市群建設。
(五)積極拓展省外境外地質勘查市場
鼓勵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開展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通過獨資、投資參股或並購等形式,在資源富集、投資環境好的省區或國外去勘查開發國內短缺礦產資源,建立穩定的資源供應基地,緩解江蘇資源保障的壓力。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單位到境外承包地質工程,勘查利用礦產資源,以獲較好的勘查效益,激發地勘單位改革的積極性。
(六)加大地質勘查力度的同時,加快礦業開發工作
除省內礦業權的市場運作之外,積極推進與省外國外的技術合作。利用國內外金融機構和戰略合作夥伴的資金,進行省外國外礦業交流合作范圍,不斷開拓礦業開發的新資源、新優勢。
五、對策建議
當前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地勘單位的發展尚未進入良性循環期,地勘隊伍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我省地勘行業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物質基礎薄弱。地勘隊伍家底薄,人均凈資產不足2萬元,與其他系統事業單位相比,差距十分明顯,且地勘經費主要用於離退休人員支出。歷史欠賬多,住房貨幣化補貼還沒有到位。
二是職工收入低。目前國家投入少,許多地方性的工資補貼、福利待遇都未能享受,嚴重影響了廣大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從事地質工作的技術人員收入與其他行業相比差距較大,人才的引進和留住人才的困難很大。人才斷層明顯,中青年技術人員缺口較大,嚴重影響了地勘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三是地勘單位的改革不到位。目前地勘單位是事業單位但沒有足夠的費用,也沒有企業單位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勘單位的發展。
四是外部環境制約。政策落實不能完全到位、江蘇礦產資源貧乏的特點、礦業權市場不發育的現實都是制約地勘改革發展的因素。
五是地勘科技投入不足。我省地勘單位科技管理及投入需要進一步提高,野外施工技術力量較薄弱,難以滿足高質量的施工要求。部分地勘單位技術裝備落後,設備更新每年資金投入很少,目前的國家投入只能應付簡單的再生產,特別是在專業性較強的物化探設備和資金需求較大的深孔勘探設備投入上,更顯得無能為力,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加強地質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體制、機制、市場、投入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特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很多。同時地質工作是一種特殊的基礎產業,加強地質工作,應充分考慮其特殊性。結合我省實際,就加強地質工作改革和發展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對策或建議:
(1)加快地質隊伍建設,建立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地勘隊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急需的高層次地質專業技術人才。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引進畢業大學生,充實壯大地勘隊伍。建立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進一步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
(2)依靠科技,增強地質工作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我省教育、科研優勢,優化整合地質科技資源,建立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與地勘單位聯合研究攻關的新機制。突出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和重要成礦類型的地質勘查科技攻關,大力推進地質找礦基礎理論、區域成礦規律和找礦方法技術的研究,增強礦產資源勘查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的應用能力,全面提高地質勘查工作的科研綜合水平。
(3)加速改革調整,為地勘工作發展提供組織保證。組建礦產(集團)公司,以資產為紐帶,實行聯合,形成規模經濟,增強市場競爭力。堅持走礦產勘查與開發一體化之路,允許國有地勘單位直接從事礦產開發,並通過法規建設和深化改革,把部分有條件的國有地勘單位,培育成集礦產勘查和開發於一體的礦業公司。
(4)多渠道增加地質勘查投入,解決資金不足的困難,適當擴大國家政策性投資額度和比重,探明更多的經濟可采資源儲量。建議盡快制訂「關於加快地質勘查、開采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具體實施辦法,鼓勵和吸納中外資金投入商業地質勘查工作,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5)出台地勘隊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指導政策,出台促進海外礦產勘查開發的具體優惠政策。建議國家建立有效的國外礦產勘查投資動態和信息的定期發布制度,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詢系統,引導國內企業更好地參與國外競爭。
(6)實施產業分離、主輔分離。按照社會協作化分工的要求,既能促進離退休服務、基地服務、社區服務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水平,還能使我省地勘單位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更加合理,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每一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增強,可持續發展得到保證。
(7)繼續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堅持以科技為先導,進一步開展科技協作,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推動科學技術在地質工作中的廣泛運用,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與運用。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③ 求一份《2011-2015年江蘇新材料產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寫論文需要用到裡面的相關資料
去產業經濟研究的前瞻網,裡面歷年的研究報告是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