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融合現狀及如何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根本上屬於產業融合。所謂產業融合,是基於技術創新或制度創新形成的產業邊界模糊化和產業發展一體化現象。當今世界,產業融合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它通過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等,激發產業鏈、價值鏈的分解、重構和功能升級,引發產業功能、形態、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重大變化。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徵,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採取以農業為基礎,向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順向融合的方式,如興辦產地加工業、建立農產品直銷店、發展農業旅遊;也可以採取依託農村服務業或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業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託大型超市,建立農產品加工或原料基地等。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必須通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的融合發展,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的共存分立,或外部的、表層的聯系,只要沒有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就不能稱之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一個有農業的村莊,同時有個磚瓦廠和日用品小商店,談不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靈活多樣,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1)延伸農業產業鏈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這種方式既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或農戶、家庭農場等涉農產業組織內部,也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等不同產業組織之間,通過組建涉農產業聯盟或深化分工協作的方式來實現。(2)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產業組織通過在農村空間集聚,形成集群化、網路化發展格局。如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這里的農村包括縣城和小城鎮。(3)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雖然在空間上分離,但藉助信息化等力量實現網路鏈接,如部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農業等。(4)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農業的多種功能,賦予農業的科技、文化和環境價值,提升農業或鄉村的生態休閑、旅遊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功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創意農業,或打造富有歷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5)開發食品短鏈,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出本地化、可持續、替代性食品。與延長農業產業鏈的常規農業產業化方式不同,開發食品短鏈的方式,應注意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確保消費者盡可能了解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全部信息,保障食品安全並改善消費體驗。這里的「短」,不僅包括空間距離的「短」,還包括圍繞產品的各類信息透明可見。食品短鏈的方式,重視本地食品企業與本地休閑觀光農業或鄉村旅遊的結合,重視本地食品生產企業與餐飲企業的聯系。許多地方的土特餐廳,食品原料來自本地化的傳統種養或自種自養,是典型的食品短鏈方式。
❷ 農村123產業融合發展是什麼
更多以區域統籌,融合發展為基點,主導產業支撐,優化產業結構,創新功能業態,發展路勁,延伸農業產業鏈,以農旅雙鏈,創新打造農村活力發展微經濟活力單元,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規劃,美麗鄉村綜合體規劃建議可以借鑒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相關規劃設計案例。
❸ 為什麼要在產業鏈上建黨支部
今年以來,思南縣緊緊圍繞「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產業+基地+農戶」的產業黨建思路,創新組織設置、創新活動方式,充分發揮產業黨組織及黨員隊伍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群眾發展優勢產業促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背景】
近年來,隨著農村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呈現出了主體多元化、結構多樣化,經營逐步產業化的特點,生產要素流動加快,黨員單一的按行政地域設置村黨支部的形式已經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客觀上造成了黨組織核心領導作用發揮不到位,不能對黨員實行真正的有效管理,出現了黨建工作「空白點」。針對農村基層黨建實際,找准了一個「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產業+基地+農戶」 的活動載體,適應了農村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有效拓展基層黨建領域,延伸黨建工作觸角,消除黨建工作「空白點」,使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在產業發展第一線得到有效發揮,黨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核心領導作用得到充分體現,實現了全覆蓋。
【基本做法】
一、分門別類設組織 ,實現黨員管理全覆蓋。該縣為了加強黨員的教育管理,充分發揮黨員的作用,綜合黨員的居住地域、從業性質、能力特長、興趣愛好等因素,把有條件的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結合黨建工作實際,按照「產業發展到哪裡,專業合作組織(協會)就延伸到哪裡;專業合作組織(協會)延伸到哪裡,黨組織的服務就跟蹤到哪裡」的思路,把支部建在專業合作組織(協會)上,黨小組建在致富項目上,黨員示範崗設在創業上,從而使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產業發展第一線得到了有效發揮,黨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核心領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塘頭鎮將唐喬社區設立唐喬村黨總支,下設農業、商貿和綜合三個黨支部。打破地域界限,將一、二、三街組中從事商業貿易、農產品加工業、運輸業等行業的黨員編入商貿支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塘頭鎮芭蕉村設立芭蕉村黨總支,將青杠壩組從事經果林種植和管護、大蒜辣椒種植及江口組全部黨員編入新農村建設支部;將芭蕉村老年協會、青杠壩鄉村文化宣傳隊中的黨員編入文化支部;將芭蕉組、上寨組黨員全部編入種養支部,理順組織關系,設崗定責管理。
二、專業合作組織建支部,助農興業奔富路。把黨支部建在專業合作組織(協會)上,就是在協會黨支部的領導和指導下,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託,以產業合作組織(協會)為載體,以富民為目的,通過抓合作組織(協會),合作組織(協會)帶農戶,把黨支部的政治優勢與專業合作組織(協會)的群眾化、市場化等經濟優勢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合作組織(協會)黨支部的組織引導,協調服務、監督管理和宣傳發動作用,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塘頭鎮堯民村農戶張紹軍興高采烈扳著指頭算賬:「我家4畝地租賃給華豐果疏專業合作社獲1200元租金,我在合作社的基地打工又有1萬多元的工資,同一片土地兩項收入加起來比原來強多了」 。
三、優惠政策作保障,協會撐起一片天。一是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縣委、政府研究出台《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決定》,該縣認真兌現國家強農惠農政策, 縣財政每年預算300萬元用於農業產業化發展,積極推廣一批起步高、規模大、機制活、技術新、效益好、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經濟協會的示範經驗,引導和帶動不同行業的專業協會組織同向發展。二是保證技術服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了產業鏈黨支部書記、產業黨員幹部、科技致富帶頭人、經紀人和黨建指導員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組織推廣 「訂單」生產、「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等生產模式,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生產,引領農民致富。縣遠教辦為華豐、何野鶴等果蔬合作社配置設備。縣農業局派農藝師到合作社專職從事技術幫扶。縣畜牧獸醫局技術幹部與養殖場、養殖協會和養殖大戶結對子,形成「一幫一,一助一」技術服務。共產黨員、蔬菜大戶張運學說「去年種植0.9畝露地茄子,畝產量達14000多斤,收入0.9萬元。今年有李教授(李桂蓮)作技術指導,露地茄子畝產量達16000多斤,畝產值超1.1萬元」。
【探索與成效】
一、創新組織設置,開展產業黨建工作。在開展黨建工作中,以改進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為切入點,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既有利於龍頭企業與相關產業發展,有兼顧能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的理念,先後組建了華豐果疏等農民專業合作社25個黨支部,注冊資金3272萬元,從業黨員6207人。其中,社員達到100戶以上合作社8個,目前,2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有資產總額3500萬元,社員戶12800戶,帶動農戶8100戶。將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產業、基地、農戶串聯起來,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和產業協會紐帶作用,實現農業產業專業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向集約化、產業化發展。
二、建制度促規范,豐富工作內容。推進產業黨建,不斷鞏固黨在產業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制度規范是前提,功能職責是基礎,工作內容是載體。我縣在產業鏈上建立黨支部後,明確了產業黨支部的職責和任務。各鄉鎮黨委採取「參與而不幹預、引導而不主導、協辦而不包辦」的方針,指導產業黨組織建立信息交流、情況通報、黨內生活、聯系群眾等工作制度。建立由民政、農辦、農業等部門、鄉鎮黨委和各產業鏈黨支部書記參加的產業黨組織聯席研討制度,明確研討重點,實行季初點題、季中破題、季末研討,積極尋求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新方法,逐步形成主導產業、優勢項目,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長壩鄉石林茶業合作社在雞公嶺茶園基地套種100畝珠子辣,總出售珠子辣5萬斤以上,收入7萬元左右,純收入4萬余元。目前,該社已與鳳岡縣果蔬合作社簽定2000斤辣椒種子購銷合同,計劃2010年在推廣珠子辣種植1000畝,帶動全體社員增收致富。
三、理順組織關系,設崗定責管理。強化組織管理,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是提升產業黨組織駕馭市場、發展經濟、服務群眾的本領,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重要舉措。一是理順組織關系。在組織管理上,產業鏈黨組織由鄉鎮黨委管理。在黨員管理上,鼓勵產業鏈黨員將組織關系轉入產業鏈黨組織,參加產業鏈的黨組織生活,以產業黨支部管理為主,不願轉入的可將黨組織關系保留在原行政村黨支部,同時參加行政村和產業鏈的黨組織生活。二是設崗定責管理。按照「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小組建在致富項目上,黨員示範崗設在創業崗位上」的思路,按照每個黨員的特長和愛好,根據產業實際,設置了市場信息、技術服務、銷售運輸、財務經紀等崗位,並制定崗位職責和目標,開展「科技產業示範園區、高效種植產業基地、黨群共建致富鏈」等創先評優活動,擴大了產業規模、延長了產業鏈,實現了群眾共同致富目的。在專業合作社(協會)黨支部的帶領下,目前,該縣集優質高效型種植業、規模集約型養殖業、綜合開發型林果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於一體的生態茶葉、烤煙、經果林、生態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為主要產品的「烏江特色產業經濟帶」已初見成效。
四、創新產業發展方式。激活農村經濟。我們從推進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立足於提高黨員素質,提高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同時,在產業黨支部中,集中開展了「學政策理論、學實用技術、學經營管理、爭做群眾貼心人,爭做致富帶頭人,爭做產業領銜人」為主要內容的「三學三爭」活動,充分發揮了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推動了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2008年,該縣合作社總產值1981萬元,合作社利潤519萬元;農民直接從土地流轉獲得收入811萬元,在合作社務工8個月以上的農村勞動力630人,務工收入403.75萬元。經過土地流轉合作社擁有種(養)殖面積28550畝。同時,全縣已發展農業生產經營大戶1714戶,其中,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980戶,養殖大戶334戶。
❹ 什麼是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徵,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改革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
❺ 作為村支部書記如何謀劃村上的產業發展
村支書謀劃村上的產業發展,一定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要結合本村的特色來打造產業鏈。
❻ 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❼ 怎麼才能推動產業鏈發展
如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是: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 資源優化配置。第二,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 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第三,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 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 路,努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第四,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和布 局,優化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努力擴大就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 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一要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第一產業由薄弱轉為 穩固;二要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 進第二產業由大變強;三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地發 展。貳00吧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制 定重要技術標准,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加快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加快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下一代互聯 中國等重大成果的推廣應用,繼續組織實施新型顯示器、寬頻通信與中國絡、生物醫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高技術產業化專項。注意充分發揮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集 聚、引領和輻射作用。 第二,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要繼續依託重點建設工程,通過自主創新、引進技術、合作開發、聯合製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圍繞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製造設備等關鍵領域,推進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發和國產化。 第三,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鼓勵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製造業,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端產品比重。引導和推動鋼鐵、水泥、造紙、裝備製造業等領域企業的兼並重組。 第四,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加強分類指導和有效監管,進一步創新、完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 機制,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准入制度。發展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有條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 業結構。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會計、知識產權、技術、設計、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 業,加快教育培訓、養老服務、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出台加快服務業發展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對國家鼓勵類服務業實行與工業用電、用水、用熱基本同 價。組織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城市服務業發展試點。編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示範工程專項規劃,用好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 第五,加強地質工作,提高資源勘查開發水平。圍繞"找新區、上專項、挖老點、走出去",切實加強國內外礦產資源勘查。擴大地質工作服務領域,重點做好汛期 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防治機構建設和經費保障方面要取得重要進展。加強地勘行業管理,穩妥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建實建強中央和地方公益性 地質調查隊伍。 第六,積極發展現代化能源原材料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以大型高效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煤電,在生態保護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加 強電中國建設,優化電中國結構,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加快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調整改造中小煤礦,堅決淘汰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浪費破壞資源的小煤礦。根據能 源、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著力調整原材料工業的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積極推進交通運輸由傳統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 型,繼續實施交通發展長遠規劃、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大力建設現代化水上安全監管體系。加快發展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建設客運專線、運煤通道、區域通 道和西部地區鐵路。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中國,推進農村公路建養管運一體化發展。整合港口資源,加快煤、油礦箱專業化碼頭建設,完善功能。大力發展以長江黃 金水道為重點的內河航運。擴充大型機場,完善中型機場,增加小型機場,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完備、協調發展的機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