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能夠加強在金融行業發展實力
金融科技是繼互聯網金融後金融領域的熱點之一。隨著金融科技企業數量、融資總額和交易規模的迅速增長,金融科技對金融生態的深遠影響日益顯現。在此背景下,我們應對金融科技有更加深刻、准確的理解和認識,科學探查金融科技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效降低金融風險。
應該看到,隨著科技日益進步、金融領域持續創新,金融的外延、邊界和運行模式都在不斷變化,但金融的本質並沒有發生改變。對此,應順應當代信息通信技術發展趨勢,從創新的視角深刻理解金融科技的內涵,更好把握金融科技的本質。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銀行業IT投資額為831.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92%,其中硬體方面的投資佔到投資總量的54.7%,預計到2020年銀行業IT投資規模將超過1300億元。
近年來,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對金融領域的影響日益增強。但目前,國內外對金融科技內涵的理解尚不統一,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金融科技就是金融,是新技術條件下金融的一種類型,或者認為它屬於產業金融的范疇。這是在我國新興互聯網企業中較為流行的一種觀點,一些研究也直接提出金融科技就是互聯網金融的高級階段。
第二類觀點認為金融科技是一種新產業,包括但不限於金融服務業。國外有研究將金融科技定義為應用新技術改善金融活動的新型金融產業,包括在金融服務業的新應用、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國內也有觀點認為,狹義的金融科技就是指非金融機構運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各項能夠應用於金融領域的技術來重塑傳統金融產品、服務於機構組織的創新金融活動。
第三類觀點認為金融科技就是指以新技術應用為核心的技術創新。例如,美國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就認為,金融科技是涉及支付、投資管理、融資、存貸款、保險和監管等領域的技術創新活動。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FSB)也認為,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創造新的模式、業務、流程與產品,以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由於對金融科技的不同理解,各方對金融科技涵蓋的領域或涉及的主要內容的認定也存在一定差異。
盡管如此,我們也應看到,在金融科技的不同定義或理解中,其核心要素都離不開「金融」「科技」和「創新」等關鍵詞,離不開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創新科技,數字支付、眾籌、智能投顧等都是與這些新技術相關的新模式、新產品。如果離開上述信息通信技術,就根本不可能實現移動支付、P2P、網路徵信等金融服務手段和交易模式的創新。但要注意的是,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不僅可以應用在金融領域,還可以應用在其他領域。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金融科技的實質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在金融領域的具體體現。
雖然人們對金融科技的理解和界定存在差異,但對金融科技的不同認識基本上都可以分為金融技術手段和金融服務模式兩部分。前者是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和安全技術等技術手段,以及通過信息技術應用構建的金融數據基礎設施。後者則是上述技術應用帶來的支付模式、資金籌集、使用、管理等金融資產交易模式的創新。這些創新有些與傳統金融密切相關,有些則形成了新的金融交易模式,提供新的金融產品,形成新的經濟活動,具有新產業特徵。但這些都是因新技術應用不斷擴大而產生的共同特徵,因此金融科技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金融,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新興產業。嚴格意義上說,正如同農業科技不是農業,更沒有創造新產業,交通科技不是交通運輸業,也沒有創造新產業一樣,金融科技既不是金融業,也不是「互聯網+金融」形成的新興產業,它只是當前信息技術創新背景下金融技術創新的一種表現。
從創新的角度看,金融科技就是信息科技創新應用於金融服務業形成的金融技術創新,首先是金融科技創新,其次是金融服務創新。上述技術手段和金融服務模式實際上分別就是這兩類創新的體現。
在此基礎上,這兩類創新的規模效應必然帶來金融組織創新。相應地,也將逐步改變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市場的形態與外延,引起金融監管模式甚至是金融制度的變革。
應該看到,金融科技之所以備受關注,一方面體現了金融部門應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興信息通信技術提高效率、降低風險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面則體現了新興互聯網企業為規避現行金融行業許可管制而從事金融活動的現實需求,現實中,金融科技已經成為一些企業從事金融業務、進入金融部門的「敲門磚」。
在金融科技發展推動下,傳統金融機構正在開始逐步面向「信息技術+信息服務」轉型,未來金融科技的應用將成為金融業必不可少且影響競爭力的關鍵生產要素。短期來看,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提高了金融業運行和管理效率,創造了新的金融產品、金融市場、金融服務模式和金融生態,對金融風險管理和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雖然目前金融科技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但未來整個金融技術經濟範式都可能因為金融科技的應用而被改變。
㈡ 金融專業研究方向符合未來金融業發展的方向
金融專業研究方抄向主襲要有三個: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國際投資
以後進入的是不同的金融機構,今後中國要融入金融全球化,就要金融改革和發展,這會涉及到金融各個機構,選擇金融方向要看你對哪種更有興趣,不是用你說的那種方法判定 呵呵
㈢ 了解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現狀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論文怎麼寫
估計你是在校生。這個標題太大了,國內金融業發展現狀可以寫一篇完整的論文,互金行業發展趨勢又可以寫一篇完整的論文,兩個合在一起資深從業者都未必能寫得漂亮。
如果拆開選擇,相對來說後者好寫一些,因為參考資料很好找。
結論也容易得出,在技術創新驅動業務形態創新的環境下,提高監管跟進速度,防範結構性風險,完善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培訓,加強普通民眾投資理財教育,擁抱新技術帶來的便捷性和易用性
㈣ 關於我國金融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2019年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以及金融業對風險控制的需求,智能金融應運而生。智能金融對金融業成本控制和效率提高方面起到促進作用,但由於其技術的制約和金融行業特性的制約,現階段的智能金融行業仍處於緩慢推進階段。
智能金融發展的驅動因素 內外部同時驅動
智能金融發展的驅動因素主要分為內部驅動和外部驅動兩大方面,內部驅動包括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產品服務滿意度、提高風控能力,而外部驅動則為促進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
——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㈤ 怎樣研究一個行業
但凡對金融經濟略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從基本面的角度出發,行業產業分析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特別是習慣了所謂自上而下的分析人士更是如此。細細道來,行業發展歷程、行業的現狀、行業產業鏈條、行業內競爭情況等等這些內容都是要包含進去的,最後再加上對一些行業內龍頭典型公司的分析,就能拿出一篇少則幾十頁多則數百頁,圖表眾多,邏輯推理十分嚴密,結構非常完整的宏圖大作出來。細心的行業研究家是否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明通過經上百年西方世界實踐和經濟學家不斷錘煉留下來的經濟學經典作為依據分析研究出來的行業產業的發展趨勢,就是硬生生地在中國不會按照這樣的趨勢運行,或者只是在表面上應付一下而在實踐中拖拖拉拉,要是照著這樣的行業研究去做產業投資,十個裡面有八個恐怕是要出問題的。就其原因,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行業產業研究經驗,認為主要原因在於西方的行業產業研究範式更多的是建立在自由市場經濟良好運行的假設之上,它強調的是市場通過構成市場自身的各參與主體在科學技術、商業模式等不斷創新下優勝劣汰,最後使得優質資源自動地與優質主體進行匹配,從而總體上不斷地將經濟蛋糕做大做實,增加社會福利,推動社會進步。但這樣的邏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的經濟發展是與政府政策緊密相關的,而其政策的制定與出台很大程度上是為「權力過大」的權貴與富商階層服務的。說到這里提一句旁的,前些天說到杭州的富家子弟飈車撞人事件,聽到一句很是記憶深刻的話:政府是為窮人說話,富人辦事的機關。這種經濟發展的利益格局是與政治政策聯系在一起,是一種通過盤剝多數人為極少數人服務的利益格局,是一種典型意義上的「政治經濟」,是一種邊把蛋糕做大,邊更重於把蛋糕的大部分分到極少數人手中的經濟模式,與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有著很大的不同。搞清楚了影響中國行業產業發展方向的核心源動力,自然而然,我們的問題就回到了文本的題目:「在中國,行業產業該如何研究?」方法有二:一、各地市在省會設立辦事處,各省市在北京設立辦事處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就連跨國公司和規模大一些的民營企業也紛紛在省城京城安營紮寨,使得這些地方建立起中國特色的「總部經濟」,實則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情報處、公關處」,主要目的就是先人一步掌握政府政策,甚至影響政策的制定。因此,第一種方法也就很明白了,想盡辦法靠近「政策中心」,獲取政策先機優勢。這種方法適合有錢有勢的階層,他們是極少數,與政策中心的關系非一般,普通老百姓不容易應用。二、接下來要說的方法是一種利益分析法,筆者覺得給這種方法起一個「穩定江山」法可能比較妥當,當然看完本文有更好創意的讀者也請不吝賜教。筆者的「穩定江山」法,就是要行業產業研究分析家站在政治穩定社會團結的角度,從當前社會矛盾的焦點出發,去分析判斷當權的政府政策制定者為了國家穩定而不得不去做的一些事情,由此形成對一些相關行業產業的趨勢判斷。這其中的分析邏輯較多,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條主線是:政治穩定取決於就業穩定(還有一個是通貨膨脹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就業取決於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取決於所謂的三駕馬車。各位分析家把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兩匹馬盯好了,現在可以說通過提高保障、改善分配機制(雷聲大、雨點小,經濟要是快速好轉就別指望了)等方法來拉動內需都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至於發消費券、搞金融消費貸款等都只是當權者極不情願吐出利益而要老百姓自己拉動內需以達到穩定江山的赤裸用心而已。秉承這種分析思路,各位讀者認為房價還會像前十年那樣瘋漲嗎?醫療體系能不改革嗎?汽油能說漲就漲嗎?分配製度也該到了動真格的時候了吧?寫著寫著可能帶有一些情緒了,但是筆者終歸想說明的一點就是:在中國做行業產業研究,你得找准社會矛盾的焦點。
㈥ 如何推動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2015-2020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抄業領航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由中咨領航資深專家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撰寫,主要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國家海關總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行業協會、國內外相關報刊雜志的基礎信息以及專業研究單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報告首先分析政策、經濟等環境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影響;接著從國內外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現狀、發展熱點、市場規模把握行業整體現狀;然後從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供需、細分市場及時發現機會點和增長點;進一步從互聯網金融市場競爭、重點企業搜集競爭情報,進行競爭定位;最後從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進行戰略預判;而且綜合了互聯網金融行業投資風險和投資機會制定投資戰略規劃。
㈦ 如何通過金融業創新來發展我國的製造業
製造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近一個世紀以來發展迅速。工業是 國家實力的重要象徵, 而製造業是工業的核心, 它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各 部門的發展。在全球最大的 100 家跨國公司中,80%是製造業領域。而同時,金 融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金融業是經濟的心臟,關繫到經 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自然, 體現國民經濟發達程度的金融業的發展與製造業也有 著千絲萬縷的重要聯系。 關於金融業發展與製造業的關系學界主要存在三種觀點[1]。其一,製造業的 發展是金融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金融業的發展程度取決於製造業的水平,製造 業的水平越高,金融業也將越繁榮;其二,金融業的發展是製造業提高生產力的 前提,沒有發達的金融業,製造業就不可能發展的快和好;其三,金融業與製造 業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發展,製造業擴大了對資金和金融服務的需求,帶 動了金融業的發展,而另一方面,金融業的發展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制 造業的發展。 對於中國,我國金融業的高速發展是從近代開始的,巧合的是,製造業也是 在近代才進行了空前的飛速發展。1840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特別是甲午戰爭以 後, 中國以手工作坊為主體的傳統手工業遭受沖擊,文化的沖擊引進了外國的工 業技術,中國逐步進行了工業化,製造業在中國興起。中國的一家銀行是英商麗 如銀行,在銀行出現之前,中國執行金融功能的是傳統洋行。中國國門的打開, 引進了高效率生產的設備,且製造業的高速發展帶動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減少, 降低了成本同時降低了商品價格,在製造業等工業的發展下,商品急劇增加。同 時製造業發達的外國列強對中國的猛烈增加商品輸出,大批洋貨湧入,傾銷商品 使得貿易量增加,入侵者逐漸意識到中國的傳統洋行已經無法滿足貿易的需要, 於是便進行了外資銀行的侵入,至 1936 年,僅英國、美國、日本在中國開設的 銀行就有一百多家。在外資銀行不斷侵略的過程中,外資銀行的高額利潤促進了 中國本土銀行業的發展, 有識之士開始研究中國自己的銀行之路。中國第一家商 業銀行中國通商銀行 1897 年在上海成立,中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銀行體系。銀 行業的發展是金融業的很大一部份。 上海大學 另一方面, 興辦製造業等民營企業需要資金,這就需要金融行業向想要開辦 工廠卻缺少資金的企業伸出橄欖枝提供資金融通的業務, 擴大了對資金和金融產 品的需求,金融業的發展炙手可熱,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於是民營企業的資金短 缺便成了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導火索。因此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國門打開後製造業 的發展帶來了金融業的崛起與發展。 1998 年, Neusser 和 Kugler 以 13 個國家的金融業和製造業數據資料為研究, 用時間序列模型實證研究這些國家近 30 年來兩者發展之間的關系,數據結果顯 示金融業的發展與製造業的發展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2]。進一步模型研究表明, 金融行業的發展不但與製造業產出有關, 而且與製造業全要素生產率也有相關關 系。這就說明他們之間存在一種因果關系。金融業的發展能促進製造業的發展。 反過來, 金融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製造業的發展。 縱觀世界, 金融業繁榮的國家中, 其製造業也是相當成熟與發達。 改革開放後,中國國家政策的放開,開放程度的提高,經濟崛起。發達國家 看中中國的的市場及廉價勞動力,外資製造業大量進入中國,中國的製造業又是 一番新景象,特別是在 2001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截止到 2009 年,我國製造 業產值占第二產業的比重為 68.8%,佔全國 GDP 產值的比重接近 1/3,製造業增 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 78.2%,我國製造產品出口占出口貿易的近 90%[3]。而與此 同時,金融業產值占 GDP 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其高速發展及重要意義有目共睹。 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製造業已逐步國際化、系統化、成熟化。至 2011 年 11 月末,我國金融業總資產達 119 萬億元,比 2006 年末增長 149%。 出於減少成本與擴大市場, 發達國家的製造業不斷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其中, 中國以其各種優勢倍受青睞。 對於發達國家來講,製造業的外移使得他們的金融 業與製造業的服務需要相互遠離, 發達國家自身的金融業對製造業的服務比例減 少,金融業與服務業關系相互疏遠 。而對於中國來說,發達國家的製造業轉移 為中國金融業帶來契機, 外資企業不斷發展的需要導致對中國金融業的服務需求 增加,於是促進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同時,中國本土製造業以此為契機,吸取外 資製造業的經驗高速發展著, 但是製造業的本質使他無法避免廉價勞動力與附加 值低下的問題, 中國本土製造業競爭力低下,在與外資製造業的競爭中迫使它們 不斷進行企業優化。所以,中國製造業的產業結構優化是必然的,在提高競爭力 [4] 上海大學 的過程中, 這就需要金融業為新技術提供融資業務,這個過程進一步促進中國金 融業不斷發展,遵循了第二產業是第三產業發展基礎的論斷。 在金融業和製造業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業對製造業起支撐作用,而製造業對 金融業起推動作用。另外,在中國,金融業發達程度與製造業發達程度的空間分 布有很大重合之處,即金融業發達的地方製造業也發達,典型的如長三角、珠三 角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製造業已趨於成熟,正在欣欣向榮地發展著,同時 這兩地的金融業發達程度更不容置疑, 而金融業低沉的西北地區製造業也不容樂 觀。 這也說明了製造業的發達程度影響了金融業的發展情況,它們兩者之間存在 長期穩定的相互關系。
㈧ 金融深化理論是怎樣闡述金融與經濟發展關系的
一、金融業的產生對經濟的影響
金融業包括一切與貨幣有關的活動,它的產生和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並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古老的農業時代,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孕育了貨幣的產生,其作為媒介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降低了交易費用,使商品交易在更大的時間和空間上展開,讓社會財富能夠在區際、代際間的一傳播、延續和繼承,貨幣的產生也使得人們可以通過積累貨幣區實現自己財富的增值,激發了人們創造財富的無限慾望。可以說,貨幣的出現時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從此,金融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開始發揮作用。
貨幣的產生和發展,使原先在同一過程中買賣緊密結合的物物交換,分割成買和賣兩個階段。如果賣者在出賣以後暫不去購買,或者給予購買的人自己的產品還沒有賣出,便產生了賒銷,預付和接待,這就出現了信用活動。中世紀城市商業經濟的興起以及重商主義的興盛,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從而帶動了借貸活動以及借貸工具的發展。同時,航海技術的進步也推動了商業的發展,繁榮了信用活動,使得及信用工具多樣化。
信用工具和信用形式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社會資金轉移和生產者資金規模限制的問題,這使得金融工具的交易成為可能。信用工具的交易又使得信用工具本身成為金融性的供交易的商品,從此金融市場就與商品市場、勞務市場一起成為支撐商品經濟大廈的三大支柱。
在古代,由於人們經濟活動區域狹小、分裂和不統一,導致貨幣不統一,為了適應商品跨區域流通的要求,貨幣兌換業產生了。隨著自信規模的擴大,又逐漸開辦保管現款業務,進而辦理借貸,最後發展成為私人銀行。這些商業銀行的產生旨在為順暢流通而健全通貨,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積極的條件。
可見,金融業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貨幣流通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同時,金融業的產生和發展又保證了貨幣流通的正常進行,從而推動了經濟的順暢發展。
二、工業經濟時代的金融發展與經濟
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工業革命,標志著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的正式確立,金融業也以此為標志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現代銀行制度的建立對經濟的主動性作用
在金融業產生的最初階段,在高利貸信用模式下,放款者沒有把吸收貨幣當作真正的業務來經營,這時的銀行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是很下的。高利息使得只能資本家的利潤很低甚至無利可圖,他們迫切需要低利息以及能匯集社會閑置資本的現代意義的銀行。從而,適應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銀行業在17世紀逐步建立起來。到19世紀後半葉,在英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英格蘭銀行為中央銀行並輔之以商業銀行等不同種類的專業信用機構的金融體系。
英格蘭銀行把銀行券的發行擴展到用於為新興工商業提供貸款支持,並以經營獲利為目標,開辟了銀行向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使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由最初的「適應性」作用轉變為「主動性作用」,金融的地位發生了重要變化。隨後,各國都逐漸建立了現代化商業銀行。這些銀行的產生和發展,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銀行作為「萬能的壟斷者」對經濟產生了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生產迅猛發展,造成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導致銀行的集中。銀行數目急劇減少,而銀行資本卻急劇增加,銀行所支配的資本大部分都掌握在大銀行手中,大銀行分支機構迅速發展壯大。銀行壟斷組織的實力進一步增長和加強;金融機構呈現多樣化趨勢;對外擴張速度加快,形成了具有國際意義的跨國銀行。銀行壟斷在世界范圍內變成了一種對經濟、政治等社會活動施加影響、發揮重要作用的組織。
由於信用的發展和銀行壟斷的形成,銀行和企業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銀行對企業的資金供應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銀行可以通過信用活動監督企業的活動,有的還通過購買企業的股票參與企業的活動。而壟斷的工業資本也用過購買銀行股票等多種渠道參與銀行的活動,這樣,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壟斷的工業資本融合起來,形成了金融寡頭。金融寡頭以銀行為中心不僅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且主宰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
3.銀行券的產生為部隊換紙幣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人們更多地是關心貨幣是否能買到價值相當的商品,而不是或實體的價值量。流通中磨損的鑄幣依然被人們在流通中運用,說明貨幣可以用象徵性的貨幣符號來代替鑄幣執行其職能。
銀行券最初是兌換金銀貨幣的憑證。後來,和銀行以自己擁有的金銀貨幣為保證,發行自己的銀行券。從開始在一張空白的字句上臨時填寫金額,到後來發展成為事先印製好的具有不同面額的鈔票。這樣,銀行券就成為銀行發出的代替金銀貨幣流通的可隨時兌換的信用貨幣。銀行券的出現時貨幣幣材的一大轉折,為紙幣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二戰之前的30多年間,金本位體制解體,金鑄幣流通中介,部隊換信用貨幣廣泛流通,使經濟不再受各國黃金儲備數量的制約,信用貨幣可以在生產潛力允許的情況下先於生產而出現在經濟生活中,並帶動經濟的發展,這使得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大大提高。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由「主動性」轉變為「先導性」。
三、後工業經濟時代的金融與經濟
在後工業時代,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資源配置和資本流動的全球化成為其主要特徵,表明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隨著黃金和美元的徹底脫鉤,完全意義的信用貨幣制度建立起來。在此制度下,貨幣供給在技術上以無限制,也為金融最大幅度地為經濟服務解除了最後的障礙。
電子貨幣、網上銀行等電子、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在這一階得到了很大發展,在技術的依託下,國際金融快速發展,國際資本流動速度大大加快。
經濟和金融的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國際貿易、交流的發展,有利於商品和資本的流動 ,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新的機遇,金融對經濟的先導性作用也越來越突出。
四、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分析
雖然現在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已基本明確,但關於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爭論自古就有。下面,就金融與經濟關系的幾種理論作一個簡要說明。
1.古典學派的貨幣中性理論
早期的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問題時,往往將與商品交換相關的價值決定理論和貨幣理論截然分開。他們認為,商品價格由商品的供求情況決定,商品之間的比價關系即山品的相對價格決定著商品的生產、分配、交換等關系,而商品的絕對價格水平是由貨幣數量決定的,這樣就將絕對價格水平和商品市場的供求完全分開,將價值理論與價格理論(貨幣理論)完全分開。
根據貨幣中性理論,經濟活動本身是不受貨幣因素影響的。貨幣在經濟基礎中的作用僅是媒介商品的流通。它對經濟既不無正面影響,也無負面影響,是經濟中的中立因素,貨幣數量的變化只是引起商品價格水平成比例地變化,而不影響商品之間的比價關系。
貨幣中性論觀點只強調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不僅忽視了貨幣的價值貯藏作用,更無視貨幣在媒介資本轉移、實現儲蓄配置方面的作用。古典貨幣分析的這種局限性,在貨幣關系比較簡單的時期表現的還不太明顯,但隨著貨幣以及金融對實際經濟滲透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古典經濟學的貨幣理論難以對現實經濟作出合理解釋。
2.維克塞爾的累積過程理論
19世紀下半葉,貨幣量和物價水平反向變動的事實,引起了人們對貨幣中性論的懷疑。瑞典學派的先驅納特·維克塞爾(Knut Wicksell)通過對利率和物價及經濟變動的關系的研究,在肯定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累積過程理論。
他認為,貨幣對經濟學的影響是通過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離來實現的。根據維克塞爾的定義,貨幣利率即現行的市場借貸利率,自然利率實際上是指投資的預期利潤率。當貨幣數量增加時,貨幣利率小於自然利率,一方面,使儲蓄受到抑制,消費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貨幣利率相對偏低使企業的盈利機會增加,企業家覺得有利可圖,便會擴大投資,增加產出。然而,隨著收入和指出的增加,物價上漲,就會出現累積性經濟擴張過程。相反,當貨幣數量減少,貨幣利率大於自然利率,則出現生產萎縮、收入減少、物價下跌等累積性經濟緊縮過程。只有當貨幣利率等於自然利率時,經濟才能實現均衡。
維克塞爾認為,在現實經濟社會中,貨幣利率和自然利率的背離是絕對的,只要兩者有差距存在,累積過程就不會停止,物價水平的上漲和下跌也不會停止,社會經濟的均衡就會遭到破壞,此時,貨幣為非中性的。
3.凱恩斯學派的貨幣經濟理論關於貨幣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
1963年,凱恩斯《通論》的出版徹底結束了貨幣與經濟的「二分法」,將傳統實物經濟分析全部納入貨幣分析體系。凱恩斯認為,經濟中存在著資本邊際遞減規律,投資決定於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之比。資本邊際效率即預期利潤率,是由資本資產的未來收益與其供給價格之比來決定的。對投資企業來說,利率和資本邊際效率分別代表其投資的投入和產出。如果資本邊際效率大於利息率,投資就顯得有利可圖,會擴大投資;如果資本邊際效率小於利息率,投資就無利可圖,會消減投資。
他認為,由中央銀行決定的貨幣供給量可以當作外在變數來對待,貨幣供求的均衡決定利率水平,因此,中央銀行能通過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調節利率對經濟產生的影響。
4.現代金融發展理論關於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分析
1960年,格利(John G.Gurley)和肖(Edward S.Show)發表了《金融理論中的貨幣》,通過建立基本模型來分析金融在經濟中的角色與作用。他們提出了以多種金融資產、多元化的金融機構和完整的金融政策為基本內容的廣義貨幣金融理論。通過建立以個比較完整的關於貨幣、站務以及經濟增長的理論模型,他們提出單位之間的儲蓄——投資差異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的思想,強調了離開經濟發展,金融發展是難以理解的基本論斷。
1968年,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發表了《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通過相關比率指標對一國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進行了結合和數量分析。在異國經濟發展中,金融相關率的基本變動趨勢是上升的,但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穩定。隨著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金融結構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金融機構發行的間接金融工具比重會逐漸下降,而非金融機構發行的直接金融工具的比重逐步上升。戈德史密斯認為,金融上層結構能通過提高儲蓄和投資總水平和有效配置資金,促進經濟增長,改善經濟運行。
1937年,肖(Edward S.Show)和羅納德·麥金農(Ronald I.Mckinnon)分別發表了《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提出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論,指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促進關系。兩人詳細地分析了發展中國家貨幣金融的特殊性,提出了發展中國家實行金融深化戰略的政策主張。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市場機制不完善、金融市場落後、經濟處於割裂狀態、政府對金融實行管制、匯率高估等金融壓抑的現象。金融壓抑使得金融機構難以有效地利用閑置資金,難以有效地配置資源,這就形成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
隨後,在20實際90年代後出現的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約束理論和金融協調理論等,都從金融到底該如何去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闡述金融和經濟的關系。如何能夠合理的進行金融改革來促進而不是使經濟發生倒退或危機,仍然是一個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中解決的問題。
總之,不管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還是從理論研究發展的角度來看,金融與經濟大致有以下關系:
1.經濟發展決定金融發展。貨幣的產生、信用的出現、金融機構的出現、金融工具的創新、監管機構的完善等,都離不開經濟的發展。金融在於整體經濟的關系中處於從屬地位,金融是為整體經濟發展而服務的。
2.金融對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而且經濟發展程度越高,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大。
㈨ 金融行業職業規劃,如何在行業深入發展
社會環境規劃和職業分析(十年規劃)
1、社會一般環境:
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中的重要角色。經濟發展有強勁的勢頭,加入WTO後,會有大批的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企業也將走出國門。
2、管理職業特殊社會環境:
由於中國的管理科學發展較晚,管理知識大部分源於國外,中國的企業管理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國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經過系統培訓的高級管理人才。因此企業管理職業市場廣闊。
要在中國發展企業,必須要適合中國的國情,這就要求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和環境動態適應相結合。因此,受中國市場吸引進入的大批外資企業都面臨 著本土化改造的任務。這就為准備去外企做管理工作的人員提供了很多機會。
三.行業環境分析和企業分析
1、行業分析:
本人所在××公司為跨國性會計事務所。屬管理咨詢類企業。由於中國加入WTO,商務運作逐漸全球化,國內企業經營也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因此這類企業在近年來引進中國後得到迅猛的發展。
2、企業分析:
××公司是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屬股份制企業,企業領導層風格穩健,公司以「誠信、穩健、服務、創新」為核心價值觀,十年來穩步在全球推廣業務,目前在全球10餘個國家、地區設有分支機構。
公司2000年進入中國,同年在上海設立分支機構。經營中穩健拓展業務的同時重點推行公司運作理念,力求與發展中的共同進步。本人十分認同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發展戰略,但公司事務性工作太過繁忙,無暇進行個人自我培訓,而且提升空間有限。但總體而言,作為第一份工作可以接觸到行業頂尖企業的經營模式是十分幸運的,本人可能在本企業實現部分職業生涯目標。
四.個人分析與角色建議
1.個人分析:
(1)自身現狀:
英語水平出眾,能流利溝通;法律專業扎實,精通經貿知識;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思維敏捷,表達流暢;在大學期間長期擔任學生幹部,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有很強的學習願望和能力。
(2)測評結果(略)
2.角色建議:
父親:「要不斷學習,能力要強」;「工作要努力,有發展,要在大城市,方便我們退休後搬來一起居住生活。」
母親:工作要上進 ,婚姻不要誤。
老師:「聰明、有上進心、單純、乖巧」,缺乏社會經驗」
同學:「有較強的工作能力」,「適合做白領」。
……
五.職業目標分解與組合
職業目標:著名外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
1.2005-2008年:
成果目標;通過實踐學習,總結出適合當代中國國情的企業管理理論
學歷目標:碩士研究生畢業,取得碩士學位;取得律師從業資格、通過GRE和英語高級口譯考試
職務目標:外企企業商務助理
能力目標:具備在經濟領域從事具體法律工作的理論基礎,通過實習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接觸了解涉外商務活動;英語應用能力具備權威資格認證;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發表5篇以上論文。
經濟目標:在校期間兼職,年收入1萬元;商務助理年薪5萬
2.2005年-2010年:
學歷目標: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
職務目標:外資企業部門經理
能力目標:熟練處理本職務工作,工作業績在同級同事中居於突出地位;熟悉外資企業運作機制及企業文化,能與公司上層進行無阻礙地溝通。
經濟目標:年薪10萬
3.2005年-2010年:
學歷目標:攻讀並取得博士學位
職務目標:著名外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大學的外聘講師
能力目標:科研能力突出,在國外權威刊物發表論文; 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講水平,具備組織、領導一個團隊的能力;與公司決策層有直接流暢的溝通;具備應付突發事件的心理素質和能力;有廣泛的社交范圍,在業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經濟目標:年薪25萬
六.成功標准
我的成功標準是個人事務、職業生涯、家庭生活的協調發展。
只要自己盡心盡力,能力也得到了發揮,每個階段都有了切實的自我提高,即使目標沒有實現(特別是收入目標)我也不會覺得失敗,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本身就是一件失敗的事情。
為了家庭犧牲職業目標的實現,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在28歲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家庭。
七.職業生涯規劃實施方案
差距:1、跨國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和豐富的管理經驗;2、作為高級職業經理人所必備的技能、創新能力;3、快速適應能力欠缺;4、身體適應能力有差距。5、社交圈太窄。
八、縮小差距的方法:
1.教育培訓方法
(1)充分利用碩士研究生畢業前在校學習的時間,為自己補充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廣泛閱讀相關書籍、選修、旁聽相關課程、報考技能資格證書等。時間:2008年7月以前。
(2)充分利用公司給員工提供的培訓機會,爭取更多的培訓機會。時間:長期
(3)攻讀管理學博士學位。時間:五年以內
2.討論交流方法
(1)在校期間多和老師、同學討論交流,畢業後選擇和其中某些人經常進行交流。
(2)在工作中積極與直接上司溝通、加深了解;利用校友眾多的優勢,參加校友聯誼活動,經常和他們接觸、交流。
3.實踐鍛煉方法
(1)鍛煉自己的注意力,在嘈雜的環境里也能思考問題,正常工作。在大而嘈雜的辦公室里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訓練。
(2)養成良好的鍛煉、飲食、生活習慣。每天保證睡眠6-8小時,每周鍛煉三次以上。
(3)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條件擴大社交圈、重視同學交際圈、重視和每個人的交往,不論身份貴賤和親疏程度。
××本人對於職業生涯規劃的看法:
1、職業規劃肯定要有,但是我覺得職業規劃不可能現在就定下來,周圍的環境隨時在變,而且自己隨著不斷的成熟和接觸不同的東西,也會變。我以前想當官,後來想當外企白領,現在想創業,所以我覺得這個很難就定下來,更何況是在校大學生,沒有任何社會閱歷,談這個就似乎有點紙上談兵。
2、但是,雖然可能沒有成型的職業規劃,但是我覺得每個階段的前進方向和短期目標要有,比如這段時間我要練好英語聽力到什麼水平,我要朝著什麼方向努力,沒有努力的方向和短期的目標,那容易虛度光陰。
3、如果我是學生,我可能想聽一些別人成功的案例,和為什麼別人能取得成功,雖然每個人走的路不同,但是我想有些成功的共同點是相同的,那我作為一個學生,就可以從中學到一輩子受益的美德和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