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多中心產業發展

多中心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8 17:41:19

❶ 「兩軸 - 兩帶 - 多中心」是什麼意思

在北京市域范圍內,構建「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

(1) 兩軸:指沿長安街的東西軸和傳統中軸線的南北軸。

(2) 兩帶:指包括通州、順義、亦庄、懷柔、密雲、平谷的「東部發展帶」和包括大興、房山、昌平、延慶、門頭溝的「西部發展帶」。

(3)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圍內建設多個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城市職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綜合競爭力,包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核心區、奧林匹克中心區、中央商務區(CBD)、海澱山後地區科技創新中心、順義現代製造業基地、通州綜合服務中心、亦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心和石景山綜合服務中心等。

❷ 如何迅速打造產業集群

(一)迅速打造產業集群的核心方式
1、立地成佛
圍繞有一定產業基礎的區域,立足於傳統產業或本地優勢資源,迅速梳理出主導產業鏈、促進要素聚集,通過建鏈、補鏈、強鏈,做強做大主導產業鏈,吸引配套產業鏈,建設支撐產業鏈,演進為縱向成鏈、橫向成群、區域大循環的、具有綜合優勢的產業集群。如餘姚塑料產業集群、江蘇吳江絲綢產業集群都是此類典型案例。
2、中心開花
實施先聚焦中心、後周邊開花的策略。先集中政策資源迅速引進或培育一個或兩三個規模較大、產業帶動力較強並且技術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形成中心;然後傾斜政策重點吸引配套,鼓勵配套技術、設備、產品投資商、配套服務商進入,逐步形成大配套產業集群。例如許昌以瑞貝卡公司為龍頭,匯集了龍正、神龍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發製品企業112家、個體生產專業戶900多家,發製品產業鏈上從業人員近15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的發製品生產加工基地。
3、市場拉動
通過建立或者升級專業市場,促使市場信息、銷售渠道、研發設計、裝備製造、產品製造、金融、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產業有機地結合,形成以市場為核心的大產業集群,最典型的如義烏的小商品產業集群,就是以中國小商品城為核心,帶動相關產業大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
4、研發驅動
圍繞研發中心,聚集創新要素,通過研發技術產業化、研發服務全球化,實現研發、製造、銷售各產業環節聚集,最終形成產業集群。主要是在實力較強的科研機構、大學的作用下,在某個區域、產業或產品上依託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和人才優勢逐步發展進而形成產業集群。最典型的如美國矽谷,成為了全球最著名的創新產業集群,是國際知名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風投資金的融匯地。
5、OEM聚集
通過代工型企業的聚集,自動形成主導產業突出、配套完整的產業集群。這類集群有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是外商或港澳台商先投資零配件企業,然後通過再投資和吸引其他同行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一種是境外大企業投資興辦規模較大的終端產品企業,拉動國內外配套企業跟進投資,形成產業集群。前者多在開放的早期,後者主要是近幾年較多。這些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江浙、廣東等地,以電子信息、精細化工和精密機械產業等為重點,這些產業集群形成較大規模後,當地技術研發力量以及配套企業的數量也逐年增長。
6、2.5產業匯聚
2.5產業,又稱生產性服務業,它像一種雙棲動物,兼有第二產業(工業)與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特性,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於生產者,它在生產過程中投入,架構了生產與服務的一體化,又具備了自己的研發中心、核心技術產品生產中心和現代物流運行服務等第二產業運營的職能。生活中所見到的金融、保險、管理咨詢、倉儲、人力資源等等都可以被納入2.5產業的范疇。它們一般具有高技術含量、高知識集聚、高附加值和高管理水平的特點,不僅自身創造價值,也能助力製造業再上一個台階。利用2.5產業與製造業在空間上的可分離性, 2.5產業正被北上廣深、江浙等發達地區所重視,開始專門打造2.5產業聚集中心,形成2.5產業集群,例如金融產業集群、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廣告產業集群、設計產業集群(如深圳設計之都),把發展2.5產業集群提高到了促進整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高度。
(二)迅速打造產業集群的主要抓手
1、「抓住牛鼻子」——促進集群要素集中化
「牽牛要牽牛鼻子」,要快速打造產業集群,關鍵是要促進集群要素迅速集中。要素集中是產業集聚發展中的最初階段,但也是必不可少的階段。在要素集中階段,政府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產業集聚區的選址,應根據不同的區域特點規劃產業布局,並通過減免稅費、降低土地出讓金、增強政府補貼等政策措施來吸引要素的集聚。以市場拉動為主的產業集群建設為例,關鍵就是吸引需求、匯聚商家。例如蘇州木瀆鎮的汽車商貿產業集群,最開始的時候是大力引進4S店,在匯集大量4S店後,蘇州人買車基本上都到木瀆,買賣市場開始形成,為後面的汽車用品市場、二手車市場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這個汽車商貿集群形成過程中,最初匯聚4S店就是整個產業集群的啟動環節,而4S店就是關鍵要素。
2、「拉長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專業化
在找到牛鼻子、匯聚關鍵要素之後,發展產業集群的戰略重心就要逐步轉移到突出集群的主導產業上來,通過「補鏈」,即把主導產業鏈的缺失環節補充完整、拉長主導產業鏈環節,達到「縱向成鏈」的目的。這個階段要把優惠政策的重點放在吸引與現有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具有「食物鏈」關系的商家進來,鼓勵「以商招商」,強化重點環節招商。以研發驅動的產業集群為例,例如中關村高科技產業集群,在研發科技人員關鍵要素匯集後,隨後的產業化、市場化環節就顯得尤其重要,有了研發技術,就鼓勵生廠商、貿易商大量進入,現在的中關村產業集群就是一個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集群。
3、「增粗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規模化
在「縱向成鏈「之後,發展產業集群的戰略重心就要放到「強鏈」上來,針對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鼓勵適度競爭,吸引相關企業進入,達到「橫向成群」的目的。從國內外產業集群的發展來看,各環節大量企業的相互競爭,不但不會削弱產業集群競爭力,反而會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有效擴大集群的市場規模。
4、「擴散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區域化
在完成上述三個階段後,產業集群的主導特徵已基本形成,產業集聚已基本完成,發展產業集群的戰略重心要轉移到「大配套」上來,鼓勵各種配套企業以及其它緊密關聯、廣泛關聯的企業進入,促進集聚區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推動地區整體經濟水平快速上升。最重要的是廣泛配套主導產業鏈的發展方式,能夠促進產業集群知識、技術外溢,並強力輻射周邊產業,引導該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真正實現產業集群區域化。

❸ 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雙核是指哪裡

新市北將以生產、生活、生態共融為目標,著力構建「一帶突破、雙核引領,三區集聚、版四軸展開權、多園支撐」的城區空間布局。「一帶突破」是指依託17.83公里的膠州灣東岸濱海藍色經濟發展帶,以國際郵輪母港城、歡樂濱海城、海岸生態經濟走廊建設為重點,在空間布局上做到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形成「雙城聯動、一廊展開」的發展格局。「雙核引領」是指將中央商務區、新都心作為引領全區產業升級、品質提升的核心區域,著力打造市北區的行政文化中心、現代商務中心和高端居住中心,帶動全區融合發展。「三區集聚」是指加快推進大學科技園區、啤酒文化休閑商務區和浮山商貿區三大功能區建設,推動形成科技創新要素、城市文化要素和商貿服務要素集聚的產業高地。
「四軸展開」是指依託地鐵沿線、城市道路主幹線,重點規劃長沙路—大沙路、南京路—黑龍江路、威海路—人民路—四流南路、遼寧路—敦化路—遼陽西路4條商務商貿發展軸,形成「兩縱兩橫」空間形態,放大各空間板塊的聯動效應。

❹ 多中心理論怎麼理解

多中心秩序是奧斯特羅姆夫婦多中心理論體系的根本理念,而為這一理念提供基礎性視角的是這一理論的經濟學關懷,只是在這種基礎性視角中,由於研究對象涉及的主要是公共事物,因此,其理論的經濟學關注就集中體現在關於公共經濟的邏輯之中。公共經濟是奧斯特羅姆夫婦提出的、堪與市場經濟相類比的概念,並且他們同時也是公共經濟研究的始作俑者。在多中心框架之下,公共經濟並非是政府的壟斷性經濟,而可以是混合性經濟,私人亦可參與其中,但公共經濟又迥異於市場經濟,有著自身的運行法則。為釐清公共經濟的內在邏輯,需要把握公共物品的性質。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凡是最多數人分享的事物往往是最少數人關照的事物,話中之意表明,物品之性質與人們的心理及行為傾向直接相關。由於公益物品的性質是相對私益物品而言的,因此,對於公益物品性質之認識,也是從與私益物品的比較中求得說明。
第一,就是否排他性而言,排他性被認為是市場提供物品與消費的必要特徵,而排他性不可用時,即一物品的提供,其他人都可從中得益則被認為是公共物品的特性。
第二,就是否具有共用性而言,公益物品則具有這方面的肯定屬性,使用消費共用性指某人享用但並不阻止他人享用。當然,使用消費的排他性與共用性是獨立屬性。排他性可以區分為可排他性與不可排他性,共用性可以區分為可分的共同使用與不可分的共同使用,所有物品據此組合可以在邏輯上歸為四個類屬:即排他與使用可分物品如衣物;排他與使用不可分物品如收費公園;排他不可與使用可分如公共池塘資源;排他不可與使用不可分如國防。
第三,公益物品往往難以衡量。公益物品一般都難以量化,其績效又取決於評估指標。若使用多重指標則可開發一些弱測量尺度。第四,公益物品的可選擇度往往有限。當物品共同使用不能排斥時,人們在使用消費上一般沒有選擇空間,許多情況下被迫消費,此時,制度安排對人們的行為選擇會產生明顯影響.
公益物品的上述特點對公益物品的組織及活動意義非常。公益物品的難以排他以及共同消費給人類組織提出了難題。若按理性原則去行動,人們就有積極性「不合作」與「搭便車」,公共物品便會成為「最少人關照的事物」。顯然,市場法則無法解決高質量公益物品的供應問題,需要求助於集體行動以應付不合作問題。對於公共經濟而言,組織能夠動員起必要的制裁手段,這也是人們訴諸政府的原因。但強制性制裁與政府組織並非是公益物品較優化的必要充分條件,特別是當強制手段用於非正當之途時,人類的福利還會蒙受損失。再則,公益物品的難以測量也使人們的工作績效難以監督,公益物品的選擇有限又使人們沒有動力為此而努力。那麼,到底什麼樣的組織模式才能實質性地解決這些難題,並取得令人滿意的績效呢?為此,奧斯特羅姆夫婦進一步提出了他們的公共經濟觀。
公共經濟領域,許多集體消費單位與生產單位需要共同行動,所有這些單位及其活動又形成復雜的公共服務產業系統。其中的基本要素顯然包括:第一,生產單位。適當生產單位的組織能夠綜合各種生產要素,開發與監督生產團隊的績效。第二,集體性消費單位。一般而言,它是一個民選與綜合選民需要的政府,擁有強制性權力獲取資金以支付公共服務及公益物品生產者的費用、管理消費模式、收集用戶意見、監督生產績效,其最重要任務便是做出適當安排以避免不合作問題。一個結構恰當的集體消費單位包括共享物品的受益人,他們常常擁有有限壟斷權與作出操作性決定並能行使有限制裁權。當然,操作性規則與憲政相關,但就特定組織的選擇而言,公民是自身利益的至上判斷者。決策規則使人人受益且分配公平,共同體才有採取集體行動的動力。集體消費單位獲取公益物品與服務的選擇包括:通過自己單位生產公益物品;與私人公司簽約;確定服務標准,讓消費者個人選擇購買服務;向家庭簽發憑單,允許從授權供應者中購買服務;與其他政府單位簽約;部分服務自己生產,部分從其他單位購買。而在實際運作中,集體消費單位與生產單位的共同行動使得公共服務產業異彩紛呈。
顯然,公益物品的性質造成了涉及公共服務產業內部關系的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又集中體現在集體消費單位與集體生產單位的關系之中。公共服務產業的績效便依賴這些問題的解決程度,突出問題包括:
一、是融資問題。市場安排一般是每一交易伴隨相應的財務安排,但公共領域卻是財務安排與服務安排的不相關。征稅融資難以確定最優水平的支出,易出現過分融資與融資不足。若公共官員偏好得以滿足時易出現前者情形,若公益物品收益者不參與融資時易出現後者情形。公益融資是再分配的手段,但實際中服務與需求的不相稱難以實現公平的理念;還有,特定公益物品融資應當要求一個以上消費單位,因為受益者是一個以上消費單位,否則,受益者就有動力少付費乃至免費享受,但公益物品卻常常是成本與受益的分離。替代辦法是盡可能使稅收與收益相稱,特別是當可分性公益物品出現擁擠成本時,征取稅費可以達到緩解問題的目的。
二、是用途管理問題。服務與財務的不相關意味著沒有消費方的信息也有服務供給,在消費共用性局部可分時,不同消費者的用途管理便會出現問題。當消費的部分可分性出現擠塞時,單個使用價值就會貶值;當物品有著多種用途且相互沖突時,公益物品的提供就取決於特定規則體系。規則體系既要顧及供給條件,也要顧及用途類型,這才有利共同利益的實現,亦即,共用物品在分配供給與使用管理上存在種種棘手問題,公共服務產業需要處理好這些問題才不致引發沖突,才不致引發服務及社群生活質量的惡化。
三、是協同生產問題。供給與使用的協作是高質量公共服務的關鍵,只有生產與消費密切配合的公共經濟組織才最有可能取得最佳效果。首先,從公共服務產業的機會看,眾所周知,交叉服務與重復設置是維系市場競爭的必要條件,公共經濟中政府、私企、公共機關之間的關系維系與協調越是擬市場化,各組織越是可以激發自我規范傾向、提升效率與創造更多經濟機會。其次,從生產與消費資源配置的層面看,在公共經濟這一極復雜領域,生產與消費要素的優化配置不會自動達至,需要諸方努力以發揮各自的相對優勢,因此,協同作用不可或缺。第三,從協調性的角度看,若公益物品涉及多個集體生產與多個集體消費單位便形成了半市場關系,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討價還價可以產生剌激,以促進績效與信息水平的提高。此外,協作性努力還可以通過各種組織化方式降低討價還價成本以提高績效。第四,從沖突及其協調看,若諸集體生產單位與集體消費單位之間發生嚴重外部效應,不合作以及因此引起的協作安排失靈與共同利益侵蝕會成為令人困惑的問題,需要相應制度加以約束。其中,司法機構在解決沖突、維持類市場關系與公共企業的競爭性激勵中至為關鍵。若缺乏公共經濟的監督與沖突協調機制,承包契約就會成為腐敗的溫床,經濟關系與社會關系的正常運轉肯定要遭到破壞。
無疑,公共物品的類市場機制可以通過剌激競爭以促進效率。為了生產出公民偏好的物品,諸多集體消費單位以混合策略找到相應的提供者,部分自己生產,部分契約安排,只要能夠維持競爭性壓力,公共領域的效率便可以明顯提升。而高度一體化的壟斷卻使競爭變成共謀性的支配,變成阻礙競爭進入以保護自身利益的手段,並且這種利益關聯還往往使現行政府與相關企業動力十足,進而嚴重危害到社會共同福利的增進。
總之,類市場思路用於重新審視公共經濟的結構與邏輯具有重要意義。集體消費與生產單位之間以契約的、競爭性的制度安排和沖突協調機制來處理相關事項所產生的效率並非是壟斷所能比喻的。

❺ 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 指什麼意思

新市北將以生產、生活、生態共融為目標,著力構建「一帶突破、雙核引領,三區集聚、四軸展開、多園支撐」的城區空間布局。「一帶突破」是指依託17.83公里的膠州灣東岸濱海藍色經濟發展帶,以國際郵輪母港城、歡樂濱海城、海岸生態經濟走廊建設為重點,在空間布局上做到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形成「雙城聯動、一廊展開」的發展格局。「雙核引領」是指將中央商務區、新都心作為引領全區產業升級、品質提升的核心區域,著力打造市北區的行政文化中心、現代商務中心和高端居住中心,帶動全區融合發展。「三區集聚」是指加快推進大學科技園區、啤酒文化休閑商務區和浮山商貿區三大功能區建設,推動形成科技創新要素、城市文化要素和商貿服務要素集聚的產業高地。
「四軸展開」是指依託地鐵沿線、城市道路主幹線,重點規劃長沙路—大沙路、南京路—黑龍江路、威海路—人民路—四流南路、遼寧路—敦化路—遼陽西路4條商務商貿發展軸,形成「兩縱兩橫」空間形態,放大各空間板塊的聯動效應。

❻ 如何加強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

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引資規劃針對開發

❼ 北京市主要產業及行業發展情況

北京的支柱產業和行業有:旅遊業、金融、文化創意、物流、批發零售、餐飲業、文化產業、房地產、生物醫葯、新能源、汽車、軟體與信息。
具體情況如下
文化創意: 產業擁有近90萬從業者及十個文化產業聚集區,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10.3%,已經成為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省際排名僅次於廣東、江蘇和山東,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全國領先,達到12%。
生物醫葯:2008年工業總產值達320億元,同比增長近30%,利潤率達13.7%,連續第六年排名全國首位。
金融:由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等構成的金融產業,在北京市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達到15.5%,成為推動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旅遊業: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1.67億人次,同比增長14.5%;旅遊總收入244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的好成績。
軟體與信息:其中尤為引人矚目的是網路、用友、神州數碼、華勝天成、搜狐、新浪、中國軟體、航天信息、方正、同方、文思創新、亞信等12個著名企業。
文化產業:「十一五」期間,北京市各類文物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達394億元,居全國首位。2010年北京地區電影票房達11.8億元,連續4年獲全國票房冠軍。「十一五」期間北京市出版業增加值年均增長保持在10%左右,年出版圖書、期刊、報紙、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的品種均居全國首位。
物流:北京的物流業發展已基本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互為補充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和「三環、五帶、多中心」的發展空間布局,物流業務網路輻射全國。
汽車:2008年,北京汽車產業將佔GDP的6%以上。

❽ 首都城市發展「一軸兩帶,多中心」指的是什麼

「一軸兩帶多中心」發展新格局,即沿北江、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軸向專發展,並向東西兩面輻射,屬形成從韶關至珠江口的經濟發展軸;通過海上航線、沿海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東起潮汕,西至湛江,通過不斷強化發展與延伸,把東三角、中三角、西三角三大都市群14個沿海城市一氣呵成,形成以海洋工業、沿海工業、服務業為主要特色的藍色經濟帶;以梅州、河源、韶關、清遠、肇慶、雲浮等山區市區為工業化中心,通過南嶺山脈的聯結與延伸,構成以綠色產業為主的北部綠色生態帶。

❾ 北京提出要構建「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兩軸」是北京城市的精髓,應結合傳統中軸線和長安街的延伸,全面實現保護與發展,從空間布局上體現首都政治、文化、經濟職能的發揮。

「兩軸」指的就是傳統的南北中軸線和長安街東西延長線,其中南北中軸線是北京幾百年都城史以及北京歷史文化長期發展留下來的重要文化遺產,這條中軸線最能反映北京空間布局的最高境界。這條中軸線在新發展階段又向南北兩端延伸,北部目前已經到了奧林匹克公園,南部到了永定門。

「東部發展帶」北起懷柔、密雲,重點發展順義、通州、亦庄,東南指向廊坊、天津,與區域發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應主要承接新時期的人口產業需求。「東部發展帶」的提出是對北京空間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北京一直是處於單中心發展,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往單中心格局不能夠支持未來的發展。所以必須從空間結構上進行戰略性調整,通過前期研究,市政府得出的結論就是通過東部產業帶的建設來實現空間戰略性轉移,把城市的一些功能從市中心轉移出來,讓一些新的成長點在東部發展帶進行培育。

「西部生態帶」主要是考慮了北京的「人居環境」, 北京再怎麼發展也不能丟掉生態環境,這是城市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西部生態帶」與北京的西部山區相聯系,既是北京的生態屏障,又聯系了延慶、昌平、沙河、門城、良鄉、黃村等,應實現以生態保護為前提的調整改造,各級城鎮主要發展高新技術、高教園區等環保型產業,為北京建成最適宜人居住的城市奠定基礎。

「多中心」是指在市區范圍內建設不同的功能區,分別承擔不同的城市功能,以提高城市的服務效率和分散城市的交通壓力,如CBD、奧運公園、中關村等多個綜合服務區的設定。在市域范圍內的「兩帶」上建設若干新城,以吸納城市新的產業和人口,以及分流中心區的功能。

閱讀全文

與多中心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