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近,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的內容是什麼
2014年12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63號印發《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該《意見》分充分認識發展應急產業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重點方向、主要任務、政策措施、組織協調6部分。
重點方向是:監測預警,預防防護,處置救援,應急服務。
主要任務是:加快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支持企業發展,推廣應急產品和應急服務,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
國辦發〔2014〕6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應急產業是為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近年來,我國應急產業快速興起並不斷發展,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還存在產業體系不健全、市場需求培育不足、關鍵技術裝備發展緩慢等問題。發展應急產業一舉數得。為加快我國應急產業發展,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1]
一、充分認識發展應急產業的重要意義
(一)發展應急產業是提高公共安全基礎水平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公共安全形勢嚴峻復雜,突發事件易發頻發,防控難度不斷加大。發展應急產業能為防範和應對突發事件提供物質保障、技術支撐和專業服務,提升基礎設施和生產經營單位本質安全水平,提升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全社會抵禦風險能力,對於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二)發展應急產業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公眾安全意識提高,社會各方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應急產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加快發展應急產業有利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催生新的業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於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增強經濟活力,擴大社會就業。
(三)發展應急產業是提升應急技術裝備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突發事件處置現場情況復雜,對應急技術裝備的適應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加苛刻。我國應急產業起步晚,一些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部分關鍵技術產品依賴進口。加快發展應急產業將帶動相關行業領域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促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我國應急技術裝備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1]
二、總體要求
(四)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決策部署,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加強政策引導,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加快突破關鍵技術,不斷提升應急產業整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增強防範和處置突發事件的產業支撐能力,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作出貢獻。
(五)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政府宏觀引導和政策激勵,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用改革的辦法調動市場主體發展應急產業的積極性。
創新驅動,需求牽引。著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掌握共性技術,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盡快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促進科技成果產品化、產業化;培育市場需求,推進應急產品在重點領域應用,形成對應急產業發展的有力拉動。
統籌推進,協同發展。健全應急產業發展機制,加快形成適應我國公共安全需要的應急產品體系,推行應急救援、綜合應急服務等市場化新型應急服務業態,不斷提高應急產業對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保障能力。
服務社會,服務經濟。把社會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研發應急產品,儲備生產能力,完善應急服務,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六)發展目標。到2020年,應急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應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批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製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自主研發的重大應急裝備投入使用;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發展一批應急特色明顯的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形成有利於產業發展的創新機制,為防範和處置突發事件提供有力支撐,並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1]
三、重點方向
(七)監測預警。圍繞提高各類突發事件監測預警的及時性和准確性,重點發展監測預警類應急產品。在自然災害方面,發展地震、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水旱災害、病蟲草鼠害、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監測預警設備;在事故災難方面,發展礦山安全、危險化學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交通安全、海洋環境污染、重污染天氣、有毒有害氣體泄漏等監測預警裝備;在公共衛生方面,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葯品安全、生產生活用水安全等應急檢測裝備,流行病監測、診斷試劑和裝備;在社會安全方面,發展城市安全、網路和信息系統安全等監測預警產品。同時,發展突發事件預警發布系統、應急廣播系統及設備等。
(八)預防防護。圍繞提高個體和重要設施保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點發展預防防護類應急產品。在個體防護方面,發展應急救援人員防護、礦山和危險化學品安全避險、特殊工種保護、家用應急防護等產品;在設備設施防護方面,發展社會公共安全防範、重要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重要生態環境安全保護等設備。
(九)處置救援。圍繞提高突發事件處置的高效性和專業性,重點發展處置救援類應急產品。在現場保障方面,發展突發事件現場信息快速獲取、應急通信、應急指揮、應急電源、應急後勤保障等產品;在生命救護方面,發展生命搜索與營救、醫療應急救治、衛生應急保障等產品;在搶險救援方面,發展消防、建(構)築物廢墟救援、礦難救援、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工程搶險、海上溢油應急、道路應急搶通、航空應急救援、水上應急救援、核事故處置、特種設備事故救援、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疫情疫病檢疫處理、反恐防爆處置等產品。
(十)應急服務。圍繞提高突發事件防範處置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創新應急服務業態。在事前預防方面,發展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消防安全、安防工程、應急管理市場咨詢等應急服務;在社會化救援方面,發展緊急醫療救援、交通救援、應急物流、工程搶險、安全生產、航空救援、海洋生態損害應急處置、網路與信息安全等應急服務;在其他應急服務方面,發展災害保險、北斗導航應急服務等。[1]
四、主要任務
(十一)加快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對應急產業相關科技工作進行支持,推動應急產業領域科研平台體系建設,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撐應急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核心技術。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在應急產業重點方向成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鼓勵充分利用軍工技術優勢發展應急產業,推進軍民融合。創新商業模式,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促進應急產業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十二)優化產業結構。堅持需求牽引,採用目錄、清單等形式明確應急產品和服務發展方向,引導社會資源投向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的應急產品和服務。適應突發事件應對需要,推進應急產品標准化、模塊化、系列化、特色化發展,引導企業提供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加快發展應急服務業,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提供應急服務,支持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應急服務機構發展,推動應急服務專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
(十三)推動產業集聚發展。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規律,加強規劃布局、指導和服務,鼓勵有條件地區發展各具特色的應急產業集聚區,打造區域性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依託國家儲備和優勢企業現有能力和資源,形成一批應急物資和生產能力儲備基地。根據區域突發事件特點和產業發展情況,建設一批國家應急產業示範基地,形成區域性應急產業鏈,引領國家應急技術裝備研發、應急產品生產製造和應急服務發展。
(十四)支持企業發展。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引導企業通過兼並重組、品牌經營等方式進入應急產業領域,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做大做強。發揮應急產業優勢企業帶頭作用,培育形成一批技術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利用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支持應急產業領域中小微企業,促進特色明顯、創新能力強的中小微企業加速發展,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十五)推廣應急產品和應急服務。加強全民公共安全和風險意識宣傳教育,推動消費觀念轉變,激發單位、家庭、個人在逃生、避險、防護、自救互救等方面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完善礦山、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場所、高層建築、學校、公共場所、應急避難場所、交通基礎設施等應急設施設備配置標准,完善各類應急救援基地和隊伍的裝備配備標准,推動應急設施設備裝備與建設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健全應急產品實物儲備、社會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管理制度,建設應急產品和生產能力儲備綜合信息平台,帶動應急產品應用。加強應急倉儲、中轉、配送設施建設,提高應急產品物流效率。利用風險補償機制,支持重大應急創新產品首次應用。推動應急服務業與現代保險服務業相結合,將保險納入災害事故防範救助體系,加快推行巨災保險。
(十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應急先進技術和先進服務理念,提升企業競爭力。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引進更多應急產業創新成果在我國實現產業化。支持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鼓勵企業以高端應急產品、技術和服務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國外先進應急技術裝備進口。引導外資投向應急產業有關領域,國家支持應急產業發展的政策同等適用於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組織開展展覽、雙邊或國際論壇及貿易投資促進活動,充分利用相關平台交流推介應急產品和服務。[1]
五、政策措施
(十七)完善標准體系。充分發揮標准對產業發展的規范和促進作用,加快制(修)訂應急產品和應急服務標准,積極採用國際標准或國外先進標准,推動應急產業升級改造。鼓勵和支持國內機構參與國際標准化工作,提升自主技術標準的國際話語權。
(十八)加大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對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的應急產品和服務,在有關投資、科研等計劃中給予支持。探索建立政府引導應急產業發展投入機制,帶動全社會加大對應急產業投入力度。落實和完善適用於應急產業的稅收政策。建立健全應急救援補償制度,對徵用單位和個人的應急物資、裝備等及時予以補償。
(十九)完善投融資政策。鼓勵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及創業與私募股權投資投向應急產業,支持符合條件的應急產業企業採取發行股票、債券等多種方式,在海內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引導融資性擔保機構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資質好、管理規范的應急產業企業的擔保力度。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大對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帶動和支撐作用強的應急產業重大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
(二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應急產業人才培養和服務體系,著力培養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的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和科研團隊,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經營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領軍人物。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開設應急產業相關專業。依託有關培訓機構、高等學校及科研機構,開展應急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利用各類引才引智計劃,完善相關配套服務,鼓勵海外專業人才回國或來華創業。
(二十一)優化發展環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支持應急產業發展。建立應急產業運行監測分析指標體系和統計制度。加強應急產品質量監管,依法查處生產和經銷假冒偽劣應急產品的違法行為。依託現有的國家和社會檢測資源,提升應急產品檢測能力。完善事關人身生命安全的應急產品認證制度。鼓勵發展應急產業協會等社團組織,加強行業自律和信用評價。對應急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用地,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予以支持
Ⅱ 中辦&國辦:支持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深化探索 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
觀點地產網訊:10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上述方案在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方面提出六點要求,包括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完善適應超大城市特點的勞動力流動制度;支持在資本市場建設上先行先試;加快完善技術成果轉化相關制度;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以及健全要素市場評價貢獻機制。
在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方面,方案表示,將國務院可以授權的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委託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的前提下,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
此外,還支持盤活利用存量工業用地,探索解決規劃調整、土地供應、收益分配、歷史遺留用地問題。探索利用存量建設用地進行開發建設的市場化機制,完善閑置土地使用權收回機制。深化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區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同時,在土地管理制度深化探索上,方案指出,要支持依託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建設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市場,完善一二級市場聯動的土地市場服務監管體系。試點實行土地二級市場預告登記轉讓制度。
在勞動力流動制度方面,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完善居住證制度,鼓勵根據實際擴大公共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標准,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允許探索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發展需要的特殊工時管理制度。
在資本市場建設上,要推進創業板改革並試點注冊制,試點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CDR)。建立新三板掛牌公司轉板上市機制。優化私募基金市場准入環境。探索優化創業投資企業市場准入和發展環境。依法依規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試點。在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深圳下屬機構的基礎上成立金融科技創新平台。支持開展數字人民幣內部封閉試點測試,推動數字人民幣的研發應用和國際合作。
Ⅲ 請問誰有2007年關於促進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07 10號(高分急求)
世界主要產膠國橡膠炭黑產業發展政策探析
今年2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辦發[2007]10號)文《關於促進我國天然橡膠炭黑產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天然橡膠炭黑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和工業原料」的戰略地位,指出了當前我國天然橡膠炭黑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今後發展我國天然橡膠炭黑產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我國國內天然橡膠炭黑年生產能力要達到80萬噸以上,境外生產加工能力達到60萬噸以上的目標。《意見》為我國天然橡膠炭黑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明確了前進的方向、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世界各主要產膠國對天然橡膠炭黑的生產和產品的銷售都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扶持政策,如投資、補貼、規定最低保護價格等,鼓勵和促進本國天然橡膠炭黑產業的發展。了解和掌握國外保護和鼓勵發展天然橡膠炭黑的政策與措施,借鑒國外某些成功經驗來制定和完善我國天然橡膠炭黑產業政策,有利於發展我國天然橡膠炭黑產業。
一、我國主要天然橡膠炭黑產業政策
1.實施天然橡膠炭黑良種補貼
我國從2006年開始實施天然橡膠炭黑良種補貼,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2000萬元,補貼面積23.1萬畝,約佔全國當年植膠面積的1/3。對海南、雲南和廣東的8個市縣12個橡膠炭黑品種實行了補貼,並收到了明顯效果。通過良種苗木推廣,進一步規范了苗木市場價格,提高了膠農的植膠積極性和膠園良種化發展速度,進一步提升了膠園的管理水平。實施天然橡膠炭黑良種補貼是為了加快天然橡膠炭黑良種推廣,實現品種與環境類型區域對口使用,逐步提高植膠區良種覆蓋率。農業部2007年繼續安排2000萬元用於天然橡膠炭黑良種補貼,補貼面積235856畝,海南、雲南、廣東3省的6個縣市被納入今年的補貼計劃,補貼標准為袋裝苗每株3元、裸裝苗每株1元。要求補貼區域內定植的天然橡膠炭黑良種覆蓋率必須達到100%,成活率在95%以上。
2.鼓勵投資國外膠園建設
為了鞏固和提高天然橡膠炭黑綜合生產能力,國家鼓勵到國外投資膠園建設,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近年來,雲南、廣東天然橡膠炭黑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先後走出國門,通過跨國經營和對外擴張,實現橡膠炭黑產業的更大發展,分別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寮國等國家建立了大型橡膠炭黑生產基地。
國內輪胎企業也在積極向上游領域拓展,增強原料控制意識,開始遠赴越南、寮國等東南亞鄰國參股當地的種植園或是直接投資橡膠炭黑種植,為自己建立原料橡膠炭黑供應的根據地,山東西水集團投資4000萬元,在寮國規劃建設橡膠炭黑種植基地22萬畝;成山集團投資3450萬美元,在寮國參股投資的橡膠炭黑種植園規劃總面積100萬畝,其項目全部完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橡膠炭黑種植園。
3.整合橡膠炭黑資源,推行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方針
經農業部批准,我國雲南、海南和廣東三大墾區按照以產業化發展為主線的組織架構要求,打破以農場為主體分散經營的傳統格局,整合橡膠炭黑資源,分別組建了橡膠炭黑集團公司,實現了集中加工、集中官理。雲南農墾集團公司將年產干膠1000噸以上、產權關系明晰的18個橡膠炭黑農場及3個工商企業的楞膠生產、加工、銷售的相關資產作為出資,聯合其他發起人以現金出資的方式,組建成立了「雲南天然橡膠炭黑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廣東農墾也分別建立了集團公司控股,多元投資的橡膠炭黑專業集團公司。
二、世界主要產膠國橡膠炭黑產業發展政策
1.泰國
泰國從1899年開始種植橡膠炭黑,上世紀60年代中期已達到118.8萬公頃,現有橡膠炭黑面積229萬公頃,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印度尼西亞。泰國在擴種和更新中選用了高產無性系,由於加大了投入,提高了管理水平,促進了產量增加。從1997年單產為1406kg/hm上升到2006年的單產為1775kg/hm。產量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1997年產量為200萬噸,2006年達到314萬噸,為世界最大產膠國。1995年泰國橡膠炭黑樹齡15年以下的膠園不低於54%,還未達產膠高峰期,可見泰國橡膠炭黑產量仍具持續增長的潛力。該國對天然橡膠炭黑生產所採取的主要政策與措施有:
(1)增加資金投入,扶持和鼓勵膠園更新
泰國膠園更新和擴種的資金主要來源是:國家預算撥款;向聯合國有關機構申請資助;向世行等金融機構貸款,貸款利息由國家支付。從1978年至1990年的3個四年計劃期間,泰國共籌措膠園更新資金約6.2億美元,更新面積約55萬公頃。2004-2006年,在泰國的北部和東北部又扶持新增面積16萬公頃。
國家對膠農更新膠園給予補助,每更新一公頃膠園,政府補貼42500銖(約合1120美元),補助金按更新進程分5年發放,一部分為現金,另一部分以種苗、化肥、農葯等實物形式支付。政府在提供化肥補貼的同時,還對農民進行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割膠水平。
(2)對天然橡膠炭黑實行指導價收購政策
實行指導價格(保護價)收購天然橡膠炭黑的政策,當國際市場膠價下跌、市場不穩定時,泰國政府為了保護膠農利益,以固定價格收購膠農的膠,以支持泰國橡膠炭黑市場。政府還設立股份合作制性質的橡膠炭黑加工廠,吸收膠農購買股份。
(3)建立統一的市場體系,規范市場交易
泰國政府決定在南部建立一個統一的市場體系,便於市場交易,在南部的7個省份,在中央市場下建立30個市場網路。
(4)為下游提供支持和服務
為保證天然橡膠炭黑工業的穩定發展,泰國政府計劃為如輪胎、手套企業的中心實驗室提供橡膠炭黑產品測試設備;改進中小企業的加工工藝;制訂政策鼓勵在南部地區投資;鼓勵使用本國產橡膠炭黑產品。
2.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是目前世界上橡膠炭黑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種植面積為330萬公頃,2006年產量達到241萬噸。印度尼西亞橡膠炭黑產業的發展政策主要有兩點,其一是膠園更新計劃。從2005年到2010年,40萬公頃的小園丘橡膠炭黑種植實行高產量克隆。其二是鼓勵在橡膠炭黑中下游產業投資。2006年印度尼西亞農業部制訂了國有農作物發展計劃,該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加快小膠園的發展,包括膠園更新、新植以及鼓勵橡膠炭黑、棕櫚樹和可可豆三大農作物的生產。政府採納了一項新的政策,即從2006年開始,五年內更新25萬公頃小膠園,在遍布14個省份的小膠園中新植膠園5萬公頃,國家將提供適當的投資信貸服務。在膠園更新、橡膠炭黑加工和銷售方面與膠農合作的企業需要作為間接的代理人,膠農7年後在政府補貼下償還利息。
完成上述計劃後,政府將制訂新的政策,每年更新約2%沒有收益的小膠園。
3.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橡膠炭黑種植面積約125萬公頃,2006年天然橡膠炭黑產量121.14萬噸,目前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橡膠炭黑生產國和出口國,第一大橡膠炭黑手套、橡膠炭黑導管及乳膠線出口國。該國對天然橡膠炭黑生產所採取的主要政策與措施有:
(1)加強墾區基礎設施建設
多年來,馬來西亞政府大力增加了墾區公益性投資,發展交通和社會服務設施,如公路、排水設施、水電、醫療和教育等,大大改善了橡膠炭黑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和社會環境。此外,還鼓勵移民墾荒、發展橡膠炭黑,以每戶高達1.5萬美元的安置費移民到熱帶林區發展橡膠炭黑等熱帶作物,其住房等設施均由政府負責。
(2)政府資助小膠園發展
為了扶持小膠園發展,從1977年起,政府規定小膠園主每更新1公頃膠園提供2956馬元(按照當年比價約合340元人民幣每畝)的補助金。另外,每公頃還附加247馬元的額外津貼。補助金分期發放,資金來源於橡膠炭黑出口稅和國外貸款。1998年撥款1100萬馬元,人選更新項目的膠農,每公頃可以獲得4000-6000馬元資助。
馬來西亞政府徵收馬來半島的橡膠炭黑成品和橡膠炭黑出口產品稅,為13.92馬分/千克,其中更新膠園稅為9.92馬53/千克,用於更新膠園;橡膠炭黑研究與開發稅4馬53/千克,用於改善橡膠炭黑產業的研究活動。小膠園發展委員會(RISDA)徵收更新膠園稅,資助小膠園主更新膠園。為了使小膠園主遵守RISDA設置的農業標准,在資助前向所有更新膠園主實施會員登記制度,同時也允許小膠園主向商業銀行貸款。政府為小膠園主提供資助和技術推廣活動,2006年RISDA撥出至少276萬馬元用以資助丁加奴州橡膠炭黑更新計劃(TSGGI)。另一方面,政府鼓勵有更新意向的小膠園主種植RRIM2000橡膠炭黑優良無性系,該無性系膠乳產量較高,原木容積較大。由於有些小膠園組織效率不高,馬來西亞政府建議小膠園主從事養殖業,如牛羊和雞魚養殖,提高小膠園主收入和生活水平。其中非橡膠炭黑收入可占總收入的40%,並為小膠園提供技術指導和銷售便利。
(3)重視科學研究和推廣應用新技術
馬來西亞政府十分重視天然橡膠炭黑的學科研究工作。1925年成立的馬來西亞橡膠炭黑研究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作物科研機構。近年政府為研究院提供的經費在1500萬-2000萬美元以上。馬來西亞在膠園更新和擴種時均採用高產無性系和推廣應用新技術。在割膠制度方面,馬來西亞橡膠炭黑局採用先進的割膠和采膠技術,對於幼齡巴西橡膠炭黑樹,採用乙烯豐+刺激割膠技術,而老齡巴西橡膠炭黑樹,採用低頻率割膠制度,如RRIMFLOW、REACTORRIM和G-FLEX。
(4)建立統一的、健全的加工和銷售渠道
馬來西亞橡膠炭黑發展有限公司(MARDEC)主要促進小膠園的加工與銷售:通過提供加工銷售便利,提高小膠園主的收入,通過用工藝分類制度代替傳統的外觀分級制度,生產工藝分類橡膠炭黑如顆粒膠(標准馬來西亞天然橡膠炭黑)和濃縮膠乳。MARDEC在馬來半島建立工廠直銷橡膠炭黑,還通過政府建立的馬來西亞橡膠炭黑交易與執照局(MRELB)頒發營業執照,吉隆坡商品交易所促進橡膠炭黑的銷售和提供期貨合同的便利。個體小膠園主銷售間作物和養殖產品給當地商人,而有組織的小膠園主則通過RISDA或聯邦農業銷售局(FAMA)銷售其產品。大眾媒體和MRB網站發布MRB的官方橡膠炭黑價格。
(5)制訂和全面落實天然橡膠炭黑產業發展計劃
馬來西亞橡膠炭黑委員會制定的天然橡膠炭黑業發展計劃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使小膠農有合理的收入;二是使橡膠炭黑產品製造業有足夠的橡膠炭黑原料;三是使傢具業有足夠的橡膠炭黑木供應。為全面落實計劃,政府推廣膠木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政府各部門全力合作和支持橡膠炭黑生產,成立橡膠炭黑產品促銷委員會等。
Ⅳ 中辦,國辦《關於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是多少號文件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文件編號是:中辦發〔2014〕40號。同時印發了《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文件編號是:中辦發〔2014〕41號。按照新方案,中國取消一般公務用車,普通公務出行社會化,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
2014年7月16日,新華社發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分充分認識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健全公務用車管理和保障制度,認真做好組織實施工作5部分。
總體目標是:力爭在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央和國家機關及其所屬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用2至3年時間全面完成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通過改革,切實實現公務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費用節約可控、車輛管理規范透明、監管問責科學有效,基本形成符合國情的新型公務用車制度。主要任務是:改革公務交通保障方式;合理確定黨政機關公務交通補貼標准;妥善安置司勤人員;公開規范處置公務用車。
《指導意見》規定,地方公務交通補貼標准不得高於中央和國家機關補貼標準的130%,邊疆民族地區和其他邊遠地區標准不得高於中央和國家機關補貼標準的150%。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補貼標准差距不宜過大,同一省(自治區、直轄市)內不同地區補貼標准差距不得超過20%,同一市(地、州、盟)實行統一的補貼標准。
Ⅳ 中辦國辦印發的意見一定會實施嗎
肯定會的
Ⅵ 中辦、國辦引發《關於加強政法經費保障工作的意見》廳子【2009】32號原文
中央加強政法隊伍建設,落實政法經費保障非常好!
Ⅶ 請問誰有2007年關於促進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07 10號(高分速求)
天然橡膠與鋼鐵、石油、煤炭並稱四大工業原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天然橡膠需求量正逐年快速增長。橡膠研究專家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為資源約束型戰略性資源,天然橡膠仍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國熱帶農業研究院橡膠研究所原所長、現任黨委書記蔣菊生博士說,縱觀世界天然橡膠市場,天然橡膠生產國出口資源正逐年減少,而世界各國對於天然橡膠的總體需求量將穩步上升。我國繼2001年成為橡膠第一消費和進口大國後,對橡膠的依賴程度不斷加大。
國際市場天然橡膠出口資源逐年減少
蔣菊生介紹說,目前,全世界有43個國家和地區種植天然橡膠,其中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四大植膠國植膠面積約佔世界總面積的75%,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77%。東南亞仍是世界產膠中心,預計21世紀初期世界天然橡膠的生產格局不會發生很大變化。
目前,馬來西亞減少天然橡膠改種油棕的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告一段落並取得初步成效,由過去的天然橡膠初產品最大出口國轉變為天然橡膠深加工產品出口國、初產品進口國。世界天然橡膠的總產量持微增趨勢,出口資源則將逐漸下降。泰國、印度尼西亞是目前世界兩個最大天然橡膠初產品生產出口國,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預計在數年之後,其出口量將會逐漸下降。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天然橡膠產量,隨著其植膠面積的擴大將以較大的幅度上升,但其生產總量不大。印度目前是第三大天然橡膠生產國,其產量將在基本穩定中持續小幅度增長,總產仍不能滿足內需。在西非,天然橡膠生產的格局變化不大。
世界各國對天然橡膠的總需求量將穩步上升
2004年世界天然橡膠產量822萬噸,消費量829萬噸,有專家預測,2010年將達到1000萬噸,2030年將達到1700萬噸,在未來的10年內,全球可能會出現天然橡膠供不應求的狀況。
海南農墾文昌橡膠研究所原所長、農墾科技處副處長王綏通認為,天然橡膠的消費量與世界經濟發展以及合成膠(以石油為原料)的使用密切相關。橡膠主要應用在輪胎(佔77%左右)以及工業、醫療、文體等。王綏通說,世界經濟不斷發展必然會增加對天然橡膠的需求量,盡管近幾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速度緩慢,但對天然橡膠的需求量仍在逐年增加。最近6年資料顯示,世界天然橡膠消費量與天然橡膠產量的增長量是相當的,而庫存量幾乎沒有增加。合成膠受到原料價格上漲以及石油資源短缺的影響,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天然橡膠性能優越,這兩點使得其在橡膠工業中的比重將會有所上升。並且今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意識的提高,橡膠產品和橡膠樹新用途不斷得到擴展,例如膠乳成分的利用,利用轉基因樹生產高價值產品,橡膠木材的市場需求增長等。
我國天然橡膠消費量六成以上依靠進口
我國天然橡膠缺口越來越大。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經過50年的發展,在世界上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隨著我國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天然橡膠的消費量逐年增長,自產橡膠從20世紀90年代能滿足50%左右的國內消費,快速下降到目前的34%。2004年我國干膠產量59萬噸,消費185萬噸,缺口126萬噸,國產橡膠僅占消費的1/3左右。從2001年開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消耗天然橡膠最多的國家,佔全世界消耗量的21%。
世界橡膠研究組織預測,在未來的10~15年內,中國的天然橡膠消費量將達到300萬~400萬噸,佔世界天然橡膠消費總量1200萬噸的1/4~1/3。而從目前的植膠規模看,我國年產干膠的峰值也僅為70萬噸左右。目前世界局勢基本穩定,但是局部戰爭日趨激烈,和平年代天然橡膠的戰略地位並不十分顯著,但是從上述分析可見,它極易成為資源緊缺型物資。專家認為,堅持天然橡膠產業的戰略性地位並不斷發展壯大十分必要。
盡管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相當規模,但大力發展天然橡膠產業仍需著力解決制約其發展的各種因素。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原所長、現任黨委書記蔣菊生博士說,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五大產膠國,年產干膠50多萬噸,2004年達到59萬噸;然而,受有限熱土資源等各種因素的制約,要想做大做強我國天然橡膠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必須認識到制約其發展的客觀因素以及各種配套機制的欠缺。
(1)受僅占國土面積5%的有限熱土資源的約束。橡膠屬典型的熱帶作物,我國土范圍內宜膠地范圍不大。經過多年產業結構調整,目前我國橡膠種植面積為63萬公頃,尚有34萬公頃宜膠地,如全部種上橡膠也不足印尼、泰國的三分之一,也比馬來西亞的種植面積小,按目前的發展速度越南會很快超過我國。
(2)受勞動力資源的約束。割膠工作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一種生產活動,勞動強度大,勞動時間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膠工將會大量流失並出現短缺。前些年受橡膠價格過低影響,膠工收入少,海南農墾和廣東農墾有大量膠工外流,這證明勞動力資源將會制約橡膠產業的發展。
(3)受種質資源的約束。橡膠樹是外來物種,新中國成立後雖然採取多種渠道、多種方式進行引種,目前已擁有近6000份種質資源,但仍不及世界種質資源總量的1/4,再加上科研經費不足,科技創新跟不上,這已開始影響到我國橡膠樹的遺傳育種研究。
除此之外,國內各種配套機制的不健全同樣制約著天然橡膠產業的發展。蔣菊生分析說,目前我國天然橡膠在與國外競爭時尚有20%的單一進口關稅作保護,進入WTO後過渡期,歐洲、東盟等一直要求取消單一進口關稅,一旦取消,在配套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國內天然橡膠產業起點低等劣勢將全部暴露,根本無法和國外競爭。
為此,蔣菊生等一些橡膠專家提出如下建議:
(1)國家應建立天然橡膠風險保護機制。海南農墾文昌橡膠研究所原所長、現農墾總局科技處副處長王綏通說,橡膠屬露天弱質產業,周期長,更新一次需要30~35年,至少也需要25年;且我國橡膠大部分種植在國際上普遍認為不能產膠的地方--北緯18~24度,屬於熱帶的北緣,風、寒、病、旱等自然災害頻繁。
(2)應建立橡膠產業發展基金,為橡膠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扶持和投入。基金可以從與橡膠相關的行業收取。王綏通說,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間,國家都曾將橡膠列為國家重點支持的農業項目,到「九五」期間將橡膠取消,國家每年給予海南農墾660萬元的農業開發經費,但用於橡膠研發的不足40%。
(3)建立完善的扶持橡膠產業和膠農的政策措施。王綏通說,總體看來,國家對於橡膠產業的發展還是投入不足。比如「八五」期間,國家每年投入7000萬元建設的農業綜合項目,生長期(八、九年)投入經費(勞務、肥料、農葯等)每畝約2200~2500元,目前這些膠林開割三年後畝產即達到100公斤,而農場投入較低的膠林(每畝1600元左右),產量很低,或者到期不能投產。
蔣菊生說,盡管國家從2003年8月宣布取消農業特產稅,去年開始又逐步降低農業稅,但這些對膠農來說沒有實際意義。因為橡膠在銷售環節交稅,受益者是經銷商。國外除了沒有稅收外,還有很多扶助政策,如泰國在橡膠出口時徵收出口稅,規定每公斤干膠收取出口稅1.48泰銖,用於膠園的更新,每更新1來(6.25畝)膠園補助6400泰銖,部分基金還用來扶助科研、教育,免費提供肥料,種苗等生產資料,免費培訓等。
(4)建立橡膠儲備機制。蔣菊生說,國外的三國聯盟ARCO(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採用儲備機制穩定價格,而國內除了正常儲備外,沒有對橡膠市場的調控手段,國家儲備機制沒有形成。今年3月31日,海南農墾成立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標志著在種植面積和產量方面均居全國第一的海南天然橡膠資源將得到充分有效的整合。
專家普遍認為,只有正確認識以上制約因素,降低綜合成本,建立風險保護機制、橡膠產業發展基金等,我國天然橡膠產業才有可能做大做強。
我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膠林面積和干膠產量佔到全國40%的海南農墾,3月31日成立了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力求整合海南的天然橡膠資源,打造中國天然橡膠產業第一品牌。有關專家指出,在目前我國天然橡膠缺口越來越大的背景下,海南將迎來發展天然橡膠產業的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期,但要抓住機遇必須深化改革。
海南發展天然橡膠優勢明顯
中國熱帶農業研究院橡膠研究所原所長、現任黨委書記蔣菊生說,海南發展天然橡膠產業具有以下四個明顯優勢。
第一,從橡膠產業本身特點看,橡膠樹能充分利用我國有限的熱土資源。在發展高效農業不能利用的土地上,都能栽培橡膠樹。橡膠樹投資回收期長,見效慢,但這也是它的優勢所在,橡膠樹一經投產,在25~30年內可持續收獲,長久受益。
第二,橡膠生產成本低,一本萬利。以海南農墾1996~2001年6年的平均成本進行分析,噸膠直接生產成本為5626元,佔53.29%;噸膠間接成本為4772元,佔46.71%。國內天然橡膠與國際市場接軌之後,價格走勢與國際一致,一直處於高位,去年全年噸綜合平均價達到13346元,若農墾能剝離社會負擔,降低綜合成本,種植橡膠將一本萬利。
第三,相對其他熱帶作物而言,天然橡膠耐儲存易運輸,市場風險小;橡膠樹易栽培管理,可以大規模開發種植,是海南農民、特別是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同胞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
第四,具有極強大的生態服務功能。對環境無副作用,每株橡膠樹都是一個環保型「工廠」。橡膠園既是一類經濟作物,也是一類人工林,具有保持水土、維持地力、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據研究,海南現有的橡膠林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就達50.72億元(以2001年可比價格計算)。
體制弊端拖住海南農墾天然橡膠產業後腿
客觀存在的優勢為海南發展天然橡膠產業准備了先天的基礎,然而發展了50年的海南農墾,在日益活躍的市場經濟面前,愈發捉襟見肘:農墾政企不分、社企不分、產權單一的經營管理體制,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沉重的債務負擔,使得農墾企業在體制、機制、發展動力等方面,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制約著墾區經濟社會的加快發展。
3月31日,在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會上,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吳亞榮說,海南農墾將整合所有橡膠資源,建立集橡膠種植、加工、銷售和科研開發於一體的產業集團,用工業的方法發展海南天然橡膠,分離農墾辦社會的職能,實施標准化種植和加工戰略,全面提高產量和質量,實施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戰略,延長下游產業鏈,發展橡膠製品工業。
海南省省長衛留成在參加2004年海南農墾改革總結大會時說:「農墾系統的潛力還非常大,深化改革是農墾發展的根本動力。」海南省農墾總局科技處副處長、文昌橡膠研究所原所長王綏通認為,農墾改革首先要剝離社會職能。過重的社會負擔直接加重了噸膠成本,年產23.32萬噸的海南農墾去年全年干膠僅實現增收1.6億元。據海南農墾體制改革方案介紹,海南農墾正計劃逐步分離社會職能。按照政企分開原則,農墾企業分兩步分離行政、社會職能。第一步,農墾企業所辦的學校、醫療衛生、社保、民政和公安等,經政府授權,由農墾社區管理機構依法管理等。第二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和總結教育資源整合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將企業的行政、社會職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抓住機遇做大做強海南天然橡膠產業
王綏通說,海南農墾天然橡膠產業發展必須走內涵與外延發展相結合之路。首先必須解決種植布局不平衡、更新速度慢等問題。海南農墾的橡膠林集中在東部重風區,產量低,橡膠林西移已經刻不容緩。產品結構老化,新品種推廣不力。海南農墾90%的橡膠品種是PR107、RRM600號,都是馬來西亞50年代選育出的老品種,自己研製出的優質品種推廣還不到3%。橡膠樹更新速度慢。橡膠樹一般35年更新一次,目前海南農墾很多老膠園沒有及時更新,現有100萬畝低產膠園、16萬畝到期無法投產膠園亟待更新。
其次是橡膠加工廠過多,產品標准一致性差,缺乏質量監控體系的問題。蔣菊生說,國內每年僅生產50多萬噸橡膠,卻有354家加工廠;泰國每年生產300萬噸橡膠,才有40多個加工廠。海南農墾正著手在87家農場橡膠加工廠優化重組的基礎上建立13個加工廠,西部7家正在籌劃建設,美聯、紅林、烏石等3家橡膠集中加工廠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產,關閉了18家農場膠廠;東部和中部6家加工廠也將啟動。王綏通說,小膠廠發展成大膠廠後,農墾將走精深加工之路,提高產品質量,發展專用成品膠。農墾規劃生產10萬噸子午線輪胎膠和10萬噸乳膠,屆時將能達到有效的增收節支的目的。
此外,王綏通建議說,我國發展壯大天然橡膠產業,在內涵發展的同時還要積極向外拓展,實施「走出去戰略」。10+3經濟圈的建立為在國外種植橡膠提供了機會,目前緬甸和馬來西亞還有一定的土地,我國的組織管理優勢加上國外的氣候優勢,一定能將我國的天然橡膠產業延伸到國外。
Ⅷ 中辦國辦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意見 什麼時間發的
引導社會組織領域合理分布 規范社會組織誠信與自律 還有一些內容可以參考 國務院61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