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資源型城市經濟該如何轉型
陝西省銅川市是一個因煤而興、先礦後市的傳統老工業基地,「先有礦山,後有銅川」。這里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炭、水泥用灰岩,耐火粘土、陶瓷粘土、油頁岩,其中煤炭礦產地已發現48處,含煤面積近1300平方公里,全市的1/3國土面積「腳下都是煤」。 有這么多的礦產,註定了銅川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這讓人亦喜亦憂:一方面,資源就是財富;另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的大規模開發,銅川市的不少地方形成了滑坡、崩塌、采空、塌陷等地質災害隱患。還有,煤炭、水泥等礦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危害日益顯現。「靠山吃山」終有資源枯竭的一天,銅川人認識到:資源型城市必須盡快走經濟轉型之路。 銅川市委、市政府從2003年開始把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作為推進銅川市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在深入調研後編制出《銅川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總體規劃》,它的內容被銅川人概括為「三、六、九」:著力實施項目帶動、工業強市、可持續發展等「三大戰略」;突出抓好資源綜合利用,綜合治理采空區等「六大重點」;加快建設包括鋁電煤聯產,旅遊文化特色產業培育工程等「九大工程」。 對位列「九大工程」之首的「鋁電煤聯產工程」,市長馮新柱解釋說:通過新建華能銅川電廠拉動煤炭生產,實施鋁廠擴建工程,使鋁錠生產能力提高到23萬噸,形成鋁電煤聯產的新格局,進而發展鋁業深加工,把銅川建設成為全國大型鋁電煤聯產基地。 「特色產業培育工程」的主旨是跳出單一依靠礦產資源發展經濟的思維框架,按照「不求規模最大,只求特色鮮明」的思路著力拓展旅遊、醫葯等新興產業。 通過幾年的探索,銅川市的經濟轉型的軌跡漸漸清晰,市委書記吳前進說:一方面是延長煤炭、水泥等傳統優勢資源的產業鏈,盡快發展後續產業,求得低能耗,高附加值;第二,是深入發掘葯王孫思邈遺跡等本地區的「非礦產」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遊等文化產業,也就是發展銅川的「新興產業」;第三,在煤炭、水泥等行業開展低資源耗量,低環境破壞的礦產開發技術攻關,引進和推廣共生資源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和礦山「三廢」再生利用技術,盡可能地「亡羊補牢」;第四,就是「還歷史欠帳」,加快對過去煤炭開發中形成的200多平方公里的采空塌陷區綜合治理。 現在,這四個方面的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不久的將來,銅川將會讓人刮目相看。
Ⅱ 山西省資源型城市如何實現轉型發展
針對近年來「熱點」不斷的山西,王茂設認為,山西在發展中始終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按照「走出四條路子、實現三個跨越,加快建設新山西、新基地進程」的工作部署,克服困難,應對挑戰,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社會總體和諧穩定,呈現出不少亮點。
話鋒一轉,王茂設滿面笑容的談起他主政的晉城市。「從晉城來講,主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的工作部署,全力推進全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總體實現了平穩較快、協調推進、均衡發展、和諧穩定的局面。2008年,完成生產總值527.5億元,增長10.1%;財政總收入113億元,增長17.2%。一般預算收入41.9億元,增長22.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6元,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4856元,增長9.5%。」
如何應對當前金融危機,王茂設認為,關鍵是既要堅定信心,更為重要的是未雨綢繆,早作準備,有工作思路和辦法。2008年初,晉城市堅持好字優先、好中求快,充分發揮工業帶動、投資拉動的作用,把發展新型工業、擴大有效投入作為重中之重,把上項目作為突破口,努力實現轉型發展、均衡發展,確保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為此,晉城市積極採取措施,大規模支持新型工業化改造,先後開工建設了40多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和7個煤化工工業園區,全年市財政拿出了1億元的地方工業技術進步專項資金、3800萬元科技研發資金、1000萬元的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基金、3000萬元服務業發展資金、6000萬元的農業和畜牧業扶持資金,1億元的積極財政政策配套資金。在這次危機中,除電力、化工和玻璃器皿、絲麻織品等出口產品外,其他產業影響不是很大,全市的鑄造建材輕工紡織等產業還成為發展的亮點,比如光學儀器、制葯、LED節能燈具、鑄管、陶瓷、綠洲大麻、玻璃製品、服裝加工、煤層氣開發等。「事實證明,只要我們充分估計形勢,應對正確、措施果斷,我們不僅對完成全年各項工作目標充滿信心,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前景也充滿信心。」
信心來自得力的措施,來自雄厚的實力。
Ⅲ 西方傳統工業區的成功轉型對我國西部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有何借鑒意義
(1)注重發展接續產業和新興替代產業。發展接續產業和新興替代產業是世界各國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這一點,我國資源型城市可以充分借鑒,發展接續產業主要就是圍繞礦業產業,使其產業鏈向後側和旁側延伸,以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帶來更高的效益。這一轉型方式的特點在於上下游產業在生產、管理和技術方面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實施轉型的難度比較小,轉型初期能夠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周期比較短。新興產業是可以脫離原有礦業資源而發展的產業,在提供就業機會和保證城市經濟持續發展方面可實現對老產業的替代。這種轉型方式是直接在資源型城市植入新的主導產業,從而比較徹底地改變資源型城市對原有資源優勢的依賴,帶動建立新城市產業體系,實現徹底轉型。不過 戰略與規劃 期這種轉型難度比較大,實現周期比較長。比如,發展環保產業、旅遊產業等。
(2)注重資金和技術的投入。發達國家對資源型城市的改造振興,非常重視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德國政府設立專項基金供魯爾地區經濟轉型使用,日本政府規定中央和地方各出資1/3,補助正在開發高科技產品的企業。強大的經濟基礎和較高的投入有力地促進了這些國家的資源型城市多元經濟的形成,從而實現了高起點轉型。而對於我國眾多的資源型城市,企業並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資金積累,一旦這些資源性產業出現衰退,整個區域經濟就會受到沖擊,當面臨轉型時,往往都會遇到資金短缺的問題[,應該根據我們自己的情況探索出一條低成本的轉型路子,但資金和技術的適當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資金使用方面,應該全局考慮、統一調配、注重使用效率。資金的使用權應該更多的給政府而不是企業。另外,還應建立完善的資金使用監督機制,遵循「嚴格監督,基層使用」原則。
(3)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企業的組織結構、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需要不斷進行適應性調整。我國資源型城市絕大多數都是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起來的,資源型企業主要以國有為主。在這些企業轉型過程中,企業的所有制形式不應再是一成不變的,國家對企業的扶持也不應再分國有和私有,而應一視同仁,這樣才能保證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從國外資源型城市產業的轉型經驗看,要順利完成城市的產業轉型,需要政府和企業間的良好合作,減少重復建設,減少因政府和企業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產生的內耗,避免因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使利益總量下降。在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政府和企業的目標也出現了不一致性,政府更注重城市的全局利益和社會效益,而資源型企業注重的是局部利益和經濟效益。要實現政府和企業之間的良好互動與合作,減少城市的轉型成本,就要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兼顧雙方利益,尋找適當的契合點,消除制度障礙,力求達到全局利益均衡。具體而言,就是要形成政府和企業的雙贏機制,重點是理順政企關系,合理劃分雙方的職責和許可權,在責任明確的基礎上使雙方能夠各司其職。
(4)注重規劃和政策引導。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制定總體的發展規劃和具體的政策措施,對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是很關鍵的。美、加、澳3國的資源型城市在開始轉型前先建立一個預警系統,提前公布總體轉型計劃,有效地保持了社會穩定,為經濟轉型得以順暢進行創造了輿論與公眾支持方面的基礎條件。對於我國,應該在中央成立一個資源型城市轉型監督部門 ,在不同地區的資源型城市設立專門的職能機構,負責制定相應的具體規劃,並直接對中央部門負責。另外,一定要明確政府的責任,政府不能直接代替企業做投資、經營決策,但可以從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的要求出發,提出關於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意見,發揮信息導向作用。政府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上,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引導幫助企業吸引外資和吸納民間資本,為資源型企業提供重要的公共產品和高效率的服務。對因轉型而造成的失業問題,政府負責安置、培訓、再就業,以保證轉型過程中的社會環境穩定。
(5)注重資源環境保護和樹立新的城市形象。現階段,我國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尚不完善,不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而且環境污染治理成本等外部成本沒有實現合理內化。這樣產生的價格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不能實現對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激勵和約束,使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真實成本得不到相應的補償,並進一步導致了自然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國家應採取必要的調控措施,如對現有企業的環境污染治理進行財政補貼,企業復采已經報損的殘留資源免徵各種稅費等。從國際經驗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各國都不約而同地採取了環境保護措施,努力建立城市新形象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城市得以持續發展下去。日本北九州地區經過產業轉型和環境整治,不僅把昔日的煤都變為新型的旅遊景點,而且在治理環境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促進了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型城市在轉型的過程中也一定要注意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努力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Ⅳ 資源型城市的定義和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資源型城市1. 發生學原則。即城市的生產和發展與資源開發有密切關系。具體來講,根據資源開采與城市形成的先後順序,資源型城市的形成有兩種模式,一種為「先礦後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為資源開采而出現的,如大慶、金昌、攀枝花、克拉瑪依等。另一種為「先城後礦式」,即在資源開發之前已有城市存在,資源的開發加快了城市的發展,如大同、邯鄲等。
2. 動態原則。即考察資源型城市必須關注它的全過程,既要看它的過去,更要看它的現在。因為有些城市曾經是資源型城市,但通過若干年的經濟轉型後,資源性產業在城市經濟中所佔比重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了,城市經濟對資源性產業的依賴度不大或者說很低了,這類城市在過去某個時段可以叫資源型城市,但轉型後已不再是資源型城市了,它的本質特徵已與資源型城市相距甚遠了。
3.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僅從定性角度去確定資源型城市,主觀因素太多,難以做到科學、准確;同理,僅從定量角度去確定資源型城市,過於機械,難以將很多不宜用數據表示的復雜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難免偏離現實。因此,科學的方法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為主,定性為輔。
(二) 確定中國資源型城市的步驟
1. 第一步:根據資料可獲得性,我們依據下面四個指標初步界定資源型城市。A. 採掘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在10%以上。取10%這一臨界值是基於如下考慮:第一,全國採掘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一般為6%~7%,而中國所有城市這一比值平均為4%~5%,如1996年的這一數值為4.3%。第二,在研究地區支柱工業時,其最低要求是其產值比重大於5%。第三,陳耀博士在確定中國煤炭城市時,所設定的標准為7%,其結論與不少專家的結論不謀而合。B. 採掘業產值規模,對縣級市而言應超過l億元,對地級市而言應超過2億元。C. 採掘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在5%以上。確定這一標准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城市中採掘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平均為2%~3%,如1996年為2.9%。而如果這一數值大於5%,則該產業對城市的就業穩定將產生較為重要的影響。D. 採掘業從業人員規模,對縣級市而言應超過l萬人,對地級市而言應超過2萬人。
原則上,上述四個指標要同時滿足才可確定為資源型城市。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在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WECD)於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這個定義鮮明地表達了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人類要發展,尤其是窮人要發展;二是發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後代人的發展。
世界自然保護同盟,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1991年共同發表的《保護地球——可持續性生存戰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一書中提出的定義是:「在生存於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的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
美國世界資源研究所在1992年提出,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極少產生廢料與污染物的工藝和技術系統。
世界銀行在1992年度《世界發展報告》中稱,可持續發展指的是: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較和審慎的經濟分析基礎上的發展政策和環境政策,加強環境保護,從而導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續水平的提高。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的《里約宣言》中對可持續發展進一步闡述為「人類應享有以與自然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權利,並公平地滿足今世後代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求取發展的權利必須實現。」
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和沃福德在1993年所著的《世界無末日》一書中提出了以經濟學語言表達的可持續發展定義:「當發展能夠保證當代人的福利增加時,也不應使後代人的福利減少。」
Ⅳ 國外資源型城市產業如何轉型
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工業化進程開始較早的一些國家,從上世紀60年代已經開始面臨這個問題,一些國家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對我國有諸多啟示。 英國、法國、德國三國在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探索,形成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轉型推進體系。目前,這三個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面臨的突出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基本走上了可持續發展道路。 首先,強化政府引導,明確轉型目標。 政府引導是轉型的前提。英國、法國、德國三國分別組建或者明確了負責轉型工作的政府部門(如英國由住房及地方事務署負責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工作),承擔「全面分析資源型城市轉型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推動城市轉型再造目標實現」的主要職責。英國的住房及地方事務署明確將「就業、私人投資、住房保障、新的商業機會」等列為轉型的工作目標。為推動城市全面轉型、科學轉型,三個國家還分別研究、制訂了較為全面的規劃體系。 其次,突出產業提升,重構轉型支撐。 產業是轉型的核心。隨著資源型產業的逐漸枯竭,英國、法國、德國三國都將產業轉型擺在了核心位置。一是強調對資源枯竭礦山、企業的綜合利用,而不是簡單的「一關了之」。比如德國的薩爾工業文化有限公司就是改造、利用原有的煤礦設施建立起來的;弗爾克林根鋼鐵廠停產後,通過策劃、提升將傳統意義上的「一堆廢鐵」搖身變為豐富的工業旅遊資源,鋼鐵廠也因此獲得了「世界文化遺產」的殊榮;二是注重對新興產業的引進、培育。比如德國的薩爾州,現在已經形成了汽車工業、生命產業、信息產業和呼叫中心等新的主導產業,僅汽車行業就包括100多家公司,安排就業4萬餘人。產業支撐的重構,推動英國、法國、德國三國資源型城市轉型有效、高效開展。 再次,提升就業能力,突破轉型瓶頸。 就業是轉型的關鍵。英、法、德三國都非常注重轉型過程中就業問題的解決。主要做法有:一是強化法規約束,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如法國要求企業在解僱員工時,要承擔「提前通知工會、與員工進行調職談話、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等義務;二是突出政府支持,營造就業環境。如法國通過「全國就業投資基金」、國家銀行提供低息貸款等措施,為員工再就業創造環境;德國薩爾州對創造新就業崗位的企業提供其創造崗位所需投資15%的補助;三是加強就業培訓,提升員工就業能力。在德國薩爾州,企業員工培訓費用的70%由政府承擔。 第四,優化發展環境,夯實轉型基礎。 環境是轉型的基礎。英國、法國、德國三國普遍重視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優化。一是不斷優化硬環境。如法國每年安排的對企業進行補貼的土地整治資金就達4000萬歐元;二是不斷提升軟環境。如德國經濟技術促進公司為投資人提供「一站式」服務;為了爭取新項目的落地,法國在貸款貼息、土地出讓等方面還提出了一些優惠政策等。 最後,多方籌措資金,強化轉型保障。 資金是轉型的保障。英、法、德三國在推動轉型過程中,十分重視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其資金來源包括:一是歐盟的支持;二是本國政府的財政撥款和國家銀行的低息貸款;三是市場化運作的收益。市場化運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挖掘土地的資本價值。通過土地整治或者將政府擁有的土地作為一種股權投入和市場主體進行合作,提高土地的增值收益,英國在這方面進行了成功實踐;第二,積極引進市場主體。重視市場的力量,重視私人投資者、戰略投資者的引入,重視「聯合作戰」而不是「單打獨斗」,以此來夯實轉型基礎、激活轉型活力。
Ⅵ 高中地理:礦產資源型城市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是必由之路 這句話哪裡錯了
礦產資源型城市本來就是以本地礦產為核心,發展起來礦產品加工工業及其相內關產業。比如東北的鞍山,容就以本地區的鐵礦和附近地區的煤炭資源發展了鞍山鋼鐵集團,以鋼鐵工業為主,而工業本來就是第二產業。要調整產業結構,這樣的礦產資源型城市應該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而不是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望採納
Ⅶ 高中地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升級的唯一出路。 這句話為何是錯的
資源產業與資源型城市發展的規律,資源型城市必然要經歷建設—繁榮—衰退—轉型振專興或消亡的過程。因此屬,資源枯竭型城市都面臨著如何尋找新的出路問題。 我國一些典型資源型城市轉型初步取得成功。如大慶市以同種資源為基礎發展替代產業,撫順市以替代資源為基礎發展替代產業,淮北市以優勢產業為主、發展生態城市,棗庄市利用高新技術提升改造傳統煤炭產業,阜新市退出傳統的工礦業,發展現代農業。遼寧阜新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唯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試點市。所以升級轉型方向很多,高新技術產業並不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