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會議研究文化產業發展謀劃文化發展思路

會議研究文化產業發展謀劃文化發展思路

發布時間:2021-03-01 07:10:31

『壹』 我國對文化產業發展經費投入不足,是長期以來制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是政治題吧?
選C吧,AB前半句都錯了,那兩個是人大的權,不是人大代表的,D錯在後半句,制定使用計劃不是人大代表的權利。
知識點:
(一)人大代表的權利

1.審議權。審議是對列入會議議程的各項報告和議案進行討論、發表意見、表明意願和立場,給予肯定、否定或者提出修改意見的活動。在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上,代表參加審議人大常委會、政府、法院和檢察院的工作報告,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國家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是代表參與決定國家事務的重要職責,也是行使代表權利的重要方面。代表應當本著為人民負責的精神,對報告和議案實事求是地肯定成績,指出問題,提出修改意見。

2.提案權。人民代表大會立法和決定重大問題,一般要經過提出議案、審議議案、表決議案和公布法律(法規)和決定、決議的程序。其中,提出議案是審議、決定問題的前提。法律除規定有關國家機關和人大的機構有權提出議案外,還規定了代表有權聯名提出議案,提議組織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

3.表決權。表決,是指代表大會在通過報告和議案、決定有關事項時,由代表明確表示贊成或反對意見,並以法定標准來確定結果的行為。表決權則是指代表對交付表決的報告和議案、有關事項表明各種意願(包括贊成、反對或棄權)的權利。表決權利的行使,會直接產生法律後果,是表決結果的直接依據。根據全國人大議事規則的規定,全體代表過半數是衡量一件議案是否獲得通過的標准。只有兩類問題的決定更嚴於過半數標准:一是在修改憲法時,憲法修正案的通過,需要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贊成。二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任期屆滿時,如遇不能進行選舉的非常情況,可以決定推遲選舉,延長本屆全國人大的任期。延長任期的決定,須由常委會組成人員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

參加表決,是人大代表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大代表應當珍惜這一權利,「投好神聖的一票」。首先要積極參加表決。由於表決採用絕對多數原則,即通過議案的標準是「全體代表過半數」,而非「到會代表的過半數」,不參加表決表面看是既非贊成也非反對,但在確定表決結果上,與投反對票作用相同。不參加投票的人越多,達到通過議案所需的法定票數越難,甚至妨礙議案的通過。第二,代表在行使表決權時,要充分反映選民或選舉單位的意見,同時又要胸懷全局,從全體人民利益出發考慮問題,處理好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

4.詢問權和質詢權。詢問和質詢是國家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實行監督的形式。在人大會議期間,人大代表可以就有關問題向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提出詢問;全國人大代表有權向國務院及其各部委、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質詢案;縣級以上的地方人大代表有權向本級人民政府及所屬各部門、人民法院和檢察院提出質詢案;鄉級人大代表有權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質詢案。質詢和詢問相同之處是,以提問的方式要求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回答問題,說明情況,都帶有探詢、了解之意。不同之處是,質詢的方式更加嚴肅,表現為一定程度的批評責問;質詢有法定程序,要依照程序進行。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地方各級人大會議期間,人大代表10人以上聯名,可以提出質詢案;提出質詢案應當以書面形式,寫明質詢對象、質詢的問題和內容;質詢案交由主席團決定由受質詢機關答復。根據情況,可以在主席團、專門委員會或者代表團會議上答復;代表對答復不滿意的,受質詢機關應再作答復。

5.選舉權。選舉權是指代表參加產生國家機關領導人員及其他人員的權利。由全國人大選舉的國家機關領導人員有:國家主席、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根據國家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選舉本級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省長、副省長,自治區主席、副主席,市長、副市長,州長、副州長,縣長、副縣長,區長、副區長,本級人民法院院長和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檢察長需報上一級檢察院檢察長提請該級人大常委會批准。鄉、民族鄉、鎮人大選舉人大主席、副主席,鄉長、副鄉長,鎮長、副鎮長。全國人大的選舉,候選人由主席團提名。地方各級人大的選舉,候選人由主席團和各級人大代表聯名提名,實行差額選舉。

6.罷免權。罷免,是指由選舉和任命產生的國家機關有關工作人員在任期屆滿以前,依法解除其職務的法律行為。罷免的范圍大致與選舉和任命產生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范圍相同。罷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人大各種監督手段中最嚴厲的監督手段,也是最後的監督措施。因此,實施罷免,必須採取嚴肅、慎重的方針,在程序上從嚴掌握。既要對違法失職、失去人民信任的人員依法予以罷免,保證人大代表依法行使罷免權,又應堅持「對人的處理採取慎重態度」。為體現這些精神,法律對罷免程序作了比較嚴格的規定,在全國人大,只有主席團、三個代表團或十分之一以上的代表聯名才有權提出罷免案。罷免案應以書面形式在代表大會期間提出,並寫明罷免對象和理由。由大會主席團提請大會審議,再由大會全體會議表決;或由主席團提議,經全體會議決定,組織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由本級人大下次會議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審議決定。在罷免案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前,被罷免的人員可以在主席團會議或大會全體會議上進行申辯。

7.建議權、批評權。人大代表的建議、批評和意見,是代表向本級人大或者其常委會提出的對各方面工作的看法、意見的總稱。代表對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是督促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聯系群眾、改進工作的重要形式。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可以個人提出,也可以聯名提出;可以在大會會議期間提出,也可以大會會議閉會期間提出。

8.人大代表在閉會期間活動的權利。代表在會議期間的工作和閉會期間的活動,都是執行代表職務。全國人大組織法、地方組織法和代表法不但規定了代表在代表大會會議期間的工作和享有的權利,也規定了在代表大會會議閉會期間的活動的權利。閉會期間的活動是大會會議期間活動的延伸,也是大會會議期間開展工作的基礎和條件。法律規定的代表在代表大會會議閉會期間的活動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參加視察和專題調研,應邀參加執法檢查、列席有關會議,對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等。

『貳』 簡析「十六」報告對發展文化產業的論述,分析現代傳媒對社會文化生活的影響

在上個世紀末,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快,知識經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文化產業作為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理論認識上,還是在具體實踐中,都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文化產業更是受到空前重視。2001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和「十五」計劃綱要都明確提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這是「文化產業」首次寫入中央文件。2002 年3月朱鎔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為了「進一步解決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應該「大力發展旅遊業和文化產業」。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為兩個概念提出來,這在文化產業的理論認識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以上這些都反映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一種國家意志和政府的政策措施,這為我國的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可以預計,未來幾年必定是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時期。

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或出於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或已不滿足於經濟大省的形象和定位而力爭向文化大省的定位邁進,也都積極行動起來,集中專家和社會各界力量集思廣益,結合本地的文化資源形勢和發展趨勢,制定了各個地區和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從各地已經出台的區域文化產業規劃情況來看,它們為各地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勾畫了美好的藍圖,也將會帶動當地其它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綜合這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情況,認真研究這些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內容,將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多樣性的思考,而這些思考無疑是有益的。



在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認識上,觀念的問題依然是人們要討論的問題。目前在國內,對觀念和理論認識的進步,與實踐的體驗和發展是同步的。認識不一、觀念眾多、實踐多元,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觀念等理論問題的認識無疑是重要的,它既可以啟迪人們的認識,也可以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還可以為具體的實踐提供智慧。

浙江省的學術界、政府部門和其他社會團體,就曾為將該省建設成為文化大省的問題舉行過專題研討會。這次研討會的最大特點,就是探討了當前發展文化產業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研討會從文化的定義問題,到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的關系問題,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需要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和觀念革命。在報道所列的研討會所討論的十四個問題中,有純粹理論的探討,有對理論與實踐關系的探討,有對傳統文化與文化現代化設計關系的探討,有對文化發展與法制關系的探討。筆者認為,最為重要的是,研討會也認識到了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如何重塑「浙江精神」的問題,這應該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最高境界和最終歸宿。類似的問題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鑒。文化精神問題與文化經濟是互動的關系,絕不僅僅是一個時髦的概念。

可貴的是,學者們注意並肯定了從口號「建設文化大省,發展文化產業」到「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大省」的轉變。這一認識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克服了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的本末倒置的極端功利主義的傾向,也克服了人們潛意識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其他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錯誤認識,而這一傾向顯然是從過去一段時期內「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而來的,帶有舊時的痕跡。



一個普遍認識到的問題是體制改革問題。體制是關鍵。有了好的體制,沒有人才可以有效地培養和吸引人才,沒有資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有效地進行融資和吸引投資,更會走向良性的循環之路。

隨著上個世紀最後十年文化產業的實踐和理論認識的發展,要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解決的、而且應該盡快解決的是體制問題,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就體制問題而言,又是以「人」為核心。如今年年初湖北省委有關領導在一次與著名藝術家座談時提到:文化體制改革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為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現在不但要靠感情留人,還要靠體制留人。這顯然是根據歷來工作經驗的總結,並使之提高到了體制的層面,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實際。

文化體制改革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系統。首先要與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套、相適應。其次是文化體制本身也是一個完整的環境。因此在改革過程中,應始終不可忘記世界趨勢、全國形勢、本地實際,以及與各地差異,甚至包括本地不同文化行業個體之間的差異。可見,有一系列問題,深入進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變「養人」為「養事」、變「辦文化」為「管文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別對待和協調發展等,都是目前已經認識到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的問題。總之,只要體制為人們的發展創造了空間,很多的方法人們都在嘗試。如文化產業商會,就是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出現的新事物。2003年8月13日武漢市工商聯(總商會)文化產業商會成立。該商會成立後,即以此為龍頭,帶動社會上的大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好的項目將到沿海地區招商。商會還籌劃了文化一條街項目,並與北京收藏界老字型大小榮寶齋開展合作。效果如何不好妄下評論,但這種努力卻是很有意義的,反映的是體制的進步帶來的變化。

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有很多省市都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較大成功。如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市,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有「總體方案」,對體制改革中的「若干問題」還進行了很多的理論探討,並且能夠把當地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置於WTO的背景下去思考,而其工作又是結合具體的文化企業實際的。



另一個應被重視的是區域文化產業的特色問題。特色不僅是形象,有時更是生命。目前有關的區域文化規劃中,大打特色牌,是一種值得關注、研究和贊賞的做法。強調特色、營造特色、突出特色,顯然是對以往在自發狀態下的發展成功的總結。現在在有關決策部門的規劃下,必然為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特色,提供了廣闊前景。

在強調特色發展方面,雲南等地做得比較好,其成功經驗值得人們借鑒。雲南將發展文化產業定位在「民族文化」,這是根據其當地實際而確立的准確定位。眾所周知,雲南的少數民族種類之多在全國是少見的,其奇山異水也多為他處所不及,因此該省的文化產業都是以此優勢和資源而展開的。無論是具體項目還是品牌,都大打民族文化的牌,強調其獨一無二性,「人無我有」,甚至可以將其帶有這一特色的項目和品牌展延到其他地區。政府將其當作貫徹當地政府意圖發展經濟的重要任務來抓,措施得力。克服了雲南平均人口文化水平低下、資金有限、交通不便等等弊端,其實踐說明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不僅可以獲得長足發展,甚至可以成為當地發展經濟的最亮點。

對於這一系統工程,雲南當地也是分頭落實、逐步推進的。近年來,為了推動民族文化工程向前發展,他們在全省開展了「三個一」活動,即在全省25個少數民族中,要創作生產出代表本民族藝術水準的一歌、一舞、一曲。並且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僅以麗江為例,就先後推出納西古樂、歌舞劇《麗水金沙》等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種多樣性的嘗試,還體現在楊麗萍的《雲南映象》中,這種原生態歌舞劇經過市場化的包裝運作,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給人以很多啟示。這些雖是在政府規劃之外所取得的成功,但無疑打的也是特色牌。

類似的強調特色,浙江省在認識上就強調大打文化名人牌。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曾先後養育過漢代王充、宋代沈括、陳亮、葉適,更有過王陽明、劉宗周、王士禎、黃宗羲、全祖望、章學誠、龔自珍、章太炎、魯迅、秋瑾、蔡元培等等,這些人所代表的學派、思想和文化成就,不僅是留給現代浙江人的一種現實遺產和資源,更是一種精神財富。而對這樣的背景,凡是可以發揚的他們會繼續發揚,凡是相對落後的地方也可以給他們以激奮的力量。浙東的一些地區如紹興,在此方面就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他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宏觀文化的基礎建設,起到的是示範效應,營造的是一種文化的社會氛圍,為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實際上,就各地的文化特色而言,大多都是可以追尋的。筆者認為,特色資源即是優勢資源,而優勢資源也同樣可以變為特色資源。只要注意發現和培育,打特色牌並不難。關鍵的是要善於發現,若把不是特色的當作特色來宣揚,只能落得自己鼓吹、自己欣賞的結局。



看來與觀念變化同時要注意的觀念變化本身所出現的問題。在認識到文化產業的認識發展有上述可喜的進展時,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所出現的與之相關的有些新問題。這些新問題大多是伴隨文化產業的發展而產生的,而有的則是與我們歷史上一貫的思維相聯系。我們這里主要結合目前一些省份的文化(產業)發展綱要,看看其中出現的若干傾向性的問題。

1、面面俱到,有千篇一律之虞。這方面主要體現在從綱要的格式到語言,從口號到目標要求,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有的方面認識較為深刻,而這方面是大家的共識;有的方面認識片面狹隘,顯然又是與當前的發展趨勢相違背的。舉一個例子,在這些規劃制定者的眼中,納入其視野的只是一些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營單位,而沒有考慮到市場經濟情況的急劇、多樣化的變化情況,並且沒有為將來未知的發展預留下足夠的空間。

此外,文化產業的發展本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有些問題通過當地政府部門的努力是可以實現的,有些則不行,還必須以國際和全國的情況為前提。這也是要預留足夠發展空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這個系統工程還涉及到投融資、文化中介、文化市場方方面面,而在一些文化(產業)的發展綱要中,我們看到的主要是政府所能夠顧及到的方面,而政府顧及不到的方面顯然存在著很大漏洞。

2.貪大求全。這也是一些論證報告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的通病。文化產業具體要落實到文化企業的努力,而對一個地區、一個文化企業或一個文化企業群來說,最根本的是產業特色。美國洛杉磯地區的文化產業最著名的是電影業而不是其他,就是明證。求大求全,多頭出擊,不僅僅是軍事戰略上的大忌,同樣也是文化經濟發展戰略上的大忌。必須要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性,才能做好區域文化產業。現代國際上的文化產業集團,很多都是超級「航空母艦」,要參予和它們的競爭,必須盡最大可能地集中優勢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突出特色。若是四面出擊,必遭「十面埋伏」。以省為單位制定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建立「文化大省」,以市為單位制定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建立「文化大市」,當然也不乏要建立「文化大縣」呼聲,一時間「文化」被吵得漫天價響。所有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們一些學者和部門的浮躁傾向。

一些地方在總結本地文化產業的發展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現象之一是,甚至將本地的文化產業發展門類不全也當作一件莫大的憾事,缺了某一項就要對某一項進行「大力扶持」,非要將其「做大做強」不可。孰不知這樣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尤其是對中小規模的縣市來說,危害就更大。在此思想的指導下,產業規模小、產業鏈不長、產品檔次低、產品沒特色這些弊病,就是命定了的。

再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市縣,在制定規劃時也強調要發展本地的現代廣電傳媒產業,並且決心似乎很大。這種觀點使人聽起來彷彿有隔世之感。孰不知廣電傳媒業講求的是規模效應,而當地的廣電業還屬於單純的事業單位性質,幾乎是在沒有競爭的狀態下生存的。

過於強調人無我有,人有我全,完全忽視了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這些在報告中好看的口號和豪言壯語,在實際工作中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規劃落空的問題,還會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可見規劃對於實際發展的重要性。

3.缺乏廣泛論證。一些發展規劃是在少數學者研究和論證中產生的,沒有經過廣泛的討論和論證,而少數學者的論證本身就有偏頗,是很不完善的,所以雖經政府部門發布,但其權威性仍不是很高,在社會上和業界的影響力仍是十分有限的,其實施的可行性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些學者在論證和分析中,更多地看到的是本地的優勢,雖然在全國范圍內這些所謂的優勢是微不足道的,但放在當地的小環境下看就極容易被放大,而問題是文化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對象是全國性的乃至世界性的。

就以對本地文化資源的分析為例。對本地文化資源的分析無疑是對的,但在我們所看到的有關研究報告和文化產業規劃中所看到的都是過份強調本地的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這實際上仍是傳統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思維和修方誌中的強湊地方「八景」的做法。孰不知「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同樣是這種文化資源和條件,由於觀念和體制沒有轉變,多年來捧著金飯碗沒飯吃的情況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相互聯系的,很多是一個事物的兩面,只要我們注意把握,就會在相互的學習和促進中共同進步,使我國的文化產業健康發展。(作者系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叄』 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最新發展趨勢和最新規劃思路是什麼

文化產業園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發展規劃中要著重研究三個結合。一是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合。二是文化產業與消費能力的結合。三是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的結合。

『肆』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重大舉措

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並向社會公開發布。這是繼鋼鐵、汽車、紡織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後出台的又一個重要的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規劃》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決策,適應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舉措,對於繁榮文化市場,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增強國際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去年以來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凸顯了文化的特殊優勢和特殊功能,也給文化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條件,為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產業結構、逆勢快速發展帶來了契機。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將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其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將會拉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做出積極貢獻。
《規劃》提出了到2011年末文化產業發展要在現有基礎上實現五個「進一步」的目標,即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文化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進一步擴大。圍繞這一目標,《規劃》提出在當前要著重發展重點文化產業、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擴大文化消費、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和擴大對外文化貿易等8個方面的重點任務。《規劃》目標明確、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振奮人心,必將極大地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落實好《規劃》,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以體制機制的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要大力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培育新型文化市場主體。要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推動文化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經營和重組,培育骨幹文化企業,打造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場。要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落實好《規劃》,要靠政策的大力推動。要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支持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及跨地區整合,支持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支持大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
我們有理由相信,《規劃》付諸實施,必將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進入一個嶄新階段。時代賦予了重大機遇,我們要把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伍』 文化產業自身如何實現轉型升級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速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今年,國家政策先後在文化立法、體制改革、文化「走出去」和新興數字文化等多個領域涌現出諸多閃光點。
文化「走出去」政策持續加碼
文化部正式發布了《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據悉,該行動計劃是為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所制定的,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深入開展繪就了路線圖。
目前,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全部國家簽訂政府文化協定,通過從健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完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等五個方面發力,推進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商務部在官方網站發布了《關於公示2017~2018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名單的通知》。初步認定295家企業為2017~2018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108個項目為2017~2018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涉及出版、影視、動漫、游戲、演藝、文化用品、藝術品等行業。
自2007年起,發布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名單可謂商務部支持文化出海的「年度常規動作」。隨著今年十九大報告中對文化自信核心地位的肯定,可以看出政府層面對「文化出海」相關配套政策實施力度和強度將持續加大。而在政策紅利大方向明朗的情況下,這份名單就顯得有更積極的意義。
自貿試驗區放寬外商投資限制
國務院印發了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等第三批7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總體方案。這些新晉自貿區的創新清單中,均有文化產業方面的措施,涉及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藝術品市場建設、對外文化貿易等內容。
6月份,國務院還發布了自貿區負面清單2017年版,與2016年版相比減少了10個條目、27項措施。其中,縮減的和文化產業相關的措施共4項,涉及信息技術服務,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自貿區文化產業外商投資限制再次放寬。
縱覽7個新設自貿試驗區的總體方案,既有從體制機制保障到搭建平台發展對外文化和版權貿易的廣度,也有就文化產業發展某一點著力展開的深度,在文化領域探索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格局。例如,河南提出要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創新發展機制,推進文化傳承和開發,完善服務鏈條,推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創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的新模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則被寫進了總體方案中。
積極參與游戲規則制定
由中國主導的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准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國際電信聯盟第16研究組全體會議上順利通過審議;經過6周全球公示以後,3月16日,正式發布成為國際標准,由此成為我國文化領域的第一個國際技術標准。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主導的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準的通過,是文化領域中國科技、中國標准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在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互聯網+文化」的領域中發出了中國聲音,為全球手機動漫產業提供了中國標准。據文化部介紹,構建文化產業國際標准群,是文化部下一步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此外,4月份,文化部發布了首個「數字文化產業」概念的政策文件——《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向社會發出國家鼓勵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明確信號,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將成為產值規模達8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這意味著數字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高度的政策保障,未來將著眼於從人才培養、財稅金融、科技創新等多方面推動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發展。

『陸』 談談如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多方利益的博弈。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合作。
國家層面:制定文化產業規劃,做好法律和政策指導和扶持
企業層面:培植大型示範企業,企業要做好,做大,做強
教育層面:提高國民文化素質,促進我國文化消費,這是根本
人才層面:政府學校社會等要積極為培育文化產業人才而做出一些貢獻
社會層面: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對外環境
經歷層面:還要繼續發展經濟,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經濟這個強大的後盾
政府層面:需要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並切實實行一些政策
學者層面:積極研究理論和實踐,力爭理論研究能夠跟得上實踐
個人層面:要愛國,愛人民,愛自己國家民族文化,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柒』 如何認識和推動創新驅動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產業發展

目前衡量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標準是科技標准。但我認為,除了科技標准外,文化創新也應該成為衡量創新型國家另一個重要標准。對於如何認識、理解和推動在創新驅動的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產業發展,我想談三點個人看法:一、應當將文化產業發展切實納入國家整個創新驅動戰略和政策之中。二、應當深入開展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現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統籌管理體制。三、加快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立法進程。」本文為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文化室主任朱兵,近日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高端峰會上的發言。

非常高興和感謝受到邀請出席由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主辦、傳媒大學承辦的2016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高端峰會,高朋滿座,智者雲集,讓我也有機會聆聽大家的高見,增長見識,開拓視野。
首先,我認為這次會議的主題非常好,「文化+時代: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鮮明地點出了當前文化發展的重要時代特徵。
一是我們正處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的重要節點上,這個節點既是結構調整的關鍵樞紐,又是關鍵動力,那就是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驅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十八大報告提出來的。十三五規劃又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這一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這為我國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經濟發展,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是建設文化強國、發展軟實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文化與經濟,經濟與文化,二者有著極為深刻的內在關系。
因此,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深入探討文化發展,反映了會議主辦者跳出文化談文化,把文化與國家發展戰略的主線緊密結合,尋求跨界、融合、統籌的高度敏銳性和洞察力。
目前衡量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標準是科技標准。國際上對創新型的國家和一般性的國家是有區分的。
所謂創新型國家,判斷的第一個指標是科學技術在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上的貢獻率佔多少,發達國家一般是在70%以上,我國到目前公布的大約是60%左右;
第二個指標,科研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是多少,按照國際上普遍的認可,創新型國家的標准應該佔GDP的2.5%以上,目前我國是2%,我們國家中長期計劃到2020年我國科研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達到2.5%,進入創新型國家。
但我認為,除了科技標准外,文化創新也應該成為衡量創新型國家另一個重要標准。從本質上說,文化創新的關鍵要素是內容創新,但文化科技和文化表現、傳播和消費技術的創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在這方面,我們還缺乏上下一體的普遍共識,尚未形成一個相互交融、有機統籌的體制機制。
對於如何認識、理解和推動在創新驅動的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產業發展,我想談三點個人看法:

應當將文化產業發展切實納入國家整個創新驅動戰略和政策之中
換言之,從文化產業自身角度來說,應當主動融入國家整個創新驅動戰略和政策,並以此來認識和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目前無論是文化產業自身,還是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政策的制定、出台和實施,二者之間的關聯性是比較少的。這有復雜的原因,有歷史原因,也有體制機制原因,但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面臨的一個挑戰就是要主動出擊,主動融入,充分運用國家戰略和政策。在這方面我們有極大的空間和平台。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這是一份關於如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最為重要的文件,非常具體,非常有措施。
全文共分9個部分30條,8000多字,包括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金融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創新培養、用好和吸引人才機制,推動形成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局面,加強創新政策統籌協調,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這份文件在整個科技界、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都震動很大,影響深遠。但是,我覺得在整個文化界包括文化產業界,好像觸動不大。這其中一個原因是起草制定這個文件的基本上是科技界、工業界、經濟政策界,沒有文化界參與。
整個文件只有四處出現「文化」一詞,而且只是把文化作為創新驅動的環境附屬語來提及的,如「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具有實質意義的僅在一處提及「改進互聯網、金融、環保、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監管,支持和鼓勵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
我以為,這份文件對有效實施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科技界、高校院所、工商企業界外,對我國文化企業、文化產業以及從事文化科技研究人員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件所提出的堅持需求導向、堅持人才為先、堅持遵循規律、堅持全面創新的4個基本原則,包括所提出的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如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准入管理、完善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提高普惠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壯大創業投資規模、強化資本市場對技術創新的支持、拓寬技術創新的間接融資渠道、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加大對科研工作的績效激勵力度、改革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評價制度等,都在相當程度上適用於文化科技、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當今時代,文化與科技密不可分,相互推動、相互促進。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信息通信技術既是科學技術、也是文化技術,這一相互融合的趨勢日趨明顯。
在文化裝備製造業和文化消費終端製造業中,在影視裝備、舞台裝備、影院裝備、印刷裝備、游藝娛樂裝備、移動互聯裝備等領域,現代科技成果的開發、轉化、利用比比皆是,成效顯著。
據統計,目前,國內文化裝備產業年交易量超過萬億元,占國內文化產業總產值的1/4強,並以年均20%增長。在這些方面,我們文化產業業界包括管理部門應當毫不猶豫地積極主動將文件所制定的卓有成效的具體舉措予以適用。
例如,文件明確提出,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在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中,將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在重要貢獻人員、所屬單位之間合理分配,對用於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幹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收益比例,可以從現行不低於20%提高到不低於50%。
全國人大常委會隨即對科技成果轉化法進行了修改,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執法檢查,我上個月隨檢查組去浙江,這一修改對當地科技成果轉化起到了顯著成效,一些地方甚至把收益比例上調到70%。但從檢查情況看,基本沒有涉及文化企業、文化科技成果轉化及相關科研機構。
要有效解決文化與科技融合問題,既需要科技界努力,更需要文化界的努力。
近些年來,已經出現了一些促進二者有機融合的良好勢頭,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路甬祥牽頭一直大力推動把創新設計作為創新驅動戰略實現的一個重要的平台和手段。
科技成果能夠切實有效地轉化為產品,需要有很多的條件和原因,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在科研技術轉變為產品過程中,要使創新設計成為其中重要的、關鍵性的環節。
他提出一個理論,從農耕時代以來的設計分三個階段,農耕時代是設計1.0版本,工業製造業所帶來的設計稱之為設計的2.0版本,當今世界進入新的時代,比如說高新技術包括信息技術、互聯網的出現,環保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理念、文化創意理念的出現,這些共同構成一個新的環境下的節能、環保、信息技術、大數據和文化的共同支撐下的新的設計理念,叫做創新設計,是設計3.0版本,他認為我們現在進入了這樣的時代。
前些時候由中國工程院牽頭專門成立了中國創新設計聯盟,下面成立了一些分會,統籌我國的整個的設計行業。大家知道,以往中國的設計行業更多的是附著於工業設計領域,比如說機械工業協會下的工業設計委員會等。
進入改革開放以後設計的領域已經擴大了,不完全是機械工業產品本身的設計,覆蓋到很多的領域,比如說藝術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設計、燈具設計、日用產品的設計等等,這其中必然包括文化產品、文化消費、文化模式的設計。
今天談到的創新設計是一個總體概念。中國工程院的創新設計聯盟研究出台了一個戰略報告,向國家提出了相關建議,把創新設計作為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和平台給予推動。
這一建議被正式寫入《中國製造2025》,目前正在積極研究出台相關行動計劃。
設計與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說,凡是設計都離不開文化創意,反之,凡文化創意也離不開設計。推動創新設計大發展,從某種意義上就是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
2014年,國務院從文化產業的角度專門發布了一個重要文件《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今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決定深度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這些都反映出設計作為一個平台對文化與科技的交融。
另一個例子就是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數字創意」,將其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一並列為五個「十萬億級」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使之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數字創意也就是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內容產業,包括影視、動漫、游戲、數字出版、在線服務等等。目前這項研究工作正由工程院潘雲鶴院長牽頭組織團隊開展,取得了積極進展。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在國家政策層面、在科技界,都開始強烈關注到科技與文化的融合,開始採取實際步驟予以推動。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文化產業界包括文化理論界、管理部門更要有緊迫感,要進一步採取積極措施,加強輿論和研究,主動出擊,在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上發揮更大作用。

應當深入開展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現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統籌管理體制
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化與科技仍處在一個協調溝通不暢的狀況,相互割裂、各自為政。
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理順管理體制,整合形成統一高效的文化產業促進機制。
所謂理順管理體制有兩個方面:
一是文化部門自身的體制,二是文化部門與相關部門如科技、信息、財稅、金融等的體制。
目前,文化產業涉及到不少部門,機構分設,職能交叉重疊,政出多門。管辦不分,政企不分,條塊分割的傳統文化體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由於不同文化產業分屬不同文化主管部門,產業政策制定和國有資產管理又分屬計劃、經貿、財政等部門。
全面建立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尚在進行中,尚未完全形成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體制,尚未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法治建設。
這其中,一些問題是短期的,一些問題是長期的,但無論如何,在當今全面推進創新驅動的大背景下,涉及文化產業的政府部門、企業界、包括學界,都應當齊心合力,採取有效措施,從制度層面、政策層面、機制層面、學術層面推動建立跨界、融合、統籌的管理體制,建立完善文化企業、文化裝備製造業和文化消費終端製造業的信息平台,促進和保障文化產業切切實實納入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之中,分享政策紅利。
加快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立法進程
創新驅動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和保障就是制度創新。制度的最高形式就是法律制度。
黨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立法工作,納入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一類項目。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柳斌傑主任委員也高度重視這一立法工作,委員會也開展了調研。
目前文化部正在牽頭負責草案的前期起草工作,組成了專門工作班子,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
應當看到,起草工作有著相當難度,在明確文化產業的概念和范圍、建立文化產業統籌管理機制、建立金融財稅保障機制、構建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機制、建立文化產業社會化發展促進機制、建立人才培養保障機制、以及建立統一的文化市場及監管機制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困難和障礙。
在此,我呼籲在座各位,充分發揮你們的智慧和能力,獻言獻策,共同為制定出台一部體現創新驅動戰略要求、符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好法律貢獻力量。

『捌』 如何制定完善的中國文化產業法

對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編制的幾點建議

(一)制定國家級文化產業專項規劃

在當前的國際競爭的背景下,文化軟實力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文化產業的廣闊前景要求我們站在人均GDP3000美元、即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高度上,審時度勢,在科學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態勢的基礎上編制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加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中國保持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平穩增長的任務非常艱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增長、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內外統籌,實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大作用。新的時代起點上,國家級文化產業專項規劃對於文化產業來說尤為重要。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出台一部獨立的指導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的全國性的文化產業規劃。雖然文化產業規劃被包含於文化發展規劃中只要措施得力,也一樣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但文化發展規劃往往面面俱到,考慮到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平衡問題,不可能詳細具體地針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各個方面開出「葯單」,而專項規劃則可以彌補上述之不足。更何況新的時代背景和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已經開始呼喚國家級文化產業專項規劃的出台。可資借鑒的是,韓國政府1999-2001年就先後制訂了《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文化產業前景21》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等,這些規劃有力地促進了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韓國也從昔日一文化產業小國一躍而成為世界文化產業強國。當然,國情不同不能盲目照搬,但文化產業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戰略性產業,同時文化產業又是分屬幾個部門管理的由若干個行業組成的產業群,它的發展需要較高的協調性和統一性,尤其是在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進展緩慢的情況下,打破行政和行業壁壘,從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整合文化產業資源,更是少不了權威的、站在全國高度的文化產業規劃的指導,因此,很有必要制定國家級的文化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幫助文化產業擺脫計劃經濟思維的束縛,正常乃至超常發展文化產業。
(二)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樹立新的編制思路

一方面,如前所述,我國文化產業自身已經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面臨新的發展形勢,迫切需要文化產業規劃編制與時俱進,真正擔當起指導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任;另一方面,我國規劃編制工作的新發展已經向「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編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下面幾點需要引起重視。

首先,要全面、准確認識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加強與「十一五」規劃中期評估結果和2020年確定的發展目標的銜接。考慮到2020年是我國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的關鍵年份,十七大明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兩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然相應要求經濟社會各項指標保持一定的增速,「十二五」規劃期是2011-2015年,距離2020年只有5年,所以必須要著眼於2020年國家一系列戰略目標的確定和要求。 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規劃的編制也必須服從這一要求。「十一五」文化產業規劃已經為「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的編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在「十一五」文化產業規劃的基礎上完全可以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其次,規劃編制要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內外統籌。文化產業自身發展和我國規劃編制的新特點都要求「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編制必須高瞻遠矚,立足國內,放眼世界,將文化產業放到世界文化產業格局中去考量。規劃編制過程中,要科學評估國際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我國整體、各省市文化產業的國際地位,從國際和自身文化產業發展雙重要求出發確定文化產業發展目標,制定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切實可行的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策略,內外統籌,加快「走出去」步伐,擴大我國文化的覆蓋面和國際影響力。為此,除國家要制定國家級文化產業專項規劃外,各省市也要根據自身發展實際,確立文化產業規劃的合理地位。文化產業發展狀況良好、業已或正在成為當地支柱產業以及文化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的省市可以考慮制定文化產業專項規劃。

規劃編制還要同時考慮城鄉統籌發展的整體思路。2008年10月12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對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和戰略舉措做出重大部署,此舉標志著我國農村改革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也是「三步走」戰略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文件提出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遊業。」這無疑已經明確了涉農文化產業的發展機會。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比重較大。然而長期以來,農村市場卻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農民的消費潛力還未發揮出來。因此,「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編制中,要充分考慮城鄉統籌發展的整體思路,給予涉農文化產業一定程度的重視,在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同時,因地制宜促進涉農文化產業發展,從而不斷縮小城鄉文化產業差距,城鄉協同發展,這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和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觀目標提出的要求。

(三)夯實規劃編制研究基礎

創建全國統一的科學合理的文化產業指標評價體系,准確量化文化產業本身發展水平,預測文化產業發展潛力。採用單項指標評價法、綜合評價法和偏離-份額分析法等分析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科學測度文化產業效益、產業關聯、產業資源、產業結構、產業環境等,為規劃編制打下科學基礎。有了指標評價體系,政府部門具備正確決策的基礎,規劃編制的目標才能量化,為規劃評估提供數據支撐。

編制規劃前,提前發布文化產業重點研究課題,鼓勵經濟學和文化界的學者進行相關研究。專家學者在研究中要注意運用產業理論分析文化產業的基本面和競爭力,認真做好基礎調查、信息搜集、課題研究以及納入規劃重大項目的論證等前期工作,及時與有關方面進行溝通協調。

文化產業規劃編制的研究基礎還包括充分汲取政府部門領導、企業代表、經濟團體、外來投資者、文化產業研究人員等不同的利益群體的意見。可採用政府座談會、圓桌會議、入企(入戶)訪問、社會問卷調查、產業發展協調會議等方式,提高社會公眾參與度。規劃過程的每一環節都重視顧問、參謀、思想庫、咨詢團、智囊團的作用,集思廣益,使規劃更加符合效率原則和公平原則。

(四)加強對規劃編制的管理

健全文化產業規劃編制協調機制。設立文化產業規劃協調機構僅僅是科學的協調機制的一個環節,在建立機構的基礎上,要加強協作對話交流機制、重要信息溝通反饋機制、協調溝通長效機制等。協調機構要充分承擔起協調溝通等職責,建立統一的信息庫,實現資源共享,對需要共同協商解決的有關重大問題,應當及時向其他各方反饋信息,有效履行編制過程中的監督管理。同時,文化產業規劃協調機構不是一個為編制文化產業規劃而設的臨時組織,而應是一個常設機構,以便動態地追蹤文化產業規劃的編制、實施過程,做好組織、評估、修訂文化產業規劃的工作。

組織、確定編制團隊的工作要確保公開公平公正,避免受到人際關系不良影響,詳加審查編制團隊資質,同時要注意選調高質量的評審人員,防範出現「以低評高」的現象。完善編制工作評價體系,提高規制的約束力,根據規劃實施狀況反思編制工作漏洞,制定獎懲標准,把規劃編制、實施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在集中控制的基礎上,可分別對規劃的編制、評估、決策與實施建立幾個相對獨立的二級控制機構,分別完成編制目標、評估目標、決策目標和實施追蹤目標。

歸根結底,對文化產業規劃編制的最高管理方式就是用法律法規來管理規劃編制,讓文化產業的規劃編製做到有法可依,同時提高文化產業規劃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因而需要制定相關規劃法,提高文化產業規劃的法律地位和約束力,規范規劃的編制、實施、評估、修訂,保證規劃實施和編制效果的最終實現。這對於改進規劃編制方法、規范編製程序、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保障規劃的實施效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五)科學整合編制隊伍資源

對於編制隊伍問題,解決的根本之道即在於編制人員自身要提高素質,加強政治、文化、經濟學素養,努力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團隊,然而,這類人才和團隊的培育不是短期之內能夠完成的。因此,在國家級文化產業規劃編制的組織形式上,可以考慮由各相關政府部門、國家級重點大學、社科院、業界合作,組建文化產業編制團隊,由學界專家組在聽取相關部門領導、行業協會負責人、重點文化企業負責人、中介機構專業人士等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通過嚴格、科學的調查研究程序具體編制。學界專家應注意選擇國家布局在全國各大區域的重點綜合大學的高水平研究人員。國家級重點綜合大學學科結構較為完備,文化產業所需的各相關學科、專業門類如新聞傳播、歷史、旅遊、藝術、產業經濟、市場營銷、公共管理、區域經濟、會展經濟、企業文化、國際貿易、建築規劃、房地產、軟體設計、公共衛生等都較為齊全,水平較高,有利於整合學科資源。當然,所選學界專家最好有較長的文化產業從業經歷。業界專家則要重點考慮其行業成就與影響、公正性、學理性等因素。

地方文化產業規劃的編制主體則主要應由既熟悉地方情況又有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級研究型重點綜合大學的文化產業研究機構擔綱,各級行政部門的編制工作應由了解上一級全局的文化產業專業人員承擔。例如浙江省文化產業規劃應以浙江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機構為編制主體,聯合北京、上海等地甚至海外有實力的大學及浙江省屬機構的學者進行編制。規劃隊伍結構中,應注意當地規劃人員與外地規劃專家相結合,既充分發揮當地規劃編制人員熟悉地方細節情況等長處,又廣泛吸收外地專家學者參與規劃,以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角度、以旁觀者的身份審視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提出更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總之,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的編制是一項工程浩大的動態過程,承擔著保證國民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發展的重任,涉及到各方面的切身利益,需要根據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的新形勢,釐清、優化編制思路,精心組織、協調,各方精誠團結,編制出高水平的科學的「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以更好地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的進一步振興和騰飛。

『玖』 泰寧縣提出「文化靚縣」思路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意思

靈秀是泰寧的標識。遊客穿行在古城和各景區中,或欣賞青山綠水所特有的清新,或感受民俗文化特有的神韻,或探尋紅色旅遊那神秘的傳奇故事……「到泰寧旅遊,這里的山水給予我恬淡,而這里的民俗文化給我靈動。」上海遊客付先生不久前到泰寧旅遊後如是感嘆。

泰寧縣不斷挖掘旅遊文化內涵,以文化促旅遊發展,以旅遊帶文化繁榮,把文化旅遊資源轉化為文化旅遊產品,提升泰寧旅遊核心競爭力,旅遊業持續升溫。

創新思路「活」起來

遊客欣賞了自然山水之後,越來越看重的是山水背後蘊藏的文化。泰寧縣委、縣政府充公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加強對旅遊文化產業的培育,探索文化與旅遊雙贏的發展道路。今年,該縣多次召開文化產業發展專題會議,將文化產業發展列入縣委、縣政府重點工作。采訪中,宣傳部、文體局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認為,創新思路,整合民俗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樹立起獨特的文化品牌,才能引來遊客、留住遊客人。

為提升景區的形象,樹文明新風,泰寧縣通過組織外出學習、專業培訓、示範帶動等多種形式,努力提升旅遊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特別是對鄉村旅遊加強了管理,定期對「農家樂」戶主進行衛生、文化和管理培訓,促使鄉村旅遊得到快速健康發展,如今,杉城鎮南會村和梅口鄉水際村的鄉村旅遊發展紅火,「處處都是農家樂」,村民們走上了富裕之路。

泰寧縣還以舉行的多彩的地方山歌大賽為契機,大力挖掘整理原生態民俗文化,尋找新的旅遊文化符號。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泰寧縣舉辦了五場民俗文化表演,吸引眾多中外遊客駐足觀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時間有意安排在黃金周,主要是想借這幾台晚會,向外界宣傳推介充滿魅力的泰寧民俗文化風情。」泰寧縣文體局副局長高起光告訴筆者。

民俗文化「靚」起來

「第一次聽到泰寧的山歌,也是第一次看到泰寧的梅林戲,這種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給我的心靈帶來很大震撼!」江西遊客范女士告訴筆者。前不久,她慕名來到泰寧旅遊,感受到了迷人的靈秀山水和民俗風情。

泰寧有著極其豐富民俗文化和旅遊資源。近年來,泰寧縣傾力挖掘民俗特色文化,在各景區景點著力打造民居文化、銀飾文化、飲食文化、龍燈文化、魚文化等,一批具有典型民俗文化的節日、習俗等進入景區,成為了旅遊項目。如老虎際的「吊腳樓」、新橋的儺舞、上青的橋燈、龍湖的二月初四等等,以及陳列在尚書第內的客家銀飾館,還有各種特色小吃等,吸引了中外遊客沉迷於民俗「風情大餐」里。

除了挖掘獨特的民俗文化外,泰寧縣在自然風景中也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泰寧有著與別處不同的科舉文化和岩穴文化。宋朝葉祖洽曾隱居於道峰山龍泉岩,後被欽點為「龍飛狀元」;宋朝鄒應龍就曾隱居於狀元岩,而留下了「斗米階」的故事……如今,該縣宣傳文化部門正發起面向社會收集整理民間故事的活動,把泰寧境內各種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與景區景點充分結合起來,編製成文化旅遊產品手冊,讓景區旅遊從業人員熟知,更好地為遊客服務。

文化產業「舞」起來

近年來,泰寧縣把文化產業作為全縣第三產業的一個重要支柱來抓,按照「護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和「把城區當成景區建」的發展思路,從2004年起,縣政府每年投入較大資金,用於培育和扶持文化產業發展,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投資建立起了狀元文化公園,把泰寧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科舉文化、紅色文化等都融入於公園內,並免費向全社會開放。

2006年6月,梅林戲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6月,梅林戲首次晉京展演獲得成功。泰寧縣以此為依託,整合民俗文化、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等原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在民俗風情演藝上做文章,精心打造以歌舞等為主的民俗文化旅遊品牌。與此同時,民間成立了「山泉組合」山歌演唱隊,到各景區為遊客演出。

民俗演藝館的迅猛發展,舞活了泰寧縣的旅遊業,打響了泰寧縣的文化品牌。僅今年上半年,民俗演藝館從事商業演出600餘場次,最多的一天演出12場。接待遊客5萬餘人次,其中,境外遊客佔20%,創收25萬余元。旅遊給文化提供市場,文化給旅遊提升品位,泰寧縣文化與旅遊的聯姻實現了雙贏互助發展。

「海峽西岸一明珠,武夷山麓大金湖」。如今的泰寧,正成為福建旅遊的閃亮明珠,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連年攀升。今年「五一」黃金周,泰寧旅遊行業再次賺得「滿盆金」:七天內共接待遊客19.37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610.2萬元,與去年同比增長近10.6%,創歷史新高。 謝謝!

閱讀全文

與會議研究文化產業發展謀劃文化發展思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