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產業鏈空間分布特點是什麼
產業鏈空間分布特點:
(一)產業鏈的完整性與經濟區劃緊密相關
產業鏈是相關產業活動的集,其構成單元是若干具有相關關系的經濟活動集合,即產業環或者具體的產業部門;而產業環(產業部門)又是若干從事相同經濟活動的企業群體。從事相似或相同經濟活動的企業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努力探尋自身經濟活動的優區位。在這種「循優推移」過程中,一方面,產業環(產業部門)的微觀構成單位——企業,為了獲取集聚經濟效益,逐步聚集到適合其發育成長的優區位,即原先分布於各區域的同類企業在優區位實現「企業扎堆」(Clusters);另一方面,各個產業環(產業部門),為了獲取地域產業分工效益,由於具有不同經濟特點和追求各自的優區位而在空間上趨於分散。這樣,產業鏈系統內企業和部門循優推移的空間經濟結果是,產業鏈的各環節分別布局或配置到適合其經濟活動特徵的特定地點(SpecificLocations)。正因如此,當經濟區劃尺度較大時,比如說是大經濟地帶、大經濟區、省域或者流域經濟區時,或者說大到幾乎囊括產業鏈的所有環節的地域空間時,產業鏈表現出明顯的完整性;當經濟區劃尺度較小時,比如說僅是市域、縣域或者說是產業集中發展區時,其地域范圍一般難於包括產業鏈的各環節,這對於某一經濟區域而言可能形成了特色產業,但是產業鏈卻表現出明顯的斷續性。
(二)產業鏈的層次性與區域類型密切相關
產業鏈是產業環逐級累加的有機統一體,某一鏈環的累加是對上一環節追加勞動力投入、資金投入、技術投入以獲取附加價值的過程,鏈環越是下移,其資金密集性、技術密集性越是明顯;鏈環越是上行,其資源加工性、勞動密集性越是明顯。由此,欠發達區域與發達區域的類型劃分,往往是依據其在勞動地域分工格局中的專業化分工角色。一般而言,欠發達地區更多地從事資源開采、勞動密集的經濟活動,其技術含量、資金含量相對較低,其附加價值率也相對較低;發達地區更多地從事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細加工經濟活動,其技術含量、資金含量相對較高,其附加價值率也相對較高。因此,區域類型與產業鏈的層次之間產生了內在的關聯關系,欠發達區域一般擁有產業鏈的上游鏈環,其下游鏈環一般則布局在發達區域。
(三)產業鏈空間分布具有明顯指向性
優區位指向引導產業環或者集中或者分散地布局在不同的經濟區位,表現為產業環具有明顯的空間指向性。這種空間指向性主要表現為如下方面:第一,資源稟賦指向性,產業環基於對優區位的追求,勢必在某種程度上依賴區域的資源稟賦,而後者的空間非集中性引起追逐資源稟賦的產業環的空間分散性。第二,勞動地域分工指向性,勞動地域分工使得各區域具有了自身的專業化生產方向,產業鏈對專業化分工效益的追求便造成了產業環的空間分散性。第三,區域傳統經濟活動指向性,區域傳統經濟活動通常是區域特定資源稟賦和區域經濟特色的體現,經濟活動的路徑依賴性和慣性使得區域在產業鏈分工中具有深深的烙印。
B. 環保產業鏈利潤是集中在上游,中游,還是下游若是上游,那具體的項目是什麼
可以找我,我就是做環保項目的
C. 中國產業鏈最完整,為啥利潤低
中國產業鏈雖然最完整,但處於底層,沒能形成品牌效應,所以利潤很低。
此外,中國製造的產品,為打入已經固化的國外市場,只好採取低價,所以利潤低。
D. 什麼是產業鏈利潤
E. 上下游產業鏈,是不是一般情況下,上游賺錢最多
一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那個位置,那個位置就是~~蘋果為什麼最賺錢?你 可以想像一下~~
F. 光伏產品市場容量、產業鏈價值如何分配的
市場容量:2008全球~15GW(中國~0.14GW)
產業鏈價值(及利潤):見附圖(材料+組件:50-60%,版逆變器:8-10%,系統建權設:30%)
P.S.分數少了點。。。。
參考:復旦大學教授講稿(中國電力電子技術應用發展論壇)
G. 產業鏈形成的四大模式有什麼概念簡介
產業鏈形成的四大模式:
產業鏈在四維對接和四維調控之下.在現實中形成了一些具體模式。劃分模式的標準是看產業鏈中主要節點之間的主要企業與企業的關系。企業之間有三種主要關系及其契約形式。即純粹的市場交易關系、產權關聯式關系(體現為企業通過收購、並購、持股、控股、參股等形式對其他企業進行控制)、准市場式關系(亦即企業間通過「關系型契約」所建立的較穩固的關系)。相應的「契約形式」有:「市場交易式」契約——純粹的「商品買賣合同」、「產權契約」——企業持股或控股數量與質量的制度安排、「關系型契約」——既非產權又非完全商品交易的契約關系。按照上述關系和契約形式,可以把產業鏈的形成模式分為市場交易式(市場交易關系、市場交易式契約)、縱向一體化式(產權關聯、產權契約)、准市場式(准市場關系、關系型契約)和混合式產業鏈四種。
市場交易式產業鏈指產業鏈中的企業之間是完全的市場交易關系。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平等。靠供需鏈而組成一個有機的鏈條。它的優點在於:整個產業鏈中不存在壟斷利潤的節點,企業生產不會受制於某些廠商。缺點在於:產業鏈中的商品迂迴程度較低,供需鏈中的技術鏈較短。此外,過於「獨立」式的生產不利於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不利於社會分工的發展和整體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另外,由於除了自己生產以外的產品都來源於外購,產品生產受市場環境的影響大。
縱向一體化式產業鏈指核心企業通過向產業鏈上游和下游的縱向一體化擴張而形成的產業鏈。
產業鏈中的企業同屬於一個企業集團或總公司,有著產權的關系紐帶。總公司或集團公司通過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對其他企業保持著強有力的控制.靠企業間的產權紐帶形成一個產業鏈。它是一種在產業鏈內部進行「自給自足」的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納入同一個經營體內。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存、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從行業調控維來看,縱向一體化式產業鏈由於將市場交易轉化為企業集團內部生產。用集團內部的計劃代替市場交易,從而使生產更加穩定;但是,企業集團內部管理的難度加大.不利於產業鏈整體效率的提高。這種模式往往和產業特性有關。一般來說,鋼鐵、石油、煤炭、汽車等進入壁壘高、容易產生壟斷的產業往往形成一體化式產業鏈。
准市場式產業鏈指核心企業或龍頭企業通過虛擬、OEM、ODM、特許經營連鎖、外包、戰略聯盟、租賃等既非市場交易又非產權控制的形式.以及處在自己上游或下游的企業形成的一種既非完全市場交易又非企業集團內部關系的產業鏈。這種模式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當企業和供方或買方建立起一個較穩固的市場交易關系。形成「關系型契約」時,企業鏈實質上也就變為「准市場式」。這種模式往往存在於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非常高的情況之下。由於「關系型契約」不像產權紐帶一樣穩固.對核心企業控制鏈條的能力要求很高。從技術鏈和企業鏈進行對接的情況來看.它是在技術鏈很成熟情況下的企業鏈對接方式。從需求鏈的對接來看,准市場式產業鏈由於生產的靈活性,最能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從行業調控維來看。為了加強企業間的關聯。除了建立「關系型契約」之外,還要建立「關系專用性投資」。由於准市場式產業鏈的本質不是控制企業而是選擇產業鏈節點上的企業,核心企業對其他企業了解的要求遠大予對控制企業的要求.因此,核心企業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來不斷掌握其他企業的變化情況。從適用范圍來看。往往是在信息技術運用較發達、技術成熟度高、技術關聯性強的產業中容易產生准市場式產業鏈。
混合式產業鏈是指含有市場交易式、縱向一體化式、准市場式這三種產業鏈模式中的二種或三種的結合模式。這種模式是現實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它是指在同一條產業鏈中的某一部分是一種產業鏈模式,而另外一部分又是另外一種產業鏈模式。在產業鏈的部分環節還是具有所屬產業鏈模式的特點。如在某一個產業鏈的部分是「縱向一體式產業鏈」。那麼。這部分產業鏈就具有縱向一體式產業鏈的特點。從技術鏈和企業鏈進行對接的情況來看。它是技術鏈比較成熟情況下的企業鏈對接方式。從需求鏈的對接來看,混合式產業鏈由於生產的靈活性。能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從價值鏈的對接來看,混合式產業鏈能夠較好地實現產業價值。從行業調控維來餚。由於混合式產業鏈的復雜性,行業調控也具有復雜性。從適用范圍來看,混合式產業鏈的適用范圍最為廣泛。
H. 什麼是產業鏈分析方法
產業鏈分析主要是用於分析業間差異(不同行業或不同業務的價值差異),幫助企業找版到富有遲衡價值與發展猜逗前景的具權體業務。產業鏈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邁克爾·波特的五種力量競爭模型,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產業鏈利碼兆做潤 >利潤結構分析。
I. 一個產業鏈上游利潤最大還是下游利潤最大
一般情況是產業鏈下游的利潤最大。往往深加工的最終產品的附加值最大,技術含量最高,比如紡織服裝行業的就是服裝成品這塊的利潤最大。它含有服裝設計,精工製作、熨燙、上漿、整形等等高技術,企業加工絕活。
J. 請問產業鏈中的上、中、下游分別指什麼
根據微笑曲線理論,上游往往是利潤相對豐厚、競爭緩和的行業,原因是上游往往掌握著某種資源,或掌握核心技術,有較高的進入壁壘的行業,因此許多投資者都偏愛上遊行業的股票。
下游產業指處在整個產業鏈的末端,加工原材料和零部件,製造成品和從事生產,服務的行業。產業要形成競爭優勢,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應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產業的密切合作關系
煤炭的下遊行業是發電業。
(10)產業鏈利潤分布擴展閱讀:
產業關系
與下游產業關系
在大行業類別裡面,上游企業是相對下游企業而言的,指處於行業生產和業務的初始階段的企業和廠家,這些廠家主要生產下游企業所必需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等的廠商。下游企業主要是對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和改性處理,並將原材料轉化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產品。
可以說,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上游企業提供的原材料,下游企業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沒有下游企業生產製品投入市場,上游企業的材料也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各個行業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都應該同甘共苦、互助互盈、共同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