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小城市的現狀
綠皮書指出,中小城市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許多中小城市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中小城市是我國行政區體系中重要的戰略節點,在改革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中小城市數量眾多,幅員遼闊,聚集了龐大的人口、資源、產業、環境等發展要素,其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發展質量的提升對於我國加快推進現代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全局性、決定性的重大意義。
截至2011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行政區面積達92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96.57%;總人口達10.1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75.4%。截至2011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行政區面積達92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96.57%;總人口達10.1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75.4%。2011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經濟總量達26.51萬億元,佔全國經濟總量的56.22%;地方財政收入達22609.50億元,佔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43.12%。中小城市的科學發展水平,關繫到城鄉一體化進程,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戰略。中小城市已經迎來黃金發展期。推進城鎮化,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題中之義,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也對中小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寄予了新期望。今後十年到二十年內,將是我國城市化快速推進的時期,城市化率的提高應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擴容為主,大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對產業和人口的承載能力。綠皮書還特意強調了全國十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調研基地的發展經驗,江蘇省崑山市、常州市武進區、湖南省長沙縣、山東省鄒平縣、四川省雙流縣、遼寧省海城市、安徽省寧國市、內蒙古准格爾旗、黑龍江省肇東市、河北省武安市等十個城市成為全國首批「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調研基地」。這些城市通過創新驅動、優化結構、集約發展、產業互動、內生增長、城鄉統籌、生態立市等舉措,實現了轉型發展、高端發展、和諧發展和綠色發展。
Ⅱ 怎樣解決中小城市發展不均等問題
最近在浙江義烏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小城市經濟社會問題研討會」上,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小城市發展委員會執行會會長朱鐵臻提出,城鄉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所有制結構調整和軟硬體設施建設調整是當前中小城市發展必須解決的四大問題。
朱鐵臻認為,中小城市要想取得長足發展,首先必須認清並順應城市化進程,帶頭解決好城鄉結構調整問題。中國近幾年持續存在的「商品過剩」,實際上是有消費能力的城市消費需求飽和,而農村有消費需求卻無消費能力,這是過去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長期積存後顯現的結果。不調整城鄉這個大的經濟結構,只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朱鐵臻說,中國的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進程,從而也制約著農村市場需求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一般來講,工業化率與城市化率的合理比值范圍是1.4-2.5,而中國的這一比值只有0.65左右。過去我們一直重視工業化而忽視城市化,甚至在改革開放前有一段時間採取抑制城市化甚至逆城市化的發展思路。其實,工業化離不開城市化,城市化既是工業化推動的結果,同時又是城市化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經濟要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必須實施新的城鄉政策,不能繼續走非城市化工業化的老路。毫無疑問,城市化將在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處在大城市與眾鄉村間的中小城市要想獲得發展的強大動力,應該首先以創新的思維解決好城鄉結構調整。
對中小城市發展所面臨的產業結構調整問題,朱鐵臻說,今天的一些產業不會隨信息時代的到來而消亡,中小城市不必因沒有太多的科技優勢而在意,但必須使固有的傳統產業升級,在質量檔次上下功夫,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他指出,中小城市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注意搭建信息平台,發揮特色,緊盯市場。
在談到所有制結構調整時,朱鐵臻認為中小城市在國家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必須放手發展私營經濟,在政策、體制、法律、稅收方面給予私營經濟以國民待遇,使其發展得更快些,以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這樣也能救活一些地方上陷入困境的國有中小企業,解決當地人口就業問題。朱鐵臻說,當前阻礙中小城市結構調整的主要問題是觀念。
朱鐵臻還提到,中小城市在硬體建設方面有許多欠帳,現在應該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之機,把硬體建設趕上來。在加強硬體建設的同時,著力改善軟體環境。
朱鐵臻最後總結說,中小城市只有把以上問題解決好,才能使地方經濟大大發展。
Ⅲ 中國現在哪些中小城市具有發展潛力
你想選擇廣西,是不是離那裡近啊?給你一個對廣西的發展分析,別人寫的,轉給你:
沒有哪個西部省份會象廣西一樣有出海口。欽州還是深水港。現在的北部灣開發,雖然開口就是南欽北防,但交通還是不行。南寧和欽州之間,北海和防城港之間,要修建兩條城際高鐵,兩條線在欽州匯合。這四個城市之間的距離不超過一個小時最好。
欽州適合建立大型集裝箱港口,是天然深水港。當然,還要發展造船業,這里的海岸線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船舶都沒有一點問題;還有,這里的深水海岸線大多緊鄰山區和丘陵,可以建立大型軍用造船基地,建造航空母艦,除了大連和上海,這里是最佳地點;建造核潛艇,除了葫蘆島,這里也是最好選擇。
3、北海的海岸線適合發展海洋水產、海洋旅遊、海濱浴場、海濱房地產、海洋客運等等軟性產業。但是一定要吸取當年的房地產教訓。防城港可以建成大型的散貨進出口基地,如糧食、煤炭、鐵礦石等等,也可以建設大型石油進口基地。
4、梧州是除了以上四城市外最有前途的,但是現在沒有利用好自己的交通優勢。桂林有中央投資和旅遊產業,前途也很好。柳州稍微差些,工業地位下降,鐵路局也沒有大作用,唯一的出路是把廣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吸引部分過來,同時搞好重工業的升級改造。崇左還是剛設立的地級市,必須要建好南寧經過崇左到河內的鐵路和高速公路。
南寧是這幾年發展變化最快的南方城市。但是工業基礎太差,經濟後勁不足。應該把南寧定位為中國連接東盟的橋梁城市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建成向東盟國家教漢語的基地也不錯。
河池百色還是太窮,就不說了。
Ⅳ 如何有效的發展小城市經濟
從實踐發展來看,近二十年來,我國小城鎮的發展在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方面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不管是人口的集聚,還是經濟活動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質是通過追求聚集效應而改變社會經濟結構和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最終實現城市現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體說,首先,城市化有利於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在城市化過程中,隨著大量的農業勞動力不斷進入城市,一方面,農村土地的使用日益集中,農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加上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的發展,農業生產力將大為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副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增長,由此刺激著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其次,城市化必然帶動工業化的發展。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一方面擴大了城市消費市場的規模,擴大了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而這種市場的擴大,必然刺激日用工業品和耐用消費品的生產;另一方面,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不僅滿足了城市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而且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資源,因為眾多的城市人口擁有不同的生產技能,為不同企業招收管理人員和生產工人提供了多種選擇。第三,城市化促進了商業、金融、貿易等第三產業的興起。城市作為聚集的中心,在勞動技術、資金、交通運輸、通信設施、市場容量、人力資源以及居住條件等方面,比周圍地區擁有更多的優勢,這就使得生產活動不斷向城市聚集,從而產生聚集的規模效應和經濟效益。人口的聚集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而經濟活動聚集所帶來的規模生產活動產生了對供電、供水、公路、鐵路、通訊等基礎服務設施的需求,為第三產業的興起提供了必要條件。最後,城市化在帶動農業與工業發展、促使產品的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從而豐富城市居民物質生活的同時,通過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科學、文化、娛樂、教育等設施的建設,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物質、精神兩方面的豐富也就意味著人民的總體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發展小城鎮是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選擇。第一,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城市化進程滯後,但近年來小城鎮數量擴張明顯,在中小城市的建設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教訓,因勢利導發展小城鎮有一定的基礎;第二由於地緣關系緊密,農民進入中小城市比進入大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第三,中小城市的發展可以把城鄉兩個市場較好,較快地連接起來,迅速地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由此大量吸納農村剩 余勞動力,緩解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進而促進農業規模效益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長,同時又可以緩解大城市人口膨脹的壓力;第四,農村城鎮化曾是世界各國城市化起步階段的共同選擇;第五,以農村小城鎮為主加快城市化適合中國的國情它可以使大量的農民迅速非農化,較快地進入低水平的城市化階段,而後再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第六,發展小城鎮符合我國建設資金短缺的國情,鄉鎮企業對小城鎮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使小城鎮的發展無需過多依賴國家的財政投入。
發展就是硬道理。現在剛剛進入二十一世紀,全國城市化浪潮快速涌動,珠海市從過去一個落後的邊陲小漁村變成如今環境優美,朝氣蓬勃,初步邁向現代化的花園式海濱城市,這是一個典型的實例。中小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應盡快跟上前進的步伐,實施相應的城市建設與發展戰略,招商引資,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生產。努力培育自我造血,自我完善與發展經濟增長極核,早日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社會共同進步的現代化宏偉目標。
Ⅳ 如何發展中小城市經濟
這個問題太深奧了吧,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發展一個城市的經濟首先得從這個城市適合發展什麼樣的產業,這種產業在目前以及以後有沒有發展趨勢。其次,可以了解一下當前國內形式什麼發展的比較迅速,以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被淘汰,由此來引見這些技術到你所在的城市進行規劃,不過前提是這個城市適合這樣的技術發展。再次嘛,可以保留一些城市特色,吸引外來遊客,,
僅個人意見
Ⅵ 中小城市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行業有哪些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大體上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集中化」為特徵,第版二階段則以「分散化」權為特徵。於是,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帶」發展較快。中國一些發達地區,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已出現了生活富裕起來的階層從城裡向郊區遷移的趨勢,也就是說,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市郊化階段」。發展「城市圈」「衛星城」需要注意到城市職能和周邊郊區職能的轉化和協調發展。城市化的過程,就是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中心城市應該不斷加強「城市帶」和「區域經濟」的規模、布局、功能的完善。城市職能的不斷演進,是中心城市良好發展的前提,同時也是解決大城市病、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
Ⅶ 中小城市的發展情況如何
相對大城市來說,中抄小城市的地產還處於萌生階段,還不成熟,但是我們要知道,萌生中的行業所具有的發展潛力是相當大的!如果進入相對完善和飽和的大城市的話,單就也一塊來說就會面臨人才扎堆的現狀!所以,我認為在中小城市發展房地產業是非常好的選擇!當然,就短期資金的回籠和效益的徵收的考慮,還是要根據當地具體的情況來定!
Ⅷ 怎麼規劃中小城市的發展路線
城市有計劃的向外圍多區發展··最重要的就是道路的建設··然後利用市政設施·比如學校·政府等重要人文設施的遷入提升新區的吸引力度·然後這一地區的商圈會程良性循環狀態·多年後穩定·
Ⅸ 內陸的中小城市其發展動力究竟來自哪裡
100個城市中,GDP增速高於深圳(一線中最快)的有個城市,比衰落中的資源城市還要多。這表明在過去的五年中,三四線城市的整體發展速度並沒有慢於一線城市。
令人頗有點意外的是,這裡面不少是內陸的中小城市,那麼其發展動力究竟來自哪裡?
如果要揭示其中的奧妙,至少可以找到四種原因:
1.國家扶持
這些幸運兒是國家戰略中的支點,大量資金洶涌而至,交通基建設施大幹快上。比如增速前十名中,就包括了遵義。
4.傳統產業,穩步升級
有些城市無法得到外來資本的眷顧,這種情況下只能自力更生了。比較典型的有宜昌、菏澤、寧德等。
三四線城市和一二線城市的產業升級是截然不同的,由於缺乏教育資源和人才優勢,所以不太會是互聯網、人工智慧之類的高大上行業,同時因為缺乏政治資源和交通優勢,因此也很難吸引高精尖的製造業。
三四線城市的升級,更多建立在其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比如宜昌的磷化工、菏澤的煉油化工、寧德的不銹鋼,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產業聚集區。雖然同樣是工業,但是和北方那些資源工業不同的是,其下游需求方向並不是源自房地產。由於穩定的需求紅利,可持續的產業鏈延伸,在推動地方經濟的升級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三四線城市在工業的發展上仍然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仍然大有可為。
Ⅹ 國家為什麼要提出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
目標:著力培育和發展一批城市功能完善、發展特色鮮明、空間布局合理、治理版體系健權全、產業和人口吸納能力強、以城帶鄉和就地就近市民化成效顯著的宜居宜業中小城市。
具體舉措: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將重點推進五方面的試點改革:一是創新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機制,提高人口吸納能力;二是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增強城市發展活力;三是健全土地要素流動機制,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四是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五是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增強城市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