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武漢市產業發展情況

武漢市產業發展情況

發布時間:2021-03-01 17:35:10

『壹』 武漢城市圈各產業的具體數據

正確選擇武漢未來十年既能帶動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又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要求相適應的支柱產業,是關系武漢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立足於武漢現實產業基礎與未來武漢城中功能的提升方向,作為「一家之言」,我們擬選擇光電子通信產業、鋼鐵產業,交通運輸產業。商貿產業。旅遊產業,住宅產業等八大產業作為新時期武漢的支柱產業(以下稱新的支柱產業)。需指出的是。六大產業伙發育狀況看可分三個層次,一是具有發展優勢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如光電子通信產業,目前規模雖然不大,但具有巨大發展潛力;二是發展比較成熟的傳統產業,如第二產業小的鋼鐵業,第三產業中的商貿業、交通運輸業,特別是鋼鐵業,歷來是武漢經濟的強鞏需要在新時期再領風騷;三是新興的服務業,如旅遊業、住宅業,武漢要掘棄「非生產性領域」觀念,將它們納入到支柱產業范疇培育發展。我們認為,以上六大產業可構成武漢經濟跨世紀發展的新的支撐框架,到2010年六大產業佔GDP比重可達64%左右。

一、光電子通信產業

光電子通信產業是全球剛剛起步的高科技產業,光電了通信技術的發展,將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又以新需求推動新的供給,引發新一輪經濟的高速增長,是當今新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選擇光電子通信產業為新的支柱產業,符合武漢市這一產業技術與規模發展的現狀與要求。
(一)武漢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與人才優勢
武漢是我國光纖通信的發源地,武漢郵電科學院在光纖光纜、光電器件、光傳輸設備、光儀表方面的研究與工藝技術在全國居領先地位,該院兩個IP技術標准獲國際電信聯盟批准,標志著武漢在這一領域走在世界前列。華中科技大學擁有我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兒個激光工程研究中心,該校46項激光方面科研成果有16項獲國家專札並保持國內領先地位。武漢地區42名兩院院士中有10人是我國光於信息技術領域的學科帶頭
(二)武漢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現實基礎
光電子通信產業在光子與電子相輔相成的基礎上發展,其產業鏈很長,相關產品可以分解出光纖光纜、設備、軟體、電子商務等很多行業。1999年,全市規模以上電子丁業企業66家,完成電子工業產值72.13億元,在電信設備製造業方面,有移動通信、光通信等為代表的通信產品,電傳機、傳真機產品產量在全國領先;新型元器件方面具有生產優勢,石英晶體、熱敏電阻、金屬膜電阻生產居同類城市前列水平;計算機應用服務方面在全國擁有知名度,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的多媒體軟體、華工大的機械CAD軟體、武漢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的地理信息系統核動力所的模擬軟體等多項成果獲國家及其他科技獎。全市計算機社會擁有量超過50萬台,政府上網、企業上網、家庭上網取得明顯效果,電子商務已經展開。以網路服務為載體的通信業發展迅速,其通信綜合能力。綜濟效益水平與發展前景均居全國城市的前列。1999年全市通信業業務收入29.24億元,固定資產原值82.25億元,交換機容量30.69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55.24萬戶,行動電話用屍50.79萬戶,市電信數據及多媒體通信用戶5.9萬戶,全市網際網路用戶達到35-40萬戶(專家測算數),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鋼鐵產業

武漢鋼鐵公司是武漢鋼鐵業的主體,武鋼作為全國最重要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之一,於1958年建成投產。四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新時期,隨著「控制總量調整結構」政策的實施,武漢鋼鐵產業作為國家重點區域布局之一將進一步發揮優勢,使其成為鋼鐵產品中的精品生產基地,進而繼續成為武漢的支柱產業。可以說,鋼鐵業是當前武漢最具優勢的產業。
一是具有綜合經濟效益的優勢。當前武鋼已經具備年產鋼鐵各700萬噸的生產能力,1999年生產鋼625.8萬噸,鐵61.4萬噸,分別比1990年增長29.5%和36.6%。完成工業增加值50.96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19.5%;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3.22萬元/人年,處於工業行業前列,在全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是具有新產品開發的優勢。武鋼是我國鋼鐵工業品種、規格最齊全的重要板材和關鍵鋼村生產基地,曾被評為全國綜合技術開發能力百強第2名。主要產品有熱軋卷板、冷軋卷板、鍍鋅板、鍍錫板、彩色塗層板、中厚板、冷軋硅鋼片、型村、重村、高速線材、棒材等200多個品種,80年代以來,一批主體設備通過更新改造,技術狀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先後實施三煉鋼系統工程、硅鋼改擴建工程、高速線材軌軋工程,一煉鋼「平改轉」工程等,具備了較強開發和生產新產品的能力,科技進步貢獻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近六年來研製開發的新產品有47個系列、139個產品,尤其是研製開發的高強匿橋梁鋼、壓力容器鋼、電機機系列用鋼、低焊接裂紋敏感鋼及取向硅鋼片等一大批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在國內僅武鋼獨家生產;集裝箱板、IF鋼。石油管線鋼等在國內也只有武鋼與寶鋼生產,均是國內目前十分短缺的替代進口品種。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三是具有產品質量的優勢。武鋼堅持和深化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不斷深化質量保證體系,成為我國首家通過質量體系國際認證的國有特大型企業。先後有100多產品獲全國、省。部優質產品證書,有24個鋼材品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是具有明顯的價格、營銷、售後服務優勢。武鋼近五年來開展「成本效益縱深行」活動,不斷降低成本,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並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營銷體制,鋼材銷售網路覆蓋除台灣、西藏以外的全國所有地區。並向海外輻射,產品銷往東南亞、韓國、日本、台灣、美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

三、商貿產業

商貿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市場經濟成熟度的重要標志。國外經濟學家把商貿業稱為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和穩定器,即是指在經濟的高速增長期,繁榮的商貿流通能夠推進國民經濟的全面增長;在經濟的緊縮調整期,商貿業又可以吸納大量勞動力,從而對社會生活的穩定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對於武漢而言,商貿業是反映綜合實力水平和社會繁榮程度的一個「窗口」,是不斷強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與輻射功能的助推器。因此,選擇商貿產業作為武漢新的支柱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商貿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武漢歷來是我國內地最大的商貿中,商貿產業是傳統的重點優勢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建國初期在總體經濟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商貿產業比重超過20%。隨著國家建設重點的轉移,商業比重下降,但一般佔10%左右。改革開放以來,商貿產業作為「兩通」之一翼開始起飛,九十年代商貿業大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1999年武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39.55億元,是1978年的8.4倍(扣除價格影響)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7%,比GDP年均10.5%速度高0.2年百分點,其規模從1994年以來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等城市、居第六位,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穩居第二位。商貿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總量增長關系密切。統計資料表明、由市場銷售所決定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且呈剛性推動。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武漢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3%其中最高為1999年達到80.6%,最低為1994年40.0%,水平差異為40點。而同期投資貢獻率差異達105點,凈出口貢獻率差異達164點,可見商貿業的發展事關上市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人局。據投入產出資料,商品流通貨幣值增加1元,可以推動社會生產2元以上的增加量,武漢每人增加1元的銷售值,全市即可增加1500萬元的社會生產量。
(二)商貿產業市場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1、網點、人員增加,市場服務化程度提高。1999年末,武漢而業及餐飲業網點為14.68萬、其中:零售網點佔63.15%,批發網點佔22.11%;小型企業佔98.72%。全部網點比1990年增加1.35倍。隨著商業網點密度上兒從業人員迅速增加,1999年商貿及餐飲業吸納勞動力76.74萬人,比1990年增加1.31倍,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18.37%,從業人員與全中人口比例為1:9.63,而1990年為1:20.00;每個網點的服務人口為50.4人,而1990年為107.0人,1978年為 640.0人。
2、主體多元發展,市場競爭激烈。在放開經營、公平競爭的大環境下,經濟主體竟相發展,結構調整抓緊進行。1999年非公有經濟銷售比重佔46.3%,比1990年上升30.l上百分點。其中三資企業銷售佔2.1%,其數額比外資開始迸漢的1993年增長11.3倍。大型商場經過更新改造提供了現代化的購物環境,發展了連鎖經營、特許經營、代理配送,網上購物等經營業萬言書態,精品屋、專賣店遍布武漢三鎮,舊貨業、租賃拍賣也開始出現,各種促銷手段把經營管理方式推人高水平。
3、商品市場建設規模持續擴大。商品市場建設進展順利,基本形成以市一級市場為主體,區(縣)級市場互為補充,多種經濟主體,多種經營方式的大市場、大流通、大服務的格局。到1999年底全市商品交易市場共有699個,其中消費品市場621個,生產資料市場78個,營業回積超萬平方米的市場57個;商品市場成交額億元,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37個,市場規模的增長幅度在同類城中處於前列。

四、交通運輸產業

交通運輸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它溝通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提升城市形象,維系武漢跨世紀發展的重要基礎。武漢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其置居中,中國絕大部分大城市都在以武漢為中心,半徑為1000公里的圓圈內。優越的地理自然條件,促成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獨特優勢。未來二十年,交通運輸產業將進一步發展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一)武漢交通運輸產業的優勢在於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武漢的交通運輸產業由鐵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五種運輸方式構成,各種運輸方式有其不同特點。五種運輸方式共同構成了優勢互補的武漢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發展迅速
「八五」以來武漢集中財力投資於交通基礎設施,使綜合運輸能力加強。鐵路方面,建成了華中第一站一漢口火車站,改造了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一京廣線鄭武段,機車車輛達到牽引內燃化;公路方面,道路面積增長較快,1999年達到1500萬平方米,比1990年增長41.6%,先後完成了107國道、318國道等10條出口通道。建成了日運輸力達12000人的武漢客運總站,公交,汽車線路達700多條,日客運能力達20萬人、增加了空調卧鋪客車、雙層客車、集裝箱貨運汽車等。水運方面,建成了內河最大的客運站一武漢港客運站和一些大型碼頭、如年吞吐量90萬噸的武漢青山外貿碼頭、集四項國家科技成果於一身的紅鋼城多用碼頭和年吞吐量150萬噸的舵落口碼頭;航空方面,建成了國內一流水平的武漢大河機場,引進租賃了一批波音737大中型客機。空中航線達91條。日客運能力達到1.80萬人以上。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的加快,為武漢提供了展示區位優勢,變區位優勢為經濟優勢的機遇。1999年交通運輸產業增加值為59.76億元,比1990年增長10.3%、占當年GDP比重為55%。

五、旅遊產業

旅遊產業是當今世界最富生機與活力的產業其經濟份額與勞動就業面均佔全球10%以上,有專家預測,未來二十年。世界旅遊人數與旅遊創匯將分別以年均4.3%與7.6%的速度增長。這一速度遠遠高於全球的經濟增長。當前「入世」在即、經濟一體化的浪潮沖擊著生產。貿易要素,也必將伴隨入流的涌動。因此武漢要盡快採取應對措施,搶占旅遊戰略高寺。在武漢84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做起這個朝陽大產。
(一)發展旅遊業的山水資源依託
依託山水建設旅遊城市、是面向21世紀發展旅遊產業的首要舉措。武漢總體地勢低平,北部小片山丘最高海拔87.3米,其餘95%以上的面積均屬江漢平原東部的地域,是淺丘性的河湖沖擊平原。武漢的山不高,但數量約有200多座,一般都有較好的觀賞價值。自然賦予武漢的山水以獨特的美,其誘人的魅力是旅遊業的最可寶貴的資源。
(二)建設旅遊城市的歷史人文資源依託
武漢歷史文化積淀豐厚。據有關旅遊資料,目前全市己開發的旅遊人文景觀25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市級104處,區級87處。全市有優秀歷史建築102項。為了建設獨具特色的武漢旅遊業,必須從開發浩如煙海的歷史遺存中,突出入文旅遊資源建設的承接性、融合性、革命性、發展性。承接性是指楚文化、中原文化、漢味民俗文化景點的保護與建設、加以黃鶴樓、盤龍城、集家咀等為標志的文化景觀的進一步仟發;融合性是指宗教文化遺存及其交融,如晚清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及其「湖北新政」的歷史遺存、漢口中西合壁交融的建築的保護與開發;革命性是指辛亥革命的遺存、毛澤東及其他老一輩共產黨人在武漢活動遺存的深度開發;發展性是指改革開放以來的人文景觀建設,如蔚為壯觀的南望咀——龍王廟旅遊景觀建設等。如能將以上四者結合起來,就能體現武漢旅遊產業的深厚文化底蘊與面向未來的氣魄,從而就抓住了建設武漢優秀旅遊城市的精、氣、神。
(三)建設旅遊城市的產業依託
武漢旅遊業的發展一是依靠旅遊業本身,二是需要其他產業的支持、融合與交流。 從旅遊業本身來看,90年代以來武漢硬體設施明顯改善,現代化程度逐步提高、為發展旅遊業打下了基礎,1999年末全市賓館飯店142家,從業人員2.1萬人,全市裡級飯店47氛其中五星級飯店1家、四星級飯店2家,旅行社106家,定點院校14家。本年接待國內旅遊者1748萬人次,實現收入104.8億元;涉外旅遊者16.1萬人次,創匯收入7336萬美元。從產業融合情況看,綜合開發型的旅遊產業開始興起。旅遊業亦稱無煙產業,投入少、收益大,產業關聯度高,可以橫跨一、二、三產業進行深度開發。有資料顯示,旅遊收入多增加1元,相應第三產業增加值可增加10.2元。目前由於觀光農業的發展,全市相繼出現森林公園、度假村、垂釣區,旅遊業與農業融合的趨勢明顯。與此同時,旅遊業與二、三產業發展也在互為融合,到開發區觀光、漢正街購物逐漸成為旅遊時尚。
(四)發展旅遊業的區位優勢依託
武漢的區位優勢,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條件。要利用這一優勢,合理組織豐富多彩的旅遊市場。編排以武漢為中心的旅遊線路,盡快建設以武漢為中心,以長江中游地區國家級風景區、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內的輻射全國、接軌國際的「大武漢旅遊圈」形成吸納客源與輸送客流的良性循環譏制。

六、住宅產業

住宅產業是為人類生活提供居住空間的產業。它包括第二產業中的住宅建築業和第三產業中的房地產服務業。大力推動住宅消費、扶持與培育住宅產業,使其成為支柱產業,是武漢面向21世紀,振興經濟的重要舉措。
(一)住宅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住宅是人們最大的生活資料,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從消費需求演變趨勢看,80年代人們的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中的前兩項已經基本解決。進入90年代後,市場無新的消費熱點,消費性儲蓄持續積累,城市居民總體購買力上升到「萬元級」,但消費尚未「升級」。因此開拓住宅市場,調動與滿足經濟發展的最終需求,是居民消費的內在迫切面積為8.5平方米,距小康水平差3.5平方米,按原七城區人口384.78萬人計算,需住房1347萬平方米;城調資料還顯示,現在單元式配套住宅只佔總量72.8%,還有27.2%的住宅處於普通住宅及其他住宅的低水平狀況;每年有近5萬對新婚家庭;全市有170多萬流動人口,以上因素都構成住宅市場的巨大潛在需求。
(二)住宅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住宅業有較強的相關效應,前後與50多個行業相關聯。與建材、冶金、紡織、化工、機械、儀表、木材等行業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家電、傢具、裝修、金融、保險、旅遊、運輸、商業等行業發展。有關專家預測,如果住宅建設增長10%,就能推動GDP增長0.5至1個百分點。未來10年武漢如能發展市場潛力大而又與其他產業相關性強的住宅產業,對於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保持長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又會給住宅產業自身發展帶來寬松有利的宏觀環境。
21世紀初葉,武漢住宅產業面臨著產業水平不斷提高的機遇。首先是資金來源增加,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在區位優越的武漢,住宅產業將成為外商投資的重要目標。
其次是產業技術含量不斷提高。隨著開放的擴大,人們對住宅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住宅消費個性化的超勢已見端倪,千樓一面,千戶一面的「火柴盒」式住宅樓不吃香了,除面積需求外,還出現個性的需求。

『貳』 長沙和武漢的發展情況如何

從地理位來說,武漢優於長沙,因為武漢有長江碼頭。從歷史上來說,武漢在清朝時就建有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民國時期一段時間還成了全國的政治中心。現在的武漢武GDp也高於長沙。

『叄』 武漢市產業發展的一帶四區是什麼求詳細介紹。

這個問題彷彿沒有特例吧?!例如,僅硚口區就含有「四區一帶」:漢正街都市工業區、漢正街商貿旅遊區、硚口西部物流區、寶豐商務區和漢水濱江商住帶。

『肆』 武漢市三大產業比重

武漢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606.91億元,較上年增長16.7%,(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在「八五」時期年均增長15.9%,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成績顯著。武漢是我國的重要工業基地,國有工業擁有總資產855.3億元,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居第四位。

工業結構經過調整,輕重工業比例由41.7:58.3(1990年) 變為37.2:62.8(1995年)。鋼鐵、汽車、機電、高新技術四大工業支柱格局以及服裝、食品、化工、建材類產品特色逐漸明晰。非國有工業高速增長,使工業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的比重由81.1:10.9(1990年)變為71.9:20.1(1995年)。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工業經濟中仍起著主導和骨幹作用。農業生產穩步上升,「菜藍子」工程建設成就尤為顯著。

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5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9.8%,高於第一、二產業增幅。第三產業中的三大主導行業為商貿、運輸郵電及金融保險。商品交易市場十分發達,是中國內陸最大的商貿中心,金融業發展迅速,作為我國中部地區金融中心地位不斷加強。一、二、三產業比例由15.6:52.0:32.4(1990年)調整為10.0:48.6:41.4(1995年),向前邁進一大步。

社會勞動者就業情況,從業人員總計398萬多人。1995年與1990年比較,從產業門類看,第三產業從業者明顯增大,居第一位。從所有制類型看,私營、個體從業者及其它經濟職工增加了十倍多,國有經濟職工仍佔主體地位。1995年安置待業人員44000人就業。職工年平均工資5327元,其中國有經濟職工為5781元,集體經濟職工為3534元。

『伍』 武漢的主導產業是什麼

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製造、裝備製造、食品煙草和能源及環保等五大千億支柱產業。

汽車專產業連續七年屬蟬聯第一,2010年,汽車超越鋼鐵成為武漢首個千億產業。截至目前,武漢汽車產業已連續7年保持武漢第一大支柱產業地位。

除了發力傳統的乘用車領域,武漢市在新興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比亞迪、南京金龍、江淮汽車等一批新能源汽車項目落戶武漢。

未來幾年,隨著這些新能源汽車、專用車項目的建成投產,武漢汽車產業格局將更為均衡。隨著武漢自主研發能力的加強,下一代汽車發展,將由「製造」向「創造」轉型。

(5)武漢市產業發展情況擴展閱讀:

武漢市工業品的產量情況來看,武漢市重要的工業品包括鋼鐵,汽車,城市軌道車輛,石油化工產業,光電子器件等產業,還有手機,電腦產業等。

其中武漢市鋼材產量2018年達到了1744.86萬噸,汽車產量達到了170.52萬輛,城市軌道車輛達到了294萬輛,光電子器件達到了1.57億只等。

未來武漢不僅將保持原有傳統產業的優勢,而且還將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光電子器件等產業來加快發展。

『陸』 武漢這兩年什麼行業發展最有潛力

一、汽車行業
武漢正在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中國三大汽車製造廠之一東風汽車公司總部已經從十堰遷址武漢。包括神龍汽車、東風本田、東風日產、東風風神、東風渝安、東風電動、三環汽車和3604改裝車,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提愛思全興、德爾福、佛吉亞、法雷奧等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
二、船舶工業
船舶工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被譽為「綜合工業之冠」。武漢雖地處內陸但因為有長江,所以,也是中國造船重鎮之一,中國海軍潛艇有很多都是在武漢的武昌造船廠建造。
三、金融商貿
武漢一直是長江中游的商貿金融中心,歷史上流傳著「貨到漢口活」的說法。明末清初,漢口就躋身全國四大名鎮之列,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上個世紀初,漢口一度成為中國第二大對外通商口岸,中國四大金融中心之一。今天,這座商家必爭之地仍然商賈雲集,千街熙攘。
四、臨港產業
陽邏武漢新港位於天興洲以東70公里的長江岸線上,總投資370億將崛起總億噸級大港,問鼎中國最大內河航運港口,這就是規劃中的陽邏武漢新港。到2020年,武漢新港集裝箱吞吐量將達到500萬標箱,到2030年將達1000萬標箱;貨物吞吐量達3.5億噸,建成後的武漢新港貨物吞吐量僅次於南京,為中國內河航運第二大港口。
五、創意產業
又叫創意工業、創造性產業、創意經濟等,指以創新思想、技巧和先進技術等知識和智力密集型要素為核心。武漢高校雲集,是中國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綜合實力在各類評比中始終處於全國前列,高等教育優勢明顯。

『柒』 武漢近年來的經濟變化(附圖)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的主要變化:
武漢軌道交通
2000年,中國批准長春、大連、武漢和重慶4個城市為首批輕軌建設示範城市之後,武漢軌道交通公司(現為武漢地鐵集團WUHAN METRO GROUP)成立。2000年底,投資21.99億元、總長約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開工,2003年底具備試通車條件,2004年7月投入試運營。由於線路短、票價高、換乘不便、路線不合理等原因,在試運營期和正式運營初期,武漢輕軌載客量都較低。其後雖然武漢軌道交通公司(武漢地鐵集團)採取降價措施以吸引市民,但是成效並不明顯。
武漢市規劃未來的軌道交通網由7條線路構成,總長222.8公里。除一號線吳家山至堤角30.5公里為輕軌外,其餘6條線路都是地鐵。分別為:二號線,常青花園至流芳,39.8公里;三號線,沌口至三金潭,32.2公里;四號線,永安堂至青山,29.3公里;五號線,青山至青菱,33公里;六號線,老關村至堤角,25.3公里;七號線,古田至野芷路,32.7公里。這7條線路中,二、三、四號線跨越兩江,連通三鎮;一、五號線分別貫穿漢口、武昌的東西方向;六號線溝通漢口、漢陽舊城及後湖新區;七號線則把漢口北部與武昌東南部聯為一體。2006年11月16日,武漢地鐵二號線的范湖站動工,二號線預計於2012年建成。
武漢過江隧道
武漢長江隧道(已建成,2004年11月28日開工,總建設周期45個月,於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調試運行通車。之後,逐步完善隧道運營維護管理辦法,整理竣工驗收有關資料,「長江第一隧」於2011年方可正式通車運行)。
武漢長江隧道為長江上的第一座過江隧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隧,長約3.6公里(含匝道),漢口越江點位在江灘公園附近,勝利街設右進隧道匝道、天津路設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點位於和平大道,友誼大道設4條匝道連接。該工程為左、右道隔離的雙向4車道公路隧道,設計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級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葯等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清朝末期、國民政府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三鎮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故曾有「東方芝加哥」之稱。但自1980年代以來,武漢的發展未能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被「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拋在了身後。當時,由於市容環境不佳、城市建設無序,武漢被戲稱為「中國最大的縣城」。這種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開始迅速轉變,城市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20世紀90年代,武漢建立了位於漢陽沌口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武昌的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位於漢口東西湖的台商投資區,以及位於新洲陽邏的陽邏開發區。中國 三大鋼鐵集團公司的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位於武漢;中國三大汽車製造廠之一東風汽車公司總部位於武漢。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聚集著以東風汽車總部、東風有限汽車總部、東風本田總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車企業總部和以東風汽車技術中心。康明斯東亞研發中心等一批建於1862年的武漢江漢關。頂尖汽車研發機構以及神龍汽車、東風本田、東風自主品牌和東風渝安等整車企業,已經成為中國最集中的汽車產業基地,被譽為「中國車都」。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即是享譽海內外的「武漢·中國光谷」。這里是中國最大最具實力的的光電子產業生產和研發基地。2007年,區內科工貿總收入達1300億人民幣。如今,富士康在高新區投資數百億建立光電子和數碼產業帝國,還有中芯國際投資百億元的晶元廠為高新區發展帶來新的更大的的活力。高新區內有著名的光谷軟體園,聚集著微軟(武漢)創新技術中心、IBM全球服務中心、EDS全球服務中心、法國電信軟體研發中心、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銀行運營中心等世界五百強和國內知名軟體服務外包中心、金融後台服務中心。它們已經成為武漢光谷軟體園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將有利促進光谷軟體園打造中國服務外包交付中心。
武漢市的經濟基礎和實力遠遠超過湖北省內其他的城市,尤其隨著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加快,GDP總額占湖北省的比重穩步提升。2001年,武漢的GDP總量占湖北省的28.9%,到2006年,武漢市GDP總量占湖北全省的比重達到34.5%。

『捌』 武漢哪些行業現在前景比較好

『玖』 武漢近年來的經濟變化是怎樣的

武漢近年來的經濟變化:

武漢軌道交通。2000年,中國批准長春、大連、武漢和重慶4個城市為首批輕軌建設示範城市之後,武漢軌道交通公司(現為武漢地鐵集團WUHAN METRO GROUP)成立。2000年底,投資21.99億元、總長約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開工,2003年底具備試通車條件,2004年7月投入試運營。由於線路短、票價高、換乘不便、路線不合理等原因,在試運營期和正式運營初期,武漢輕軌載客量都較低。其後雖然武漢軌道交通公司(武漢地鐵集團)採取降價措施以吸引市民,但是成效並不明顯。

武漢市規劃未來的軌道交通網由7條線路構成,總長222.8公里。除一號線吳家山至堤角30.5公里為輕軌外,其餘6條線路都是地鐵。分別為:二號線,常青花園至流芳,39.8公里;三號線,沌口至三金潭,32.2公里;四號線,永安堂至青山,29.3公里;五號線,青山至青菱,33公里;六號線,老關村至堤角,25.3公里;七號線,古田至野芷路,32.7公里。

這7條線路中,二、三、四號線跨越兩江,連通三鎮;一、五號線分別貫穿漢口、武昌的東西方向;六號線溝通漢口、漢陽舊城及後湖新區;七號線則把漢口北部與武昌東南部聯為一體。2006年11月16日,武漢地鐵二號線的范湖站動工,二號線預計於2012年建成。

武漢過江隧道。武漢長江隧道(已建成,2004年11月28日開工,總建設周期45個月,於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調試運行通車。之後,逐步完善隧道運營維護管理辦法,整理竣工驗收有關資料,「長江第一隧」於2011年方可正式通車運行)。

武漢長江隧道為長江上的第一座過江隧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隧,長約3.6公里(含匝道),漢口越江點位在江灘公園附近,勝利街設右進隧道匝道、天津路設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點位於和平大道,友誼大道設4條匝道連接。該工程為左、右道隔離的雙向4車道公路隧道,設計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級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葯等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清朝末期、國民政府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三鎮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故曾有「東方芝加哥」之稱。但自1980年代以來,武漢的發展未能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被「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拋在了身後。

當時,由於市容環境不佳、城市建設無序,武漢被戲稱為「中國最大的縣城」。這種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開始迅速轉變,城市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20世紀90年代,武漢建立了位於漢陽沌口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武昌的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位於漢口東西湖的台商投資區,以及位於新洲陽邏的陽邏開發區。

中國三大鋼鐵集團公司的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位於武漢;中國三大汽車製造廠之一東風汽車公司總部位於武漢。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聚集著以東風汽車總部、東風有限汽車總部、東風本田總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車企業總部和以東風汽車技術中心。康明斯東亞研發中心等一批建於1862年的武漢江漢關。頂尖汽車研發機構以及神龍汽車、東風本田、東風自主品牌和東風渝安等整車企業,已經成為中國最集中的汽車產業基地,被譽為「中國車都」。

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即是享譽海內外的「武漢·中國光谷」。這里是中國最大最具實力的的光電子產業生產和研發基地。2007年,區內科工貿總收入達1300億人民幣。如今,富士康在高新區投資數百億建立光電子和數碼產業帝國,還有中芯國際投資百億元的晶元廠為高新區發展帶來新的更大的的活力。

高新區內有著名的光谷軟體園,聚集著微軟(武漢)創新技術中心、IBM全球服務中心、EDS全球服務中心、法國電信軟體研發中心、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銀行運營中心等世界五百強和國內知名軟體服務外包中心、金融後台服務中心。它們已經成為武漢光谷軟體園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將有利促進光谷軟體園打造中國服務外包交付中心。

武漢市的經濟基礎和實力遠遠超過湖北省內其他的城市,尤其隨著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加快,GDP總額占湖北省的比重穩步提升。2001年,武漢的GDP總量占湖北省的28.9%,到2006年,武漢市GDP總量占湖北全省的比重達到34.5%。

閱讀全文

與武漢市產業發展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