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推動茶葉產業發展的思考

推動茶葉產業發展的思考

發布時間:2021-03-01 18:49:47

⑴ 中國茶葉發展的現狀

中國茶葉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分析

世界茶葉80%產在亞洲。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亞和印度尼西亞五大產茶國的茶葉產量佔世界茶葉總產量80%。中國茶葉產量從2000年的67.6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93.4萬噸,增長了38.1%。茶葉產值從2000年的90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55億元,增長了72.2%,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並且在2005年,我國茶葉產量超過印度,重新奪回第一大產茶國地位,實現了以吳覺農為代表的近代茶人為之奮斗的目標。

一、推動茶產業發展的因素。

當前,我國茶葉產量、國內銷售、茶葉出口都處於歷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於地方政府資金支持,茶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新的資本進入,茶葉新技術在茶葉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以及茶葉新產品的開發等,這些都為我國茶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茶葉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投入,並且通過科技創新、結構調整、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等措施,促進了我國茶產業的發展。在西部開發、扶貧政策和退耕還林等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各主要產茶省都發展了相當數量的新茶園。茶農在茶葉良好經濟效益促進下,生產積極性不斷高漲,並且加大了對老茶園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產效益低的茶園。我國茶園面積由2000年的108.9萬公頃,增加到2005年的130萬公頃,增長了19.4%。近年來新發展的茶園基本上按照規范化要求進行建設的,生產能力高、茶園投入力度大,從而使得我國茶葉產量保持較快速度增長。

2、企業的多元化。

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茶葉企業發生結構性變化,大多數國有加工、流通茶葉企業實現了股份化、民營化轉制。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實行改制的「老字型大小」茶葉企業,改制後的股本為3000萬,國有(企業)參股20%,10%社會法人股,主要是兩家上游生產企業,其他70%職工股。改制後企業的機制變活了,企業有了自主權,有了資金積累,通過幾年來的運作,張一元的年銷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茶葉產業的發展,也吸引國內大的集團紛紛進入茶葉領域,雲南制葯企業盤龍雲海和雲南白葯集團已經開始涉足茶產業。白葯集團認為普洱茶的發展過程與雲南白葯的發展過程極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戶分散式生產,後來隨著工藝技術改進,規模化生產成為必然。雲南瀾滄江啤酒集團也把開發茶產品作為今後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與此同時,個體私營茶葉企業在經過多年的市場經驗積累,也開始得到快速發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北京更香茶葉有限公司發展到46家連鎖店。

3、新的資本注入。

競爭的加劇需要重新整合我國現有的茶葉資源,許多茶葉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引進資金,迅速擴張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北京老字型大小吳裕泰茶葉公司2005年組建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東發起設立,總資產達到1億元。改制前由於公司資金不足,無法快速向外擴張,新股東注資給公司擴張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資金一方面對原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開店速度。擁有國內最大茶葉基地的雲南龍生集團目前已經在資本市場上成功引進5500萬元的風險資金,企業引進風險投資後,正在積極准備爭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聞投資集團以1.3億元收購雲南西雙版納勐海茶廠,強大的資本注入讓茶廠得以快速發展;而在引資時,博聞投資集團的目的就很明確——要讓雲南勐海茶廠盡快上市,成為「國內茶葉第一股」。新組建的老字型大小企業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計劃也是上市。

4、產業的變化

茶葉加工由手工轉向機械化,大多數的名優綠茶加工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特別是小型名優茶加工設備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提高名優茶加工的效率和茶葉產品的標准化水平,為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對加工工藝的改進,茶葉品質也在不斷提高,適應了市場對高品質茶葉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烏龍茶通過採用空調做青,在夏季也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烏龍茶。此外茶葉的清潔化生產也有了很好的開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茶葉質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各企業都加大了對廠房和設備的改造,大型的精製企業大多數已經通過ISO9000系列、HACCP等質量認證。烏龍茶出口企業精製加工基本實現了全自動化封閉式生產,為茶葉質量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保障。從2005年開始,國家對茶葉企業實行QS認證,進一步促進了茶葉初精製企業廠房和設備改造工作的開展。

5、市場的發展

茶葉消費熱點轉換很快,有機茶被消費者接受並迅速得到了認可,繼綠茶、烏龍茶之後,普洱茶在國內市場興起,有效帶動茶葉消費市場不斷升溫。2003年以來,普洱茶發展迅猛,雲南龍生集團過去是以生產綠茶為主企業,三年時間,普洱茶生產從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銷量佔到集團總銷量的1/3,並且其利潤率超越了其他品種。2006年計劃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我國茶葉市場變化需要,國內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茶業批發市場網路,為茶葉的生產和銷售構建十分有效的銷售通路。目前,大約有60%的茶葉是通過批發市場進行銷售的。我國茶葉批發市場已經具備了產品的收集、整理,價格的形成,以及產品的批發等功能,而且市場通過不斷投入和改造,為交易雙方提供包括信息、倉儲、運輸在內的服務功能。

6、茶文化的宣傳。

茶葉市場的發展與茶文化推廣十分不開的。最近幾年,各地廣泛開展的各項茶文化活動,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傳茶知識,帶動茶葉消費的增加。以安溪縣鐵觀音發展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烏龍茶主要還是供應出口,國內消費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廣東兩個省。到2002年,安溪烏龍茶內外銷數量已平分秋色,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縣茶商和茶農的營銷網路,而且烏龍茶內銷價格也遠高於外銷茶的價格。現在,安溪鐵觀音內銷量和金額遠遠超過外銷數量。安溪鐵觀音發展一個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視茶文化的推廣,從1993年開始,安溪縣政府組織當地的茶商和茶農,把當地傳統的賽茶方式推向市場,先後在香港、澳門、廣東、上海、北京等地舉辦茶王賽,並且把當地烏龍茶的泡飲方式進行藝術提升,創造出一套完美的烏龍茶茶藝表演,讓大家更加全面了解烏龍茶和烏龍茶文化。烏龍茶開始為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所接受。安溪茶葉在成功地走出去後,又在2000年—2002年期間,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單位合作,在安溪縣舉辦了三次以茶文化為主體的大型宣傳活動,並且投資建成全國烏龍茶最大的交易市場—--安溪中國茶都,安溪從烏龍茶重點產茶縣開始向全國的烏龍茶信息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與世界各主要產茶國比,我國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於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佔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為52萬公頃,相當於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佔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

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採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為546公斤、斯里蘭卡為402公斤、肯亞是為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並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農受雇於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並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印度、肯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台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並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後,並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獨立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於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准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採用手工製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採用半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產品的標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准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為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市場處於競爭無序的混亂狀態,市場分散,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對於某個地區來講,有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國市場而言,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占據2%的市場分額。這種狀況,不能夠發揮規模化生產的效應,不利於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於品牌的樹立。今後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將面臨大的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業將被購並或者被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三、幾點建議

不斷變法和發展的中國茶葉市場給企業帶來眾多的機會,因此,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也是企業正確投資的關鍵。根據當前茶葉發展現狀,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把握市場熱點轉換。

從目前情況看,產量增加,市場熱點不斷,多茶類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市場主要特徵。2004年非典時期引發的綠茶消費熱,2005年鐵觀音消費熱,2006年普洱茶消費熱,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費熱點形成,很好帶動茶葉消費整體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熱的興起,對我國現階段茶葉市場將會產生較深遠的影響。首先,其他的茶葉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陳越值錢,這樣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飲用價值外,還具有收藏價值。二是與其他茶葉品種相比,普洱茶生產能夠形成規模生產。普洱茶只要是雲南大葉種曬青茶,都可以作為原料。發酵過程類似葡萄酒的生產,可以通過控制溫度和濕度來形成質量相對一致的品質;此外,其他茶葉品質最主要取決於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藝,將不同等級的茶葉拼配在一起可以調出不同風格的口感,廠家可以採用自己獨特的工藝形成獨有的品質,有利於品牌的樹立。

分析這幾年茶葉市場熱點,非典帶動綠茶的消費熱帶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但是,鐵觀音和普洱茶熱的形成,是對茶葉品質特徵准確把握和有效的宣傳,成功創造出新的市場發展空間,對行業更具有影響力。我國是多茶類的國家,每個茶類都有不同的品質特徵,個性化十分明顯,如何根據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通過對加工工藝和品飲方式的改進,形成市場賣點,促進需求的增加,使各個茶類都能夠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使我國多茶類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鐵觀音熱形成是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培育,普洱茶熱更具有創新的成份,綠茶熱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個熱點需要形成同樣需要依靠創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發展名優茶,兼顧大宗茶。

我國名優茶的產量從2000年14.4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25萬噸,增長了73.6%。名優茶的產值從55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10億元。名優茶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優茶的產值已經佔到茶葉總產值的71 %。名優茶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提高茶葉行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品質的要求已經提上日程,現在許多企業已經開發出有機茶,打造名優茶品牌將是茶企業必經之路。但是,目前名優茶已經遇到了成本不斷上升的問題,不少地區已經出現採茶工不足的問題。名優茶的發展日益受到限制。由於在產品質量上過分注重外形,不僅給採摘帶來困難,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藝的復雜程度,這也是名優茶不能完全實現機械化採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約名優茶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導茶葉消費由重外形向重內質轉變,是名優茶今後能否繼續得到快速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名優綠茶顯得更為迫切。這幾年,有機茶發展已經使部分消費者改變對茶葉品質的判別標准,從外型轉向內質,而且逐漸把安全、好喝作為判斷品質的標准。普洱茶市場興起,可以說是對傳統茶葉品質判斷標準的顛覆,並且創造了新的市場發展空間。隨著QS制度的全面實行,茶葉銷售逐漸要從散裝茶銷售轉向包裝茶的銷售,這將會為眾多品牌企業帶來機會,應該通過包裝和品飲方式的創新來促進飲茶方式的改變。

另外,企業過分重視名優茶生產和經營,不願意生產適合普通消費者的中低檔茶葉,這也是制約當前茶葉企業規模擴張的問題。其實,大宗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茶葉市場需要象「猴王」「京華」等質量穩定「老百姓」品牌的茶葉。今後,茶葉還面臨進入超市銷售的問題,這也急需發展中低檔品牌的包裝茶葉。

(三)打造茶葉品牌。

茶葉品牌有兩類,一類是產品品牌,以中茶、竹葉青、大益和龍生為代表;一類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吳裕泰、張一元位代表。從這幾年情況看,由於茶葉市場發育不成熟,通路品牌發展較為成功,適應了目前茶葉消費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天福連鎖經營在全國擴張很快,已經有600多家連鎖店,成為國內最具有影響力的企業之一。其他的大多數還是區域性品牌,但是,成長數度也十分驚人。北京市場上知名品牌吳裕泰已有122家店,張一元也有85家店。從市場發展看,茶葉銷售今後必須走復合通路,除了傳統營銷模式外,網路營銷等新型營銷模式也將被應用到茶葉銷售中來,這對企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一方面要通過擴大連鎖經營規模,來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對企業資源進行整合,延伸企業經營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具有個性化產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實力的茶葉企業除了要加強通路建設外,還要加大企業對茶葉資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產基地。我國產茶麵積分布很廣,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優質資源有限,而且茶葉品質受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很大,特別是國家加大對原產地產品保護後,這些資源今後會成為稀缺資源,更具有價值。

(四)發展茶產品深加工

我國茶葉產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產,我國茶葉產量將遠遠超過目前的水平。因此,通過發展茶葉深加工,拓寬茶葉的應用領域,提高茶葉的消費量,也是我國茶葉能夠得到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發展茶產品深加工方面,我國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用烏龍茶、綠茶、花茶等為原料加工製成的茶飲料,銷量已超過可樂等碳酸飲料,成為日本最常見的飲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滿目,而應用茶葉提取物兒茶素等製作的抗菌、除臭產品更是多達數百種,茶葉有效成分還被廣泛應用於化妝品、洗滌劑、茶染服裝等。在我國,茶飲料、茶食品也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只是應用領域還有待於進一步擴大。

(五) 關注茶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有悠久的茶葉歷史,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各不相同,為我們提供了十分廣泛的茶文化宣傳資源。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茶葉行業同樣要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新的引擎,推動產業升級。以茶文化為題材的旅遊業、影視業、出版業、藝術品經營業、動漫業等同樣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產業。現在,以經營茶文化為主體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館和上海湖心亭為代表的依託地方特色茶文化為經營載體的茶館企業。以北京聖唐古驛為代表的茶館、茶博物館等設計裝修企業,以讀圖時代為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業,加上茶葉的包裝設計、茶具製作、廣告宣傳等,已經形成茶文化創意產業的雛形。應該說,我們的茶文化創意產業還剛開始,但是發展空間很大,我們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引導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

⑵ 茶葉產業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中國茶葉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分析

世界茶葉80%產在亞洲。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亞和印度尼西亞五大產茶國的茶葉產量佔世界茶葉總產量80%。中國茶葉產量從2000年的67.6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93.4萬噸,增長了38.1%。茶葉產值從2000年的90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55億元,增長了72.2%,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並且在2005年,我國茶葉產量超過印度,重新奪回第一大產茶國地位,實現了以吳覺農為代表的近代茶人為之奮斗的目標。

一、推動茶產業發展的因素。

當前,我國茶葉產量、國內銷售、茶葉出口都處於歷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於地方政府資金支持,茶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新的資本進入,茶葉新技術在茶葉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以及茶葉新產品的開發等,這些都為我國茶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茶葉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投入,並且通過科技創新、結構調整、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等措施,促進了我國茶產業的發展。在西部開發、扶貧政策和退耕還林等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各主要產茶省都發展了相當數量的新茶園。茶農在茶葉良好經濟效益促進下,生產積極性不斷高漲,並且加大了對老茶園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產效益低的茶園。我國茶園面積由2000年的108.9萬公頃,增加到2005年的130萬公頃,增長了19.4%。近年來新發展的茶園基本上按照規范化要求進行建設的,生產能力高、茶園投入力度大,從而使得我國茶葉產量保持較快速度增長。

2、企業的多元化。

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茶葉企業發生結構性變化,大多數國有加工、流通茶葉企業實現了股份化、民營化轉制。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實行改制的「老字型大小」茶葉企業,改制後的股本為3000萬,國有(企業)參股20%,10%社會法人股,主要是兩家上游生產企業,其他70%職工股。改制後企業的機制變活了,企業有了自主權,有了資金積累,通過幾年來的運作,張一元的年銷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茶葉產業的發展,也吸引國內大的集團紛紛進入茶葉領域,雲南制葯企業盤龍雲海和雲南白葯集團已經開始涉足茶產業。白葯集團認為普洱茶的發展過程與雲南白葯的發展過程極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戶分散式生產,後來隨著工藝技術改進,規模化生產成為必然。雲南瀾滄江啤酒集團也把開發茶產品作為今後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與此同時,個體私營茶葉企業在經過多年的市場經驗積累,也開始得到快速發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北京更香茶葉有限公司發展到46家連鎖店。

3、新的資本注入。

競爭的加劇需要重新整合我國現有的茶葉資源,許多茶葉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引進資金,迅速擴張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北京老字型大小吳裕泰茶葉公司2005年組建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東發起設立,總資產達到1億元。改制前由於公司資金不足,無法快速向外擴張,新股東注資給公司擴張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資金一方面對原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開店速度。擁有國內最大茶葉基地的雲南龍生集團目前已經在資本市場上成功引進5500萬元的風險資金,企業引進風險投資後,正在積極准備爭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聞投資集團以1.3億元收購雲南西雙版納勐海茶廠,強大的資本注入讓茶廠得以快速發展;而在引資時,博聞投資集團的目的就很明確——要讓雲南勐海茶廠盡快上市,成為「國內茶葉第一股」。新組建的老字型大小企業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計劃也是上市。

4、產業的變化

茶葉加工由手工轉向機械化,大多數的名優綠茶加工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特別是小型名優茶加工設備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提高名優茶加工的效率和茶葉產品的標准化水平,為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對加工工藝的改進,茶葉品質也在不斷提高,適應了市場對高品質茶葉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烏龍茶通過採用空調做青,在夏季也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烏龍茶。此外茶葉的清潔化生產也有了很好的開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茶葉質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各企業都加大了對廠房和設備的改造,大型的精製企業大多數已經通過ISO9000系列、HACCP等質量認證。烏龍茶出口企業精製加工基本實現了全自動化封閉式生產,為茶葉質量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保障。從2005年開始,國家對茶葉企業實行QS認證,進一步促進了茶葉初精製企業廠房和設備改造工作的開展。

5、市場的發展

茶葉消費熱點轉換很快,有機茶被消費者接受並迅速得到了認可,繼綠茶、烏龍茶之後,普洱茶在國內市場興起,有效帶動茶葉消費市場不斷升溫。2003年以來,普洱茶發展迅猛,雲南龍生集團過去是以生產綠茶為主企業,三年時間,普洱茶生產從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銷量佔到集團總銷量的1/3,並且其利潤率超越了其他品種。2006年計劃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我國茶葉市場變化需要,國內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茶業批發市場網路,為茶葉的生產和銷售構建十分有效的銷售通路。目前,大約有60%的茶葉是通過批發市場進行銷售的。我國茶葉批發市場已經具備了產品的收集、整理,價格的形成,以及產品的批發等功能,而且市場通過不斷投入和改造,為交易雙方提供包括信息、倉儲、運輸在內的服務功能。

6、茶文化的宣傳。

茶葉市場的發展與茶文化推廣十分不開的。最近幾年,各地廣泛開展的各項茶文化活動,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傳茶知識,帶動茶葉消費的增加。以安溪縣鐵觀音發展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烏龍茶主要還是供應出口,國內消費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廣東兩個省。到2002年,安溪烏龍茶內外銷數量已平分秋色,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縣茶商和茶農的營銷網路,而且烏龍茶內銷價格也遠高於外銷茶的價格。現在,安溪鐵觀音內銷量和金額遠遠超過外銷數量。安溪鐵觀音發展一個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視茶文化的推廣,從1993年開始,安溪縣政府組織當地的茶商和茶農,把當地傳統的賽茶方式推向市場,先後在香港、澳門、廣東、上海、北京等地舉辦茶王賽,並且把當地烏龍茶的泡飲方式進行藝術提升,創造出一套完美的烏龍茶茶藝表演,讓大家更加全面了解烏龍茶和烏龍茶文化。烏龍茶開始為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所接受。安溪茶葉在成功地走出去後,又在2000年—2002年期間,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單位合作,在安溪縣舉辦了三次以茶文化為主體的大型宣傳活動,並且投資建成全國烏龍茶最大的交易市場—--安溪中國茶都,安溪從烏龍茶重點產茶縣開始向全國的烏龍茶信息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與世界各主要產茶國比,我國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於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佔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為52萬公頃,相當於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佔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

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採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為546公斤、斯里蘭卡為402公斤、肯亞是為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並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農受雇於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並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印度、肯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台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並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後,並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獨立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於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准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採用手工製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採用半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產品的標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准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為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市場處於競爭無序的混亂狀態,市場分散,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對於某個地區來講,有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國市場而言,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占據2%的市場分額。這種狀況,不能夠發揮規模化生產的效應,不利於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於品牌的樹立。今後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將面臨大的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業將被購並或者被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三、幾點建議

不斷變法和發展的中國茶葉市場給企業帶來眾多的機會,因此,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也是企業正確投資的關鍵。根據當前茶葉發展現狀,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把握市場熱點轉換。

從目前情況看,產量增加,市場熱點不斷,多茶類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市場主要特徵。2004年非典時期引發的綠茶消費熱,2005年鐵觀音消費熱,2006年普洱茶消費熱,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費熱點形成,很好帶動茶葉消費整體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熱的興起,對我國現階段茶葉市場將會產生較深遠的影響。首先,其他的茶葉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陳越值錢,這樣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飲用價值外,還具有收藏價值。二是與其他茶葉品種相比,普洱茶生產能夠形成規模生產。普洱茶只要是雲南大葉種曬青茶,都可以作為原料。發酵過程類似葡萄酒的生產,可以通過控制溫度和濕度來形成質量相對一致的品質;此外,其他茶葉品質最主要取決於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藝,將不同等級的茶葉拼配在一起可以調出不同風格的口感,廠家可以採用自己獨特的工藝形成獨有的品質,有利於品牌的樹立。

分析這幾年茶葉市場熱點,非典帶動綠茶的消費熱帶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但是,鐵觀音和普洱茶熱的形成,是對茶葉品質特徵准確把握和有效的宣傳,成功創造出新的市場發展空間,對行業更具有影響力。我國是多茶類的國家,每個茶類都有不同的品質特徵,個性化十分明顯,如何根據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通過對加工工藝和品飲方式的改進,形成市場賣點,促進需求的增加,使各個茶類都能夠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使我國多茶類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鐵觀音熱形成是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培育,普洱茶熱更具有創新的成份,綠茶熱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個熱點需要形成同樣需要依靠創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發展名優茶,兼顧大宗茶。

我國名優茶的產量從2000年14.4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25萬噸,增長了73.6%。名優茶的產值從55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10億元。名優茶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優茶的產值已經佔到茶葉總產值的71 %。名優茶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提高茶葉行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品質的要求已經提上日程,現在許多企業已經開發出有機茶,打造名優茶品牌將是茶企業必經之路。但是,目前名優茶已經遇到了成本不斷上升的問題,不少地區已經出現採茶工不足的問題。名優茶的發展日益受到限制。由於在產品質量上過分注重外形,不僅給採摘帶來困難,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藝的復雜程度,這也是名優茶不能完全實現機械化採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約名優茶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導茶葉消費由重外形向重內質轉變,是名優茶今後能否繼續得到快速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名優綠茶顯得更為迫切。這幾年,有機茶發展已經使部分消費者改變對茶葉品質的判別標准,從外型轉向內質,而且逐漸把安全、好喝作為判斷品質的標准。普洱茶市場興起,可以說是對傳統茶葉品質判斷標準的顛覆,並且創造了新的市場發展空間。隨著QS制度的全面實行,茶葉銷售逐漸要從散裝茶銷售轉向包裝茶的銷售,這將會為眾多品牌企業帶來機會,應該通過包裝和品飲方式的創新來促進飲茶方式的改變。

另外,企業過分重視名優茶生產和經營,不願意生產適合普通消費者的中低檔茶葉,這也是制約當前茶葉企業規模擴張的問題。其實,大宗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茶葉市場需要象「猴王」「京華」等質量穩定「老百姓」品牌的茶葉。今後,茶葉還面臨進入超市銷售的問題,這也急需發展中低檔品牌的包裝茶葉。

(三)打造茶葉品牌。

茶葉品牌有兩類,一類是產品品牌,以中茶、竹葉青、大益和龍生為代表;一類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吳裕泰、張一元位代表。從這幾年情況看,由於茶葉市場發育不成熟,通路品牌發展較為成功,適應了目前茶葉消費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天福連鎖經營在全國擴張很快,已經有600多家連鎖店,成為國內最具有影響力的企業之一。其他的大多數還是區域性品牌,但是,成長數度也十分驚人。北京市場上知名品牌吳裕泰已有122家店,張一元也有85家店。從市場發展看,茶葉銷售今後必須走復合通路,除了傳統營銷模式外,網路營銷等新型營銷模式也將被應用到茶葉銷售中來,這對企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一方面要通過擴大連鎖經營規模,來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對企業資源進行整合,延伸企業經營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具有個性化產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實力的茶葉企業除了要加強通路建設外,還要加大企業對茶葉資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產基地。我國產茶麵積分布很廣,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優質資源有限,而且茶葉品質受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很大,特別是國家加大對原產地產品保護後,這些資源今後會成為稀缺資源,更具有價值。

(四)發展茶產品深加工

我國茶葉產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產,我國茶葉產量將遠遠超過目前的水平。因此,通過發展茶葉深加工,拓寬茶葉的應用領域,提高茶葉的消費量,也是我國茶葉能夠得到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發展茶產品深加工方面,我國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用烏龍茶、綠茶、花茶等為原料加工製成的茶飲料,銷量已超過可樂等碳酸飲料,成為日本最常見的飲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滿目,而應用茶葉提取物兒茶素等製作的抗菌、除臭產品更是多達數百種,茶葉有效成分還被廣泛應用於化妝品、洗滌劑、茶染服裝等。在我國,茶飲料、茶食品也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只是應用領域還有待於進一步擴大。

(五) 關注茶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有悠久的茶葉歷史,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各不相同,為我們提供了十分廣泛的茶文化宣傳資源。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茶葉行業同樣要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新的引擎,推動產業升級。以茶文化為題材的旅遊業、影視業、出版業、藝術品經營業、動漫業等同樣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產業。現在,以經營茶文化為主體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館和上海湖心亭為代表的依託地方特色茶文化為經營載體的茶館企業。以北京聖唐古驛為代表的茶館、茶博物館等設計裝修企業,以讀圖時代為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業,加上茶葉的包裝設計、茶具製作、廣告宣傳等,已經形成茶文化創意產業的雛形。應該說,我們的茶文化創意產業還剛開始,但是發展空間很大,我們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引導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

⑶ 談談你對我國茶業近幾年發展的看法(從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分析)

我國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做大做強做優茶產業,對於弘揚茶文化、推進茶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產業化建設進程、培育農村新經濟增長點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來,我國茶產業發展突飛猛進,茶葉出口額屢創歷史新高,但在驕人成績的背後也存在著難掩的隱憂,行業發展面臨著諸多棘手的瓶頸問題。
我國國內茶葉消費量增長很快,鐵觀音(烏龍類)市場份額點7成左右,普洱1成半,其它茶葉占剩下的一成半。茶商眾多,行業進入門檻低,行業集中度低,亂象叢生。茶葉品種多,種類豐富,宣傳側重點各不同。

我國茶葉出口70%是綠茶,其它茶葉出口量逐年增長,尤其以快速消費包裝的包裝茶增長最快。即使如此,中國出口茶葉,仍以散裝,原材料供給為主。

國內茶葉市場目前存在茶葉質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市場缺乏規范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市場准入制度、商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經銷商台賬制度、索證索票制度、消費者投訴制度等方面都沒有很好地建立,因此也就無法建立產品的可追溯體系,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市場無法召回產品和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茶葉市場對茶葉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貫徹力度不夠。當然,也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市場商戶素質參差不齊。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於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佔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為52萬公頃,相當於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佔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

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採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為546公斤、斯里蘭卡為402公斤、肯亞是為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並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農受雇於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並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印度、肯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台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並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後,並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獨立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於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准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採用手工製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採用半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產品的標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准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為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市場處於競爭無序的混亂狀態,市場分散,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對於某個地區來講,有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國市場而言,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占據2%的市場分額。這種狀況,不能夠發揮規模化生產的效應,不利於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於品牌的樹立。今後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將面臨大的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業將被購並或者被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⑷ 茶產業怎麼更好的發展

茶葉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提高標准化為行業發展關鍵
茶葉是中國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市場;茶葉同時也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既是農產品,也是工業產品,不僅可以就地解決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而且可以通過發展茶葉的加工,來增加農民收入。這幾年,南方主要產茶地區通過發展茶葉生產來提高農民收入,在一些重點產茶縣,茶葉收入佔到農民總收入的80%以上。
中國茶葉生產在品種分布上,也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徵。根據農業部2009-2015年全國茶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中國茶葉生產劃分為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重點區域、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重點區域、長江中下游特色及出口綠茶重點區域、西南紅茶及特種茶重點區域四大區域。
茶葉產量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茶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干毛茶葉產量預計達258萬噸,比上年增加17萬噸。在產量增加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提升,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此外,茶園面積穩中略增。預計全國茶園面積44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130萬畝。其中,湖北、貴州、陝西、江西等省分別增加23.6萬畝、21.5萬畝、19.3萬畝、15萬畝。
消費量方面,2017年中國茶葉消費量約為193萬噸,消費量穩步增長,預計到2018年中國茶葉消費量將超200萬噸。
我國茶葉發展痛點分析
我國茶葉的產量在增加,品質在提升,品牌在發展,新產品研發成為熱點,茶葉深加工和茶葉衍生品等多板塊輪番發力。但是生產和消費的地域特徵都過於明顯,主要表現為公共品牌很響,企業品牌沒有跟上,「有名茶、無名牌」的短板始終困擾著茶產業的發展。
我國茶葉市場集中度很低,企業技術水平不高,研發和創新能力比較落後,市場推廣引導能力弱。」王慶表示,盡管現在每個產茶大省都有一兩個大品牌,如華祥苑、巴馬、大益、涇渭等,但整體來看茶葉品牌過多,有的一個縣甚至就有上百個品牌,不利於行業發展。
政策有序推動茶葉發展
去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做大做強茶葉等優勢特色產業,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託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
後茶葉品牌將逐漸呈現兼並態勢,要讓企業品牌能夠跟得上,鼓勵企業品牌做大。這既要靠市場,也要靠政府有序推動。
標准化是整個中國茶葉的軟肋
標准化可以解決茶葉從種植、生產、加工到銷售的一系列問題,中國茶葉產品從安全質量、等級標准、理化指標等方面都應該是一致的。中國茶要發展,將來一定是標准化基礎上的工業化模式,向中外消費者講好中國茶的故事主要靠標准,這就需要打好文化牌,特別是科技牌。
從茶葉消費角度來講,市場還不夠規范,品牌要更注重口碑。茶葉流通協會每年評選誠信企業,今年還成立了中國茶葉產業集群品牌聯盟、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品牌發展工作委員會,專門幫助會員協調解決品牌建設發展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升茶企品牌效益、擴大茶業品牌影響力。
近年來茶葉消費市場穩步擴大,消費人群接近4.7億人,同時消費人口向低端化年輕化發展,茶葉市場前景非常廣闊。2018年作為茶葉流通協會確定的「中國品牌年」,將重點圍繞「名牌、名企、名家、名區(縣)、名店」五項重點開展工作,著力打造一批知名茶葉品牌、知名企業,促進「茗」牌向名牌轉化。

⑸ 本人想寫一篇普洱茶文化產業發展思考與對策。要如何下手。

從茶馬古道開始寫,普洱茶承載的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

⑹ 如何發揮電商優勢推動茶產業發展

茶葉及茶產業目前抄看襲起來似乎是競爭最充分的電商行業之一,其實本質並不是有效競爭,更多是中間夾雜著參假做假的行為,這同傳統開茶鋪故意詭異化相似的,有的沒銷量的商家故作玄乎並直接虛高商品價格。
電商的一個好處就是讓行業更加透明,但目前茶葉行業是相反而行的。
誠信為本是商業的底層品質,茶葉也一樣存在著有眾多代替品可選擇。假如為了做到能吸引人的茶葉香味,不良茶商可以選擇加香精料,消費者一經發覺之後,消費者本身無法辨別真偽,但一樣可以選擇離棄消費茶葉產品。最終傷害是行業本身。
誠實無疑就成了拓展行業發展及有效競爭先決條件,電商的商業方式一直是茶葉商人最早最多的選擇方式,只是一直沒把它做成一條有明顯優勢的商品輸出渠道而已,反而成了收獲不良聲譽包袱更多一點。

⑺ 如何運用茶文化推動茶產業發展

茶文化是茶文化,純正、深邃、高尚的茶文化都是脫離產業而存在的,與產業掛鉤的茶文內化都或多或少的容出現了變質。
喝茶時一種生理需求,茶文化是一種精神需求,當社會的物質層面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增大以後,茶文化的需求量相應增加,茶產業自然隨之增長。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增加茶文化在當前精神消費中的比重,這只和茶文化相對其他精神消費的優劣、性價比有關,消費者是懂得選擇的,市場是懂得選擇的,陸羽的《茶經》之所以紅極一時,遠播日本、東南亞,是因為它給唐代的中國及周邊各國帶來了精神上的極大享受,即使當時使用的是手抄本,照樣聲名顯赫。有目的的花費心思去推廣茶文化,只會讓茶文化變質,而且難有大的效果。
綜上,我認為,運用茶文化來發展茶產業,根源在於茶文化在實質上的研究和發展。而不在於商業化的推廣。

⑻ 如何抓住"一帶一路"推動茶產業發展

當前,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我國茶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省作為重點產茶區和「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要順時應勢,加快提振發展茶產業。朱虹強調,要加強茶文化研究交流,讓茶和茶文化成為我省聯結「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橋梁紐帶。要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增強品牌實力;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品牌形象,讓茶葉成為我省面向「一帶一路」的一張閃亮名片。要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茶園、茶葉深加工業、茶葉銷售平台,著力推動我省茶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閱讀全文

與推動茶葉產業發展的思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