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重大科技成果帶動了產業發展

重大科技成果帶動了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1 21:01:24

㈠ 世博會對推動人類進步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

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歐洲科學院副院長吳建民23日表示,世博會經久不衰的秘密在於承載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使命。

吳建民在成都參加2010年中國綠色公司年會時說,世博會創立於1851年,至今已經是第41屆。世博會之所以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首先在於它展示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而這些成果一旦被人們所掌握和運用,就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其次,世博會還提出人類文明進步當中所面臨的大問題。它提出一個主題,世界各國圍繞這個主題展示解決問題的理念和思路,從而最終推動問題的解決。

他還說,上海世博會在這兩個方面表現很突出,它是第一次提出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通過上海世博覽一方面可以展示世界城市化的巨大進步,另一方面也會推動城市化問題的解決。

國際地位,知名度,旅遊收入,內需,就業,民族凝集力,國際合作信任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隨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日益臨近,將對上海經濟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本文則在此基礎上對2010年世博會對上海經濟的影響分析作出一番探討。

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長三角是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2008年度統計數據表明,長三角地區佔全國土地的1%,人口佔全國7.0%,創造了18.28%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20.04%的財政收入和37.05%的外貿出口。上海世博會的舉行,必然進一步加強上海作為長三角增長極地位,通過集聚和擴散效應,帶動長三角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世博會將加速長三角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向上海的集聚。在資金集聚方面,上海世博會預計直接投資將達30億美元,加上世博會配套市政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投資,所需資金量巨大,僅僅依靠上海自身的能力,資金受到很大限制,會直接影響舉辦效果。長三角其它城市,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政府資金和民間資本最活躍的地區。在世博經濟的集聚效應下,長三角的資金將加速匯集上海。在信息集聚方面,世博會舉辦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平台,向世界各國展示人類在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優秀成果。屆時,各類大容量的信息集聚上海,上海將成為國際、國內的信息交流中心。

二、產業結構的調整

首先,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將通過資金投入、技術升級和政策扶持等因素影響第二產業結構,加速第二產業結構的升級。2008年上海人均GDP己經達到75990元(按戶籍人口計算),折算成美元為9500美元(以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均價1:8計算),而據統計人均GDP從5000美元到10000美元超越,傳統產業將面臨「技術門檻」,關鍵是要整合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2010年世博會是第一屆信息化的世博會,必然促使上海將信息化作為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突破口,而世博經濟更有利於放大高新技術為主體的外資流入量,從而進一步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
其次,上海世博會的舉辦還將進一步強化上海技術創新的能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世博會展台顯示了當前全球工業化國家最新穎的產品,它們往往是各國頂級高新技術的結晶,代表了時代的潮流,成為會展國的驕傲。上海作為展示舞台的東道主,必然受到兩大方面的驅動力:一是與先進技術含量產品之間的落差所產生的壓力;二是從與先進技術含量產品之間的落差中獲得的啟迪。在產品展示、展評的競爭和交流過程中獲得的這種驅動力,必然會對會展城市的技術創新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其中尤以東道主上海為最。上海是我國都市中最富有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城市,限於條件,多數科技人員不可能出洋考察交流,阻礙了創新思路的拓展。如今,全球頂級的科技成果送上門來,這無疑是一種重大的機遇,它必將在全市范圍內激起創新浪潮的漣漪,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三、促進上海經濟中心建設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一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對一個國家的某個地區而言,出口這一指標應相應地改為「凈流出』,。世博會對上海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可以首先從投資、消費、凈流出三個方面來分析。

1.投資
世博會對投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籌辦過程中。根據《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報告》,用於世博園區建設的投資將達966百萬美元,用於世博村建設的投資將達94百萬美元,建設總投資共計達1060百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8億元。與世博會相適應的交通、航運等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投資的重要方面。為確保在世博會展覽期間每日高達30萬人次的外來遊客住宿、餐飲、交通和通信等需要,需進一步完善航空、鐵路、公路、電信、供電和供水等基礎設施及沿江兩岸的環境建設,估計總投資將達200億元人民幣。如此巨大的投資必將有力地拉動上海經濟快速增長。除世博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加以外,世博會的舉辦也將帶動國內社會投資增長。國內社會投資的增長體現在諸多方面:例如在旅遊服務業方面,賓館、飯店等硬體設施的改造投資必將增加;在房地產方面,世博會帶動了黃浦江兩岸的房地產開發,房地產投資也將增加;房地產投資增加又會帶動相關企業如建材生產企業、裝演企業、家電企業投資的增加等。
2.消費
世博會對消費增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世博會舉辦期間。根據《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報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預測參觀者人數將在3910一5410萬之間,更為樂觀的預測是參觀人數將超過7000萬人次。可以肯定的是,世博會參觀者將是一個巨大的消費需求群體。遊客到達上海後,其衣食住行都將消費在上海和周邊地區,同時還將增加上海在門票、娛樂、紀念品等方面的消費收入。世博會舉辦期間消費的劇增將對2010年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由於「乘數效應」的發揮,各種行業都將會被帶動發展,就業人數增加,人民收入自然增加。根據微觀經濟學消費行為理論,收入的增加必然帶來消費的增長,這個方面對消費的帶動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3.凈流出
資本輸出是經濟中心的主要特徵之一。世博會必將強化上海經濟特大中心城市的功能,進一步增強對長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的輻射和服務能力,與全國其它地區的貨物、服務、信息、要素等交換將更加頻繁。同時,世博會也將提高上海城市的國際化程度,為國外企業了解上海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為上海企業擴大產品出口,與世界各國進行多方面的交流提供了機會。不少專家認為,目前上海還處於經濟要素的集聚階段。在成為國際經濟中心的過程中,首先是經濟要素的集聚階段;而到了一定規模之後,它就會發揮出極強的輻射作用。在成為國際經濟中心的過程中,上海必須增強服務功能。與經濟規模相比較而言,服務功能也顯得非常重要。

四、結論

2010世博對上海經濟發展具有直接推動作用,它將促進上海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面崛起,加快大上海都市圈的形成步伐。

㈡ 舉例說明我國歷史和現實中的重大科技成就並指出這些成就對經濟社會發展對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意義

一、建立科研機構。1949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門、高等院校和地方組成的科學研究體系。二、制定科技發展規劃。1956年1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同年,中共中央召開全國知識分子大會,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隨後,制定實施了中國科技發展的遠景規劃(即《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和「十年規劃」(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兩個規劃的實現,使我國科學技術有了較全面的發展,為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第二個階段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遭受嚴重破壞,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一階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顆導彈和氫彈爆炸成功,南京長江大橋落成,「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雜交水稻育成等。第三個階段是1978年「文革」以後,我國的科技事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1978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一個分水嶺。這一階段,我國科技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1.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制定了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鄧小平肯定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他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得到重視,知識分子政策得以落實,我國科技事業迎來了新的春天。2.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講話:「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兩個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新的經濟體制,應該是有利於技術進步的體制。新的科技體制,應該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體制。雙管齊下,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有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以此為指導,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展開。3.1995年,黨和政府提出「科教興國」戰略,進一步推動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科技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也推動科技事業進入了一個日新月異的新階段。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第一,黨和政府作出發展「兩彈一星」戰略決策的時代背景。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敵視中國,想要扼殺新生的人民政權;60年代中蘇關系也急劇惡化;美蘇兩個大國的爭霸,導致世界局勢緊張。中國面對非常惡劣的國際環境,為了沖破美蘇兩大國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積極發展高新科技,以鞏固國防,維護中國的安全,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第二,「兩彈一星」計劃的重大成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國和蘇聯的核壟斷;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導彈實驗成功,加強了國防力量;第一枚中國自行研製的火箭發射成功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教師應使學生深刻理解,我國在核科學的發展中,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為人類造福的一貫立場。第三,中國在「兩彈一星」之後,不斷向更高的科學高峰攀登,在核科學和空間技術上碩果累累,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第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和「神舟」5號飛天的巨大成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成為世界航天大國。
「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屬於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科學,意義重大。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其影響和作用尤為重要,是我國高科技發展的代表。

㈢ 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簡要)

三十年來科技發展所取得的成就

一、 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屢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首先,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最新數據顯示,全國財政科技撥款總額達到了2581.8億元,比上年增加468.3億元,增長22.2%,繼續保持2000年以來的高增長態勢。財政科技撥款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為4.12%。
其次,截至2008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600萬人,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約為2000萬,本科及以上學歷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經趕上並超過美國。R&D人員總量為196.5萬人年,R&D科學家工程師總量達到159.2萬人年。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人員分別為15.4萬人年、28.9萬人年和152.2萬人年。中央政府研究機構從業人員達到61.5萬人,科技活動人員48.8萬人,科學家工程師達到37.3萬人。研究機構的科技活動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有2.59萬人,具有碩士學位的人員有7.22萬人。研究機構R&D經費達到811.3億元,R&D人員為26萬人年。研究機構用於R&D活動的經費占科技活動支出的比重達到了65.4%。
二 、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題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據2008年數據統計顯示,全球研發經費突破一萬億美元。中國R&D經費總支出為4616.0億元,位居世界第四位。R&D經費與GDP之比為1.47%。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達到5220.4億元,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額達5040.7億元,R&D經費支出2681.3億元,R&D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0.84%。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R&D人員在三大執行部門的分布情況是:企業約佔73.2%,研究機構佔13.2%,高等學校佔13.5%。研究機構自1999年進行改制改革以來,其R&D人員數量佔全國的比重一直在下降,高等學校的R&D人員雖然數量增長,但佔全國的比重同樣在逐年下降,唯有企業R&D人員數量及其佔全國的比重在不斷增長。我國企業R&D人員佔全國總量的比重於2000年達到50%,此後這一比例持續上升,2008年上升到73.2%,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從R&D人才隊伍的分布看,企業已經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全國R&D人員的增長主要來自企業。
三、 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為跟蹤世界靠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配、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生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聚集了一批高技術創新性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8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7574.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3%,其中出口額4156.1億美元,進口額3418.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5%和19.1%。貿易順差繼續增大,達到737.86億美元,是上年的1.21倍。外商獨資企業占高技術產品出口與進口的比重為67.6%和62.6%。進料加工貿易在出口額中所佔比重為71.7%。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領域出口額達到3084.5億美元,占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4.2%。
四、 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神七上天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義。「神舟」七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中的第一階段最核心、最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是為我國建立宇宙空間站打好前哨戰,在我國航天事業三部曲中屬於承上啟下重要作用。神舟七號首次搭載三名航天員升空,並且在軌運行中要實現一名航天員出艙行走,並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這意味著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在太空中留下中華民族的腳印,也為今後的載人航天後續工程及其以後的探月工程和遠地外太空探測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開端。在國防領域方面,則標志著我國已經初步具有進行太空防衛戰的能力。神舟七號和神舟六號飛船一樣,具有太空變軌能力,這對突破敵方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釋放伴飛小衛星,則預示著中國已經具有了在太空獵星的能力。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責任制),二靠袁隆平(雜交稻)。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另一個稱號是「中國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㈣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成功升天;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天成功

近幾年國家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1、「天河一號」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11月17日,國際超級計算機TOP500組織正式發布第36屆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排名第一。

2、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英文簡稱剛好是FAST。 FAST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電望遠鏡,藉助天然圓形溶岩坑建造。

3、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一款貨運飛船,也是中國首個貨運飛船。

4、「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大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榜首,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5、C919客機(COMAC C919):學名是 "中短程雙發窄體民用運輸機"(而C929是遠程寬體客機),在中國飛機史上自然是大飛機,但在當代世界客機界屬中型(而大型客機是遠程寬體)。

6、量子衛星就是以量子信號做為衛星與地面之間數據傳輸媒介的衛星。

(4)重大科技成果帶動了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1、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亮相。經過7年設計研發,中國自主研製的首款新一代噴氣式干線客機C919的首架機2015年11月2日在上海總裝下線,公開亮相。

2、世界首顆 「量子衛星」發射升空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㈤ 高分!!!世博會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國際地位,知名度,旅遊收入,內需,就業,民族凝集力,國際合作信任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隨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日益臨近,將對上海經濟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本文則在此基礎上對2010年世博會對上海經濟的影響分析作出一番探討。

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長三角是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2008年度統計數據表明,長三角地區佔全國土地的1%,人口佔全國7.0%,創造了18.28%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20.04%的財政收入和37.05%的外貿出口。上海世博會的舉行,必然進一步加強上海作為長三角增長極地位,通過集聚和擴散效應,帶動長三角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世博會將加速長三角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向上海的集聚。在資金集聚方面,上海世博會預計直接投資將達30億美元,加上世博會配套市政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投資,所需資金量巨大,僅僅依靠上海自身的能力,資金受到很大限制,會直接影響舉辦效果。長三角其它城市,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政府資金和民間資本最活躍的地區。在世博經濟的集聚效應下,長三角的資金將加速匯集上海。在信息集聚方面,世博會舉辦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平台,向世界各國展示人類在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優秀成果。屆時,各類大容量的信息集聚上海,上海將成為國際、國內的信息交流中心。

二、產業結構的調整

首先,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將通過資金投入、技術升級和政策扶持等因素影響第二產業結構,加速第二產業結構的升級。2008年上海人均GDP己經達到75990元(按戶籍人口計算),折算成美元為9500美元(以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均價1:8計算),而據統計人均GDP從5000美元到10000美元超越,傳統產業將面臨「技術門檻」,關鍵是要整合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2010年世博會是第一屆信息化的世博會,必然促使上海將信息化作為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突破口,而世博經濟更有利於放大高新技術為主體的外資流入量,從而進一步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
其次,上海世博會的舉辦還將進一步強化上海技術創新的能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世博會展台顯示了當前全球工業化國家最新穎的產品,它們往往是各國頂級高新技術的結晶,代表了時代的潮流,成為會展國的驕傲。上海作為展示舞台的東道主,必然受到兩大方面的驅動力:一是與先進技術含量產品之間的落差所產生的壓力;二是從與先進技術含量產品之間的落差中獲得的啟迪。在產品展示、展評的競爭和交流過程中獲得的這種驅動力,必然會對會展城市的技術創新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其中尤以東道主上海為最。上海是我國都市中最富有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城市,限於條件,多數科技人員不可能出洋考察交流,阻礙了創新思路的拓展。如今,全球頂級的科技成果送上門來,這無疑是一種重大的機遇,它必將在全市范圍內激起創新浪潮的漣漪,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三、促進上海經濟中心建設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一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對一個國家的某個地區而言,出口這一指標應相應地改為「凈流出』,。世博會對上海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可以首先從投資、消費、凈流出三個方面來分析。

1.投資
世博會對投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籌辦過程中。根據《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報告》,用於世博園區建設的投資將達966百萬美元,用於世博村建設的投資將達94百萬美元,建設總投資共計達1060百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8億元。與世博會相適應的交通、航運等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投資的重要方面。為確保在世博會展覽期間每日高達30萬人次的外來遊客住宿、餐飲、交通和通信等需要,需進一步完善航空、鐵路、公路、電信、供電和供水等基礎設施及沿江兩岸的環境建設,估計總投資將達200億元人民幣。如此巨大的投資必將有力地拉動上海經濟快速增長。除世博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加以外,世博會的舉辦也將帶動國內社會投資增長。國內社會投資的增長體現在諸多方面:例如在旅遊服務業方面,賓館、飯店等硬體設施的改造投資必將增加;在房地產方面,世博會帶動了黃浦江兩岸的房地產開發,房地產投資也將增加;房地產投資增加又會帶動相關企業如建材生產企業、裝演企業、家電企業投資的增加等。
2.消費
世博會對消費增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世博會舉辦期間。根據《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報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預測參觀者人數將在3910一5410萬之間,更為樂觀的預測是參觀人數將超過7000萬人次。可以肯定的是,世博會參觀者將是一個巨大的消費需求群體。遊客到達上海後,其衣食住行都將消費在上海和周邊地區,同時還將增加上海在門票、娛樂、紀念品等方面的消費收入。世博會舉辦期間消費的劇增將對2010年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由於「乘數效應」的發揮,各種行業都將會被帶動發展,就業人數增加,人民收入自然增加。根據微觀經濟學消費行為理論,收入的增加必然帶來消費的增長,這個方面對消費的帶動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3.凈流出
資本輸出是經濟中心的主要特徵之一。世博會必將強化上海經濟特大中心城市的功能,進一步增強對長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的輻射和服務能力,與全國其它地區的貨物、服務、信息、要素等交換將更加頻繁。同時,世博會也將提高上海城市的國際化程度,為國外企業了解上海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為上海企業擴大產品出口,與世界各國進行多方面的交流提供了機會。不少專家認為,目前上海還處於經濟要素的集聚階段。在成為國際經濟中心的過程中,首先是經濟要素的集聚階段;而到了一定規模之後,它就會發揮出極強的輻射作用。在成為國際經濟中心的過程中,上海必須增強服務功能。與經濟規模相比較而言,服務功能也顯得非常重要。

四、結論

2010世博對上海經濟發展具有直接推動作用,它將促進上海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面崛起,加快大上海都市圈的形成步伐。

㈥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4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㈦ 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

一、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越來越集中在科技創新上。誰能在科技創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佔先機,掌握優勢,贏得主動。要依靠科技支撐引領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工作重點
(一)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構建企業創新機制。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制和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成為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三是要加快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級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並在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安排中給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有效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構建科技創新平台,打造產學研結合載體。一是要按照省綜改試驗區的要求,盡快推進科技創新園的建設,使園區成為促進產學研結合的重要載體、成為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強與上級科技部門的溝通協調,強化爭資立項,使科研資源更合理地對接市場。三是要有序推進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優先建設以重點實驗室為主的知識創新研發平台,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以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為主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以知識產權交易和創業服務中心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一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二要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利用特色資源優勢,促進優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三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四要著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認真貫徹落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三、努力營造加強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落實好政策。重點完善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小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科技人員股權激勵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並保證及時到位。要積極通過科技招商等方式引進科技戰略投資,鼓勵、支持企業及其他組織自發建立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行投資。企業要保證科技研發經費。金融部門要支持企業技術開發,實現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決策、評價、監督機制,優化項目管理流程,把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切實營造科技創新和進步的良好環境。

閱讀全文

與重大科技成果帶動了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