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產品深加工是什麼意思
農產品深加工是指對農業產品進行深度加工製作以體現其效益最大化的生產版環節,與「農產品粗加工權」概念相對應。
例如將稻穀、玉米加工為大米、玉米粉的生產,稱為粗加工;
在完成粗加工的基礎上對半成品進行進一步的完善,使其更具價值,以追求更高附加值的生產,稱為深加工。如將大米、玉米粉加工為爆米花、玉米糊的工程,稱為深加工。
明白了嗎?
親採納,謝謝!
⑵ 如何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延伸農產品產業鏈
物聯網技術雖然是一個新型的交叉學科,但是它的幾個關鍵技術都比較成熟,並分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現代農業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過各種信息感測設備,如感測器、RFID、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採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龐大網路。
物流網不是一項全新的技術,而是在計算機、通訊技術、感測技術、網路技術以及信息處理技術發展到今天而產生的集成性創新技術。農業物聯網核心是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等信息的獲取,通過智能農業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與農作物栽培管理、畜禽飼養、施肥、植保及農民教育相結合,提升農業生產、管理、交易、物流等環節智能化程度。
實現生產資料生產環節智能化
利用智能感測器可實現農業生產環境信息的實時採集,組織智能物聯網可以對採集數據進行遠程實時報送。採用不同的感測器節點構成無線網路來測量土壤濕度、土壤成分、pH 值、降水量、溫度、空氣濕度、氣壓、光照度和CO2濃度等物理量參數,同時將生物信息獲取方法應用於無線感測器節點,通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數參與到自動控制中,為農作物大田生產和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不僅可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提高產量和品質,還可以提高水資源、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從而實現生產資料生產的智能化、科學化及集約化。
實現農產品種養環節精細化
精細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是利用3S,即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的差異對地塊水平精確到平方厘米的一整套綜合農業管理技術,實現農田操作的自動指揮和控制。在土壤檢測階段,通過採用高精度土壤溫濕度感測器,依據土壤墒情和作物用水次第施行精準灌溉,不但能有效提高農業灌溉用水使用率,緩解水資源日趨緊張的矛盾,並且為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長環境,充分發揮現有節水設施的作用,優化調度,提高效益,使灌溉更加簡約有效;在環境監測階段,有線或無線網路可以將溫室內溫度、濕度、光照度、土壤含水量等數據傳遞給數據處理系統,如果感測器上報的參數超標,系統將出現閾值(Threshold Value)告警,並自動控制相關設備進行智能調節。
實現農產品加工環節自動化
物聯網技術將進一步滲透到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與設備中,使農產品的深加工設備朝著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在品質分級階段,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識別技術可用於農產品的品質自動識別和分級方面,如種蛋、穀粒表面裂紋檢測。梨、蘋果等農產品表面缺陷和損傷的檢測。根據大小、形狀和顏色對黃瓜、土豆、蘋果、玉米和辣椒等果蔬進行自動分級,從而實現農產品加工過程的自動遠程式控制制,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的目標。
實現農產品流通環節信息化
在農產品運輸階段,可對運輸車輛進行位置信息查詢和視頻監控,及時了解車廂內外的情況和調整車廂內溫濕度。還可對車輛進行防盜處理,一旦發現車鎖被撬或車輛出現異常,自動進行報警。在存儲階段,通過將糧庫內溫濕度變化的感知與計算機或手機的連接進行實時觀察,記錄現場情況以保證糧庫內的溫濕度平衡,為糧食的安全運送和存儲保駕護航。在農產品銷售階段,農產品可以實現網路展示於交易,瞬間完成信息流、資金流和實物流的交易,農產品電子商務已不再僅僅是產品供求交易的操作平台,而是前延至產前訂單,後續至流通配送等一體化的綜合平台,即緊緊圍繞產業鏈環節,在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上實現信息共享、管理對接和功能配套。
實現農產品消費環節可溯化
由集成應用電子標簽、條碼、感測器網路、移動通信網路和計算機網路等構建農產品和食品追溯系統,可實現農產品質量跟蹤、溯源和可視數字化管理,即對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實行智能監控,及農產品安全信息在不同供應鏈主體之間進行無縫銜接,大大提高了農產品質量。消費者購物時,只需根據商家提供的EPC(產品電子代碼)標簽,就可以通過電腦、手機、電話及掃描查詢機等各種終端設備快捷方便地查詢到農產品從原料供應、生產、加工、流通到消費整個過程的信息(見圖2),從而作出適當的購買決策,滿足了消費者的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發展的需要,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物聯網技術對於農業應用來說不是噱頭,而是機遇。正如20世紀80年代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動了農業科技的跨越式發展一樣,物聯網科技的發展也必將深刻影響現代農業的未來。
⑶ 如何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
一、延伸產業鏈條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打造、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是當前經濟形勢下農業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客觀要求。實際上,我國農業產業轉型和集中度提高的趨勢已日趨明顯,農業產業鏈打造和延伸的經營格局,正從局部探索轉入全面深入發展階段,形成了市場主導、企業推進、規模擴大、上下一體、領域延伸的新局面,呈現出集中度提高、競爭力增強、帶動面擴大的新態勢,探索出了用現代工業理念、先進的科技成果建設現代農業的新途徑,已逐步構建起多方推進的新機制。尤其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此過程中承擔了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開拓市場、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技術進步等多項重要職責功能,取得了積極而明顯的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盡管我國農業發展較快,但人均產量、產值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長期以來傳統的種植、養殖模式,制約了整個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限制了農業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產業模式轉變。與此同時,傳統產業模式下存在的產品質量不可控、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足、種植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近年來頻繁發生的產品質量問題,使得整個農業行業面臨信任危機。
面對新趨勢、新情況、新問題,解決行業發展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延伸、打造和完善產業鏈。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鏈條,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效率和質量的需要,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需要,是實現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農牧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建設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⑷ 請問產業鏈中的上、中、下游分別指什麼
根據微笑曲線理論,上游往往是利潤相對豐厚、競爭緩和的行業,原因是上游往往掌握著某種資源,或掌握核心技術,有較高的進入壁壘的行業,因此許多投資者都偏愛上遊行業的股票。
下游產業指處在整個產業鏈的末端,加工原材料和零部件,製造成品和從事生產,服務的行業。產業要形成競爭優勢,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應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產業的密切合作關系
煤炭的下遊行業是發電業。
(4)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擴展閱讀:
產業關系
與下游產業關系
在大行業類別裡面,上游企業是相對下游企業而言的,指處於行業生產和業務的初始階段的企業和廠家,這些廠家主要生產下游企業所必需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等的廠商。下游企業主要是對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和改性處理,並將原材料轉化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產品。
可以說,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上游企業提供的原材料,下游企業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沒有下游企業生產製品投入市場,上游企業的材料也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各個行業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都應該同甘共苦、互助互盈、共同生存發展。
⑸ 「互聯網+農業」都有哪些關鍵的產業鏈環節與行業痛點
「互聯網+農業」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跨界融合,創新基於互聯網平台的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以「互聯網+農業」驅動,努力打造「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
「互聯網+」開創了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對於我國農業現代化影響深遠。一方面,「互聯網+」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正成為打破小農經濟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枷鎖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聯網+」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地確權、農技推廣、農村金融、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正成為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互聯網+農業」是一種革命性的產業模式創新,必將開啟我國小農經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互聯網+」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智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是今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和基本方向。「互聯網+」集成智能農業技術體系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
「互聯網+」助力國內外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大統籌。「互聯網+」基於開放數據、開放介面和開放平台,構建了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對於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所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我國農產品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互聯網+」助力農業農村「六次產業」大融合。「互聯網+」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范圍拓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提供信息網路支撐環境。
「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以「互聯網+」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增收、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新環境,使農業科技日益成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力量。基於「互聯網+」的「生態協同式」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台,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網+」助力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大發展。「互聯網+」具有打破信息不對稱、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務成本等優勢,「互聯網+農業」能夠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務輻射到廣大農村地區,能夠提供跨城鄉區域的創新服務,為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構築新平台。
⑹ 如何在農村形成一條農產品供銷產業鏈
這種事情你不要指望政府為你牽線搭橋,因為現在的政府害怕發動起來後沒內有效益容,農民會賴在政府身上。這種事很常見。一旦你發展出一定規模後,政府會給你錦上添花的。自產自銷當然好,但我覺得你打開市場非常難,如果你有銷售網路和夥伴幫助你就另當別論了。最後建議你考察一下,先聯系收購商上門,時機成熟後自己來做。
⑺ 農業產業鏈是什麼
標准說法是:農業產品產業鏈
定義:農業產品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
簡介:農業產品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就從產業的前向聯系和後向聯系的角度論述了產業鏈的概念,目前,與產業鏈相關的還有價值鏈、生產鏈、供應鏈、商品鏈等不同概念。盡管說法發生了變化,但其內容的實質沒變,只不過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的聯系進行闡述。
與產業集群相比:產業鏈也強調產業之間的聯系,但產業鏈主要側重於產業間聯系,對於產業以外的機構如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關注較少,此外,產業鏈沒有空間集聚的概念。產業集群的概念則要比產業鏈的概念豐富得多,它既包括產業間的聯系,還包括產業及其他相關機構間的聯系,而且還強調空間的集聚。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o1li4jwLsyR0uphTmP3__
⑻ 產業鏈中一般包括哪幾個環節
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隻「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
產業鏈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產業鏈進入到基礎產業環節和技術研發環節,向下游拓展則進入到市場拓展環節。產業鏈的實質就是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的關聯。
(8)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擴展閱讀:
銀行構建鏈條
對於銀行來說,還款更加有保障了。杜曉山認為,產業鏈的信貸模式,其風險系數比貸款給單個企業相對要小,操作成本也低,核批的信貸額度可能比之前發放給單個企業的總和還要多,能夠產生「1+1﹥2」的效果。
上聯產地農戶,下接銷地經銷商,借力銀行資金,確保重要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和消費環節有序運行,這是農業銀行[0.00% 資金 研報]農業產業鏈金融模式的初衷。
「除了明確核心企業在產業鏈中的職責,協助農行選擇產業鏈上下遊客戶,並為其融資提供擔保之外,產業鏈金融平台還支持核心企業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和產地追溯系統,從生產環節控制產品質量,從而為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農業銀行農村產業與城鎮化部總經理李培峰表示。
「以支持糧棉油和農業開發為主業的農業發展銀行可能更適合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農發行客戶二部相關人士認為,拿支持棉花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為例,農發行正在努力構建棉花產業大封閉運行管理機制,大力促進棉花產業上下游的協調均衡發展。
⑼ 什麼是以種植業為主導的產業鏈延伸模式
以種植業為主導,綜合運用農產品加工及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採取企業帶動型的組織內方式,容使分散資源要素在產業化體系運作下重新組合,延伸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同時創造優美的生產與生活環境。北京市房山區凱達恆業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以「公司+科研+農業經紀人+農戶+基地」的管理方式為依託,以豆類的有機種植及產品的深加工為主導,盡可能延伸產業鏈條。首先,在豆類的種植過程中,推行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豆類免耕;生長期內盡量施用農家肥,確保有機豆類生長的土壤環境,保證有機食品的質量。其次,在豆類產品的加工過程中,完全採用有機大豆原漿加工後結成豆皮,不加任何添加劑。第三,在豆渣、下腳料、污水的處理環節中,通常是將豆渣和下腳料給當地的農戶喂豬,豆秸給農民餵羊,污水經沉降處理後用於養魚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