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概括英國17世紀——19世紀成為世界大國的主要原因
政治:17世紀完成抄了資產階級革命襲並一直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經濟: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國力逐漸開始強於其他封建國家,開始擁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市場,再加上資本主義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和18世紀的圈地運動的發生,使得18世紀的英國最先爆發了工業革命並在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國。
❷ 17世紀前期,荷蘭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17世紀前期,荷蘭資本主義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呢絨業、麻織業、絲織業及陶瓷業等版均在權國際上享有盛名。迄17世紀初,英國的呢絨還要靠荷蘭最後加工和染色,荷蘭從事諒項職業的工人達數千人。荷蘭的造船業尤為發達,居當時世界的首位。當時荷蘭商船的噸數占歐洲總噸數的3/4。荷蘭為西班牙造大型船,向英國供應平底船、漁船和運煤船。
❸ 概述17世中期紀至19世紀中期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條件,舉例說明英國在這一時期殖民擴張與侵略的主要史
資產階級革命後,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為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繼續通過圈地運動和殖民擴張,擴大資本原始積累,海外市場日益擴大;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和僱傭勞動力;通過戰爭獲得向美洲殖民地販賣黑奴的專利權,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大量資金;工業革命時期積累了大量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擴張和侵略: 17、18世紀與荷蘭、法國爭奪北美殖民地;19世紀40~50年代先後對中國發動兩次鴉片 戰爭;19世紀中期,多次入侵印度,並加以佔領;19世紀中期對緬甸、阿富汗、伊朗不斷發動侵略戰爭,擴大殖民勢力;其他方面,如19世紀中期加緊對埃及進行資 本滲透等。 特點:以武力為殖民擴張的主要手段,強占殖民地,販賣奴隸;以經濟利益為目標,全力打開海外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❹ 15世紀末到17世紀初英國經濟領域發生的變化及其背景 16、17世紀是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時期,中世紀分散在地方領主和自治城市手中的權力和特權開始向單一的君權過渡。與這一趨勢相伴隨,各種「絕對主義」思想在歐洲興起。英國君權的擴張是以父權主義和有機體首腦論作為合法性基礎的。戴維·昂德唐教授認為,這兩者是16、17世紀英國政治文化的主潮,決定著這一時期政治發展的方向。而在這兩者之中,父權主義的影響更大。長期以來,學術界偏重於研究少數精英人物的政治思想,而對於普遍流行的、已形成為某種共識的政治文化卻缺乏足夠的研究。有鑒於此,本文擬對16、17世紀英國的父權主義略述一二,以期引起學術界同仁對同類問題的重視。 一 歷史上不少時代都出現過對秩序問題的擔心,但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16、17世紀的英國人表現得那樣強烈。在當時人留下的各種文獻資料中,秩序和穩定似乎是壓倒一切的主題。亨利八世時代的人文主義者托馬斯·埃利奧特爵士以問答的方式寫道:「拋棄一切秩序之後,世上還會留下什麼呢?」只有「混亂……哪裡缺少秩序,哪裡必定沖突不已」。 16、17世紀英國人對秩序問題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當時的英國剛從中世紀晚期農民起義、封建戰爭引起的社會動盪中走出不久,人們迫切希望和平與穩定。而且,16、17世紀是西歐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重要時期,社會關系異常緊張。在擺脫了封建制度的束縛之後市場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地理大發現引起的「價格革命」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過程。隨著封建制瓦解和市場經濟發展,資本原始積累開始了,階級分化出現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英國領主掀起了第一次「圈地狂潮」。16、17世紀農民中的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 貧富分化和經濟局勢惡化使英國社會充滿了危機。1549年東盎格里亞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圈地農民起義——凱特起義,1607年密德蘭再度爆發反圈地農民暴動。17世紀30年代初英國南部多數郡都發生了穀物騷動。犯罪率也急劇上升,1570年至1630年是英國歷史上發案率的一個高峰時期。有識之士憂心忡忡。1536年理查德·莫里森爵士寫道:即使「在和平時期,所有人幾乎不也是處在反對富人的戰爭之中么?」1641年愛德華·卡拉米在下院演說中指出:窮人和富人的沖突正在撕裂這個國家,「富人抱怨窮人,說他們懶惰,偷竊成性;窮人抱怨富人,說他們傲慢,鐵石心腸」。霍布斯相信惟有「利維坦」(《聖經》中提到的一種海中怪獸——作者注)式的國家才能迫使他們停止相互廝殺。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民族國家作為社會仲裁和強制性社會控制機構出現了。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徵是中央集權,它是以犧牲封建特權、等級會議和大一統的基督教會為代價建立起來的。在中世紀王權的神聖色彩最為濃厚的法國,國王權力的擴張採取了「君權神授」的形式。在當時歐洲社會經濟變革最為迅速的英國,絕對主義的發展相對緩慢。因為自「大憲章」以來,英國已牢固確立了「國王在法律之下」的傳統,這一傳統有效地阻止了君權神授以及最高權力是「必要的罪惡」等絕對主義思想的傳播,使得英國君主強制性貫徹自己意志的能力受到限制。因此,他們不得不通過有別於大陸歐洲的方式加強自己。父權主義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出現的。 二 政治上的父權主義不是以神秘的神權和抽象的契約原則為基礎的,而是出於家和國的類比。國是家的擴大,君主是國家的父親。因此,君主擁有父親對子女那樣自然的權力和權威。君父思想十分簡單,毫無深奧的哲理可言,但恰恰是這種簡單的道理縮短了政治和普通人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使得政治變得易於理解,從而為君主和臣民之間的溝通打下了基礎。 讓我們從當時人的日常生活經驗開始。直到大工業社會出現之前,歐洲人的家庭生活一直是家長式的。在16、17世紀家長的地位因宗教改革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長期以來由教士階層壟斷的教牧職責轉移到世俗首領尤其是家長身上。在英國,無論是國教還是清教都把家長當做家庭中的祭司,主持家庭成員和僕人的精神事務。惠特吉福特大主教說,家長們「負有指引家庭成員的責任,就像牧師有責任指引他們一樣」。清教牧師W古奇在其著名的《家庭職責》中寫道:「丈夫是妻子的牧師……他是家庭中的至上者,支配一切,主管一切;他是自己家中的君王。」 較早將家庭生活經驗運用於政治的是法國人波丹。1570年,他發表了《國家論》六卷。他在這本書中首次提出國家主權的概念,宣稱主權是「絕對的、不可分割的、永恆的」。他希望通過加強國家主權以制止在上帝的名義下進行的內戰。為了論證主權,即絕對君權的合法性,他運用了家國類比的方法。他給國家下的定義是「由若干戶人家組成的合法政府」。家庭是私有的范圍,國家是公有的范圍。家長是私有范圍的絕對主宰,君主是公有范圍的最高權威,兩者相通。他從家國類比的角度進一步指出反抗君主,即使暴虐的君主都是不合法的。 ❺ 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英國政冶,經濟發展的特徵 在十七世紀的政治思想中,關於政府的起源,主要有兩類理論。一類理論我們已有羅回伯特-費爾默爵士為實答例:這類理論主張,神把權力賦給了某些人,這些人或他們的後代繼承人構成合法政府,所以反抗它不僅是大逆,而且是瀆神。另一類主要理論——洛克是其代表者——主張民政政治是契約的結果,並非由神權確立的東西,而是純粹現世的事情。 ❻ 分析,17世紀英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及其原因
資產階級革命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 經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版英國(英格蘭地區權為主)16世紀至18世紀的農業革命,由圈地運動以及技術的革新產生的農業變革,被認為是後來工業革命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8世紀晚期開始了工業革命。影響:隨著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英國加強了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建立了「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國。 ❼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哪裡
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因為在它的影響下,不久歐洲大陸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北美殖版民地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權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實際上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這也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國資產階級革命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反復斗爭,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它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資本主義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較,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大進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100年後,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成為大機器工業的發源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還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開辟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❽ 16、17世紀,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根據相關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