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要寫一篇,論高新技術發展對我國外貿結構的影響,不知道從什麼角度出發
你可以結合外貿結構的變化,從中得出技術發展推進了外貿結構的變化
②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及發展 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寫
我覺得應該從: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特點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政策建議 這幾個方面來寫 因為我也在寫這篇文章
③ 妨礙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總體上看,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學生隊伍、工程師隊伍和研發隊伍,技術創新的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加之大國的巨大的市場效應,技術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條件較完善。
但是,我國的整個產業發展仍然處於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水平。從統計數據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十分龐大,居全球前列;但從實質分析,我國的許多高新技術產業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新技術產業,而是在高新技術產品的最低端環節從事低水平的裝配、代工,附加值極低,就像富士康代工的iPhone、iPad,是頂級的高新技術產品,但主要的價值掌握在蘋果公司手中。
具體來講,妨礙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地方政府的短視行為,把主要資源集中於招商引資,技術創新的政府引導性投入和支持不夠。盡管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自主創新的政策,但是地方政府大搞GDP競賽,為了在短期內把政績做到最大,把增長率搞到最大,把政府極為有限的土地、財政資金、金融等資源,用於招商引資,把利益大量的向跨國公司輸送。而對本土企業的扶持力度太小,還要用本土企業的稅收補貼引進的跨國公司,實質上是打擊了本土企業的正常發展。成都、重慶、鄭州、武漢等地血拚富士康,不知花了多少中小企業的稅銀,富士康如果按市場價拿地、招聘員工,像一般企業那樣不搞稅收返還,富士康造就破產了,根本運作不下去了。但是,中國增長體制的怪胎,讓富士康們很滋潤,讓自主創新的中小企業很痛苦。
二是金融體制妨礙了自主創新。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體制,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自主創新最重要的機制。我國目前的金融壟斷體制,金融資源主要集中於國有控股的金融機構,金融資源主要投向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央企;資本市場的層次體系不完善,櫃台市場不發達,股權退出通道狹窄,制約了民間投資;還有民間資本過度逐利,缺乏理性,民間金融的正面效應難以發揮。
三是文化落後。創新文化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靈魂。目前,我們的社會缺乏一種核心的價值觀,官商勾結的文化主導社會發展,唯利是圖成為社會的痼疾,整個社會還缺乏一種道義精神。就像聖雄甘地所說的:不勞而獲的財富、沒有理智的享樂、沒有人格的教育、沒有道德的商業等等。
④ 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現狀
「十一五」期間,我國高技術產業依靠科技創新,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沖擊,取得了新成績,上了新台階。
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間,我國高技術產業保持快速發展,高技術製造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7.3%,2010年達到7.62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到4924億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信息技術服務、數字內容服務、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服務等高技術服務業快速發展,信息、生物等高技術廣泛應用與滲透,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技術服務業、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信息產業「一枝獨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變,占高技術產業的比例由2005年的80%調整到2010年的69%。一批高技術產業基地初具規模,93家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83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27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58個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等已成為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東部地區高技術產業進一步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產業空間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
產業技術創新實力明顯增強。產業的研發投入穩步提高,2009年達到892億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長25.2%。產業的發明專利擁有量大幅增長,2009年達到41170件,是2005年的6.2倍,年均增長57.7%。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領域新建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產業技術創新的物質基礎進一步夯實。高速鐵路、超級計算機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並實現產業化。涌現出華為、聯想等一批具有較強創新活力的企業,營業收入過百億元的高技術企業超過40家,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產業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間,高技術產業的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5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31.2%,我國成為世界重要的高技術產品生產製造基地。隨著產業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高技術產業出口開始由簡單的加工貿易出口向資本、技術輸出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轉變,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產業技術開發和標准研製等國際合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但也要看到,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加工裝配比重依然過大,產品附加值偏低,大而不強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依然薄弱,掌握的核心關鍵技術嚴重不足;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比較缺乏,多元化的長效投入機制尚未建立,產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與高技術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政策環境尚待進一步改善。
⑤ 與"數字鴻溝"有關的材料,了解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又稱信息鴻溝,它是指當代信息技術領域中存在的差距現象,它既存在於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也存在於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特別是由網路技術產生的差距。
據美國商務部1999年發布的《定義數字鴻溝》報告顯示,雖然收入、教育和種族都是造成數字鴻溝的因素,但還沒有辦法指出哪一個是能縮小數字差距的關鍵。比較可能造成改變的是持續降低的個人計算機價格和上網費用,這項變數有可能讓收入不再是造成數字鴻溝的主因。
⑥ 想要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1.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勢頭良好,出口持續增長,但產品附加值較低
2.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3.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增加,但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缺乏
4.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但存在結構性問題
5.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日益成為發展的瓶頸制約(根據《關於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政策》,其中三項措施對於加強自主創新頗具價值:第一,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向企業轉移自主創新成果。第二,鼓勵科研人員開展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活動。第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⑦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
高新技術產業的集抄約程度襲明顯不足,具體體現在高新區單位土地的產出率低下,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低,高新技術企業的利潤率低且呈現下降趨勢,導致優惠政策過度,空間擴張太快,促使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競爭力不強。
產業結構高度趨同,比較優勢不明顯。在發展初期,許多高新區在爭相發展一般性高技術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項目時,片面追求結構的高度化而忽視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由於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部企業之間沒能形成「優勢互補、良性競爭」機制,加之園區提供的過度優惠政策,導致園區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強,出現「貿而不工、科而不研、研而不果」的怪現象,導致園區內部高新技術企業未能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主要精力用於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上,進行低層次的、重復性的經營競爭,缺乏現代技術內涵。
⑧ 高分求論文一篇 題目 我國高新技術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及影響
論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王江, 李薇( 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北京100022)摘要: 本文在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大幅增長的背景下, 以1991- 2005 年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數據為基礎, 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 對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分析發現, 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亮點, 最後對未來如何更好地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提出了政策建議。關鍵詞: 高新技術產品; 進口; 出口; 經濟增長[中圖分類號] F7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 4034 ( 2007) 02- 0017- 05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發展現狀近年來, 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以及政府關於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一系列措施的相繼出台,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步入了快速增長的軌道, 不僅對外貿易額大幅增長, 而且其對外貿易額佔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 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從表1 可以看出,1998- 2005 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每年都在20%以上, 特別是1999 年實施科技興貿戰略以來, 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總額持續大幅增長, 2005 年已經突破4000 億大關。同時, 1991- 2003 年,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
表1 1996- 2005 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數據
年份EX( 億美元) EX年增長率(%) IM( 億美元) IM年增長率(%) TOTAL( 億美元) TOTAL年增長率(%) NET( 億美元)
1991 28.77 94.38 123.15 - 65.61
1992 39.96 0.39 107.12 0.13 147.08 0.19 - 67.16
1993 46.76 0.17 159.09 0.49 205.85 0.40 - 112.33
1994 63.42 0.36 205.95 0.29 269.37 0.31 - 142.53
1995 100.91 0.59 218.27 0.06 319.18 0.18 - 117.36
1996 126.63 0.25 224.69 0.03 351.32 0.10 - 98.06
1997 163.10 0.29 238.93 0.06 402.03 0.14 - 75.83
1998 202.51 0.24 292.01 0.22 494.52 0.23 - 89.50
1999 247.04 0.22 375.98 0.29 623.02 0.26 - 128.94
2000 370.43 0.50 525.07 0.40 895.50 0.44 - 154.64
2001 464.57 0.25 641.16 0.22 1105.73 0.23 - 176.59
2002 678.55 0.46 828.39 0.29 1506.94 0.36 - 149.84
2003 1103.20 0.63 1193.00 0.44 2296.20 0.52 - 89.80
2004 1655.40 0.50 1614.32 0.35 3269.72 0.42 41.08
2005 2182.50 0.32 1977.10 0.22 4159.60 0.27 205.40
資料來源: 根據國家科技部、統計局網站資料整理而來。
注: EX 代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 IM代表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 TOTAL 代表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總額, NET 代表高新技術產品
貿易差額, 即凈出口。下同。
表2 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額占商品和工業製成品對外貿易額的比重
( 單位: %)
年份
占商品占工業製成品
年份
占商品占工業製成品
EX IM EX IM EX IM EX IM
1991 4.00 14.80 5.20 17.80 1999 12.70 22.70 14.10 27.10
1992 4.70 13.30 5.90 15.90 2000 14.90 23.30 16.60 29.40
1993 5.10 15.30 6.20 17.70 2001 17.50 26.30 19.40 32.40
1994 5.20 17.80 6.30 20.80 2002 20.80 28.10 22.80 33.70
1995 6.80 16.50 7.90 20.30 2003 25.20 28.90 27.30 35.10
1996 8.40 16.20 9.80 19.80 2004 27.90 28.70 29.90 36.60
1997 8.90 16.80 10.30 21.00 2005 28.60 30.00 30.60 38.90
1998 11.00 20.80 12.40 24.0
資料來源: 根據國家科技部、國家統計局網站資料整理而來。每年均有大量貿易逆差, 特別是在2001 年更是達到了176 億美元, 說明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不夠強。但近年來, 出口增速大於進口增速, 貿易逆差持續減少, 並從2004 年起扭轉了貿易逆差的局面, 實現了順差。此外, 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年增長率除1993 年和1996 年以外,均大於進口的年增長率。相對來說, 出口增長較快, 而進口增長較緩。伴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 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其對外貿易額占我國商品和工業製成品對外貿易額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如表2所示, 高新技術產品所佔比重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趨勢, 到2005 年約占商品對外貿易的三分之一,占工業製成品三分之一強, 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
格蘭傑因果檢驗與相關系數根據計量經濟學的知識, 利用軟體Eviews4.0對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數據採用1991- 2005 年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數據及支出法計算的GDP(GDP 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網站, 貿易額依據原始數據, 按照當年匯率進行換算。所有的數據都通過居民消費物價指數進行折算, 所得為以1991 年不變價格計算的數值, 下同。) , 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格蘭傑檢驗結果
Null Hypothesis: Obs F- Statistic Probability
EX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13 42.2851 5.6E- 05
IM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13 5.35871 0.03337
NET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13 3.61854 0.07599
TOTAL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13 16.1889 0.00154
根據格蘭傑因果檢驗, 對於假設「A 不是B的格蘭傑原因」, 若可能性( Probability) 的值極小,則認為此假設是小概率事件, 假設將不被接受, 也即表明「A 是B 的格蘭傑原因」。從上圖可知, 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進口、進出口總額以及凈出口均是引起經濟增長的原因。進一步利用Eviews4.0研究GDP 與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關系發現,GDP 與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出口額及總額之間存在較強的線性關系, 而與凈出口額之間的關系相對較弱( 如表4 所示) 。
表4 相關系數表
EX IM NET TOTAL
GDP 0.960437 0.969188 0.677562 0.965935
表面上看, 這與宏觀經濟學基本原理相悖, 其根源在於支出法核算GDP 的理論依據是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 而該理論的前提條件就是需求約束型經濟環境, 即產品相對過剩、有效需求不足,所以通過各種手段擴大總需求, 而凈出口是出口和進口的差額, 是作為國內需求重要補充的國外需求。當本國經濟總體上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時,進口的增加可以補充本國市場上的供給, 從而增加國內市場的消費, 最終帶動GDP 的增長。而出口則會減少國內供給, 出口動力不足, 出口即使增加, 其上漲幅度也必低於進口增加的幅度, 體現在凈出口上即為凈出口的減少或貿易順差的減少,所以會出現凈出口較低、但GDP 增長卻較高的現象。同理, 當本國經濟總體上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 市場上產品相對過剩、有效需求不足時, 就需要國外需求來補充國內市場需求的不足。此時, 出口動力加大, 出口增長的幅度大於進口, 表現為凈出口的增加和貿易順差的擴大, 並以此帶動GDP上漲。由此可見, 只有當本國市場處於供大於求,即市場環境為需求約束型時, 出口增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大於進口, 凈出口的增長才與GDP 的增長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反之, 如果整體經濟供小於求, 市場環境為供給約束型時, 進口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要大於出口, 凈出口與GDP 增長就會呈現非強相關, 甚至是負相關。就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來說, 我國是一個科技相對落後的國家, 經濟的高速發展創造了對高新技術產品的巨大需求, 國內高新技術產品市場供不應求, 且進口產品與國內產品基本不能替代, 必須從國外進口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因此市場環境為供給約束型。進口到國內的高新技術產品最終會轉化為消費和投資需求, 直接推動GDP 的增長。所以在我國現階段, 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增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要大於出口, 從而導致高新技術產品凈出口與GDP 增長非顯著相關。
我國GDP 對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的回歸分析回歸分析是研究一個變數或一組變數( 自變數) 的變動對另一個變數( 因變數) 變動之影響程度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採用1991- 2005 年的GDP、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數據, 分別以進、出口額為自變數, 以GDP 為因變數, 首先進行簡單線性回歸分析, 結果如下:
GDP=30416.09+6.83*EX ①
( 17.01) ( 12.43)
( 0.00) ( 0.00)
R2=0.92DW=0.41F=154.61
GDP=25415.28+7.81*IM ②
( 13.97) ( 14.19)
( 0.00) ( 0.00)
R2=0.94DW=0.62F=201.26從①、②可以看出, 自變數和常數項的回歸系數都超過了臨界值, 檢驗結果呈高度顯著性, 方程擬合很好, 但DW統計值分別僅為0.41 和0.62,說明回歸模型殘差存在著序列自相關, 違背了OLS 的高斯- 馬爾柯夫定理的基本假定。所以, 我國GDP 與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之間存在內在依存關系, 並不是簡單的線性回歸關系。為了揭示GDP 與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之間真實的內在依存關系, 必須消除序列自相關問題。Eviews 採用在原簡單線性回歸方程中添加AR
( 1) 來消除一階序列自相關, 添加AR
(2) 消除二階自相關, 添加AR
( 3) 消除三階自相關, 以此類推。重新回歸, 得到如下結果:
GDP=35696.97+6.04*EX+[AR( 1)=0.70] ③
( 8.15) ( 9.33) ( 4.60)
( 0.00) ( 0.00) ( 0.00)
R2=0.97DW=1.80F=255.70
GDP=28641.43+7.37*IM+[AR( 1)=0.70] ④
( 7.80) ( 9.87) ( 2.98)
( 0.00) ( 0.00) ( 0.01)
R2=0.97DW=1.71F=186.16
由③、④可知, DW 檢驗值均已接近於2, 表明消除了殘差項的序列自相關。復相關系數也均有所提高。模型中的所有回歸系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而且達到了非常高的顯著性水平。所以,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每增加1 個單位, 就會引起國內生產總值增加6.04 個單位; 進口額每增加1個單位, 就會引起國內生產總值增加7.37 個單位。說明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且進口的作用大於出口。3.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根據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凱恩斯模型, 國內生產總值(Y) =消費需求(C) +投資需求( I) +凈出口(X-M) , 可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應屬於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 對於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 如上文所述, 由於其產品的科技含量較高,該類產品的進口不會抵消國內需求, 而是最終轉
表5 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對GDP 的貢獻
年份
出口進口
年份
出口進口
貢獻度貢獻率貢獻度貢獻率貢獻度貢獻率貢獻度貢獻率
1992 1.78 0.25 1.72 0.24 1999 8.20 0.50 15.25 0.94
1993 0.34 0.06 4.95 0.81 2000 15.98 1.22 19.27 1.47
1994 5.46 0.49 16.44 1.49 2001 8.78 0.84 10.77 1.03
1995 5.28 0.37 - 6.66 - 0.47 2002 17.84 1.84 15.77 1.63
1996 2.82 0.22 - 2.13 - 0.17 2003 27.51 3.16 23.43 2.69
1997 5.81 0.38 1.29 0.09 2004 26.50 3.33 19.50 2.45
1998 7.12 0.45 9.62 0.61 2005 9.70 2.67 6.36 1.75
資料來源: 根據國家科技部、國家統計局網站資料整理而來。
注: GDP 按支出法計算。貿易額依據原始數據, 按照當年匯率進行換算。每年的數據都通過居民消費物價指數進行折算, 所得為以1991年不變價格計算的數值。
化為消費和投資, 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因此認為高新技術產品進口是與消費、投資類似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部分。一般衡量高新技術產品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的測度指標為貢獻度和貢獻率: 貢獻度反映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增量在GDP 增量中所佔的比例, 可以看出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變化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 貢獻率則反映了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變化對經濟總量的拉動程度, 用公式表達如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進口) 對經濟增長貢獻度=出口( 進口) 增量/GDP 增量×10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進口) 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進口) 對經濟增長貢獻度×GDP 的增長率
按照上述公式計算出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和貢獻率, 結果見表5。
從表5 我們可以看出, 從1992 年起至1999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經濟的貢獻度、貢獻率均較低, 出口貢獻度不足10%, 貢獻率不足5%; 進口的貢獻度、貢獻率更是在1995 和1996 兩年呈現負值, 表明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對經濟增長產生負的拉動作用。而在1999 年以後, 基本呈現出較好的上升狀態。進出口貢獻度均突破20%, 出口的貢獻度最高為2003 年的27.51%, 貢獻率在2004 年達到了最高, 為3.33%; 進口貢獻度的最高值為2003 年的2.69%, 貢獻率最高值也為2003 年的2.45%。從總體變化趨勢我們可以看出, 自1999 年我國實行科技興貿戰略,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以來, 以及2002 年我國入世後開放度增加後, 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均有較大上升, 最終導致高新技術產品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了較大提升。2005 年數據有明顯下降, 主要是由2005 年國內生產總值上升較快, 以及這一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從8.27 下降到8.19 所造成。因此, 盡管我國近年來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發展迅猛, 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亮點, 但仍未成為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點。
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政策建議
1.高新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水平, 為了給高新技術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政府的宏觀指導和調控作用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整個國家的技術基礎相對來說仍較薄弱。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 政府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仍十分有限, 但是政府可以轉變職能, 從直接組織技術創新活動, 轉向在宏觀調控上創造條件和環境,建立一個有利於高新技術發展的制度平台, 如: 充分利用稅收杠桿, 優化對科技資源的配置; 進一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2.根據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不同的發展時期和技術特徵, 制定出有差別的產業和貿易政策。對一些關繫到國家安全、貿易壁壘高的產業, 如國防技術產品, 政府要加大投入, 重點扶持; 對一些技術已經較為成熟, 國內已經可以自主開發的產業, 如某些電子產品, 應減少政策扶持; 而對於那些技術依賴性較強、產業化過程尚未完成的, 如某些信息產品, 則應採取較高傾斜度的扶持政策。在外貿政策上, 根據產業的發展程度, 也同樣採取相應的鼓勵政策, 推動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
3.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迅速, 貿易方式多以加工貿易為主。近年來, 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高速發展的過程中, 加工貿易所佔的比重也不斷上升。如表6 所示, 加工貿易是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但許多關鍵技術及主要零部件必須依靠引進, 使得產業發展始終停留在對進口零部件組裝的水平上, 這也從側面暴露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對加工貿易的過分依賴性, 是產業發展的一大隱憂。要進一步推進科技興貿戰略, 全面推動出口產業的創新, 提高高新技術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促進產業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 增強技術開發能力及吸收加工貿易中的溢出效應的能力。同時努力提高一般貿易所佔的比重。
4. 相對於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迅速增長, 進口增加相對緩慢。我國進口壁壘偏高和渠道不暢,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當前正常的進口需求, 不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產業結構升級和出口的持續增長。但根據前文的分析結果, 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其主要原因在於國內的高新技術產品供給不能滿足需求。所以, 如何改善進口機制, 即通過進口高新技術產品來分享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創新成果, 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同時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 實現我國經濟的集約化增長, 是我們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同時根據《2010 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框架》的要求, 我國必須擴大技術引進的規模, 改造老設備, 圍繞機械、電子、石化、高科技產業等主導產業以及與主導產業前後關聯的原材料工業、裝備工業等, 把技術引進和國內研發結合起來, 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 加速經濟增長。
5. 完善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服務體系。為了加速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 必須進一步完善有關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服務體系, 加大力度改善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軟環境。如: 加強與銀行、金融、稅務、商檢、海關等有關機構的協調工作, 以保證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順暢發展;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建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信息庫, 使信息網路化, 保證企業第一時間了解高新技術產品市場動態, 及時抓住商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