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未來十年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是
1.人工智慧 最近十年來,最火自的行業肯定是互聯網,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同時,移動互聯網也迎來了飛速的發展,隨之引申出來一個「互聯網+」的概念,帶火了許多傳統的行業。那麼,在「互聯網+」之後,又有什麼相關概念會引起新一輪...
2.智能家居 隨著人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特別是隨著年輕一代成家立業,智能家居也將成為有前景的行業。新一代年輕人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要...
3.文化娛樂行業 多年以前,一部投資一億的好電影不一定能得到一億的票房,最近幾年,國內電影的...
『貳』 從發展趨勢來看,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產出比和投資效率會如何變化
從發展趨勢上來看,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產出比和投資效率會不斷地提高。
『叄』 如何通過產融結合實現產業的更好發展和金融資本的增值
第一,產融一體化。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一體化是產融結合的新趨勢。銀行專與大型的屬企業之間形成一體化的集團公司。這種產融結合能夠促使企業之間融合程度大幅度提高,也能夠促使企業逐步朝著外向型經濟發展。但是這種方式所佔據的比例極少。一方面,大型企業數量有限,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大融合也很容易導致壟斷。因此,產融一體化的則一般表現為一核多星式的發展形式。大銀行與多個企業聯合,共同投資於某個領域的形式更為多見。第二,產融相互補充、融合。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相互補充,產融之間相互為對方提供所需的產品或者服務,以實現金融與企業之間的相互支持。第三,金融機構投資。投資銀行多見於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基本沒有投資銀行,我國的政策性銀行只能提供政策性融資服務,而商業銀行的投資也受到大量政策限制。第四,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資。我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與產業之間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中國人民大學集團管控班根據以往培訓經驗分析}
『肆』 資本稅的發展趨勢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徵收資本稅很可能並成為應對全球資本流動失衡以及全球金融治內理的新趨容勢。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隨著全球浮動匯率體系的建立以及各國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實施,資本的大規模跨境流動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最重要特徵,資本流動的順周期性極大增加了各國,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宏觀經濟風險管理的復雜性,並對貨幣匯率體系和金融穩定產生現實的影響。因此,各國如何應對國際跨境資本流動,採取何種政策工具有效實施資本流動管制,已經成為當下最迫切的戰略性議題,而這其中曾被認為是「非常規」手段的「托賓稅」,很可能成為未來「常規的資本管制手段」。
『伍』 2020年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1)國家經濟騰飛,各個行業實現快速發展;2)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條件改善,健康意識提升;3)老齡化進程加快(2017年全國60歲老年人口達2.4億人,佔比17.3%),加大醫療服務、健康養老需求;4)人工智慧、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不斷進步,滲透到大健康領域;5)醫療改革、健康養老、健康中國2030等國家政策的發布,諸多因素共同促進我國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各類資本、技術、企業紛紛布局大健康產業,推動行業規模不斷發展。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達6.2萬億元,為2011年2.60萬億元的2.4倍,2011-2017年復合增長率達15.6%。根據2016年10月國家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以上,2030年達到16萬億元,行業發展空間巨大。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大健康產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咨詢報告》。
『陸』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怎樣
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著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向更高社會形態的轉化,因此,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就成為歷史的必然.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景深刻的社會變革,揭示這場社會變革的必然性,研究這場社會變革的規律、特點及曲折性,是時代賦予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使命.
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資本主義曾有過它璀璨的年華.但它的每一個進步卻包含著自己的反面,最終不能逃脫被更高的社會形態取代的歷史命運.
(1)資本主義在歷史上首起過巨大的革命作用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次大飛躍.它全面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沖破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猶如沖破閘門的洪水奔騰出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這—切都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資本主義不僅消滅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廠統一的國家,而且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許多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把世界變成丁一個開放的世界,使—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電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領域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高舉理性原則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它的宗教神學進行了無情地批判.他們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天賦人權」為"號,沖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次精神大解放.資本主義所以能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2)資本主義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著自己的反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種私有制,以—種剝削制度代替另—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是產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廠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生產力的進步是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加深,它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質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資本主義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對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隨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立就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否定因素.雖然資產階級巴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但這種調整歸根到底是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變,這個基礎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發展著的生產力之間,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無法克服的.資本主義提供了造福人類、解放人類的物質條件,但卻利用這種物質條件破壞了人類的進一步解放,把人類又推向災難的深淵.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又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破壞.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使社會風氣腐敗,精神道德頹廢,社會治安惡化,這形成了顯明的對照.總之,資本主義在繁榮進步的之後,包含著日益加深的社會資本主義向更高社會形態轉化的必然性.
2、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所寫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他們所揭示的這一真理,主要破壞不是出於對資本主義的痛恨和對社會主義的嚮往,而是基於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特徵是生產的社會化.社會化生產既然已經不具有個體的私人生產的性質,因而也就否定了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基礎,生產的社會化要求改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柒』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是什麼
1 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和主要表現、它的本質特徵、歷史地位及其對世界社會主義的影響
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是資本國際化或資本國際社會化,是資本在國際化運動中實現不斷增殖。其基本特徵包括:(1)壟斷已不是一般的壟斷,而是高度集中的國際壟斷;壟斷組織也不再是最初的「國際托拉斯」,而是龐大的跨國公司以及觸角伸向世界各個角落的子公司。(2)金融資本在當今經濟全球化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在金融資本的推動下,資本和財富迅速集中,在世界上形成了空前巨大的財團、寡頭和豪富。(3)資本輸出已經成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形式。
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發展的新階段。雖然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本質並沒有改變,帝國主義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特徵在當代表現得更為突出和尖銳。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既給社會主義新社會准備著越來越充分的物質基礎和歷史條件,也給現有社會主義國家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2 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條件、主要動因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的主要發展階段
戰後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和平發展的新時期,它在東西方冷戰和兩極對峙的世界格局中謀求穩定和發展。蘇東劇變使許多發展中國家重新淪為西方壟斷資產階級經濟盤剝、政治干預、軍事侵略的對象,現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遭到嚴密的包圍和遏制,而資本主義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卻迅速擴大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動因包括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新科技革命的作用、西方國家的自我調節以及不合理的國際關系等。
當代資本主義經歷了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第三條道路」等三個主要發展階段。二戰結束至20世紀70年代,在凱恩斯主義的指導下,西方國家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全面調控,出現了許多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不同的新特徵。這些變革為戰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比較有利的國內和國際環境,但也給資本主義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20世紀70-90年代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是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向國際壟斷階段發展的產物。經濟全球化和資本的全球擴張互相呼應,使新自由主義成為了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思想基礎。西方發達國家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結構的升級,增強了科學技術優勢和國際競爭能力,緩和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但它不能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也沒有消除貧困。第三條道路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歐美左翼政黨復興過程中出現的一股政治思潮。它超越了專注於國家控制、高稅收和生產者利益的舊左派,以及把公共投資、「社會」和集體事業概念當作邪惡而予以消除的新右派,並在過去10多年裡轉變為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治國之策,使美歐資本主義發生了新的變化。
3 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樣性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的主要模式和類型
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作為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為資本主義各個階段所固有。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在戰後呈現出了一系列新的特點,並對當代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使資本主義分化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大類型,兩大類型各自又包含許多不同的發展模式,即便是同屬於一種模式,各國在發展道路和方式上亦存在一些差別,從而使資本主義發展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萊茵模式」和「日本模式」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三種典型的發展模式。它們之間既具有一些共同特徵,也在經濟理論基礎、社會歷史背景、經濟運行機制、企業組織和經營管理形式、以及財政、金融、社會保障等體制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其共同特徵和協調合作增強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統一性,其差異和競爭加深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政治分歧。後發國家由於歷史淵源、國家與市場的關系、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及制度不同,形成了東亞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這三種模式具有許多共同的經濟、社會、政治特徵,都面臨著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擺脫依附獲得獨立等任務,但是它們在起步時人口因素、加入世界體系的方式、政府的作用、選擇的發展路徑、收入分配的效果以及對待農業的態度等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在考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演進以及荷蘭、英國、美國三個霸權周期的基礎上,指出資本主義已發展成為一個世界體系,其中發達國家是其中心,不發達國家屬於外圍。只有將資本主義世界看作是一個文明與落後、進步與局限、繁榮與貧困共存的體系,才能了解它的真實面貌。從世界體系視角分析了當代資本主義矛盾的深化,論證反資本主義體系的社會主義是世界體系的未來。
4 戰後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和本質特徵
戰後新科技革命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使壟斷資本主義出現了新的特點。貿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既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同時也使資本主義的中心-外圍體系得到強化,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分化日趨嚴重。
戰後資本主義政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形式民主的完善與政治冷漠、民主危機和民主迷信同時出現;西方國家政黨的數量劇增,政黨政治法制化程度大大提高,政黨政策日益趨同化,政黨制度面臨著利益集團、媒體等因素的挑戰;西方國家全面介入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議會權力和地位衰落,行政權力擴大,司法功能向政治領域延伸;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輸出的戰略越發明顯。
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了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根本變革。通過對極權主義、烏托邦主義、集體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批判和否定,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在西方思想文化領域中統治地位進一步鞏固。而西方大眾文化對西方上層社會的文化特別是壟斷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既具有不同程度的消解作用,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維護功能。從本質上講,當代資本主義文化是圍繞資本主義生產和資產階級統治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但同時,戰後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反映了普通民眾的文化需求,以及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和抗議。
影響當代資本主義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新變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科學技術、生產資料所有制、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上層建築等。在資產階級內部,作為資產階級特殊組成部分的「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兩個階層獲得快速發展;雖然大壟斷資產階級不斷增加,但中等資本家仍然是當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的主體。從工人階級的內部結構看,從事第三產業的工人和知識型工人的比重越來越高。資強勞弱以及工人的階級意識蛻化是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斗爭一直處於低潮的主要原因。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兩極化趨勢逐步突出,階級矛盾有進一步激化的可能。
5 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與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前景
資本主義進入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在全球范圍內放大和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新的表現形式有:跨國公司內部的高度組織性和計劃性與世界市場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世界生產能力無限擴大趨勢與世界范圍有效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性與地球資源和生態環境調節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跨國壟斷資本家階級的統治與世界范圍內勞工之間的對立。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進一步演繹出各種新老危機。這充分說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危機終究會發展到在資本主義框架內無法調節和緩解的地步。
當代資本主義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奠定更加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當代資本主義內部還出現了合作經濟、社會保障、職工參與企業管理、三大差別的逐漸消失、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孕育等「新的社會因素」。戰後資本主義的新發展為社會主義准備著越來越充分的物質條件和「新的社會因素」,決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可以通過這些物質條件「和平長入」社會主義。只有通過社會革命,把合作社、股份公司、大銀行、大壟斷組織、國有企業和一切國家計劃和管理機構,「從資本主義那裡奪取過來」,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真正建立起社會主義新社會。與此同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技優勢、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及其實施的「和平演變」戰略又給社會主義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
對於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趨勢,需要從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世界社會主義的新發展中進行把握。隨著當今時代主題的變換、資本主義社會中新社會因素的增多以及資本主義不平衡性和多樣性的發展,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式和途徑也必然是更加靈活多樣的。當代工人階級的變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人的分化,削弱了工人的階級認同感和革命意識。
『捌』 世界經濟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對中國有何啟示
世界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及啟示
來源:免費論文網 2006-6-26 17:57:00
第三,當代世界中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趨勢同樣明顯,國與國之間、國際區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化,各民族國家產業結構的演進既置身於本區域內部的分工中,又置身於全球國際分工體系中,一國的結構變動既深受國際分工變動的,也影響周邊其他國家的結構變動,並迅速波及到全區域;而一個區域的結構變動又往往波及到全球其他區域。因而,從全球范圍看,各區域產業結構體系間的相互依存、互動作用日益明顯和深化。
2.產業結構的開放效應不斷提高
產業結構度的開放是隨著經濟的對外開放和國際分工的深化而不斷提高的。產業結構的開放促使產業結構開放效應提高。
首先,一國開放的產業結構意味著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不僅是國內市場,而且還有國際市場,開放程度越高,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就越強。要開拓國際市場就需要發展對外貿易,擴大出口,促使生產規模擴大,從而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市場競爭力。有的國家通過市場的開拓,使成熟的產業向國外擴散,延長了產業的生命周期;有的國家通過市場的開拓,加快了產業轉換升級的進程。
其次,要素貢獻來自資本、技術和信息三個方面。在當代經濟開放和結構開放的條件下,國際資本的流動已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從一個國家來看,外資的流入流出都伴隨著產業的變動和發展,資金缺乏的國家通過利用外資,緩解本國資金的不足,加快經濟的發展;資金富裕的國家通過資本輸出不僅使成熟的產業向國外擴散,並以此突破他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擴大國外銷售市場,而且可以利用國外的各種資源,獲得更多的利潤。資本的流動是與技術的轉讓和引進相聯系的,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通常伴隨著技術轉讓,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通過技術引進,改造現有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並使出口行業的競爭優勢強化,以達到促進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開放的經濟還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世界經濟和市場的信息,對各國確定產業的發展方向和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具有積極作用。
第三,各國產業結構開放度的提高意味著國際生產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國際分工的發展必然促進產品特別是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進出口,進出品貿易發展又帶動了新的需求,從而成為一國生產擴張的刺激因素。
對我國的啟示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國作為世界產業結構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如何適應世界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正確地確定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對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1.順應世界潮流,明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從各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看,順應世界潮流,選准結構調整的方向,及時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是一國經濟保持長足增長的關鍵。日本抓住第一次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一躍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強國;亞洲「四小龍」抓住第一、第二次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發展成為新興化國家或地區,並不斷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美國在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中,抓住主動權,發展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國際分工中處於頂尖的位置,並出現了被經濟學界稱為「新經濟」的現象。新世紀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一方面要遵循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結合我國國情,針對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和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之間的矛盾,從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現狀出發,確定我國各產業發展的方向,並實施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結構調整策略;另一方面,要緊跟當代世界產業發展的主流,順應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外向化、國際化的客觀趨勢,實行具有超前意識的跨越式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促使產業結構加速升級。
2.實行跨越式發展戰略,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以產業結構升級帶動結構調整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經濟興起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的發展水平,是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集中表現。我國作為發展家,無疑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但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興起,也為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利用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首先,通過大力發展機軟體等信息產業的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以信息、知識為重要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各地區之間、與世界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加速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其次,通過大力發展信息業,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普遍推廣信息技術,提高國民經濟和的信息化水平,使各產業改造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生產流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服務質量,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各產業整體素質的的目。第三,通過實施產業戰略性重組,建立有利於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引導加大信息技術、信息產品的投資開發力度,搶占各類信息服務業發展的先機,加快我國由傳統服務業向服務業的轉化。
3.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要立足於高起點,以加快高產業化發展為核心
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具有巨大的牽引作用。由於我國長期以來技術進步緩慢,設備、工藝陳舊,因此,不僅要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且更要重視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要進一步創造有利於高科技創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特別是要完善資本市場,鼓勵創業投資事業的發展;要借鑒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制訂完善的風險投資業的相關法規,扶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成長。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始終應是中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在集中力量追蹤世界科技前沿,參與全球科技產業競爭的過程中,要加快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動態結構調整。要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還可以從傳統產業中分離出一部分,按新的運行機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
4.產業結構調整要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從全球資源配置過程看,一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必須體現該國在全球經濟中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我國是一個產業體系完整但產業技術結構多層次的大國,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際分工格局正出現新變化的背景下,要爭取主動、贏得市場,就必須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並實施產業差別化策略,使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真正成為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在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一部分一般製造業將從發達國家中淘汰下來,我國應利用這一機遇,把一部分具有優勢的製造業,以新技術武裝起來,提高內在質量,形成新的製造業技術優勢,增強競爭能力,佔領世界市場。一些幼稚產業也要立足高起點,注意規模效益,提高技術水平,強化整體素質,成為能替代進口、增加出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勢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也要注意發揮比較優勢,從具有的比較優勢環節入手,逐步向核心技術領域推進。
5.產業結核調整要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努力提高產業結構的開放效應
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不可能在本國范圍內封閉地進行,世界市場、外資的流入,都將影響到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盡管我國有較完整的產業結構(同中小規模的國家相比),經濟發展的資源供給和市場空間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本國,但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要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經濟體系的運行效率,就必須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因此,提高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具有重要作用。今後我國要更多地吸外資進入國內市場,通過外商投資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經驗,推動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我國農產品市場將適度開放,引進外國農業技術、資金,通過國內外市場競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現代化;要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加快銀行、保險、證券、電信、商貿、運輸等服務業的外資引進,促進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在「引進」的同時應加快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鼓勵企業將國內成熟的工業技術轉移到海外,加大開發和利用國際資源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