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論文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02 20:00:34

A. 論文題目:如何發展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

家庭傳承模式面臨現實沖擊

兒童是民族文化血脈的繼承者和文化基因的承載體。兒童獲得文化傳承的知識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比如土家族、畲族等民族,有語言而沒有本民族文字,他們的文化靠口耳相傳,言傳身教,孩子自一出生就開始了文化傳承與習得的過程。

這種家庭與文化傳承的關系是人類最古老、最強韌的關系之一。但是在今天,這種關系出現了松動的跡象。

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很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孩子留在了農村,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

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長年在外務工的青壯年人數在10萬左右,其中80%是朝鮮族,留守兒童達到3萬多人,其中個別學校的個別班級有85%以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在中西部地區,留守兒童也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其中有不少是少數民族兒童。

這種人口流動的趨勢帶來了文化生態的改變,民族文化的家庭傳承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一些青壯年在經濟發達地區創業、成家而後定居,置身於一個沒有本民族文化底蘊的城市,民族傳統習慣的保持更加困難。文化生態具有不可再生性,傳統紐帶一旦被割斷,要想再重新拾起難上加難。

另外一個沖擊來自集中規模辦寄宿制學校。有些農村地區開始推行低年級寄宿制學校,三年級小學生基本要求到各所屬的鄉鎮完全小學寄宿。這樣,學生的學習條件的確得到了改善,但長年的寄宿生活使少數民族學生與家庭的接觸大大減少,使得那些原本依附於本民族文化之上的兒童的個人行為和經驗日漸淡薄,對本民族的認同也隨之減弱。

這種情況已經引起了很多有識之士的憂慮。

學校教育能否扛起文化傳承的大旗

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人們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學校教育。在不少學校,民族文化的教育也已經開始。

雲南省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學通過開設「民族常識」、「民族文化」、「阿語基礎」等課程對學生進行教育,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校本課程(現行課程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即以校為本開發的課程)體系;貴州省貴陽市民族中學將民族知識校本課、民族體育、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藝製作納入各年級教學計劃,全校100%的學生都能得到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寧夏自治區銀川市六中則以學校大型活動和常規活動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動;江蘇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學把藏語文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開展民族歷史文化教育和民族節慶活動,讓這些與父母相隔千里的藏族學子也能感受到濃濃的民族文化氛圍。

但是記者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學校傳承還有不少難題需要破解。

其一,師資缺乏

民族文化的傳承,關鍵在於教師。在不少民族學校,師資問題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民中學就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們沒有專業的民族教師,教民族文化課程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兼職教師,真正懂得回族文化內涵的教師則更少,參加過培訓的教師根本沒有,上課方式還很呆板。」

在青海省西寧市,有的民族學校因為缺少具備相關教學能力的教師,把開設阿語課的任務交給了清真寺承擔,由清真寺阿訇對學生進行普及性的知識教育。

農村地區、偏遠山區的民族學校師資力量本來就很薄弱,要想再解決民族文化課程的師資問題,對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其二,語言危機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語言都蘊藏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智慧,寄託著深厚復雜的民族情感。對於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來說,民族語言是他們最古老、最輝煌的成就,是他們世世代代創造能力的主要表現。

為了保護民族語言,我國在條件成熟的民族地區實行了雙語教育。如新疆、內蒙古、吉林延邊、西藏等地,都開展了雙語教學,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族出版物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也成績斐然。

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民族語言的傳承情況令人擔憂,很多語言現在正在成為瀕危語言。比如滿語,現在全國能講滿語的人也就100人左右,而精通滿語的人不足50人,而且多數都年齡偏大。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民族中學校校長高春梅說:「我小時候居住在達斡爾族自然屯,所有達斡爾族的孩子都用母語交流,甚至連漢族等其他民族的孩子也都會用達斡爾語交流。如今在民族地區,40多歲的漢族兄弟還能用達語交流,但是達斡爾族的青少年卻很少會說母語了,人與人交流的主導語言完全變成了漢語。」

達斡爾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語言的傳承面臨更大挑戰。同樣在東北,赫哲語也沒有文字記載,現在能說赫哲語、懂赫哲族歷史的也就20多人。在我國,像達斡爾族、赫哲族這樣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一共有29個。

民族語言的危機,部分來自於民族成員對自己的語言、文化缺乏正確的認知,認為本民族的弱勢地位是由文化造成的,產生了對民族恥於認同的心理,導致青少年對自己的「母語」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歡的不正常狀況,對有關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沒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現得極為冷漠。

民族語言的危機還源於社會經濟的壓力。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學習民族語言之後的出口問題是教師、家長關注的焦點。近幾年來,受到中韓貿易的影響,朝鮮族語言成為了香餑餑,有些漢族學生甚至轉到朝鮮族學校讀書學習。但是其他一些民族語言的學習,情況就沒有這么樂觀了。有些少數民族認為自己的語言不實用,沒有保留的價值,拋棄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轉而使用另外一種語言,民族學校的學生也大量流入漢族學校學習。即使在開展雙語教學的民族地區,這樣的現象也不鮮見。

在全球化、現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轉變民族成員的觀念,形成「文化自覺」,讓民族語言得到更好的傳承,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命題。

其三,關注不夠

學校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陣地。但在不少地方,民族學校的發展非常艱難,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隨著集中辦學的推進,不少民族學校面臨被兼並的危險。一些民族學校迫於生存壓力,更改了校名。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目前國家的政策傾斜性還不強,資金扶持的力度不夠。民族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師資培訓、民族文化活動的開展等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經費來做保障,民族文化的傳承在民族中小學還處於自發階段,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再加上民族地區相對貧困,發展舉步維艱。在很多地方,民族文化的學校傳承缺乏整體規劃。

其四,傳承困惑

民族文化包含一個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在學校傳承中,如何去梳理這些內容,如何界定傳承的范圍,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時代元素使其走得更遠,都是困擾民族學校的難題。

在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如何發揮民族文化對學生的吸引力,解決生源問題,如何應對當前應試教育的影響,解決民族文化傳承與提高升學率的矛盾,是這些地區民族學校的校長最頭疼的問題。部分民族學校領導缺乏民族感情,忽略了傳承、弘揚、保護民族文化的職責,還有的認為,民族文化進校園是一種作秀,是一種形式主義,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措施不力。

在傳承的模式上,如何突破現有的模式,使傳承的載體從顯性向隱性滲透,使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融入到少數民族學生的血液中,而不僅僅是表面光鮮亮麗的文藝演出,這又是一個難題。

在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出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功能之前,民族地區原生態文化氛圍的保護更加緊迫。在一些注重記憶和口傳心授民族傳統技藝瀕臨消失之前,如何培養好接班人,如何實現與學校教育的對接,考驗著政府與學校的決心和智慧。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如果完全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那麼,這個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許多發展中的國家、民族在經歷經濟發展巨變的過程中,其傳統文化都經歷了從被忽視到重新回歸的過程。我們應該吸取前車之鑒,在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上做好充分的准備,及時破解傳承中的難題,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B. 如何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

(一)培育壯復大市場制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區外市場
3、加強地區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三、重點行業
(一)演藝業
(二)游戲業
(三)文化旅遊業
(四)藝術品業
(五)工藝美術業

C. 少數民族文化進校園論文3000字

少數民族文化進校園同學,我列好提綱,也有文章的

D. 如何發展雲南少數民族區文化產業

一、雲南少數民族眾多,文化多元化、多樣化特徵明顯
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雲南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相對較大
三、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產業以文化旅遊、傳統手工藝、演出演藝等產業為主
四、雲南人力資源相對富裕,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

根據以上幾個特點,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民族地區發展事宜發展文化旅遊業,相對於目前的旅遊業而言,文化旅遊是更高層次的旅遊形式,既能夠保存和傳承當地文化,又能促進旅遊業「二次創業」;
第二,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不適合發展大而全的產業,適宜發展「小而美」的產業,比如民族民間手工藝品適合適合繼續保持手工、半手工的發展狀態;
第三,較發達的地區還是應該結合現代高科技、金融等於文化相結合,發展文化產業;例如建立一些文化產業園區等等;
第四,繼續完善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只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了,才能促進人們想更好層次的文化消費(文化產業);
第五,政府的政策非常重要,要積極採取有效地政策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
第六,文化產業生產組織方式有待改進,單一農戶的生產、銷售等已經不適宜於如今的市場經濟。要採取「企業+農戶+協會」等形式發展;政府要加大監管,保證民族地區人們的權益;
第七,利用平台實施文化產品「走出去」,利用泛亞民族民間工藝品展、文化產業園區(市場集中)等平台促進民族地區文化產品走出去;(現今大部分文化產品都是以旅遊業帶動銷售,今後要走多渠道營銷,比如網路營銷、會展營銷、旅遊帶動營銷等等)
……………………先寫到這吧!
希望可以幫助你!

E. 求少數民族文化歷史方面的論文

去學校圖書館(網上)的期刊論文資料庫
檢索相關的論文來參考啊

F. 西部大開發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政治,經濟意義

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的8年,是西部地區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好的時期:
經濟增長最快
發展質量最好
綜合實力提高最為顯著
城鄉面貌變化最大
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
「十一」黃金周期間,洛桑次仁一家從拉薩乘坐T28次列車來到北京,親身體驗了「鳥巢」、「水立方」的魅力。而曾在美國留學的李先生,則與他的同學們一道,乘火車進藏,游覽了雪域高原的美麗風光。
青藏鐵路公司統計顯示,今年國慶期間,青藏線發送旅客16萬人,比2007年同期增長了2.6%。而截至今年6月30日,青藏鐵路已迎送旅客282萬人次,運送進出藏物資超過160萬噸,為青海和西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這條被人們稱為「天路」的鋼鐵動脈,只是近年來西部大開發的成就之一。
西部地區國土面積6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71.4%,陸地邊境線佔全國的80%左右;總人口約3.56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8.6%,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5%左右……
上世紀末前後,西部地區的人口,與東部沿海地區的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和山東五省市大體相當,國內生產總值卻不到東部五省市總和的40%。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0%左右。尚未實現溫飽的3000多萬貧困人口大部分也分布於這一地區。
與此同時,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其中,25度以上陡坡耕地面積佔全國的70%以上,水土流失面積佔全國的80%以上,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積佔全國的90%以上。
加速西部地區發展,是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改善全國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急切要求;也是保持全國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邊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世紀之交,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新的變化,審時度勢,統攬全局,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西部大開發,是實現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戰略構想的一個重大舉措,是對我國經濟發展布局進行的一次重大戰略調整,同時也是黨中央在新世紀對西部地區人民的一個重大政治承諾。
8年來,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從16655億元增加到47455億元,年均增長達到11.6%,超過全國同期經濟增長水平,與全國同口徑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的差距不斷縮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9個百分點;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72億美元增加到786億美元,年均增長近25%。
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的8年,中央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2000年至2007年,中央對西部地區的各類財政轉移支付累計近15000億元,國債、預算內建設資金和部門建設資金累計安排西部地區7300多億元,有力地推動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交通、水利、電網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截至2007年,累計安排西部地區新開工重點工程92項,投資總規模超過1.3萬億元。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等一批標志性工程相繼建成並開始發揮效益。西部地區累計新增公路通車里程65萬公里,鐵路營運里程6600多公里,電力裝機11300萬千瓦,民航機場26個。實施油路到縣、送電到鄉、廣播電視到村、沼氣到戶,累計解決560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問題。
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顯著加強。2000年以來,國家在西部地區相繼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建設工程。2000年至2007年,退耕還林工程累計安排建設任務3.85億畝,退牧還草工程累計安排嚴重退化草原保護面積5.19億畝,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面展開,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
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初見成效。初步形成新疆、陝甘寧、川渝等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黃河上游、長江上游水電基地,陝北、蒙西、寧夏和雲貴等煤電基地;甘肅、雲南鉛鋅、四川釩鈦、內蒙古稀土開發利用基地,青海、新疆鉀肥生產基地。內蒙古、四川等地商品糧,新疆優質棉,廣西、雲南、新疆糖料,雲南煙草,四川、貴州名酒,陝西、新疆瓜果,內蒙古畜牧產品等生產加工,在全國進一步發揮獨特優勢。西安、成都、重慶等地的航空航天、裝備製造、高新技術產業也漸成規模。
科技教育和人才培養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到2007年底,西部地區410個攻堅縣中,已經有368個實現了「兩基」目標,其餘42個達到了「普六」標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覆蓋西部地區80%的農村中小學。西部地區重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家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建設步伐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體制機制創新和對內對外開放不斷加強。積極探索投資體制改革,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特別是近年來,東西部地區互動發展呈現出良好勢頭。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至2007年,東部地區到西部地區投資經營的企業累計近20萬家,投資總額15000多億元,西洽會、西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已成為東西互動合作和吸引外商投資的重要平台。西部地區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約180億美元。
西部大開發,這是我們國家領導人提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我們由於西部是內陸,東部靠海,造成了中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個不平衡表現得太明顯了,表現上,西部人口稀少,東部人口密集,在地圖上的表現,也是東部密密麻麻,西部零零星星的。主要的還是東部交通方便,出口有力。但我們不能任由這種不平衡發展下去,必須振興西部經濟,給西部以政策支持。這些年來的發展,也證明了西部大開發的道路是正確的。但是,每次在電視里看到西部大開發的新聞,就舉成都的例子,讓我感到意外,應該重點介紹陝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地的發展,別老拿一個成都來舉例,來說明問題,我覺得成都代表不了西部。

G. 如何抓好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

一、在民族文化轉型時期,要鼓勵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接軌,尤其要宣傳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少數民族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體系當中。少數民族文化正進入一個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歷史時期。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的、具有民族本色的民族文化模式,是西部地區民族文化建設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構建新型文化過程中,必須把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著力幫助他們培養先進的思想意識,樹立科學的創新精神,開拓發展思路,以適應現代化的要求。目前民族地區文化基礎設施雖然得到很大改觀,但不良文化對民族文化的影響令人堪憂,嚴重影響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因此,要將民族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緊密結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族文化建設,在西部民族地區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規范,增強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環境仍很脆弱,文化建設的自給力不足,仍需要國家財政和社會各方力量的大力扶持。在西部地區,無論是在西南貧困山區,還是在西北傳統牧區,經濟社會雖有較大發展,但發展環境仍很脆弱。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撐,文化發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話。為此,要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的文化,還需要加大公共財政對民族地區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力度。要針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特殊性加大投入,使民族地區的文化活動搞得有聲有色。
三、切實解決鄉村空心化問題,引導返鄉知識青年開展新農村文化建設,化解地方文化人才匱乏與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在農村,沒有人就沒有文化,而沒有文化就更留不住人。當前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許多農村是要人沒人、要文化沒文化。許多地方的農村,只有「三留守」人員(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形成了沒有年輕人「空心村」。如何吸引年輕人回歸故鄉、建設家鄉成為當前農村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傳承的重要問題。作為文化建設的具體實施者,應積極組織和創造條件,使返鄉的青年人把先進的、現代的城市文化帶入少數民族村寨,讓城市文化與民族文化和諧互動,有效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
四、處理好經濟開發與文化保護的關系仍是重中之重。保護和利用少數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是西部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關鍵。對民族文化價值的認知,不能只強調其「歷史文化價值」而否定它的經濟價值,也不能看到其經濟價值就忽視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因此,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追求重心應是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並存的一種結構模式,也就是要處理好民族生態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光靠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只注重以原生態的民俗文化為賣點,更不能以打造假古董、炒作假民俗為手段「販賣」民族文化。
五、處理好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是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保證。在新農村建設的浪潮中,不必強調少數民族地區也一定要按照現代化的模式去改變自己的本色生活。少數民族群眾要擺脫貧困的生活,但不必用現代社會模式刻板去改造他們。要引導他們按照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點和生活方式去發展。這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也是對世界文化多樣化發展的貢獻。要認同他們的民族心理、欣賞他們的生活習慣、鼓勵他們的文化發展,而不是自以為是地把他們的民族心理斥之為「觀念落後」、將他們的生活習慣斥之為「原始蒙昧」、將他們的風俗習慣污之為 「封建遺風」,更不能用冠以「文化」名義的現代節慶取代充滿民族精神內涵的民俗活動。只有用包容的心態去接受、用贊許的眼光去鼓勵、用適當的政策去激勵,民族文化的發展才能有越來越美好的前景。

H. 關於少數民族旅遊與文化的論文

我是苗族的,不曉得如何寫,不過可以提供些建議: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在毀壞當地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同時有利於當地的經濟發展,總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對苗族而言,我們有我們獨特的文化和深遠的歷史。文化內涵深厚,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慣常法的民族,也是第一個冶煉青銅的民族。現代苗族文化是多元而開放的,著名的苗族藝術有苗族蘆笙舞,湘西苗鼓,湘西苗劇,苗族凳子舞,巴烏,苗琴,苗綉苗服,苗族蠟染等,苗族祖先古代發明了苗族歷法-苗歷。主要的苗族節日有:三月三,花山節(踩花山),六月六,苗年等。苗族因支系和地域分布的不同也可導致語言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對苗族而言,主要以稻米和玉米為主糧,過年有年糕,近似日本年糕的做法。苗族根據歷史,有「盤瓠崇拜」,許多南方少數民族也有盤瓠崇拜,(《清史稿》:古西南夷多盤瓠遺種,曰僮,曰苗,曰瑤。。。。。。苗蠻尤多。),所以原則上苗族行醫行葯者不吃五爪動物。過年的時候,全家必須讓自己的狗先吃(盤瓠:犬圖騰),打苗人的狗視為對主人不敬。而苗族歷史根據傳說是這樣的:苗族發源於上古九黎部落,其首領為蚩尤(苗文:Yeuf Chik),,蚩尤即為苗人共祖。蚩尤和炎黃部落發生戰爭,即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炎黃部落九戰九敗,遂造指南車,乘大霧彌漫進攻蚩尤,蚩尤戰敗,傳說蚩尤死後化為楓樹,故有地方苗族自稱"蒙」(苗文:Hmongb/Hmoob)意為「樹心」的意思,楓樹心生妹榜妹留(漢語意思:蝴蝶媽媽),妹榜妹留才生苗族遠祖姜央。

I. 少數民族文化方面的論文發表網站很多嗎

哪個論文發表網抄站比較靠譜?有沒有靠譜點的論文發表網站?這是作者最常問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提供的期刊有時候不能滿足一些作者的要求,所以很多作者總是讓我們給他推薦其他的論文發表網站,這個我們特別說明一下,我們對其他論文發表網站不熟悉,不盲目推薦,也不收費推薦其他論文發表網站,本著負責任的態度,我們只提供一些建議,你可以仔細的閱讀我們網站上撰寫的一系列文章,再去選擇論文發表網站,比如《職稱論文發表網站解惑》、《職稱論文發表全攻略》、《論文發表網站說明》等。閱讀這些文章,相信對你多少有些幫助。特別說明一下,目前我們只安排省級,國家級期刊的論文發表w w w . q w q k . o r g

J. 如何促進新疆文化產業發展為主題1500字論文

淺思加快新疆文化產業發展
內容提要:新疆擁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色文化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文化建設成效顯著,文化產業發展步伐加快。隨著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層次、多形式和多樣性發展趨勢。新形勢下我們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資源,解放文化生產力,發揮優勢,形成特色,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轉化,積極探索新疆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新疆文化 文化產業 產業發展
新疆位於歐亞大陸腹地,是古「絲綢之路」要沖,古代中國、印度、伊斯蘭和希臘等四大文化體系交匯於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語種、多風俗的特色文化資源。進一步加快新疆文化產業發展,不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內涵和群眾道德素質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設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強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和維護國家文化戰略安全的重大舉措。
一、新疆文化建設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全國各省區市一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新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文化建設步伐顯著加大。通過不斷加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繁榮文化市場,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程度不斷提高,新疆文化建設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榮發展的新階段。
文化藝術事業欣欣向榮。新疆現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90個,年均演出9000餘場。藝術門類從以各民族歌舞音樂為主發展到歌劇、話劇、京劇、秦腔、豫劇、新疆曲子、兒童劇、雜技、曲藝、交響樂等各類藝術平衡發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時代主旋律、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優秀劇目在國內外舞台上一展風采。維吾爾歌劇《木卡姆先驅》、歌舞《我們新疆好地方》、話劇《吳登雲》等20多部作品先後獲得國家文化部「文華獎」等多個獎項。雜技「高空鋼絲」等在全國雜技比賽和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分獲「金獅獎」、「銀獅獎」。
新聞出版行業異彩紛呈。新疆現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和錫伯6種文字年出版各類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約3000種。650餘種圖書、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獲國家、省部級獎項。報紙98種,較1978年增加了58種,少數民族文字報紙佔42%,有國內唯一的柯爾克孜文報紙《克孜勒蘇報》、世界唯一的錫伯文報紙《察布查爾報》。全疆縣以上新華書店有96家,其他書店1500多家,較1988年增長了7倍。各類印刷企業4000多家,印刷業年工業產值近11億元。
廣播影視事業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級廣播電台、電視台、兵團電視台、教育電視台各1座,地級廣播電台5座、電視台9座、廣播電視台8座。開辦廣播節目121套,用維、漢、哈、蒙、柯5種語言全年播出52萬小時,綜合覆蓋率達93.54%;開辦電視節目141套,用維、漢、哈、蒙、柯、英6種語言全年播出57萬小時,綜合覆蓋率達93.48%。2003年以來,新疆有328件廣播影視作品獲國家級獎項,其中6件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6件獲「中國新聞獎」,《新廣行風熱線》欄目榮獲全國十大名欄目。天山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四部影片獲中國電影「華表獎」,《買買提的2008》被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為迎奧運獻禮影片。
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1998年以來,新疆出版物陸續走入中亞、歐美、東南亞及港澳台市場,《福樂智慧箴言選粹》、《新疆自然保護區》等40多種圖書進入「中國對外圖書推廣計劃目錄」。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與美國蒙勒克好萊塢電影公司聯合製作的《神秘中國—絲路之謎》一片在全球在線播放,其DVD銷往歐美地區。僅2000年至2006年,新疆與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對外文化交流項目達425個。新疆廣播電視「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開始實施以來,中央和新疆的廣播電視節目先後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哈薩克、蒙古、土耳其五國落地播出。
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產業管理機構,文化產業的管理、服務和規劃工作有序展開。自2002年起,新疆先後組織歌舞團、歌劇團等演出單位及民營企業的文化產品參加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首屆及第二屆文博會,2007年參加第三屆文博會的參展單位達48家,涉及文化、廣電、出版、旅遊等多個領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藝品、精品圖書、影視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內容,與國內外客商簽約1.2億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門也積極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力促產業項目與市場接軌。隨著新疆文化領域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吸納就業人數不斷擴增,文化資源開發經營規模日益擴大,文化產品項目投資日漸活躍,新疆文化市場發展趨勢良好。據統計,2008年新疆文化產業增加值近14億元,同比增長35%以上,經營性文化產業機構萬余個,從業人員數近3萬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國家、集體、私營、個體等所有制並存,演出、娛樂、音像、網吧等門類齊全品種多樣以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場經營格局。絲綢之路、龜茲樂舞、和田國玉等文化品牌聲名鵲起。
當然,新疆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隨著各族人民群眾的文化鑒賞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呈多層次、多形式和多樣性發展趨勢,這既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顯現了文化產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認識不足,資金投入少,文化體制改革相對滯後。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相對不足,傳統的思維觀念導致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認識不夠。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對新疆文化事業的投入顯著提高,但由於基數小、歷史欠賬多,投入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管理仍沿用事業管理體制,一些改革措施難以落實、成效難以顯現。現行的文化產業體制還存在政企不分、職能交叉、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概念模糊等問題。文化企事業單位長期屬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營模式,從業人員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文藝單位「等、靠、要」問題突出,市場適應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人才缺失嚴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礎設施普遍處於落後、老化的現狀,百姓休閑娛樂的場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還不強,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外來文化沖擊和對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傳承的缺失,一些民間文藝、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亡,急需拯救、恢復與傳承。而因自然環境、生活待遇、發展空間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文化事業隊伍中人才外流嚴重。三是文化資源產業化經營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呈現,但因受到傳統文化事業管理體制的制約,文化資源整合難度較大,文化企業單體規模較小,導致文化產業產值總量較小,整體競爭力偏弱,文化產品市場影響力小。四是文化產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產品的傳播與其擁有的地緣優勢,文化資源的豐富、獨特性不相稱。主要表現為一些文化產品如雜技、歌舞、音樂等在國際、國內市場的展示方面,還主要局限於為經濟或宣傳形象「搭台」的層面。
二、新疆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與潛力
新疆地域廣袤,民族眾多、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優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於亞洲中心腹地,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要沖,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國接壤,是我國與鄰國交界最多的省區之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通往歐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鐵路、公路環形布局,縱貫南北、橫連東西、通達率不斷提高的交通網路格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為新疆文化大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豐富的自然資源。新疆地域遼闊,地理形態復雜多樣,自然風光獨具特色,旅遊資源豐富多彩,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還是舉世聞名的「瓜果之鄉」。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處處展現著文化的獨特、神秘與魅力。
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新疆是多教匯集地,原始宗教、薩滿教、襖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先後在新疆廣泛傳播。古文化遺址、絲綢之路、克孜爾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遺址、樓蘭遺址等豐富的文化遺跡享譽中外。《十二木卡姆》獲聯合國「世界人類口頭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英雄史詩《瑪納斯》等1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優秀的文化底蘊是新疆文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石。
多民族的異域風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語種地區,多元兼容並包的文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產業發展素材,13個世居民族就使用著10種語言,我國四大史詩在新疆就有《瑪納斯》、《江格爾》和《格薩爾》三部。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歌謠曲賦、舞蹈、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多種文化載體與形式,都展示了濃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徵,民族文化絢麗多姿,獨特神秘,魅力無限。
三、加快發展新疆文化產業的途徑
新疆獨具特色、豐厚質朴的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資源,解放文化生產力,在深度開發和挖掘保護中形成規模、做成產業、打造品牌,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轉化,是當務之急。
一是轉變觀念,多渠道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認識發展文化產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創新思路,著眼於市場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業。加大對國有文化企業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使之成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文化企業。充分調動民營資本和社會力量,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積極吸引外資參與相關領域文化產業經營,使文化資源開發與地區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力量相互促進,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製成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二是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成立相應組織協調機構,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全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研究制定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扶持政策。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用於階段目標的實施與建設。加快組建具有規模優勢的文化產業集團,扶持其做大做強。重視文化產品的銷售推介,加大新聞媒體的強勢宣傳,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加強文化產品目標市場的營銷,開發市場潛力。建立新疆文化產業網站,構築快速、便捷、現代化的宣傳營銷網路平台,利用文化資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閃光點,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產品,擴大對外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勵支持特色文化產品的開發,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資源的內涵,探求適合產業發展的途徑和模式。圍繞和闐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風情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族歌舞、民族飾品開發、民族飲食等主題,進一步挖掘並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場潛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積極促進文化企業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斷為靜態的文化資源注入活的時代因素,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表現技巧激發文化資源的釋放力、創造力,增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表現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不斷提高文化產品市場競爭力,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統一。
四是提高國民素質,提升環境文化內涵。文化素質決定勞動力的素質。努力建立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與國民經濟、財政收入增長幅度相適應的機制,不斷夯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設立新疆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保護和扶持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加大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保護和傳承力度,加大對優秀文學藝術原創作品的扶持獎勵力度,鼓勵各民族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化作品。鼓勵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異域風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內涵。如在城市建設、環境綠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在建築風格上,努力將民族風格與現代審美統一起來,形成不同民族風格的特色建築風景帶。在環境綠化美化亮化中,將新疆的胡楊樹、沙棗樹、紅柳等特色植物與現代城市綠化景觀植物相結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環境綠化美化風景線,打造獨具魅力的城市景觀植態環境。
五是加強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文化產業本身是內容產業,其核心和源頭就是創造、創新和創意,這一切都取決於人的智慧。文化產業大發展,必須實施人才興文戰略。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拓寬人才選拔途徑,培養和引進一批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經紀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立起引得進、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專院校、企業參與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和培訓。

參考文獻:
1、張運德:《以先進文化為導向推進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新疆社科論壇》,2004年第3期。
2、《文化產業政策匯編》,文化部文化產業司,2004年。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50周年籌委會辦公室:《新疆50年》,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
4、2007-2008年《新疆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閱讀全文

與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