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廣播電視的發展史 近幾年廣播電視的變化
您這個題目大了點,一部中國廣播電視的發展史,真的不是在這里能說清楚的,有不少的專著進行過論述。
聽 kongqi_26 朋友一句勸,去查找一些相關的著述吧。
㈡ 廣播電視產業的產業特點
廣播電視產業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它是一個具有新聞性很強的信息產業。內這一特殊性,要求廣播電容視產業的經營者必須把新聞宣傳放在首位,這既是廣播電視信息產業要求的,也是廣播電視產業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如果不是根據這種原則去經營廣播電視產業,不僅不能突出廣播電視產業的特點,而且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所以,為了促進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搞好新聞宣傳是根本、是前提、是基礎。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習慣性地把廣播電視產業的經營活動同新聞宣傳對立起來,這是在思想上和理論上沒有弄清楚廣播電視產業特性的一種表現。
㈢ 什麼是廣播電視產業化
一、廣播電視產業的內涵及特徵
產業,即社會生產行業,是指生產具有相同性質產品的生產單位所組成的生產群體,或是具有同類社會經濟職能的社會經濟單位所組成的群體。產業是社會的支柱,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文化產業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按照這一定義,我們可以把廣播電視產業定為: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廣播電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即指從事廣播電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為這種生產和經營提供相關服務的行業。
廣播電視既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又屬於第三產業,本身具有政治、經濟二重屬性和喉舌、產業雙重功能。無論從廣播電視產品的角度看,還是從傳播的目的去分析,都可以看到,廣播電視產業的產品是一種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相融合的精神產品、信息產品,具有商品性,它能指導經濟活動,參與社會生產,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其絕大多數產品要進入市場進行交換,參與市場競爭,因而具有鮮明的經濟屬性;同時,廣播電視作為宣傳工具,輿論喉舌,又具有明顯的政治性。由於集政治屬性和產業屬性一身,因此,可以把廣播電視業稱做特殊產業。其特點是:
(一)產業涵蓋的內容不同。其他行業在走向市場和產業化的過程中,基本上是全行業進入的,但是廣播電視產業化涵蓋的內容則不一樣,比如新聞就不是商品,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就不能市場化、產業化。
(二)追求的目標不同。其他產業在市場化、產業化的過程中,以追求經濟效益為唯一目標,而廣播電視產業所追求的目標,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不能把經濟效益當作最終的、唯一的目標。
(三)產品的價值標准不同。我們知道,商品的價值是由物化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而廣播電視產品並非僅僅具有物質屬性。作為物化形態的產品,它具有物質屬性;作為文化形態的廣播電視產品,它又具有精神屬性,因而對廣播電視產品的價值衡量就不能單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評價,這使廣播電視產品的價格波動和其他的產品價格波動有著不同的規律和表現。比如宣傳教育類節目,為了滿足社會效益,往往無償甚至虧本製作播出,其價值與價格發生嚴重背離。
(四)行業的准入標准不同。其他行業在市場化、產業化過程中,行業的開放度越來越高,而廣播電視作為具有強烈政治屬性的特殊產業,必須嚴格執行行業准入許可證制度,對生產製作、傳輸播映、市場營銷等主要環節實行嚴格的行業管理。
二、我國廣播電視產業化發展的必要性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要求我國廣播電視業有更新、更快、更大的發展,為此要求廣播電視產業化
按照對廣播電視行業屬性的傳統認識,廣播電視是特殊的意識形態機構,是社會公益性事業。多年來,形成了政府對廣播電視的直接行政管理模式和過分依賴國家撥款的經濟管理模式,削弱和制約了廣播電視參與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動精神與內在動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客觀上對廣播電視行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對機遇與挑戰,廣播電視行業要充分解放思想,勇於創新,積極推進產業化進程。
(二)高新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要求廣播電視產業化
跨入新世紀,以數字化、網路化、信息化為標志的高新科技發展直接影響和推動著廣播電視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和新的發展空間。高新技術的運用要求廣播電視行業必須進行產業化調整。目前廣播電視這種以行政區域為基礎的社會組織形式、層級制的體制結構和相互分割封閉的狀況,已明顯不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要求。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幾個環節構成完整的社會再生產鏈,封閉分割的體制狀況勢必割斷社會再生產鏈各個環節的聯系,導致廣播電視的投入和產出、成本和效益形成管理無序的狀態,這就要求廣播電視行業進行結構調整和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的改革,實行產業化經營,以適應新的生產力的發展。
(三)我國加入WTO對廣播電視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廣播電視產業化
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廣播電視屬於服務貿易范疇,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中並沒有要求開放廣播電視,我國也沒有就對外開放廣播電視領域作出承諾,因此,表面看來入世對我國廣播電視的外部環境沒有太大影響。但實際上,入世後,我國廣播電視的發展不可避免地面臨來自國外的沖擊和影響。應對入世挑戰,要求我國廣播電視行業要有較強的競爭實力,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具有應對高科技發展和國外競爭帶來的挑戰的實力,只有這樣,我國廣播電視業才能在激烈的、來自國內外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三、關於進一步推動我國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的思考
(一)西方公共電視機構市場化改革的啟示
英、德、法等國的廣播電視體制是典型的公營和商營並立的二元結構,但其管理機制、運行方式特別是近年來公共電視機構的市場化改革之路對我國廣播電視業的發展很具參考價值。
1、西方電視機構公私並立雙軌體制的運行特點
社會責任方面,公共電視台肩負著創造一種為整個社會認可並享用的社會效益,如注重社會道德、民主價值觀、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不受黨派利益和商業利益的左右。商業電視台則較少承擔公益服務責任,受黨派利益和商業利益影響較大。
經費來源方面,公共電視台一般以視聽費為主,視聽費的標准由國家統一制訂,統一徵收,以國家撥款方式支付給公共電視台,而商業電視台卻以廣告費為主。
節目風格方面,公共電視台主要播出新聞,時事節目和高品位的文化節目,而商業台更多地播出娛樂性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
管理方面,一般來說,政府要從政策上扶持公共電視台,商業電視台則完全按市場規律行事,其管理一般沿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競爭方面,受有關法規限制,公共電視台的廣告播出量明顯低於商業電視台,商業電視台成了快速增長的廣告市場的最大受益者。如德國的公共電視一台和二台,其市場佔有率之和僅為28.1%,全德國近幾年的廣告收入商業電視佔90%左右,而公共電視台廣告收入不到總量的10%。近年來,在激烈的競爭中,商業電視台靠財力上的絕對優勢製作出大量產生轟動效應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還挖走了公共電視台的一些著名節目主持人。在商業電視台的進逼下,公共電視檯面臨觀眾流失、收入下降的嚴峻局面。
2、西方公共電視機構的市場化改革策略
(1)向外大力拓展收視市場。如英國廣播公司(BBC)早在90年代初就在海外開辦收費電視節目,其世界新聞台在全世界已擁有4500萬收視用戶。此外BBC還大力開展節目銷售和書刊音像出版發行業務。
(2)內部大力引入企業化管理機制。在內部管理機制方面,西方公共廣播電視業大力精簡機構,裁減人員,整治官僚作風,加強成本控制,實行節目製作與播出分離,提高外購節目比例。
(3)依靠科技創新,帶動經濟效益提高。在經營策略上,西方公共電視機構以發展網路新媒體為契機,注重電視節目信息的增值服務和經營開發。
(二)推動我國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的對策
1、觀念創新是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的前提
長期以來,我國廣播電視行業受計劃經濟的影響較重,在走向市場推進產業化的進程中,必定要經歷崎嶇不平的道路,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既是傳播革命,產業革命,更是思想革命。解放思想,正確對待體制轉變中的利益調整,廣播電視從業人員尤其是業內各級領導幹部和黨員,要站在為國家為民族的立場,摒棄只顧個人、局部和小團體既得利益和小富即安的思想和觀念,樹立全局觀念、整體觀念,顧全大局,正確對待改革帶來的利益調整,積極投身於改革大潮之中。
2、體制創新是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1)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政事分開、政企分開的廣播電視宏觀管理體制
①政事、政企分開,明確宏觀管理職能。廣播電視行業主管部門要轉變職能,把精力集中在政策制定、行業規劃、協調服務、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上。
②按照職能分化、機構分流和分類管理的方針,對廣播電視結構進行宏觀調整。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一批代表黨和政府負責對內對外宣傳的媒體進行重點扶持,使之形成規模大、素質好、充分發揮喉舌主功能作用的龍頭;另一方面使絕大多數媒體成為獨立的節目傳播和文化產品,信息服務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允許輿論宣傳、公益性文化事業和商業經營三種性質的廣播電視機構並存,不同的機構採用不同的經營方式,使其多元化發展。
③建立廣播電視產業投融資機制和國有資產監管機制。要盡快出台完善的政策法規,允許廣播電視進入資本市場,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健全廣播電視機構國有資本出資人制度,實行國有資產委託經營制,資產經營責任制,設立考核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指標體系和獎懲制度,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探索建立投資、資產監管和管人管事相結合廣播電視機構運行機制。
④重視集團、台、網領導幹部的推薦與監察。
(2)以集團化為取向,整合廣播電視資源,重塑廣播電視架構
廣播電視集團是指由若干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廣播電視企事業單位為提高勞動效率,形成規模效益,基於股權持有或合同約定,在統一經營管理廣播電視業務基礎上組成的經濟聯合體。
①組建廣播電視集團的原則。
a
㈣ 什麼是電視產業中國的電視產業發展背景現狀
電視產業我不知道,我知道現在的國內電視台的主持風格說話方式是源自於延安時期中央廣播電台的模式,在戰爭背景下,這種高亢、機械毫無表情、說的話不容置疑、沒有自己思考的說話方式在戰時確實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但時至今日,這種影響還普遍存在於當今各個電視台的主持人身上,已經成了政黨控制話語權、奴化大眾思想的方式,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作用。
㈤ 美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狀況
摘要:自從廣播電視誕生以來,世界各個國家都先後發展了廣播電視產業。隨著現代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逐漸打破了疆域的界限,呈現出跨國傳播的新趨勢。然而受不同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每一個國家的廣電產業都有不同的特點。本文從美國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歷程中選取幾個重要的節點進行分析,對當代廣播電視的總體格局和演變趨勢進行展望。
關鍵詞:美國;廣播電視;歷史;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廣播電視最發達的國家,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傳媒行業研究和參考的內容,其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廣播電視產業的基本走向。美國的廣播業由私人電台發展而來,可以說從創始之初就打上了商業化的烙印。
一、「三國演義」:三大廣播公司的成立
美國一些從事通訊產品的企業是美國廣播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世界上第一個廣播電台KDKA就是西屋公司為了刺激公眾購買收音機而創辦的。美國早期的廣播電視業基本上被幾大廣播公司壟斷和瓜分,按照成立的時間,依次為全國廣播公司(1926)、哥倫比亞廣播公司(1927)和美國廣播公司(1945),美國廣播事業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三家廣播公司明爭暗鬥的「三國演義」。三大廣播公司的誕生標志著廣播成為大眾傳播媒介,20世紀30~40年代,廣播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政黨競選、國際時局、戰況消息、企業廣告都靠廣播傳播,三大廣播公司形成的電台網路使廣播超過報刊覆蓋全國。廣播的內容更加豐富,囊括娛樂節目、肥皂劇、探險劇、新聞、音樂、體育報道,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收聽廣播節目,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也成為美國夢的真實寫照。
二、風起雲涌:特殊時期的媒介功能
從1933年開始,美國經濟進入大蕭條時期。經濟危機卻給廣播業帶來了新機遇,對於處在貧困邊緣的美國人而言,廣播是主要的解脫途徑。聽聽笑聲、歌曲,是脫離現實絕望的有效方式,喜劇演員占據了廣播節目的主要地位。為了獲得美國人民對政府的支持,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利用「爐邊談話」節目,通過收音機向美國人民進行宣傳推行新政、復甦經濟,使民眾對政府恢復了信心。廣播新聞越來越多,成為廣播媒介的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播被充分運用,有效地提高了國家士氣。戰爭使廣播發揮了重大的宣傳作用,而且也造就了一批著名記者。1935年,愛德華•默羅加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成為一名廣播記者。1940年8月,默羅第一次對戰爭進行現場直播,他在采訪中的勇氣和創造力也為全世界新聞行業樹立了典範。
三、山呼海嘯:電視的迅猛沖擊
30年代末電視系統走向成熟,1941年NBC、CBS分別取得電視牌照,成為第一批商業電視台。二戰結束後,電視業得到了近乎山呼海嘯的發展,電影、廣播、報紙、雜志、劇院、酒吧等無不受到電視的迅猛沖擊。當時一位美國的著名作家威廉•曼徹斯特在文章中曾這樣描述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現在他們並排地,而且常常並肩地坐在一起,看上幾個小時電視,連目光都很少交換。如果他們交談,也是氣鼓鼓的,為這個或那個節目的好壞而爭吵。」1963年,總統肯尼迪遇刺,電視報道成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們在目睹國內外一幕幕重大事件的同時,也看到電視新聞的巨大力量,三大廣播公司開始把重心轉向新聞。電視新聞設節目主持人,雖然這個設置並不罕見,但是高聲望和強能力的主持人是美國電視新聞的一大特色,其主持人是能播報的播音員、是能采會寫的記者、是有表演天賦的演員,更是具有廣博學識的學者。
四、影像世界:全天候新聞媒體的崛起
80年代之後,美國媒體的發展主要是以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為代表的全天候新聞媒體的崛起。人們身處信息時代,對於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CNN搶佔先機,一周7天、一天24小時地滾動播報新聞,把全世界各地的新聞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全世界受眾。CNN對於電視媒介、電視理論都有很大的影響,人們認為它重塑了新聞的概念: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改為正在發生的事情。也有人評論CNN為了追求及時、逼真和現場感,其報道過於膚淺瑣碎,常常模糊了娛樂和新聞的界限,讓世界看上去像一場「沒玩沒了的喜劇」。其次是美國的廣播電視業和其他產業的整合,並發展為跨國、跨行業的全球化信息產業集團。基本上全球比較大型的傳媒公司的母公司都在美國,如跨國媒體企業:時代華納集團、迪士尼集團、新聞集團。媒體在資本環境中的競爭和兼並涉及范圍包括書籍、報刊、廣播、電視、電影、音樂、廣告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信息傳播形式,真正實現了跨媒體經營,從每一個途徑爭取受眾,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並將全球市場視為目標,形成強大的產業鏈。這也集中體現了當代電視的總體格局和演變趨勢。
五、網路時代:廣播電視的全球化浪潮
如今,在衛星傳輸和網際網路的技術支持下,廣播電視的傳輸幾乎實現了無邊界。很多國家開始重視廣播電視產業是否具備全球導向力與吸引力。CBS、FOX、CNN報道的新聞節目成為世界各國效仿的樣板,綜藝節目《美國偶像》《全美超模大賽》《荒野求生》紛紛出現各國的「本土版」,美劇《越獄》《老友記》《緋聞女孩》人們耳熟能詳。此外,MTV頻道的流行音樂、ESPN頻道的體育直播、Discovery頻道的紀錄片都具有全球影響力。就美國而言,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更依賴強大的文化產業,包括好萊塢電影公司、跨國傳媒巨頭,其以英語和大眾傳媒為主要載體,主導世界的傳播意識形態,形成強大的傳播力。由於美國文化產業的強勢地位,人們常把全球化等同於美國化,當好萊塢影片在全世界的院線上映時,當美國流行的電視節目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傳播時,人們很容易把兩者等同。雖然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但物種豐富更是精彩的源頭,因此廣播電視的全球化浪潮不是全球單一化、美國化的過程,而是尊重差異性、本土化的過程。世界各國在學習和模仿的同時也要保護本土的廣播電視產業,保持民族的獨特文化傳統,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避免貼上「美國化」的標簽。
㈥ 廣播電視產業的時代特徵是什麼
廣播電視的產業屬性是信息時代的顯著特徵。廣播電視是電子技術進步的產物,是依靠電子技術製作傳播新聞、信息、教育、娛樂等內容的電子媒體;文化產業是經濟和社會進步的產物,是指從事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行業。廣播電視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構成了現代廣播電視產業,這是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從世界的角度看,傳媒產業已經形成。作為現代電子傳媒,廣播電視不僅具有製作傳播信息、輿論導向、娛樂及教化等功能,也具有明顯的產業價值。這個價值突出地表現在廣告經營活動中,表現在新聞、文化、咨詢等節目的採集製作和創造活動中,表現在大型活動的組織傳播製造影響力的過程中。文化產業的蓬勃興起,為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的發展機遇和平台。巨大的文化產業市場的需求,使廣播電視的頻率頻道和節目數量和容量急劇擴充,隊伍不斷壯大。雖然說廣播電視正面臨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嚴峻挑戰,但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廣闊的市場活動空間,同時,也在多媒體合作上提升自身的價值。 實踐證明,媒體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作用和貢獻,現代社會沒有媒體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是不可想像的。廣播電視不僅擴大了人們信息、娛樂和學習的視野,也擴大和豐富了社會經濟活動領域,從而提升了相關產品的品質,並給文化產業注入了新的內容,使各項產業與廣播電視發生了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也給廣播電視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與活力,使廣播電視從業內到業外,從單一到多元,從事業到產業,不斷擴大自身的領域和影響,打造具有傳播特色和特殊價值的大眾傳媒。 市場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於廣播電視的意義,一方面是促進廣播電視通過進入市場,實現自身更大的發展,另一方面就是推動廣播電視向社會開放自身媒體資源,整合社會發展、創新要素向產業集聚,實現廣播電視媒體對全社會經濟的強大推動作用。
㈦ 如何看待廣播電視的發展趨勢
面對市場經濟、信息經濟和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國廣播電視業必須選擇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創新和技術進步為動力,走產業化和集約化發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國家產業政策所提供的發展機遇
1985年,國家明確把廣播電視業列為第三產業。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後的一個時期,非凡是十四大以後,我國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五」計劃必須堅持「以發展為主題」,這預示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將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國家在「十五」期間將繼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第三產業和信息產業的發展,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要「面向市場,推進體制創新,努力實現我國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如前所述,廣播電視業應屬第三產業中的信息服務業。所以,我國的廣播電視產業應積極利用有利的產業政策,在「十五」期間加快產業化發展。
2、正確處理好「兩種屬性」和「兩種功能」的關系
「兩種屬性」就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我國廣播電視業同時具有「經濟屬性」和「政治屬性」,與之相對應,我國廣播電視業就同時具有「產業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確理解和妥善處理好「兩種屬性」和「兩種功能」的關系,是決定我國廣播電視產業能否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
首先,必須明確,我國的廣播電視作為執政黨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著政治宣傳的任務,以社會效益最大化為價值標准。我國廣播電視的這種政治屬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觀存在,並且是不可削弱的。與以往不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廣播電視不僅有政治屬性和喉舌功能,而且還應該有經濟屬性和產業功能。
其次,廣播電視的產業功能與喉舌功能必須統一起來,統一的基礎就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產業功能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最高標准;喉舌功能以社會效益最大化為最高標准。在現代文明社會,任何產業要取得經濟效益,都必須以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為前提,都必須以產品或者服務來「為人民服務」,滿足人們合法的、正當的、健康的物質文化需要,只有這樣,這個產業才能贏得政府、社會和大眾消費者的支持,它的經濟效益才能得到實現和保護。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現代文明為價值取向的社會,任何產業要實現其經濟效益都必須以不侵害社會效益為基本前提。我國的廣播電視作為一種具有雙重功能的非凡產業,其經濟效益的實現不但不能侵害社會效益,而且還必須為實現社會效益提供保證。這種保證作用就體現在,在激烈的「內擠外壓」競爭形式下,廣播電視只有走產業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發廣播電視本身潛在的發展活力,才能在國家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產業化經營迅速增強競爭實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傳陣地,又可迅速提高覆蓋率和收視率以擴大新的宣傳陣地,同時大幅度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的製作質量和傳輸質量,有效抵禦西方媒體的競爭和滲透,從而確保我國廣播電視政治喉舌功能和社會效益的實現。同時也應該熟悉到,發揮好廣播電視的喉舌功能,有利於為我國創造長治久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可以保證黨和政府的治國方針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時傳播,從而確保經濟和社會健康協調發展,而這些正是我國廣播電視業產業功能得以實現的政治保證。
所以,我國廣播電視產業在追求效益的時候,必須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確保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實現其經濟效益,這是我國廣播電視產業化發展中必須始終堅持的原則。
3、明確產權關系,培育自我積累機制和平等競爭機制
我國廣播電視產業誕生以來,一直是作為事業單位存在的,其開支全部由國家負擔,按預算供給,其產權當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國家擁有完全的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收益權、處置權。但1979年以後,隨著中國廣播電視廣告業的發展和廣播電視機構自身資本經營積累的增多,廣播電視業的投資結構由國家一元結構逐漸轉化為國家投入、廣播電視機構自身資本積累投入和借貸經營的三元結構。隨著產業的發展,我國的廣播電視產業規模越來越大,經營范圍越來越廣,積累的資產也越來越多。但資產非凡是增量資產的權益和權利問題也顯得越來越突出了。廣播電視機構越來越關心,三元結構的投資收益如何分配?多種經營的收入和積累的資產(包括有形和無形)是屬於機構還是國家所有?誰擁有最終的支配權和交易權?法人產權與所有權、經營權到底是何關系?各種權利主體如何監督制約?這些產業發展實踐中碰到的具體問題,無論是在國家頒布的現行廣播電視法規中、政策中,還是在當今的廣播電視理論研究中,都找不到確切的答案或解釋。沒有法律依據,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級廣播電視行政治理部門在行使權力的時候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從而為「人治」提供了彈性空間;另一方面造成廣播電視機構缺少必要的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經營治理的隨意性和無政府主義傾向比較嚴重。這種狀況,一方面挫傷了廣播電視機構資本積累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廣播電視機構採取不計成本的粗放型經營方式,有意隱瞞真實經營情況的體制和機制漏洞。如此經營,中國廣播電視產業資本何以大規模積累並積累到足以與國際廣播電視集團競爭的規模?而不解決產權問題和資本積累的動力問題,又何以改變這種經營狀況呢?
另外,產權關系不清,造成廣播電視產業內部的不平等競爭。例如,中心級的電台、電視台就可以藉助國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國各地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站)無償轉播其廣播電視節目,擴大覆蓋率和收視率所帶來的收益完全由中心電台和電視台獨享,而轉播成本卻要地方電台和電視台來承擔。省級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同樣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轉嫁成本、獨享成果的情況。這種不平等的競爭嚴重製約了廣播電視產業內部的協調發展,其根源就在於廣播電視產業內部各法人實體之間的產權關系不清。
㈧ 簡述亞洲發展中國家廣播電視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產業革命(1750年)以前為緩慢發版展階段; 18世紀權中葉到19世紀末為加速發展階段; 從20世紀開始到現在,為成熟階段。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較低,現階段發展速度快。
㈨ 廣播電視產業的簡介
廣播電視是用無線電和電子技術裝備的具有多種功能的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在新聞傳播領域,快速、廣泛、直接是兩者共同的特點。廣播電視是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上,適應世界經濟、政治、 文化發展的需要,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研究,在20世紀上半期誕生並得到迅速發展的。
由於世界各國社會制度、歷史條件、政治體制等的差別,廣播和電視從誕生之日起就形成不同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
廣播電視事業仍在繼續發展。通信和廣播衛星、電纜電視、圖文電視等新型傳播媒介,在發達國家逐步普及。立體聲和多伴音電視、衛星直播高清晰度電視初露端倪。廣播電視正在從傳播一般性新聞報道和娛樂節目,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深入,向更多的品種和專門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