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試分析我過會展業應採取什麼樣的管理模式和運作模式
中國會展業改革之路如何走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發布時間:2008-10-10 15:51:39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近幾年,「會展經濟」熱的興起,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現象,也引起了業界有關人士的關注。但就如何發展中國的會展業卻各抒己見。日前,就我國會展業相對突出的現象,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貿促會機械行業分會副會長陳澤炎,請他談一談他對中國會展業發展的一些看法和見解。 記者:陳副會長您好,目前,在「會展」熱的同時,也產生了兩個概念,即「會展經濟」和「會展產業」,您怎樣理解這兩個概念呢? 陳澤炎(以下簡稱陳):「會展」,顧名思義是指會議和展覽。「經濟」,一是指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二是指經世濟民治理國家的行為。「產業」則解釋為從事生產活動的類別和部門。具體而言,「會展經濟」的范疇比較廣,它是指一切涉及會議、展覽的相關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的活動,或者說,它是指那些由於會議、展覽而產生利益、效益、價值、利潤的活動。「會展產業」,則是限指那些直接從事會議、展覽的活動。 此外,「會展經濟」和「會展產業」有地域和級別之分。正如存在全國經濟和地方經濟一樣,也將存在全國或地方的「會展經濟」和「會展產業」。 「會展行業」則是對「會展產業」從經濟活動的類別方面所進行的歸納和界定。「會展行業」可以細分成不同的具體行業,如「會議服務行業」、「(組織)展覽行業」、「展覽館行業」、「展覽運輸行業」、「美工布展行業」以及「展覽服務行業」。各個具體的「會展行業」是由各個具體的、相對應企業組成的。這些企業則可以統稱為「會展企業」。 因此,圍繞會議、展覽活動,從微觀的「會展企業」,經過中觀的「會展行業」和「會展產業」,再到宏觀的「會展經濟」,形成了一個不同層次的系統和彼此連環的結構。 近年來,我國會展業呈現出三個顯著特點:一是隨著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一批民營展覽企業家成功地發家致富了;二是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外著名展覽公司開始搶灘中國展覽市場,力爭攫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和更豐厚的經濟利益;三是,地方政府紛紛看好會展經濟和會展活動,以政府行為組織各地的大型會展活動,或者爭取以國家的名義舉辦大型會展活動。綜合以上各種因素,使得當前各種名目的會展活動蓬勃興起,其數量之多、地域之廣乃前所未有,於是,一個全國性的「會展經濟」熱就這樣形成了。 記者:您怎麼看政府對展會的介入行為,您認為政府在會展業中應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陳:這應該在會展經濟政策中明確。現在除了純粹展示成就、帶有強烈政治意義的展覽會以外,在經貿性質的展覽會中,對政府的介入行為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例如,政府如何對會展活動進行參與,包括什麼樣的展覽會可以由政府出面主辦,什麼樣的展覽會可以政府名義予以支持,什麼樣的展覽會可以由哪一級的政府領導人開幕式出席、題詞等,否則混亂無序局面將是無以復加的。 我個人認為,有關國家機關和省市政府在特定的背景下有選擇地舉辦具有「國家級」名義和大型博覽會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全國范圍內連續地以國家和地方行政領導機構的名義組織實際上是具有明顯市場行為性質的會展活動,並為此不得不投入相當多的政府財政資金,就難免會使展覽會失去原有的本質特性和應有的經濟意義。現在經過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形成了一個全國性大的展會的局面似乎「過熱」了。當然,此事如何最後平衡協調,還必須依賴國家中央政府的權威,由有關主管部門站在全國會展經濟總體布局的高度加以解決。 記者: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會展業也進入了「與狼共舞」的新局面,競爭與合作就成了必然趨勢,對此,您怎麼看? 陳:首先在我國關於加入WTO的對外談判中並未將會展業作為一個單列的產業進行談判和進行特殊保護。(例如其他象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汽車等產業那樣。)據了解,就是在WTO全部合同文本中也只有廣告業的專門章節,並無會展業的科目。會展業不過是作為服務貿易的一部分被包括在總體談判中的。 中國改革開放越深入,中國經濟越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對所謂的中國民族工業、民族品牌的理解就越不能狹隘。事實上,現在凡是在中國注冊的企業,凡是向中國納稅的企業就算是中國境內企業,就要給予一視同仁的國民待遇。 再從服務貿易的性質看,服務貿易作為第三產業,其功能主要是為第一、第二產業提供服務,同時也直接服務於大眾。因此,主要是從服務的功能上考核會展業的效績和作用。在這個意義上看,如果國外展覽公司進入中國會展業市場後給我們帶來了良好的展覽效果,我們為什麼要反對呢? 國外展覽公司進入中國會展業市場,可能會對中國國內一些舉辦會展的單位產生一定的沖擊,但是卻會對中國整個會展業的發展以及通過展會展示技術、促進貿易產生良好的作用。至少他們還帶來了國外大展覽公司的先進管理經驗,帶來了國外一些著名品牌的展覽會,也通過舉辦展覽會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由於他們的進入,加劇了會展業的競爭,促進了在中國境內會展業的改革與發展,因此都是有利無害的。 記得我曾看到過一篇關於洋快餐進入中國市場與中國原有餐飲業展開競爭的文章。其中提到,我們應當做到從「引狼入室」到「與狼共舞」再到「馴狼為犬」。對於這種比喻我個人非常贊成。而這里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自身的駕御能力和控制水平。 記者:會展業的無序競爭是最突出的問題,有業內人士呼籲要成立行業管理機構和出台相關的政策,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您認為目前政府最迫切要做的是什麼? 陳:如果從經濟發展的過程來看,確實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這卻也是發展中必須經歷的階段。我認為,在明確會展經濟和會展產業作為中國當前新興經濟和新興產業、需要國家大力扶持和發展的前提下,相關部門應當盡快研究、出台相關政策、法規,推進我國會展經濟和會展產業健康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會展界的業內人士應當積極發揮作用。 首先要利益分析。在當前中國會展經濟中存在著多元利益主體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里「多元」的概念,意指多種類、多元素、多類別等)。正是由於他們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價值取向不盡一致,就必然會產生各種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因此,對各種觀點、意見的分析,在本質上就是利益分析。而國家制訂方針政策、改革方案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應當是,充分考慮當前中國會展經濟中多元化利益主體的存在,做好相關利益的平衡和協調。會展業利益多元化的形成是與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密切相關的。 對於當前中國會展經濟和會展產業所出現的「利益多元化」現象這個現實予以分析,其實質和核心就是對多元化利益主體和利益格局的承認。其意義在於,只有各個獨立的利益主體都有合理的發展空間,才能達到利益的平衡和有序的發展。 在多元化主體中,民營展覽公司和剛剛進入中國展覽市場的國外有實力的展覽公司,他們是中國會展經濟中最為活躍的成分,值得給予更多的關注。 由於具有相對完善的市場化經營機制、運作體制和管理模式,民營展覽公司在市場經濟中更加適應周圍環境,更加熟悉游戲規則,更加具有競爭活力。此外,其運營機制可吸引和聚集一批精英人才,其靈活的激勵手段能調動員工更大的工作積極性。而對於來自海外有實力的展覽公司而言,他們還有資金雄厚、經驗豐富、海外網路、既有名牌等優勢。 另外,利益主體多元化的好處之一是使經濟充滿活力。中國的會展業多元化利益主體的存在也同樣給會展經濟帶來了活力。當前國家會展經濟和會展產業的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現實存在的中國會展業的情況,特別是存在利益多元化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制訂出相應的管理政策。 http://n.worldshow.cn/show/a_65544.html
Ⅱ 會展業有何特點
全國會展產業特點
一、全國會展產業增長穩中有升
會展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支柱,並憑借其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帶動區域產業聚集及所在城市的蓬勃發展,2018年,全國會展數量呈穩步提升、規模增長的良好態勢。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國內共舉辦展覽數量上萬場,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優於中西部,對發展會展業的認識業逐步成熟,會展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全球市場正在不斷擴大,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今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全球會展業呈平穩發展態勢,全球會展業將以5.19%的年復合增長率,預計2019年全球會展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00億美元。
二、雙線會展成為新模式
2017年,「雙線會展」模式的應用為展覽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機遇,2018年「雙線會展」更加成熟,今年來,我國互聯網技術、產業及跨界融的「合互聯網+」模式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互聯網與各個領域的融合發展將會更近一步深化,互聯網+會展不僅是國家的戰略,也是未來會展銳不可當的發展趨勢,同時「互聯網+」也有助於會展品牌的建設,有助於會展業走向世界。
三、國際會展業生態化趨勢顯著
「會展產業生態化」正在在面臨國際會展形勢的嚴峻挑戰,近些年來,我國會展業無論是參展面積還是會展場館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長,在國際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會展產業生態化」在一些環保會展已經嶄露頭角,我國也正在積極鼓勵採用新技術、環保、可循環等材料進行重復利用、循環再生,部分地區也已經出台相關政策。
四、會展服務商競爭激烈
隨著我國會展業的不斷發展,提供相應的會展服務企業日益增多,各項費用標注近市場化透明,各企業間競爭激烈,我們以山東省為例,根據某軟體查詢,可以提供會展服務的成立在一年以內的企業就有一萬家以上。作為會展服務企業我們需要拓展我們自己思路來協助主辦方來把活動做得更出色,把自己的品牌推廣出去,服務更多的客戶。
Ⅲ 《我國會展業發展的現狀和對策》的論文提綱怎麼寫
〔一〕傳播信息、知識、觀念、促進經濟貿易、溝通交流的作用。會展業屬於服務業,具有服務業的共性,它作為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消費者、公眾之間的一個有效的商務平台和交流中介,但同時它又不同於其它服務性行業,具有自身的個性,企業通過參加會展進行新技術、產品推廣,可起到傳播信息、知識、觀念、促進經濟貿易、溝通交流的作用,同時可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樹立品牌形象,具有其他服務媒介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二〕提高主辦城市知名度、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事實上一次國際會議或展覽會不僅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帶來無法估價的社會效益,這些社會效益有的是立竿見影的,而更多的是潛移默化、逐步發揮作用的。會展活動的開展可以提高主辦城市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投資,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如財富論壇和apec會議在上海的成功舉辦,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國際知名度,以及推廣了上海作為國際金融及商貿中心的地位,帶動了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作用。每一次會議或展覽的舉辦將吸引大量的商務客和遊客,即必然會帶動交通、旅遊、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且會展業的繼續發展,將使展覽、會議場館的數量增加,從而加快對基礎設施的直接投入,帶動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據測算,會展業的最大帶動系數為1:9,如果會展場館的收入是1,那麼所帶動的相關行業的社會收入則是9。
〔四〕增加大量就業機會的作用。由於中國是一個勞動力充沛、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在改革開放的二十年中,第三產業吸收了大量勞動力,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對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有會展業的發展將帶動交通、旅遊、餐飲、基礎建設等相關產業的同步發展,起著巨大作用。而這些行業的發展對增加大量的社會就業崗位將起著積極的作用,如北京申奧成功,就將造就幾百萬個就業機會。在中國,會展業雖然是一個新興的服務產業,但是其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及創造就業機會的作用卻是巨大的。
二、加入wto後中國會展業發展現狀的分析
目前每年中國舉辦的各類會展超過1200個,是改革開放前二十幾年內國內會展數量總和的10倍。據不全統計,1998年為1262個,1999年為1326個,2001年已超過1500個。從類型上看,會展已由綜合性發展成為專業性,如汽車展、工業展、留學教育展等,並有一些專業會展得到了業界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國內目前展覽場館有147個,部分展館已具備舉辦國際展會的相應配套設施。會展主辦單位除專業會展公司外,各專業協會、中介機構、廣告公司、媒體、群眾機構、院校等也紛紛加盟。與此同時會展業為主辦者帶來了巨額的利潤和經濟的空前繁榮,中國的會展業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中國通過展覽實現外貿出口成交額已達340多億美元,內貿交易也達到 120多億人民幣。(資料來源:作者調研所得)
但是,從我國目前會展業發展現狀來看,與國外同行業還存在著很大差距。
(一)管理體制上的差異。國外會展業的管理主要依靠行業自律機制和自律規范,政府的介入一般體現在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國際大型展會的協助招攬上。但是國內尚沒有統一的會展管理部門和行業自律組織。根據現行的展覽管理辦法,國務院各部委及其所屬的工貿公司、外貿公司、協會、商會、中國貿促會以及其行業分會和地方分會、地方政府或省市級外貿主管部門、展覽場館、境外展覽機構等都能舉辦展覽會。這種多層次、多渠道辦展的局面造成會展過多過濫,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會展「泡沫」現象, 使得會展管理混亂。而且我國會展業目前依然維持計劃經濟形成的展會審批制、展覽公司資格認定製,尚未與市場接軌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以至有的展會雖然質量很差,組織和服務嚴重欠缺,但由於有政府作後盾而得以存在。
(二)展覽場館和設施上的差異。國內現有會展基礎設施相對國外較落後,從展館面積來說,全國展覽館總面積在100萬平米左右,展場面積超過10萬平米的大型展館僅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展覽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等幾家,與國際知名展覽中心如米蘭國際展覽中心65萬平米的展館相比,國內場館舉辦特大型展覽、會議難度較大;雖然全國各個城市都有展館,但大多面積小、功能單一、設施較落後、服務水平不高,不具有競爭力,更不具有接辦國際名展的能力,多數展館只能承辦一些檔次不高的展覽。國外展館不僅面積大,交通也十分方便,火車、地鐵、直升飛機等交通工具可以直接抵達場館。展覽場館提供全方位服務,包括會議室、辦公場所、銀行、郵局、海關、航空、翻譯、日用品、商店、餐館、倉庫、停車場等,整體服務體系使展館成為一座城中之城。我國展館設施如餐飲、交通、通訊等配套設施相對於國外也有很大差距,尤其網路信息技術在國內展館的應用還不普遍,制約了國內展覽水平的提高。
(三)展會定位上的差異。多數展會缺乏明確定位,組織管理模式落後。同國際知名展覽相比,我國展覽缺乏明確定位。讓參展廠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有的展會則什麼檔次與質量的產品都一擁而上。有些名為國際名牌精品展,但實際上卻是類似集貿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些展會甚至成為處理積壓商品的場所。有些參展商也缺乏定位,參展的目的不明確,而大多數廠商只是「坐以待客」。
(四)服務水平的差異。目前,在國內30多個展覽會中,只有極少數展覽會設立了相關的服務商、法律咨詢機構、專業觀眾檢錄系統,大多數情況下,參觀商和觀眾在參加展覽會時遇到的一些問題難以解決,展會後的情況也無從了解。同時在硬體設施建設上仍有欠缺,如沒有設立郵局、必備的商務服務部門和專線交通等,而這些方面,國外展覽會可以說一應俱全。因此中國展會的服務水平有待改進。這方面我們可以學一學德國的漢諾威市。每年在這里舉辦的cebit展覽會和國際工業展等大型專業展會,從世界各地雲集於此的參觀者的口袋裡掏走數十億美元。它的奧妙就在於一切圍著展會轉,圍著參觀者服務,展場布置把舒適放在第一位,空氣流動,光線明亮,溫度適宜,布局寬松,在眾多展場之間,到處設有咖啡座,供人們休息、聊天、交流、業務洽談,在市區乘車憑展館出入證「一證通」,十分便捷。會展業是服務行業,不同於製造業,如果不在服務水平上花狠功夫,那中國的會展業勢必無前景可言。
(五)會展人才的差異。目前我國會展業專業人員奇缺,大多數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管理水平與會展業發達國家之間差距較大。這是影響我國會展業發展的重大制掣。展覽專業人員奇缺除了歷史原因外,相當重要的是,目前為止我國沒有專門培養展覽專業人才的場所。跟漢諾威和法蘭克福一樣,許多國外會展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中的中國人都是從國內的展覽公司挖過去地的。國外會展業發達國家的優勢在於先進的管理經驗、規范化的服務標准和流程以及先進的人才機制。因此中國會展業在培養專業人才的同時,也要建立先進的人才機制,防止人才外流。
三、加入wto後中國會展業發展對策的分析
去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成員,那麼入世後對中國會展業有何影響呢!根據《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有關規定和中國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11類142個服務貿易行業中,會展業不在其中。從入世談判情況來看,我國政府並未對入世後的會展業開放作出承諾,世貿成員國也沒有提出這方面的要求。另外根據外經貿部的有關規定,入世後,外商仍不能在中國注冊成立獨資的會展公司,但可以與中方成立合資公司。根據我國目前會展市場的實際情況,還不能取消審批制度,因此我國實行會展審批管理制度仍然有效,對這項規定也是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定,即對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和新生產業進行保護。雖然有上述有利因素,但畢竟是「狼」來了,一定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海外跨國展覽機構已紛紛搶灘中國市場,設立機構或成立合資公司,如德國的漢諾威、科隆、依格多,義大利米蘭國際展覽中心等早已在北京、上海設立了分公司,中國展覽業將面臨外國同行更為直接和激烈的沖擊。尚顯稚弱的中國展覽業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會展經濟將會以更快的速度與國際接軌。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會展業的發展既有新的機遇,但更多的是嚴峻的挑戰。對此,筆者對我國會展業未來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順應規則,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進入wto後,政府痛下決心順應規則,轉變職能,退出對市場經濟運作的直接干預管理。政企不分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而企業可盼的關系協調、信息傳遞、市場規范等服務與管理的職能將由行業協會來實施。因此應發揮協會組織的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和協調。盡早成立全國性的會展行業管理組織,並採用計算機網路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建立覆蓋全國的信息網路;理順與海關、稅務等相關部門的關系,取消價格多軌制,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展覽環境和競爭秩序,在操作上力爭盡快實現規范化,並與國際慣例逐步接軌。另外,政府職能的轉變並不意味著市場的完全自由化,相反政府的宏觀調控會對展會的質量和會展公司的資質進行市場化、動態化和評估和認證,逐步從審批制過渡到標准制和登記制。使會展業能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據悉,目前我國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制定展覽業管理方面的相關法規,一些地方政府也在著手會展業的立法工作。如國內展覽業的第一個地方法規--上海展覽法規,已進入起草階段,主要內容是理順行政主管部門和海關、商檢、工商、稅務等部門之間的法律關系,克服多頭管理的弊病,也將考慮展覽公司辦展的資質要求和法律程序。
(二)改進服務水平,加快人才培養。會展業屬於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它不同與第一、二產業,是一個營銷的過程,關鍵是人才、客戶和服務,對資金的需求並不突出。服務水平的提高不僅要提高軟體服務,如設立相關的服務商、法律咨詢機構、專業觀眾檢錄系統,還要改善硬體設施建設,如設立郵局、必備的商務服務部門和專線交通等。加入wto後將有更多的外資和展覽管理人員進入中國,將會帶來國際會展業的先進經驗、理念。有了好的理念,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會展人才,制定規則和制度,提高軟硬體服務。會展專業人才奇缺是制約會展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加快會展專業人才培養迫在眉睫。有關部門應及時組織舉辦展覽專業人員的培訓班、講座。這種培訓班、講座非常重要,因為大專院校學習的學生從現在起少則3年,多則4到5年才能掌握專業理論,日子久遠,遠水解不了近渴。現從事展覽工作的人員大多具有實踐經驗而缺乏理論知識和先進、現代的展覽管理手段,若能通過短期培訓,可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三)會展應走向產業化和品牌化。加入wto後,隨著我國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外國會展公司的大舉進入加劇了我國會展市場的競爭,促使了我國會展業面向市場,在競爭中進行跨地區、跨部門的戰略重組,組建展覽集團、實現資本擴張,提高企業組織規模,走上產業化之路。
會展業必須樹立品牌意識,找准展會的龍頭,發揮城市會展業的整體效應,才能加速會展經濟發展。現在,經濟全球化已成必然趨勢,會展業的發展也不例外。從長遠看,發展本地會展經濟,必須面向國際,形成品牌。世界著名的展覽城市,無一不是如此:提到德國的漢諾威,我們就知道這座城市裡有電信技術、機械和設備工程等行業的著名展覽會;提到美國的拉斯維加斯,我們會很快聯想到comdex展;被稱為「展覽之都」的法國巴黎,時裝、化妝品等展覽在世界有名,且始終領導世界潮流;而香港是以珠寶、皮草、玩具等展覽著稱。不難看出,一個城市展覽業的品牌與其本身的經濟及產業發展特點是密切相關的。要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必須根據自身經濟發展方向,樹立會展業的城市品牌。樹立品牌展會需有明確的定位。如果是具有成功辦展經驗並一直運作國內知名展會的公司,就須隨時關注國際市場的行業走勢,並主動與國外的相關機構強強聯合,努力擴大展會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如果公司運作的展會尚處在國內區域優勢或開發新題材的會展公司,那你首要的經營思維應放在努力擴大自己的展會在國內的影響力,就像我國的海爾一樣,成在中國,強在世界。
(四)可利用互聯網,實現實物展覽和網上展覽交易之間的相互補充。對於互聯網,人們普遍是喜悅多於憂慮。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展覽業帶來了新的契機,網上展覽成為展覽業的新風景和新亮點。眾所周知,場館建設投入大、周期長、風險大,而在互聯網上建立虛擬展館、舉辦虛擬展覽卻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和金錢,大大提高展會的效益。 我國展館建設缺口較大,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展覽中心、城市擴建、新建展館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展館建設上脫離實際、盲目攀比卻非明智之舉。我國展覽業可以藉助互聯網贏得後發優勢,一些規模小但信譽較好、富有管理經驗的展覽館或展館公司,可以憑借網上展覽開拓發展空間、聚集新的競爭力。因為互聯網具有無可比擬的滲透性和廣泛性,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但是,即使在相當完善的互聯網時期,網上展覽和交易也不會完全取代傳統的展覽和交易,二者只是更好相互補充和優化配置,更加完美而已,因為二者各自有著互相不可替代的特點和作用。
(五)以展「促」會,以會「興」展。會議是報告會、研討會、交流會、說明會和講座的統稱。會議是展出者在展出地方市場為其產品和服務擴大影響的一種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會議可以吸引相應行業的許多行家,決策人物和有影響的人物;會議可以是介紹產品性能,用途,使用方法;可以探討生產、供應、銷售等各個環節,也可以在展覽不能表達的特殊情況下,為展覽作補充。由於展覽會的形式比較單一,所以以豐富補充展出內容為直接目的的會議顯得必不可少。展覽和會議,兩者是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的活動,唯有如此,展會的多元化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六)積極引進外資,提高會展業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中國加入wto後,外資進入中國展覽業將不可避免。在看到外資搶占我國會展市場份額的同時,也應看到外資的引入能夠提供我國展覽業設備改造和技術革新所需的資金,能夠帶來會展業經營和運作的先進理念和管理技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展覽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應在為我所用的原則下積極地引進外資,盡快實現會展業的規范化發展。
(七)利用本土優勢。目前,世界各國的會展都是由本國的行業組織來主辦的,不僅要得到外國的參展商認可,更主要的是還要得到本國企業的積極參與。在這方面,國內會展公司較國外同行有明顯的優勢。但目前我國許多企業對參展不夠重視。因此國內會展公司應利用本土優勢,比國外公司更早的使國內企業認識到會展作為企業之間的一個有效的商務平台,具有其它營銷媒介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企業通過參加會展進行產品推廣、樹立品牌形象將成為企業的重要營銷活動。提高國內企業對會展功能的認識、加強企業的展示能力對我國會展經濟的健康發展無疑有著重大意義。
(八)以合求寸,多元發展。因我國的會展業已將步入白熱化競爭時代,一些剛起步或在會展界舉步維艱求存的會展公司,要開發新項目已實屬不易,為求得生存,不妨考慮一下與國內外知名的展會合作,專做展會代理商賺取傭金,同時也可從大公司學到一些良好的展會運作經驗。代理展會也需注意一些常識,如與國外的名展合作時要考慮一下,我國的參展產品在國際市場是不是具備競爭力,國內企業赴外參展後能否起到促銷效果;反之,為國內名展尋找國外參展商時,又要考慮該行業在我國的競爭現狀,國外廠商是否有急於搶灘中國市場或擴大在華市場份額的意願,這些都是決定代理招展成敗的關鍵。
會展經濟,其實是一個很大的產業,你只細想一下:世界各國為爭辦奧運會、足球錦標賽及其它體育賽事時的努力;其次有文藝匯演或大型音樂會的熱烈場面;還有各種經濟、學術論壇的媒體造勢或各類招商引資活動;再有全國各地的各種什麼節或其它的一些大型公關活動及會務接待等。以上種種,其實都屬於會展經濟的范疇,因此,建議一些會展公司不要老是把眼光盯在商業展覽上,只要你在申領營業執照時多考慮一下它的經營范圍,會展業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綜觀國際會展業的整體情況,歐美發達國家無疑在國際會展業的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這是和西方發達國家在在資本、技術、信息方面的絕對優勢分不開的。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會展經濟的理念已經為大多數國家所重視,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雖然影響了發展中國家在會展業中的市場佔有率的絕對數值,但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也吸引了會展這一前瞻性行業,使它們成為國際會展業今後幾年繼續保持增長的關鍵因素。中國是當今世界上gdp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但中國在國際會展業中地位遠不能與中國的國際地位相匹配。因此,筆者堅信中國會展業的發展空間巨大,只待人們去開拓,但筆者希望國內會展公司在國外會展巨頭沖擊下,「與狼共舞」,在競爭中求發展,在挫折中學習。 wto不可怕,競爭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等待、觀望的心態和短淺、狹隘的眼光。調整好心態,擺下姿勢,大處著眼,小處著手,wto對中國會展公司才可真正稱得上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中國會展公司也因此與時俱進、與日同步,在國際新舞台上演繹新篇章創造新輝煌。
Ⅳ 產業鏈形成的四大模式有什麼概念簡介
產業鏈形成的四大模式:
產業鏈在四維對接和四維調控之下.在現實中形成了一些具體模式。劃分模式的標準是看產業鏈中主要節點之間的主要企業與企業的關系。企業之間有三種主要關系及其契約形式。即純粹的市場交易關系、產權關聯式關系(體現為企業通過收購、並購、持股、控股、參股等形式對其他企業進行控制)、准市場式關系(亦即企業間通過「關系型契約」所建立的較穩固的關系)。相應的「契約形式」有:「市場交易式」契約——純粹的「商品買賣合同」、「產權契約」——企業持股或控股數量與質量的制度安排、「關系型契約」——既非產權又非完全商品交易的契約關系。按照上述關系和契約形式,可以把產業鏈的形成模式分為市場交易式(市場交易關系、市場交易式契約)、縱向一體化式(產權關聯、產權契約)、准市場式(准市場關系、關系型契約)和混合式產業鏈四種。
市場交易式產業鏈指產業鏈中的企業之間是完全的市場交易關系。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平等。靠供需鏈而組成一個有機的鏈條。它的優點在於:整個產業鏈中不存在壟斷利潤的節點,企業生產不會受制於某些廠商。缺點在於:產業鏈中的商品迂迴程度較低,供需鏈中的技術鏈較短。此外,過於「獨立」式的生產不利於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不利於社會分工的發展和整體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另外,由於除了自己生產以外的產品都來源於外購,產品生產受市場環境的影響大。
縱向一體化式產業鏈指核心企業通過向產業鏈上游和下游的縱向一體化擴張而形成的產業鏈。
產業鏈中的企業同屬於一個企業集團或總公司,有著產權的關系紐帶。總公司或集團公司通過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對其他企業保持著強有力的控制.靠企業間的產權紐帶形成一個產業鏈。它是一種在產業鏈內部進行「自給自足」的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納入同一個經營體內。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存、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從行業調控維來看,縱向一體化式產業鏈由於將市場交易轉化為企業集團內部生產。用集團內部的計劃代替市場交易,從而使生產更加穩定;但是,企業集團內部管理的難度加大.不利於產業鏈整體效率的提高。這種模式往往和產業特性有關。一般來說,鋼鐵、石油、煤炭、汽車等進入壁壘高、容易產生壟斷的產業往往形成一體化式產業鏈。
准市場式產業鏈指核心企業或龍頭企業通過虛擬、OEM、ODM、特許經營連鎖、外包、戰略聯盟、租賃等既非市場交易又非產權控制的形式.以及處在自己上游或下游的企業形成的一種既非完全市場交易又非企業集團內部關系的產業鏈。這種模式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當企業和供方或買方建立起一個較穩固的市場交易關系。形成「關系型契約」時,企業鏈實質上也就變為「准市場式」。這種模式往往存在於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非常高的情況之下。由於「關系型契約」不像產權紐帶一樣穩固.對核心企業控制鏈條的能力要求很高。從技術鏈和企業鏈進行對接的情況來看.它是在技術鏈很成熟情況下的企業鏈對接方式。從需求鏈的對接來看,准市場式產業鏈由於生產的靈活性,最能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從行業調控維來看。為了加強企業間的關聯。除了建立「關系型契約」之外,還要建立「關系專用性投資」。由於准市場式產業鏈的本質不是控制企業而是選擇產業鏈節點上的企業,核心企業對其他企業了解的要求遠大予對控制企業的要求.因此,核心企業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來不斷掌握其他企業的變化情況。從適用范圍來看。往往是在信息技術運用較發達、技術成熟度高、技術關聯性強的產業中容易產生准市場式產業鏈。
混合式產業鏈是指含有市場交易式、縱向一體化式、准市場式這三種產業鏈模式中的二種或三種的結合模式。這種模式是現實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它是指在同一條產業鏈中的某一部分是一種產業鏈模式,而另外一部分又是另外一種產業鏈模式。在產業鏈的部分環節還是具有所屬產業鏈模式的特點。如在某一個產業鏈的部分是「縱向一體式產業鏈」。那麼。這部分產業鏈就具有縱向一體式產業鏈的特點。從技術鏈和企業鏈進行對接的情況來看。它是技術鏈比較成熟情況下的企業鏈對接方式。從需求鏈的對接來看,混合式產業鏈由於生產的靈活性。能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從價值鏈的對接來看,混合式產業鏈能夠較好地實現產業價值。從行業調控維來餚。由於混合式產業鏈的復雜性,行業調控也具有復雜性。從適用范圍來看,混合式產業鏈的適用范圍最為廣泛。
Ⅳ 我國網路會展的現狀,想寫一篇題目為淺析現代網路展會現狀的論文,希望有人多給點這方面的資料~!!!!
12月21日消息,環球資源與昨日宣布,公司將推出全新的網上展覽會,以進一步擴大公司的「環球資源采購交易會」(China Sourcing Fairs)的覆蓋面及價值。第一個網上展覽會將於2011年4月「環球資源采購交易會」香港春季展期間推出。公司計劃在2011年陸續推出網上展覽會,目標是全面覆蓋公司在六個城市所舉辦的超過60場展覽會。
環球資源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韓禮士表示:「每一個網上展覽會與其相應的面對面展會相輔相成,目標是為買家及供應商帶來更多更具價值的服務。環球資源深信,網上展覽會的推出將幫助我們在展中及展後接觸到更廣泛的買家社群。此外,公司預計有關舉措將可以提高廣告客戶的續約率、吸引更多新的參展商以及增加新的營收來源。」
即使買家不能親身到現場參觀展會,也可以通過網上展覽會瀏覽參展商的展位及搜尋他們的產品。此外,買家也可以使用不同的網上渠道與供應商聯系,包括使用視頻會議與參展商洽談及觀看有關展會的報道。
就參展商而言,網上展覽會可以幫助他們提高爭取更多訂單的機會,並提升他們的品牌知名度。參展商將可以獲取更多具價值的銷售查詢,而他們的參展回報將會從展前,展中及展後不同階段累積起來。
Ⅵ 我國會展行業發展到什麼階段,前景怎麼樣
3月份是會展行業最忙的一個月份,行業前景看好,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會展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 2014年,全國共舉辦了各類展覽8009場,同比增長9.4%;展覽面積1027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5%,展會面積增長快於展覽項目增長,單位項目規模擴大,展覽效益向好。從2008至2014年無論展覽數量還是展覽面積,都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步伐。
隨著外貿增長鼓勵政策的不斷實施,出國辦展的規模及未來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得益於各級政府的直接推動和市場需求的穩定表現以及各組展單位的積極努力,2012年出國展覽各項主要指標包括展出面積和參展企業數的同比增速已基本回復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2013年度受歐美國家經濟發展趨緩、發達國家不斷採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及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加劇等因素影響,出國展覽同比略有下降。2015年受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等多重因素影響,整體規模有所下滑。
2013-2014年中國海外自辦展面積增速迅猛,截止2014年已達26.8萬平方米,當年增長率達到81.8%,辦展數量增長率24%,辦展單位數量增長20%,預計未來三年內辦展面積將保持50%的平均增長率。
Ⅶ 詳細闡述會展行業的現狀與發展
會展是指會議、展覽、大型活動等集體性的商業或非商業活動的簡稱。其概念內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間,許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傳遞和交流信息的群眾性社會活動,其概念的外延包括各種類型的博覽會、展銷活動、大中小型會議、文化活動、節慶活動等。
根據《2015-2020年中國會展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的數據顯示,我國小型以上的會展場館共有225家,室內展能面積747.75萬平方米,館均面積3.32萬平方米,分布在除台灣以外的32個省市區。其中,超大場館16個,占會展場館總數的比重為7.11%;大型場館29個,占會展場館總數的比重為12.89%;中型場館77個,占會展場館總數的比重為34.22%;小型場館103個,占會展場館總數的比重為45.78%。目前,我國會展場館以中小型為主。
近年來,中國會展市場逐步與國際接軌,展會規模迅速擴大。但同時,低水平重復辦展、無序競爭、惡性欺詐等情況依然存在,損害了會展業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
要進一步規范會展市場秩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制定推廣經營服務、節能環保、從業人員資質、崗位規范、信息技術等行業標准,以遏制當前會展業低水平重復辦展、無序競爭等不良現象。
Ⅷ 會展旅遊的產業管理模式是怎樣的
[歷史資料]中國會展旅遊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來源:http://hi..com/wangjinghua
會展業,包括會議業、展覽業和獎勵旅遊業,是世界上一個非常巨大的產業,根據國際展覽業權威人士估算,國際展覽業的產值約佔全世界各國GDP總和的1%,如果加上相關行業從展覽中的獲益,展覽業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則達到8%的水平。 國際會議同樣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根據國際會議協會(ICCA)統計,每年國際會議的產值約為2800億美元。 在香港、德國等會展業發達的國際和地區,會展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達到1:9的水平。 會展業也是當今世界都市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各國旅遊部門非常重視會展旅遊業的發展。有些國家或地區旅遊管理部門還專門成立了會展旅遊管理部門。如:香港為促進會展旅遊業的發展,專門組建了會議局。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會展旅遊業發展迅速,年增長速度達到20%以上 ,大大高於我國其他領域經濟總量的增長。最近一兩年,由於我國傳統旅遊業受到邊際遞減規律的作用,其增長速度開始放慢,而會展旅遊業增長速度非常快,因此,會展旅遊業逐步受到旅遊業界的重視。北京、上海等地的旅遊主管部門開始專門研究會展旅遊對旅遊業的作用,各大旅遊企業也紛紛拓展會展旅遊業務,一些地方還組建了會展旅遊協會。但是,我國會展旅遊總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市場總量還比較小。目前,對會展旅遊的專門研究比較少,還沒有建立起規范的會展旅遊的統計指標體系,對會展旅遊的總體情況難以把握。本文所用資料全部來自公開出版的報刊雜志和國際會展網站的統計資料。
一、我國會展旅遊業發展現狀
我國會展旅遊業的起步比較晚,但發展非常快,特別是會展旅遊業的硬體設施建設大有超前發展的態勢。
(一)會展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近年我國會展業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90年代以來,我國會展業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遞增,1999年舉辦的具有相當規模的展覽會總數達到1326個,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近年來,每年接待的超過千人的國際會議有十個以上,300人以上的國際會議30多個。 會展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新亮點。
(二)各地政府積極參與主導會展業的發展
由於會展業本身的高速發展及其對經濟的巨大帶動作用,各地政府非常重視會展業的發展,形成了政府主導會展業發展的局面。北京市組建了副市長牽頭的領導小組對會展業進行全面研究,包括組建課題組,撰寫了《北京會展業發展研究報告》,責成北京市統計局會同有關單位制訂一套會展業統計指標體系等等。上海、杭州等地也在政府的主導下,制訂了會展業發展的規劃。
(三)各地開始建立自律性的行業協會
各地會展企業在政府的主導下,開始組建行業自律性的會展協會。1998年6月由北京市貿促會發起,組建了我國第一家國際會議展覽業的協會——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 2002年4月上海成立會展行業協會, 2002年2月山東成立國際展覽業協會 。
(四)全國掀起了展覽場館的建設高潮
我國會展業發展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硬體優先發展。「九五」期間我國的展館迅速增長,全國室內展館面積,「九五」前不足80萬平米,但截至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室內展館面積增長了一倍,場館面積達到516萬平米。 目前在建或已經建成的大型展館有: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總展覽面積為室內20萬平方米,室外5萬平方米。 杭州西湖國際會議中心。總建築面積49萬平方米,會議中心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設有大小會議廳30餘個,配有10路同聲傳譯系統和7000個國際標准展位。 北京新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國際會議中心、商務酒店、寫字樓、參展商公寓、大型購物中心、倉儲中心、辦公接待、動力中心等為一體,甚至包括主題公園,是以展場為核心的展覽綜合體。建築面積28萬平米,展場面積20萬平米。 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總投資9.3億元,總建築面積12.7萬平米,其中展廳面積5萬平米,會議廳面積1.5萬平米,會議廳40間。
總之,此次會展場館建設的特點是,建設檔次高、面積大、科技含量高。根據目前統計的20家場館,平均每個場館建築面積達到127000多平方米。
(五)主要會議接待單位紛紛加入國際會議組織
各地經營會展的公司和一些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紛紛加入相關的國際會展組織。截止到2002年5月,我國有14家單位加入ICCA組織,他們是: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北京市旅遊局、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民間國際旅遊公司、中國會議及獎勵旅遊組織、浙江中國世貿中心、中國世貿中心、中旅國際會展公司、華亭賓館、春秋旅行社、山東國際旅行社、上海國際會展中心、錦江會展公司、上海旅遊委。 此外,中青旅參加了國際航協IATA、美國旅行代理人協會ASTA、亞太旅遊協會PATA,國際展覽中心參加了國際博覽會聯盟UFI、國際展覽會管理BIF等。
(六)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等國際會展中心城市
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在發展國際會展業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為核心的國際會展中心城市。這些大城市在接待國際會展方面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 現有會展場館多
北京市目前擁有大型展覽場館12座,總面積近14萬平米(見表六),擁有500座以上的會館25個以上 ,此外北京市共有旅遊定點飯店554家,星級飯店506家,客房數達到9.3萬間 ,其中很多飯店的會議場都達到了國際標准。同樣,上海目前展館總面積為14.5萬平米 ,與北京相當,此外,上海市擁有飯店354家,客房5.6萬間 。由於飯店和會議、展覽場館比較健全,這些大城市開展會展業具有較好的基礎。
2、 會展外部條件相對成熟
會展旅遊業作為都市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不僅需要良好的硬體設施,而且要秋較高的城市總體環境和國際交往的綜合能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交通,如:地鐵、城市道路狀況等比較好,接待國際國內旅遊者人數在我國名列前茅。此外,北京已與7個國家的23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147個國家在京有駐華使館,外國金融機構在京的代表機構近300家,17家外資銀行在京設立了分行,眾多的跨國公司在京設立了辦事處。
3、 舉辦會議展覽總數多
1999年以來,在京舉辦的國際會議數量可觀,有萬國郵聯大會、世界建築師大會、聯合國保護大氣臭氧層簽約國第十一次會議、世界數學大會等國際會議,以及汽車展、電子展等國際展覽。按照ICCA的統計口徑,2000年北京接待了16個大型國際會議,在全世界大城市中排名第十七位,比1999年的二十九位上升了十二位。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上海2001年舉辦各種展覽278個,會展直接收入18億元。
(七)會展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國際會展業在多年的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接待服務體系,目前我國的會展業也正在形成自己的服務體系。如:會展組織者(PCO)、目的地接待者(DMC)正在建立中,很多經營會展的公司,都開始培訓自己的PCO。
此外,會展業的教育培訓也開始步入正軌。為順應國際展覽業發展的大趨勢,使中國的國際展覽業業務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在8月底舉辦了培訓班,專門為展覽業中、高級經理和從業人員開設培訓課程,以促進國內展覽業務的發展和展覽水平的提升,培養高素質的展覽專業人才。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將與國際特殊事件學會(ISES)、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HOJONSON WALES大學聯合開辦「節慶會展管理」培訓,解決會展人才不足的問題。
(八)網路參與
現代網路技術在我國會展業起步中就開始介入。目前,僅展覽業的網站就有43家(見表七)。這些網站有的介紹會展,有的已經開始直接經營網上會展業務。這說明我國會展業起步的科技含量較高。
(九)會展旅遊業引起旅遊業界的重視
我國的會展業一直是經貿部門管理和經營的,旅遊部門是最近幾年才開始介入的,比較早介入的是北京市旅遊局,從1995年就開始了會展旅遊業的研究 ,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政府主導會展業的發展中將會展業與旅遊業密切結合在一起,其中北京市舉辦了幾次大型國際會展業研討會都有北京市旅遊局和首都旅遊集團的參與。旅遊業界(如《旅遊學刊》等)最近也多次召開會展旅遊方面的研討會。
(十)我國在國際會展業中的地位比較低
目前我國在國際會展業中的地位還非常低。根據ICCA統計,1999年中國(包括香港)舉辦的國際會議在全球排名15位,接待國際會議佔全年全球總會議的1.68%,其中香港地區佔0.9%。大陸僅佔0.78%。 這說明,我國展覽業在國際展覽業中的地位較低,除廣交會等有一定的影響外,大部分展覽還僅僅是國內的展覽和臨時性的展覽。
五、我國會展旅遊業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會展旅遊業才剛剛起步,其中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 市場化不夠
在我國會展旅遊業的發展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市場化程度過低。
1、 沒有形成PCO、DMC完整的接待服務體系
國際會展業的成功經驗表明,會展組織者(PCO)、目的地接待者(DMC)分工體系是會展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但我國目前無論是會展旅遊企業還是政府都較關注目的地接待者(DMC),對於會展中最為重要的會展組織者(PCO)缺乏認識。
2、 政府主導會展旅遊業發展中,行政干預過多
會展業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必須有政府的主導,但是政府在什麼層次上主導,參與到什麼程度,這些根本問題沒有解決。政府幹預過多,導致會展業非市場化,主要在對場館建設等方面參與過多,而對會展管理體系、服務體建立等方面參與較少。政府組織的一些會展不計成本,使得很多會展公司對這些會展業務敬而遠之。
3、 我國的會展市場目前還是單一買家市場
德國等會展大國的會展業之所以能夠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會展地本身就是國際大都市,開辦展覽的受眾對象是國際化的。但我國的大都市還沒有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參觀展會的受眾幾乎是清一色的國內客人,因此,不是針對國內買家的會展一般不會在我國舉辦。這是限制我國國際會展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4、 會展業還沒有獨立成為一個產業
由於我國會展業曾經是由一些非市場化的發起單位和部門全部或部分壟斷,這些單位和部門還沒有意識到中介公司提供服務的效率會更高。因此,會展業在目前還處於一定的壟斷階段,會展業還不能稱為一個獨立的產業。
(二) 外部環境亟待改善
會展旅遊業作為都市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尤其依賴外部條件的完善,但目前我國會展旅遊業發展的外部條件還不健全。
1、 法律、法規不健全
日本等國為發展會展旅遊業曾設立了《通過促銷和舉辦國際會議等振興國際旅遊法》 ,但我國旅遊行政管理部門還沒有從擴大國際旅遊業的角度,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促進會展旅遊業的發展。此外,我國舉辦會展的法律、法規也十分不健全,目前僅有1995年9月22日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的《關於出國(境)舉辦招商和辦展等經貿活動的管理辦法》。
由於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目前我國會展業比較混亂,主要表現在:重復辦展、會展內容混亂、受眾對象不明確、舉辦會展的中介公司良莠不齊等。目前,上海與會展業務有關的企業已有1920家,其中主營會展業務的企業511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近百家。 北京地區經外經貿部審批的具有舉辦國際展覽會資格的單位134家,在北京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具有經營會展業務的公司1700餘家。
2、 審批手續復雜
由於法律不健全,我國舉辦會展的審批中人為因素過多,審批手續繁雜,有的會展審批時間長達一年以上。這也是旅遊企業不願意介入會展旅遊業的重要原因。
我國對會展審批審慎主要是基於國家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其實目前國際會展大部分是科學和商業性的,與政治等方面關系不大。根據ICCA2000年統計,國際會議從專業上劃分,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是醫學類(32%)、科學類(13.6%)、工業類(8%)、技術類(7.4%)、教育(4.7%)農業類(4.%),以後才是社會科學、經濟教育、商業管理、生態環保等。因此,適當簡化、放寬審批手續是不成問題的。
3、 城市環境有待改善
會展旅遊業作為都市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受制於國際旅遊城市的發展。目前我國就連北京等城市距離國際旅遊城市的標准還有相當差距 ,這嚴重阻礙了會展旅遊業的健康發展。
(三) 重硬體輕軟體,重展輕會
目前我國省會城市和大型城市幾乎都將會展業作為其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並將重點放在場館等硬體設施的建設上(見表五)。但會展旅遊業的發展,絕不僅僅依賴場館的建設,其發展更依賴於軟環境的規范化、國際化等。
按照國際上對會展及獎勵旅遊業的認識,包括了MICE的四個方面。我們且先不提獎勵旅遊,會展旅遊業至少應是會議和展覽並重,但是目前各地在開展會展旅遊業研究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展覽而忽視會議。比如,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做的《北京會展業發展研究報告》中幾乎隻字未提會議的問題,通篇都是展覽業的情況。形成這樣的局面可能與我們對會議的顧慮有關,其實根據我們上述分析,國際會議大都集中在科學研究方面,大可不必神經過敏。
(四) 國際化品牌的會展少
世界上會展業發達的國家或地區,舉辦的大都是世界著名會展,如米蘭國際博覽會、巴黎博覽會等等,但在我國除廣交會等會展有一定的世界性影響外,絕大多數會展都是臨時的、國內的。
(五) 對會展業缺乏科學研究
當前,我國對會展旅遊業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會展旅遊業各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導致統計口徑混亂,無從分析會展業的范圍、效益等。比如,會展業對經濟的貢獻程度從1:4到1:10各種說法不一。這嚴重阻礙了會展旅遊業的健康發展。(由於說法不一,本課題組對各種說法非常謹慎,每一種提法、數據和典型事例都詳細註明了出處。)
六 我國會展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一) 舉辦會展的法律將進一步規范,並逐步向國際通行的登記制轉化
目前,國家已經開始制訂有關會展的法律、法規,今後幾年有關會展業的法律、法規將相繼出台,會展業的市場將進一步規范化。今後舉辦會展審批手續將會更為簡單,並將按照國際慣例逐步過度到登記制慣例辦法。這將促使會展業真正成為一個規范的市場。
(二) 自率性的協會將進一步規范會展行業的行為
自1998年6月由北京市貿促會發起,組建了我國第一家國際會展覽業的中介組織——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之後,2002年上海、山東省等省市也相繼組建了國際會展業協會,制訂了國際展覽業協會章程,旨在支持公平、平等的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及欺詐行為,改善、優化展覽業市場環境,更好地協調、管理、規范會展業的市場秩序。
(三) 會展業將向幾個大城市集中
通過對國際會展業發展的分析,會展業在特定城市的發展有「通吃」效應,即,會展業的發展會自身加速,形成更大的規模,而不可能全國遍地開花。今後北京、上海、廣州等重點城市將成為我國會展業的中心。
(四) 會展旅遊中介組織將大批出現,會展業將形成獨立的產業
目前我國從事會展的企業數量眾多,但還沒有形成專業化的會展組織者(PCO),或者僅僅處於PCO的初級階段,對組織接待會展處於不規范的階段。目的地接待公司(DMC)也僅僅是一些單獨的會展場館出租等單項服務,沒有完全形成一條龍服務的目的地接待公司。今後隨著國際會展的增加,會展業培訓體系的建立和國際會展人才的引進,專門從事會展的專業化中介公司將大批出現。
此外,我國的很多大型會展還壟斷在一些非市場化的組織手中,這些組織自己舉辦國際會展,自己聯系接待服務等一系列工作,還沒有完全市場化。今後隨著會展中介組織的完善,會展業必將成為一個專門的行業,並從那些部門壟斷中獨立出來,成為市場經濟中的獨立產業。
(五) 會展旅遊市場將專業化細分
目前國際會展業已經形成了非常細致的市場分工,比如ICCA的市場范圍包括50人以上的國際會議,而UIA則在300人以上等。目前我國的會展公司還處於發展初期,只要有會展就接待服務,沒有形成細分化的市場。今後隨著市場的發展必將形成專業化的分工,形成專門經營展覽業、會議業及其中更細分市場的格局。
(六) 大型旅遊企業將大批進入會展旅遊市場
目前我國的大型旅遊集團如上海錦江、中青旅、春秋旅行社等已經加入了國際會展組織,開發會展旅遊市場,但更多的大型旅遊集團,如首都旅遊集團、陝西旅遊集團等還沒有完全介入會展旅遊市場,或僅僅從事了DMC的接待服務工作。這些大型旅遊集團已經普遍看好會展旅遊市場,有的正在開始進行市場調研,有的已經開始參與場館建設,有的正在申請加入國際會展協會等,可以預見,今後幾年我國的大型旅遊集團將以其規模大、服務全、無形資產高、資金雄厚等優勢進入會展旅遊市場。
(七) 國際會展組織和會展中介公司將大批進入中國會展旅遊市場
隨著中國加入WTO,國際會展組織和經營會展的大型公司將大批涌進我國,會展旅遊業將形成更加激烈的競爭局面。由於目前我國的管理體制還不允許國外公司單獨經營會展業務,外國會展公司主要是通過與中方合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上海的國際會展中心就有德國的漢諾威展覽公司、德國杜塞多夫展覽公司、德國慕尼黑國際展覽有限公司這樣世界頂級會展公司加盟。ICCA2002年在上海開辦了會展培訓班,通過這種形式介入中國會展旅遊市場。今後國際會展公司將從會議、展覽,組織、接待等方面全方位地進入中國市場。
(八) 展覽場館將可能全面過剩
國際會展業是社會經濟發展推動的結果,絕不是簡單建幾個會展場館的問題。此外,從國際會展業向大城市集中的發展趨勢上看,今後幾年除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的會展場館效益穩定以及一些具有獨特資源的中等城市發展特種會展外,相當一些小城市的大型國際會展中心將面臨生存危機。從總體上看(非從結構上看),我國的會展場館將會全面過剩。
Ⅸ 會展的產業鏈都有哪些
會展產業鏈:
產業上游:擁有會展活動的專用權,具有獨立開發能力、運作能力的組織者(PCO)或主辦單位、承辦單位。
產業中游:為會展活動提供場館、設施、服務的企業組織。也就是常講的目的地管理公司(DMC)。
產業下游:直接或間接為會展活動主辦單位、參與方和觀眾提供服務的部門,例如,展覽展台裝潢、展品運輸、物品租賃、商務服務、商務旅遊、公關禮儀、媒體廣告、法律咨詢
Ⅹ 簡述會展業對政治、經濟、文化、旅遊方面的積極影響,並說明我國會展旅遊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第一,能產生強大的互動共贏效應。會展業不僅能帶來場租費、搭建費等直接收入,而且還能拉動或間接帶動數十個行業的發展,直接創造商業購物、餐飲、住宿、娛樂、交通、通訊、廣告、旅遊、印刷、房地產等相關收入;不僅能集聚人氣,而且能促進各大產業的發展,對一個城市或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重大影響和催化作用。據有關統計表明,一個好的會展對經濟拉動效應能達到1:9,甚至更高。
第二,能獲得優質資源。會展業匯聚巨大的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意味著各行業在開放潮中,在產品、技術、生產、營銷等諸方面獲取比較優勢,優化配置資源,增強綜合競爭力。會展業發展可以不斷創造出"神話",博鰲效應就是其中的一個最典型範例,窮鄉僻壤的博鰲建成國際會議中心後,以其良好的生態、人文、治安環境,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會議組織者、參會者、旅遊者等。
第三,能提升支持力度。各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製造業要生存和提升競爭力,需要相關服務行業的協作,加快新型工業化、新農村建設,更離不開會展業的支持和助力。其中會展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服務內容,作為特殊的服務行業,會展經濟能服務於和增強城市面向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所以,會展經濟有巨大的效能。
第四,能增加就業機會。隨著近年來辦展活動的增多,會展業不僅能提供就業機會,而且還能拉動和促進就業。
第五,能成為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會展緊扣經濟,展示經濟發展成果,會展經濟的發展將直接刺激貿易、旅遊、賓館、交通、運輸、金融、房地產、零售等行業的市場景氣,大型和專業性會展往往是產品或技術市場佔有率及盈利前景的晴雨表,推動商品貿易、投資合作、服務貿易、高層論壇、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