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醫葯行業的發展現狀
發展現狀
根據統計,2010 年至 2014 年全球醫葯市場規模由 7,936億美元增長到 9,761 億美元,到 2019 年全球醫葯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 12,249億美元,相比於 2014 年增長約 25.50%。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全國衛生總費用已由 2007 年的 11,573.97 億元、2010 年的19,980.39 億元增長到 2014 年的 35,312.40 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 18%。隨著經濟持續發展、人口老齡化加速、人均壽命增加與醫療改革相關措施的出台,未來我國醫葯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全國醫葯生產一直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階段。過去十年,我國醫葯工業總產值保持快速增長。根據南方醫葯經濟研究所的統計,我國七大類醫葯工業總產值在「十一五」期間復合增長率達到 23.31%,進入「十二五」後仍然保持快速增長勢頭,2014 年達 25,798 億元,同比增長 15.70%。
目前,我國大概有3000多家制葯企業,但是TOP100就貢獻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剩下的2900多家企業瓜分其餘的不足40%份額,由此可見我國醫葯市場集中度越來越明顯,按照現在的趨勢以後集中度會愈發明顯。http://www.avicui.com/news-85183.html
從企業集團來看,我國醫院市場銷售額排名前20位的依次為輝瑞、揚子江、阿斯利康、山東齊魯、四環醫葯、上海復星、賽諾菲、江蘇恆瑞、科倫、正大天晴、拜耳、上葯、諾華、羅氏、遠大、默沙東、中國醫葯總公司、石葯、步長制葯以及諾和諾德。TOP20里本土企業已然占據半壁江山。
從葯物品種來看,在我國醫院市場排名前20位的暢銷產品中,外資的產品可以說屈指可數,只有4種,其他的16種均是國內的品種。但是4種外資企業葯品在2016年同比年增長率均有所提升,而本土企業產品增長率則多數呈現下滑趨勢,本土企業在葯品市場銷售方面仍需繼續努力。
IMS在今年3月份公布了一個預測,預測從2016到2020年五年之間中國醫葯市場的整體增速在7%左右,預測根據是2018、2019年將有很多新產品上市,但是2019年之後因為很多產品的一致性評價面臨過期,可能會對於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本土企業都有新的挑戰和格局的變化。
2017年下半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十大趨勢
1.新版醫保目錄在下半年將正式實施,部分處方葯主流企業銷售將嚴重下滑。
新版醫保目錄在年初的萬眾矚目中落地,按照國家相關部門要求將在下半年正式實施。新版醫保目錄的實施將決定一部分處方葯企業的生死:產品在新醫保目錄里,尚有生存的餘地,醫葯企業可藉此提高自身的軟實力,在提供良好的學術支持和服務支持上狠下功夫;但是如果產品不在新醫保目錄里的葯企,銷售下滑將更嚴重,這些企業要麼把銷售陣地轉移到競爭激烈的院外渠道銷售和OTC渠道銷售、第三終端渠道銷售,要麼企業面臨被淘汰或被收購的境況。
今年的國家醫保目錄與前幾版的國家醫保目錄有很大的差異:其中部分醫葯企業的「大品種」使用范圍的限制擴大了,在醫療機構身份、病種和使用人群上有很多的限制;另外就是產品即使進入了醫保目錄,在有些省份也沒有對應的醫保支付政策的落實。這些限制部分主流處方葯企業的發展影響較大,部分企業的銷售將因此下滑較為嚴重。
2.各省醫保目錄大增補開始,有優質品種資源的中小型葯企將有望彎道超車。
眾所周知,產品優勢是葯企競爭之根本。一個好的主力產品往往決定一個醫葯企業的命運。很多葯企都是靠一兩個拳頭產品一鳴驚人的。隨著各省醫保目錄的大增補,具有明星產品或黃金單品的特別是有優質中成葯的中小型葯企可能迎來春天。
部分中小葯企由於其產品的優勢和獨特性,在激烈的競爭中會脫穎而出,成為醫保目錄增補後的黃金產品。這些入選了醫保目錄的中小葯企會迎來很大的發展機會,在眾多的市場競品中一騎絕塵,這就是優勢品種的魅力所在。這些中小葯企在「春天裡」會一路高歌,有望在「賽車場」上彎道超車。
3.中葯飲片企業遭遇血雨腥風,規模1億以下的企業面臨被出局。
中葯飲片企業,尤其是部分規模較小的中葯飲片企業,由於中葯飲片質量問題頻頻出現,成了飛檢的重災區,導致在上半年的經營已經陷入困境,還有部分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從上半年飛檢的情況來看,被收回GMP證書的40多家企業中,中葯飲片企業就佔了近一半。具備強大的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是中葯飲片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隨著國家和相關部門對中葯飲片監管力度的加大,相關的政策和制度的出台,中葯飲片生產經營企業的難度會不斷加大。對於規模在1億以上、具備相當實力的企業來說,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和設備來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是能夠渡過難關的;但對於規模在1億以下的中小型中葯飲片企業來說,缺乏資金實力和競爭力較弱是心頭抹不去的痛。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葯飲片行業銷售收入1922億元,在醫葯工業中的佔比最低,只有6.5%,但保持較高的13.5%的增速,高於醫葯經濟整體增速,呈現良好發展勢頭;2017年,因為國家政策的利好,中葯飲片市場容量將高達近4000億。
中葯飲片作為 中醫葯產業的重要支柱之一,亟待進一步規范生產工藝和質量管理規范,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葯飲片市場會一枝獨秀,迎來更加快速的發展。
4.葯店+診所模式日益成熟,並廣受消費者青睞。
隨著國家醫改的深入,處方葯企大量轉入葯店連鎖銷售渠道,葯店裡銷售的處方葯會越來越多。在整個醫葯大環境的深刻影響下,具備葯店+診所經營資質的零售門店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
分級診療快速落地,等級醫院醫療技術費用不斷提高,使得一部分原有醫院患者有病到醫院的習慣正在改變,就近到社區門診或具備診所資質的葯店看病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診所、葯診店看病後憑借診所、葯診店專業醫生的處方到葯店取葯,既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療,又節省了到醫院看病掛號費用和排隊的時間。
隨著我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大病到醫院,小病到社區或葯店」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隨著葯店+診所模式的日益成熟,診所醫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和設備的改進,葯店+診所模式正在大面積推廣,相信這種模式在我國會有較大的作為,中國版的「梅奧診所」將有望出現。
5.有資源力的醫葯企業快速拓展新的銷售模型,處方葯、OTC、第三終端、KA、院外、大健康事業部「六駕馬車」並駕齊驅的局面將開始出現。
之前葯企的銷售模型相對比較單一,要麼是處方銷售、要麼是OTC銷售、要麼是第三終端銷售。但隨著醫葯環境變得日益復雜,只憑借幾種銷售模型已經很難再「玩轉」中國的醫葯市場。
部分有資源力的醫葯企業和有眼光的醫葯企業家憑借自身的優勢在大力拓展之前未曾嘗試的銷售模型,在這里我們稱之為「新的銷售模型」。「新的銷售模型」包括第三終端、KA、院外銷售、大健康等,在每個銷售模型中都有成功的典範。有資源力的醫葯企業需要認真研究成功案例,充分結合自身的優勢「取長補短」,定會在目前嚴峻的 醫葯市場獨辟蹊徑,有一番新的作為。比如國內某知名醫葯 企業,在原先的控銷領域做到了全國的前3甲,其公司老闆高瞻遠矚,在國家大力倡導大健康產業的背景下,率先成立了大健康事業部。短短的幾年內,其大健康事業部的銷量和規模已經遠超原有第三終端控銷模式的規模,成為企業的又一核心利潤增長點。
6.連鎖葯店上市熱潮湧現,大中型連鎖葯店競相上市帶來連鎖葯店新一輪的跑馬圈地。
已經上市的連鎖葯店如老百姓、益豐和一心堂等在省外的開店和並購依然在加速。從最新的變化來看,它們在並購方面都有所減緩,逐步轉為以自建門店為主。究其原因,收購固然相對於自建門店較快,但收購質量的穩定性和收購之後的不確定性也很多。相對而言,自建門店質量的穩定性和收購之後的不確定性問題會少些。
廣東的區域龍頭大森林連鎖、山東的區域龍頭漱玉平民已經進入上市倒計時;其他一些知名醫葯連鎖如眾友康連鎖、燕喜堂連鎖也正在厲兵秣馬謀劃上市並加快開店和並購的速度,以期在不遠的將來能在主板上市。中原某知名醫葯連鎖今年的新開店目標是1000家,平均每天3家的速度在高速擴張。其目標是用3-5年走向資本市場,實行新的跨越式增長。
7.大中型醫葯企業兼並的對象不再是高大上的醫葯企業,而是有品牌醫保和品牌OTC品種的中小型醫葯企業。
優勢大中型醫葯企業兼並的速度依然在加快,但眼光變得越來越挑剔。外表高大上的、待被收購醫葯企業往往表面光鮮,不良資產率較高,被兼並後也會問題重重。而有品牌醫保和品牌OTC品種的中小型企業因為其品牌知名度和產品知名度,在有意被收購時會被優勢大中型企業所青睞。產品的品牌度和知名度不是一時形成的,而是要經歷過漫長的歷程。產品經過了長期的使用已經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了品牌力,品牌力就是競爭力,具有了完備的競爭力就具備了很強的盈利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大中企業把目光瞄向這些企業是非常有眼光和具有前瞻性的。
8.行業政策的多變導致大型醫葯企業的戰略目標變得迷茫,大型醫葯企業高管紛紛離隊。
行業的不確定性導致了人員的不確定性,也導致部分大型醫葯企業高管紛紛離隊。這是一個以考核結果論英雄的時代。葯企高管是葯企的靈魂人物,他們的到來或離去,對葯企短期戰略或長期戰略的形成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很多時候會是致命性的。新的高管入職又會帶來新的戰略和新的文化進來,增加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在目前行業大環境不好的今天,對企業來說無疑雪上加霜。
保持相對穩定的高管團隊是很多迷茫中的醫葯企業需要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因為高管對一個公司的發展非常重要,他剛熟悉情況又離開企業的危害尤其巨大。只有高層穩定了,戰略才能穩定,企業發展才能夠具有可持續性,企業才能致力於長期發展。縱觀歷史,世界500強中凡是做到基業長青的企業,其核心高管都是具備非常人格魅力並長期服務於該公司並與公司一起發展的人。
9.醫葯企業基層醫療事業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銷售管理與服務上來。
國家在大力倡導基層醫療,大病、疑難雜症到 醫院,小病到基層醫療機構、 葯店。並在基層醫療建設和新農合等方面進行了大力的投入。作為專為基層醫療服務的廣大醫葯企業,他們的工作重心不再是僅僅賣產品,而是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銷售管理和服務上來。
以前這些醫葯企業通過認真研究消費者和產品,在基層醫療市場確實分得了一杯羹。但隨著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基層醫療機構的需求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首先他們需要學習新的知識以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其次,國家大面積叫停輸液,基層醫療機構需要新的可替代輸液的技能和方法去實現醫德、盈利雙豐收。最後,他們對醫葯企業人員素質和銷售管理服務等綜合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針對基層醫療機構出現的這些新的需求,作為葯企基層醫療事業部,必須順勢而為,要充分了解並滿足基層醫療機構的需求,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水平,更好地為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專業的服務。
10.第三終端綠色療法越來越火熱,品牌企業開始脫穎而出。
第三終端診所和葯店在國家基層醫療改革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家大規模禁止輸液的同時,第三終端診所和葯店已經找到了可以完全取代輸液的綠色療法。
② 天津市發展狀況及面臨的問題。
天津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這座擁有6 0 0 多年歷史的近代中國著名的工商業城市重新煥發了活力。天津地處中國環渤海地區的中心,距首都北京僅1 2 0 公里,面積1 . 1 9 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 0 1 0 萬,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國東部沿海開埠最早的城市之一。這里擁有著輝煌的近代中國工商業發展的歷史,建國初期,天津更是創造了像第一台電視機、第一台拖拉機、第一隻手錶、第一台縫紉機等幾十項新中國的「第一」。今天的天津由於有了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宏偉戰略,由於有了中央政府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由於有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由於有了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在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的諸多方面都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出現了一個日新月異的變化。
一、經濟總量快速增長
天津作為中國的四大直轄市之一,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中央政府為了帶動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後,把加快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了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確定濱海新區做為全國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近幾年來,天津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 0 0 7 年,全市生產總值超過5 0 0 0 億元,比上年增長1 5 % ,比2 0 0 0 年增長1 . 5 倍,人均G D P 接近6 0 0 0 美元,全市財政收入超過1 2 0 0 億元,增幅3 0 % 。在對外開放領域,截至目前,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資項目超過2 萬個,累計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額突破7 0 0 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 7 0 億美元,世界5 0 0 強企業有1 2 8 家在天津投資,天津已成為全國外商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對外貿易2 0 0 7 年前1 1 個月實現進出口總額1 1 7 億美元,同比增長2 7 % ,其中出口6 8 億美元,同比增長3 2 % ,進口4 9 億,同比增長2 0 % 。天津口岸貿易從2 0 0 6 年開始成為全中國第4 個突破千億美元的大港。
二、一批優勢產業不斷壯大
電子信息、汽車、冶金、化工、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能源及環保是天津傳統六大優勢產業,產值超過全市工業的7 0 % 。目前,我市手機年產量超過1億部,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無縫鋼管產量達到2 0 0 多萬噸,居全國之首。轎車產量達到4 0 多萬輛,佔全國產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近兩年,在大型石化、航空、裝備製造等領域,隨著國內外一批世界級產業基地項目落戶天津,一批新優勢產業不
斷壯大。在大型石化方面:天津已被確定為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我們在沿海規劃啟動了8 0 平方公里的濱海化工區,目前已有包括中石化、殼牌、道化學等十多家世界5 0 0 強企業入區,區內包括百萬噸乙烯和千萬噸煉油項目在內,總投資超過1 0 0 0 億元的2 0 多個項目已經或馬上開工建設。很多中外投資者已經用中國的「休斯敦」來展望天津化工發展的未來。在航天航空領域:全球矚目的總投資規模超過7 0 億歐元的空客首家海外生產廠—A3 2 0 系列飛機總裝項目已經正式落戶天津,2 0 0 9 年第一架飛機將從這里起飛,天津繼美國西雅圖、法國圖盧茲、德國漢堡之後,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大飛機總裝線的城市。我市規劃了佔地1 0 0 平方公里的現代化臨空產業區,國家民航總局將中國唯一的國家級民航科技產業化基地落戶在這里,包括中國航天運載火箭大型發動機、美國孟菲斯等一批大型飛機配套項目也逐步落戶。天津正在成為世界航空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天津良好的投資前景不僅吸引著境外投資,今年以來,包括中遠、中鋼、中國一重等在內多家大型國有部屬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向天津轉移,或將物流、研發基地設在這里。2 0 0 7 年6 月,中船重工決定建設華北地區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天津的年造船能力將達到3 0 0 萬噸。
三、城市載體功能日趨完善
近年來天津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加大,最近五年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 1 %,年均投資規模超過1 3 0 0 億元。在港口方面:圍繞南疆散貨物流中心、北疆集裝箱物流中心等重點,天津港近期3 0 萬噸級原油碼頭、2 5 萬噸級深水航道、多個1 0 萬噸級的集裝箱泊位等項目正在加速啟動,2 0 0 7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突破7 0 0 萬標准箱,並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個貨物吞吐量超3 億噸的港口。在空港建設方面: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投資3 0 億元,新建1 1 萬平米航站樓和一條新跑道,機場綜合保障能力將躋身於國內大型機場的前列,預計到2 0 1 0 年左右,天津機場將成為華北地區第二個年旅客吞吐量千萬人次以上的大型機場。在路橋建設方面:投資1 2 0 億元,全長1 1 5 公里的京津城際軌道交通工程已於2 0 0 7 年底全線竣工,今年將正式投入運營,屆時京津兩地的旅程拉近到半小時以內。第二條京津塘高速公路今年內也將達到通車條件。天津在地鐵1 號線基礎上,還有5 條線路正在或准備開工,到2 0 1 0 年累計實現軌道通車總里程1 3 0 公里,位居國內城市前列。在各項基礎工程投入帶動下,天津交通承載能力大幅提升。
四、綜合配套改革不斷深入
2 0 0 5 年6 月,國務院批准天津濱海新區作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並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這是國家給予天津最大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市已編制上報了對於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主要涉及9個方面的內容,方案即將得到國務院的正式批准。2 0 0 7 年以來,我市在金融、科技、涉外經濟體制、土地、行政管理體制五個方面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包括金融改革順利推進,2 0 0 6 年1 月開業的全國首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渤海銀行已在外地設立分支機構。天津市商業銀行更名為天津銀行,獲准跨區域經營。全國第一隻總量為2 0 0 億元、首期募集6 1 億元的渤海產業投資基金及管理公司已經設立。在涉外領域,國家已經率先批准在津設立全國目前最大的保稅港區—東疆保稅港區。這里將成為國內條件最好、政策最優、效率最高、通關最便捷、環境最寬松開放區域。現已圍海造陸1 0 多平方公里,並有4 平方公里已於2 0 0 7 年1 2 月實現首期封關運作。另外,在土地改革、稅收改革、科技改革方面各部門也正在開展多項先試先行的嘗試。
五、國際交流不斷增多
天津近幾年在文化、體育方面,與國際的交往也不斷增多。作為2 0 0 8 年奧運會的分賽場之一,天津在去年9 月份成功舉辦了「2 0 0 7 』女足世界盃」的比賽。為此興建的包括可以容納8 萬人的天津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在內一批現代化的體育設施業已陸續竣工。另外,經過我們的積極申辦,天津獲得了2 0 1 3 年「第六屆東亞運動會」的主辦權。全球矚目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成長峰會也將於今
年9 月登陸天津,屆時將有來自全球近1 0 0 0 家跨國公司代表雲集這里。 天津的快速發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 0 0 7 年,全市客運量增長了2 4 % 。世界上最著名郵輪集團——嘉年華旗下的義大利歌詩達郵輪公司,已正式將天津港作為中國的第二個母港航線,擬建設的郵輪母港將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融為一體,推動環渤海區域走向世界高端旅遊市場。
中央政府對於天津的最新城市定位是:要建設成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未來幾年,天津將進一步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我們的奮斗目標是: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全市生產總值達到8 0 0 0 億元,人均超過8 0 0 0 美元;開發開放實現新突破,人民生活達到新水平,社會和諧創造新局面,城鄉建設展現新面貌,生態環境得到新提升。
同時,天津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還面臨一些現實困難和問題,我們必須清醒認識、認真對待,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比如,如何進一步保持和發揮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一個地區發展的後發優勢主要來自技術引進、制度創新、結構變動、規模擴張、要素資源等五個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天津正是利用這些優勢,實現了快速發展。站在新的起點上,要求我們的思想意識、思維模式、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都要隨之發生顯著變化。推動天津經濟社會實現更大發展,必須進一步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智慧和汗水。比如,如何進一步增強實體經濟的整體競爭力。近年來,天津的經濟規模迅速擴大,但怎樣做強,提升產業引領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有強大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是值得高度重視和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比如,如何進一步提高聚集和輻射能力。建設北方經濟中心,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勢頭,必須依靠強大的聚集和輻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天津在高效率配置資源中的核心作用,通過聯系國內外、服務各省區市源源不斷地獲得發展動力。高度發達的服務業是增強經濟中心城市聚集和輻射能力的關鍵,天津服務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仍然較低,這既是差距,也是潛力,更是需要我們盡快解決的重要問題。比如,如何緩解資源環境的約束。天津是一個城市經濟體,「兩頭在外」、資源能源的對外依賴性較強,必須認真對待資源環境約束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下大力量解決水資源、能源、土地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③ 天津發展工業的優勢以及現狀的情況
天津本來就是重工業城市。 現狀嗎,你看看濱海新區。國家砸進去老多錢,來發展
(一)天津工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1、總量和效益邁上新台階
進入90年代以來,天津市工業呈現出不斷加快的發展態勢。1993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5年後1998年突破2千億元,4年後2002年突破3千億元;此後,一年一個台階,2003年突破4千億元,2004年突破5千億元,2005年突破6千億元;2006和2007年更是一年跨越兩個台階,分別突破8千億元和1萬億元(見表1)。在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同時,2007年工業企業實現利稅也突破千億元,使得工業總量和效益共同邁上新的台階。
2、形成以濱海新區為龍頭,以區縣工業為骨乾的「雁形」工業布局
隨著天津市工業嫁接、改造、調整,工業戰略東移的實施,天津市工業布局發生明顯的變化,濱海新區成為天津市工業最大的增長點。2007年濱海新區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到四分之一(24.4%)的單位數,完成全市近60%的工業總產值(58.7%),濱海新區工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11個百分點。就像領頭的大雁,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帶動周邊,特別是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工業的發展。2007年,除濱海新區和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量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9.7%,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市的29.4%,比重近30%,逐步成為天津市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
3、建立起以支柱行業為骨架的「弓形」產業結構
近年來天津市工業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確立起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石油化工、現代冶金、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能源及環保等六大優勢產業,2007年這六大優勢產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72.3%。在全市36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和骨幹行業。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達到2010.74億元,超2000億元,增加值達到488.29億元,為天津市工業第一大行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產值1544.95億元,超過1500億元,增加值501.9億元,為天津市工業第二大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完成產值1051.37億元,超過1000億元,增加值186.45億元,為第三大行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產值707.97億元,超過700億元,增加值462.49億元,為第四大行業。2007年這4個行業產值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52.8%,增加值佔62%,是目前天津市工業第一板塊的4個主要支柱行業。除這4個主要支柱行業外,近年來天津市工業的其他一些行業發展也不斷加快,產值規模逐步增大,如,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產值581.88億元、增加值97.31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產值583.39億元、增加值119.98億元)、通用設備製造業(產值418.94億元、增加值92.69億元)、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產值418.98億元、增加值109.09億元)、電力熱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產值379.31億元、增加值109.09億元)、鉛枯金屬製品業(產值334.8億元、增加值58.39億元),這6個行業2007年產值規模均超過300億元,產值合計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27%,增加值佔19.6%,為天津市工業第二板塊的骨幹行業。第一板塊的4個支柱行業和第二板塊的6個骨幹行業,產值和增加值合計佔全市工業的80%。這10個行業有如弓弩的骨架,支撐著全市工業的發展,成為拉動全市工業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
4、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結構
進入90年代以來,天津市工業企業改革改制的步伐不斷加快,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結構。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是目前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形式。到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中,股份制企業所佔比重達到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所佔比重達到46%,兩者合計佔全部工業的比重近九成。私營工業企業迅猛發展,2007年私營經濟實現工業總產值1080.8億元,比2000年增長14.2倍槐扒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0.7%,比2000年提高8個百分點。而國有企業除在煙草製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此旁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重點領域和行業佔有較大比重外,在全市工業中的份額已明顯縮小,2007年天津市國有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8.5%,不足10%,較2000年回落5.3個百分點。中小型工業企業也快速發展。2007年規模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98.88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4.4倍,年均增長27.4%,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60.5%,比2000年提高17.6個百分點。
5、部分重點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電子、冶金、汽車製造等一些重點產品在全國佔有較高市場佔有率。2007年天津工業生產移動通信設備(手機)9778.77萬部,佔全國總產量的16.1%;天然原油1924.28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10.3%;轎車45.43萬輛,佔全國總產量的9.2%,光通信設備佔42.3%,自行車佔26.1%,焊接鋼管佔24.9%,移動通信基站設備佔21.2%,熱軋窄鋼帶佔15.1%,無縫鋼管佔14.8%,照相機佔8.3%。特厚板、中小型型鋼、熱軋薄板、厚鋼板、冷軋薄板、大中型拖拉機、發電設備、家用吸塵器、縫紉機、空調、氫氧化鈉(燒鹼)、碳酸鈉(純鹼)等重點產品產量均佔全國的5%以上。
(二)天津工業發展與建成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盡管近年來天津市工業取得了較快發展,為天津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但從全國看,天津工業發展還不夠快,同胡錦濤總書記在天津視察時提出的天津發展要「兩個走在全國前列,一個排頭兵」的要求,以及中央對天津要建成我國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1、天津工業總量規模處在全國第二板塊位置
盡管2007年天津市工業總體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但從全國看,總量還不大,增速還不快。2007年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2644.79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14位,處在全國第二板塊中。山東、廣東、江蘇、浙江、河南、上海、遼寧、河北、四川和福建等10個省市工業增加值總量規模依次排在全國的前10位,增加值總量規模均在3000億元以上,處於全國第一板塊。2007年天津市工業增加值增幅比全國平均增幅(18.5%)低0.3個百分點,明顯低於經濟總量相近的省份,在全國排第21位,比2006年後退兩位,導致天津市工業增加值總量排名比2006年下降三位,被湖北、山西、湖南三省超過。目前比天津市工業增加值總量低的內蒙古、安徽等省份工業增加值增長迅猛,大有趕超天津市之勢,需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2、區縣工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在天津近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7年創造的工業總產值有1000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億元;而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的產值為2200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3億多元,比天津市高出2倍多。目前天津市18個行政區縣,平均每個區縣的工業總產值為500多億元,產值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區縣僅有塘沽區和西青區,產值分別為3038.18億元和1853.43億元;而上海包括浦東新區在內的19個行政區中,平均每個區的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多億元,是天津市區縣平均水平的兩倍。2007年上海就有6個區產值超千億元,其中,浦東新區4689.38億元,松江區3440.96億元,閔行區3020.68億元,嘉定區2132.15億元,寶山區2075.31億元,金山區1122.3億元,產值接近千億元的還有南匯區和青浦區。上海每個區縣的土地面積大體為天津市各區縣的一半,而創造出的產值卻是天津市各區縣的兩倍,可見,天津市區縣工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3、行業競爭力還不強
盡管目前天津市工業已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但從全國來看,天津市支柱行業的競爭力還不夠強,在全國市場中所佔的比重還不高。作為天津市最大的支柱行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其整個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比重為6.2%,遠低於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區,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兩個主要支柱行業佔全國的比重為4.6%和3.9%,比重也比較低,不足以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從天津市工業行業結構看,發展也不平衡,支柱行業偏少。全市36個工業行業中,主要依靠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10個行業支撐,這10個行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80%,其中產值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行業也僅有3個。其他26個行業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0%,服裝鞋帽製造業、文化體育用品製造業等20個行業產值規模都不足100億元。
4、「天津製造」效應沒有得到充分顯現
天津工業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總量和效益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但「天津製造」的整體效應還沒有顯現,「津產」名牌產品較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創產品更少。2006年天津市的名牌產品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14%,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6%,比重和貢獻率還比較低。而國際國內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一批製造業的知名品牌。日本製造業在50、60年代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三菱、索尼、日立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製造業品牌,70、80年代韓國崛起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三星、現代、浦項制鐵等一批製造業名牌。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珠三角和山東半島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也都形成了很多像格力電器、美的電器、海爾、澳柯瑪、海信等一批製造業品牌。而天津市製造業品牌除「TPCO」石油套管、「海鷗」手錶、「天士力」復方丹參滴丸等品牌外,自己培育出的知名品牌相對偏少,影響力還不大,沒有形成「天津製造」的整體效應。
二、加快天津工業發展的幾個條件
工業是創造物質財富,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的基礎產業,也是由不發達階段向發達階段轉變的發展基礎。工業化發展程度如何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據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9個地區生產總值過萬億,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河北、上海、遼寧、四川,這9個地區中除上海和四川兩地二產比重為47.3%和43.7%,不到50%外,其他七個地區二產比重都在50%以上。從這9個地區的發展軌跡看,工業對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快天津工業三個層面聯動發展就是要在目前天津工業快速增長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挖掘增長潛力,構築新的發展優勢,成為全國工業增長的排頭兵,為盡快壯大天津綜合經濟實力提供強勁動力。加快天津工業發展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工業投入的大量增加
在全國各地技術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實現工業的快速增長首先必須要有投入的大量增加,每年都要有一大批產業層次比較高,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的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項目投入做保障,使工業投入強度高於其他地區,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2007年天津市籌劃了四十項重大工業項目,總投資額2649億元,全市各區縣又籌劃了包括工業在內的145個重大項目。
但從全國發展的形勢看,天津工業投入的總量還不大,增速還不夠快,與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形勢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07年天津市城鎮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38.44億元,比上年增長35.9%,總量規模在全國31個省市中位居第24位,增幅居第14位。安徽、河南兩個省2007年工業投資增幅超過50%,吉林、西藏、湖南、陝西、重慶、江西、寧夏、福建等8個省市工業投資增幅都在40%以上,山東工業投資總量更是突破7000億元大關,江蘇、河南、浙江、遼寧、廣東等5省工業投資總量在3000億元以上,河北、四川、安徽和內蒙古等四省區工業投資額在2000億元以上。相對於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相對於中央對天津建設北方經濟中心的要求,天津工業的投入還遠遠不夠,需要籌劃更多更好的項目。高強度的投入光靠天津自身實力遠遠不夠,必須要眼睛向外,向國際、國內宣傳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政策機遇,宣傳天津發展先進製造業的政策環境,吸引國內外的大企業、大集團來津投資,在國際和國內掀起投資濱海新區、投資天津的熱潮。
(二)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
加快發展就是要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而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就要有生產要素做保障。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保持工業持續快速增長除了要有投入增加作為原始動力外,還要使生產要素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
土地是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近年來,隨著中心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國內許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發展空間縮小、土地成本攀升的矛盾,天津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但相對於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天津的發展空間要大一些,土地成本也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天津的濱海新區擁有大量的鹽鹼荒地,開發成本遠低於中心城區,這使得天津的土地投入產出效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天津市要特別注重利用好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落戶天津濱海新區的良好機遇,積極創新土地管理制度,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為天津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從勞動力成本看,由於天津市的人均勞動報酬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從全國來看優勢不明顯。而另一方面天津人均勞動報酬水平低造成的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劣勢,對經濟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卻更為明顯。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勞動力資源,更需要形成人才優勢,人才優勢對於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夠更好、更多地吸引人才是天津工業加快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資本方面看,充沛的資金是加快經濟發展的保障。深圳、浦東開發開放之初都曾出現全國的資金向這兩個地區匯聚的趨勢。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以來,也開始出現資金流動向天津市匯聚的徵兆。2007年天津市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金額115.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實際到位52.78億美元,增長27.8%,增幅分別比上年提高31.2個和3.7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內資超過600億元,達612.05億元,增長41.7%,增幅比上年提高14.7個百分點。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資金的吸引。對資金流的吸引要靠利益驅動,只有投資利潤回報率高才會對資金流有吸引作用,這就要求天津市要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有利機遇,加快包括金融服務和行政管理體制方面在內的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
(三)技術創新優勢
加快天津市工業三個層面聯動發展,必須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擺在突出的位置,形成技術創新優勢。近年來天津市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2007年,全市6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科技活動的企業771家,比上年增長3.5%,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12%;有R&D活動的企業535家,增長0.2%,佔8.4%;有新產品開發的企業605家,增長3.8%,佔9.5%;有科技研發機構的企業318家,增長11.2%,佔5%,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還不足以確立技術創新的優勢。相反,相對於北京、上海等地,天津市技術創新還存在不小差距。標志著一個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的R&D經費佔GDP比重,2007年天津市為2.3%,比北京和上海分別低3.3和0.3個百分點。目前天津市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仍以技術引進為主,自主創新為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主要靠外資企業支撐,還沒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模式。
加快技術創新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央對濱海新區先進製造基地定位要求的關鍵環節,必須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動,盡快形成天津市工業技術創新的比較優勢。要建立健全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優化企業創新環境;積極搭建重大產品研發平台,推動企業建立技術中心;要建立促進企業開發研製新產品的政策機制,鼓勵企業積極進行專利申請,形成企業產品的技術優勢。與此同時,要不斷加大名牌戰略實施力度,盡快培育一批知名企業,使科技創新、名牌產品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能。
(四)制度創新優勢
制度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其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國務院在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通知中明確要求,濱海新區要成為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基地,其目的就在於從制度方面探索推進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提供條件。天津市工業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好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實驗機會,以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最終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積極加快推進企業體制、科技體制、金融體制、土地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別要在企業體制創新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把加快企業組織機制創新擺在重要位置,推進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改革,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管理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現代企業集團,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領軍企業。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優勢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國內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來濱海新區發展創業。三是要特別重視創新中小企業發展機制,積極為中小企業發展搭建資本、技術、信息服務平台,盡快培育出一大批經營管理水平比較好、產品技術含量比較高、市場適應能力比較強的中小企業。
三、深刻認識天津工業發展外部環境發生的新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工業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外開放,得益於三資企業的快速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基本形成,天津工業發展的一些條件有所改變。
首先從國際市場看,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而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使得世界經濟增長的格局向多極化轉變,世界貿易不平衡狀況有所改善。而另一方面,由於美元匯率不斷走低,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以及我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使得我國過去那種「兩頭在外,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近兩年來,廣東等地出現的民工荒、山東青島等地小型韓國企業外逃,部分跨國公司將投資和在中國的生產線轉移到越南等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和地區等一些現象,都說明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工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天津工業發展的外向度比較高,加工貿易更是佔有很大比重,近年來全球通脹形勢加劇,包括原油、鐵礦石、銅等主要原材料在內的生產資料價格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食品、食用油等消費價格趨升,面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新變化,天津工業必須加快轉變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發展模式,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繼續積極開拓新興國際市場,努力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形成製造業發展新優勢,保持天津工業持續快速增長的好勢頭。
其次從國內情況看,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進入而立之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始之年。中國對外開放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東南沿海,向縱深擴展,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產業結構也開始由東部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向東北、中原、西北和西南等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200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排在前10位的全部是中西部地區。區域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另一方面,投資和消費等內需拉動作用不斷增強,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採取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斷擴大國內需求,投資需求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消費需求明顯提升。2008是黨的十七大後各級領導班子換屆的第一年,各地區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盡管企業成本有了明顯增加,但投資回報率依然較高,企業的投資意願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7年,全國城鎮投資新開工項目231894個,比上年增加27931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86258億元,增長28.7%。在近年來國家採取了很多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後,城鎮居民的消費傾向明顯提高,同時,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村市場的改善,農村消費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消費需求有望超過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④ 天津醫葯集團的發展戰略
「十五」復~「十一五」制期間,醫葯集團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進以多元化改組改制和搞活機制為主要標志的全面改革,加快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的步伐,加快對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調整,以現代中葯、化學制葯和生物工程制葯三大板塊為產業發展的主方向,不斷壯大優勢企業群和骨幹產品群,努力奪取現代中葯和生物工程制葯產業化兩個全國冠軍,實現化學制葯原料生產具備規模優勢、制劑技術水平全國領先,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工商貿一體、產學研結合的獨特優勢,形成中葯、化學葯、生物工程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專業結構和分工更加合理的產業格局。 醫葯集團的發展目標:通過三步走,到2010年,綜合效益穩居全國各大醫葯集團前列,成為能與跨國集團相抗衡、全國醫葯業最具競爭力的大型醫葯集團,為全國和天津市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⑤ 如何研究中國醫葯產業的現狀和發展規劃
2016年中國醫葯產業承受著動能轉換的陣痛和結構調整的壓力,年形勢或依舊不宜盲目樂觀。
CFDA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南方醫葯經濟研究所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因供給結構的問題,2017年國內醫葯經濟兩項關鍵性數據或將出現「悖離」。而來自廣東葯品交易所的最新數據也顯示,葯品降價依舊是行業面臨的主旋律,數據顯示,自廣東省葯品交易中心成立至2016年9月,累計節約采購資金162 .38億元。
線上線下均面臨挑戰
CFDA南方醫葯經濟研究所所長林建寧在第28屆全國醫葯經濟信息發布會回顧了2016年中國醫葯經濟運行的基本面並發布了南方所2017年中國醫葯經濟預測。
「2017年,中國醫葯工業銷售收入預計同比增長13%,但葯品終端市場銷售額的增速卻在明顯下滑,僅為7 .6%。這兩項關鍵性經濟數據出現『悖離』,我國醫葯經濟運行不宜盲目樂觀。」林建寧指出,醫葯經濟眼下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和矛盾,這些表象上是速度問題,但本質上反映的是供給結構的問題。
相比線下,以醫葯電商為主的醫葯「線上」經濟熱度頗高,國家食葯監總局資料庫最新數據顯示,共有598個醫葯企業擁有網上賣葯牌照,比去年底增加了69家。
不過,據林建寧透露,預計去年醫葯電商平均毛利率為17.6%,平均費用率為23.1%,據此推算平均利潤率仍為-5.5%。
葯品交易改革正加速推行
應該說,整個醫葯行業除了關鍵性經濟數據不太樂觀外,來自葯品集中采購方面的數據,也在顯示行業面臨較大的競價壓力。
「截至2016年9月舊葯品交易最後一次競價,平台已成功啟動了31輪基本葯物競價交易,19輪非基本葯物醫保目錄葯物競價交易。基葯和非基葯競價及議價成交總金額為1788 .70億元,基葯和非基葯議價成交金額為197 .09億元,節約采購資金162.38億元。」這是南都記者從第二屆中國(廣東)葯品交易年會上獲得的最新數據。
據廣東葯品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廣東省葯品交易中心已經實現醫用耗材全部掛網交易,廣東醫用耗材已經步入「日日交易」的新軌道,成為全國首個實現耗材全品規上線交易的省份。2017年1月起,廣東省所有二類疫苗也將進入省第三方葯品電子交易平台進行交易。
據悉,隨著電子交易的逐步普及,葯價透明將是大勢所趨。
⑥ 醫葯製造業的發展現狀
制葯企業總體創新能力有限。創新是醫葯行業的命脈。醫葯行業的創新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健康不斷面臨著各種新疾病的威脅,醫葯行業必須不斷拓展自身開發的領域;二是細菌和病毒的變異使傳統葯物的療效降低,這就促使人類加快葯品升級換代的步伐。醫葯行業又是一個高投入、高回報、高風險的產業。由於醫葯行業一直面臨著不斷創新的巨大壓力,因此醫葯企業就必須得加大研究和開發力度。發達國家醫葯業將銷售額的10%~20%用於新葯研究與開發,其研製成功一種新的化學合成葯耗資2-3億美元以上。而我國2003年的醫葯產業的總產值是1200億人民幣,不如國際制葯巨頭默沙東公司一年的產值,而我國整個醫葯工業的研發投入,幾年來都只能在總銷售額的1%左右徘徊。
醫葯產品以普葯為主且技術含量低。普葯,是指較為普通的葯物,具有臨床應用普遍、療效確切、用量較大、價格較低的特點,並且大都為國家基本葯物,普葯的生產廠家大多為缺乏資金實力、研發力量、營銷網路等基礎的中小企業,所以,與新葯、特葯相比,其技術含量低,由此導致附加值也很低。從總體上看,我國制葯水平還明顯低於國際先進水平,制劑附加值與原料葯的比值是3:1,僅是美國同類比值的十幾分之一。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普葯生產企業的經營效益普遍較差。
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葯品。我國制劑生產落後,以仿製國外新葯為主,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由於我國醫葯行業的創新能力不足,目前在我國市場上流通著的國產葯品基本都不是原創新葯,生產非專利葯(仿製葯)一直是我國醫葯產業發展的支點。事實上,除中葯之外,我國目前的葯品中幾乎沒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葯品。